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化政治及其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九年级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梳理】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治的由来和发展》
《政治的由来和发展》
政治的由来和发展
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组织和分配资源的行为和
活动。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中。
那时的政治是简单而原始的,基于族群的互助、领导者的权威以及
共同利益的追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建立更复杂的政
治组织。
政治的发展在农耕文明的兴起中迅速推进。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分工,这进一步促使政治的复杂化。
人们开始
建立统治权威、行政机构和司法系统,以管理社会事务和解决争议。
此时的政治已经不再局限于个别部落,而是扩展到更大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的形式和组织方式不断变化。
在古代,
如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等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政治体制,包括
民主制、共和制和制。
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和宗教宗派的统治,进一步改变了政治的面貌。
现代政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启蒙时代。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个人权利、民主原则和政府责任。
这些思想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现代政治的开始。
现代政治以国家为基础,不断发展和演变。
国家的权力被制衡和分散,以避免权力滥用。
民主制度成为许多国家的主导形式,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理念。
总结来说,政治的由来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变革的结果。
从最初的部落互助到现代的民主制度,政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权力分配和资源利用。
理解政治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政治并为未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政治发展简史
政治发展简史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政治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概述人类政治发展的简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演进。
原始社会与氏族制度原始社会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之一。
在这个阶段,人们组成氏族或部落,并通过氏族或部落长老或酋长来指导和管理社会事务。
权力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常常与族群的血缘关系相关。
古代帝国与王权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国家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例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这些帝国中,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即帝王。
帝王通过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依靠君主的继承制度来维持权力传承。
封建制度与中世纪封建国家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服劳役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时期,贵族和封建领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
封建领主通过封建契约与农民签署合同,以换取农民的农作物和劳动。
君主立宪制与现代民主制度和封建制度相对应的是君主立宪制。
这个制度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并在欧洲其他国家蔓延。
君主立宪制为君主限制权力,赋予议会以立法和行政权力。
现代民主制度是在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在民主制度中,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投票选举代表来参与政治决策。
各国的民主制度形式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
总结政治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到现代民主制度的演进,政治制度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了解政治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当今社会的政治事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_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作为学术论证依据。
_。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思想,它的产生是对传统自由主义激进化的一种反叛,也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模式的一种回应。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市场自由、政府干预少、私有产权保护等,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说之一。
但是,“新自由主义”也备受争议,许多人指出它的根源实质是资本主义寡头垄断、社会剥削和经济不平等,而其后果则是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恶化等。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在20世纪初期,由于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许多对资本主义得到重新诠释的思想,如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强调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制的不足,试图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的方法。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国际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传统的规制主义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
在这种新的情境下,新自由主义得以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最小化政府、最大化市场”,认为政府的管制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障碍,只有减少政府的干预,放开市场,才能使市场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有效的动态平衡。
然而,“新自由主义”也带来了诸多后果。
首先是贫富不均加剧。
由于“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竞争,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通常是通过压低成本、裁减福利以及扩大员工权利范围之外的灵活性等方式来实现。
这会导致政府职能下降,造成社会福利的缺失,进而加剧社会分化。
其次,“新自由主义”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必须关注的。
自由市场体系通常没有办法很好地纳入环境损失的成本,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环境损失无法得到应有的反馈,企业和个人将会继续反复盘算和利用资源,导致资源耗竭和污染加剧。
第三,“新自由主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不稳定。
自由市场只保证了长期的稳定,如果在短期内某些企业或行业遇到各种困难而无法继续承担职责,可能会对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更大的经济波动。
简述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危机
简述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危机20世纪上半叶是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方文明面临重大危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影响深远,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危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给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战后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相继兴起。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成为了对西方政治体系的挑战。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给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的爆发使得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危机之中。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危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经济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危机,从大萧条到战后的经济调整,再到冷战时期的经济对抗,西方经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大萧条时期,西方经济遭受了严重的衰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荡,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战后的经济调整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问题,给西方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冷战时期,西方经济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冷战对抗的双重压力,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使得西方经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文化方面的危机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明经历了一系列文化冲突和文化革新,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不断在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寻求平衡。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面临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运动相继兴起,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产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加剧,西方社会和文化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也给传统文化和文化认同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意识形态方面的危机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时期,西方世界经历了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从自由主义到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再到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抗。
重审斯宾塞的有机体政治论
重审斯宾塞的有机体政治论◎刘小枫内容提要 早在晚清时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政论家斯宾塞的著作就被译介到中国学界,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曾再度燃起对他的热情。
直到今天,斯宾塞思想究竟具有怎样的品质,在中国学界仍未得到应有的审视。
通过思想史的考察不难看到,生物学自由主义是启蒙哲学的激进化发展。
斯宾塞感兴趣的更多不是生物进化论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如何用它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即便是斯宾塞理论的核心“社会有机体”论也不例外。
个人自由的权利优先观是斯宾塞哲学的出发点,但它与从生物进化论原理得出的有机进化的国家观无法协调。
探究斯宾塞生物学政治论的品质,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代“白左伦理”的理据。
关键词 斯宾塞 狄森特 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进化论 自由放任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5;I545.072;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10-0075-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1938年),政治思想史家沃格林(1901—1985)就敏锐地指出,虽然德国法西斯意识形态与英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差异显而易见,但人们对两者共同分享的思想要素却不可不察。
就实质而言,它们都是从霍布斯之后的欧洲政治思想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政治宗教。
①具体而言,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有机体政治论就是两者共同分享的思想要素。
英格兰的自由主义“黄金时代”即大英帝国走向巅峰的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era,1837—1901)中期以来,由于“生物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成为政治和伦理的科学基础”,有机体政治论已经成为显论,各色新自由主义知识人都把“有机体”用作政治概念,除“进化法则”之外,“社会有机体”成了“第二个深刻影响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自由主义的生物学概念”。
②鼎鼎大名的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最为显著的例子,他既是激进的清教自由主义者,又是生物主义政治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至少有两个原因,这位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政论作家仍值得今天的我们重新审视。
世界历史大事概括
世界历史大事概括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起因:复杂的国际关系、民族主义激进化、军备竞赛等因素导致了紧张局势。
- 参战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罗斯等。
- 结果:战争结束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德国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和赔款,并且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 起因:德国对波兰宣战,引发了全球的战争。
- 战争规模和影响:世界上各个大洲的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破坏,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 结果:纳粹德国最终战败,战争结束后,建立了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阿波罗登月(1969)
- 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类。
- 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对科学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林墙倒塌(1989)
- 柏林墙是东德政权为阻止人民逃往西方而修建的分隔墙。
- 墙的倒塌象征着东德和西德统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共产主义体制的崩溃。
九一一事件(2001)
- 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恐怖分子劫持民航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
- 这次事件导致了对恐怖主义的深刻认识和全球范围的反恐战争。
COVID-19疫情(2019至今)
- 一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了严重的健康危机和经济衰退。
-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贸易和国际合作,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应对疫情。
激进化的宗教活动
激进化的宗教活动激进在政治学中可能不太那么令人难受或者有一丝丝的触动,在政治学中有激进的政党、派别和政策,仅仅作为一个修词可能指的是反对和干预,在政治学中的激进并没有暴力这一解释,他只是自然的政治活动和表现,为了表达阶级的意见和更加的靠近权力中心,而将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或者对抗的势力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这是政治活动中的正常现象,属于合理的政治活动,所以激进在政治表达中只是有些偏激而不是极端。
激进或激进化的政治(活动)与政治学中的夺取权力中心无关,或许是在内部进行的权力争夺,这与上述的政治争夺本质上是不同的,他是利用宗教在进行的妖魔化的活动,常常有暴力、歧视、反抗等活动与之相伴。
激进的宗教活动可以将其定义为恐怖主义活动,但将宗教与恐怖主义活动等同起来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今年中国国内的级进化的宗教活动和政府政策以及对美国对伊斯兰教问题和911前后的分析,相对当下的激进化的宗教活动和政府政策有一些浅显的看法。
首先我们从民族和宗教出说起,任何一个国家他都从在着民族和宗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较之他国,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中国宗教成份成员思想混杂,民族众多而各有差异。
可我认为,在当下除了在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不同之外,我们将任可以的以宗教和民族成份进行区分都是没有必要的,宗教只有在其特定的活动时才有其特属,而对于同一个民族来说,更需要的是国家,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民族与宗教或多或少的有联系,但却并不向大众人为的那么紧密,我会在下面提到这一说法。
所以,我们现行的从官方到民间,从过去到现在移至未来的,将人以宗教、民族进行区分是与时代不符的,是与国家政治历史决绝的。
记得美国在911后,也许在这以前就已经有了,大部分的美国非伊斯兰人都对当地的伊斯兰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911后这些情绪更加的升级,而美国政府做的不是将这些伊斯兰给限制起来,或将他们驱逐出境,而是选择站在宪法的这边,选择捍卫美国伊斯兰的权益,保护他们免受侵害,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激进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激进化正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更加激进化对这一辩题。
首先,激进化可以带来更快的改变。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激进的行动往往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社会问题得到更快速的解决。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中,马丁·路德·金等激进的领袖通过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活动,最终促成了美国民权法案的通过,为黑人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地位。
其次,激进化可以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
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时,温和的改革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行动。
而激进的行动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义愤和愤怒,推动他们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行动中。
比如,环保组织常常会采取激进的抗议行动,来呼吁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政策和行动。
最后,激进化可以打破现有的僵化体制和思维定式。
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温和的改革往往难以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而激进的行动往往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状态,为社会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例如,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中,激进的女权主义者通过举行大规模游行和抗议活动,最终促成了女性获得选举权的改革。
因此,我认为应该更加激进化对这一辩题,只有通过激进的行动,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改变。
反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更加激进化对这一辩题。
首先,激进化往往容易引发暴力和冲突。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激进的行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暴力事件。
例如,一些激进的政治运动和抗议活动往往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暴力冲突,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和破坏。
其次,激进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在社会问题上,不同的人群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激进的行动往往会加剧社会的对立和分裂,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动荡。
例如,一些激进的宗教组织和政治团体的行动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宗教冲突和政治对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激进化往往难以取得长期的成果。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激进的行动往往只能够带来短期的效果,难以取得长期的成果。
近代激进思潮与变革运动
近代激进思潮与变革运动引言:近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激进思潮和变革运动。
在这个时期,社会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革需求愈发迫切。
本文将探讨近代出现的一些主要激进思潮和变革运动,并分析它们对当时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新思想觉醒与启蒙运动伴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股新思想觉醒与启蒙运动。
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传统权威,并提倡自由主义、民主平等以及科学理性。
法国启蒙运动中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他们通过笔耕不辍地撰写文论、政论以及小说等作品,推广了自由言论、战争反对者,还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场新思想觉醒与启蒙运动对当时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推动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更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19世纪激进思潮:无政府主义19世纪中期,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政府主义浪潮席卷欧洲。
这个思潮以反对国家权威和私有制为核心,旨在实现社会平等和真正自由的理想。
无政府主义者如皮鸦等认为国家是剥削人民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构,主张摧毁国家权力和建立一个没有中央政府干涉的社会秩序。
通过学习成长实践经验获得尊重、自由与平等,并形成以领导者为名为空虚原则组织,注重行动。
虽然无政府主义并未最终达到他们所追寻的理想社会模式,但该思潮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权威和权力的怀疑,并影响了后来者的政治思考与实践。
三、20世纪激进思潮:马克思主义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兴起的时代,这一思潮不仅改变了欧洲和亚洲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全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呼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
此后,以苏共领导下的共产国际为核心,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纷纷涌现。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潮与变革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潮与变革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彻底颠覆了封建制度,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法国带来了政治、社会和思想上的深刻变革。
波澜壮阔的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这些思潮不仅在法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前,启蒙思想的普及为人们的觉醒铺平了道路。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人都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主张人们可以依靠理性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他们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批判,呼吁建立以民主和人权为基础的国家制度。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在法国广为传播,他们提倡宽容、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观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
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雅各宾派与激进思潮法国大革命的初期,主张激进变革的雅各宾派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雅各宾派主张彻底废除君主制度,实行共和制度,并通过大规模清洗反对派来确保革命的胜利。
雅各宾派的理论领袖罗伯斯庇尔,提出了著名的“恐怖统治”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恐怖手段才能消除革命的敌人。
在他的领导下,大批贵族被处决,持不同政见者被迫害,整个法国进入了严酷的恐怖统治时期。
然而,雅各宾派的极端手段引发了广泛的不满与反抗。
人们开始怀疑恐怖统治对于实现自由、平等的价值目标是否存在价值。
随着反雅各宾派势力的壮大,雅各宾派政权最终被推翻,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自由派与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后期,随着雅各宾派的垮台,自由派的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自由派主张以宪法和法治为基础,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倡导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市场自由。
尼古拉·康多尔塞兹等自由派思想家在法国大革命后期的政治辩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并主张建立一个以合法权威为基础的政府。
与自由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秩序和稳定,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激进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激进化正方辩手:首先,更加激进化对待辩题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采取激进措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以环境保护为例,如果我们不采取激进的措施,比如限制工厂排放、禁止砍伐森林等,环境问题将愈发严重。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问地球能为我们做什么,而是应该问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只有采取激进措施,才能真正拯救地球。
其次,激进化对待问题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
以社会公平为例,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社会的改变。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正义迟早会得到伸张。
”只有通过激进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激进化对待问题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改革都是通过激进的手段实现的,比如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等。
正如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勇敢和坚定的人,才能在激流中前行。
”只有通过激进的行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更加激进化对待问题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辩手:然而,我们认为更加激进化对待辩题并不总是必要的。
首先,激进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冲突和对立。
以政治改革为例,如果采取激进的手段,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正如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过,“激进主义是一种疾病,它会毁掉一个国家的未来。
”激进化对待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分裂和对立,而不是解决问题。
其次,激进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破坏和损失。
以经济发展为例,如果我们采取激进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施坦格尔曾经说过,“激进的经济政策会导致过度的破坏和损失。
”激进化对待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解决问题。
最后,激进化对待问题可能会削弱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以国际关系为例,如果我们采取激进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关于个人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三篇】
关于个人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三篇】第一篇:个人政治信仰的对立与冲突个人政治信仰是指个人对于政治体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信仰和立场。
然而,个人政治信仰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立与冲突。
首先,个人政治信仰的对立可能导致社会撕裂。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元化政治观点的社会中,人们可能持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这可能导致政治立场的对立。
这种对立不仅可能增加社会分裂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政治冲突和不稳定。
其次,个人政治信仰的对立可能导致沟通和理解的困难。
当个人持有不同的政治信仰时,他们往往会在讨论和辩论中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对方的观点,这可能导致沟通的失败和理解的缺乏。
此外,个人政治信仰的对立还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
当人们对政治信仰持有强烈立场时,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观点视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并对持有不同政治信仰的人持有偏见。
这可能导致对少数群体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为了解决个人政治信仰的对立与冲突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政治观点,鼓励公正和平等的辩论,并寻求共识和妥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政治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和意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政治信仰。
第二篇:个人政治信仰的极端化和激进化个人政治信仰存在一个问题是极端化和激进化。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可能过度投入于个人的政治信仰中,导致他们变得极端和激进。
首先,个人政治信仰的极端化可能导致对其他政治观点的排斥和敌视。
当人们过度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时,他们可能认为其他政治观点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或者甚至是敌对的。
这种极端化和激进化往往会导致对话和合作的困难,甚至可能引发暴力和冲突。
其次,个人政治信仰的极端化还可能导致偏执和狭隘的思维方式。
当人们过度投入于自己的政治信仰中时,他们可能对其他观点持有强烈的偏见,并拒绝接受任何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限制了个人对多样性和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学中的重要事件法国大革命
历史学中的重要事件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历史学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
这场革命不仅在法国本土产生了深远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影响,也对全球范围内的革命运动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围绕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进程和结果展开论述。
一、起因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清教徒革命。
启蒙运动的思想自由和推崇科学的倡导使得法国社会开始逐渐怀疑旧体制的合理性,而清教徒革命则为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挑战提供了范例。
与此同时,法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贵族和教会享有特权,而大多数民众则生活在贫困和压迫的状态下。
二、进程法国大革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1789年的国民议会宣言至1791年的君主立宪,1792年的第一共和国至1799年的拿破仑垄断政权,以及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并开始逐步废除贵族和教会的特权。
1789年7月14日,人民起义冲击巴士底狱,象征性地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终结。
1791年,法国通过了第一部宪法,君主立宪制代替了绝对君主制。
1792年至1799年,法国的政治运动进一步激进化。
起初,法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导致了法国内外战争的爆发。
1792年8月10日,国民公会废除了君主制,并成立了第一共和国。
在这一阶段,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措施被推出,如个人自由、平等和土地私有权的确立,以及委员会制度的创建。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成功发动政变,结束了革命时期的动荡局势,建立了拿破仑的执政和拿破仑式军事威权统治。
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将革命时期的法律加以整合和完善。
三、结果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旧体制的统治,为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旧的封建制度被废除,新的社会阶级得到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然而,法国大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政治体系的演进人类简史中的政治观察
政治体系的演进人类简史中的政治观察政治体系的演进:人类简史中的政治观察在人类简史的长河中,政治体系的演进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政治体系的变迁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观察政治体系的演变,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早期形式政体的崛起早期的人类社会,政治体系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以首领或酋长为代表,实行着原始的部落民主。
在这种形式下,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相结合,部落成员之间凭借亲缘关系进行统治和掌控资源。
这种政治体系在很多原始社会长期存在,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章:古代的君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开始形成城市国家。
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出现了以法老、君主等为代表的君主制度。
君主通过权威和统一的政治体系,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掌控,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君主制度也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第三章:希腊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希腊的城邦通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化。
这种政治模式注重公众讨论和投票,提倡个人自由与平等。
希腊的民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罗马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罗马共和制度是古代政治体系的又一重要形式。
在共和制度下,罗马通过议会、元老院等机构实行政治权力的制衡与平衡。
然而,随着军事胜利和领土的扩张,罗马逐渐演变为帝国制度,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罗马帝国的衰落也暴露出政治体系的腐败与权力集中导致的问题。
第五章: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农业社会阶段的产物,以领主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为基础。
封建制度中,政治与经济权力高度融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依赖于各个封建主的力量。
封建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和保护生产,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等级和地位不平等问题。
第六章:近代民主化进程近代以来,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不断发展与演进。
围绕人类政治演变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围绕人类政治演变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从原始到现代:人类政治的奇妙之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讲人类政治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住在小小的部落里。
那时候呀,大家一起出去打猎、采集果子,部落里最厉害、最聪明的人就成了首领,大家都听他的,这就是最初的政治。
比如说,首领决定今天大家一起去东边的森林打猎,那所有人就都跟着去。
后来,人类变得越来越多,有了更大的地方,叫做国家。
这时候就有了国王和皇帝,他们权力可大啦,能决定很多很多的事情。
像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让大家都用一样的文字、货币,这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大变化。
再后来呢,人们觉得不能只有国王一个人说了算,大家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
于是就有了民主制度,大家一起投票,选出能为大家做事的人。
小朋友们,人类的政治一直在变化,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更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人类的政治一直在变呢。
一开始,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干活,谁力气大、谁会想办法,大家就听谁的。
这就像咱们做游戏,谁玩得好,大家就跟着谁的玩法。
慢慢地,人越来越多,就有了一些很大的村子,或者叫城邦。
这时候就有了规定,比如说不能随便抢别人的东西,不然就要受到惩罚。
再往后呀,有了很大很大的国家。
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可是有时候皇帝也会做错事。
直到有一天,人们说:“不行,我们也要说话,也要决定事情。
”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大家都能参与。
就像我们在学校选班长,每个人都能投票,这也是一种小小的政治呢。
人类的政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最新-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精品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
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
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
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
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
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
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
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
但也有一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
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
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
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
评齐泽克的激进左翼政治理论
∈欢娱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哲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人们又开始转向;统和分析传统的人们似乎以为,晦涩 了反对极端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的恒久力量的夕i 想深刻的标记,而齐泽克的作品对他 强调也变得可以接受了——1999年英国畅销书《育。
排行榜中出现了一本同情他的传记。
但是列宁就 王 F 泽克著作的质量不应受到质疑,但是 不同了——他被坚决地排除在温文尔雅的知识分 。
口 他的作品仍然一直被置于政治的考虑 子群体之外,即使在左翼阵营,列宁也被时髦的 f_n为}话语即: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德国 著作,如奥兰多·菲格斯(Orlando Figes)的 Z :义哲学、阿尔杜塞式的马克思主义以 《人民的悲剧》,描述为一个残忍的极权主义的妖 弋≥ ≥都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其中前两者是 魔。
齐泽克一再强调列宁作为现代左翼政治参照 工r _E 齐泽克认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 点的重要性,这标志着他的思想激进化了。
oE 心主义者,对于我来说,这个传统形 这种激进化,就像我所说的,在《敏感的主 ∽i 们哲学体验无法超越的界限,我的著 体》中是非常明显的。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并且具 o勺!竭力用拉康作为一种特定的工具使德有震撼力的著作,它围绕各种特别的主题和论点 工 <:重新现实化。
”① 展开有趣的讨论。
它的趣味性主要是因为,齐泽 夕£的著作虽然极富启发意义,但是看上 克试图在他的一些最抽象的哲学观点和更直接的r 激进的政治含义。
《意识形态的崇高 政治论题之问建立一种联系。
齐泽克所要论说的 i 关意识形态理论有趣的讨论与其说是 那些抽象哲学观点详实地涉及到德国哲学传统中 Ⅱ实质性的分析,不如说具有形式上的 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借助于另一本书,《偶 i 。
②但是,齐泽克近来的大部分著作 然性、霸权和普遍性》给我们所提供的框架,来 、重要的转变,政治气息更浓,并且有 标识齐泽克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 :的转向。
政治体系知识:从古希腊直到现代——政治体系的演变历程
政治体系知识:从古希腊直到现代——政治体系的演变历程政治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结构和制度,它包括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与限制、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机制以及政治决策的实施。
政治体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今天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了多种政治体系模式。
本文将从古希腊开始,带领读者了解政治体系的演变历程。
古希腊的政治体系古希腊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
所有公民都有权在民会上发言,并参与政治决策。
而在斯巴达,实行的则是一种政治制度,叫做两王制。
两个国王共同执政,但权力受到执政的元老会的限制。
古希腊也出现过一些专制政治,例如希波伯拉底和佛罗伦萨统治者的统治。
罗马的政治体系公元前510年,罗马开始实行共和制度。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元首称为罗马共和国执政官。
执政官每年任期,换届选举。
罗马共和国时期,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和机构的成员负责。
另外,罗马的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院等机构。
公元前27年,罗马开始实行帝制,这是传统上被认为是罗马共和国灭亡的时期。
中世纪的封建体系中世纪时期,欧洲许多封建国家的政治权力由君主集中掌握。
这些君主有时会向贵族或军队领袖赋予地位或特权,以保证他们的支持。
这一制度被称为封建体制。
封建体制下,社会分层严格,地位固定,社会动荡不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起,封建体制逐渐式微,资本主义的雏形开始形成。
现代政治体系现代政治体系从17世纪开始形成。
在欧洲,荷兰是第一个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现代民主的基础。
美国也建立了一套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民主制度。
现代民主制度中,政治权力的源头是人民,政府属于人民的代表,它通过事先规定的某些程序和程序,根据法律和选民的意愿来制定政策。
总结政治体系始于古希腊,变化了很多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进化政治及其结果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再次面临政治的激进化。
各种激进政治运动的诉求不一,运动形式也不一样,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有自上而下的专制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
在西方,有反全球化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反资本主义的街头运动(希腊)、独立运动(苏格兰公投)等。
在中东,旧的权威政治体制解体后,往往是失败国家的降临,出现了各种极端的宗教政治运动,甚至恐怖主义运动,最显著的就是伊斯兰国组织(ISIS)的崛起。
在拉丁美洲,由左派或右派政治势力主导的各种激进运动交叉进行。
在亚洲,有台湾学生的“太阳花运动”,香港泛民派的“民主化”运动,和各种形式的“反中运动”(既反共产党也反大陆)。
泰国长时期的政治抗争尽管以军人再次掌权告一段落,但问题仍然存在。
很多经济社会发展低度的国家(如缅甸和柬埔寨)的政治也在激进化。
中国的政治激进化因素,近年来也在急剧增加,只不过是政府仍有能力掌控局势。
印度尽管被视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但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剧烈地改变着其社会经济基础,也面临激进政治的压力。
尽管激进政治花样繁多,但对其组织者来说,本质几乎是一致的——都是起始于组织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去构想一个政治或者社会乌托邦,并且相信通过动员同样抱有不满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运动方式,把乌托邦转型成为现实。
激进政治不是新生事物,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激进政治,激进政治可以说是政治生活的内在部分。
不用看类似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激进政治,光看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激进政治,就足以看到乌托邦政治所能造成的结果了。
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激进政治,既包括通常中国人称为“左”的“共产主义革命”,也包括被视为“右”的“民主化”。
今天的激进政治的结果要到未来才能知道,但看看过去激进政治的结局,或许会得到很多启发,因为历史上的激进政治都会有类似的结局。
可以借用刚出版的三本涉及激进政治的书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本是著名马克思或者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碎片时光: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 he Twentieth Century);另两本是反思东欧共产主义解体后的政治状况,包括前捷克总统哈维尔(Vaclav Havel)的好友米切尼克(Adam Michnik)所著的《历史的麻烦:道德、革命与反革命》(The Trouble with History: Morality,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和另一个学者马蒂雅(Elzbieta Matynia)所编的《一个异乎寻常的时代:哈维尔与米切尼克的对话》(An Uncanny Era: Conversations Between Vaclav Havel & Adam Mich nik)。
霍布斯鲍姆是上世纪到本世纪初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两年前以95岁的高龄去世,本书是他去世之后出版的集子。
他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和西方的各种变革,最有资格来反思他那个时代。
这本书和他的其他学术性历史著作不一样,表述的更多的是他对他那个时代政治的看法和反思。
霍布斯鲍姆本身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一生享受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一生中也非常同情甚至支持共产主义,包括斯大林版本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对斯大林的激进政治(包括大清洗)抱理解的态度。
他不相信西方由少数精英主导的政治能够持续下去,因此认为苏联式的大众政治是一个出路。
不过,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解体,表明苏联式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破灭。
另一方面,尽管霍布斯鲍姆享受着西方精英资产阶级的文化,但对此也是非常不满,而倾心于平民文化。
不过,他也深切感受到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痛楚,因为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其一直享受的精英文化迅速消失。
激进政治造成相反结局霍布斯鲍姆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
他从自身个体政治价值和文化偏好的角度,对各种变革进行了反思,使得抽象的政治变得非常具体,展示了人们在生活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从他的反思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
第一,知识分子或许可以超越其自身的利益,去关心所处的社会利益,甚至人类的利益。
第二,对总体现实的不满往往促成知识分子去构建乌托邦。
第三,知识分子的“知识”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社会的发展进程并非“知识”所能控制和影响的,激进政治的结局往往和知识分子所构想的相反。
尽管霍布斯鲍姆也参加一些社会政治活动,但他主要的身份还是知识分子。
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则曾经是捷克和东欧的风云政治人物,被视为在推翻苏联集团和结束冷战过程中的英雄,尽管他们也曾经是知识分子。
可以把有关他们的这两本书,视为是他们对革命之后革命家这个群体的现身说法,也是从个体的层面来看宏观革命。
法国作家托克维尔曾经论述革命之后的变化,革命是换汤不换药,制度和秩序形式变化了,但大部分内容依旧。
但是,对革命家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革命失败,事情就会很明朗,革命家要不流放或者出逃,要不坐牢,要不被牺牲。
但如果革命成功了,事情就变得复杂一些。
一般的情况是,往日亲密的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一边是坚持革命理想的职业激进主义者,一边则成了新的掌权者,或者维持现状,或者改变不了现状。
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能够改变现状的革命家。
不过,从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对往日的政治异见者,在革命成功之后状况的细数,情况似乎更加复杂。
对大部分参加革命的人来说,抗议和革命只是生命中的短暂时光,革命后他们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少数革命家则变成了职业政治家,成为总统、总理或者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
不过,他们中的很多就像花瓶中的花那样,被供奉在国家政治的顶端,供人们欣赏和崇拜,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国家政治除了形式的变化,其他也一切如常。
有些革命家在革命后,对革命的理想不再幻想,甚至破灭,因为革命并没有能够为他们带来所希望的变化。
更有一些革命家,在幻想破灭之后,甚至变成了疯子。
换汤不换药情况的确如此。
不仅是哈维尔,大多数革命家都会观察到,革命之后的东欧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国家。
尽管激进政治带来了民主化,但国家仍然充满着贪婪、腐败、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
所谓的民主化意味着政权主体,从革命前的权力转型为今天的资本。
革命前的共产主义依靠权力来统治,革命后的民主则依靠资本来统治。
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东欧国家不乏极右派政权(如匈牙利),和革命前的共产主义政权一样,严厉地控制着社会。
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则更扭曲着(实际上是“决定了”)国内的政治形式。
地缘政治驱逐了“民主”的道德。
革命前的政治形式受制于共产主义政治(苏联),而革命后的政治形式则受制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地缘政治(美国和西方)。
较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苏联式地缘政治控制,西方美国的地缘政治更具欺骗性。
尽管西方也讲民主,但其核心是国家利益。
东欧国家的政治人物轻信只要民主化,西方就会大力帮助和拯救自己。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西方美国要不关注地缘政治利益远远多于东欧的民主,要不已经力不从心。
在东欧,革命家不仅对自己建立起来的民主失望,对西方的袖手旁观更是失望。
米切尼克因此说,革命的结果,“我们把人权宪章换成了信用卡。
”这当然是形象的说法。
并且,革命之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信用卡,信用卡仍然是少数人的,正如革命之前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样。
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当然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他们著书的目的还是希望人们秉承道德的力量,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
不过,他们的著作既是对革命的反思,也是对未来革命家的忠告。
毕竟,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越他们的国家,不仅传播到临近的东欧国家,也影响到遥远的亚洲。
从东欧的政治变迁中,不难体会到激进主义者需要有现实感,政治不可以过于理想,需要妥协。
这也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进主义者所需要反思的地方。
亚洲正在经历着激进政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激进政治同样具有乌托邦性质。
这里不可能对亚洲的激进政治进行全面的讨论,但从香港和台湾的情况,就不难看出激进政治的乌托邦性质。
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看这两个地区的情况。
第一是地缘政治。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实行怎样的政治形式,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秩序是第一秩序,而内部政治秩序是第二秩序,第二秩序必须向第一秩序调适。
从这个角度说,香港和台湾的政治发展,必须考虑到其周边的地缘政治要素,忽视了这个要素,内部的发展必然是不现实的。
向西方求助更使得激进政治的根基虚无缥缈化,东欧的发展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第二是民粹主义式的社会动员。
很多政治人物表面上追求民主,但实际上则是民粹主义。
香港和台湾两地的乌托邦主义者,一直在构建所谓的“认同政治”。
“认同”问题当然存在着,但在无限的政治动员下,这种“认同政治”的本质和往日的共产主义或者今天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并没有大的区别。
在认同政治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有效地政治化,出现泛政治化现象。
实际上,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想所有的生活都被政治化。
对他们来说,政治只是生活的很小一部分。
泛政治化,不管是通过专制方式动员还是通过民主方式动员,都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民主的动员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摧毁旧制度,但产生不了同样强大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和制度建设。
对人民来说,最重要的是“讨生活”,经济和建设仍然是最主要的。
激进政治改变不了什么,只是满足了理想主义者试验其乌托邦的幻想。
正因为如此,理想主义者最终被原来的支持者所抛弃。
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进政治,因为种种因素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如果激进主义者多一些现实主义感,就可以做更具现实性的选择,既可以达到目标,又可以控制出现过多的并不想要的结果。
就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必要的妥协。
不过问题在于,如果激进主义者具有了现实主义感,他们就不再是激进主义者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非西方世界,历史还是在不断为理想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创造着政治和生活的悲剧。
尽管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理想层面看,人们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历史从来就是这样的。
政治永远使人纠结。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问题专家)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zheng-yong-nian/2014_09_25_270603_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