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深入理解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的油气运移史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盐类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
钠石 、 碳酸钠钙石 、 碳酸氢钠 石( 苏打石 ) 、 碳酸钠石 ( 天然碱 ) 、 碳钠镁石 、 石盐 等很少 提及 或未引起重
视 。值 得 思考 的 问题 是 , 这 些 盐 类 矿 物 富集 在高 盐
度、 水体较深的咸 化湖泊环境下 , 而滨 、 浅湖 相带 的 盐类 矿 物沉 积并 不 发 育 , 这 有 悖 于 盐 湖蒸 发 成 盐 作 用 原理 。那 么 成 盐 物 质 来 源 于 何 处 呢 ?早 期 的 认
黧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 e d i m a r y G e o l o g y a n d T e t h y a n G e o l o g y V 0 M 1 . a 3 r . 5 2 0 N 1 o 5 . 1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3 8 5 0 ( 2 0 1 5 ) 0 1 - 0 0 3 3 — 1 0
准 噶 尔 盆 地 乌 尔 禾地 区 二 叠 系风 城 组 盐 类 矿 物 流体 包 裹 体 特 征
贾 斌 ,文华 国 ,李颖博 ,刘 亚鹏 ,王 涛
( 1 . 油 气藏地 质及 开 发 工程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质 研 究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 6 1 0 0 5 9 ;2 . 成都 理 工 大 学 沉 积 地
典型 特征
2 岩石 学 、 矿 物 学 特 征
2 . 1 岩 石 学特征 研 究 区风城 组 地层 的湖 相 沉 积 岩成 分 复 杂 , 成 因特殊 , 主要 发 育含 云 质 粉砂 岩 、 云质 泥 岩 ( 图3 A,
E, I ) 、 泥岩 ( 图3 c ) 、 凝 灰质 白云岩 ( 图3 B, D, H, M, P ) 、 白云 岩 ( 图3 F ) 、 泥质云岩 ( 图3 G) 、 含 云 凝 灰
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成岩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在整个地质作用过程中。
它记录并保存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包括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组成、热动力条件等。
油气运移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往往产自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方解石脉、石英脉、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裂缝愈合处或与其同期形成的萤石、硬石膏等自生矿物中,特别是被包裹在晶格缺陷或窝穴内的那部分由有机的液体、气体组成的包裹体,称为有机包裹体,它们是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直接标志。
流体包裹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化学体系,可以反映成矿时的流体性质(包括温度、压力、pH 值等),作为流体活动的唯一原始样品和直接标志,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有机包裹体研究在盆地演化史分析、恢复盆地古地温、分析断裂构造、研究油气运移通道、确定油气运移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以及油气源对比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已成为生油盆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冰点和成分是目前研究流体包裹体最为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在油气勘探方面。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反映的是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对于油气包裹体而言也就是油气充注时的温度,因此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以研究成藏期次及充注时间。
包裹体的冰点可以用于研究流体的盐度,从而恢复古环境。
包裹体的成分还可以直接反映流体的组分。
一、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可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七个亚类:1)、纯液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液体包裹体,纯液体包裹体通常是从均匀流体中捕获的,形成温度一般较低(图1);2)、纯气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气体包裹体,一般是在火山喷气、气成条件或沸腾条件下形成的;3)、液体包裹体。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盆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在盆地中部区块,发现了多个石油气田和油气显示区,但区块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较低,油气储量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因此,开展该区块的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对研究区块的油气源岩、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成因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研究区块内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包括包裹体形态、密度、显微相及扩散等参数;(2)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流体类型、性质及充注阶段,研究区块内油气源岩的成藏过程和油气来源;(3)分析研究区块中的微量有机质特征,包括各类有机质的种类、含量、成熟度及发育时期等参数;(4)对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 研究方法:(1)野外取样:在研究区块内选取不同井号的岩石样品,包括石英、方解石、石膏、硬晶石等矿物,采用显微镜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2)流体包裹体分析:采用显微镜、热刺激和激光拉曼技术,对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和分析;(3)微量有机质分析:采用岩心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研究方法,对微量有机质进行科学评价。
三、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1. 研究意义:(1)深入了解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的油气来源和成藏过程;(2)探究研究区块内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利用资源的最大价值。
2. 预期成果:(1)得到研究区块内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特征参数;(2)确定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3)为研究区块内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自西 向东 推覆 , 由于 强烈 的断裂 构造活 动影 响 , 乌夏 断裂 带基 底呈北 高南 低 凸凹相 间 的形 态 从 磁性异
常特 征可 以看 出 , 北 部 冲 断带 基 底 呈 两 凸 三 凹 形 态 , 凸起轴 向为 N W 一SE 向 , 而 中部 断 褶 带 基底 呈 两 凸夹一 凹 形 态 , 凸 起 轴 向近 SN 向, , 南 部 斜坡 带基 底呈 单斜 状 向盆地 方 向变 深 在东 西 方 向上 ,
2 . 2. 1 基底 特征 准噶尔 盆地具 有前 寒武 纪结 晶基底 和古生 代褶 皱基底 双重 基底 , 其 中浅部 的古 生 代褶 皱 基 底 为一 套早石 炭世 和晚 石炭 世 早 期 的海 相 海 一陆 交互 相 浅变 质岩 层[ 一 6 B 海 西 运 动 早 期 , 西 准 噶 尔造 山带
石 20 11 年 5 月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第 25 卷 第3期
P ET R O L EU M G E O LO G Y A N D E N G IN E ER IN G
文章 编号 : 1673 一82 17 (2 01 1) 03 一0 019 一04
准 噶 尔盆 地 乌夏 断 裂 带构 造 特 征及 其 油气 成 藏 意 义
特 征 , 乌 尔禾地 区 以 N E 走 向和近 EW 走 向断 裂 为 主 , 构成 人 字 形 展 布 风 城 地 区和 夏 子街 南 区 以 夏子街
近 E W 走 向断裂 为 主 , 构 成 雁 列 式 展布
北 区和红 旗坝 地 区以 N E 走 向断裂 为主 , 构成 弧 形 S , 形 展布[ ] s 各 断裂 带相互 切割 叠加 , 以具走 滑性
质 的横 向调节 断层 为界 , 在平 面上 主要呈平 行式 雁 列 式 和斜交式 等组 合类 型 ;在 剖 面上主要 呈 阶梯 状 和 Y 字 型地堑 式等 组合类 型 2. 2 构 造特 征 的控制 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是一个重要的铀成矿区。
该区域研究表明,其中的烃类流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铀的赋存方式和分布特征。
下面简单介绍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一、烃类流体作用特征
1.流体来源:西山窑组烃类流体来源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沉积物。
白垩纪烃源岩丰富,有机质类型主要为陆相植物残体和藻类残体,生烃能力强,是该区域烃类流体的重要来源。
第四纪表层化石和生物残体也是烃类流体的来源之一。
2.流体类型: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主要为沥青质烃和干酪根烃,其中沥青质烃主要分布于砂岩和泥岩,干酪根烃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
3.流体迁移:烃类流体主要经过岩性和构造的控制,沿断裂和节理等通道向铀矿体迁移,大部分沿砂岩层位和可渗透性较好的泥岩层位迁移,在异常区塑造出不同形态的“斑点型”和“带状型”赋存方式。
二、铀成矿意义
1.烃类流体作用是铀矿物赋存及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烃类流体的分析可以确定铀矿体的赋存方式、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烃类流体可能对铀的富集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油气资
源富集区域往往也是铀成矿区域。
烃类流体中的有机酸、硫酸盐等溶解物质可以与铀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然后沿着通道向富集区域迁移,最终致使铀的富集。
综上,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对该区域铀成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为铀的勘探和开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有着丰富的稠油资源。
红004井区位于红山嘴油田东部,经历了近十年的稠油蒸汽开采,期间出现了油水渗出地表的情况,地漏点主要有2处,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红浅2号站地漏点和西部的红浅3号站地漏点。
发生这种地表渗漏不仅降低了产量,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文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红004井区的沉积和构造等特征,识别出可以发生窜漏的“通道”,并结合电位法解释结果,找出发生窜漏的“路径”,并总结了窜漏模式。
利用三维地震和浅震资料完成研究区的构造解释。
发现工区内存在两套断裂系统,深部逆断层主要集中在工区南部,与地漏点相关性差。
浅部逆断层与西部地漏点相关性大。
工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相,分为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
其中河道微相不论从物性还是岩性上对于油水的运移都比其它微相具有优势。
河道砂体可以为油水的横向运移提供通道。
通过分析红004井区两油层的砂体主要为河道砂体,其中Jib2砂体与北部地漏点相关,J1b4砂体与西部、北部两处地漏点均相关。
工区内存在侏罗系与上覆岩层的不整合面,向东南倾并贯穿整个工区,其与北部地漏点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西部地漏点有间接的相关性。
根据电位法的反演解释成果,其纵向上的电阻率分布特征是对断裂、不整合面以及渗漏通道的客观响应。
通过分析油水所指示的电阻率特征,结合地漏点附近的钻井资料以及研究区的砂体展布和断裂等地质特征,较直观地指示油水运移方向,并研究分析了渗漏通道的展布特征。
2个地漏点有不同的渗漏模式,红浅3号站地漏点距生产井较远,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经浅部断裂提供的纵向通道窜至地表。
红浅2号站地漏点附近不发育断裂,且该处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从第四系覆盖薄弱的地方窜出地表。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境内的一处重要的铜金矿区,是目前西藏境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铜金矿床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该矿集区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文就此展开阐述。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取样获取了该矿集区的矿物样品,并对其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分析。
研究发现,该区域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液体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单相液体包裹体占据大多数。
流体包裹体的包裹体温度较高,通常在420-550摄氏度之间,而包裹体盐度一般较低,不足2%wt。
这些结果表明,该矿区的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低盐度的流体。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还对矿物样品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铅、锡、锑等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元素有明显的成分层序分布,表明该区域的成矿作用是多期次、多阶段的。
通过对多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该矿区的铜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古近纪中期和晚期。
最后,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的成矿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据推测,这一地区的铜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与周围地区的岩浆侵入、岩石变质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该矿区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变形也可能是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该矿区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藏南地区的成矿特征、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该区域的矿产资源,还有助于推动我国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下是关于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以及分析。
1.该区域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液体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单相液体包裹体占据大多数。
分析:单相液体包裹体多说明该区域成矿流体的矿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对铜金等矿物的成矿具有促进作用。
2.流体包裹体的包裹体温度较高,通常在420-550摄氏度之间,而包裹体盐度一般较低,不足2%wt。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7)0520722208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602014)资助收稿日期:2006211212;收修改稿日期:2007204219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①曹 剑1 胡文瑄1 姚素平1 张义杰2 王绪龙3 张越迁3 黄志赳3(1.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摘 要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
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样品的δ13C P DB 位于-21.5‰~5.2‰之间,δ18O P DB (δ18O S MO W )在-8.1‰~-22.3‰(22.6‰~6.9‰)之间;20个87Sr/86Sr 比值分布在0.703896~0.706423之间。
据此,结合样品地质产状和区域地质背景,提出本区含油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伴随着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它们在流经石炭—二叠系时,对火山岩层的溶蚀使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产物,即方解石脉的同位素组成反映出火山岩地层的地球化学标记。
该认识表明,在今后的区域储层成岩演化和油气运移研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类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碳、氧、锶同位素 方解石脉 储层成岩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曹 剑 男 1978年出生 博士 石油地质学与有机地球化学 E 2mail:jcao@nju .edu .cn 中图分类号 P597 TE121.1 文献标识码 A 地层裂缝(隙)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流体在沿其运移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围岩发生复杂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些充填物(矿脉)[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龙果尔泥盆系古油藏形成与破坏机制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龙果尔泥盆系古油藏形成与破坏机制布龙果尔古油藏是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首个泥盆系古油藏,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重新认识和评价北疆地区泥盆系的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实测地层剖面的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锆石U-Pb年龄测定等分析手段,对布龙果尔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布龙果尔古油藏固体沥青的野外产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古油藏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古油藏形成时间、形成与破坏过程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研究,论文取得6方面的认识和新进展:1)布龙果尔地区断裂非常发育,其中压扭性断层最为发育并具有规模大,与区域地层走向、褶皱轴线平行展布的特点;扭性断层亦很发育,与压扭性断层配套成生;张性断裂区内不发育。
区内的褶皱主要是在海西、燕山及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
研究表明,布龙果尔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海西、燕山及喜马拉雅期是区内3个最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2)古油藏的固体沥青在野外主要以储层沥青、沥青脉的形式产出。
其中储层沥青和沥青脉的反射率相差很大,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沥青均为油藏后期遭受破坏,在氧化、水洗、生物降解作用下形成的非热解成因型沥青。
3)古油藏沥青中可溶有机质以非烃的含量最高,饱和烃、芳烃和沥青质的含量较少;沥青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以前单高峰型和双峰型为主,规则甾烷分布型式为“V”字型,表明古油藏原生油气为混源型,其主要烃源岩为形成于海相蒸发环境下的碎屑岩。
4)中泥盆统呼吉尔斯特组上部碎屑岩为古油藏的主要储集层,呼吉尔斯特组顶部局部区域发生强烈破碎的粗面岩为其次要储层。
呼吉尔斯特组角质煤和暗色泥岩为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岩,侏罗系八道湾组湖沼相泥岩是古油藏的次要烃源岩。
5)通过对布龙果尔古油藏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分析,建立了古油藏成藏模式。
认为古油藏可能存在两期成藏过程。
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时,呼吉尔斯特组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在呼吉尔斯特组背斜高部位聚集成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是一个研究领域,对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山窑组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一套沉积岩层,主要为风化壳砂岩和泥岩。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关注该
区域的烃类流体作用,其中烃类流体作用是铀矿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研究发现,西山窑组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烃类流体作用。
例如,地下水、油气、流体包裹体和岩浆等流体作用。
其中,地下水和岩浆是主要的成矿因素。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烃类物质,对铀成矿具有强烈的化学影响。
同时,岩浆活动也能够带来铀成矿的物质来源和能量源。
西山窑组的烃类流体作用对铀成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通过分析所含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以及流体作用时间和范围,可以判断西山窑组成矿区的位置和成矿时间。
同时,研究烃类流体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铀成矿的过程和规律,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及其铀成矿意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矿物资源潜力和促进其资源的发展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油气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油气成藏分析曾军;康永尚;韩军;薛泽磊;邱楠生【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0)005【摘要】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期,构成了该地区的成藏过程.早燕山期以博格达山前二叠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山前凹陷由南向北沿三台-北三台构造梁运移最远至北三台南坡,晚燕山期以阜康凹陷二叠系和侏罗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凹陷向北东、东和南东方向运移,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的总格局与晚燕山期一致,在三台-北三台凸起高部位油气以垂向运移再分配为主.【总页数】5页(P53-57)【作者】曾军;康永尚;韩军;薛泽磊;邱楠生【作者单位】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处,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准东项目经理部,新疆,阜康,831511;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玛北斜坡带油气成藏研究 [J], 何琰;牟中海;裴素安;浦世照;赵卫军2.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J], 曲江秀;查明;田辉;石新璞;胡平3.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高频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模式 [J], 白晓佳;康永尚;李培俊;曾军;王建;齐雪峰;钟权锋4.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J], 吴晓智;周路;杨迪生;齐雪峰;李伯华5.塔西南寒武系—奥陶系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杨紫;贾承造;潘校华;樊太亮;高志前;袁圣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扬子京山地区方解石脉成因及其对油气保存的指示意义
中扬子京山地区方解石脉成因及其对油气保存的指示意义高键;何生;何治亮;周雁;赵明亮【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
通过稀土元素( 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
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明显的正铕(Eu)异常,说明成脉流体受到了热液流体的影响;二叠系方解石脉REE 总量低,LREE低度富集,HREE配分曲线平坦,中等程度负铈( Ce)异常,显示成脉流体为大气淡水成因。
根据电子探针Fe,Mn元素分析,部分奥陶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围岩碳酸盐溶解有关;二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主要与大气淡水淋滤碳酸盐成分有关,三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他层位海相碳酸盐成分有关。
利用氧同位素温度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虚拟井的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推测3套地层裂缝方解石脉体形成深度约在2000~2500 m,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50~60 Ma。
综合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期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伴随的热液流体、成岩流体及地表水下渗作用使京山地区油气保存条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页数】9页(P33-41)【作者】高键;何生;何治亮;周雁;赵明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京山地区方解石脉包裹体、同位素特征及古流体指示意义 [J],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王芙蓉;李天义2.大港滩海地区沙一段下部储层中方解石脉的成因 [J], 董福湘;刘立;曲希玉3.中扬子海相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成岩环境研究 [J], 王芙蓉;何生;杨兴业4.济阳坳陷古近系黑色页岩中纹层状方解石脉的成因探讨 [J], 王冠民;任拥军;钟建华;马在平;姜在兴5.运用方解石脉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评价页岩气保存条件——以中扬子地区寒武系为例 [J], 刘安;周鹏;陈孝红;蔡全升;李海;苗凤彬;彭中勤;黄惠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深入理解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的油气运移史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7 (2010) 61-68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曹剑,金之钧,胡文轩,张一杰,姚素平,王旭龙,张跃前,唐勇摘要方解石脉和胶结物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准格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层的石炭-二叠系储层广泛发育。
通过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分析,得到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
早白垩纪之前红车断层作为运移通道,两期油气充注运移到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储层中。
从晚白垩纪开始,红车断层封闭。
因此导致大气降水向下流入上盘和断层核部的储层。
大气降水的流入可能是储层中原油降解的重要因素。
晚白垩纪之后下盘储层接受了天然气充注(第三期烃类事件)。
这帮忙解释了断层中油气的分布。
该研究提供了断层作为通道和盖层如何演化和储层成岩矿物如何为石油运移史提供线索的实例。
关键词:受断层控制油气运移;断层封闭;流体包裹体;方解石;微量元素;油气包裹体;准噶尔盆地1. 引言红车断裂带位于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北缘(图1)。
已发现油气显示主要沿着断层表明油气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陈等,2004),这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其他构造单元(曹等,2006;金等,2008)和中国其他构造复杂的断陷盆地类似(庞等,2003;史等,2005)。
因此,对于油气在断层中或沿着断层运移的理解对成功的评价含油气系统和盆地内目标勘探至关重要。
在先前的研究中,断层对运移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油气充注史,通过研究断层的形成、演化和油源对比(杨等,1992;黄和来,1999;宋和王,2000;张和刘,2002;张,2002,2004;何等,2004;陈等,2004)。
通过这些研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Karlsen和Skeie,2006;Martinius等,2005)。
图1.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图。
油气田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说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曹等,2005)。
通过分析方解石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与微量元素
• 富气的包裹体仅在下盘储层中出现,上盘和断层带中观测到沥青和沥 青包裹体,这些在下盘中为观测到。这一现象指明上盘和断层带中的 原油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而下盘储层经历了充气过程。
• 这与现今发现的油气展布一致,重油出现在上盘储层中,未发生降解 的原油和气聚集主要在下盘储层中出现。
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分析
四,红车断裂带可能的油气迁移历史
阶段一和阶段二是两次油气充注期, 红车断层起着油气疏导的作用,原油 从生油区向石炭系和侏罗系的储层中 迁移。 方解石中发现了原油包裹体,两种不 同的荧光颜色和均一温度是这两个阶 段的直接证据。
第三阶段为一充气阶段,此时断层封闭,阻碍了气的迁移,从而使得气仅在断层下盘聚
样品方解石中存在多样的形成于不同期次的 流体包裹体,包括单一水相的、含气流体 包裹体和两相的含碳氢化合物的流体包裹 体。
包裹体形状为椭圆到各种不规则形状,通常 最大尺寸小于10微米,宽度一般小于6微米, 部分包裹体直径大于10微米(少量达30微 米)。
两相包裹体中气液比不同,说明了油气运移形成是多阶段的。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不同位置金属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很大:上盘和断层带的样品中普遍 富集Mn元素,而来自于下盘的样品富集Mg元素。
高Mg的方解石胶结物说明方解石形成于未经参杂变化的湖泊地层水环境中; 低Mg的方解石说明,胶结物中的水是Mg缺失的,且富Mn;富Mn的方解石普遍存在于海 洋型盆地边缘,然而Junggar盆地西北部并非海洋型盆地边缘,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是大气水的汇入。因此作者认为,大气水流到了断层上盘和断层带中,但是对下盘储层 并无影响。
均一温度为110-130 ℃范围的包裹体 代表富气的包裹体,仅在断层下盘 的样品有体现。
结合当地的生烃和排烃史,油气充注时间可分为 三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研究李荣西;席胜利;邸领军【摘要】喜马拉雅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穿过米脂气田南侧,在断裂带中三叠系野外露头发育有一组"X"型构造裂隙或节理,充填有含大量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分析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形成温度在130~140 ℃之间,气态总烃含量为78.9%,其中CH4为51.8%,并含21.1%的H2S气体.天然气包裹体中有机质以中等碳数C19-C27正构烷烃和偶碳数优势为特征,其来源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藏源岩一致.研究认为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是深部天然气藏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沿构造裂隙发生运移的结果.【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4页(P463-466)【关键词】天然气运移;天然气包裹体;喜马拉雅运动;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李荣西;席胜利;邸领军【作者单位】长安大学,西安,71005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西安,7100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断裂带,即著名的定边—绥德—离石大断裂(也称中部断裂带),其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向东经陕西定边、绥德,到达山西离石之北穿过吕梁山,全长约600 km。
该断裂带将鄂尔多斯盆地分为南北两个特征明显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并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已发现的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该断裂带以北,而油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研究表明[1~3],该断层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基底大断裂,在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期间活动更加明显。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形成的影响具有局限性,但是对天然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具有普遍性[4]。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裂隙系统一方面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致密砂岩中发育的隐性断层改善了低渗透、特低渗透砂体物性而形成有效的油、气储层,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稠油成因及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稠油成因及成藏过程张枝焕;刘洪军;李伟;费佳佳;向奎;秦黎明;席伟军;朱雷【摘要】Heavy oils are discovered in Jurassic,Cretaceous and Neogene reservoirs of Chepaizi uplift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oil,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lkanes,isoprenoids,steroids and triterpenes biomarker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 sources,origin and bio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in Chepaizi area were discussed by the means of reservoir ge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geochemistry;according to the fluid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source rocks,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migration of heavy oils were analyzed,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oils in Chepaizi area of Junggar Basin a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biodegradation,mainly derived from Permian source rocks of Changji sag,and some of them mix with crude oil from Jurassic source rock;heavy oil reservoirs are secondary by later reformation,and there are two major st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Cretaceous to Paleogene,the accumulation mainly happens in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s,and the second period is after Neogene,the accumulation mainly happens in Neogene Shawan Formation reservoirs;heavy oils mainly migrate through Hongche fault belt and unconformity surface,and are subjected to a slight degradation during accumulation or migration and to a more severedegradation after accumulation.%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均发现了稠油。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邱贻博;王永诗;刘伟【摘要】作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岩心观察发现,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高裂缝带,同时影响断裂带输导作用的物质因素主要有断裂带破碎程度、泥岩涂抹和矿物沉淀3方面.根据断裂带流体活动周期性变化特征,在断裂发生、发展和封闭的不同时期,将断裂带的输导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油气沿断裂带的高效运移阶段、断裂静止期前后油气沿断裂裂缝带的连续运移阶段和断裂静止期油气沿断裂破碎带的低速运移阶段.【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0(017)004【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断裂带;内部结构;输导作用;流体活动;断裂活动【作者】邱贻博;王永诗;刘伟【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断裂对油气运聚和成藏的作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目前,中外学者对断裂在野外观测[1-3]、理论研究[4-8]和物理模拟[9-10]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1-4]、输导能力[11]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12-14]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然而,对于断裂输导油气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评价方面,即使已经认识到断裂的形成会伴随断裂带的产生,但对其认识程度依然较模糊,更没有系统分析其内部结构及形成机理;并且在断裂输导油气的过程中,输导通道如何变化、输导通道之间有何联系以及如何输导油气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此,笔者从断裂带结构特征入手,以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分析了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及其对油气的输导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受应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体积迅速扩大,微裂隙扩张并集中形成断裂面。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佳二段沸石类矿物成岩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佳二段沸石类矿物成岩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李振华;邱隆伟;师政;唐勇;孔玉华;朱士波【摘要】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电子探针、包裹体等资料,对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佳二段沸石类矿物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佳二段沸石类胶结是最主要的胶结类型,主要有浊沸石、片沸石和方沸石3种沸石类矿物;前期沸石的胶结保存了部分原始孔隙结构,为后期浊沸石和方沸石的溶蚀提供了物质基础.佳二段沸石类矿物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河道厚层的砂砾岩体中,其形成与火山物质密切相关;地层水化学性质、pH值以及离子的性质和比率、温度和压力等决定了沸石类型的转化:沸石从上到下的转化序列为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除了沸石矿物的转化,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也形成了部分浊沸石;浊沸石含量和溶蚀强度决定了储层质量,其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寻找有利油气储层的目标区域.【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沸石类矿物;火山物质;转化序列;浊沸石溶蚀;次生孔隙【作者】李振华;邱隆伟;师政;唐勇;孔玉华;朱士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7;TE122.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对沸石的形成、蚀变和成岩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Hay[1]统计世界各地沸石矿物的形成与分布,认为沸石矿物的形成与火山物质有关;Moncure等[2]研究了帕猶特方山下沸石矿物垂向的分布,讨论了沸石矿物成岩序列;Iijima[3]分析了沸石矿物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认为沸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储层孔隙度。
流体地质学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油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定性、定量分析有机/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面的应用.一、理论意义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
油气藏和层控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由显微级的液态和(或)气(液)态的有机/无机流体组成,可提供如下信息: 1、时间.即成藏成矿流体(水、石油、气)存在或运移与矿物生长或溶解的相对或绝对时间。
从流体包裹体与成岩矿物世代及其共生系列的关系分析,可以确定流体活动与成藏(矿)的相对时间,或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40 Ar—39 Ar或Rb-Sr同位素,确定流体活动或成藏(矿)的绝对年龄。
2、古地温.即矿物生长或溶解时的温度和特定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温度.沉积盆地中某套沉积物的古地温与时间是相关的,通过模拟埋藏史和热史,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
如砂岩型铀矿床或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了成藏成矿温度,也有一定的时间意义。
3、成分和化学组成。
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物与水的总体组成和元素、同位素组成,包含着成矿流体成分、流—岩作用和流体演变史等信息.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确定成藏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以及何时和在什么温度条件下成藏、成矿的有关信息.4、运移路径和成藏/ 成矿位置。
某一世代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合( FIA)及其丰度(如GOI),是相应地质时期内流体类型、流体活动强度的指示剂,绘制适当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布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确定流体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藏或层控矿床的成藏(矿)位置.石油包裹体犹如微型“油藏",其丰度(GOI)则可以指示地质历史中石油的运/聚程度和赋存状况.综上所述,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矿物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性质、来源、运移路径和有机/无机矿产的成藏(矿)环境,甚至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最终确定矿产的储藏位置。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其中乌—夏断裂带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是盆地内最具活动性和广泛分布的断裂带之一。
砂体连通性是评价储层质量和成藏盆地有利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对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目前针对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砂体分布、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基本属性的分析,对于其连通性及成藏机制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因此,本研究拟从砂体微观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变形历史、流体运移特性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1)砂体分布及微观结构分析:采集乌—夏断裂带沿线的岩心样品,利用薄片显微镜、SEM等手段对砂体的分布、颗粒组成、孔隙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揭示砂体微观结构对连通性的影响。
(2)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历史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分析,研究乌—夏断裂带中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变形历史,探讨它们对连通性和储层形成的影响。
(3)流体运移特性研究:利用岩心压汞分析、渗透率测试、油气藏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乌—夏断裂带砂体的渗透性、储层脆弱性等流体运移特性,探讨连通性与成藏作用之间的关系。
(4)研究成果展望: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机制,对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野外地质考察及样品采集、样品观察和性质测试;第二年:微观结构分析、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历史研究;第三年:流体运移特性研究及成果整理和撰写。
五、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从微观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变形历史、流体运移特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预计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将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参考,对于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7 (2010) 61-68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裂带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通过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曹剑,金之钧,胡文轩,张一杰,姚素平,王旭龙,张跃前,唐勇摘要方解石脉和胶结物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准格尔盆地西北部红车断层的石炭-二叠系储层广泛发育。
通过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分析,得到油气运移史的深入理解。
早白垩纪之前红车断层作为运移通道,两期油气充注运移到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储层中。
从晚白垩纪开始,红车断层封闭。
因此导致大气降水向下流入上盘和断层核部的储层。
大气降水的流入可能是储层中原油降解的重要因素。
晚白垩纪之后下盘储层接受了天然气充注(第三期烃类事件)。
这帮忙解释了断层中油气的分布。
该研究提供了断层作为通道和盖层如何演化和储层成岩矿物如何为石油运移史提供线索的实例。
关键词:受断层控制油气运移;断层封闭;流体包裹体;方解石;微量元素;油气包裹体;准噶尔盆地1. 引言红车断裂带位于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北缘(图1)。
已发现油气显示主要沿着断层表明油气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陈等,2004),这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其他构造单元(曹等,2006;金等,2008)和中国其他构造复杂的断陷盆地类似(庞等,2003;史等,2005)。
因此,对于油气在断层中或沿着断层运移的理解对成功的评价含油气系统和盆地内目标勘探至关重要。
在先前的研究中,断层对运移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油气充注史,通过研究断层的形成、演化和油源对比(杨等,1992;黄和来,1999;宋和王,2000;张和刘,2002;张,2002,2004;何等,2004;陈等,2004)。
通过这些研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Karlsen和Skeie,2006;Martinius等,2005)。
图1.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图。
油气田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说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与断层活动性密切相关(曹等,2005)。
断层的分布源自张和王(2005)和陶等(2006)。
AA`横截面代表了样品采集路线(图2. a和b)。
中国石油新疆石油公司。
断层并不总是作为运移通道,因为断层具有时进性,从对运移开启、变化到对水开启但不对油气、或者完全封闭(Karlsen和Skeie,2006)。
断层油气分布的不均匀表明这可能是红车断裂带的关键(陈等,2004)。
生成的石油有重质原油、普通原油和凝析气。
一般来说,重质原油分布于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正常原油和凝析气主要分布于下盘储层。
因此,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储层的差异或许与断层控制的流体流动有关。
然而这些差异,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有很好的研究(陈等,2004)。
因此,需要对红车断裂带的油气运移进行更多的研究。
就油气运移和聚集而言,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和沉淀作用在油气储层中起到重要作用(Tissot和Welte,1984;Karlsen和Skeie,2006)。
成岩作用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流体运动的直接证据(Perez和Boles,2004)。
例如,结合碳酸盐岩胶结物δC13值和烃类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油气运移的主要形式。
一些工作者通过研究储层成岩胶结物结合其他地质和地化分析成功的重构了流体运动和油气运移(例如,Karlson等,1993;Nedikvitne等,1993;Bhullar等,1999;Boles等,2004;Perez和Boles,2004)。
在本文中,通过岩石和地化-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方法第一次描述了红车断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的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
这些资料用于检验最合适的流体流动模型和油气运移,得到深入的油气运移史。
2. 地质背景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北部,面积1.3×105km2。
盆地的西北部位于西准噶尔海西褶皱带与准噶尔板块的交界处,面积约1.03×104km2(张和王,2005)。
油气田主要发现于断裂发育带(图1)。
这些油气田目前全部用于开发。
盆地经历了西山、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陈等,2002)。
多旋回的构造事件产生了走向、分布和活动性不同的断层(图1)。
红车断层就是沿着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北缘的一组北东南西走向-南北走向断层中的一个(图1和图2a)。
这些断层在构造上解释为切割了石炭系到上侏罗统地层的逆断层系统(何等,2004)。
红车断层延伸约120km,走向总体上南北垂直一直到扎伊尔山,倾角约为52°,并有100~300m的偏移(图1,图2a,b)(何等,2004)。
准噶尔盆地的四期构造运动中,喜马拉雅运动对西北缘几乎没有影响(赵,1993;何等,2004)。
因此,在研究区有三个有效的构造-地层单元(陈等,2002)(图2c)。
油气藏大都源自早二叠世风城组(P1f)和中二叠世乌尔禾组(P2w)暗色泥岩(陈等,2004)(图2c)。
风城组源岩沉积于高盐度泻湖环境,下乌尔禾组层序反映了典型的淡水湖泊环境(杨等,1992;王和康,1999,2001)。
对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源岩来说,原油生成分别在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期间到达顶峰(张和王,2000;曹等,2005)。
两组源岩的天然气自白垩纪开始大量生成(张和王,2000;曹等,2005)。
油气主要聚集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河成砾岩和砂岩,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的三角洲砂岩,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的火山碎屑岩中(何等,2004;张和王,2005;曹等,2005)(图2c)。
3. 样品和方法详尽的岩心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反散射电子成像(BSE)观察表明,方解石脉和胶结物在石炭系-二叠系储层中广发发育(张,2002,2004)。
胶结物相互切割,表明了一个复杂的流体史。
裂缝中观察到的固体沥青表明裂缝被烃类充填(图3a)。
因此,方解石脉和胶结物适用于研究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
图2. (a)本文研究红车断层地质图。
(b)样品选取的AA`截面示意图。
截面位置见图1。
(c)红车断裂带地层组合概要(张和王,2000;曹等,2005)。
箭头指示主要的源岩地层,从石炭纪到白垩纪都有储层分布(何等,2004;张和王,2005;曹等,2005)图3. 方解石脉和胶结物照片。
(a)(b)样品H09来自Hc5井2670m深,可以看到方解石脉和胶结物相互切割和裂缝中的固体沥青。
(a),岩心观察,硬币直径22.5mm。
(b),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反散射电子成像(BSE)图。
样品采集位置见图2a和b。
为了研究方解石,我们在断裂带不同位置选取了样品用于对比分析,包括上盘、断层核部和下盘(图2b)。
流体包裹体相观察使用了Optin 0224显微镜。
烃类包裹体通过其在入射紫外线(UV)照明下的荧光性进行识别(Burruss,1991)。
一台安装了显微镜的Linham THM600冷热台被用于两相液态包裹体的显微温度学分析。
利用Goldstein和Reynolds描述的循环技术,均一(Th)温度的测量在2~5℃的区间之内。
通过对包裹体温度范围的研究,该装置具有±0.1℃的精确度,准确度在1℃以上。
当观察到蒸汽泡时,把平均值作为最高温度,没观察到时,作为最低温度(例如Bhullar等,1999)。
脉方解石中微量元素(Mn、Mg和Fe)的含量取决于使用了JEOL JXA-8800M程式来检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
实验条件为在12mm工作距离下的15kv加速电势,10μA束电流,20s计时和5μm束斑大小。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标准样品用来校准成分含量。
探测精度为1ppm,分析误差低于测量值的3%。
4. 结果和讨论4.1 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4.1.1 岩石学图4. 脉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照片。
(a)样品H12来自Hc6井2752.5m深,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
透射光。
(b)样品H10来自Hc5井2722.5m深,看到富气流体包裹体。
透射光。
(c)样品H15来自Hc7井3175m深,看到两种荧光颜色的油气包裹体,例如黄色和黄绿色。
紫外(UV)光。
(d)样品H03来自Hc2井2580m深,看到降解的原油(沥青)和沥青包裹体。
透射光。
样片采集位置见图2a和b。
脉方解石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初期和二期流体包裹体,包括单相水和石油流体包裹体、两相(液态和气态)含烃流体包裹体(图4)。
初期包裹体特点是孤立存在。
相对比而言,二期包裹体通常在愈合裂缝中成组出现。
包裹体形态从椭圆形到不规则形不等,通常最长方向<10μm,大部分<6μm(图4a)。
一些包裹体直径>10μm(甚至到30μm,图4b)。
两相包裹体具有变化的气液比,表明石油俘获不止一次,或者说不止一种成分(图4a和b)。
由于碳酸盐岩经历同生变形和重结晶和缩颈现象(Nedkvine等,1993;Karlsen和Skeie,2006),观察到的不均匀现象也可能与该过程有联系。
由于他们可以作为直接证据(Burruss,1991;Karlsen等,1993),油气包裹体对于油气运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如图4所示,油气包裹体有单相和两相、初期和二期包裹体。
因此,它们的形成是同生或晚于方解石的沉淀(Suthy等,2000)。
矿物的胶结在烃类充注过程中持续进行(Karlsen等,1993)。
油气包裹体在紫外线(UV)照射下荧光颜色为黄色和黄绿色(图4c)。
这不仅仅代表着含烃流体通过裂缝运移现金被脉方解石充填至少有两期,还表明这两次流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黄色的荧光颜色通常指示重质(低API比重) 原油,黄绿色的荧光是典型的轻质(较高API比重) 原油Bodnar,1990)。
根据前人的研究,源自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原油分别通常具有低和重API比重(张和王,2000;曹等,2005)。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两种烃类流体分别源自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
在上盘储层中观察到了一些富气油气包裹体(图4b)。
在下盘和储层核部储层中没有检测到这些。
相对比而言,在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中观察到了沥青和沥青包裹体(图4d)。
在下盘储层中没有这种物质。
这说明下盘储层充注了凝析气,上盘和断层核部储层中的原油在一定程度上降解。
这与现今的油气分布相一致,例如,重质原油主要分布在上盘储层中,正常原油和凝析气主要分布在下盘储层中。
4.1.2 显微温度学为了约束甚至尽可能的确定油气包裹体的形成时间,例如油气的充注时间,用到了显微温度学测定(Bodnar,1990;Grant和Oxtoby,1992;Parnell等,2001)。
分析了两相含水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Nedkvitne等,1993;Munz等,1998)。
图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频率直方图,三模态分布反映了三期油气藏充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