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

【导语】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其原意是古代⼈所作的诗。

从⼴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课⽂。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导⼊新课:春⾊是美好的,⼈们希望⾃⼰的⽣活也如春光⼀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节的景象吧。

2.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读准字⾳,⾃学⽣字、词语。

1.⾃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理解“⽇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2.把词语连成句⼦,⼩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数,寒⾷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宠⾂的家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1.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一 知诗人,解诗题1.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简介作者。

(多媒体出示)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 明诗意,感情读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画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4)教师小结。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意境。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应是禁烟火的,夜间自然也不许点灯,但宫廷里却忙着传递火烛,连权贵豪门也受到特殊的恩赐,可以点燃蜡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PPT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内容
02
《古诗三首》的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本课件首先介绍了《古诗三首》 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 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创作意图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
教学难点
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典故和历史背景:本课所选的古诗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等 较为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 的历史背景和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难点2
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感:古诗的语言精练、韵律和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 以体会。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 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 力。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或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 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THANKS.
朗读教学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和朗读能力,加深对古诗 的理解。
互动教学
利用多媒体互动教学软件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古 诗,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教学互动设计
课堂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促进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古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 看法,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词句解析
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其含义和作用,加深对古 诗的理解。
意境感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白天 无处不:双重否定加重肯定语气,有 效烘托出全城都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 况,表达效果更强烈。
飞:动态强烈,表现出了春天的勃然 生机,同时说明时节是落花随风飞舞的暮 春。“飞花”明写花暗写风,蕴意深远。
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长安城的迷人 春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富于 美感。处处“飞花”,准确地表现出寒食 节花絮纷飞的迷人景象,皇城里的柳树在 东风中摇曳,春意醉人。“无处不”用双 重否定表示肯定,表达效果更强烈。
着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 “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晳。 弄: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速 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
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突出织 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表现织女因牛郎不 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十五夜望月》通过_中__秋___望月的特定场 景,描绘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__思__念__之情。
三、课外阅读。 秋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在熟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 和织女被银河阻隔的悲剧,抒发了夫妻 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作者简介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 昌)人,唐代诗人。其诗题材广泛, 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 深刻。
主要作品:《田家行》《羽林行》 《射虎行》等。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习目标
1.单元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单元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整体了解。
二、汇报预 学 情况,正确朗 读 古

1.导入古诗学习。
2.读准字音,能够正确停顿。
3.了解诗人生平。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古诗,初读古诗。
三、借助字 词 注释,理解古 诗 大意
1.借助注释,初解三首诗的大意。
2.初次对比,发现共同题材——咏物诗。
了解古诗的大意,初次对比发现三首古诗的题材相同点。
四、品读
《 马诗》, 习得方法
1.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2.聚焦志向,品读诗句。
3.结合生平加深理解,读出志向。
4.品读景物,展开想象,丰富理解。
5.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6.拓展《马诗》。
品读体现志向的诗句,进一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能深入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诗
人志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朗读《石灰吟》《竹石》,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
进一步巩固积累课上所学古
诗。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学环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 、 了 解 单元概况, 明 确 学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3)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内容1. 《春日》:描绘春日景色,表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

2. 《回乡偶书》:反映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回乡的喜悦。

3. 《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写景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思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背景和相关资料)- 古诗原文及译文打印材料- 学生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春日景色的图片,营造古诗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实践演练:学生模拟诗人,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诗人及背景简介- 诗意概述- 重点词汇解释- 鉴赏方法总结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诗意图的绘制或诗歌手抄报的制作。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3课《古诗三⾸》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3 古诗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1)指导学⽣朗读并背诵这三⾸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法(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在品读第⼀⾸古诗的同时,体会⼥主⼈公因爱情受阻⽽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下关于这三位诗⼈的资料——他们⽣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导⼊新课寒⾷节是古代的⼀个传统节⽇,在清明节前1~2天,古⼈从这⼀天起,三天不⽣⽕做饭,所以叫寒⾷。

我们⼀起来看看当年寒⾷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整体感知1.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集》。

寒⾷节是我国古代的⼀个传统节⽇,⼀般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

古⼈很重视这个节⽇,按风俗家家禁⽕,只吃现成⾷物,故名寒⾷。

2.读诗句,明诗意。

师:⾃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诗⼈⽴⾜⾼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语,⾼度凝练⽽华美。

“春”是⾃然节候,城是⼈间都⾢,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限美好的景观。

“⽆处不飞花”是诗⼈抓住的典型画⾯。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般性的概括,⽽说“⽆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加强了肯定的语⽓,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不说“⽆处不开花”,⽽说“⽆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机外,还说明了诗⼈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读传统节日,品诗人深情——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读传统节日,品诗人深情——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T each m gResearch教学探研/教学设计9"读传统节日,品(人深+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孙红波【教学内容】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以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本设计为第—课时#学习内容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侯、栖、鸦”三个生字$2.借助注释及微课等相关资料#大致理解诗意#能想象诗中描绘的S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了解诗中涉及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重温习俗1.$(1),根据提示猜一猜是哪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爆竹屠苏新桃•符)背一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为什+(2)继续猜诗歌,同样说说是哪个传统节日°(课;登高插茱萸)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再次通过诗歌走进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一起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3.整体感知。

浏览三首古诗,你能发现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吗+设:《寒食》写的是寒食节#《十五夜望月》写的是中秋节#《》写的内容跟牛有关#节$二、学习《寒食》,结合资料,了解习俗1.借助资料#节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寒食节有了了解$(2)反馈朗读:指名朗读古诗,重点正音“御柳斜”,同桌互相检查朗读$(3)交流对寒食节的初步了解$设1: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寒食节$教师补充: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1〜2天$这一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

播放微课《寒食节的》$设2蜡烛,宫中要传赐新$教师补充“传蜡烛的习俗”资料$2.借助注释,读懂大意$(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说说诗歌大意$(2)诗意$3.想象画面#感受习俗$(1)比较动词#想象“春城风光图"$①朗读第一、二句诗,你的眼仿佛出现了—幅怎样的画面呢+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一等奖创新教案

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一等奖创新教案

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迢迢牵牛星》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里面的第2首,选自于《古诗十九首》,本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碍而不得见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境界奇特,包含浓厚的传统文化。

课标要求: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建议:教学时应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捕捉叠字入手,体会韵律美。

2.了解叠字的表达效果,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品味意境美。

3.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捕捉叠字入手,体会韵律美。

2.了解叠字的表达效果,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品味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借此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皎皎擢素手札札机杼脉脉2.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整体感知1.自学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词语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

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读好古诗、背诵古诗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

本课的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课堂因此而充满了了生机与活力。

【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

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

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课)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3 课《古诗三首》【教材简析】本课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分别涉及到寒食节和中秋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生动地描摹出长安城中寒食节时的景象,真切地再现了节日的风俗。

诗的前两句抓住暮春时节典型景物,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

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

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想象她如何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

这首诗情感浓烈,诗中用大量叠词渲染气氛,细腻、传神地描绘种种情态,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天下人皆望月,由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都孤独,由自己的怀人遥想天下人都怀人,营造一种悠远的意境,使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如月光洒落般情韵含蓄,意境悠远。

学习这三首古诗,要借助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把握意境课后练习题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揭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选做”题要求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拓展积累其它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的古诗词。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资料、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在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积累过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如《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这三首诗学生最为熟悉的是中秋节,在学习《十五夜望月》的时候,可以回顾一下跟中秋节相关的诗歌。

《迢迢牵牛星》涉及到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学生阅读过相关的中国神话故事,也学习过跟“七夕”相关的诗歌《乞巧》,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只有“寒食节”是最为陌生的,并且现在大都不过这个节日了,跟清明节混在了一起,因此老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

【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注意读好节奏,体味叠词重音,感受韵脚,熟读成诵。

3、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0分钟)学习目标:1.能读准生字新词,会写“侯、栖、鸦”等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

3.能借助注释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板块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一、结合单元导语,回顾主题古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传统节日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节日的诗歌。

新春佳节,爆竹声响,我们会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小雨如酥,我们会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重阳登高,思乡怀亲,我们会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图猜古诗,导入新课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也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

走进第三课《古诗三首》,感受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习俗。

看图猜诗,走进《寒食》与《十五夜望月》。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节日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用看图猜诗的方式,既能直接自然地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趣。

板块二:整体感知,品味音韵一、品味音韵,读出美感(一)读准字音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听老师读古诗。

2.读准难读的字。

有几个字音需要提醒:“散”,读第四声,“栖”,读 qī。

(二)指导书写诗中的“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写“侯”字,要和“等候”的“候”字要有所区别。

(三)读出节奏1.读出节奏。

2.读出韵律。

这两首诗都是押的同一个韵,是“ɑ”韵,押韵的字可以读得长一点。

二、整体感知,点拨方法(一)整体感知读好了古诗,想一想: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两个节日?(二)点拨方法读古诗一定要善于利用诗题、注释、内容、插图等传达的信息,把握更多的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诗意和诗情。

【设计意图:逐步提高朗读要求,由读得准确,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在学生熟读诗句之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并点拨方法。

】板块三:整合学习,体会情感一、紧扣注释,了解大意(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首先来看《寒食》。

春天的京城,到处飞舞着落花,寒食节这天,春风吹拂,皇城里的杨柳随风摇曳。

太阳快落山了,皇宫中正在传着蜡烛,蜡烛的轻烟在权贵豪门的府第里飘散开来。

(二)继续借助注释,理解《十五夜望月》。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来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二、结合内容,想象画面(一)寻找诗中之景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2.读一读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春城、飞花、御柳;中庭、树、鸦、冷露、桂花。

《寒食》笔下的主要景物有“花、柳”,花是飞花,柳是御柳斜。

尤其是这个“飞”,写出了花的动态之美。

(二)想象诗中画面1.想像自己就是诗人韩翃,置身于长安街头,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句诗。

2.体会《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感觉到的一种宁静之境。

三、走进习俗,体会情感(一)拓展资料,了解习俗1.找寻诗中习俗。

2.寒食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呢?补充资料。

【资料袋】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是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

即每年熄灭旧火、重新取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也有人说寒食节是源自介子推的传说。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到了唐代,皇帝也会将重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于是就有了我们这首诗里的“传蜡烛”。

诗人陶醉于皇都春色,赞美了太平繁华的景象。

除了传蜡烛,寒食节还有祭拜祖先、折柳插门的习俗,人们也喜欢在这个节日里踏青、玩蹴鞠、荡秋千等。

因为和清明节的日子习俗都相近,寒食节便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

(二)品味诗情,拓展佳句1.《十五夜望月》里的习俗是望月。

“人尽望”三个字,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含蓄地表达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

“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2.补充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出示诗句: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袁枚《随园诗话》“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传统的习俗都诠释着诗人美好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古诗的整合学习,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拓展与诗歌相关的节日风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感受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板块四:学法小结,布置作业一、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小结一首首节日诗词,一幅幅习俗画卷,情意幽深,蕴含着个人情感与民族记忆。

这节课,我们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节日习俗,体会到了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并把诗句背给家长听。

选做:和爸爸妈妈交流《寒食》《十五夜望月》诗中的习俗。

和家长交流诗中的风俗。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古诗整体,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感受古诗的画面与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日暮传烛月明人望第二课时(20分钟)学习目标:1、能读准“札札、擢素手”等词语,会写“盈、章、泣、脉”等 4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能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板块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一、复习旧知(一)导入由记载了传统节日“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乞巧》引入。

(二)复习《乞巧》。

二、引入新课唐代之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一首跟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五言诗了,它就是被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

【资料袋】《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中,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曾评价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起来读《迢迢牵牛星》。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板块二:品味音韵,指导书写一、读准字音(一)读准字音“纤纤”,“擢素手”、“札札”、“机杼”、“泣涕”。

(二)读好叠词1.找出用词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运用了大量的叠词。

2.叠词读起来会让人的感觉声音更加绵长,韵律更加优美。

读叠词。

二、指导书写(一)观“盈”字。

甲骨文中“盈”字,它的字形就像一个人在装满水的器皿中洗澡,另一个人加进来,水就满了。

所以“盈”就是充满、多出的意思。

“盈盈”写出了水清澈的样子,又表现了女子热泪盈眶的神态。

(二)写“盈”字。

注意上面的“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

三、读出韵律(一)读出节奏(二)读出韵律诗歌是押韵的。

《迢迢牵牛星》现在读起来也还是很有韵味。

“女、雨、许、语”,读起来感觉声音特别婉转,正好符合这首诗整体的情绪。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读准字音、品味叠字的特色、品味古诗合辙押韵的独特魅力。

指导书写的环节运用甲骨文来帮助学生拓展理解,体现语文味。

】板块三联系传说,体会情感一、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借助注释,来说说《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