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深入理解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的油气运移史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盐类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

钠石 、 碳酸钠钙石 、 碳酸氢钠 石( 苏打石 ) 、 碳酸钠石 ( 天然碱 ) 、 碳钠镁石 、 石盐 等很少 提及 或未引起重
视 。值 得 思考 的 问题 是 , 这 些 盐 类 矿 物 富集 在高 盐
度、 水体较深的咸 化湖泊环境下 , 而滨 、 浅湖 相带 的 盐类 矿 物沉 积并 不 发 育 , 这 有 悖 于 盐 湖蒸 发 成 盐 作 用 原理 。那 么 成 盐 物 质 来 源 于 何 处 呢 ?早 期 的 认
黧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 e d i m a r y G e o l o g y a n d T e t h y a n G e o l o g y V 0 M 1 . a 3 r . 5 2 0 N 1 o 5 . 1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3 8 5 0 ( 2 0 1 5 ) 0 1 - 0 0 3 3 — 1 0
准 噶 尔 盆 地 乌 尔 禾地 区 二 叠 系风 城 组 盐 类 矿 物 流体 包 裹 体 特 征
贾 斌 ,文华 国 ,李颖博 ,刘 亚鹏 ,王 涛
( 1 . 油 气藏地 质及 开 发 工程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质 研 究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 6 1 0 0 5 9 ;2 . 成都 理 工 大 学 沉 积 地
典型 特征
2 岩石 学 、 矿 物 学 特 征
2 . 1 岩 石 学特征 研 究 区风城 组 地层 的湖 相 沉 积 岩成 分 复 杂 , 成 因特殊 , 主要 发 育含 云 质 粉砂 岩 、 云质 泥 岩 ( 图3 A,
E, I ) 、 泥岩 ( 图3 c ) 、 凝 灰质 白云岩 ( 图3 B, D, H, M, P ) 、 白云 岩 ( 图3 F ) 、 泥质云岩 ( 图3 G) 、 含 云 凝 灰
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成岩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在整个地质作用过程中。
它记录并保存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包括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组成、热动力条件等。
油气运移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往往产自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方解石脉、石英脉、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裂缝愈合处或与其同期形成的萤石、硬石膏等自生矿物中,特别是被包裹在晶格缺陷或窝穴内的那部分由有机的液体、气体组成的包裹体,称为有机包裹体,它们是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直接标志。
流体包裹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化学体系,可以反映成矿时的流体性质(包括温度、压力、pH 值等),作为流体活动的唯一原始样品和直接标志,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有机包裹体研究在盆地演化史分析、恢复盆地古地温、分析断裂构造、研究油气运移通道、确定油气运移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以及油气源对比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已成为生油盆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冰点和成分是目前研究流体包裹体最为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在油气勘探方面。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反映的是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对于油气包裹体而言也就是油气充注时的温度,因此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以研究成藏期次及充注时间。
包裹体的冰点可以用于研究流体的盐度,从而恢复古环境。
包裹体的成分还可以直接反映流体的组分。
一、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可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七个亚类:1)、纯液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液体包裹体,纯液体包裹体通常是从均匀流体中捕获的,形成温度一般较低(图1);2)、纯气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气体包裹体,一般是在火山喷气、气成条件或沸腾条件下形成的;3)、液体包裹体。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盆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在盆地中部区块,发现了多个石油气田和油气显示区,但区块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较低,油气储量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因此,开展该区块的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对研究区块的油气源岩、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成因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研究区块内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包括包裹体形态、密度、显微相及扩散等参数;(2)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流体类型、性质及充注阶段,研究区块内油气源岩的成藏过程和油气来源;(3)分析研究区块中的微量有机质特征,包括各类有机质的种类、含量、成熟度及发育时期等参数;(4)对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 研究方法:(1)野外取样:在研究区块内选取不同井号的岩石样品,包括石英、方解石、石膏、硬晶石等矿物,采用显微镜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2)流体包裹体分析:采用显微镜、热刺激和激光拉曼技术,对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和分析;(3)微量有机质分析:采用岩心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研究方法,对微量有机质进行科学评价。
三、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1. 研究意义:(1)深入了解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的油气来源和成藏过程;(2)探究研究区块内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利用资源的最大价值。
2. 预期成果:(1)得到研究区块内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特征参数;(2)确定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3)为研究区块内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自西 向东 推覆 , 由于 强烈 的断裂 构造活 动影 响 , 乌夏 断裂 带基 底呈北 高南 低 凸凹相 间 的形 态 从 磁性异
常特 征可 以看 出 , 北 部 冲 断带 基 底 呈 两 凸 三 凹 形 态 , 凸起轴 向为 N W 一SE 向 , 而 中部 断 褶 带 基底 呈 两 凸夹一 凹 形 态 , 凸 起 轴 向近 SN 向, , 南 部 斜坡 带基 底呈 单斜 状 向盆地 方 向变 深 在东 西 方 向上 ,
2 . 2. 1 基底 特征 准噶尔 盆地具 有前 寒武 纪结 晶基底 和古生 代褶 皱基底 双重 基底 , 其 中浅部 的古 生 代褶 皱 基 底 为一 套早石 炭世 和晚 石炭 世 早 期 的海 相 海 一陆 交互 相 浅变 质岩 层[ 一 6 B 海 西 运 动 早 期 , 西 准 噶 尔造 山带
石 20 11 年 5 月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第 25 卷 第3期
P ET R O L EU M G E O LO G Y A N D E N G IN E ER IN G
文章 编号 : 1673 一82 17 (2 01 1) 03 一0 019 一04
准 噶 尔盆 地 乌夏 断 裂 带构 造 特 征及 其 油气 成 藏 意 义
特 征 , 乌 尔禾地 区 以 N E 走 向和近 EW 走 向断 裂 为 主 , 构成 人 字 形 展 布 风 城 地 区和 夏 子街 南 区 以 夏子街
近 E W 走 向断裂 为 主 , 构 成 雁 列 式 展布
北 区和红 旗坝 地 区以 N E 走 向断裂 为主 , 构成 弧 形 S , 形 展布[ ] s 各 断裂 带相互 切割 叠加 , 以具走 滑性
质 的横 向调节 断层 为界 , 在平 面上 主要呈平 行式 雁 列 式 和斜交式 等组 合类 型 ;在 剖 面上主要 呈 阶梯 状 和 Y 字 型地堑 式等 组合类 型 2. 2 构 造特 征 的控制 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是一个重要的铀成矿区。
该区域研究表明,其中的烃类流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铀的赋存方式和分布特征。
下面简单介绍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一、烃类流体作用特征
1.流体来源:西山窑组烃类流体来源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沉积物。
白垩纪烃源岩丰富,有机质类型主要为陆相植物残体和藻类残体,生烃能力强,是该区域烃类流体的重要来源。
第四纪表层化石和生物残体也是烃类流体的来源之一。
2.流体类型: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主要为沥青质烃和干酪根烃,其中沥青质烃主要分布于砂岩和泥岩,干酪根烃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
3.流体迁移:烃类流体主要经过岩性和构造的控制,沿断裂和节理等通道向铀矿体迁移,大部分沿砂岩层位和可渗透性较好的泥岩层位迁移,在异常区塑造出不同形态的“斑点型”和“带状型”赋存方式。
二、铀成矿意义
1.烃类流体作用是铀矿物赋存及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烃类流体的分析可以确定铀矿体的赋存方式、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烃类流体可能对铀的富集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油气资
源富集区域往往也是铀成矿区域。
烃类流体中的有机酸、硫酸盐等溶解物质可以与铀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然后沿着通道向富集区域迁移,最终致使铀的富集。
综上,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对该区域铀成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为铀的勘探和开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有着丰富的稠油资源。
红004井区位于红山嘴油田东部,经历了近十年的稠油蒸汽开采,期间出现了油水渗出地表的情况,地漏点主要有2处,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红浅2号站地漏点和西部的红浅3号站地漏点。
发生这种地表渗漏不仅降低了产量,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文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红004井区的沉积和构造等特征,识别出可以发生窜漏的“通道”,并结合电位法解释结果,找出发生窜漏的“路径”,并总结了窜漏模式。
利用三维地震和浅震资料完成研究区的构造解释。
发现工区内存在两套断裂系统,深部逆断层主要集中在工区南部,与地漏点相关性差。
浅部逆断层与西部地漏点相关性大。
工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相,分为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
其中河道微相不论从物性还是岩性上对于油水的运移都比其它微相具有优势。
河道砂体可以为油水的横向运移提供通道。
通过分析红004井区两油层的砂体主要为河道砂体,其中Jib2砂体与北部地漏点相关,J1b4砂体与西部、北部两处地漏点均相关。
工区内存在侏罗系与上覆岩层的不整合面,向东南倾并贯穿整个工区,其与北部地漏点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西部地漏点有间接的相关性。
根据电位法的反演解释成果,其纵向上的电阻率分布特征是对断裂、不整合面以及渗漏通道的客观响应。
通过分析油水所指示的电阻率特征,结合地漏点附近的钻井资料以及研究区的砂体展布和断裂等地质特征,较直观地指示油水运移方向,并研究分析了渗漏通道的展布特征。
2个地漏点有不同的渗漏模式,红浅3号站地漏点距生产井较远,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经浅部断裂提供的纵向通道窜至地表。
红浅2号站地漏点附近不发育断裂,且该处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从第四系覆盖薄弱的地方窜出地表。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境内的一处重要的铜金矿区,是目前西藏境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铜金矿床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该矿集区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文就此展开阐述。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取样获取了该矿集区的矿物样品,并对其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分析。
研究发现,该区域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液体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单相液体包裹体占据大多数。
流体包裹体的包裹体温度较高,通常在420-550摄氏度之间,而包裹体盐度一般较低,不足2%wt。
这些结果表明,该矿区的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低盐度的流体。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还对矿物样品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铅、锡、锑等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元素有明显的成分层序分布,表明该区域的成矿作用是多期次、多阶段的。
通过对多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该矿区的铜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古近纪中期和晚期。
最后,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的成矿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据推测,这一地区的铜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与周围地区的岩浆侵入、岩石变质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该矿区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变形也可能是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该矿区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藏南地区的成矿特征、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该区域的矿产资源,还有助于推动我国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下是关于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以及分析。
1.该区域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液体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单相液体包裹体占据大多数。
分析:单相液体包裹体多说明该区域成矿流体的矿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对铜金等矿物的成矿具有促进作用。
2.流体包裹体的包裹体温度较高,通常在420-550摄氏度之间,而包裹体盐度一般较低,不足2%wt。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7)0520722208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602014)资助收稿日期:2006211212;收修改稿日期:2007204219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①曹 剑1 胡文瑄1 姚素平1 张义杰2 王绪龙3 张越迁3 黄志赳3(1.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摘 要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
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样品的δ13C P DB 位于-21.5‰~5.2‰之间,δ18O P DB (δ18O S MO W )在-8.1‰~-22.3‰(22.6‰~6.9‰)之间;20个87Sr/86Sr 比值分布在0.703896~0.706423之间。
据此,结合样品地质产状和区域地质背景,提出本区含油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伴随着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它们在流经石炭—二叠系时,对火山岩层的溶蚀使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产物,即方解石脉的同位素组成反映出火山岩地层的地球化学标记。
该认识表明,在今后的区域储层成岩演化和油气运移研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类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碳、氧、锶同位素 方解石脉 储层成岩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曹 剑 男 1978年出生 博士 石油地质学与有机地球化学 E 2mail:jcao@nju .edu .cn 中图分类号 P597 TE121.1 文献标识码 A 地层裂缝(隙)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流体在沿其运移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围岩发生复杂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些充填物(矿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7 (2010) 61-68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曹剑,金之钧,胡文轩,张一杰,姚素平,王旭龙,张跃前,唐勇摘要方解石脉和胶结物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准格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层的石炭-二叠系储层广泛发育。
通过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分析,得到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
早白垩纪之前红车断层作为运移通道,两期油气充注运移到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储层中。
从晚白垩纪开始,红车断层封闭。
因此导致大气降水向下流入上盘和断层核部的储层。
大气降水的流入可能是储层中原油降解的重要因素。
晚白垩纪之后下盘储层接受了天然气充注(第三期烃类事件)。
这帮忙解释了断层中油气的分布。
该研究提供了断层作为通道和盖层如何演化和储层成岩矿物如何为石油运移史提供线索的实例。
关键词:受断层控制油气运移;断层封闭;流体包裹体;方解石;微量元素;油气包裹体;准噶尔盆地1. 引言红车断裂带位于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北缘(图1)。
已发现油气显示主要沿着断层表明油气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陈等,2004),这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其他构造单元(曹等,2006;金等,2008)和中国其他构造复杂的断陷盆地类似(庞等,2003;史等,2005)。
因此,对于油气在断层中或沿着断层运移的理解对成功的评价含油气系统和盆地内目标勘探至关重要。
在先前的研究中,断层对运移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油气充注史,通过研究断层的形成、演化和油源对比(杨等,1992;黄和来,1999;宋和王,2000;张和刘,2002;张,2002,2004;何等,2004;陈等,2004)。
通过这些研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Karlsen和Skeie,2006;Martinius等,2005)。
图1.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图。
油气田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说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曹等,2005)。
断层的分布源自张和王(2005)和陶等(2006)。
AA`横截面代表了样品采集路线(图2. a和b)。
中国石油新疆石油公司。
断层并不总是作为运移通道,因为断层具有时进性,从对运移开启、变化到对水开启但不对油气、或者完全封闭(Karlsen和Skeie,2006)。
断层油气分布的不均匀表明这可能是红车断裂带的关键(陈等,2004)。
生成的石油有重质原油、普通原油和凝析气。
一般来说,重质原油分布于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正常原油和凝析气主要分布于下盘储层。
因此,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储层的差异或许与断层控制的流体流动有关。
然而这些差异,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有很好的研究(陈等,2004)。
因此,需要对红车断裂带的油气运移进行更多的研究。
就油气运移和聚集而言,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和沉淀作用在油气储层中起到重要作用(Tissot和Welte,1984;Karlsen和Skeie,2006)。
成岩作用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流体运动的直接证据(Perez和Boles,2004)。
例如,结合碳酸盐岩胶结物δC13值和烃类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油气运移的主要形式。
一些工作者通过研究储层成岩胶结物结合其他地质和地化分析成功的重构了流体运动和油气运移(例如,Karlson等,1993;Nedikvitne等,1993;Bhullar等,1999;Boles等,2004;Perez和Boles,2004)。
在本文中,通过岩石和地化-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方法第一次描述了红车断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的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
这些资料用于检验最合适的流体流动模型和油气运移,得到深入的油气运移史。
2. 地质背景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北部,面积1.3×105km2。
盆地的西北部位于西准噶尔海西褶皱带与准噶尔板块的交界处,面积约1.03×104km2(张和王,2005)。
油气田主要发现于断裂发育带(图1)。
这些油气田目前全部用于开发。
盆地经历了西山、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陈等,2002)。
多旋回的构造事件产生了走向、分布和活动性不同的断层(图1)。
红车断层就是沿着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北缘的一组北东南西走向-南北走向断层中的一个(图1和图2a)。
这些断层在构造上解释为切割了石炭系到上侏罗统地层的逆断层系统(何等,2004)。
红车断层延伸约120km,走向总体上南北垂直一直到扎伊尔山,倾角约为52°,并有100~300m的偏移(图1,图2a,b)(何等,2004)。
准噶尔盆地的四期构造运动中,喜马拉雅运动对西北缘几乎没有影响(赵,1993;何等,2004)。
因此,在研究区有三个有效的构造-地层单元(陈等,2002)(图2c)。
油气藏大都源自早二叠世风城组(P1f)和中二叠世乌尔禾组(P2w)暗色泥岩(陈等,2004)(图2c)。
风城组源岩沉积于高盐度泻湖环境,下乌尔禾组层序反映了典型的淡水湖泊环境(杨等,1992;王和康,1999,2001)。
对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源岩来说,原油生成分别在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期间到达顶峰(张和王,2000;曹等,2005)。
两组源岩的天然气自白垩纪开始大量生成(张和王,2000;曹等,2005)。
油气主要聚集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河成砾岩和砂岩,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的三角洲砂岩,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的火山碎屑岩中(何等,2004;张和王,2005;曹等,2005)(图2c)。
3. 样品和方法详尽的岩心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反散射电子成像(BSE)观察表明,方解石脉和胶结物在石炭系-二叠系储层中广发发育(张,2002,2004)。
胶结物相互切割,表明了一个复杂的流体史。
裂缝中观察到的固体沥青表明裂缝被烃类充填(图3a)。
因此,方解石脉和胶结物适用于研究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
图2. (a)本文研究红车断层地质图。
(b)样品选取的AA`截面示意图。
截面位置见图1。
(c)红车断裂带地层组合概要(张和王,2000;曹等,2005)。
箭头指示主要的源岩地层,从石炭纪到白垩纪都有储层分布(何等,2004;张和王,2005;曹等,2005)图3. 方解石脉和胶结物照片。
(a)(b)样品H09来自Hc5井2670m深,可以看到方解石脉和胶结物相互切割和裂缝中的固体沥青。
(a),岩心观察,硬币直径22.5mm。
(b),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反散射电子成像(BSE)图。
样品采集位置见图2a和b。
为了研究方解石,我们在断裂带不同位置选取了样品用于对比分析,包括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图2b)。
流体包裹体相观察使用了Optin 0224显微镜。
烃类包裹体通过其在入射紫外线(UV)照明下的荧光性进行识别(Burruss,1991)。
一台安装了显微镜的Linham THM600冷热台被用于两相液态包裹体的显微温度学分析。
利用Goldstein和Reynolds描述的循环技术,均一(Th)温度的测量在2~5℃的区间之内。
通过对包裹体温度范围的研究,该装置具有±0.1℃的精确度,准确度在1℃以上。
当观察到蒸汽泡时,把平均值作为最高温度,没观察到时,作为最低温度(例如Bhullar等,1999)。
脉方解石中微量元素(Mn、Mg和Fe)的含量取决于使用了JEOL JXA-8800M程式来检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
实验条件为在12mm工作距离下的15kv加速电势,10μA束电流,20s计时和5μm束斑大小。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标准样品用来校准成分含量。
探测精度为1ppm,分析误差低于测量值的3%。
4. 结果和讨论4.1 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4.1.1 岩石学图4. 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照片。
(a)样品H12来自Hc6井2752.5m深,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
透射光。
(b)样品H10来自Hc5井2722.5m深,看到富气流体包裹体。
透射光。
(c)样品H15来自Hc7井3175m深,看到两种荧光颜色的油气包裹体,例如黄色和黄绿色。
紫外(UV)光。
(d)样品H03来自Hc2井2580m深,看到降解的原油(沥青)和沥青包裹体。
透射光。
样片采集位置见图2a和b。
脉方解石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初期和二期流体包裹体,包括单相水和石油流体包裹体、两相(液态和气态)含烃流体包裹体(图4)。
初期包裹体特点是孤立存在。
相对比而言,二期包裹体通常在愈合裂缝中成组出现。
包裹体形态从椭圆形到不规则形不等,通常最长方向<10μm,大部分<6μm(图4a)。
一些包裹体直径>10μm(甚至到30μm,图4b)。
两相包裹体具有变化的气液比,表明石油俘获不止一次,或者说不止一种成分(图4a和b)。
由于碳酸盐岩经历同生变形和重结晶和缩颈现象(Nedkvine等,1993;Karlsen和Skeie,2006),观察到的不均匀现象也可能与该过程有联系。
由于他们可以作为直接证据(Burruss,1991;Karlsen等,1993),油气包裹体对于油气运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如图4所示,油气包裹体有单相和两相、初期和二期包裹体。
因此,它们的形成是同生或晚于方解石的沉淀(Suthy等,2000)。
矿物的胶结在烃类充注过程中持续进行(Karlsen等,1993)。
油气包裹体在紫外线(UV)照射下荧光颜色为黄色和黄绿色(图4c)。
这不仅仅代表着含烃流体通过裂缝运移现金被脉方解石充填至少有两期,还表明这两次流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黄色的荧光颜色通常指示重质(低API比重) 原油,黄绿色的荧光是典型的轻质(较高API比重) 原油Bodnar,1990)。
根据前人的研究,源自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原油分别通常具有低和重API比重(张和王,2000;曹等,2005)。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两种烃类流体分别源自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
在上盘储层中观察到了一些富气油气包裹体(图4b)。
在下盘和储层核部储层中没有检测到这些。
相对比而言,在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中观察到了沥青和沥青包裹体(图4d)。
在下盘储层中没有这种物质。
这说明下盘储层充注了凝析气,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中的原油在一定程度上降解。
这与现今的油气分布相一致,例如,重质原油主要分布在上盘储层中,正常原油和凝析气主要分布在下盘储层中。
4.1.2 显微温度学为了约束甚至尽可能的确定油气包裹体的形成时间,例如油气的充注时间,用到了显微温度学测定(Bodnar,1990;Grant和Oxtoby,1992;Parnell等,2001)。
分析了两相含水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Nedkvitne等,1993;Munz等,1998)。
图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频率直方图,三模态分布反映了三期油气藏充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