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代女性的等级划分——从《诗经》服饰变化说起

合集下载

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

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

古代文学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彭敏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摘要:《诗经》时代距离母系氏族比较近,又经历了周朝宗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男子的统治地位日渐稳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掌握主导权,与之相对,妇女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在婚姻中的表现就是女子出嫁到男家,失去财产继承权,后来逐渐用藤缠树形容女子对丈夫的依赖。

但是相对后世女子而言,当时的妇女还是比较自由的。

关键词:《诗经》;婚恋;妇女一、《玄鸟》《生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史诗神话《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1]记录了简狄吞燕卵生契的故事,这时《诗经》中并没有出现后契的父亲。

司马迁笔下则是“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2]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

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

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

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

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3]简狄故事越往后发展越丰满。

但是简狄吞燕卵而孕这个事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在《大雅生民》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1]《史记》“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2]姜嫄踩脚印而后弃,在生命孕育过程中无男子身影。

由此可知,在《诗经》始祖史诗中契和稷都是知母不知父的,由司马迁开始才知道“父亲”是谁,由刘向开始加上贤惠这样的标签。

《中国婚姻史》中是这样解释的:“这样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始祖史诗,是对母系氏族社会杂婚时代的遥远而曲折的反映。

”[4]在这个时期,子女和母亲住在一起,死后葬在一起。

妇女在群体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二、《大明》《思齐》——有德之女堪为良配《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摘要:我国服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要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进程,对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诗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服装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

本文通过服装原料、服装种类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几方面对西周、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服装;春秋;诗经一、服装原料古代的服装可利用的原材料有限,人们多数利用的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或动物皮毛,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从只知道单纯的利用野生动植物到学会自己种植、养殖,大大增S加了服装原料的数量。

(一)葛的应用在《诗经》中“葛”出现次数频繁,有四篇以此为题。

这说明葛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来源之一。

如,《诗经.王风.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就证明了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经.国风.葛覃》)。

这说明了葛生长的状态和地点,它是一种蔓生植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葛用煮法可抽出纤维用作织布原料。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诗经.国风.葛覃》),这说明当时葛衣也分几种,有“絺、綌”只分,絺为细葛布,綌为粗葛布。

另外,还有比絺还细的葛布,称为绉。

“蒙彼绉絺,是紲袢也。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这句诗就说明了绉的存在。

(二)麻的应用除葛以外,苎麻也是当时可利用的重要的服装原料。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这是说古人利用“沤”的办法使麻纤维脱胶用以织布。

在《诗经》中“麻”字出现多次,如“丘中有麻”(《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等等。

说明在西周时期,我国麻的种植已经相当的普遍了,当时的劳动人民用它来做衣服、鞋子。

(三)蚕丝的应用就在葛布和麻布盛行之时,另一种更珍贵、更美丽的衣料出现了。

历史解密解密春秋时期的美女标准:修长、高大、白皙

历史解密解密春秋时期的美女标准:修长、高大、白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春秋时期的美女标准:修长、高大、白皙
导语:《诗经》里的美女,其实比西施更具体、更实在、更有细节,例如庄姜。

标准修长、高大、丰满、白皙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
《诗经》里的美女,其实比西施更具体、更实在、更有细节,例如庄姜。

标准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
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西施,西施具体漂亮到什么地步,史料里没有具体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身材五官本身,诚所谓“无图无真相”。

好在有《诗经》,给我们留下了春秋时代关于美女标准的详细资料,虽然也说不上是“有图有真相”,但细致入微的描写,比画图的作用还要大。

在《诗经·卫风》里有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专门描述美女的。

硕是什么意思?就是大的意思,东汉权威的《诗经》研究者郑玄是这么解的:“硕,大也。

”用“大”来形容美女,似乎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尤其在时兴减肥瘦脸的今天,那么魁梧的一个女人也能算是美女?对,东周春秋时代对美女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高大、修长。

而且并不是只有《硕人》这个孤例,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同样是出自《诗经》,同样是讲美女,有这么一句:“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一个美女,长得高大且美好。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硕人》上来。

这位高大的美女名叫庄姜,她是齐国的公主,齐国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姓姜,而美女的老公是卫庄公,因此大家称她为庄姜。

话说庄姜某年嫁到卫国去,卫国人民兴高采烈地来迎接这位来自大
生活常识分享。

华夏有衣——从《诗经》看周代服饰及文化

华夏有衣——从《诗经》看周代服饰及文化

文史纵横丨服饰,即“服装与配饰”,体现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形成首先是自然产物和人体生理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人的特质为基础的。

[1]自古以来便有“衣、食、住、行”一说,“衣”居四大事之榜首,体现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据统计,在《诗经》全书中,涉及到当时的服饰及相关民俗的就有96处之多。

[2]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蕴含丰富而鲜明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资料,服饰文化的演变与更新已经成为反映人类社会生产水平和人类生存历史性的独特记录与分享。

通过研究《诗经》中的服饰及相关民俗文化,一方面能够对先秦人民的生产生活客观水平有所了解,洞察古人的时代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另一方面,可以梳理我国古代文明在周代的发展轨迹脉络,品鉴先秦社会时代风尚。

一、服饰民俗及起源:衣之风,周之韵致“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

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代名词。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起源,历来没有规划统一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与介绍,后人只能通过古书文字资料记载、文物存留和墓葬考古发掘考证,但由于时间跨度大且久远,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准确反映历史真相,很多想法和相关结论只能作为一种推测假设,仅供参考,如“御寒防暑说”、“遮羞说”、“美观与装饰说”等等。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衣,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人以丝麻,观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色成以服,间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先民衣着服饰的原料多数取材自然且构造简单,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懂得参考模仿飞禽走兽的生理结构特点为自己增添装饰,美化自己。

《诗经》服饰名物文化研究

《诗经》服饰名物文化研究

《诗经》服饰名物文化研究
《诗经》诸篇,涉及服饰名物的诗有很多,其所谈到的大多数的服饰,往往为贵族所穿着,呈现出等级性特征。

先秦时期的衣冠服饰,与家国政治、文化礼仪、社会风俗无不有着很深的联系。

本文从服饰名物的贵族等级特征和服饰名物与周礼礼仪两个维度对涉及服饰名物的诗篇作系统的归纳和阐释,寻找其文学和文化蕴意。

本文以《诗经》中出现的服饰类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两周时代的政治、礼乐文化,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服饰名物做一系统说解。

《诗经》中的衣冠服饰名物,按照质地划分,可分为皮毛制品、纺织品和石玉制品三类;纺织品按照材料,又有麻织品、葛织品和丝织品三种。

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可以穿着的衣冠服饰,从材料质地、服装形制到颜色图案均有不同,呈现出等级分明的使用形态。

涉及服饰名物的诗篇,往往为描写特定的礼乐活动所作,周代的男女贵族都要根据其身份等级和礼乐仪式来穿着合适的礼仪服饰。

祭礼礼仪,有六冕之制,其礼服崇尚简古朴素,以表达对天地、祖先、神明的诚心礼敬之情;宾礼、军礼,适用皮弁、冠弁和韦弁三种礼服;嘉礼,《诗经》中仅提到冠礼、婚礼和燕礼三种,其礼服视礼仪所定,各有不同。

根据《诗经》中服饰名物所体现出来的政教、礼乐文明特点,本文对《郑风·都人士》篇的“袒裼”和《小雅·大东》篇的“熊罴是裘”为例进行了个案考察,还原了它们在古礼中表示礼敬和表示军旅的原本含义。

于《诗》而言,服饰名物各有其内在指向,其用法或为铺陈,或为比兴、或为指代、或为象征,在《诗》的美刺讽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即从服饰名物出发,通过再现它们的本来样貌,探寻它们背后礼乐环境,分析它们在具体篇目中的文学色彩和文化价值。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作者:乔爽来源:《活力》2014年第24期[摘要]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表现出其特有的文学性,也对今人研究古代民族风俗、古代服装饰品提供了十分详实的考证资料。

在《诗经》中,一些生涩的服饰词汇对文义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阻碍。

因此,对于服装饰品的考证能够对更好地理解《诗经》提供帮助,也为古代服饰考证学提供了很多文学材料。

因此,本文主要从“十五国风”出发,以“雅、颂”为参考,对《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进行浅析探讨。

[关键词]《诗经》;服饰文化;材质;饰品分类经统计得知,《诗经》现存的305篇诗歌中,有65篇都涉及了服饰描写。

作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它也展现出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现代服饰设计也有一定参考辅助作用。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十五国风”中对服饰文化的描写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样的诗句,不仅写出郑地的淳朴民风,也从侧面展现出了郑地的服饰衣着习惯。

既反映了社会情景,也在“赋、比、兴”的烘托之下使其跃然纸上。

一、服装的主要材质服饰学将服饰划分为服装和饰品两大部分,并以服装为主。

因此本文主要分两大部分,对服装和饰品进行分类探讨。

因为古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有限,所以服装材质主要还是以天然材料为主,主要材料是葛、麻、羔裘、蚕丝等等。

(一)葛的使用周代在服装制造工艺中的纺织和印染上有较大提高。

《诗经·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其中,絺是粗葛布,綌是细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中“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绉则是更细的葛布。

可以看出,周代已经可以纺织出不同程度粗细的布料。

而在《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可以看出,葛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麻的使用在周代,除了普遍用葛来织布之外,也常用麻作为织布的原料。

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

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

由《诗经》看妇女地位变迁作者:彭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诗经》时代距离母系氏族比较近,又经历了周朝宗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男子的统治地位日渐稳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掌握主导权,与之相对,妇女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在婚姻中的表现就是女子出嫁到男家,失去财产继承权,后来逐渐用藤缠树形容女子对丈夫的依赖。

但是相对后世女子而言,当时的妇女还是比较自由的。

关键词:《诗经》;婚恋;妇女一、《玄鸟》《生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史诗神话《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1]记录了简狄吞燕卵生契的故事,这时《诗经》中并没有出现后契的父亲。

司马迁笔下则是“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2]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

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

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

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

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3]简狄故事越往后发展越丰满。

但是简狄吞燕卵而孕这个事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在《大雅生民》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1]《史记》“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2]姜嫄踩脚印而后弃,在生命孕育过程中无男子身影。

由此可知,在《诗经》始祖史诗中契和稷都是知母不知父的,由司马迁开始才知道“父亲”是谁,由刘向开始加上贤惠这样的标签。

《中国婚姻史》中是这样解释的:“这样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始祖史诗,是对母系氏族社会杂婚时代的遥远而曲折的反映。

”[4]在这个时期,子女和母亲住在一起,死后葬在一起。

妇女在群体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二、《大明》《思齐》——有德之女堪为良配《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与传承

《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与传承

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与传承1. 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一部由不同时代的诗歌组成的集合。

其中,描写了许多关于妇女的诗篇,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妇女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和看法。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与传承。

2. 婚恋观在《诗经》中,描述了许多关于婚恋的诗篇。

从早期到晚期,《诗经》中描绘的婚姻观念逐渐演变。

早期的作品中,妇女被视为贞洁贤良的典范,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忠实顺从的角色;而到了晚期,《诗经》开始呈现出更自主、坚强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大的妇女形象。

3. 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妇女地位较低,受限制较多。

然而,在《诗经》里也有一些描写展现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诗篇。

例如《小雅·车辖》中,描述了妇女负责管理家庭的场景。

这些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4. 女性美《诗经》中也有一些描绘了妇女美丽的诗篇。

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美的评价和表达方式也有所变化。

早期作品更多地强调外貌和容貌上的美,而晚期作品则着重描绘妇女内在气质、智慧和才情等方面的美。

5. 妇女教育尽管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妇女教育存在限制,但在《诗经》中仍然可见一些关于妇女教育的描述。

例如,《小雅·谷风》中提到了妇女学习弓箭之术。

这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古代社会仍然给予了部分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

6. 传承与影响虽然《诗经》是一部古代文献,但其中所展现的妇女形象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所描绘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和角色的认知与期待,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7.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与传承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古代中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记录和传承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妇女形象丰富多彩的一面。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中妇女形象变迁与传承的内容编写。

风雅时代的女服之美-从《诗经》看周代女子服饰

风雅时代的女服之美-从《诗经》看周代女子服饰

国公 主一 一庄 姜,《 硕人 》一诗,即是在 硕大……彼时 “ 敦厚 硕美”之流行,一如 饰的自然 之美 ; “ 颜如舜华” 、“ 颜如舜英”
— —
- A S t u d y o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w o me n ’ S c l o t h i n g f r o m《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 )
J i a n g Yuqi u
如此 这 般 风雅 的硕 人,面 目清 晰地 子 , 硕大 无朋 。椒 聊且 , 远条且 。椒 聊之 蔗 ” ,是男子 表述 在众 多如云如荼 的女
出现 在 卫 风的歌 谣 中,这位 被称 为诗 经 实 , 红巾)的朴素 蕃衍 盈掬 。彼 其之子 , 硕 大且笃 。椒 子 中,只深爱 着白衣绿 巾( 中第 一美 人 的女子 便是 嫁于卫 庄公 的齐 聊且 , 远 条且 。 ” 以多籽 的椒聊 喻女子 的 姑娘 ; “ 绸直如发 ” 。 ,是诗人赞美不加修
变化 。
关键词 : 诗经 ; 女子 ; 服饰 中图分类号 : J 5 2 3; J 1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7 5 1 8( 2 0 1 4 )0 3 — 0 0 3 7 — 0 6
Th e Be a u t y o f Wo me n ’ s Cos t ume i n t h e El e g a n t Er a 一、“ 硕女 Nhomakorabea”之美
到服 饰 衣料 ,一 笔一 画细 致勾勒 , 由表
钱 钟 书 先 生曾在 《 管锥编》 中说 :
及 里 ,由内而外 ,真实可触 ,实为 “ 千古 “ ( 诗 经 中 )卫 、鄢 、齐风 中美人 如 画象

探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伦理道德观念。

其中,女性形象在诗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仔细探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性别角色和婚姻制度等方面。

1. 女性形象的分类1.1 贵族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在《诗经》中通常被描绘为优雅、纯洁而高贵的形象。

她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有着婉约聪明的个性,被赞美为“美人”、“芳草”等。

1.2 平民女性形象与贵族女性相比,平民女性在《诗经》中更加真实和亲近。

她们扮演着劳动、家庭管理和子孙教育的角色,表现出母爱、勤劳和善良等品质。

1.3 媒妁和拉姑形象媒妁和拉姑是《诗经》中的两个特殊女性形象,她们作为婚姻仲介人,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她们的形象多半被描绘为精明能干、负责任的人物。

2. 女性形象反映的社会背景2.1 社会等级制度《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

贵族女性所代表的是统治阶层,平民女性则展示出普通百姓底层社会中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状态。

2.2 性别角色分工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家庭和社会分工。

《诗经》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她们在家庭、劳动和生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3. 女性形象与婚姻制度3.1 婚姻安排与主动权《诗经》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婚姻情节和安排方式,在这些情节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婚姻制度尊崇父权和主动回避它所带来困扰。

3.2 女性的家庭地位《诗经》中女性形象表现了婚姻带来的地位提升,但也有一些负面情节展示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对于女性自主权和权利受限制。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与期望。

贵族、平民、媒妁和拉姑等各类女性形象在其身上体现出独特的品质和角色。

同时,这些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男女间的分工以及婚姻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这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思考当今社会中的性别平等意义重大。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古人的深远智慧,尽在一针一线中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古人的深远智慧,尽在一针一线中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古人的深远智慧,尽在一针一线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收集和保存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描绘出两千多年前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社会面貌。

而《诗经》中描写的服饰也是这部诗歌总集的重要内容。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随着人类思想与审美的发展,还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民俗、礼教和文化。

服饰作为文明的重要内容,在《诗经》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诗经》305篇中有65篇涉及服饰描写。

服饰犹如白瓷釉上的浓重墨彩,成为《诗经》中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面貌的画龙点睛之笔。

以下从三方面浅谈《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一、《诗经》服饰与阶级礼教《白虎通义》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可见服饰有三大功能:一是用来蔽形遮羞;二是用来勉励为善;三是用来区分身份地位与所处的场合。

在古代,政府对天下百姓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

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

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穿着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也愈多。

1.《诗经》服饰区分身份地位《诗经》中描写人物的一大方式是服饰描写。

从服装的颜色、材料、样式,我们可以分辨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其所处社会的阶层或阶级。

至春秋时期,服饰已出现以红、黄、黑、蓝、绿、白为主的各种不同的颜色。

其中贵族以正色为贵,尤其崇尚红色。

《小雅·采芑》中描述了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主人公方叔服其命服,朱衣绿佩,气势汹汹。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方叔所穿的衣着,刻画了一位勇猛自信的贵族大将形象。

其中“朱芾”最是点明方叔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

从《小雅·斯干》中的“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与《曹风·候人》中的“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我们也可以看出贵族的服饰尤以红色为主。

周朝的女性地位与家族制度

周朝的女性地位与家族制度

周朝的女性地位与家族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之一,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制度为核心,并对女性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讨论周朝女性地位及其在家族制度中的角色。

一、周朝女性地位的演变在周朝早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周礼》中记载,周朝早期,女性可以继承家产和土地。

由于女性能够继承,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较为平等,有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女性还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家族事务。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周朝女性地位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周朝逐渐形成了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对此,一些《诗经》中的篇章立下了明确的规定,如“妇有行言,克定其身”和“依于殷商,社稷是瞻”的诗句,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价值观。

同时,周朝开始实行了嫁娶制度,女性跟随丈夫改姓,家族地位逐渐由父系社会转向了母系社会。

这进一步削弱了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

二、女性在家族制度中的角色1. 婚姻制度:周朝实行的是嫁娶制度,这意味着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或宗族长者决定,而婚礼则几乎没有女性的参与。

女性在婚姻中主要扮演丈夫家庭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需要侍奉丈夫和照顾子女,缺乏独立的决策权。

2. 家族事务:尽管女性地位相对较低,但在家族事务中,她们仍有一定的参与度。

女性在家族中可以负责管理家庭资产、负责家族祭祀仪式和管理家族的社会关系等。

此外,女性也可以成为家族的传承者,继承家族的财产和权力。

3. 孝道观念:周朝强调孝道观念,女性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被要求尊敬和侍奉丈夫的父母,对丈夫家族的长辈表示尊重和顺从。

女性的孝道观念在周朝社会中被普遍接受和看重,这也影响了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和角色。

三、女性地位对社会的影响周朝女性地位的下降,使得男尊女卑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这种观念不仅限制了女性个人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女性的能力和才华受到压制,导致社会上一些潜在的优秀女性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诗经》看夏商周服饰文化观念的流变

从《诗经》看夏商周服饰文化观念的流变

管兰生(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内容摘要】《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思想上的进步对人们的服饰文化观念带来了前变革,主要表现在人们理性的思考萌生和发展的阶段,逐渐脱离了黑暗无边的盲目的神的束缚,自觉的反省理性思考原始之力的结果,中国服饰文化的以人为本而不是鬼神为本的朦胧信仰观念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以宗法社会礼制为饰文化观念已经是“暗香浮动”了。

这正是周代“重民轻神”“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这一点在《诗经》上表现的较为明显【关键词】服饰文化贵生观念精神标识礼制规范中图分类号:941.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5-0156-02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经》时代,是中国服饰文化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服饰文化,从夏商以来母体分裂、生长出宗法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礼乐制度,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次蜕变;又在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的给养下,把周代以来陈旧过时的文化观念寿终正寝。

经过了间歇、断裂、“黑暗时代”的喘息后,孕育的新文化观念又得以呱呱落地———这是中国文化观念的又一次蜕变,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一、贵生观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多么神奇而怪异奇谲的孕育!《易经》上说“帝出于震”,“帝”就是太阳。

太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原始先祖。

纵观历年对商代的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商代的统治者,把自然和祖先崇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商代晚期,随着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已经出现了“众神之神”的上帝。

如果说“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那么中国古人在一定的意识上有自身崇拜的倾向,贵生的观念使得一种家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神灵祈福和报本思想使得他们认为祖先和父亲的灵魂永远附着在他们的肌体之中;流淌不息的是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自己成为这血的链条中的一环。

中国古人也就能在“上不见古人,下不见来者”的无限惆怅中找到心灵的安慰。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周朝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拥有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

那么在周朝不一样的人着装有何不同?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周朝服饰制度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

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衣裳也逐渐变宽。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

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

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

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

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

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周朝贵族服饰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从《诗经》中看古人穿什么

从《诗经》中看古人穿什么

从《诗经》中看古人穿什么从《诗经》中看古人穿什么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一部包含着古人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社会生活内容的文化典籍。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服饰在《诗经》中更是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虽然那些服饰名词佶屈聱牙,服饰种类少之又少,但却代表先民开始告别兽皮遮体,毛茹饮血走向文明有序生活;同时,由服饰反应的社会习俗、等级制度、文化现象等也对我们明确认识,研究古代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服饰类别等级分化理性认识《后汉书?舆服志》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这是对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葛、麻、做的布料和丝织物、毛皮衣料,平民阶层穿葛衣。

《周南?葛覃》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女子多是“缟衣綦巾”、“缟衣茹芦”。

而贵族阶级在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的服装,更是鲜亮细腻,华丽多姿。

丧葬时“丝衣其紑,载弁俅俅”,祭祀时,“衮衣绣裳”、“玄衮及黼”、“黻衣绣裳”。

贵族祭祀时,“象服是宜,”“玼兮玼兮,其之翟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这种服饰产生的等级差别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低下,多数人们还处在从生存到生活过渡的挣扎,更反映出政治地位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分化。

由此,从《诗经》中服饰的角度看历史,更能从另一个角度生动细腻的认识早期历史,了解先民生活的更多方面,从而形成超越惯性思维而来的理性认识:历史是渐进发展的,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

一、《诗经》中的服装服装是服饰的重要部分,《诗经》中提及服装的作品虽只有三十多篇,但足以为我们了解古人服饰打开一扇大门。

根据服饰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头衣,胫衣,足衣三类:(1)头衣头衣即帽子,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而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

《诗经》中有“侧弁俄俄,屡舞傞傞”,“庶见素冠兮”,“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可见,《诗经》中多见“弁”,用于描写贵族穿戴的尊贵。

读“诗”说衣(三)?(姚效先先生谈《诗经》)

读“诗”说衣(三)?(姚效先先生谈《诗经》)

读“诗”说衣(三)(姚效先先生谈《诗经》)三《诗》还告诉我们,周代衣料主要有以下五种:1、毛皮。

《诗》里写的最多的是羔皮和狐皮,这是制裘的主要材料。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郑玄注:“一纵一横为五”。

紽,tuo,缝;緎,yu,缝;总,方玉润《诗经原始》:“合众皮为一也”;革,与畐裘(上为一字,读音待查)同,《说文》:“畐裘,裘里也”,古者裘皆表其毛而为之里,以附于革,谓之畐裘。

”这几句说明了羔裘的制作过程。

做一件羔裘,要用许多张羔皮,先把羔皮对接起来,按穿者身材剪好,然后用白丝线纵横交错地缝在一起,最后配上布里,羔裘才算做成了。

《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写制做羔裘,要选光亮润滑的毛皮,在缝制中还要配上豹皮袖子,镶上亮晶晶的花边,这样才显出穿者的忠良正直、勇武有力。

《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写高级官吏既有羔裘,又有狐裘,他们上朝穿狐裘,下朝穿羔裘。

显然狐裘比羔裘更贵重些。

2、丝帛。

《齐风·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歌,写一块桑田有十亩,人们来来往往闹闹嚷嚷地采桑叶。

为什么桑林这么大?采桑的人这么多?就是因为丝织品已成为周代贵族、奴隶主们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

《豳风·九罭(yù)》是赞美周公的,周公穿“衮衣绣裳”。

孔颖达云:“画龙于衣谓之衮。

”《考工记》:“五彩备,谓之绣。

”是指周公穿的上衣上面画着龙,下裙上面用五彩丝线绣着花纹。

《秦风·终南》是赞美秦襄公的,秦襄公穿“锦衣狐裘”、“黻(fu)衣绣裳”。

《急救篇》:“锦,织丝为文也。

”朱骏声云:“染丝绸之成文章也。

”毛亨云:“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是指秦襄公穿的上衣下裳都是丝织物。

《桧风·素冠》写一男子守孝三年,头戴素冠,身着素衣,十分孝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并对周代社会女性的等级构架做一分析,以此窥见周 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也。”副,通常是王后及夫人的
代渐趋完善的礼制规范及等级制度构架。
假髻,搭配褘衣、褕翟、阙翟作为祭服的首饰,副的本
关键词:《诗经》;女性;服饰;等级
体一般由假发制成,其上插戴衡、笄、六珈等物,统称
为“副”,是后夫人最隆重的首饰。“笄”,《毛传》:“笄,
《召 南 • 采 蘩 》:“被 之 僮 僮, 夙 夜 在 公。”《毛 传 》:
展衣,亦作襢衣,《说文》段注:“按诗、周礼作展,假借 “被,首饰也。”被是首饰的总称。
字也。”展衣是朝服的一种,女子也有朝服,作为朝见天
《卫风 • 木瓜》:“报之以琼琚。”“琼,亦玉也。”所谓
子、会见宾客等用。《郑笺》:“后妃六服之次,展衣宜白, 玉。琼是对美玉的形容,琚是玉名,以所配的琚玉为质地
性服饰变化较大,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鲜明的时代 发如云,不屑髢也”,《说文》曰:“鬒,益发也。”言已发
烙印和等级划分。
少,聚他人发益之。髡,其实就是指假发,穿着椽衣时则
《诗经》中女性服饰词汇大体分为两大类:名物词汇 以次为首饰。次是以假发续借于自己头发上,挽成高髻。
与材质词汇,所表现的多为两周尤其是东周时代的女性。 副、编、次均为首饰总名,是假髻与笋、衡等物搭配,形
中一窥当时的文化与社会阶层架构。
不及副、编。“瑱”,古人头饰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饰。
一、王后等级 --- 以卫夫人为例
《说文》:“瑱,以玉充耳也。”先秦时,玉已经成为标志政
阅读《诗经》及各家注疏的基础上整理出王后等级之 治等级制度的重要器物,被作为是财富、权利、地位、身
服装与配饰,合成下表。(见表 1、表 2)
朱表3贵族女性之服饰名物采集表篇名诗句服饰名物词汇周南葛覃是刈是濩为絺为绤薄汙我私薄澣我衣絺绤私衣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被邶风绿衣绿兮绿兮绿衣黄裹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兮丝兮絺兮绤兮绿衣裳丝絺黄裹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佩玉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琚琼瑶琼玖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杂佩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琼琚琼琚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褰裳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裳锦褧裳衣锦褧衣锦褧衣锦褧裳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屨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佩直如发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狐裘充耳琇实垂带卷发表4贵族夫人之首饰名物采集表篇名诗句首饰名物词汇假髻墉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扬且之皙也
而穿着对象涉及贵族女性和普通劳动妇女,根据地位等级 成尊卑差等,王后、夫人以及大夫、士之妻各依场合及身
的尊卑将女性分为三大等级:王后等级、贵族女性和普通 份佩戴。副最尊,编次之,但都是以假发制成高髻,覆于
女性。观察《诗经》中服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可以从 头上;次则是以假发接续于真发再梳髻,其高度、大小应
《卫风 • 硕人》中“锦”是指锦做 成的衣服。《说文》“褧,檾衣也。檾 是枲麻一类的植物,用它的纤维制成 纱,制为单罩衫,成褧衣。女子出嫁 途中所穿,以蔽尘土。
二、贵族等级 -- 以贵族夫人为例 ( 见表 3、表 4、表 5) 《邶风 • 绿衣》:“绿衣黄裹。”毛 亨曰:“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在上 衣和下裳之间是十分讲究的。上衣一 般表示尊敬,采用我们传统色彩中的
绉絺、绁袢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锦、褧衣
类别 假髻
笄类
表 2 卫夫人之首饰名物采集表
诗篇名
诗句
《墉风 • 与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墉风 • 与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墉风 • 与子偕老》
玉之瑱也,象之挮也
《墉风 • 与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名物词汇 副 笄 瑱
六珈
172
书评
祀的活动时所穿的衣服。“瑳兮瑳兮,其之展也”。“展”,
“‘副笄六珈’、‘象服是宜’,是说服饰之盛。‘玼兮玼兮’ 翟雉,山鸡。也就是说翟衣是当时王后跟随先王去参加祭
墉风 卫风
篇名 与子偕老
硕人
表 1 卫夫人之服饰名物采集表
诗句
名物词汇
副笄六珈、象服是宜、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挮 副笄、六珈、象服、翟、玉瑱、展、
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此以礼见于君及宾客之盛服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晶莹的美玉,象征同车女子身份尊贵,品德出众。
“绉絺”,细夏布,今名绉纱。“绁袢”,内衣。如今汗衫,
《郑风 • 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朱
亦称亵衣,三家《诗》绁正作亵,即
亵的假借字。在古代,王后的衣冠服 饰 主 要 分 为 褘 衣、 褕 翟、 阙 翟、 鞠 衣、展衣、褖衣六种,展衣为礼见天 子、宴见宾客的服饰。
论周代女性的等级划分
——从《诗经》服饰变化说起
唐晓梅 范学新 伊犁师范学院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研究古 以下复说服饰之盛,‘瑳兮瑳兮’以下又是说服饰之盛。”
代民俗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本文以《诗经》中女性 以首饰方面来看,“副笄六珈”,副,古代首饰名。《毛传》:
服饰作为切入点,以此来了解人们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观 “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释名》:“王后首饰
女曰鸡鸣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服饰名物词汇 絺、绤 私、衣 被
绿、衣、裳、丝、絺、 黄裹 佩玉
琼琚、琼瑶、琼玖
杂佩
五色,即红、黄、青、白、黑,下衣
郑风
有女同车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琼、琚
应该谦卑,属于正色之外。而诗中却
彩、图纹和饰物的多少等来体现。随着礼制的形成与不断 “副”的组成共有四项饰物:假髻、衡、瑱、六珈,六珈
完备,衣冠服饰制度从夏商之时的初见端倪,直至周代遂 即六支笄首饰玉的短笄,统称为“副”。其尊卑以珈饰的
渐趋完善。服饰在《诗经》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尤以女 多寡加以区别,夫人六珈,那么王后可能至多十二珈。“鬒
份的象征。而玉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宣姜作为卫
如上所列,《诗经》中涉及卫夫人的文章共为两篇, 夫人,配以玉饰,十分符合王后之地位。以服饰方面来
《墉风 • 君子偕老》与《卫风 • 硕人》。《墉风 • 君子偕老》 看,“象服是宜”,象服,亦名褘衣,即画袍。朱熹《诗集
主要是写卫宣公夫人宣姜。而王照圆诗说,言之甚详: 传》:“翟衣,祭服。刻绘为翟雉之形而彩画之以为饰也。”
周南 召南 邶风 卫风 卫风 郑风
表 3 贵族女性之服饰名物采集表
篇名
诗句
葛覃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采蘩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绿衣
绿兮绿兮,绿衣黄裹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绿兮丝兮,絺兮绤兮
竹竿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白虎通义》:“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 衡笄也。”《孔疏》:“以此笄连副,则为副之饰。是衡笄
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加注释 ) 身份之尊卑会详尽地体 也。”“珈”,首饰名。系在笄下,垂以玉。因走路时珈会
现在服饰方面,而其区别主要通过服饰的材料、样式、色 摇动,故汉时又称步摇。其数有六,因名六珈。实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