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设计导论》第5章 人的行为与交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1 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类行为研究的起源
人类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思想家艾尔弗雷德·埃斯比纳斯
于1890年提出,但真正广为人知,则是始于奥地利第三 代掌门、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人类行为 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学界“制度学派”渐趋衰落, 而“实证主义”则如日中天,前者以美国经济学界托斯 丹·邦德·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为代表,强调非市场 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意识形态、历史因素、 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 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后者则以法国哲学家奥古 斯特·孔德为代表,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 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 认为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人的习性与习惯
1.习性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
“习性”的概念与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迪厄早期所从事的 经验研究有直接的渊源。他试图从实践的维度消解在社会学乃至 哲学传统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因而建构了习性、场域、资本 等概念,提出了将个体与社会、主体与结构结合起来,从宏观视 角分析问题的关系式方法。布迪厄关于习性的构想,受到了美国 著名艺术史家埃尔文·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思想》 的影响。潘诺夫斯基认为“心智习惯”不仅仅在制度、实践和社 会关系中传递、渗透,它本身还作为特定条件下人的思想、行为 的生成图式(一种“形塑习惯”的力量)起作用。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
Introduction to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第五章 人的行为与交互
王晨升,陈亮 编著.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9.
内容
CONTENTS
01 人的行为与行为学研究 02 人的行为机制与行为规律 03 人的行为要素与行为模式 04 交互行为 05 影响行为的因素
5.模拟模式:指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模拟人的行为,主要用于实验。由 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用计算机进行空间和环境的模拟越来越真 实且普遍;
6.语言模式:指用语言记述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模式。
也有学者建议,按行为的内容将人的行为模式分为有秩序模式、流动 模式、分布式模式、和状态模式等几类。
04 交互行为
从生理机制机制看,行为一般受神经和激 素调节,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 成。如原生动物的行为一般只有趋性,能 感受到环境中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腔 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 动物已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之分,感 受器官也高度发达;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 泌,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更高级、也 越来越复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构成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学基础(图5-1)。
人的行为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1.自发的。人的行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外力能影响人的行为, 但无法发动其行为。比如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2.有原因的。任何一种正常人的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行 为通常与人的需求相关,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人的行为 受其需求所激励,而不是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对旁 观者来说,有时一个人的需求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 来说这些需求可能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和控制 人的行为。行为科学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 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按研究的范围来看,人类行为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 观”两大类:
宏观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一是基础行为学,研究人类行为的 基本规律,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社 会行为学,研究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后果、以及控制和 监测的方法,为政府施政提供决策依据;
3.有目标的。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 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无道理的行为,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 标逻辑的;
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其目标没有达成之前,一般是不会自动 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内在行为,但它 总是会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的;
5.可改变的。人类为达到目标不仅常常改变其行为方式,而且还 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其行为的内容。这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的行为不同,反映出人类的行为具有可塑性。
• 人的行为机制 • 人的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机制
行为机制是产生行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及其结构、功能和 相互关系,包括:
1.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 映,是一种主观状态。当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时,则产生动 机;
2.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人行为的 直接原因,也是一种内部刺激。动机本质上是个体行为的 激活或唤起以及行为的强度与方向,是引起、维持和推动 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需要 动机
行为 反馈
人的行为规律
1.目标律。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即主体之外的某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职位、名誉等;目标是人们梦 寐以求的预期结果,“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2.动机律。指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欲望、需要、兴趣、信 念、情绪等。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目标获得后人会产生新的动机。
4.行为手段:指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 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指行为对行为客体所导致的影响,也 是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
行为五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当行为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行为的结果产生影 响;对相同的客体来说,行为的主体不同,在同一行 为环境中所采用的行为手段会有所不同,其行为结果 也会存在差异。
微观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则十分广泛,如研究社会单位和组 织行为规律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的营销行 为学,甚至研究罪犯行为规律的犯罪行为学等。
人的行为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图5-2):
图5-2 人的行为分类示例
02 人的行为机制与行为规律
Human behavior mechanism and behavior law
3.强化律,也叫结果律,指一旦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则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会增 大,即预期目标或好结果能增大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4.遗传律。个体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 变态,如先天愚型病人的智力障碍,是因为其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而是三个;此外,行为遗传学用选择性繁 殖实验也证明了某些行为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
• 行为的构成要素 • 人的习性与习惯 • 人的行为特征 • 行为模式及其分类
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 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1.行为主体: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和 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
2.行为客体:指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指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 观环境;
01 人的行为与行为学研究
Human behavior and behavior study
• 行为的定义 • 人类行为研究的起源 • 行为学研究及行为的分类
行为的定义
行为指人类或动物在生存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态度及具体的方式,是对内外环境因素 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行为也是受意识 支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外化的举止行 动,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 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御敌、 繁衍后代等。在学界,也有人把诸如意识 和思维等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心理活动 作为行为的研究范畴。
5.环境律。人类行为除受遗传基因制约外,还受环境因素的支配,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研究证明, 人的行为不仅受出生后的家庭状况、教育过程、社会活动等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出生前的环境有关。不同的情景要求一 个人表现内心不同的侧面,因此,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在某一场合的特殊表现推测他的全部行为特征。
2.计划模式:指根据空间设计的内容,将人在其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状 态表现出来。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将要建造的空间对象,—般的建筑和 室内设计适用于这种模式;
3.预测模式: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来,分析人在该空间中 行为表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可行性方案设计就属于这种模式;
4.数学模式:指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描述人的行为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如前述的人类行为S-O-R公式就是人类行为的一 种数学表现;
实证主义认为通过观察人类行为中可计量、可统计的规 律性,构造出一些规律,然后可据此对行为进行预测、 并用更进一步的统计证据来验证。本质上,实证主义是 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 囿于经验材料、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可被称 为实证主义。
行为学研究及行为的分类
人类行为学也称行为科学、行为学,它研究工作环境中
3.行为:指受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是由 动机所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和行为的关系错 综复杂,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 机;类似地,同一动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
4.反馈(Feedback):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 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进而影响系统功能 的过程。行为由动机所推动,而行为的结果----即反馈---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退。
6.发展律。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7.差异律。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态度、信念、动机等方面存在显著个别差异,源自于遗传、 情境、职业和家庭等方面的不同。这也是劳动力多样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劳动力多样性还包括年龄、种族、性别、教育、 婚姻状况、工作经验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一般认为,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人机交互是与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技 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图53),主要包括交互界面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可 用性分析与评估、多通道交互技术、认知与智能界 面、群件及Web、移动界面设计和虚拟交互、自 然交互等内容。
人类行为具有上述特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行 为;无动机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人的行为还有适应性、多 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行为模式及其分类
行为模式指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归纳,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
论抽象与基本框架或标准。人类的行为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再现模式:指通过观察分析已建成空间里人的行为,尽可能真实地 描绘和再现空间中个体行为的一种模式。常用于评价已建造空间的合 理性,从而进一步优化空间的属性;
2.习惯是与习性不同的概念。从神经学角度看,习惯是脑神经
形成的某种固定的链接,是一个认知-行为-反馈的固定回路。习 惯是人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人们常 说的“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是不假思索就自觉、经常、反复地去做的动作。习惯分为个体习 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 形成的共同习惯,例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的人常对工器具的 操作方向(前后、上下、左右、顺时针和逆时针等)有着共同认 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共同一致的习惯。群体习惯有的是世界各 地都相同的,也有的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
8.本我律。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会考虑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个体在本质上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如果一个人 的法律意识、道德良心薄弱、甚至泯灭,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的情况亦是如此。这就是本 我律。
03 人的行为的要素与行为模式
Elements of human behavior and behavior patterns
Interactive behavior
• 人机交互 • 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 • 交互行为六要素 • 交互行为的特点 • 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趋势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也称人机互动(HCI或HMI),是研
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科。系统可以是 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是人与机器之间 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也是人机交互 技术的物质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