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古代散文,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展现了邹忌聪明才智和齐王纳谏的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又有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正确对待意见和建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邹忌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意见和建议的态度,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对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的深入理解,以及邹忌的聪明才智的体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介邹忌和齐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邹忌的聪明才智和齐王纳谏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历史上的纳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纳谏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启发学生正确对待意见和建议。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听我说课,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信仰和人生追求。

本文出自《战国策》,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邹忌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联想到齐王的处境及治国之方,并以此向齐王进谏,齐王纳谏后广开言路,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的事件,突出了邹忌的劝谏艺术和齐王的虚心纳谏。

(二)说目标因为本课是篇幅相对较长的文言文,翻译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比较多,并且分析人物形象也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打算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阅读课文、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任务。

我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学习和体会邹忌的说理艺术和齐王虚心纳谏的宽大胸怀,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三)说教法1、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设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2、点拨法:针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点拨教学,使学生能够扩展思路,完成问题。

(四)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出示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以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来完成。

老师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字词和翻译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同上,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故事,展现了邹忌善于讽谏,齐王能够接受忠言,改正错误,从而使国家走向强盛的历程。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文章主旨,培养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中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朗读、翻译课文,了解邹忌讽谏齐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的品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邹忌如何巧妙地讽谏齐王,以及齐王如何领悟并接受忠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邹忌讽谏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诗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邹忌讽谏的过程,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5.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困惑。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纳谏的认识。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察;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观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依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别的文言句式;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言语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依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课时: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商量、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

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热门-《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

热门-《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

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巧妙的方式讽谏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以及邹忌用比喻和讽谏的方式使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讽谏和纳谏的意义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突破方法:通过讲解、翻译、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和翻译。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战国策》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设喻说理的特点,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课件出示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良药就一定要苦口吗?忠言必须要逆耳吗?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倾听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说话的艺术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教师板书课题: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出示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作品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战国策》吗?预设:(出示课件4、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

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本文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篇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

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龙潭镇第二中学缪秀华《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这篇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从比美这件日常小事出发,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到国家大事,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结合注释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重点)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难点)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二、说学情虽然已经九年级,文言文也已经学了很多篇,但本班学生在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方面能力依然比较弱,所以本文重点仍然是对字词句进行梳理。

另外,本班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问题探究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三、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二)讨论归纳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授法通过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处于游离状态。

四、说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本课将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在言的掌握,第二课时重点是对文的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由5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故事导入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说课稿)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说课稿)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以自身的经历讽劝齐王广开言路,改良的故事。

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展现了邹忌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齐王的明智和开明。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寓意和人物品质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翻译课文;了解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和行为,理解人物品质和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品质;理解广开言路、改良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翻译;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课文寓意和人物品质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时同桌互相讨论。

3.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联系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教学的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说内容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

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3、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了解交往艺术。

教学重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品读课文。

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和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1)精彩的对话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

”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

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从文学角度看,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邹忌的善于思考、齐王的善于纳谏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类比的方法,以小见大,由家事推及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思想内涵方面,文章体现了古代明君贤臣的治国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究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邹忌讽谏的艺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邹忌的爱国精神和齐王的虚心纳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邹忌讽谏的技巧和齐王纳谏的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邹忌以小见大、类比推理的讽谏方法。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课件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课件
齐威王
妻妾 客
真挚的爱意 因身份卑微 语气的亲昵 产生的惧意
有求于人的 讨好与奉承
活动三:片段演读 请根据人物身份和心理活动,将括 号内的提示词补充完整,将之改编 成一个剧本,同桌合作演读。
邹忌(亲切)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崇拜)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 邹忌(高高在)上吾地孰与徐公美? 妾(害怕)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 平淡)地吾与徐公孰美? 客( 奉承)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
基础知识大通关
一、解释加点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形貌昳丽 3.自以为不如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时时而间进 6.期年之后
谏臣
君主
结局
比干
商纣 挖心剖腹
屈原
楚怀王 投水自尽
伍子胥 吴王夫差 赐剑自杀
邹忌: 勇于进谏、巧于进谏
A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B 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C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二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活动一:文章结构巧妙,不少内容 按“三”编排,请根据课文内容,寻 觅“三”的踪迹。在下面的每个空格 中各填入一个字,尝试用六个“三” 的形式将文章情节串起来。
三问 三( )答 三思 三( )
三奖 谏三( )
13.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君主左右侍臣
15.能谤讥于市朝
议论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优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优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优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第一篇一、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

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

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四、说教法1、赏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点拨法。

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特殊句式】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②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⑥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的一篇古文。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讽劝齐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国事的故事。

文章巧妙地使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通过邹忌与齐王之间的对话,展示了邹忌以小见大的智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成语故事较为熟悉,但将其应用于实际阅读和分析中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过程,掌握设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勇于改革的进取精神,增强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过程,设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释义,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词语。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过程,探讨设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听我说课,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信仰和人生追求。

本文出自《战国策》,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邹忌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联想到齐王的处境及治国之方,并以此向齐王进谏,齐王纳谏后广开言路,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的事件,突出了邹忌的劝谏艺术和齐王的虚心纳谏。

(二)说目标因为本课是篇幅相对较长的文言文,翻译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比较多,并且分析人物形象也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打算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阅读课文、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任务。

我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学习和体会邹忌的说理艺术和齐王虚心纳谏的宽大胸怀,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三)说教法1、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设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2、点拨法:针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点拨教学,使学生能够扩展思路,完成问题。

(四)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出示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以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来完成。

老师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字词和翻译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同上,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复习巩固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1.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大屏幕出示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指名让学生回答,以达到巩固文学常识的目的。

2.字词读音大屏幕出示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正确读音,重点强调“期”“昳”“冠”等字词,以达到让学生积累字词的目的。

3.字词解释采用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强调“修”“弗如远甚”“面刺”等词语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子。

4.字词特殊用法和文言句式。

大屏幕出示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指名学生回答,以达到巩固文言知识的目的。

四、研读课文,回答问题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三”,你能找出来吗?2、邹忌是如何进谏的?3、文中的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谁,为什么?1、“三”,贯穿全文,有“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通过对这些“三”的分析,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①“三问”邹忌关于自己与徐公谁美,这个问题,分别询问了自己的妻子、妾和客人。

②“三答”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了反问的语气,是对邹忌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

妾的回答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同样的反问的语气,但是与妻子的回答相比少了“君美甚”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她的回答充满了顺从的意味。

客人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回答的比较随便,有应付的意味。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别读这三句话,以揣摩他们的不同之处)③“三思”,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并没有沾沾自喜、飘飘然,而是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之后,思考妻妾客回答的原因,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④“三比”,一比:拿“妻私臣”与“宫妇左右私王”进行了类比;二比:拿“妾畏臣”与“朝廷大臣畏王,”进行了类比;三比:拿“客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有求与王”进行了类比。

三次类比的联想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非常相似。

最后水到渠成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⑤、“三赏”听了邹忌的建议之后,齐威王说“善”欣然接受劝谏。

并且颁布命令,设置了“上、中、下”三赏。

随后提出问题:这个“上中下”三赏划定的依据是什么呢?根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⑥、“三变”,齐威王颁布命令之后,结果“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弊端也越来越少。

(这是谁的功劳?从侧面反应出邹忌进谏的功劳之大。

)2、第二题主要让学生体会邹忌劝谏的艺术。

让学生明确邹忌没有直接劝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指出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臣、畏臣和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威王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威王接受纳谏。

邹忌在进谏的过程中没有暴露游说的目的,并且用婉言相对,先对方之忧而忧,劝谏技巧非常高。

3、第三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

邹忌:善于思考,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威王:开明君主,勇于纳谏,勇于改过,心胸开阔。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君主和贤臣,才能使齐国战于朝廷。

五、扩展延伸大屏幕出示问题1. 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考察学生在本节课获得的启发。

启示:①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尊重对方,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六、动动脑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 ------- ,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

想一想秀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为学生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散思维,考察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说话艺术。

指名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让全班学生当官员决定要不要给这个“秀才”盛饭。

本题灵活掌握,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将该环节去掉。

)七、(出示名言,既让学生积累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与君共勉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八、课后练习大屏幕出示课后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九、板书家事类比国事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求---------四境之内第一个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的三,例如①“三问”邹忌关于自己与徐公谁美,这个问题,分别询问了自己的妻子、妾和客人。

②“三答”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了反问的语气,是对邹忌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

妾的回答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同样的反问的语气,但是与妻子的回答相比少了“君美甚”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她的回答充满了顺从的意味。

客人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回答的比较随便,有应付的意味。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别读这三句话,以揣摩他们的不同之处)③“三思”,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并没有沾沾自喜、飘飘然,而是在见到徐公,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之后,思考妻妾客回答的原因,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④“三比”,邹忌从比美的事件中不仅悟出妻妾客各自回答的原因,他还思考到了国事,当时他可能会想啊:连我这么玉树临风、聪明绝顶的人都受到了蒙蔽,更何况是资质平平的齐威王啊!于是他就向齐威王进谏,邹忌认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一比:从“臣之妻私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拿“妻私臣”与“宫妇左右私王”进行了类比;二比: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大臣莫不畏王”,拿“妾畏臣”与“朝廷大臣畏王,”进行了类比;三比: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与王”,拿“客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有求与王”进行了类比。

三次类比的联想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非常相似。

最后水到渠成推出“王之蔽甚矣。

”的结论。

⑤、“三赏”听了邹忌的建议之后,齐威王说“善”欣然接受劝谏。

并且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个“上中下”三赏划定的依据是什么呢?根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分别受上、中、下赏。

⑥、“三变”,齐威王颁布命令之后,结果“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弊端也越来越少。

(这是谁的功劳?从侧面反应出邹忌进谏的功劳之大。

)第二题邹忌没有直接劝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指出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臣、畏臣和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威王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威王接受纳谏。

邹忌在进谏的过程中没有暴露游说的目的,并且用婉言相对,先对方之忧而忧,劝谏技巧非常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