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精编

合集下载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学心理学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内容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3.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8.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9.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10.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14.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并尽可能地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试图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

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理需要重点了解。

首先是认知理论,它研究了学习者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地探索和思考来建构知识。

其次是发展心理学,它关注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学习和教育的影响。

再次是教学方法,它探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还涉及到学习障碍、情绪管理、学习动机等诸多重要内容。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学。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概述对教育这种现象的各种解释和说明(教材P26),都从某一侧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起源人类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来是教育学家在展开其理论研究前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北师大孙喜亭:“教育起源所涉及的问题实质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是教育的社会职能问题,是对教育的概念进行科学抽象的起点问题”。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雷徒诺(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雷徒诺在其所著的《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他根据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认为在动物世界里存在着如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等各种示范与学习。

由这些观察中他坚定地得出结论: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相差无几。

他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是基于生存和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之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教育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他们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间的相似性,从类本能这个角度对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学解释。

这个解释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学生的研究、发展、智力、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研究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古斯塔夫·费歇尔):将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来研究。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古斯塔夫·费歇尔):将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来学习。

- 行为主义研究理论(伊万·巴甫洛夫、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认为研究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惯性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伊万·巴甫洛夫、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习惯性的反应。

- 认知研究理论(杰罗姆·布鲁纳、阿尔伯特·班杜拉):强调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对研究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杰罗姆·布鲁纳、阿尔伯特·班杜拉):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 社会研究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研究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

2. 发展心理学- 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的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的变化。

-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爱德华·厄斯金):探讨了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爱德华·厄斯金):探讨了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 性格发展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描述了人的性格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形成的,并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性格发展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描述了人的性格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形成的,并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认知过程篇一1、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④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①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①记忆的分类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文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文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书本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文库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化教育>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第一篇)1. 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发展、个体差异等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个体差异的原因,来指导教育实践并改善教育成效。

2. 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学习是通过获取、处理和应用新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行为和思维的过程。

它涉及认知过程、情感因素和社会交互等多个层面。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反馈等方式进行。

3. 发展是如何进行的?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从出生到成熟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的逐步变化。

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为什么个体差异存在?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差别。

个体差异的存在可以归因于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

这些差异反映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5. 如何提高学习成效?提高学习成效的方法包括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供适当的反馈和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

此外,个体应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第二篇)6. 什么是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是通过教育活动和措施改变个体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它旨在提高学习成效、促进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7. 性别差异在教育中有哪些表现?性别差异在教育中表现为男女生在学习成绩、学科选择、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男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表现更好,而女生在语言和社会科学方面表现更好。

8. 如何理解学校中的行为问题?学校中的行为问题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的不适宜的行为,如冲突、违反规则和教师不满意的行为。

行为问题可能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和学校环境等多个因素引起的。

9. 如何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背景,并采取适当的教育干预措施。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完整版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资料)

教育心理学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资料)

教化心理学基本学问结构:r教化心理学概述口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化“习理论“习心理教学心理心理健康第一章教化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与内容教化心理学是探讨教化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探讨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与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化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化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化心理学的详细探讨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绽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二、教化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学心理学与教化学的关系教化心理学与教化学都涉与教化领域,但探讨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化学探讨的是以教化事实为基础的教化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究和揭示教化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化实践。

而教化心理学则主要探讨教化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化。

(二)教化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的关系教化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是特性与共性的关系,一般心理学是教化心理学的基础,教化心理学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化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一般心理学探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化心理学则针对教化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化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第二节教化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头以前)瑞士教化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教化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化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探讨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化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化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被誉为“俄罗斯教化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化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化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化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教师招聘笔试精编模拟卷二教育学心理学单选判断不定项

教师招聘笔试精编模拟卷二教育学心理学单选判断不定项

模拟卷二一、判断题(共29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学校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具体化,所以国家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动物界存在教育现象,因此教育并非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目标、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

()4.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5.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为主。

()6.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7.一定社会条件下,教育的性质总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

()8.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变式。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

()10.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11.讲授法就是灌输式,就是注入式。

()12.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13.按照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性质可以分为正迁移和反迁移两种类型。

()14.形成性测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测验,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等次,而不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其测验结果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15.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16.根据心理学家卡特尔的观点,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7.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第一部分教育学必考点知识点一.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教育起源说:A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和上天的意志,代表人物是朱熹和宗教人士B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C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D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E 生活起源说: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所以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知识点三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依靠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依靠班干部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班集体已经形成,有了良好的班风知识点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原则(无产阶级政治放首位)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赞扬激励为主知行统一原则: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者应该组织和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让其相互配合)知识点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内发论: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 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说,洛克白板说,毕生一打婴儿说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点六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七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 顺序性: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B.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任务,应该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C.不平衡性:个体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D.互补性:生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进行互补,应该扬长避短E.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

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编制考试)

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编制考试)

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考教师编制)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 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006 )4.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 .《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 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 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 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理解。

11.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3.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 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各种试题汇总一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各种试题汇总一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卷)一、单选题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研究理论
- 行为主义研究理论:强调通过激励和奖惩来改变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 认知研究理论:强调研究者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描述和理解儿童在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如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青少年发展:研究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自我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埃里克森的青少年身份危机理论。

研究与记忆
- 研究策略: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主动研究、归纳
法和演绎法。

- 记忆与遗忘:探讨记忆的过程和遗忘的原因,如艾宾浩斯遗
忘曲线和记忆增强策略。

教育评估与测量
- 教育评估:研究评估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工具,如考试、问卷和观察。

- 测量原理:介绍测量学和测试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可信度和
效度。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对你的
研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性介绍,具体细节和更深入的理论
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和研究文献。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校园文化的概念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1.教育心里学的研究任务:(一)关于学的研究: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阐明学习的过程;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二)关于教的研究:用实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钟存在的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3.新教师存在的三种错误观念: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自我评价、师德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职业发展、动机水平);情境因素(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与部门、课堂);系统过程(考研活动、反思训练)。

6.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微型教学;教学决策训练;反思训练;开展行动研究。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a.基本观点: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发展(图式、同化、顺应、平衡);b.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连续性与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c.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教育意义: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a.基本观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三种重要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b.教育意义: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生的楷模;提出最近发展区,教师不应只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应布置有一定难度,需得到他人适当帮助才能解决的任务;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塑造而不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a.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完美无缺对悲观沮散;b.教育意义: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a.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法制取向、普遍伦理取向);b.方法:道德故事两难法;c.教育意义: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引起冲突;帮助个体体会冲突;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5.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a.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b.对儿童的影响: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二)同伴关系: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1.学生的认知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系列型;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具体型和抽象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三)认知结构的差异: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好清晰程度。

教育含义: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用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学生的性格差异:a.性格的个别差异:(一)性格的特征差异: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体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二)性格的类型差异:按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按倾向性分外倾型和内倾型;按独立与顺从程度分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维分类;b.性格差异的鉴定:自陈量表式测验;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c.教育含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针对学生不同性格进行教育;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3.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a.类型: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特定认知和学习障碍;社交和行为问题;生理和感觉缺陷;b.教育:内容;技能;环境(普通班、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学习的意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2.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研究:性习论;学知论;知行论;阶段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3.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最早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种范型:人类联想学习研究;以动物被试反射研究;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4.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记忆和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早期基础;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5.学习的分类:我国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奥苏泊尔: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教学含义:有助于解释学生是怎样获得一些重要的情绪反应和态度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强化;消退;惩罚;教学应用:安排程序教学,以更有效地呈现学习教材;原则:小步子;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7.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教学应用:掌握学习(核心是反馈-矫正性);自律学习(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8.认知主义的学习观: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科勒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现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观点: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将学习分为五类;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过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

9.建构主义学习观:不同倾向: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主义分歧:知识是怎样建构的(外部指引观、内部指引观、内外指引观);世界是否可知;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共同点: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含义:教学设计转变(P131);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

10.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兴起:社会及教育现实的影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不满。

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义对象;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马斯诺的学习理论:学习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只能靠内发,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给学生提供辅导;教师的辅导有两重性,即当与不当,适当的教育固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不适当的教育反倒会扼杀学生的心智。

康不斯的学习理论: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一种新知识;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意义;提出情感教育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是他能在知、情、意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的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并往往受到抵制;强调要从做中学)。

教育上的实验: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六步三段两分支(着眼于师生的双向互动;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并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2.陈述性知识学习:表征: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过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论: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陈述性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智慧技能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加涅的智慧技能分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辨别技能的形成: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上位学习;发现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下位学习;接受学习)。

4.认知策略的学习:一般过程: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反省认知阶段(广泛迁移的可能)。

学习特点: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原有的知识背景;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动作技能的分类: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开放性动作技能与封闭性动作技能;工具性动作技能与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标志:熟练操作。

熟练操作的特征: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利用微弱的线索;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2.动作技能的理论:习惯论;认知论(闭环理论,强调反馈作用;开环理论,受头脑中的动作程序控制);生态观(动作执行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动作的控制)。

动作技能的保持: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易遗忘。

3.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效的指导与示范;练习;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