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上城》教案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沈翔

教学目的

1.知识点:

①了解高晓声其人其作;

②分析把握陈奂生形象,进而领悟这一典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

③学习借鉴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点: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点:体味农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应有态度和真切情感。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课内自读课文,可用1课时完成教学;为使本课教学高效有序地推进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印发若干预习思考题给学生,使其充分做好预习感知工作,为本课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预习思考题见“整体感知”部分之“问题设计”)

2.既是自读课文,则应当有别于教读课文,要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宜采用设疑激趣——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点拨补正的师生探究式互动四步法教学模式。

3.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将重点难点落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意义的领悟及心理描写技法的分析借鉴上。

4.鉴于学生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甚了然,故教师课前应印发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社会变革情况的背景知识及作家本人的创作说明。

5.教学思路上,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渗透重点难点,最后再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与主要艺术特色。

6.作家作品知识这一块课前邀请一学生收集整理概括有关资料,教师可适当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7.媒体辅助:①powerpoint辅助课件②实物投影仪

附:师生互动设计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五彩缤纷的小说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在结识了爱子心切而又愚昧落后的贫民华老栓感受到鲁迅先生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之后,在品味了玛蒂尔德一夜潇洒落得十年艰辛的生活悲剧之后,今天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的农村社会,来感知一下那个特定时代中的这一群人们,审视他们的生活遭遇,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灵魂世界。我们选择的一扇窗口就是著名作家高晓声的短篇代表作——《陈奂生上城》。(点击幻灯片之一:文题和作者)

二、文学知识

(请课前指定学生上台介绍,限时3分钟。学生介绍时,教师辅以幻灯片点击,提示要点。)

要点:

高蛲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当代著名作家,新时期文学中杰出的农民化小说家,擅长农村题材,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多以短篇著称,作品多次获奖。代表力作:《李顺大造屋》及“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其小说犹如一部农村编年史,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面貌和农民心理、情绪的变化历程。艺术风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既继承我国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借鉴吸收了西方小说的长处;擅长“土洋结合,寓洋于土”的心理描写手法;文笔朴素凝重,风趣幽默,注重群众化与民族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

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研讨,重点把握

过渡语:古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连篇,今有陈奂生上县城一夜奇遇。这个人物自从在高晓笔下问世以来,几乎成了一代农民形象的代名词,那么高晓声为我们描绘的究竟是臬一个人物,他有着怎样的典型性格,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所寄寓的主旨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下面我们先通过整体感知来把握一下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在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即检查预习思考题完成情况):

①本文主人公陈奂生的身份是什么?

②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角度和叙述顺序?在叙述方式上有何特色?

③小说描写陈奂生上城选取了哪几个典型情节?

④请你说说对本篇小说情节特色的认识。

⑤你对陈奂生持什么态度?他与鲁迅笔下的哪个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

2.教师激发学生回答并择要板书。

参考要点:①曾经的“漏斗户”主如今脱贫的普通农民。②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按时间顺序推进。特色:A)以顺叙为主,插有补叙,B)不断运用现实与回忆穿插进行的方式,展现陈奂生物质与精神生活方面的今昔对比。③上城路上乐悠悠——车站卖油绳病倒——巧遇吴书记住进招待所——困掉帽钱恶作剧——精神胜利把家回。④情节设计巧,伏笔铺垫巧。⑤前一问可开放性回答,不能强求一致。后一问:《阿Q正传》中的阿Q。

(二)重点难点探究

过渡语: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主题,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新时期文学中备受称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性格形象,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及成功的艺术手法。

1.教师设问(辅以幻灯片):

①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如何?

②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什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动机即主旨是什么?(可参考P68练习二提示)

③你对陈奂生持什么态度?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的立身行事与性格特征?(可参考练习一提示)

④小说描写陈奂生最出色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跟《项链》一文的这种描写方法有何不同?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交流讨论

1)分组办法:分六个小组,奇数组交流讨论①②题,偶数组交流讨论③④题。

2)学生要求:小组长主持,确定记录员与发言代表,每个同学都应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交流讨论时间为10分钟,每组代表发言控制在2分钟左右,发言不必按小组顺序,由各代表自告奋勇相接;小组间回答如有雷同,雷同之处不必重复,突出不同之处。

3)教师要求:①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并随时加入到某一组讨论中去,或抛砖引玉或释疑点拨或启发鼓励;②各小组代表发言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各组的发言要点投影于屏幕上;③每一组发言后作一个简短点评,不足之处补充,不当之处指正,但不搞统一标准化,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见仁见智。

3.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择要板书

附:教师备课要点:

(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教学要点可作为教师点拨、评价学生的依据)

1.人物形象:参看板书设计

2.主题意义:通过描写普通农民陈奂生上县城卖油绳的遭遇及反应,表现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党的十一届四中会后农民的心灵变化历程,揭示了满足于吃饱肚皮,自给自足的狭隘、短视的小农经济意识与现代物质文明之间的差距,启示人们深思如何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描写特色: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思维提升,教师反馈资料

教师在评价总结之后,向学生反馈作家本人及专家学者对《陈奂生上城》一文的评论节录,以与学生的探究结果形成对照,提升思维。(点击相关幻灯片,请学生齐读。具体材料精选自下面“资料集萃”部分)

幻灯片一:高晓声《且说陈奂生》

幻灯片二:阎钢《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幻灯片三:陈思和《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陈奂生上城〉》

幻灯片四:颜敏《精神贫血的农民》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