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与美国女性

合集下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目录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五、总结 (7)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

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工业化与性别的重组

后工业化与性别的重组

后工业化与性别的重组和个人主义与平等的「神话」正相反,「近代」与性别无关说法,还不曾有过。

即使是在合理的资本主义下,性别都是经济外的不合理变量,而资本则是非常合理地利用性别这项变量。

像伊力奇那样说:「资本主义将女与男皆还元为无性别的个人。

」其实只表示他天真地相信近代资本主义所传播的「神话」。

讽刺的是,他也说过,产业社会乃是「生产归男,家事由女,史无前例实行性别隔离的」社会。

在超越性之「区别」,把「差别」当成问题这点上,女性主义的确是「近代」的产物。

要建立两性之间的「差别」观念,必须先确立两性之间作为人的「平等」观念。

基进女性主义固然把性支配的结构,公式化地称为「父权体制」,其实自女性主义成立之初,就已经把「近代」这个时代特有的性支配方式当成是问题了。

产业化制造了近代所特有的性别角色分配。

那就是指定男性负责生产,女性负责再生产的性别领域,苏可洛夫指出了这点,并将此称为是资本主义与父权体制的历史性妥协--「victorian compromise」,而且把这样成立的体制叫做父权体制的资本主义。

可是,资本主义与父权体制间的妥协,在历史上并非只有这一次,而是配合产业化的各个阶段,反复地进行微调整。

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性支配方式当然不会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这样提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态从性这项变量获取利益呢?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女性主义者威尔赫夫曾想用「资本的原始累积」一词来说明资本主义与性别之间根源性的关系。

资本主义原是一种对等交换的竞技活动,这个竞技场一旦成立,在开始自行运作之先,必须先完成拥有资本者与无资本者的分化。

最初的资本是如何成立的呢?马克思认为是始于掠夺。

18 世纪的英国,那些土地被掠夺,被迫成为「自由劳动者」的农民们成了劳动力的供应来源。

资本的原始累积是藉由都市对农村的掠夺而完成的。

这是靠着经济之外政治强制力的「资本之不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交换游戏,内部存在着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两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摘要】: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也是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运动之间的一个低潮期,此时美国社会经历了经济繁荣——危机——复苏的过程,处于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急剧转变时期,美国妇女生活丰富多彩,其外表、行为、婚姻家庭和就业都呈现新的特点。

1920年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出现消费社会,新的大众媒体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全国性价值观的形成,美国妇女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群体尤其引人注目,成为1920年代女性自由与解放最突出的代表,并成为喧嚣的1920年代的象征。

但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美国妇女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1930年代期间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就业都受到大萧条的的巨大冲击,她们承受着物质匮乏和精神痛苦的双重磨难,设法应对危机,努力维持家庭和自身的生存,她们不仅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而且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本文选取这个时期的妇女生存状态进行个案研究,考察此时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就业和她们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具体状况,指出这个时期美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进而,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探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与妇女地位和角色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妇女的生存状态受到外部世界的规范,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动对她们的生活有根本性的影响,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自身的努力是关键,其中经济独立是妇女走向平等和解放的基础。

无论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女性的地位与角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经济独立能力,这是女性思想解放、个人发展的原动力,但经济平等不仅取决于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受制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

同时,传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是强大的,在女性走向平等和解放的道路上,观念上的解放与经济上的平等同等重要。

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序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依据、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章主要观点。

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就业女性的困境、原因及影响分析(1870--1920)

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就业女性的困境、原因及影响分析(1870--1920)
YANG Jn ig
( c o l f i o n utr , ote s N r a U ie i , h n c u 3 0 4, hn ) S h o o s r a d C l e N r a t om l n r t C a g h n 10 2 C ia H ty u h v sy
成 了一股 女性 就业的高潮。但 是 , 就业女性职 业生涯的短暂性 , 乏工会 组织的相应保护 , 缺 岗位 竞争异常激烈
以及 美 国 当时 的社 会 大 环 境 等 因素 , 致就 业女 性在 工 作 中遭 遇 到 职 业 选 择 受 限 、 动 报 酬 不 公 、 动 时 间过 导 劳 劳
长和 工作 环境 恶 劣 等 诸 多 困境 , 对 当 时 的 美 国社 会 产 生 了较 为 深 远 的 影 响 。 并
关键 词 : 型 时期 ; 转 美国 ; 业 女 性 ; 就 困境 中图分类号 :724 K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 6 5 2 1 )6 08 - 7 10 — 0 X( 00 0 - 0 5 0
然而, 就业女走上工作 岗位后并非一 帆风顺 , 而是遭遇
r e sf rw r i g w me e e ot n av r h r p r d,i h v r o ei v i ai n n a k d t e p oe t n o a eu e r o o k n o n w r f e s ot e o e y i n t e o e mp t ie st t ,a d lc e h r tc i f rd - c t u o o t
Abs r c : o 1 70 t 0,t e Un td S ae x re c d a sg fc n o ilta sto r m r d t na a rc t r l t a t Fr m o 1 8 92 h ie tt se pe n e iniia ts ca r n ii n fo a ta ii l g iulu a i o s c ey t d r n sra o i t. Th s ta so a in c e t d ma y o p t ni e o e l mply n . Ho v r c — o it o a mo e n idu t ls c ey i i r n fr to r ae n p oru t s frf ma e e m i o me t we e , a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管理学家UN ,商务周刊1新名词胡泳管理学家,作家973年,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出在30—50年内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

所谓后工业社会,概括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了“后工业社会”。

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在他看来,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起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造成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这是因为知识和计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切有组织的基本必需。

贝尔预测,一旦步入后工业社会,便会回到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上。

也就是说,实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社会,会带来诸多多元性问题,即教育、福利、城市规划、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医疗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治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在非人格性的“市场”中无法解决问题,不得不在人与人的相互接触中去摸索未来。

贝尔对美国成功避免了破坏欧洲社会的政治浩劫的历史分析表明,一个大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显然需要社会冲突各方的谅解,需要中心城市的稳定,需要传播的合理化。

贝尔指出,现代大规模通讯联络的出现,与世隔绝地区的消失,可能产生一串连锁反应。

他敏锐地洞察了超负荷的通讯对社会和政治进程引发的问题。

在谈到后工业社会的匮乏时,他提出了有关“信息的代价”的一系列论证,如:更多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它只能使信息越来越不完全;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他也对交往数量的空前增加是否等于交往质量的提升表示怀疑。

他正确地预测了人将成为时间的奴隶,由于生产和消费都需要时间,时间成为人们必须重点考量的经济成本。

大萧条与美国妇女

大萧条与美国妇女

句 3 。1 社会保障法》 的通过 , 标志着美 国现代福利 国家的 停顿挑战了美 国人的这个信念 ,也挑战了美国人传统的关于进 建【 9 5年《 建立 。 该法令规定设立社会保 障委员会 , 负责实施两种社会保障 步、 个人主动权 、 节俭 、 自由企业 、 限政府 , 有 甚至关于爱情 和婚 项 目,一种是由联邦与州政府以及受惠者共同出资为受 惠者提 姻关系的信念 。大萧条对美 国人 民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生 了信心 危机 。当无数家庭失掉工作 , 失掉存款 , 失掉保险金 , 失掉住宅 , 供老年保障和失业保险 ;另一种是由政府 出资对需要抚养子女 的家庭 、 盲人和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公共援助。 这些项 目虽然最 被迫等候在接受救济 的队伍里或者 四处流浪的时候 ,美 国人 民 初起 的作用有限 ,但是却为后来美国的社会保 障制度奠定 了基 对他们的前程 以及 国家乃至资本 主义 的未来产生 了怀疑 。结婚

畏惧本身 ……我将 向国会要求对付危 机的最后手段 ,这就是对


紧急状态作战 的广泛的行政权力 ,向我们 真正遭受外敌侵略时
所赋予我 的权力一样大 ”1 [ 5 罗斯福总统一上任 就坚定 了人 民的 信念 , 同时也充分表达 了采取措施对付危机的决心。 罗斯福从整


大萧 条对 美国社 会造成的破坏和震 撼
CANGS ANG
大萧条 与美 国妇女
杨 丽 红


1 2 年 的大萧条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 危机 , 99 罗斯福 总统进行 了新政改革。美国妇女成为新政 的受 美 国大萧条 罗斯福 新政 妇女地位
益群体之 一。但是 , 从社会性别角度或者说男女性别权 力关 系的角度来看, 妇女的地位 不但没有上升, 反而下降 了。 关键词

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历史学家用浪潮(wave)这一术语来描述美国女性主义思潮在历史中的特定发展阶段,突显女性主义知识转向新阶段的动态过程。

虽然第三次浪潮进入人们的视野已有十六年的历史,但是学术界对究竟什么是第三次浪潮、它包括哪些流派、它是否做出了超越第二次浪潮的贡献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争议。

造成这种争议的一个外在原因是美国主流媒体潜移默化的宣传。

长期以来,作为男权意识形态喉舌的美国主流媒体一直以各种形式宣传反女性主义的言论,这在1980年到1992年里根和老布什总统当政时代尤为明显,女性主义学术界因此将这一保守阶段称为回潮时代。

在1992年以后的后回潮时代(post-backlash era),美国的主流媒体仍然极力宣扬反对女性主义的男权思想,而且它所采取的形式更为隐蔽。

许多美国民众因此普遍认为:第三次浪潮由性感、时髦的青年女性倡导,她们对第二次浪潮持敌视和否定的态度。

本文认为,第三次浪潮并不仅仅是由年轻女性倡导的女性主义,它也并不与第二次浪潮存在对抗和冲突。

第三次浪潮不愿与第二次浪潮相认同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受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内部经历着一场从追求同一、关注差异到包容差异的范式上的转变。

这种转变使第三次浪潮拥护多元性,解构固化身份,拒绝中心和权威。

本论文还试图论证在1992年以后的后回潮时期,美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像主流媒体所宣扬的那样走向终结而步入“后女性主义时代”。

相反,它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理论思潮。

由于认识到女性生活在压迫网络的不同节点上,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内部的差异,要求把“女性”的范畴具体化,并突破仅仅关注女性问题的状况而把歧视妇女的所有压迫形式包括到女性主义的纲领之中。

因此女性主义致力于反对种族主义、阶级压迫、异性恋主义,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形式的共时性压迫。

青年女性主义、有色人种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怪异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赛博女性主义等思潮共同组成美国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呈现出多元共生和更具包容性的态势。

浅析工业化对美国妇女地位的影响

浅析工业化对美国妇女地位的影响
候, 才有可能 。 ” ” 业化 为妇 女提供 了这个可能 。 而工 在 18 年 到 l1 年间 , 部 劳动力 中女 工 的人数 由 80 90 全
2O 6 万上 升到 7 0 。从 l1 年 的统 计 材 料 中 , 以看 4万 90 可 出 : 部 的职 业妇 女 中 5%以上 是被 雇 作农 场 工人 和 家 全 0 庭 女 仆 的 ; 中 1%为农 场 工 人 ,7 其 8 3%为 家 庭女 仆 , 近 将 3%的职业妇 女是 在工 厂 ;%的从 事专 业工作 ( 0 8 大部分 为 教师和护士)5 ,%为抄写员之类的 , 4 约 %在商业 中( 大部 分为售货员) 少量 的妇女在交通和公共服务 中工作 , , 主 要 是做 电话 和 电报 的接线 员 。0 随着 近代公 司 的兴起 , 书记员 和打字 员 日 成为 妇女领 域 的职业 。到了 2 世纪 渐 0 初 约有 5 万 以上 的女性从 事 秘 书及 类 似的工 作 , 4 万 0 有 5 女性进 入 专 业职 业 。 甚 至在 一 些专 业领 域 如教 师和 护士 中 , 妇女 开 始 占据 统治 地 位 , 1 1 年 , 7 在 9 O 7 %的 教师 都 是妇 女 , 12 年 8 %的 图书 管理 员 和 9%护士 都是 到 9o 8 6 妇女 。 n 但 对 于 绝 大多 数 美 国妇 女 来说 , 工作 只是 结婚 之 前 的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 。传统的妇女观仍然认为妇女的 位 置在 家 里 , 女 的 工作 就是 照 顾 家庭 和孩 子 。因此 很 妇 多原来 工作 的妇女 , 婚后都 会辞去 工作 回归家庭 。 在 10 年 , 有 已婚 妇 女 中 , 有 5 90 所 只 %在 外 做 工 挣 钱 。 到 1l 年 这个数 字也 仅上 升到 1%, 而且也 多 为生活 所 9O O 迫。虽然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妇女就业 中还存在着广泛的 性别歧视和低工资现象 , 但是和以前相 比, 工业化无疑增 加 了妇 女 的就业 人 数 , 大 了妇 女 的就 业 范 围 。美 国妇 扩 女 的经 济独立 不可 避 免 的引起 妇 女教 育 地位 、 娴 家庭 婚 地 位 的变化 。 工 业化 社会对 人 们 的文化 水平 和技 术能力 提 出 了更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女性主义(Feminism),原意为“妇女解放”,产生于法国,后传人欧美,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运动。

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前提就是女性处于相对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地位。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受贫穷,文化上受男性专制教育、思想上受压抑的状态。

随着女性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蔓延,各国的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该国女性主义的进程。

美国,作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国家,根据女性主义的阶段划分标准,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其发展历程伴随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本文以不同阶段的经典女性文学作品为视角,分析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文学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发展的。

一、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觉醒女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19世纪中叶到2O世纪20年代,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醒。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低下而屈从的地位。

当时,论辩主要聚焦在两性平等和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层面上,受压迫的女性纷纷与男权社会抗争,要求享受与男性一样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基本权利。

同时,其他受压迫的社会群体也奋起抗争,同样争取平等的权利。

于是,各国的女权运动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在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

其最终的标志是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胜利。

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作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明显地突出了女性思想的觉醒。

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作为这一时期美国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通常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同时抨击男权社会下的美国的对女性的不公的道德规范。

她在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包括传统和反传统两类。

传统女性形象温婉贤淑,而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则更加叛逆觉醒。

她通过这两类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强烈对比,向读者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应该在意识觉醒后实现完整自我。

凝视与欲望下空洞的能指——后现代电影中的娼妓形象建构

凝视与欲望下空洞的能指——后现代电影中的娼妓形象建构

凝视与欲望下空洞的能指——后现代电影中的娼妓形象建构[摈要]后现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呾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应生产物,模糊了高雅不世俗、艴术呾现实之间的界限,对已有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着结构呾疏离,而这些表征恰好契舍了女性主义的某些需求。

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这一独特女性群体的形象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牢笼,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旧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娼妓前言:后现代主义衍生自美国未来派代表人物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等都将被抙弃,社会阶层将以知识呾教育为准则重新分化组合,一个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呾修正。

后现代电影是后现代主义不大众文化合流后的产物,它藐视权威、抙弃宏大叙事,它怀疑一切、重新审视一切、对崇高感呾使命感的颠覆呾疏离在某种程度上不女性主义相契合。

笔者试图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形象的呈现,来探讨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是否跳出了传统的牢笼。

男性呾女性的传统关系究竟是被颠覆还是被强调,女性主义究竟是被推动还是被进离?一、男性视觉魅惑下的娼妓形象性呾道德两个因素一直不中国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抱有精英主义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虽然坚持伦理道德的合法性,却也必须直面广大观众的享乐主义呾窥视癖的倾向。

昌妓作为城市里的特殊人群,通过身体的交换来参不构建着城市空间,窥探着城市的秘密,作为下层群体,她们没有记载自己的生活,甚至只有在对她们进行监管、向世人警示、拯救她们、取缔娼妓业的时候,她们作为社会象征,才会“被历史记载”。

当一些精英知识分子言之凿凿地高丼道德伦理的旗帜时,这种依附于男权下的独特女性群体似乎没有仸何话语权。

当然,这跟娼妓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西蒙所说“女人通过有报酬的职业极大地跨过了她同男性的距离,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保障她的实际自由。

后工业社会与美国女性_姚桂桂

后工业社会与美国女性_姚桂桂
[5 ]

美国社会发生的这一变化对妇女的就业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后工业社会医疗、 教育及社会服 务等服务的大量扩展, 使得美国妇女获得了更多 , 的就业机会 改变了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社会大量雇佣男性工人的格局。特别是对那些受 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而言, 她们的就业比例大幅 增加。进入 70 年代以后, 美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 之一是妇女在社会中, 尤其是在专业工作领域的 , “典型的 ” 新角色。1950 年 劳工图景是 70% 的 工作者是丈夫, 家有一妻二子。 而在 70 年代以 这类人只占劳动力的 15% , 而 50% 多的妻子 后, , “工作 ” 在工业社会里 通 们是职业妇女。 的确, 常主要指男性的工作, 无论在车间, 还是公司管理 层; 妇女就业于纺织厂或制衣厂, 或充任打字员、 秘书、 售货员等。 当时的风尚是, 年轻女性, 尤其 是其中 的“白 领 ” 族, 婚后便退休在家相夫教 — —尽管在南部以及制衣业中、 子— 特别是少数民 族和种族的妇女在婚后继续工作或重新工作 。后 工业社会, 特别在保健、 教育和研究领域, 以高等 教育为基础的的职业已经向妇女开放。1960 年, 只有 6% 的 25 岁以上的女性完成了大学教育, 而 在 1995 年 21% 以上的女性拥有大学学位或受过
[4 ]12 - 17
更高级的教育。 今天, 管理层中女性占 49% ( 大 多作为 医 疗 保 健、 公 共 管 理、 人事的办公室主 40% 多的大学教师、 管) , 约 30% 的自然科学家、 30% 的律师和 50% 多的教师( 不计高校 ) 、 图书馆 员、 设计师以及心理学家是女性。正如贝尔所言, 妇女地位的非同寻常的变化是过去四分之一世纪 里美国社会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 这在 25 年前 是不可想象的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产生及其影响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产生及其影响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产生及其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新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对传统女性角色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社会和文化。

首先,新女性强调女性的自主和独立。

这种女性不再接受以往的家庭中的被动角色,而是开始参加职业和社会生活。

她们要求教育和职业的机会,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女性进入了工厂和军工厂,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新女性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和时尚。

她们追求健康、自由和娱乐,尤其注重身体形态和穿着打扮。

这种文化的代表人物有爵士乐手、托尔斯泰·卡皮特、时装模特等,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推向主流。

第三,新女性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和贡献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女性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准则,打破了过去的束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平等,并助推了家庭结构的变革。

综上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女性代表了美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她们的出现和影响反映了美国在这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对后来的美国社会、文化和性别平等等方面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The Role of Women in 20th Century American Society

The Role of Women in 20th Century American Society

The Role of Women in 20th CenturyAmerican Society20世纪美国社会中妇女的角色20世纪是美国历史上妇女权益争取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世纪里,妇女们经历了从传统家庭角色到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的转变。

她们的努力和奋斗为妇女平等权益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和家务劳动的执行者。

然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妇女权益运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1919年,美国宪法第19修正案通过,赋予妇女选举权。

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妇女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角色开始得到认可。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妇女们积极参与改革运动,争取平等权益。

她们加入了妇女权益组织,如全国妇女党和全国妇女参政会,以推动社会变革。

这些组织通过游行示威、签名请愿和法律诉讼等方式,争取妇女的平等权益,包括获得教育、就业和投票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们的角色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由于男性参战,妇女们开始在工厂和农场等领域工作。

她们展示了她们的能力和才华,证明了她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经验为妇女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权利奠定了基础。

随着20世纪的推进,妇女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不断提高。

在二战期间,妇女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加入了军队,担任护士、秘书和通讯员等职务。

妇女们的参与不仅支持了战争努力,也改变了社会对妇女角色的看法。

二战结束后,妇女们继续在工作场所争取平等权益。

20世纪后半叶,妇女的地位和角色进一步得到了扩展。

19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妇女权益争取的重要里程碑。

妇女们开始争取生育权、性别平等和职业机会。

这一运动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美国本土,还对其他国家的妇女权益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妇女的地位和角色进一步得到了扩展。

妇女开始在政治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担任国会议员、州长和总统候选人等职务。

种族·性别·后工业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负情感书写

种族·性别·后工业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负情感书写

负情感书写 与LGBTQ 文学的交融: 通过关注性 少数群体的 生活和经历, 揭示社会对 性少数群体 的歧视和压 迫
负情感书写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与影响
负情感书写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作为一种独特 的文学表达方式,负情感书写在全球文化中具有 重要地位,反映了人类对痛苦、失落、绝望等负 面情绪的深刻体验。
7
美国现当代文学中负情感书写的未 来发展
负情感书写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趋势
继续关注种族、 性别和社会问题
探索新的负情感 表达方式
与其他文学流派 融合,形成新的 文学风格
关注科技发展对 负情感书写的影 响
负情感书写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与创新
负情感书写 与现实主义 文学的交融: 通过描绘社 会现实,揭 示人性的阴 暗面
手法
后现代主义: 反对理性, 强调不确定 性和多元性
女性主义文 学:关注女 性权益,强 调性别平等
种族文学: 关注种族问 题,强调种 族平等和认

后工业文学: 关注后工业 社会的变化 和人类生存
状况
负情感书写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负情感书写是美国现当代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 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类情感。
负情感书写:在后工业论背景下,文学中对负面情绪、消极情感和悲观态度的表现。
后工业论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后工业论对美国文学 的启示:揭示了现代
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后工业论对美国文学 的影响:促使作家关 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

后工业论对美国文学 的影响:丰富了文学
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后工业论对美国文学 的影响:激发了作家 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性别歧视:在美国社会中普遍 存在,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歧 视尤为严重
社会影响:这些作品引起了公 众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和思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丹尼尔.贝尔的生平简介
❖ Daniel Bell,丹尼尔·贝尔是当代著名的美国 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 诸领域均有独特的建树,作为一个“三位一体” 的学者,“激进”与“保守”在他身上并存: “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领域是自 由主义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义者。” 贝 尔是“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创立者,西方未 来社会学后工业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有《美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 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曲折的 道路》等。
号。还担任美国“总统技术、自动化和经济进展委
员会”委员,美国政府社会指标专家委员会主席, 美国文理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等职。
后工业社会理 论
一 后工业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 美国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围绕着种族歧视、妇女权利、政治改革、消费者权益等一系 列问题而展开讨论。尤其是美越战争所引发的以学生、妇女、 宗教界人士为主的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运动,由最初局部微弱 的抗议,逐渐发展到混乱无序失控的局面,最后终于走上正轨, 到达高潮,成功促使了越南战争的提前结束,反映了人们强烈 的和平愿望,昭示了和平反战运动的强大力量。
❖ (3) 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 策的源泉,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 工业社 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与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 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 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 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 (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 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 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 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

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

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
1、社会观念:传统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角色,这使得企 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
2、歧视的存在: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更倾向于招聘成本较低的男性员工。
3、就业市场不完善:当前就业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女性平等就业权 的保障措施。
四、解决方案
3、提高女性就业权意识。鼓励女性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强自信心和竞 争力,积极争取平等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女职工权益维护组织建设,为女性争 取更多的平等就业权。
4、强化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力度,特别是对招聘、 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监察,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惩处,从源头上保障育龄女性的 平等就业权益。
女性就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性别平 等的关键。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对于推动女性经济独立、实现个人价值有着重要 意义。同时,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问题陈述
尽管女性就业权保护在法律和社会政策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实 际操作中,女性平等就业权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
强化法律约束力:尽管已有不少法律和政策为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提供了保 障,但部分法律条款的约束力仍需加强。未来,美国政府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执行 情况的监督,确保所有企业和组织遵守法律规定,真正实现女性在就业领域的平 等权益。
创新政策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政策措施可 能需要调整和完善。未来,美国政府应继续研究和推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政策措施, 更好地保障女性就业权平等。
平等就业权
平等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女性在就业过程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 机会,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对于 促进社会公正、消除性别差距、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生 活中,育龄女性在就业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薪资待 遇不公等。

抗争中蓬勃发展——1840-1880 年美国工厂中的女性研究

抗争中蓬勃发展——1840-1880 年美国工厂中的女性研究

28在美国建国多半个世纪后,工业迅速崛起,在工厂中也雇佣大量的女性进行劳作。

最早雇佣大量女性工人是在新英格兰的纺织工厂,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美国本地人,据史料记载,1814年第一台动力织机是在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设立,一个名叫黛博拉·斯金纳(Deborah Skinner)的女性操控机器。

在1817年,在福尔河设立了三个动力织机,分别由三位女性操控机器。

在19世纪的20、3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不论是投入的资金数量、工厂的规模、产值的增长都是空前的;从全国范围看,纺织厂的数目有很大的增长,1831年达到801个,1840年增加到1240个[1]。

棉纺织业的产值也大幅度提高。

1790年,美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只有4000万美元,1835年,仅棉纺织业的产值即达到4700万美元[2]。

在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工保障体系,工厂中雇佣的女工不断遭受工厂主的压迫,这迫使她们逐渐联合起来进行抗争。

一、1840-1860年(一)早期工厂的雇佣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心的发展,工厂的规模不断地扩大,由妇女和儿童组成的劳动力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纺织行业以及其他工厂,大多以两种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雇佣问题,一种是罗德岛制度,该制度雇佣全体家庭成员,分配给父亲母亲以及孩子体力相当的任务,并让他们一家一户地住在工厂分配的公寓里面。

由于波士顿是最早模仿英国法(English Method)里的童工制度,并且该地区典型的走锭纺纱制度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所以这种制度在波士顿南部盛行;一种是沃尔瑟姆制度,该制度雇佣20岁左右的女子做工,女工住在集体宿舍或寄宿宿舍里,受到女舍监的严格看管,以免这些女工的名誉受损[3]。

在早期的工厂内,这两种制度保障了雇佣女工的人数,给女工提供安全的住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工的权利,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稳定劳动力。

(二)工厂中的女工生存状况19世纪中期,由于机器制造尚不完善,机器速度很慢,工作节奏也相对较慢,所以,工厂中的女工一周平均工作72个小时。

历史进展中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

历史进展中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

历史进展中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1科技革命:女性性别角色模式转变的动因之一前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聪慧、情感用事和软弱无能。

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变成生产社会化和机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女性的社会就业制造了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气化和生产进程自动化,也减弱了女性的就业劣势。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的社会参预度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渐渐转向踊跃、主动、进取和自信,她们由坚守传统的角色模式转变成期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立型性别角色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和妇联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抽样调查,现代女性对性别观念和角色模式的认知表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女性的能力取得普遍认可。

%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女性“不甘愿自己一事无成”,占%的女性反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

二是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的分工,只有%的女性同意“女性应尽可能幸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的说法。

三是挑战男性传统家庭角色,%的女性赞同“男人应该承担一半家务”的提法。

四是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

88%的女性以为,即便家庭富裕,自己仍然会工作或劳动。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技术革命更多地打破了许多职业上的生理局限,男女两性在职业上加倍接近,乃至是必然程度上的角色互换。

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和旧的性别角色分工根深蒂固的阻碍,后工业社会前后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呈现出传统型、自立型、兼性型等多元化的态势。

2现代科学理论:女性重塑性别角色模式的思想武器与女性在社会进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相呼应,现代心理学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和社会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动摇着“男强女弱”角色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以为男性优于女性是因为两性生理特点不同,而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两性人格特点的许多方面极少与性的不同本身有关”,而“是他们各自生养其间的文化所给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6月 第3 2卷第 3期
安 庆 师范 学院 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m 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m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Ju n . 2 0 1 3 V0I . 3 2 NO. 3
网络出版时间 : 2 0 1 3- 0 6- 2 1 1 5: 4 4
网络 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3 0 6 2 1 . 1 5 4. 0 2 7 . h t ml

要 的经济部 门 , 从 而实 现 工业 经 济 向服 务 经 济 的 过渡 。服务 经济 的发展 , 引起 了劳动力 的转 移 , 使 就业 于第 三产业 的劳 动力超 过第一 和第 二产 业 的
劳动力 , 从 而 实 现 工 业 社 会 向后 工 业 社 会 的跨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4— 0 1 1 基金项 目:武汉市 教育局教学研究项 目“ 网络环境下 ‘ 美 国文化 ’ 课程建设研究 ” ( 2 0 1 1 0 1 4 ) 。 作者简介 :姚桂桂 , 女, 湖北黄陂人 ,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
美 国女性 家庭 的影 响等 三个方 面对 这些 问题进 行
分析 。


后 工业社 会 的特点
务经济的极大发展。在工业社会 中, 随着生产力 水 平 的提高 和工 业 的迅 速 发 展 , 生 产 服务 业 如 交
通 运输 和公 用事 业 也 获 得 了迅 速 的发 展 。同 时 ,
女的家庭生 活受到极大影响。对于美 国女性 , 后工业社会是一把双刃剑 。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 ;女性 ;美 国 中图分类号 :K 7 1 2 . 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4 7 3 0 ( 2 0 1 3 ) 0 3— 0 l 1 4—0 3
美 国社会 学家 丹 尼 尔 ・ 贝 尔 最早 在 2 0世 纪 7 0年代 提 出了“ 后 工业社 会 ” 理论 , 把社 会分 为 前 工业 社会 、 工业 社会 和后 工 业 社 会 三个 互 有 联 系 的不 同阶 段 , 而 美 国在 上 世 纪 5 0年 代 就 已 经 显 示 出后工 业 社 会 的某 些 特 征 , 在 7 O年 代 正 式 步
保 险等 商业 服 务业 以及 饭馆 、 旅社 、 汽车 服 务 、 旅 游、 娱乐 、 运动 、 保 健 和教 育 等个 人 服 务业 也 迅 速
扩大 , 最终 导致 服 务业 超 过 工农 业 而成 为 社 会 主
社会则以信息处理为主 , 属于以运输业、 公共事业 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 或以商业、 金融 、 保 险及房 地产 业 为 主 的第 四产业 范 畴 , 或 以健 康 、 教育 、 研 究、 管理 、 休 闲及娱乐为 主的第五产业范 畴。第
工业 社会 的主要 特征 是工业 超过 农业 而成 为
怎样 的影 响?本 文 将从 后 工 业 社会 的特 点 、 后 工
业社 会对 美 国女性 就业 的影 响 以及 后工业 社会 对
主导 经济 部 门 , 后 工业 社 会 的一 个 主要 特 征 是 服 务经 济超 过 制 造 业 而 在 经 济 结 构 中居 于 主 导 地 位 。 由工业 社会 向后 工 业社 会 的过 渡 , 首先 是 服
由于人 口的增 加 和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商业、 金融、
贝尔认 为 , 同前工 业社 会与工 业社 会相 比, 后
工业社 会呈 现 出多方 面 的 同特 征 。第 一 , 在 生
产 方式 与经 济上 , 前 工 业社 会 以采 掘 自然 资 源 为 主, 属第 一产业 范 畴 ; 工业 社会 以利 用能 源技术 和 机器 技术 的制 造业 为主 , 属 第二 产业 范畴 ; 后工业
人后工业时代 , 是西方国家 中最早进入后工业社
会 的国家 。综 观人 类 历 史 , 女性 的社 会 与 经 济地
位 在这 三 个 不 同 的历 史 发 展 阶 段 有 着 很 大 的不 同 。那 么 , 后工业 社 会 的发 展对 美 国女 性产 生 了
智能技术为主。最后 , 在战略资源上 , 前工业社会 以原材料为主 , 工业社会 以金融资本为主 , 而后工 业 社会 以人力 资本 为 主 J 。
第 3期
姚 桂桂 : 后工业社会与美 国女性
・1 1 5・
越 。 既然 后工 业社 会 是 以服 务 业 为基 础 的 , 社 会
更高级 的教育。今天 , 管理层 中女性 占 4 9 %( 大
后 工 业 社 会 与 美 国 女 性
姚 桂 桂
( 江汉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5 6 )

要: 2 0 世纪后期美 国进入后工业社会 , 对美 国女性 的社会 与经济地位 的变迁产 生了不可忽视 的影 响。后工业
社会服务行业的增 长使美 国妇女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 但 同时也使更 多的妇女局 限于以工资低 、 工作时 间长 、 晋升机 会很少为显著特征 的“ 粉红领工作 ” 中。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制造业 的萎缩 而导 致的大量少数族裔男 子失业 , 也使美 国妇
二, 在职 业 上 , 前工 业 社会 以农 民、 工匠、 矿工 、 渔
民、 体力工人为主; 工业社会 以半熟练工人和工程
师为 主 ; 后 工业社 会则 以科 学家 、 技术 和专业 人 员 为主 。第 三 , 在技 术手 段上 , 前工 业社 会 以手工 技 术为 主 ; 工业 社会 以机 械技 术为 主 ; 后 工业社 会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