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课后篇牢固研究一、选择题1. 汉兴之初 , 刘邦崇尚黄老之学, 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而 70 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响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忍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弊端和新儒学的广博精深D.统治企业内部权益求夺与利益分配的矛盾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国家实力加强 , 但仍面对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权益日益膨胀 , 土地兼并严重, 匈奴为患 , 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牢固。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定加强中央集权, 采用积极有为的政策。

应选 B 项。

答案 B2.《汉书·儒林传》中载 :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 , 支叶蕃滋 ,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 盖禄利之路然也。

”资料表示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汉政府的大力倡议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加解析依照资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 , 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 故 A 项正确 ; 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资料中没有表现, 故 B 项错误 ;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经过政府的倡议和支持实现的, 故 C 项错误 ; 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加是儒学发展的表现 , 不是原因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 , 孟子本应在孔子此后 , 享尽敬爱。

但是孟子却素来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 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若是由于孟子的思想()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责备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德政”学说解析孟子的思想, 如“德政”学说, 诚然在必然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 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 , 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 故消除 A、C、 D 三项。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_察__举__制___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以_考__试__成___绩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 学经典。
4.积极影响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提高了儒生的地位,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使得整个_知__识___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 伍的整体素质。 5.消极影响: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_科__学___技__术__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谶纬之学: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是谶书和纬书 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 发展为庙宇或道观的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 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 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 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 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 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 秘经。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从汉初的政景。
知 道 汉 代 儒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角
学 成 为 正 统 思 想 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
的史实。
3.影响 (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 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 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地__方__教__育___系统。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辨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异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问:“你们认为儒学在汉代会有怎样的发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新儒学、君权神授等概念。
2.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使学生了解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3.结合历史故事、典故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深入思考汉代儒学的内涵与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使学生对汉代儒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对汉代儒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宫殿、市井、农耕等场景,让学生感受汉代的历史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儒学在汉代发展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45分钟作业人民版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45分钟作业人民版

二汉代儒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视点重点:1.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表现。

2.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________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460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________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_______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_______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________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________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素材1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素材1人民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含义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

历史过程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影响与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选择B 项符合题意。

3.(2013·山东学考)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

B项正确。

4.(2016·江苏扬州高二期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解析:选D。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直”与“曲”“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5.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如图)。

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B.为政以德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解析:选D。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解析:选C。

由材料中“知行合一”可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为王阳明,明朝人。

故C项符合题意。

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解析:选B。

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与材料中对佛的态度不符,而且法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中的“融佛”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三教合一与材料主旨不符。

3.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解析:选A。

本题需抓住关键句“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A符合材料主旨。

B、C无法体现材料中说法。

D属于陆王心学,明显错误。

综上,A符合题意。

4.(2016·湖北荆门高二检测)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

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解析:选B。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八页,共32页。
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绝对地否定其他各家 学派的主张,其改造儒家思想也是更多地吸取了百家思想中合 理的成分,特别是道家的“无为”思想,阴阳五行家的阴阳五 行说,以及法家中的大一统思想。
第九页,共32页。
[轻巧识记] 三个“一”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十页,共32页。
第二十四页,共32页。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 理由:“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发展传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 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及影响 (1)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①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 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②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 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三十一页,共32页。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第三十二页,共32页。
第三页,共32页。
2.积极有为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第四页,共32页。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_董 ___仲__舒___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 ___家___、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江苏学考)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

通过观察,可看出,表中儒家(六艺)的作品篇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派的作品篇数,再联系所学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可看出当时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本题选A项。

2.唐朝章碣曾写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解析:选C。

此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诗中“竹帛烟销”“坑灰未冷”等关键词可判断出焚书坑儒这一事件,而“山东乱”反映了农民起义这一史实。

本题选C。

3.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下面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①错;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故②错;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③错。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④正确。

4.(2016·广东佛山高二检测)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解析:选A。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3.影响: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的稳固, (1)积极:有益于中国 __________
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消极: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古代中国
科学技术 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专心从事_________
[ 名师点拨 ]
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封建国家统治的
需要是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它是地主阶级的选 官制度,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想关键在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改造的结果, 他的“大 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的 政治需要。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太学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1)中央:汉武帝创建_____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2.太学的作用: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________ 官方化 和制 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 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造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 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__________。
(2)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 常”。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3.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如创办太 学和地方各级儒家学校,重用儒生,接受“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 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 为政》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素材2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素材2 人民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界人士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

但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谓《三策》是班固所伪造”,而“司马光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正式泡制者”云云,却值得商榷。

即使董仲舒确实向汉武帝进献过《三策》,也证明不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独尊儒术”四字不但在《三策》中没有,在迄今所见董仲舒的著述中也未见。

至于班固和司马光,也都只提过“罢黜百家”,而从并未提及“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后人的揆度、敷衍之词。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要是按照习惯硬把它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尘,在作为知识分子统称的“儒”者中,第一个主动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专门为君王专制统治的维护和延续而吹喇叭、抬轿子,并殚精竭虑地编造相应的理论和学说。

董仲舒是学者争当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使学术屈从于政治,理论屈从于权势,从而进一步强化“官本位”的始作俑者。

所以,清末民初的“国学”家如邓实,把这类学问就其实质而称之为“君学”,是非常确切的。

人们将“董学”称为“新儒学”,盖与班固所言董仲舒“推明孔氏”有关,但是,当某种学说一旦被冠之于“新”的桂冠时,那只能意味着这种学说已经不便归属于原有的相关学说了。

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君学”体系,由于毕竟迎合了统治者维护和加强君王专制的需要,所以,尽管两千多年时有沉浮,但总起来说成为维护和加强君王家天下专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第五页,共38页。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 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 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地__方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承了儒家“仁” 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 发展。 4.“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 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七页,共38页。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__察__举__制_____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以_考__试__成__绩 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
儒学经典。
第八页,共38页。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④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第十五页,共38页。
◆①“春秋大一统”意思是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②“邪辟之说”是指儒家学说以外的学说。 ◆③“天子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思想。 ◆④“王道之三纲”即后世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
第十二页,共38页。
[辨析比较] 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察举制 下,一般的平民子弟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埋没了大量优秀 人才。而科举制使出身低贱的知识分子得到入仕的机会,这不 仅体现了一种社会公正,也使得政府官员的素质得以提高,从 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1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1人民版必修3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基础检测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C )
A. B. C. D.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B )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 趋势。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 ——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互动合作
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提示: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
(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 到沉重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 汉武帝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 为治国方略。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 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 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 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江苏学考)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

通过观察,可看出,表中儒家(六艺)的作品篇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派的作品篇数,再联系所学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可看出当时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本题选A项。

2.唐朝章碣曾写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解析:选C。

此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诗中“竹帛烟销”“坑灰未冷”等关键词可判断出焚书坑儒这一事件,而“山东乱”反映了农民起义这一史实。

本题选C。

3.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下面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①错;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故②错;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③错。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④正确。

4.(2016·广东佛山高二检测)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解析:选A。

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故A项正确;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是理学,故C项错误;汉武帝时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产生,故D项错误。

5.下表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天人合一”的理解。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体现了意识上的天人合一;“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体现了生理上的天人合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了政治上的天人合一;而“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则不属于天人合一的范畴。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6.科举制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全社会读书风尚形成B.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性C.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D.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解析:选B。

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性。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选B。

汉初的“无为而治”和后来的“独尊儒术”,都是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采取的治国策略,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2.(2016·湖南益阳高二测试)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两者统治思想不同B.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解析:选D。

一个“坑儒”、一个“尊儒”,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汉朝巩固,“坑儒”“尊儒”都出于其需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坑儒”“尊儒”都是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专制统治的表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承秦制,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的思想C.强调天人感应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解析:选B。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正法度之宜”,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思想。

故本题应选B。

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5.(2016·四川乐山高二检测)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析:选C。

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即刻下诏自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

6.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 )A.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C.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D.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解析:选B。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才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他几个原因均不是“决定性”原因,所以B项符合题意。

7.(2016·湖北荆门高二检测)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黄诚强调(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解析:选B。

材料中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儒学并不仅仅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处于独尊地位,且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故D项错误。

8.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解析:选B。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能起到维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但这是思想上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政治上”的限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以才能取士,为统治者笼络了各阶层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把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科举的“统合功能”,故B项正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是科举考试的特点,不是政治上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合功能”是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不符合“统合功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9.(2016·四川宜宾三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成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

开皇帝祭孔之先。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记载。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是哪一派的什么主张?(2)依据材料二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归纳说明汉代祭孔活动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如此祭孔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的出处“《孟子》”可得出是儒家。

材料反映了“仁政”思想。

第(2)题,《吕氏春秋》中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由上述反映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