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历史期末复习指导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一、单选题1.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2.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对官吏的各种要求,包括任用与考课的标准,也有为官的品格与作风的规定,如“吏有五善”“吏有五失”等。

《为吏之道》的颁行()A.标志着官员监察制度的确立B.推动了司法审判的公正C.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D.有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3.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

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4.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

这表明东汉时期()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5.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

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

”这反映()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6.生活在以科举一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治世界的士大夫,为了获得晋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荐举”,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主体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卷入到各种关系当中。

这反映出这一做法()A.易于滋生朋党集团B.赋予民众广泛参政权利C.便于充实官僚队伍D.促使社会等级观念弱化7.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复习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好所学知识点内容,复习是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点加深了解以及巩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影响:(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3.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神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权力尚未高度集中;(4)延续性和稳定性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在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在地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8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8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8课一、单选题1.“(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

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它表明当时的中国()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2.周初的革命者从牧野之战“前徒倒戈”的事实中,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这说明周初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4.下图是一位学者根据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图。

这可以证明秦代()A.社会秩序日趋固化B.法律与公徳的融合C.司法审判程序严谨D.法家思想深入人心5.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

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汉代()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B.注重家族内部和谐C.法律的实用性增强D.伦理观念植入律令6.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

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

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

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中指出,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国家统一安定B.王权高度集中D.违背历史潮流小康”之世是指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体现不出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安定,A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各亲其亲”,可知《礼记·礼运》认为“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标准,C项正确;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错误。

2.商朝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盟主”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的加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与商朝相比,西周的王权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D项正确。

3.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曾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是指从分封诸侯到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

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属于文化统一的范畴,故选D项;材料“‘公室’‘王室’称‘县”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排除A项;“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边塞’称‘故塞’”只是官方文书表述方式的变化,与解决边患危机没有关系,排除C项。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12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12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12课一、单选题1.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与罗马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

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2.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

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3.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

“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4.中古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A.巩固了庄园与农奴制度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结束了西欧的分裂割据D.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5.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

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

这彰显了()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C.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6.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自查(复习着重)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新闻稿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 概括其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第 (1)(2) 问均考查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紧扣材料,逐条列出。题目难度
并不大,但要从材料出发。
答案 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独立主权 的国家。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 政权。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 2 3 4 5 6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 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 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 2 3 4 5 6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社会主义宪法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 国家性质 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
社会 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确立了新中国向_______ 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意义 社会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 人民民主 原则和______
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自我测评 (教材P69)1.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 史意义。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

2015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015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高中历史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一个二月,英国伦敦瓦伦街一家并不起眼的印刷所,印刷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

其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马、恩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解析:“最基本历史条件”可理解为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促成马克思主义诞生。

答案:A2.上图所示书目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

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根据《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可知①②③说法均正确;④中“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答案:D3.《共产党宣言》至今仍然合理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B.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C.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D.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析:结合当今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由此判断B项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B4.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至今已在全世界用11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多次。

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A.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作的结晶,政治智慧超众B.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D.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解析:此题关键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放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去审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015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2015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

在武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解析:由材料关键词“民间流传”“到山麓”“妹莫忧”“跟随天军去打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答案:A2.下列《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C.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D.凡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解析: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3.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

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故选D项。

答案:D4.下边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A.反封建B.都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C.先进中国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都反映无产阶级的愿望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均主义思想,《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的愿望。

【与名师对话】高中历史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与名师对话】高中历史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与名师对话】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近期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大行其道,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历史的剧情。

在一部反映甲午中日战争的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中,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清朝北洋舰队的士兵在战舰炮管上晾晒衣服B.日本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C.日本军队占领威海卫后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D.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遇刺而受伤解析: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可知,日军进行大屠杀是在旅顺,因此答案为C。

答案:C2.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读图能力。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但辽东半岛因为“三国干涉还辽”而最终没有割成,最后得以实现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所以答案为D;而A项中的香港岛则是在《南京条约》中割出的,B项为干扰项。

答案:D3.下面是近代某外国人来中国经商时曾待过的通商口岸,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广州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天津是在《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重庆、杭州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故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答案:C4.“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而不是东北三省,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

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国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2.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A.瑞金B.延安C.北平D.西柏坡3.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制度应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世袭制4.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上述材料表明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5.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C.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6.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B.出台法律C.选拔人才D.监督政府7.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C.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D.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8.“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9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9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9课一、单选题1.保留至今的罗马古法中,论及祭祀活动的法律条文与论及世俗生活的一样多。

《十二铜表法》中的条令虽时代较晚,但仍保留了小部分与葬礼有关的规定。

这说明罗马法()A.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B.意在维护奴隶主统治C.重视维护家庭内部关系D.源于古罗马社会生活2.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部供青年人学习法律的法典:《法学阶梯》。

这本书中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这表明罗马法()A.保证了社会的诚信和公正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否定了奴隶制对人的压迫D.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3.公元前5世纪的《格尔蒂法典》,是古希腊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完整法典。

法典共12栏,从第2栏第49行起,便主要规范关涉私人生活的婚姻、收养、继承、赠与、抵押、监护等方面的行为;法典第1栏第15行起关于主张自由人的诉讼,可以归入民法中关于人身权(身份权)的范畴。

该法典A.得益于罗马万民法的实施B.有助于公民政治的实施C.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D.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弊端4.茨威科特说:“该法典(《法国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受罗马法影响的南部成文法和以日耳曼、法兰克习惯法为基础的北部习惯法这两种传统制度的巧妙融合物。

”他意在说明()A.法国民法比西欧其他国家的法律更科学B.法国成文法在变通中更具灵活性C.罗马成文法是西方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D.法国近代民法制定体现了包容性5.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借鉴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的《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并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

它与《德国民法典》是欧洲大陆法系的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

这表明罗马法A.成为近代西方的主要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B.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武器C.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理论D.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C.罗马法对大陆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D.中世纪法律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7.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教版⾼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历史期末知识点强化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起⼀套从中央到地⽅的⾏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地和⼈民授予王族、功⾂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多是同姓⼦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壮⼤,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4.宗法制的核⼼是嫡长⼦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宗和⼩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加强是秦统⼀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上实⾏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对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上实⾏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上实⾏⾏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直实⾏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政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第⼆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两者实质是保护奴⾪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国寡民、独⽴⾃主的城邦制度3.梭伦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斯提尼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伯⾥克利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时代”。

4.在古希腊妇⼥、外邦⼈、⼴⼤的奴⾪,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法是平民反贵族⽃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切⾃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3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3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3课一、单选题1.1912年1月5日,即英、美、德、法、日等国出兵京榆线的次日,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发布宣言称:“凡各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在共和政府法权所及之域内,民国当一律尊重而保护之。

”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A.与西方国家利益趋同B.急于扩大统治基础C.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D.对现实的必要妥协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到张作霖一方面最大限地攫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利,从而使“主权在民”说形存实亡,“三权分立”原则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打着“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招牌,作出一些民主的改革的措施。

这反映出当时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B.国家意识已逐渐觉醒C.启蒙思想正开始传入D.军阀混战致社会改革3.1928年,由国民政府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反复宣传孙中山的军政、训政与宪政三阶段论。

教科书同时强调要“以党治国”,即“以整个的党掌握治权,根据党的主义和政纲,去治理国家”。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A.塑造政府抗日形象B.企图构建一党专政C.严格控制青年思想D.培育国民宪政理念4.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

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B.实业与教育思想深入民心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5.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

”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6.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

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6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6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6课一、单选题1.1841年,美国辉格党(共和党前身)人威廉•哈里森担任总统后,把大部分民主党官员赶下台。

1845年,民主党人詹姆斯•波尔克担任总统,又把大批辉格党人撤掉。

当时公职成为对政党服务的酬谢,党魁利用手中权力收买人心。

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是A.行政效率降低,腐败泛滥B.政党制度建立,轮流执政C.南北矛盾激化,内战爆发D.启蒙思想实现,自由民主2.1854年英国规定,文官考试以文科为主,强调自由艺术和年轻人的智力。

二战后,英国从大学、国营企业、商业、社会等各领域吸收有所专长的管理人才,充实到文官队伍中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化B.经济发展推动管理的专业化C.文官选拔逐渐淡化文化水平D.扩招公职岗位缓解就业压力3.封建时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尚未成形,职业文官也还没有出现。

但是早期的制度演变奠定了英国现代议会政治、司法制度、政府体制的心理基础和制度习惯。

光荣革命之后,议会成立了几个专门的委员会,雇用专职人员管理政府事务,从此出现了一批为国家服务、领薪的职业管理人员,这是文官和文官体制的最初萌芽。

直到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才最终确立。

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A.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B.其产生具有渐进性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D.是英国的制度习惯4.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

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

这反映出()A.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B.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D.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5.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

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4课

(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4课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4课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时期,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

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A.从事实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与奖励耕战的政策有所相悖C.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D.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的制度2.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

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这一改变意在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3.宋代的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注了《诗》《书》《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行全国。

此举意在A.营造变法的舆论环境B.改革官学的课程设置C.修正儒学的学理缺陷D.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4.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

……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

”上述言论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5.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的积弊,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

下列体现“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整修长城防御体系B.整顿官员贪腐行为C.加强汉蒙互市贸易D.起用名将东南抗倭6.1572年,明神宗任用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采取一系列举措。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一条鞭法B.加强官吏考核C.清丈土地D.裁减开支7.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指导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1.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社会弊病也愈加深重。

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发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他们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2.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工人阶级自发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种尝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工兵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社会主义终于从理想变为现实。

方法指导
1.复习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确立。

2.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它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问题。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分为民主初建(建国初)、遭受曲折(“文革”)、民主重建(新时期)三个时期。

祖国统一问题主要讲述“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民主初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遭受曲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民主重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
入一个新的时期,民主政治趋向完善,法制走向健全。

2.祖国统一大业: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祖国统一的潮流不可阻挡。

方法指导
1.用数字“四、三、二、一”掌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

“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用数字“一、二、一”掌握祖国统一的基本内容。

“一”指一个构想:“一国两制”。

“二”指两地回归: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一”指一大期盼:两岸和平统一。

3.本单元涉及的概念较多,应采用比较法,明确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如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等。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线索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2.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方法指导
1.复习的关键重在理顺三个历史阶段外交的知识,即20世纪50年代初登国际舞台、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全面走向世界。

2.把握中国政府在三个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3.综合归纳中国与苏联、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

将中苏(俄)关系与中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联系起来,说明两国传统的友谊;将中美关系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体现中美合作的重要意义;将中日关系与抗日战争联系起来,说明当前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性。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线索
本单元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核心是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其形成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世纪的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世界局势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方法指导
1.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时,抓住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突出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2.突出把握三个关键时间:①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各种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冷战”,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已成为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3.形成两个观点和认识:①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

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