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检验改革理论与方案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是改革实践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业绩: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财力与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平衡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改革方案的不成熟、不完整性等方面的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金融资源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加以配置;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大,政企关系、政资、政事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尚未过大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由于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缺乏约束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一些改革措施没有造成资源在市场化中合理流动与重组,反而导致行政权力介入市场,助长了剥夺消费者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不少民众对改革的怨言、不满、恐慌、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恶化了改革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成功,局部失误”的结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来行业的有序增长,促进了民众利益的增加;而失误较多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或多或少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实现行业的持久性发展,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
分领域看,改革的成效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利益链条较短的行业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利益链条较长的行业改革问题较多;增量改革成功率高,而存量改革矛盾较多;行政权力干预较少的领域改革的成功率高,而行政权力介入较多的领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某些领域的改革成为组织者“改价增费”、“革你利我”的自利性行为。这种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房地产行业,组织者既包括地方政府,还包括开发商。由于从土地征用到出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政府部门存在着压低征用价格和提高出让价格以便最大化财政收入的冲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表明一个地方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贡献的增加、开发商利润的增加和税收贡献的增加。在以GDP和财政收入为追求方向的状况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推高房地产价格方面存在着一致性的利益取向。人们看到,一些城市尽管在房地产价格上从来不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基本需求,但在统计中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作为人口总基数,以证明本地人均住房面积并不多,说明供求关系仍处于卖方市场;一些城市尽管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承受能力,但政府部门依然强调房地产并不热、没有泡沫,具有投资价值;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城市,政府官员甚至或明或暗地发表与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为本已失衡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
但是,价格不断抬高的房地产业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楼盘的价格上涨虽然表现为GDP数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和企业利润增加,但并没有带来国民财富的实质性提高,表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典型特征;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对购房者的其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并造成政府、房地产商与广大居民利益的严重对立,也使许多消费者购买能力降低甚至出现群体抵制购房的趋势;房地产价格上涨、空置率上升,造成资金沉淀突出、市场投机严重、市场风险不断加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易而难、由外围向核心推进,利益冲突、利益摩擦在不断增加,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中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也更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牢固树立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与方向看,既要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企业的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权,防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经济现象发生,并形成扶贫、扶弱的社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要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利益,使改革成果为广大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
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效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键环节。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确定何时改革、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改革什么、谁来改革这样的重大问题,并根据改革对象的基本特征、初始条件、经济链条间关联关系、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充分考虑改革推进的各种利害关系,确定渐进改革还是急速改革、全局改革与局部改革、分步实施的改革与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向,严格界定政府、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市场效率的进一步发挥。
一是要不断促进市场的发育。要不断扩大市场边界。促进市场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能力向更广范围更大领域延伸,尽可能缩小非市场因素配置资源的范围;要切实维护市场规则。引导资源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在最为有效的产业与企业,使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要充分反映价格信号。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上真实的供求关系,出清市场上的虚假供求,对于市场价格信号出现非正常性剧烈波动的状况,迅速找出成因和解决办法。要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对市场中出现假冒伪劣、市场垄断、哄抬物价和散布虚假信息等不正当市场行为,坚决实施经济制裁。
二是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在坚持国有经济在有限范围有限领域发挥主导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平等竞争、共同繁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独资企业的改革,在股权多元化中建立出资来源多样、管理职能制衡、短期行为弱化、激励约束规范的新型企业制度;对民营企业实行非禁即入的政策,扩大民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开放经理人市场,使实力型资本与先进型管理相结合,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永续经营。
三是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按照短流程、少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重塑政府管理体制,建立责任型、廉洁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要改变政府部门重复设置、政府机构管理内容单一、协调成本较高的状况,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缩短纵向的行政管理链条,延伸横向的行政管理链条,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改革,建立扁平式的行政管理体系。要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管理体系。
四是要构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安全网。通过建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保护改革、促进改革、减少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效率的安全网。要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约束机制,对于改革中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补偿机制,对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或者利益弱化者加以补偿;建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监管机制,注重改革方案实施的运行监管、及时反馈和快速反应;建立有利于改革的法律机制,依法维护改革者的正常权益和保障改革措施不受干扰地加以实施。
在以上四个方面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合理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加以监管;企业改革尤其是垄断行业的改革与规范政企关系有关;推动改革的安全网需要政府加以构造。这些,都说明各项经济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应建立新的体制改革推进机构。有必要形成专门的体制改革机构,以便在摆脱部门利益和超越部门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出台各类体制改革措施。可以考虑在政府机构恢复独立的国家体制改革机构,研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考虑在中共中央设立体制改革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形成高于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之上的权威改革机构,并统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国家的体制改革和新体制建设。
加快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可以考虑将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规划管理部门合并发展成立发展规划部;将农业、电子信息产业、能源、矿产、制造业、旅游等部门合并成立产业部或者经济部,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部门合并成立运输部,将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等部门合并成立环境保护部;成立针对广大农村、老少边穷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旱涝灾害等地区、能够结合民政、民族、扶贫等在内的发展援助部;将物价管理、经济运行、工商、安全检查、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与商务等部门合并,成立新的商务部或者经济运行监管部。以此为基础,自上而下地改革管理体制和精简政府工作人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资本、界定权力,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权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