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盛冰主讲)——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03
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教育过程的本质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过程的特点
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双向性、实践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指教育过程需要经历较长时间 才能看到明显成效;复杂性指教育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和变量,需要综合考虑;双向性指教育过程是 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实践性指教育过程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05
智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智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智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促进全面发展。
VS
内容体系
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智育内 容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 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
智育过程中的原则与方法探讨
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包括教育理念更新 、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 供借鉴和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者的定义与分类
广义上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 、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 影响作用的人;狭义上的教育者指从 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储 备、精湛的教育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 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知识传 授者、能力培养者、思想引导者、情 感关怀者等多重角色。
2024版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用的对象,它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教育者通过选择、加工 和组织教育内容来影响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则通过接受、理解和内化教育内容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制定者和传授者,他们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组织和传授教 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 审美情趣。
26
智育内容体系构建方法论述
系统性原则
智育内容应涵盖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多个领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展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相应的智育内容;
2024/2/2
27
智育内容体系构建方法论述
• 生活化原则:将智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相结合
14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改革背景
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目标调整
2024/2/2
15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改革趋势
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
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
2024/2/2
16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实施个性化、探究化 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化
2024/2/2
2024/2/2
学员B
课程中介绍的教育评估和改进方法 非常实用,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有 很大的帮助。
学员C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 策,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多 元的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47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主要内容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1. 课程的概念经典:学习的进程;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2.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主要围绕学段进行计划。
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年编制等方面。
3.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按照教学科目编制;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4.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既反对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也反对一味追求超越教科书,忽视教科书在开发与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与指导作用。
5. 课程理论的发展1885,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问题明确化;1902,杜威《儿童与课程》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生活的整体割裂和肢解了;1918,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提出了“活动分析法”;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0C60s,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0C70s,人本主义课程理论6. 课程领域的几个论争(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二、教育科学的概念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 现象和教育规律为 共同研究对象的各 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类学 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 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它摆脱了 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和地点、时间、类别 的种种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 恒性的特点。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 伊曼(Ernst Meumann)和拉伊(Wilhelm August Lay),其代表著作为梅伊曼的 《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 学》。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亦称精神科学教 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福利特纳(Wilhelm Flitner) 等人。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作有杜威 的枟民主主义与教育枠和克伯屈的枟设计教学法 枠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学的发展 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学走 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二、凝练教育艺术
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是凝练教育的艺术。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 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 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功能性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与预定目标关系: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 离评价 关注的焦点: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人员的身份: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 价 目的与宗旨:伪评价、准评价、真评价 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 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 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极端性。 第三,持续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递进性。 第六,时间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理念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从以前的学科本位 专项具有均衡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课程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与提高执行过程 的适应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24年)《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3/26
33
教育信息化趋势
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发展、人 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方面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信息化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创新趋势
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创新等方面 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3/26
政策调整方向
包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 发展等方面的方向,这些方向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 任务和目标。
中级阶段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追求 教学效果。
高级阶段
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关注教育改革, 追求教育创新。
2024/3/26
24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因素剖析
内部因素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职业认同、教 育信念等。
外部因素
学校文化、领导风格、同事关系、学 生需求、教育改革等。
2024/3/26
25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途径探讨
持续学习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 、学术交流等,更新教
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2024/3/26
实践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教育研 究、参与教育改革等方
式积累经验。
合作交流
反思总结
与同事、学生、家长等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提升教育水平。
26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
17
PART 04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观点: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还是教育 现象?我们认为不应该把研究教育现象和研究 教育问题对立起来。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定义为把握教育的规律,其
目的是指导教育实践,应当是合乎逻辑的。
研究教育现象和研究教育问题,仅就词义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社会教育学 终身教育
3、理论基础方面学科的发展
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它要以其 他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 学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杜威则在 其实用主义的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基础 上建立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哲学、教 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都已成了相对独立 的学科。
可以称为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科学。”
(2)日本学者的观点: 唯有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教育学
才能成为科学。
日本学者村井实在《教育学的理
论问题》一书的序章《什么是教育》
中认为:唯有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教育学才能成为科学。 “教育问题”
是随着“如何教育”的发问才发生的。
有了教育问题,才有教育的常识,而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知识 结构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
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对其他门类专业则可做
为拓宽知识面或调整知
识结构的一门人文学科。
教育学科
第一章 导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功能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面临的挑战
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 ppt课件
PPT课件
6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三)教师职业的性质
那么,到底教师是谁?
PPT课件
3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的概念
•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PPT课件
4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PPT课件
9
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 一天,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 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挨批评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 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吃惊地接过糖。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PPT课件
7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 1.复杂性(劳动目的和任务、劳动对象、劳动方式)
• 2.创造性(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方法 的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机智等)
对学生
• 3.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PPT课件
13
• 优秀的老师其实主要不是学校 培养的,而是个人自我塑造的。 当然,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往 往是非常漫长的,也需要借助 各种外在力量和个体有意识的 自我努力。
《教育学原理》课件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 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 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唯有教育才是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 综上分析, 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区 别点, 其一是社会性, 其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本特 征。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 ❖难点: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误识: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 ❖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 学》, 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 形态的学科。
赫尔巴特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 阶段,是因为:
第一, 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第二, 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最后,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 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 (B. S. Bloom)出版了《教育 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 鲁纳(J. S. Bruner, 1915—) 出版了《教育过程》。
布卢姆 布鲁纳
1975年,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 3aHkoB, 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 发展》。
❖人们是如何得出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这一结论的呢?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版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 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合法化等 步骤。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充分考 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确 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VS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 的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策 试验、政策修订等环节。在实施教育政策 时,需要注重政策的落实和监管,确保政 策的有效执行。
。
06
教育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 方法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
教育评价的定义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 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激励、调控等功能,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 质量。
要点二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 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旨在揭示教育 现象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
要点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 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的不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定 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两大类。
教育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 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
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03
教学过程本质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实现 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 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 、发展性、因材施教等原则。
2024年《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课件将系统地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内涵,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和影响,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四、教育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全人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3.教育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教育的实践性: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锻炼。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五、教育的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探究法:探究法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探究不同课程类型之 间异同及内在联系, 是确立理想课程结构 的基本前提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载体
•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不同取向
所谓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
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 •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合,妥善形成相应课程结构,
•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 程组织
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
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 •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 •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每一 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表现
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
确定教育 目的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 旨是课程开发的终 极目的,它是特定 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确定教育 目标的基 本来源
课程目标及其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 念,它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 课程设计的教育追求中,指明 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 习完成后,应该掌握的知识与 能力、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以及 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或表述方式
•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 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
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层次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的五种课程层次
2024年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引言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规律。
本课件旨在全面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1.1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功能包括传递文化、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
1.2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原则2.1教育的人本原则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人才。
2.2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3教育的个性化原则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部分:教育的基本方法3.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等。
3.2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3.3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常见的教育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观察、访谈、问卷等。
第四部分:教育的基本规律4.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4.2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4.3教育与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育效果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学原理》课件
发展历程
教育学基础概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 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 论指导。
2 学习理论
著名的学习理论,如行为 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 化理论。
3 教学原理
有效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如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和 个性化教育。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课程设计
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 动,如项目学习和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能力。
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如 感知、注意和记忆。
历史演变
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教育特点。
文化影响
不同文化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教育的国际视野
1 全球教育
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如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2 教育比较
国际教育系统和制度的比较,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3 教育合作
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和机会,如学生交流和师资培训。
学习动机
社会互动
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学习动机因素, 如兴趣和目标。
学生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和 合作,如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教育评价与反馈
评估方法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和项目评估。
反馈机制
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 误。
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1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引导者和学习支持者的角色。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古希腊罗马—资产阶级革命前 (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中国:春秋战国—清朝末年 (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
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632年他所著的《大教 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他对世
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世界教育 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神是 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弟子三千, 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文化教育方面 有两大贡献: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国 古代文化典籍;第二,开创私人讲学之 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 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豫。就是预防,禁于未发,消灭于萌芽状态。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2024版年度《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2024/2/2
22
06
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预测
Chapter
2024/2/2
23
传统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 和互评。
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
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主体局限 评价过程僵化 评价功能偏差
过于强调学术成绩,忽视学生全 面发展。
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美育为补充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的培养,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 情趣。
德育为先
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2024/2/2
体育为基础
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培 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劳动教育为特色
注重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的培养,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10
校园文化与德育关系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 建设,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良 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18
05
师生关系与互动模式研究
Chapter
5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与价值
应用领域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等。
价值体现
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价值。同时,教育学也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 指导。
2024/2/2
6
02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 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课件PPT
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教育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
教育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15
教育与生态环境
2024/3/23
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 展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其研 究范围和内容也随着社会的进步 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 律,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 内容、方法、管理和教育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等。
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 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 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 称。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 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 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同 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 断更新,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
2024/3/23
2024/3/23
25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教育制度的功能
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2024/3/23
26
我国的学制及改革趋势
我国学制的沿革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重视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 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
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
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
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
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 材料。
三、课程目标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 鲁纳和施瓦布(Schwab)等 •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弗 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和布拉 德尔梅。 •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 杜威。
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以 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 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 织形态。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见表7-6)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执行取向 • 互动调试取向 • 参与制定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改革本身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 学区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智慧
预备铃声响过之后 一、 问题或现象 我想每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笑容满面地 来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时,却看到虽然上课铃声已 响,教室里却依然“吵”声依旧,学生全然不顾老 师的存在。此时,老师当时愉快的心境荡然无存。 二、 目的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预备铃声响起之后,都 能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好书本,预备上课, 而不是做与上课无关的活动 。
教育学
详细解释: 影响(正、反):教育有好坏、积极/消极, 进步/落后,革命/反动之分,如古代的封 建主义理学教育、中世纪宗教教育。 人:各阶段、各年龄,侧重青少年
三、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1、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 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活动。 1)与其他教育的区别:专门组织、专业教育(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都具备一定资格) 2)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欲灭一国,必先亡其文化,亡其文化, 必毁其教育。如日本侵华对占领区的教育:奴化教育。殖民教 育改革,首先是关闭了大学,延长小学,后来又在中小学取消 了体育和政治课开设了日语课,待占领区稳固后又废止了所有 的中国教材,该用日本文部省统一编辑的新教材,推行双语教 育。
二、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 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教育活动。区别的 核心在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 对象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但产生教育影响的 不一定是教育活动。
教育学
2、教育活动特殊性: 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 至此,可以得出教育的定义: 有意识的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教育概念也在发 展变化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与理论
一、课程的定义 1、课程的词源 2、有关课程的几种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 响 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课程传统和国外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选 择的影响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1、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 (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 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 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 用。 中华教育学习网
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 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4、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Brameld)、弗莱 雷(P.Freire)等; (2)基本观点:社会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 学生的社会反思;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 程的核心问题;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 来。 中华教育学习网
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 (1)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3)课外活动: 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华教育学习网
第三节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 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学生个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华教育学习网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一、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 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 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 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 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 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 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 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2)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是核心课程 的拓展、补充或深化。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1)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 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 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2)显性课程:即在国家课程大纲中所正式规定的 课程。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四、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对传统的理解 重新解读传统教育 知识传授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关系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五、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思考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改革考试制度 改革师范教育,培养新型教师 严格课程的实验与评估 广泛社会参与,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
二、课程的基本结构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由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参照 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 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 课程 (1)自然科学课程: (2)社会科学课程: (3)人文科学课程: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二、当前我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问题:科学理性至上与本本主 义 抽象性 单调性 片面性 2、课程价值:偏向于精英主义与城市中心 3、课程观念:学科课程观 4、课程目标 过于重双基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三、新课程改革的阶段及内容
(一)阶段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 2004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二)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