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象征的方式重新介入现实_论苏童_黄雀记_的文学史意义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苏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以苏童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雀记》尤为著名,该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边陲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丰富的主题与“荒原”意识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苏童《黄雀记》中的多重主题以及“荒原”意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论苏童《黄雀记》的多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内容。
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爱与人性的悲剧。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周麟在爱情和人性的博弈中死去,他与两个女性角色的爱情纠葛和人际关系麻烦成为小说的核心。
通过周麟即将离婚的故事,苏童揭示了爱情关系中的无奈和悲哀,以及人性的扭曲和自私。
小说中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真挚,比如周麟的邻居唐英以及其他一些形象。
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缓和环境气氛,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丝温暖。
《黄雀记》涉及了爱情、人性和人生的多方面内容,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和立体。
论苏童《黄雀记》的“荒原”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荒原”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和意象。
荒原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代表着一种蛮荒、贫瘠和孤寂的状态,而在《黄雀记》中,苏童大量描绘了边陲小镇的荒凉和贫瘠,暗示了主人公周麟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黄沙飞扬、风吹草动等描写,使得整个故事背景都笼罩在一种荒凉的气息之中。
这种“荒原”意识不仅是对周麟内心痛苦的一种客观化表达,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和暗示。
在20世纪初的中国,边陲小镇的贫瘠和荒凉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孤独与无助。
在小说的结尾处,苏童以一场大风和沙暴作为结尾,这种自然的灾难也使得整个故事的气氛更加压抑和混沌。
而这样的大自然灾难又似乎是在暗示着社会底层人群的悲惨命运。
“荒原”意识在苏童《黄雀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加深了小说的氛围和格调,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等多个文学领域。
其中,他的小说《黄雀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的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年黄雀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
本文将从多重主题和“荒原”意识两个角度入手,对苏童的《黄雀记》进行分析。
一、多重主题在《黄雀记》中,苏童通过对小说中众多主题的交织处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思辨性的文本。
1.生命意识小说中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在荒凉的边陲小镇上生活的人们,大多数都是面临着贫病困苦、绝望失落的处境。
然而,对于主人公黄雀来说,生命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力量。
当他身处于荒原之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从而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这一生命意识的塑造,不仅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无价的思想提供了现代化的表达。
2.情感主题除了生命意识,情感主题也是《黄雀记》中的重要内容。
主人公黄雀和其它人物之间的各种情感关系,如家庭、友情、恋爱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情感关系,不仅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读者们展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美的多元表现。
3.历史观小说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边陲小镇,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群体性的形象——强国村中一众“老冤”们,他们曾在旧时的战乱、政治运动中受过刑罚或冤狱之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又因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
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小说家对历史和时代采取的一种高度关注和历史担当。
二、荒原意识作为中国作家中的创新者,苏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黄雀记》中,这种探索和创新体现在他对“荒原”意识的表现上。
“荒原”是在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惊异和敬畏,也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的质疑和挑战。
陈元娜开题报告 (修改)
《黄雀记》:一部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文学巨作
《黄雀记》:一部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文学巨作《黄雀记》是苏童的一部小说,它以温婉、沉实、内敛的笔调,从容地叙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
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苏童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度思考和洞察。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保润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他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困境。
保润的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对他不理不睬,而他的继父则对他恶言相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保润感到无助和孤独,他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他在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工作,每天被琐碎的任务所困扰,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
小说中,保润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典型的转型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家庭和工作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保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现实的混乱和个体的窘境。
小说中呈现出的社会乱象,包括离异家庭、就业难题、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缺乏精神寄托等问题,都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情感真切,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也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
此外,小说中也反映了国民精神的紊乱和荒诞。
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精神问题,人们在失去传统信仰的同时,也没有找到新的精神寄托。
小说中的保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家庭和工作中都缺乏支持和关注,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小说通过保润的故事,呈现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让人深思。
在小说中,苏童采用了独特的笔法,将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关注。
同时,他也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完成得十分精准,让人不禁深感同情。
总之,《黄雀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的小说,值得所有读者深入品味和探讨。
苏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关注。
“丢魂时代”中的自我救赎--论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苏童在 90 年代初凭借《妻妾成群》《红粉》等写作成 为新历史小说的领军人物,其天才的想象力、绝佳的叙述 能力与巧妙的语言技巧征服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进入 新世纪,与 90 年代沉迷于历史题材创作相比,苏童的小说 更多地体现了作家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的探索。在小说题 材上大胆求变,这对于习惯了将思绪沉浸在历史时空进行 想象性创作的苏童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苏童自己 这样说:“我确实在破坏我自己,破坏某种我赖以生存的、 用惯了的武器,比如语言、节奏、风格等等。我不再满足 于我自己,我想改变,想割断与自己过去的联系。把以前‘商 标化’了的苏童全部打碎,然后脚踏实地,直面惨淡的人 生。”[1] 因此,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作者于 2002 年发 表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小说着力表现世纪之交若干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这对苏童的创作历程来说无 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型。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1. 引言1.1 苏童《黄雀记》简介《黄雀记》是知名作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描写民国时期上海滩黑社会的小说。
小说以上海滩街头的条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荒诞、残酷、热烈、迷离的时代。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被誉为中国当代“黑色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叫黄雀的职业杀手展开,他冷酷、聪明、决绝,但同时也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身边的人物各个性格鲜明,相互纠葛,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性画卷。
在这个残酷、荒诞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战斗,展现出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苏童通过《黄雀记》这部小说,不仅探讨了人性的普遍主题,还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既有英雄般的杀手,也有朝气勃发的年轻人,还有陷入绝望的悲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命运和命题。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苏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1.2 多重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文学作品,其中呈现了多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历史和社会等多个主题。
人性主题是《黄雀记》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苏童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主人公周瑞男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农民,但内心却隐藏着许多矛盾和痛苦。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历史主题也是《黄雀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说中,苏童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苦难和沧桑。
通过主人公周瑞男和其他人物的遭遇,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呈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抗争。
《黄雀记》中的“三重悲剧”
・ 文 艺评论 ・
《 黄雀记 》中的 “ 三重悲剧 ”
陈怡 泉 ( 南京 大学 文学 院 2 1 0 0 0 0 )
摘要 :作 为悲剧 的 《 黄雀记 》,比单纯作 为小说的 《 黄雀记 》 味狡 猾 地躲 债 、催债 ,还债 。他夺 走仙 女 的贞 洁 、保润 的 自由 , 更震慑人・ 。各种故 事的交织,除 了 上 演一场纠结的荒唐 戏。更谱 写 祖父 的 亲密 , 却在 善与 恶 的矛盾 中选择 逃避 。仙女 ,则 更 “ 像” 了曲曲悲歌 。本文就 旨 在 以悲剧 的三种 :命运 、性格 ,社会 悲剧 为角 她 的名字 ,永 远 也无 法 活在 真正 的现 实 里 。她 的张狂 、 自私 与 自 度 ,浅析其 中的悲剧意义。 关键 词 :悲剧 ; 命 运 ;性格;社会
苏童的 “ 会 讲 故 事 ” 常令 我 们 印象 深 刻 。而 与 此 同 时 , 他 也擅 长 悲剧 。 鲁迅 曾说 : “ 悲 剧是 将人 生 有价 值 的东西 毁 灭给 人 看 ” 《 黄雀 记 》里毁 灭 的, 除了美 的价值 ,更 有无 尽 的丑恶 。
一
、
命运 悲剧 : 命运 的圈套
读完全书, “ 圈 套 ” 给 人 留 下 了深 刻 的 印象 。它 不 仅 可 以 指 保润 的 “ 捆 入 ”技术 ,还暗 指 了书 中三 个人 的关 系 ,甚 至不 妨
说 ,也是 小说 暗藏 的线 索与 结构 。 从 事 件 开 始 的 那一 秒起 ,保 润 、仙 女 和 柳 生 就 说 不 清 到 底 谁 欠着 谁 了 。每 个 人 都 在 紧 张 的 三 角 关 系 上试 探 彼 此 ,偿 还 彼 此 ,同 时 又欠 下新 的债 ,仿 佛 一场 “ 小 拉 ” ,纠缠 不清 。即便 是 的形 象刻 画 ,但在 性 格矛 盾 的表现 上 就略 显单 一 ,不 够 复杂 与真 在 “ 十年”后:仙女也依然桀骜,柳生依然怯懦,而保润,也终 实 。 于 向仙 女说 出 了 “ 你等 着 ” ,一切 回到 原 点 。而见 证过 他 们 的医 三、社 会悲 剧 :罪 与罚 院 、 白塔 与老 房子 ,每 一 个人 又都 以新 的方式 介入 其 中 ,似乎 昭 在苏 童 的 《 黄 雀 记 》 中,小 说展 开 的一 大主 题 ,便 是 “ 罪 与 告 了这 “ 逃不 出的命运 ”。 罚 ”。在 这个 看 似只 有 一个 犯罪 事 实的 故事 里 ,实 际隐 藏 了普 通 也正如 《 黄雀 记》 的 书名 和章 节名 ,充满 回环 反 复 的意味 。 人 生活 里 的种种 “ 罪 行 ” :对传 统 的蔑 视 、对 生命 的不 尊重 、对 “ 螳螂 捕 蝉 ,黄雀 在后 ”,究 竟谁 是黄 雀 ?表 面看 起 来是 保润 , 人 生的 不负 责 、对他 人 的污 蔑 与窥探 … …在 这个 所谓 的 现 代社 会 实 际在 不 同人 的故 事里 ,分别 是个 不 同的循 环 。对 保润 ,柳生 是 里 ,有些 罪行 甚 至 “ 正 大光 明 ”— — 佛 堂经 济 ,婴 儿合 同 ……这 黄雀 ,对柳 生 ,仙 女是 黄 雀 ,而对 仙 女 ,保润 是黄 雀 。他 们分 别 不 禁 让祖 父也感 叹 : “ 祖 国 的面貌 日新 月异 啊 !” 经历 了春 的懵懂 、夏 的张狂 ,秋 的成熟 。但小 说却 在这 里 戛然 而 而有 罪 ,就必 定 有 罚 。 “ 丢 魂 ”这个 最 大 的惩 罚便 可 以看 作 止 ?惟 独 没有 冬天 ,却 已经把 冬天 带到 了每一 个人 的心 里 。在 小 条 暗线 贯 穿全 文 。明确 “ 丢魂 ”的只 有祖 父 ,然 而几 乎人 人 都 说 结尾 , 只 留下 了一直 都 在 的祖父 和 刚 出生 的新 生婴 儿 ,这似 乎 将错 误 归咎 于 “ 丢魂 ”,并 受 到 了 “ 丢 魂 ”的 惩罚 。柳 生 的魂 丢 向我们 暗 示 ,这个 冬天 是 属于 祖父 的,也 是属 于新 生 婴儿 的 。一 了,仙 女勾 跑 了他 ,保 润 的魂 丢 了,唯 有绳 子 可 以解救 他 ,仙 女 切 复归 原 始 ,一切 又将 重 新开 始 ,就好 像 绳环 的圈套 与连 结 ,也 的魂 丢 了 ,因 为老 魂灵 们一 起 惩罚 了她 ,而 郑 老板 等人 的魂也 丢 呼 应 了前 文 中 “ 春 天 对祖 父的 召唤 ” 。 了 ,精神 不在 ,只 剩躯 壳 。 这 结局 看 起来 确实 有 些残 忍 , 因为苏 童 并没有 给 出 明确 的爱 于 是乎 , “ 丢魂 ”成 了必然 ,唯有 “ 丢魂 ”才 能继 续 存活 。 与 希望 ,他 自己也 说道 : “ 我 只 是控 制 自己,坚 决不 捅泪 腺 , 以 而 对生 死 ,而 是渴 望通 过 免 让读 者 留下 任何 廉价 的即 时性 的眼泪 。生活 的本 相 或事 实 ,从 宗教 获得 解 脱—— 佛 祖 、上 帝 ,甚 至鬼 魂 ,都 成 了最后 的 救命 稻 来 不在 作 家的 掌控 之 中 ,都是 靠文 本 去发 现 ,去辨 析 的 。 ”但 从 草 。人 们先 是摒 弃 了精 神 ,但 最 终 又 都投 向 了精 神 的寄 托 。这 另 一个 层 面看 ,则 带来 了更 为浓 厚 的悲剧 意 味和 悲剧 效果 。在 这 种 意外 的虚 妄轮 回 ,发人 深 省 ,也 让 人 想 到一 句 罗 ・ 勃 朗 宁 的名 场 荒谬 的 命运 悲剧 中,主 人 公们 看起 来 是在 寻找 真相 、 出路 ,而 言 : “ 爱情 、希望 、恐 惧 和信 仰构 成 了人 性 ,它们 是人 性 的标 志 实 际却 是在 黑暗 的绝 望 中循环 着追 逐奔 跑 。 和特 征 。 ” 二 、性 格悲 剧 :当代 寓言 故事 而 这 其 中 人 性 的 扭 曲 与 变 态 , 也 向我 们 展 示 了这 个 外 表 光 在 《 黄雀 记 》 中,苏 童对 人 物个 性 的刻 画 与塑造 ,常巧 妙运 明 、实 际 险恶 的社 会真 面 目,展示 了小人 物在 时 代 、社会 飞速 变 用 到 多重 的隐喻 与象 征 ,为人 物本 身 的命运 更添 一层 性格 悲剧 。 迁 的冲 击 下如 何选 择 自己,又 如何 迷 失 了 自己 。社会 悲 剧时 时 刻 以表 现 祖 父 的顽 固 、彷 徨 为 例 ,照 片 、 手 电 筒 , 绳 索等 意 刻 、 点点滴 滴地存 在着 ,成为 了无可 争辩 的 “ 幕 后凶手 ”。
世态众生相的诗意书写--评苏童《黄雀记》的叙事策略
世态众生相的诗意书写--评苏童《黄雀记》的叙事策略甘婷【摘要】苏童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巨大关注。
小说以保润、仙女和柳生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香椿树街为缩影,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民情风景画,精准地展示出那个年代混乱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惶惑心理。
《黄雀记》因作者采取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让文本展示出寓言般的深刻意蕴,呈现出浓厚的诗意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黄雀记;苏童;叙事策略;诗意【作者】甘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黄雀记》是苏童继《河岸》之后发表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2013年最初连载于《收获》第3期,后于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年届五十的作者给自己的献礼。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香椿树街上,一支笔伸向了栖居于这条南方小街上的芸芸众生,笔触细腻地描绘出社会转型期的众生世相,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可以把整个世界搬到香椿树街上”[1]。
小说以一宗青少年强奸案为引子,描述了牵涉其中的三人:被诬入狱的保润、真正的犯罪者柳生、受害者仙女(白小姐)相互纠缠不清的人生成长历程,通过三个人数十年人生际遇的变故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乱象和人们的惶惑心理。
《黄雀记》是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小说,但又不完全是彻底的写实主义,作者用极为诗意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社会众生相。
读罢此书,令人最为印象深刻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苏童在其中采用的精彩的叙述策略。
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蕴含深意的意象选取和余韵悠长的空白点设置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独特美感,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阅读趣味。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对《黄雀记》的叙事策略进行评析。
小说作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如何把故事讲好必然是作者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苏童黄雀记读后感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承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风格,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间隔,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剧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间隔。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顶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
苏童作品《黄雀记》
苏童作品《黄雀记》苏童作品《黄雀记》简介主要内容_黄雀记读后感摘要: 苏童作品《黄雀记》简介主要内容_黄雀记读后感《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
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 ...《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
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
最终,保润杀了柳生。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
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2015年8月16日《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苏童作品《黄雀记》推荐理由《黄雀记》苏童长篇小说,2015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苏童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
当他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时,也一并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黄雀记》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全书训戒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的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苏童用诗性起兴开衿,把一个嚣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
苏童作品《黄雀记》内容简介小说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
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
开头讲诉了祖父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
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
《黄雀记》:一部以个体窘境为主线的现实主义小说
《黄雀记》:一部以个体窘境为主线的现实主义小说《黄雀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人性困境和社会现实。
在小说中,苏童通过保润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保润是一个十足倒霉蛋的形象,他的妻子离开了他,工作也失去了,只能去城里做一些体力劳动。
他的生活十分贫困,身处人生低谷。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人感到十分动容。
小说的主题可能并不新颖,但作者却通过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保润,虽然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但他的存在和坚持,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和尊严。
小说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苏童的写作风格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为主,他从容地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
当他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时,也一并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让人感到深刻和真实。
苏童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让小说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人文的关怀。
小说中的情节并不单调,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在小说中,苏童还通过对保润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小说不仅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描写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却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总之,《黄雀记》是一部读后让人深感震撼的小说。
苏童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更让人思考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拷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着普遍性和代表性,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人文的关怀。
罪与罚——论苏童的《黄雀记》
沉寂四年之后,苏童终于发表了长篇新作《黄雀记》(《收获》2013年第3期),再次引起文坛的关注和广泛的赞誉。
小说重新回到了苏童写作的地理坐标———“香椿树街”,“南方屹立在南方,香椿树街则疲倦而柔软地靠在我一个人的怀抱里。
多少年过去了,我和这条街道一样,变得瘦弱而又坚强”譹訛。
潮湿、宁谧的香椿树街,对于苏童似乎有着地理与精神的双重意义。
当初苏童从“香椿树街”出发,成为声名卓著的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二十多年后,《黄雀记》选择重回“香椿树街”,延续“香椿树街系列”,本身就表明了这部小说之于苏童的特殊意义。
一苏童的作品从《妻妾成群》《红粉》《米》《我的帝王罪与罚———论苏童的《黄雀记》陈逢玥着远胜于常人的记忆力和感受力。
在这个时光飞逝,“崇新”成为时代最高准则的今天,他固执地怀念着少年时期,怀念着记忆深处的昨天。
这似乎与一路高歌凯进的社会格格不入。
但奇怪的是,作家苏童依然有着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被一部分读者心醉神迷地阅读着。
是文学史惯性使然吗?我不知道。
也许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所需要的正是一个看似古旧的故事。
也许所谓的过去里正埋藏着我们的未来。
■【注释】譹訛本文所引用的《黄雀记》文本,均出自《收获》2013年第3期。
譺訛譿訛苏童:《五月回家》,载《人民文学》圆园园猿年第缘期。
譻訛苏童、张学昕:《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见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21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譼訛《苏童文集·少年血·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譽訛王德威说:“检视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日益丰饶。
南方是他纸上故乡所在,也是种种人事流徙的归宿。
走笔向南,苏童罗列了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与混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亡国之君络绎于途。
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引人入胜,而南方的南方,是欲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渊。
”参见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载《读书》1998年第4期。
苏童《黄雀记》的悲剧意义
摘要苏童的《黄雀记》围绕着保润、柳生和仙女之间的一场强奸案而起的恩怨纠葛而展述,以各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隐喻式写作手法,展现了我国七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转变,叙述了小说的悲剧意义。
苏童以小说中的强奸案引发了主要人物的人生悲剧,揭露了隐藏在人物背后的转型期社会的残酷变迁,而社会变迁对当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金钱崇拜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诸多悲剧的发生,其悲剧意义是引起我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启发我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令我们反思社会的拜金主义,并警醒我们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黄雀记》的悲剧意义,对于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层含义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 《黄雀记》隐喻悲剧意义目录一、引言 (1)二、悲剧的多样性 (2)(一)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的悲剧 (2)(二)隐喻中蕴含的悲剧 (4)(三)思想主题中折射的悲剧 (8)三、悲剧的意义 (9)(一)启发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10)(二)反思当代社会的拜金主义 (11)(三)警醒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12)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苏童《黄雀记》的悲剧意义一、引言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从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的角度来看,透露着某种文学悲剧价值。
悲剧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悲剧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的现代意义,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性情,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化作用,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悲剧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
《黄雀记》立足在小说悲剧色彩的价值上,来展示其悲剧意义与价值的。
悲剧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性冲突中,遭受不应有的,但是有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前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黄雀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其命运是悲剧的,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悲剧价值。
回归还是蜕变r——由《黄雀记》谈起
回归还是蜕变r——由《黄雀记》谈起孙絮【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苏童;《黄雀记》;人物形象【作者】孙絮【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王德威认为苏童小说中更吸引人的是那些从未真正成熟的男孩,就像张爱玲所谓“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在《伤心的舞蹈》短篇小说集里,苏童把那些以童年视角作为小说的作品,辑为“旧城少年”。
而在苏童的这些小说里,少年几乎都被贴上了混乱、充满暴力色彩的命运标签。
在《黄雀记》中,苏童续写香椿树街少年的故事,看着他们如何在人世里沉浮,如何身不由己,被错愕的命运一步步推至原来不可想象的境地。
柳生一出场,作者便介绍他是香椿树街的风云人物,少年的他便是别人的老大,他是属于苏童所塑造的“少年英雄”系列的。
保润是羡慕他的,仙女则是崇拜他的。
苏童笔下的“少年英雄”辉煌而英勇,当然也免不了死亡。
所以在“香椿树街”这个混乱嘈杂的场景里,无论是保润还是柳生在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之前,他们已经被作者安排好悲剧的命运。
这与以往苏童塑造的少年形象结局如出一辙,如《刺青时代》中小拐的哥哥王天平手臂上刺的猪头是小拐的梦想,因为这是野猪帮老大的标志,但天平最终在石灰场的混战中死去。
这也预示着柳生最后的结局。
乍看之下,保润、柳生让人联想起《刺青时代》和《城北地带》中那帮子血性十足的男孩,但是他们与以往苏童所描写的少年是不同的,这里并没有血腥的打斗场面,不再沉溺于肉体的械斗,也没有暴躁的情绪围绕着他们。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
主人公宝生和鲁四是两个善良且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忍受着政治运动的摧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生活变得无比艰难。
他们的经历反映了无数普通人在文革时期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这也成为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说还对当时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进行了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人们不仅体验到了物质上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上的压抑和恐惧。
主人公宝生多次被打倒,被迫写自白,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不敢对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甚至,他们自己都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恐惧感笼罩着人们的心灵,也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还探讨了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在文革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自己的真实思想。
这种变异和扭曲,使人们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在小说中,宝生的亲戚阿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亲情,投靠了权力者,并最终背叛了宝生。
这种对亲情和道德的背叛,也是小说强调的一个主题。
除了多重主题之外,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远。
荒原这个意象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荒原代表着社会的废墟和人们心灵的荒凉。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他们内心的世界都是荒原的延续。
他们生活的山区,空无一人;他们内心的世界,空虚而荒凉。
这个意象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动荡的年代所处的心灵状态。
苏童的《黄雀记》是一部以历史背景为基础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生活的遭遇,揭示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以及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其中荒原这个意象尤为突出,体现了人们在动荡年代的心灵状态。
这些多重主题和意象使得《黄雀记》成为一部思想深邃、意蕴丰富的小说作品。
灵魂的多重奏——论苏童的《黄雀记》
灵魂的多重奏——论苏童的《黄雀记》
梁海霞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引言2015年8月15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最终揭开谜底,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
至此,茅盾文学奖已颁发了九届。
这也为文学界提供了很多新的话题。
【总页数】8页(P33-40)
【作者】梁海霞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苏童《黄雀记》中叙事的鬼魅性研究 [J], 周珊伊
2."南方"的重构与先锋的续航
——兼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 [J], 刘艳
3.“南方”的重构与先锋的续航——兼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 [J], 刘艳
4."丢魂时代"中的自我救赎
——论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J], 庄妍
5.纽约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苏童作品研讨工作坊”之《黄雀记》 [J], 张旭东;苏童;廖世奇;周聪;贺嘉钰(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间的虚妄与时代的内伤——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时间的虚妄与时代的内伤——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黎江
【期刊名称】《南腔北调:上半月》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优秀作家会将自己的创作理想延伸进整个生命体验中,在固有风格上最大限度去尝试多样性,并尽量控制着不让它分裂为相互冲突、彼此分散的系统,以达成
一种写作的内在平衡。
苏童的多样性体现在对细节的考究和塑造人物上,他向来对
人物间滋生的种种情愫没有兴趣,他留意的是人和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苏童的叙述方式就是通过人情世故去组织人性间不易察觉的问题并提供思考方式。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黎江
【作者单位】[1]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浮嚣下的命运惶惑与精神逼仄--读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 [J], 黄敬军
2.时间的虚妄与时代的内伤——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J], 黎江
3.论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的隐喻特征 [J], 魏一媚;
4.论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的隐喻特征 [J], 魏一媚
5."丢魂时代"中的自我救赎
——论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 [J], 庄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黄雀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由林语堂创作。
小说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为背景,讲述了以汤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在政治动荡中所经历的命运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巨变后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小说中,命运的主题被林语堂通过意象化写作的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小说中的“黄雀”是一个象征命运的意象。
黄雀作为鸟类中的弱者,常常被其他鸟类欺凌和摆布,正是它的命运地位决定了它的生活状态和难以逃避的困境。
在小说中,汤晓生和其他知识分子精英就像是被命运逼上绝路的黄雀,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命运的转折,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命运的考验。
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黄雀影影绰绰,好像是一群无知者,然而我们的时代合宜地赋予了这些无知者使命,赋予了他们担当,留下了记载。
”通过黄雀的意象化描述,林语堂表达了他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敬畏。
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变革和命运的变化都超出了个体的掌控和预判。
知识分子和政治人士们表面上似乎掌握了政治的制高点,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更加脆弱和无助。
身处命运的漩涡中,他们如同一只黄雀,只能被命运任意摆布,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在小说中,黄雀的另一寓意就是生命的脆弱。
黄雀这个小鸟身躯纤弱,被风吹来倒去,很容易被捕捉或者伤害。
正如汤晓生和其他人物一样,他们在命运的转变中显得异常脆弱。
社会政治的变化和困境考验他们的信念和意志,而他们的身心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
在黄雀的寓意中,林语堂好似在告诉读者,生命虽然微小卑微,但它始终是弥足珍贵的,不容易轻易放弃,要珍视每一个瞬间。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一些其他的意象来写作表达命运的主题,比如“风”、“雨”等。
这种意象化的写作风格,带给读者一种视觉和感性的享受,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威力。
命运的主题是《黄雀记》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之一,作者通过意象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控和人生的无常。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黄雀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其意象化的写作风格和命运的主题吸引了广泛的读者和评论家。
小说以传统文化中的“黄雀”为主题,通过在种种象征性的情节和意象中展现人类命运的无奈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在分析小说意象化的写作中探讨其命运主题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一、意象化的写作特点《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特点非常明显。
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景物都浸润在象征、隐喻之中,这些形象形成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比如,小说中的“黄雀”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它既象征人生的起点,也象征终点。
同样在小说中,象征着命运、悲剧、死亡等情感的符号在视觉和感性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种意象化的写作方式给小说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文学的审美享受和生命的感知和思考。
二、命运主题的表现方式小说中命运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是值得关注的。
小说表达了命运主题,主要通过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叙事方式的安排和象征化的色彩等多种手法展示。
首先是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的转折都非常鲜明,从后来投入人民运动,到被捕受审,再到国共内战的战乱中独自流落,命运的风波波折令人乍舌,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是叙事方式的安排。
小说中的情节和叙事结构都非常紧密和有层次感,反复强调主题和意义,将读者带入无边的想象之中。
最后是象征化的色彩。
小说中有很多的象征意象,比如黄雀、老巢、城门、水是莲花色等,通过在小说中运用各种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出命运主题的内在深度和复杂性。
三、命运主题的意义《黄雀记》的命运主题表现出了生命和人性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沉思和反思,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的崇敬。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的品格和行为,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决然抵抗。
但命运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无常和无奈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困扰和苦恼。
因此,小说呼吁人类要善于从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面对现实,坚定信仰,勇敢前行,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