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

合集下载

《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

《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

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介绍《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于17世纪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主人公堂吉诃德为中心,描述了他由一个幻想成为骑士的贵族变得疯狂的故事。

这本小说通过对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描绘,深入探讨了人性、梦想和现实的关系。

疯狂与理智的冲突故事中,堂吉诃德因过度沉湎于骑士文学而逐渐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

他自我设定为骑士,并开始采取荒谬和不合常理的行动来追求所谓的“真正”的骑士精神。

然而,他经历了一系列可笑而又悲剧性的事件,证明他所追求的只是一个幻想。

同时,堂吉诃德身边有着一个素食、真实而又务实的朋友圣乌尔比修斯。

圣乌尔比修斯代表着理智,试图阻止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告诉他现实世界不是骑士小说中呈现的那样。

然而,堂吉诃德对朋友的劝告充耳不闻,坚持自己的幻想。

疯狂的原因堂吉诃德的疯狂并非仅仅因为他对骑士精神的追求,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对生活中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理念的执着追逐。

他认为只有通过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他才能达到自己追求崇高目标和意义存在感,尽管这些都是基于虚幻和幻想之上。

此外,堂吉诃德也可以被视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

通过戏仿贵族阶级及其价值观,并以此来暴露社会不公与不合理之处,堂吉诃德试图通过自己让人匪夷所思又荒谬可笑行为来改变整个社会体系。

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堂吉诃德的疯狂与圣乌尔比修斯的理智形成了小说中核心的较量。

两者之间不断冲突,但也互相依存,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疯狂和理智并不能被完全分离,并非纯粹二元对立的关系。

堂吉诃德所追求的“疯狂”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欲望与幻想的体现,而圣乌尔比修斯所持有的“理智”则是对现实世界及其限制进行思考和评估。

结论《堂吉诃德》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矛盾的一面。

通过堂吉诃德失去理智和追求虚无幻想,以及圣乌尔比修斯力图劝告他回归现实,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于梦想、现实和理智等概念的认知。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塞万提斯以崇高的文学艺术形式描述了人类思维中充满着困境与挣扎。

坚定信念理性思考务实精神相关的引言

坚定信念理性思考务实精神相关的引言

坚定信念理性思考务实精神相关的引言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中说“至暗时刻,恰是最接近光明的时刻!”正是靠着这股心向光明、不惧黑暗的精神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理性的思考,都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发展总是呈波浪式前进,但定会驶向光明的彼方。

要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总是曲折的。

因此,唯有不惧艰险、信念坚定,方能成功。

漫漫长征,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会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气;十四年抗战,正因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坚信“中国不亡”的信念,才会再一次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鸭绿江畔,正是有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坚定信念,才赢得了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虽暂时身处黑暗,仍要心向光明。

可见,唯有坚定的信念、坚实的信仰能成为成功的力量源泉。

要成功,还须有务实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公开讲话,强调要有为民服务、脚踏实地的“孺子牛”精神。

焦裕禄、杨善洲、张桂梅、黄大发,这些人都是扎根乡土、脚踏实地,不慕虚名而勤恳实干的人,也只有最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仅要有志存高远的精神,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为。

汪杰在小谷村的一系列举动,都是务实精神最生动有力的诠释,不论是产业升级带动村民勤劳致富,还是普及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在自己任内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尽最大努力帮助人民、服务人民,便是为政者的务实。

要成功,更须有理性的思考。

孟德斯鸠说:“理性是一切的源泉,不论是个人发展,亦或国家、社会,理性判断规划,理性做出决策都是必不可少的。

梁武帝萧衍缺乏理性思考侯景的利势,任由其壮大声势,因而饿死台城、帝国陨落;中共一大制订的纲领过于理想化,因而在二大时,经过理性思考与审慎决议后,修改为反帝反封建之目标;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充分彰显了理性、科学、求真的精神,因而带领中国继续走向富强。

是非题歌词

是非题歌词

是非题歌词Verse 1:红花迎晚霞,是非题重叠画。

想落定,被纷争浸润,心魂芜杂。

善恶混沌间,道德模糊辨。

追寻真相,把谎言侦破,是与非分辨。

Chorus:是非题,迷茫的信仰旋律。

黑白之间,谁是对的英雄?是非题,那漩涡将我吞噬。

义和利谁能同在,苦恼中煎熬。

Verse 2:对与错,究竟何在?道义标准,难以确切定义。

世界充满阴谋,困惑继续不停。

权谋斗争,损人利己,道义失衡。

Pre-Chorus:问自己,我是否能坚持?坚持信念,迎接挑战与机遇。

是非辩证,思索静谧。

迷雾重重,天地间纠葛。

Chorus:是非题,迷茫的信仰旋律。

黑白之间,谁是对的英雄?是非题,那漩涡将我吞噬。

义和利谁能同在,苦恼中煎熬。

Bridge:追求真相,肩负着责任重。

执着追寻,不畏艰险跋涉。

刀光剑影,铁血较量。

伸张正义,是非辩证。

Verse 3:世间纷争,谁能看穿?是非黑白,难分辨清楚。

心怀疑虑,信念受损。

梦想渺茫,迷失在追求。

Pre-Chorus:问自己,人生何以论断?勇敢面对,胜利与苦难。

是非难辨,世界如焚。

希望旗帜,引领真理的方向。

Chorus:是非题,迷茫的信仰旋律。

黑白之间,谁是对的英雄?是非题,那漩涡将我吞噬。

义和利谁能同在,苦恼中煎熬。

Outro: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是与非辩证,给予世界光明。

是非有度,为真理而共同努力。

在纷乱的舞台,为正义高歌。

最有智慧的抗争_人生故事

最有智慧的抗争_人生故事

最有智慧的抗争
昂山素季曾被缅甸军政府断断续续软禁于其寓所中长达15年,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她的心情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她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清晨,她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到室外散步半个小时,然后,回到室内安静地看书、听收音机,傍晚时分写日记。

她阅读诗歌、散文,学习法语和日语。

她爱听摇滚乐,美国摇滚乐队“感激的死者”是她最喜欢的一支摇滚乐队,她还经常在夜里独自弹奏钢琴。

她在狱中的“舒畅”生活被曝光后,一位记者好奇地问:“在囚禁期间,您是如何保持好心情的?”
昂山素季反问:“那也是生活啊,我干嘛要与生活讨价还价?”
然后,她又说了一句:“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能被囚禁,如果他的心灵不够自由。


在很多人心中,被囚禁的日子无异于坠入地狱。

也许真正折磨人的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人心中的烦躁、压抑、愤怒和绝望。

对于被囚禁
的境遇,昂山素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态,她的生活一切照旧,按部就班,井井有条,淡定坦然。

其实这才是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心志。

面对不幸,如果我们难以改变它,那就改变对它的态度吧。

——也许,这是削弱其伤害力的最好方法。

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着理眭困惑 理性精神: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支撑

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着理眭困惑 理性精神: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支撑
中外 思潮
I ' r e nds of I de a s
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着理 困惑
理性精神 : 大国崛起不可或
张梅花 郑永廷
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工具理性畸型化 、批判理 l 生极端
化 、价值理性功利化 、实践理 陛激进化等理 眭困惑

・ L
【 ■■■一
F " 鬻
2 0 1 2 年 日本与 中国 关于钓 鱼 岛的 争端 。激 起了国内及全球华人的强烈愤
义 ;也有—部分人 由于对党 以前犯的一
f 由 f f 丁 ? 曷望中国以一个崛起的大国身份 强 势地维护 国家利益和名誉 。1 也f _ 门 对中国
些错误和党 目前尚未解 决的一些矛盾有 所误 解 ,他们 声称 爱国但 攻击 党 。这
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
表现在以独立的意识 、包容的心态和源自多 时期 。爱国主 义价值理 f 生主要表现为国
实 现爱 国与 爱社 会主 义 、爱中 国共产 元 的观 念对 待各 种矛盾 ,维 护 国家统 家富强 、民族复兴。当前 ,我国正处在
党 、爱人民政府的有机统一 。 新 时期的爱国主义必然体现在对 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的热爱 ,这是我们
而 ,有—部分人 由于受西方 自由、民主 的欺骗 ,他 们声 称爱 国但 信奉 资本 主
6 6 1 人民 论 坛 I 2 0 1 3 . 0 2 下
段内 。总有那么—部分人源于对中国近
代遭受的屈辱阴影下形成的敏感心理 ,
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
面 :一 是部 分人 内心 秉持 利 己主义 哲
理f 生功利化的不幸产物 。更有甚者 ,把
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刚正_1500字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刚正_1500字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刚正_1500字近年来,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尺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刚正”这个词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偏离。

一些人走向了极端,将“刚正”和粗暴、冲动等进行了等同,而将温和、柔弱等与“刚正”划上了等号。

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使得我们对“刚正”这一核心价值变得模糊,背离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一个根源。

我们要明确“刚正”这一概念。

从字面上来看,“刚正”就是指坚定和直正。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刚正不仅包括了对事业的坚持、正义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的坚定、不畏艰难的态度。

一个有“刚正”品质的人,应该能够坚守正道、勇于批评不公、真诚为他人着想,并且在自身利益与正义权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对“刚正”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将“刚正”理解为粗暴、冲动和言辞激烈等负面行为。

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一些人无视法治、以暴力解决问题,从而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一些人不顾法律的约束,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违背了“刚正”的本质,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将温和、柔弱等与“刚正”等同也是一个误区。

柔弱和刚正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柔弱注重的是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而刚正则强调对事业的坚持、对正义的追求。

如果我们将柔弱视为“刚正”,那么势必会妨碍我们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产生。

举例来说,在某些利益冲突的场景中,如果我们将妥协和退让视为“刚正”,那么弱势群体的利益很可能被忽视,社会不公平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将“刚正”与个人的自私利益做对比,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社会进步和公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利益冲突和选择。

如果我们只考虑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那么我们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也会越来越严重。

一个有“刚正”品质的人应该能够克制个人私欲,为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信仰与理性思辨的较量

信仰与理性思辨的较量

信仰与理性思辨的较量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信仰和理性一直是人们思考和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对超越人生的事物的一种无形的依托和寄托。

而理性则是人类为了理解世界、寻找真理以及解决问题而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信仰与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但在现代社会里,二者的较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首先,信仰和理性的较量源于它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

信仰往往与宗教和道德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对超越现实的信念和追求。

信仰能够给人们提供希望、力量和庇护,使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和积极的态度。

然而,在理性的视角下,信仰被视为一种主观和片面的认知,它不依赖于事实和证据,而是源于个人的信念和传统。

理性思维则更注重于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观察和判断,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其次,信仰与理性的较量体现在它们对知识获取的不同方式上。

信仰往往以神话、故事和传统为基础,通过信仰体验、宗教仪式和权威教义传递信息,并向信徒传授道德准则。

信徒接受这些信息往往不加怀疑,将其视为绝对真理。

然而,在理性的视角下,知识的获取需要经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科学方法的支持。

理性思辨要求人们思维开放、审慎客观,并追求与事实相符的观点。

信仰与理性的较量在追求知识真理和对世界的认识上产生了冲突与对抗。

然而,信仰与理性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里,信仰和理性往往相互融合并共同作用于人们的思考和生活。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一些科学家也持有宗教信仰,他们相信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自然的真理,但同时也认识到宗教信仰在情感和道义层面的重要性。

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可以遵循理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做出决策,但同样也可以依靠信仰来寻求精神力量和安慰。

信仰与理性的相互较量而不是完全对立,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多元和发展。

信仰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创造力,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而理性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偏见,并为人们提供更客观的视角。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在保持信仰的同时运用理性思辨,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在理性和信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篇)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篇)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深受剥削压迫,却极为糊涂落后,其性格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

不过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阿Q不正视现实,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欺自慰,知道临死前,在死刑___书上画圈,他也“立志”要比别人画的圆,结果画成了瓜子模样,他还自我安慰:孙子才画得很圆呢!我想,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一辈子被剥削被压迫被欺凌,却始终处于一种麻痹状态,直至被无辜杀害。

而鲁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阿Q是那个“吃人”时代的特定社会的产儿,有其鲜明的个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

阿Q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胜利法”是社会的通病,并非落后人士所特有。

当与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用并不存在的过去来夸耀于己,仅为获得心灵上的一丝慰藉。

遭别人殴打,无力还手,懊丧过后,心想:我总算被___打了,他太强了。

于是心满意足起来,似乎转败为胜。

向别人表白未果,于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想着自己的优点去与对方的缺点比较,然后妄自尊大,接着又欢天喜地的进行另一次恋爱。

这些社会上“精神胜利法”的现实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使得如此“悲剧”不断上演;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不思进取使得他们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无实际行动。

.“精神胜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如果这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社会进步将不复存在。

因此以实际行动冲破精神防线的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社会成为精神中的廉价物,行动中的奢侈品。

“精神胜利法”也许有其可取之处,但弊大于利。

因此,要不断探究几千年来其演化轨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精神胜利法”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创造出与时代梦想交相辉映的灿烂成果!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2023年的《阿Q正传》是作者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

中国反对霸权的文化典籍论据

中国反对霸权的文化典籍论据

中国反对霸权的文化典籍论据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反对霸权的立场。

这种立场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典籍中。

本文将分析并论证中国文化典籍中的论据,这些论据为中国反对霸权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关于社会治理、国际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反对霸权的重要参考。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国际关系的论述。

这些论述呼吁各国要坚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例如,《孟子》中的“利国利民”思想,强调各国应当追求和平发展,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为目标。

此外,《尚书》等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提到了反对霸权的观点。

其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重要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内部治理有序,追求民主、公正、法治的国家治理。

只有国家内部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发出反对霸权的声音。

总之,中国文化典籍中所蕴含的反对霸权的观点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息息相关。

这些观点为中国反对霸权提供了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的支持,对于中国发出反对霸权的声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反对霸权的论据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反对霸权的文化典籍论据。

首先,我们将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体现的反霸权思想,并通过分析其中的要点来支持中国反对霸权的立场。

其次,我们将研究当代中国学术界对于反对霸权的文化典籍论据的解读和应用,从而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在第一部分“文化典籍1”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通过分析其中的要点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反霸权的理解与表达。

我们将引用具体的篇章或者段落,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展示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反对霸权的观点。

文言文核心情节刚正不阿共28页文档30页PPT

文言文核心情节刚正不阿共28页文档30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文言文核心情节刚Fra bibliotek不阿共28页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三先秦理性精神

三先秦理性精神

秦代日纹铺地砖
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 ——中国建筑平面铺开
各 式 秦 俑 样 式
天坛祈年殿 ——中国的建筑节奏分明
故宫太和殿(明代)
慕 田 峪 长 城
涧 扣 长 城
大雁塔与小雁塔
瘦西湖白塔和五亭桥
网师园
二、儒道互补
孔 子 行 教 图 拓 片
儒家理性精神
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用理性主义精神对古代原始文化的重新解释。 对“礼”的理性解释 对“乐”的理性解释 理性的内核:情感感受及其美学与文化影响。
论语· 阳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 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 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 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 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 “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 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 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庄子·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
大舜以高价给父亲与继母买柴
继母欲纵火烧死大舜
大舜从邻居家的井里爬出
东 汉 画 像 石 拓 片 设 教
——
“乐”的资料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
人不能无乐。……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 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 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 乐论)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 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礼记· 乐记》)

阿奎那是如何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的?(简答)

阿奎那是如何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的?(简答)

西方政治思想史
阿奎那是如何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的?
1、阿奎那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修改、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能够与基督教社区相适应的因素,从而调和宗教和哲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2、阿奎那将人看做理性的动物,有过良善的道德生活的欲求和倾向。

人的道德活动的自然律是趋善避恶,而理性所欲求的最高目的是达到普遍的、最高的善。

3、然而,阿奎那却又将人和的理性看做是上帝的创造物,认为人的道德活动不过是上帝刻印在人心上的自然命令和自然律。

这样,他把人的到的活动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上帝。

4、另外,阿奎那认为,人的真正幸福不是肉体或感情的快乐,而是在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这个目的理性是不能达到的。

理性只能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而只有靠上帝的启示和光照,人才能认识上帝的本质。

因此,要达到最高的善,也就只能靠对上帝的信仰和爱。

5、由此可见,阿奎那的最终目的是要求理性服从信仰,用理性来阐明信仰所指示的真理。

阿奎那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调和理性和信仰,信仰仍然处于最高地位。

议论文论据素材:刚正

议论文论据素材:刚正

议论文论据素材:刚正导读:刚正,是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人品。

做人要刚正,不看老天爷的风向,不察权贵者的脸色,秉以办事,敢说敢为。

事实论据徐悲鸿耿介磊落我国大画家徐悲鸿不仅画艺高超享誉世界,而且有很高的人品,为人刚正耿介。

他痛恨那些趋炎附势的所谓“艺术家”。

他拒绝为反动头子蒋介石画像,国民党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为此登门威胁说:“徐先生还是冷静点好,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以后悔恨。

”徐悲鸿蔑视地说:“悔恨?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

而我的座右铭则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自书一副对联悬于堂上:“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以表明自己刚正的人格。

寇准敢犯龙颜寇准,字平促,华州下封(今陕西渭南)人。

宋真宗时任宰相。

为官正直,敢于直谏。

辽(契丹)军入侵,围瀛州,威胁汴京,他坚决反对王钦若、陈尧玻迁都逃跑的主张,坚持抵抗,力主怯懦畏敌的真宗御驾亲征。

后真宗勉强至澶州督促,寇准主持军事。

辽见宋军云集,恐一战失利,提出议和,这才稳定了北宋政权。

太宗时,他任参知政事。

有一次他向太宗奏事,两人争论起来,太宗一怒之下便要退朝,寇准不怕触犯龙颜,竟然拉着太宗的.龙袍不准走,直到坐下来把事情决定了才算了事。

后来宋太宗也不得不感慨地说:“联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

”正由于他刚直,遭人忌恨,后曾数度被贬,病死雷州。

老百姓怀念他,有民谣曰:“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柳亚子一身正气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为人刚正,嫉恶如仇。

他17岁时,在慈禧太后“万寿”之日,不畏那拉氏淫威,不怕杀头的危险,写诗痛斥这个专制女魔:毳服毡冠拜冕旒,谓她人母不知羞,江东几辈小儿女,却解申申詈国仇。

胡雏也解祝华封,歌舞升平处处同。

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

两江总督端方要逮捕他,他机敬地逃脱了魔掌。

汪精卫早年同柳亚子同是“南社”诗人,也共同反对过清王朝,曾是诗友同道。

北约:道义上的风险

北约:道义上的风险

北约:道义上的风险
舒笙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1999(000)007
【摘要】闽洮兄: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人不可貌相”的浅显道理。

一个有真才实学、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往往是虚怀若谷谦恭有礼的“平常人”;那些竭力标榜自己的人大多是学术界中的“混混”。

在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描写:一个凶神恶煞的大汉只有一些三脚猫的粗浅武功,而另一个慈祥温和的忠厚长者倒是身怀绝技、武功超人的武林高手。

换言之,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舒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16
【相关文献】
1.夏目漱石“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与其《心》 [J], 林啸轩;牟玉新
2.安德罗·科茨胡比:我们需要一个道义上的领导人 [J],
3.安德罗·科茨胡比:我们需要一个道义上的领导人 [J],
4.残酷的道义上的正义 [J], 左朗
5.北约官员授权本刊独家发表北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约:一个进化的组织[J], 米歇尔.吕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和平的心态看战争电影

用和平的心态看战争电影

用和平的心态看战争电影
克冲
【期刊名称】《南腔北调:上半月》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正> 历史的意象:恢弘气势·残酷战场一部人类的历史也可以算得上是战争的历史。

战争的起源从古至今多是来源于土地、财富、女人和权利欲望,然而战争的激烈和漫长可能会让战争双方忘记本来的目的,成为互较高下毫无意义的生死之战,如英法百年战争。

亦有人论断"文明国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克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英雄儿女》到《我的战争》看同一题材战争电影的差异性表述 [J], 杨永国
2.由《血战钢锯岭》看战争电影的审美维度 [J], 员艳萍
3.从《母亲的树》看战争电影的人性书写 [J], 张振会
4.百年看和平和平看诚信——访天津市和平区商委主任王克文 [J], 马超
5.群体心态与组织绩效——从“心态”视角看企业文化对于组织效能的直接影响[J], 黄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盲目骄狂不可取,夜郎自大更糊涂。

批驳敌论虚伪性,讽刺个别软弱奴。

请命为民好汉在,舍身求法英雄足。

不卑不亢待崛起,自信中华有径途。

熟识鲁迅
谁敢不识周树人,笔名鲁迅民族魂。

横眉冷对骨坚硬,俯首提携面热忱。

国难当头谁退缩?敌沦自信我精神。

针锋相对驳言论,斗志昂扬怒火喷。

写作背景
家国存亡多事秋,本该抗战争抛头。

新闻散布悲观论,道场拜佛迷信求。

愤而反击徒畏惧,坐以待毙更哀愁。

雄文霹雳巧驳斥,凝聚信心好复仇。

挺直脊梁
地大物博曾自夸,国联求拜又白搭。

自欺他信终无用,刚正脊梁最恨趴。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14课理性之光含答案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14课理性之光含答案

第14课理性之光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2.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二、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三、内容1.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提倡用理性判断一切事物。

2.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四、表现1.性质: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3.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4.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概念阐释] 启蒙与启蒙运动“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教会权威的思想解放运动。

[轻巧识记]1.启蒙运动内容2.理性主义1.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启蒙运动对封建专制及其宗教体系进行了猛烈批判,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伏尔泰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宣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三权分立等,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1)材料一中伏尔泰关于国家制度方面的主张是什么?[教你读史]关键是最后一句“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强不阿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张玉泰内容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笔者试图通过故事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中,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悲剧根源封建礼教七出殉情理性抗争自汉代以来,辞赋盛行,诗坛曾一度被冷落。

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才打破了辞赋一统文坛的局面,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

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说:“凡乐章古辞之存在,并汉世街陌谣讴。

”平民百姓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诗经》以来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当时的汉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国古代诗歌艺苑增添了光彩,并成就了汉代文学。

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其中,《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此诗集民歌之特点为一身,成为汉末民歌的集大成者。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直,深入研讨,为后来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读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坚贞不渝的女子,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贤妻”形象,况且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爱意绵浓。

可她的婆婆却又为什么不喜欢她这样的好儿媳,为何非得休了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去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那么的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却又为什么还要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苦苦求婚呢?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这种极端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突然良心发现为之醒悟,将他们和葬在一起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去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男女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并且结婚不是个人的行为,是“和两家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宗族大事,妇女以子为荣、以子为贵。

如果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特别是长辈的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

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太过于荒诞不经、太过于草率肤浅,恐难以服众。

原因有二,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这期间可能由于其他原因未能生育,而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这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因为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婚后好多年才能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并不为怪,这种生活常识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

况且,科学研究也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

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的遣人上门来求婚,这在女权极低的封建社会里,难道是合乎常理的吗?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郑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决然毅然地将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综上述两点,笔者认为没生育而遭休弃这显然无法立足、是极不合情理的。

也有论着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种种表现,不仅找不到丝毫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让人好生叹服。

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时,“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合情合理。

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

我们透过诗歌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和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聪明勤劳、任劳任怨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字字是真、句句是情,毫无虚言。

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用来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而在宗法制度森严的时代,焦母要休媳“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所以说焦母之语,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

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也根本是站不住脚的,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产生他的历史背景。

同样,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需要《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返回到那个历史环境中去寻找困惑不解的答案。

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寻找刘兰芝无辜被休弃的真正原因。

秦朝短暂的政治生涯,是汉朝的统治者教训深刻,汉武帝前奉行黄学之术,百姓得以养息,国力日渐强盛,至汉武帝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

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事务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波及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

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经典和圣经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及借口,也是为了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

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地出弃。

而遣弃妇女者是受“法律”保护的,不会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指责或唾骂。

仔细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种种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科”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是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的。

如此一来,这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前仍不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这更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勤劳能干、至纯至孝的善良女性。

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攻自破,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第七条“恶疾”,笔者仔细拜读全书,字里行间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

“七出”之中,“六出”均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一个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

《礼仪·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也就是说。

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既“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

《礼记·内则》中说的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将其妻休弃。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七出”中的“不事舅姑”是多么罪大恶极,不可救药,封建宗法制度给了“舅姑”如此至高无上的权利,怪不得焦母可以轻而易举,毫不费劲的就将刘兰芝休弃,而且是以这样的借口。

综观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

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一个说“始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

到阴曹地府“共为友”,去缘他们的夫妻情。

无论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忠贞不二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

他们谁都难以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

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自以为是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

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她的支配。

当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把儿子从自己身边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

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在封建礼教中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会凭借这把尚方宝剑将刘兰芝驱遣回家。

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

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婆”,“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