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穴位注射——精选推荐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一般人均很自然地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 , 但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循经感传” 速度比神经传导要慢很多。——长期在组织解 剖学层面上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工作都以失败 告终! • 许多学者转入到生化方面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p物质,细胞外基质,钙离 子富集等。 • 有人试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揭析经络本质 • ——提出了各种假说 •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3. 药理作用:具有该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 实的主要有: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 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 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 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 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 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 的作用。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 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 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联系内外, •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 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 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 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 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 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 联系起来。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法疗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概述
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概述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
其中的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近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标签:穴位注射;中医护理技术;综述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
其中的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
穴位注射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
穴位注射的用处非常之广泛,现将近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1.1 颈椎病性眩晕简称颈性眩晕,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而致眩晕;内因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脾肾精亏损,髓海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从而导致眩晕。
西医认为颈性眩晕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一般作颈椎正侧位片或颈椎CT可见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症。
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椎间关系改善而缓解。
西药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等,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和冠脉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维脑路通等,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持久,病情常反复。
临床观察发现,表明穴位注射[3]治疗颈性眩晕[4]疗效明显优于中西药对照组[1-4]。
治疗颈性眩晕一般在风池[5]、颈2-7夹脊穴[6]、阿是穴[7]使用3%~5%川芎注射液[8]或丹参注射液[9]作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用药量少,作用快、作用强,与同药同剂量下静注者相等,显著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穴位注射还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常取得满意疗效。
1.2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头痛病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10]。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
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
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
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
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一、急性阑尾炎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
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
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
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
宜。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现晕针现象。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 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 用,双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
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 小,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 作用佳的优势。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 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 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是一种极好 的给药途径。
穴位注射疗法的取穴原则
临床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方法 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所选穴位通 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奇穴(太阳穴, 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 压痛点、敏感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穴位注射疗法用药原则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 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 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 也有两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使用者;用药剂 量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ml,多者可 达每穴4ml。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 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 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的应用
妇儿科疾病治疗
妇科疾病
穴位注射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 用,如月经不调、痛经等,通过调节 内分泌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小儿疾病
穴位注射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 泛应用,如小儿腹泻、小儿咳嗽等, 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04
穴位注射的疗效与安全 性
穴位注射的疗效
穴位注射的疗效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得 到证实,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 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穴位注射与其他中医疗法的结合 应用,发挥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治 疗优势。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度。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前景
扩大适应症范围
探索穴位注射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 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等。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科研和临床实践,不断优化穴位 注射的治疗方案,提高其治疗效果。
国际化推广
将穴位注射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与 国际医学界分享,推动其在全球范围 内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其他疗法
内科疾病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穴位注射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 统疾病,通过调节胃肠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注射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 用,能够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
穴位注射对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
外科疾病治疗
1 2 3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对于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肿胀等症状。
颈椎病
穴位注射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通过改善 颈椎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促 进颈椎病的康复。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位、 经络 等 的协 同作 用 治疗 疾 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方 法 。它 是 现 代 西
医的注 射药 物与 传统 中医 经穴理 论相 结合 的一 种全 新
穴位 注 射 疗 法 ¨ ’ , 即 以 中医 辨 证 施 治 理 论 为 指 导, 将 小 剂量 药液 注射 到特 定穴位 , 利 用针 刺 、 药物 、 穴
1 穴 位 注 射 的 临 床 应 用
许 晓 康 收 集 整 理 穴 位 注 射 疗 法 相 关 的 论 文 。 3 7 7 4篇 、 医籍 8 0 6 2篇和 医 案 8 6篇 , 统 计 分析 得 出 : 穴 位 注射 在 内科 和 外 科 疾 病 治 疗 的应 用 中优 势 比较 明 显, 疗 效分 析 显 示 : 各 科 疾 病 治 疗 的 总 有 效 率 均 达 到
・
2 2 4 2・
光 明中医 2 0 1 4年 1 0月 第 2 9卷 第 1 0期
C J G MC M O c t o b e r 2 0 1 4 . V o l 2 9 . 1 0
穴 位 注 射 的 临床 应 用 及 其 作 用 机 理
赵 兴梅 陈 华 德
摘要: 穴位注射疗法的关键在于将药物通过穴位直接作用于病灶或病灶周围,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 缓 解疼痛, 现在已延伸到内、 外、 妇、 儿、 骨伤、 皮肤、 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的治疗, 且疗效甚佳。随着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及现 代科学的发展进步, 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穴位注射
谢谢聆听!
-----护理骨干培训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注射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穴位,测试局部反应。 4,消毒皮肤,二次核对,注射器排尽空气,一手拇指及中指 绷紧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 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操作时观察患者, 有无晕、弯、折针及其他不良反应。如有触电感,应立即退针, 改换角度再进针。 5,棉签按压针眼处起针,核对。 6,整理床单元,患者衣着,给予舒适体位。 7,整理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签名。
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升高。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高脂血症的主要手段,但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并且对于一些病人来说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探索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穴位注射丰隆穴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丰隆穴位于背部,是治疗高脂血症的经典穴位之一。
经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穴位注射丰隆穴对于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穴位注射丰隆穴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
研究发现,在高脂血症患者中进行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后,其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此外,穴位注射丰隆穴还可以改善肝功能,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从而进一步改善血脂水平。
实验研究支持了临床观察结果。
在动物模型中,研究发现穴位注射丰隆穴可以降低实验动物体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穴位注射丰隆穴可以通过调节胆固醇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可能与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关。
首先,刺激丰隆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代谢和排泄。
其次,穴位注射丰隆穴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和代谢平衡。
最后,丰隆穴的刺激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病理过程。
然而,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来验证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穴位选择、穴位操作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针灸学
穴位注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缓解神经痛
穴位注射可以缓解各种神经痛 ,如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等。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对于神经损伤或病变引起的功能障 碍,穴位注射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 恢复。
调整神经系统状态
穴位注射可以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状态,从而改善神经 系统功能。
穴位注射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
注射技巧与操作方法
选穴定位
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并确定注 射部位。
消毒
用碘伏或酒精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
注射
将针头插入穴位,回抽无血后注入药 液。
Hale Waihona Puke 拔针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轻轻按 压注射部位。
穴位注射的深度与角度
深度
根据穴位的部位和患者的体型,确定针刺的深度。一般来说,四肢肌肉丰满处的 穴位注射深度为1-1.5寸,而头面胸腹等处的穴位注射深度为0.3-0.5寸。
进一步深入研究穴位注射的作用 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探索穴位注射与其他针灸技术的 结合,以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
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评估穴 位注射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和安全性。
THANK S感谢观看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休克 等,需要及时处理。
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在实施穴位注射前,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如保持放松、避免剧烈运动等。
严格消毒
穴位注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消毒规定,确 保无菌操作。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避免 使用过敏药物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常见安全性问题
在穴位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淤血等安 全性问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皮肤科应用文档
04
穴位注射的临床研究与案例分享
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的研究
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对比穴位注射与常规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疗效,结果显示穴位注射在改善银屑病症状、降低复发 率方面优于常规药物。
穴位注射治疗荨麻疹的研究
选取多个穴位进行注射,观察荨麻疹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穴位注射能够显著缓解荨麻疹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应的发生率。
操作简便
穴位注射操作简单,易 于掌握,适合在基层医
疗机构推广。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
穴位注射主要适用于某些慢性、顽固性皮肤 病,对于急性皮肤病可能效果不佳。
技术要求高
穴位注射需要准确选取穴位和掌握注射技巧 ,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个体差异大
穴位注射的效果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 疗效可能不同。
神经传导缓解症状。
皮肤瘙痒症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 ,如湿疹、荨麻疹等,穴位注 射有助于减轻瘙痒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
银屑病
穴位注射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 ,减轻银屑病皮损,缓解瘙痒 和疼痛。
神经性皮炎
通过穴位注射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神经性皮炎的症状,如皮
肤苔藓样变和瘙痒。
穴位选择与药物选择
穴位选择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皮
肤科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 穴位注射的机理 • 穴位注射在皮肤科的应用 • 穴位注射的优势与局限性 • 穴位注射的临床研究与案例分享
01
穴位注射的机理
穴位注射
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局部作用,达 到调节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
注射后需注意观察局部反应,避免剧 烈运动和洗澡,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同时,需遵循医生指导,按时按量进 行治疗。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的应用
穴位注射应用
肩周炎、 颈椎病 神经痛、 关节痛 腰椎间盘突出、 软组织损伤
内脏平滑肌痉挛性疼痛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 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 及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穴位注射临床应用
操作简单
剂量小
优点
起效快
副作用少
经济实惠
穴位注射在骨科疼痛临床应用研究
穴位注射临床应用研究
穴位注射临床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穴位注射临床应用
穴位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 有效防止骨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减轻 疼痛,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 效良好。
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
兼有穴效与药效两大效应 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等各科
穴位注射临床应用举例
内科:内关穴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心梗;足三里穴位注 射胃痛镇痛;天枢、足三里交替注射治胃肠胀气
肿瘤科: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胃癌终末期痛 产科:心理疗法、穴位注射联合分娩镇痛 骨科:坐骨神经痛、骨性关节炎:取环跳、腰三针、 阿是穴等穴针刺 神经科:面神经炎:患侧翳风穴注射,针刺双侧合符 和头穴
骨科进展
穴位注射在临床 疾病中的应用
目录
骨科进展
穴位注射的名词解释
穴位注射的名词解释穴位注射是中医学中一种特殊的疗法,它利用针刺穴位的方式,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通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疼痛症状。
穴位注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学的针灸疗法。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表部位有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传统的针灸疗法主要使用针刺的方式,而穴位注射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注射药物,以取得更快、更直接的治疗效果。
在穴位注射中,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药物进行注射。
穴位的选择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通常会结合经络理论、病症分析和临床经验来确定。
药物的选择则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目的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注射的药物主要有中草药提取物、维生素、抗炎药或镇痛药等。
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穴位上,药物可以更快速地被吸收到血液中,从而更快地传递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其次,穴位注射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细胞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加速疾病的康复过程。
此外,穴位注射还可以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常被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患有疼痛的病症。
穴位注射还可用于治疗面瘫、卒中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此外,穴位注射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病等。
它也可辅助治疗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尽管穴位注射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穴位注射有些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医生仔细判断和把握。
在选择穴位和药物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总的来说,穴位注射作为一种特殊的疗法,为更好地应对慢性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疼痛症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
穴位注射--针灸学
穴位注射--针灸学xx年xx月xx日•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目录•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01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定义穴位注射是一种在穴位中注入药物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不同名称穴位封闭、水针疗法、注射疗法等穴位注射的定义起源穴位注射起源于中国针灸学,是针灸大夫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穴位注射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穴位注射的起源和发展药物注入穴位后,可直接刺激穴位,产生针刺样效果,从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刺激作用药物在穴位内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药理作用穴位注射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
综合作用02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选取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取适合的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确定穴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确定穴位位置。
确定注射器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为1毫升或2毫升注射器。
准备工作操作步骤用碘伏或酒精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消毒刺入穴位注射药物拔出针头用针刺入穴位,感到酸胀或麻感。
将药物缓慢注入穴位,一般每个穴位注入0.1-0.3毫升药物。
注射完毕后,用棉球按住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注意事项注射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感染。
注意消毒注射时要注意深度,避免刺入过深或过浅。
控制注射深度注射的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掌握药物剂量和浓度注射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不适。
注意后续护理03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穴位注射的治疗范围穴位注射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神经炎等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等。
穴位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
穴位注射实例
穴位注射实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缓解疾病或症状。
它是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注射药物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例来介绍穴位注射的相关内容。
1. 风池穴注射风池穴是一种位于颈部的穴位,注射在此处可以对头痛、颈椎病等疾病起到缓解作用。
在风池穴注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先消毒穴位,然后用一支干净的注射针进行针刺。
注射时需要注意针头的角度和深度,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2、肾上腺素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2. 足三里穴注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穴位。
注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在注射足三里穴时,医生会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用一支细长的注射针进行注射。
注射过程中,需要掌握注射力度和速度,以防止药物外溢或组织损伤。
3. 太冲穴注射太冲穴位于足心部位,是一种常用的调理神经系统的穴位。
注射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在太冲穴注射过程中,医生会选择镇静药物或促进睡眠的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等进行注射。
注射时需要注意穴位的选择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过量用药造成不良反应。
4. 耳穴注射耳穴是人体中具有特殊功能的穴位之一,通过在耳穴进行注射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例如,针刺耳背部的肺、心、胃等穴位可以缓解哮喘、心悸、胃痛等症状。
注射耳穴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激素、镇痛药等,用一支细针进行注射。
在注射时,医生需要准确确定穴位位置,并注意穴位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
总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和穴位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用合适的针刺技术进行注射。
在注射前需要对穴位进行消毒,并掌握合适的注射力度和速度,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新疗法——穴位注射
针灸新疗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穴位注射疗法作用:(1) 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二、常用药物及其作用:(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
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
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概述
1、概念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发展历史
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
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
治疗病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
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
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
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
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双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
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优势。
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是一种极好的给药途径。
穴位注射疗法的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
等知识。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
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减少用药量。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而安全性较强。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中医诸证、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虚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穴位注射疗法的取穴原则
临床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
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穴位注射疗法用药原则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两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使用者;用药剂量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ml,多者可达每穴4ml。
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ml,耳穴可注射0.1ml,四肢部可注射1~2ml,胸背部可注射0.5~lml,腰臀部可注射2~5ml。
穴位注射疗法常用药物
凡可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均可做穴位注射。
常用药物有:中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支)、丹参注射液(2ml/支)、威灵仙注射液(2ml/支)、鱼腥草注射液(2ml/支)、黄芪注射液(10ml/支)、参附注射液(10ml/支)等。
常用西药制剂:维生素B1注射液、(50mg/支、100mg/支)、维生素B12注射液(0.1mg/支、0.5mg/支)、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瓶)、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支)、胎盘组织液(2ml/支)等。
穴位注射疗法操作方法
在操作中不可刻意强调施用手法,以免造成局部组织附近神经,血管,肌腱等的损伤。
严格消毒,针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缓慢注入穴内。
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
如为自血注射,则应做到动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
如为蜂毒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则应先进行皮试,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穴注。
穴位注射疗法的注意事项。
选穴少而精,一次不宜过多,一般一次2-5穴。
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严格无菌操作。
注射神经干部位的穴位时,应尽量避开神经干,或针尖深度稍浅于神经干通过的组织深度为宜。
项部、躯干部穴位注射时,不宜深刺,以防刺伤重要脏器。
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以及对子宫有收缩作用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以免流产。
年幼、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位尽量采取卧位,以防出现晕针现象。
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药物过敏:轻者局部或者全身出现药疹,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迅速应用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对过敏性休克应进行中西医抢救。
感染:表现为局部发炎,重者形成脓疡。
认真对待积极处理,以防发展和恶化。
神经损伤:多见于正中神经、腓神经、小儿坐骨神经等。
应用维生素B1、B12,加兰它敏注射,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功能锻炼等,轻者经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重者较难恢复正常。
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