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教学内容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2.义务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六册的第三单元。
本单元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北京申奥成功等日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
练习十二中让学生制作月历,小组猜生日活动等等。
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及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个小节,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相关的口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和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样的研究不仅为以后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打下基础,而且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研究做好了准备。
同时,也为学生解决生活中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措施方面,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因此,教材为学生研究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研究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谈论和研究情境。
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以及笔算方法。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材和练习册。
教具: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师生问答:请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
2.师生互动:教师展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讲授新知(15分钟)
1.教师出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师生一起探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含义。
2.教师出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自由组合出两位数并说出其名称。
并进行复数个练习。
3.教师板书:“两位数由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可以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和来表示。
”并进行示范。
4.教师出示小黑板,演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师生共同解答问题。
三、练习巩固(20分钟)
1.学生个别回答:出示小黑板,徐陆老师先念出一个两位数,然后学生上台将其分解
为十位数和个位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分发练习册,学生完成练习册的相应练习。
3.学生展示:学生依次上台将两位数进行分解,并解答问题。
四、课堂总结(5分钟)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两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1课时 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掌握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能够正确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能够正确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熟练运用口算乘法。
教学准备- 教具:乘法口诀表,计算器。
-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乘法口诀表复习表内乘法。
- 引导学生观察口算乘法的规律。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讲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3. 课堂讲解(15分钟)- 通过具体例题,讲解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口算乘法的规律。
4. 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口算乘法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口算乘法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上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口算乘法的规律”。
口算乘法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掌握程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口算乘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口算乘法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乘数与积的关系:乘数越大,积也越大;乘数越小,积也越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人教版)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时安排:6课时第1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58页例1教学目标:1、会进行一位数成两位数的口算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口算下面各题:40×4 60×5 30×3 300×7 200×812×4 24×2 13×3 32×3 11×5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发现1、独立尝试(1)仔细观察例1图(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每筐装15盒草莓,阿姨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2、组内交流(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出算式:15×3 3×15(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3、小组汇报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15+30=45。
方法二:根据竖式的计算方法,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向前进一,十位上的数1和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来的1个十,就是4个十。
4、小结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三、巩固发散1、基本训练(1)出示:42×10 23×30 14×200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重”的概念。
2.能够分辨物品的轻重。
3.能够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重点1.确立“重”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分辨物品轻重。
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1. 热身1.安排数个学生举起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全班同学猜猜每个物品的大概重量,并为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2.老师与学生合作完成下列对话:–老师:今天我们要讲什么内容?–学生:讲重量。
–老师:对,那么什么是“重”呢?–学生:重就是重量大。
–老师:不完全正确。
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他同学,看看他们怎么解释“重”的概念。
2. 学习1.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重量相近的物品,让学生自由比较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找两名学生,让他们提供两个物品,让全班同学投票选择哪个重,并解释原因。
3.让学生通过天平、称重器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重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推、拉、举等方法。
5.进行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3. 归纳1.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用天平、称重器、用手比较、用眼睛比较等方法。
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比较自己周围的物品,加深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正确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找到你周围一些物品,利用本节课学的方法测量它们的重量,并把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堂延伸1.与家长一起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重量,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什么决定物体的重量。
2.学生可以使用收集来的物品比较他们的重量,尝试分类,并总结相关知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逐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会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混合运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会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2.教学课件3.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苹果,又给了小华1个苹果,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例题,如:(1)32 + (45 - 18) 和(2)(23 × 4) ÷ 6,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括号的作用。
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讲解答案。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如:(1)56 ÷ (14 - 7) 和(2)(81 ÷ 9) × 6,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让学生运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教案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课时
四
主备人
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
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403-158
4 0 3
-1 5 8
2 4 5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怎么验算呢?
师: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你学会了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42页做一做,想一想、拨一拨、再计算
2、练习九第4、5、6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口算:
70-26= 65-15= 62-18=
85-56=
2、笔算:
844-121= 133-74=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问: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例3
师: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单元教案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1)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⑷6和8相乘得多少?⒉列式解答: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
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⑵出示问题: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板书:5×3+20学生试算提问:你是怎么算的?2.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反思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部编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简单地进行加法计算,并且可以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进行减法计算,并理解减法背后的意义。
3.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发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将计算过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处理一些实物或图片进行具体的减法计算,提高计算技巧和研究兴趣。
3. 学生能够在合作研究环节中,培养团队意识,并由此获得自信心和带领集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简单加减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完成简单的题目,并且能够理解减法运算背后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儿童对运算符号的理解较为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加减号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书写运算符号。
2. 在运用减法方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减法借位和运算过程中的错位等,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并掌握减法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举例说明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
2. 案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背后的意义,并进行减法计算练。
3. 合作研究法: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研究,互相交流和探讨加减法及其运用的问题并共同完成任务。
学具准备1. 数字卡片、色条、积木等计数器材。
2. 实物或图片,如糖果、水果等。
3. 电脑及投影设备。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出加法计算的概念,例如:有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2. 讲解加法计算方法:以两位数的加法为例,讲解加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则,并进行相关练。
3. 引入减法计算:通过案例讲解减法运算背后的意义,如:六本书减掉三本书之后还剩几本书?同时讲解减法运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合作研究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在小组内进行加减法的练,互相交流和合作探讨加减法计算方法及应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2-4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版
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正确运用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解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师准备】PPT课件。
口算。
(PPT课件出示)14×5=21×3=13×7=60÷4=63÷3=91÷7=70÷5=84÷7=90÷3=32×4=12×6=15×8=128÷4=72÷6=120÷8=【参考答案】70 63 91 15 21 13 14 12 30 128 72 120 32 12 15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连除问题打下基础。
方法一1.复习回顾。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吧!预设生: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师: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师: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预设生:知道货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问题是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师:如何解答?预设生:54÷3=18(次)。
2.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用除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以前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方法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80名抗战老兵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平均分成两队, ?列式: 。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列式: 。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耐心和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本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教具和板书内容。
2.学生准备好笔和纸,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态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师生互动,引入乘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应用。
第二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1.教师示范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2.学生跟随一起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操练和巩固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评,指导错误之处。
第四步:拓展延伸1.给学生进阶挑战问题,引导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解题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六、课堂小结1.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乘法的重要性和运用场景。
七、作业布置1.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乘法运用,并记录下来。
八、随堂检测1.随堂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解决。
九、教学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节课“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教案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二)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1)3某4=(2)6某3=(3)5某4=20某4= 10某3= 20某4=12+80= 18+30= 20+80=学生口答,并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1:每组的第二题都是整十数乘一位数。
学生2:后两组的第三题都是在求前两题的计算结果之和。
教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巩固,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补充他人捕捉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注意强调条件及问题的完整性。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列式,汇报结果。
(板书:15某3=?)(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并指定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述,并板书学生的口算方法。
口算方法预设:方法一:15某3表示3个15相加,即15+15+15=30+15=45。
方法二:列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列竖式的计算过程。
方法三:15分成5和10,10某3=30,5某3=15,30+15=4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将15拆成整十数“10”和一位数“5”,先算每筐10盒,3筐就是10某3=30(盒),再算每筐5盒,3筐就是5某3=15(盒),两次计算结果相加,就可得到总数是45盒。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算24点-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算24点-苏教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三年级学生,根据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算24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算24点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具体目标如下:•掌握用加、减、乘、除和括号等运算符进行数学运算的方法;•了解如何通过不同顺序的运算符组合生成不同的运算结果;•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合理组合,以计算出24点的结果;•提高学生的数字计算和思维能力,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算24点算24点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数学游戏,通过简单的运算符合理组合,计算出等于24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组合,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四则运算四则运算是获取算24点的前提条件,涉及到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是学生数学课程重要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2.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派出一名学生上台,根据教师给出的一组数字,进行四则运算,计算出24点的结果。
每个小组只有两次机会,获得更多分数的小组将获得胜利。
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优秀案例分享展示优秀案例,并且让学生分析其运算思路和方法,便于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难度加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加大数字范围和难度,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操作得到充分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过程性记录的形式,随时了解学生认知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自评互评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帮助学生不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励自身进一步努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四则运算、算24点等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中,采用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和复习》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和复习》篇1一、复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二、复习目标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教师巡视并指导)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课件依次出示各题)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
(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
(教师巡视并指导)(3)点名学生说一说。
(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2、教学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
(教师订正)(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
(课件出示小结)(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算24点-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算24点-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4点的游戏规则,理解数字之间的四则运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24点的游戏规则2. 数字之间的四则运算关系3. 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4. 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掌握24点的游戏规则2. 熟练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3. 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数字卡片3. 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趣味数学故事,引出24点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24点的游戏规则(5分钟)讲解24点的游戏规则,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四则运算关系。
3. 演示与练习(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用数字卡片玩24点游戏,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找出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计算出24。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竞赛(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24点游戏竞赛,每组轮流完成一道题目。
2. 每完成一道题目,小组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24点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24点游戏练习题。
2. 与家长一起玩24点游戏,记录游戏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数学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合理,让学生在家庭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电子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xxx小学教学设计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教学教材第41页例1。
(1)出示情境图1。
每筐装15盒草莓,3筐草莓有多少盒?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10个3的和是30,再加上5个3是45。
生2:20个3相加是60,再减去15就是45。
生3:5×3=15,10×3=30……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10×3=30(盒)5×3=15(盒)30+15=45(盒)答:3筐草莓有45盒。
列竖式计算:5×3=15,10×3=30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xxx小学教学设计xxx小学教学设计xxx小学教学设计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套书多少本,再求出2套书多少本,然后把这两部分的书加起来就是王老师一共买的本数。
板书: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
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套书一共多少本,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数字》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
边的数字》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口算、写运算式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字计算。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身边的数字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加深对数
字的理解度。
3. 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主动思考并应用数字进行实践。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字基础知识,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身边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
2. 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案例中理解数字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数的应用:通过例题和练,带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的应
用范围,如购物结账、公交车票价等。
2. 数字计算: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字计算,帮助学生
通过加、减、乘、除的方法快速求解。
3. 实践思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应用的例子,激发学
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1. 讲授和问答: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 交流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
强合作能力。
3. 应用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研
究的实用性。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掌握情况。
2. 课外作业:练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教学反思
1.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混合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 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2)出示:7×7-5 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 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 15-6×2 时,得到的结果是 18, 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 算乘法。 追问:对于 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3。
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三
课题 教学目的
练习五
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2、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 4 教时 总计 教时
月日
教学重点 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 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如果算式里有 括号,要先算( )。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1 题。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2 题。 (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3 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 订正。 4.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 错例适当追问。 5.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5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课件出示:0.3 2.5 14.3 1.25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
(故意不写小数点)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
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踢脚线的宽度为0.1米。
沙发的高度为.04米电视柜的高度为0.55米。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0.4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4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4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0.1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集体读)谈话:那么,4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现在知道0.4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问:你发现了什么?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
(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电视柜的高度为0.55米。
指名读。
问:要知道0.55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米有多长)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1/100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
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 1 /100 米=0.01米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就是0.01 米。
说一说 0.55米是多长?生说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
(自主联系36页第4题)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 0.4 0.07 0.8 0.011/10 4/10 7/100 8/10 1/100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 0.19 0.06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3分米=()米9角=()元 19厘米=( )米 7分=()元6厘米=()分米 6分=()角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读出小数(自主练习第68页1题)2、指名说说0.3和0.07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书房中的一些小数,知道了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谈话:刚才,大家提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只解决“0.5米和0.3米比,那个长?”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①通过意义比较②利用数轴比较③利用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④利用感性经验:亮灯泡应离桌面远,暗灯泡应离桌面近……3、说出理由。
谈话:选出你最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4、请你比较0.25和0.3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1、涂一涂,比一比(课本第69页7题)2、数一数,比一比(课本第69页8题)3、哪辆车能从桥下通过?(课本第69页9题)四、总结新知,回顾整理谈话:这节课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不少知识,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信息窗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测量内容灶台的高度锅底到火口的距离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书桌的高度桌椅高度差测量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 0.7-0.3=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 你准备怎样计算? 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1) 0.7米=7分米0.6米=6分米7+6=13(分米) 13分米=1.3米(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0.7米=7/10米0.6米=6/10米7/10米+6/10米=13/10米=1.3米(3) 竖式计算:米分米0.7+ 0. 61.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红点标示问题:1.5-0.7= )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总结提高,课后延伸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加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你愿意用学到本领解决问题吗?二、联系实际,巩固深化谈话: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知识殿堂,但必须闯关成功才能拿到入场券,你们有信心吗?1、小试身手(1)算一算0.3+0.5= 1.3-0.6= 3.5+2.3= 1-0.6= 1.7+0.3=0.9-0.8= 2.7-1.5=2.6+0.5= 1.1+0.9= 1.3-0.6=2.6-1.2= 1.8-1.6= 2.5+0.8= 2-0.8= 1.9+0.2=(2)连一连(自主练习第6题)12.5元0.01米0.7元0.05米7/10元5厘米1厘米12元5角2、我会计算(自主练习第2题)3、智力比拼(自主练习第5题)第一小组跳远统计表姓名李小龙王亮刘艺周林张丽孙志刚身高(米) 1.4 0.9 1.1 1.6 1.3 1.4谈话:(1)李小龙比王亮多跳多少米?(2)王亮比刘艺少跳多少米?(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扩展练习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别骄傲,胜利就在眼前啦!1、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自主练习第6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表述情境图中的故事情节,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2、综合趣味练习谈话:想一想,这些动物一次运过河,至少要用几只船?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寻找解决办法,然后集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