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人教版中考总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人教版中考总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详解A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B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

解词:是以:因此;请:办法。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1、京中有善.口技者。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10.三 峡1.重点词语解释①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②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③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④夏水襄陵..(升到高处;大土山)⑤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⑥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⑦不以..疾也(不如,比不上)⑧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 )⑩飞漱.其间(冲荡)⑪清荣.峻茂(茂盛)⑫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⑬属引..凄异(连接;延长)⑭空谷传响.(回声)⑮哀转..久绝( 声音悲凉婉转 )2.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3.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多生怪柏(极)③疾⎩⎪⎨⎪⎧不以疾.也(快)君有疾.在腠理(小病)4.古今异义①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或.王命急宣 或⎩⎪⎨⎪⎧古义:有时今义:表选择关系③属.引凄异 属⎩⎪⎨⎪⎧古义:连接今义:属于 5.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③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④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 ⑤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结霜) ⑥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6.、特殊句式省略句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主语“三峡”,即“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两岸”,即“两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重点句子默写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文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应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写高猿长啸声音特点的句子是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8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总复习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8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总复习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8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总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原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8.赵襄子饮酒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注释: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诚邦士也()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3.今天下尽桀也()4.不亡何待()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三,翻译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原文9.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2.以何为丞相()()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2.项王则夜起()3.自为诗曰()4.莫能仰视()二,翻译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数阕,美人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注释: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孙叔敖蹴()然易容曰()()2.仆闻之()3.小子不敏()4.官大者,主恶()之()二,翻译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2.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ng):愚.败:祸乱,祸害.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2.孔子顾谓弟子曰()3.利食而忘患()4.善惊以远害()二,翻译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原文13.教子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注释: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一,解释加点的词1.性甚严正()2.年逾四十()3.少不如意()4.揜藏文饰()二,翻译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4.石崇与王桤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注释: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一,解释加点的词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2.恺以示崇,崇视讫()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二,翻译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原文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u),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原文16.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同耶.⑥举:抬起.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元帝问洛下消息()2.潸然流涕()3.元帝异之()4.更重问之()二,翻译1.具以东渡意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7.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2.帝自捉刀立床头()3.魏王雅望非常()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二,填空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8.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导读: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注释: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王子猷(y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n):今浙江省嵊(sh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一,解释加点的词1.夜大雪,眠觉()2.四望皎然()3.因起彷徨()4.经宿方至()二,翻译1.造门不前而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试背诵.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9.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原文20.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注释: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撤盐空中差可拟()()二,翻译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四,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原文21.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2.萁在釜下然()3.漉菽以为汁()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三,《七步诗》一般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2.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会杀此田舍汉()()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4.妾闻主圣臣忠()二,翻译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原文23.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解析:曹操这老爷子可厉害了,站在碣石山看大海。

你看那大海,水波荡漾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岛上树木长得可茂盛了,草也很丰美。

秋风一吹,大海涌起巨大的波浪。

他还想象日月星辰都在大海里运行呢,这脑洞开得够大。

最后那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像是他唱完歌后的一个小感叹。

-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解析:诗人在旅途当中,在青山之外赶路,船在绿水上前行。

潮水涨起来的时候,两岸显得特别宽阔,顺风的时候船帆高高地挂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可不得了,海上的太阳在还没完全天亮的时候就升起来了,江上的春天好像在旧年还没结束就已经到来了,这时间的交替感描写得很妙。

最后诗人想家了,想让大雁把家书带回洛阳呢。

-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解析:白居易在钱塘湖游玩,从孤山寺北边、贾亭西边开始走。

湖水刚刚涨平,白云很低很低。

你看那些早莺争着往暖和的树上飞,新燕忙着啄春泥筑巢呢。

各种花慢慢开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草刚能没过马蹄。

他最喜欢湖东了,在绿杨的树荫下的白沙堤上走啊走,都走不够。

-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解析:马致远这家伙可真会营造气氛。

你看,干枯的藤条,老树上停着几只黄昏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还有人家。

而自己呢,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道路上,迎着西风。

太阳都快落山了,自己这个漂泊的人还在天涯海角,想想就觉得很心酸,“断肠人在天涯”,就像心都要碎了一样。

二、文言文部分。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初中语文语法(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语文语法(文言文)总复习
(定语)宾语 (我)的叔叔‖[小心翼翼]地抱〈走〉了
(小)弟弟。
13
一、词类活用
• 使动用法: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 词带了宾语,使宾语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备 了什么性质。 项伯杀人,臣活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a
14
• 意动用法:
• 形容词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 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连词: 并列:和 同 选择:非…即、不是…就是 递进:不但 而且 承接:就、而 因果:因为、由于 转折;却、但是 条件;如果 假设 :假使
a
5
• 助词: 结构:的 地 得 语气:吗 呢 吧 动态:着 了 过
•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喂、哎 呀、嗯”
• 拟声词:摹拟声物声音的词。 “砰、轰隆、 哗啦啦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臣未之闻 也 。
• C“惟……是……”句式
• 惟兄嫂是依 惟利是图 惟才是举
a
惟命是听
18
(2)定语后置 A数量性定语后置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B“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修饰性词语做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
用“之”做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a
6
二、短语
•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 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 主次之分。“报纸杂志、雄伟壮丽、唱歌跳舞、光 荣而艰巨 ”
•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 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 容词的词语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是偏和正的关系。“ (祖国)大地、(我)的书、 [完全]相信、[小心]翻阅、[多么]伟大 ”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一)《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古代的诗歌和文言文。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文言文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对这些古诗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是我对初中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古诗和文言文进行的归纳总结。

一、古诗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人生追求的无限向往。

作者王之涣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3.《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宁静与活力,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骚人之情。

诗中融入了人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二、文言文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这篇文言文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修养与待人接物之道。

2.《孟子·尽心下》尽心而不知忧,忘言而不能忘身;尽心而知轻重,忘言而能知约。

轻重重刚柔,曲直和有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下》篇探讨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强调了尽心为人的重要性,以及对待轻重问题的把握和待人接物的柔性。

3.《唐宋八大家译文选辑》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一些文言文翻译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们所翻译的文言文著作,如王安石的《诗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是优秀的翻译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初中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古诗和文言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文学形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七年级下册:2、口技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二、翻译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上册:三峡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八年级上册:11、观潮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山水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1.尤:格外。

2.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可:大约。

5.佁然:呆呆的样子。

6.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跟从。

8.西:向西。

9. 下:在下面。

10.下:往下。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列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对初中必背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初中必背的一篇古文,其中包括了很多与季节、自然、人情等有关的内容。

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

二、《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词句,表达了古人对道德、智慧和品德的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启发意义。

三、《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讨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四、《史记·本纪》《史记·本纪》是司马迁的巨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英雄人物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史观,了解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五、《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描写了贾雨村一家人渡湖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六、《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打败白骨精的情节。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正义和勇气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对于善恶的辨别和对于正义事业的追求。

七、《水浒传·武松打虎》《水浒传·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1论语十则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表顺接:表转接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口技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

从面衬托表演者的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写。

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④表示同时发生: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侧面写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13.()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A.虽有千里之能,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桃花源记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2)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5.“皆叹惋”的原因是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陋室铭》《爱莲说》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陋室铭》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答案论语十则1.1、3、5 2、4、6 2.①④⑤⑥②③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4.见贤思齐口技1.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2.道具简单侧面技术高超3.远,近;外,内;小,大众妙毕备4.①C②A、E、G③B④D5.口技人的表演的失火、救火的经过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6.……泼水声||……7.(1)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是没有的。

(2)即使人有上百张口,每张口有上百根舌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A 9.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

10.絮絮不止11.排比,突出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的气势。

表现口技人的“善”12.“伸颈”“侧目”13.“默叹”“微笑”14.D桃花源记1.暮春花落时节2.这段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1)山有小口初极狭(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豁然开朗||…①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②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也为渔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优笔。

7.让人觉得挑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8.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到惋惜。

9.①躲避战乱②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

10.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陋室铭》《爱莲说》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 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

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3.出淤泥……亵玩焉。

4.A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三峡1.水经注地理学家郦道元苏轼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4.A.有时B.指飞奔的马C.同“咯”,婉转发声D.顺水而下5.江水猛涨,水大流急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送东阳马生序1.(略)2.(略)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小石潭记1. 柳宗元永州八记2.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略)水尤清冽潭中景物、小溪源流3.“隔篁竹”“伐竹取道”4.它(溪)的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A 6.①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③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指好像水都没有。

④(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

8.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9.(略)岳阳楼记1.胜状岳阳楼2.前人之述备矣3.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

4.(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承上启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文中的“乐”是指先忧后乐;,《醉翁亭记》中的“乐”是指与民同乐。

7.没有这种人,我同谁谁一道呢?8.“衔远山,吞长江”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①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也无穷无尽。

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10.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宠辱偕忘,把酒临风11.描写,议论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写出了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伤情绪。

12.《范文正公全集》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略)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德高尚的人,如藤子京1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15.以天下为己任16.政通人各,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衔远山……气象万千醉翁亭记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众宾欢(太守醉)。

2.不久,过了一些时候。

俄顷、未几3. C 4.A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45.纵情山水以寄寓苦闷,更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6.①到溪边捕鱼,溪水清洌幽深,鱼儿也长得肥大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非常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③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7.B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略)(略)10.①比喻②设问③拟人④对偶⑤夸张⑦对偶11.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12.“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3.(略)14.(略)15.(略)16.醉能同其乐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