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失误诊断及矫正
高考文言文阅读失误诊断及矫正
高考文言文阅读失误诊断及矫正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2013年延续了2012年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基本特点,与前几年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①彻底改变了史传文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国共十多份试卷文言选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史传文与其它类文章的比例基本保持在一比一。
②部分试卷题量和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上海试卷尤为突出。
③题型更加灵活多样。
2、问题考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最感到头痛,往往心里没谱,有的考生解答选择题靠瞎蒙,解答翻译题靠胡诌。
产生这种答题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阅读文言文的应有知识,二是缺少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方法。
【诊断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释义题失误原因与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释义题失误原因与对策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
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不辨古今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
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
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如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二、不知通假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内:里面该句中的内是纳的通假字,意思是使进入,意译为投入,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C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纳去解释,而仍按内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三、不明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古文阅读常见错误及改正
古文阅读常见错误及改正古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在进行古文阅读时,常常会犯以下一些错误,影响我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把握。
本文将介绍这些常见错误,并提供改正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古文。
一、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读者在阅读古文时常犯的错误之一。
当我们只看文中的某几个字或句子,而忽略了上下文的内容和背景,就容易误解原文的真正含义。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我们需要系统全面地阅读古文,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全面理解。
改正方法:仔细阅读整篇古文,尤其要关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读前导知识,了解古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查阅注释进行帮助。
二、字词理解错误古代文献中的字词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少读者在古文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字词理解错误的情况。
比如,古代文献中的许多字词有着不同的义项,如果我们将其只限定在一个意思上理解,就会导致对于整句或整篇文章的误解。
改正方法:查阅专业词典或注释,了解每个字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选择正确的意思。
同时,可以通过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增加对于古文中字词的认识。
三、语序颠倒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读者在阅读古文时常常会将句子的语序颠倒,导致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甚至完全颠倒。
这种错误不仅会影响对于句子的理解,还会使整篇文章的意思模糊不清。
改正方法:在阅读古文时,尤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并对句子中的各个成分的用法和位置进行准确把握。
可以通过多读、多分析来提高对古文语序的理解。
四、缺乏上下文的衔接古文阅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长篇的文章,涉及到多个段落或章节,往往需要将这些段落或章节联系起来理解。
但是,如果读者只关注个别段落,而忽略了上下文的衔接,就会导致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不准确。
改正方法:在阅读长篇古文时,要注意将各个段落或章节进行整体的连接。
可以通过划线、作笔记等方式将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帮助理解上下文的衔接。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犯下一些常见错误。
这些错误不仅影响到了文言文的准确理解,也影响了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1. 词义误解在阅读文言文时,词义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学生会遇到对某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不清楚的情况。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词义的准确理解:- 增加生僻词汇的积累,不断扩大词汇量。
- 学习相关的古代典籍和古代文化知识,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的使用背景和语境。
- 通过查阅词典等工具,准确地理解词义。
2. 句式理解困难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也是学习者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多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亲自感受其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特别是熟悉不同句式的用法和变化。
-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和动词的位置来理解句子结构。
3. 文字错误文字错误包括错写字、字形错误等。
为了避免并纠正这些错误,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注意认真书写,特别是练习独立写作时。
- 检查自己写的字是否正确、整齐。
- 多参考正确的范本,模仿书写。
4. 虚词使用不当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们常常在虚词的使用上出错。
以下方法可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 系统地学习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 注意虚词的语义变化和不同用法。
-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注意虚词的出现频率和上下文的语境。
5. 理解古代典籍的困难时至今日,我们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通过古代典籍进行阅读。
然而,由于古代典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理解其中的内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典籍:- 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
- 参考相关的文献和注释,特别是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
- 多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探讨难点。
以上是文言文学习中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的一些概述。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在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犯下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还会对整个阅读体验造成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
I. 用词错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容易犯下用词错误。
这些错误包括误用古代词汇、错误理解词义等。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仔细阅读原文: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们要仔细理解并记住每个词的含义。
可以结合课堂讲解或字典查询来确保正确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2.加强积累:通过积累古代词汇的使用频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可以通过背诵古代诗词、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来加强对古代词汇的积累。
II. 语法错误语法错误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学生们可能会犯下错用语序、主谓不一致等错误。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理解句法结构:学生们应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句法结构,包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动补结构等。
通过深入理解句法结构,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语法知识。
2.加强练习:通过大量的语法练习,学生们可以熟悉并纠正自己常犯的语法错误。
可以寻找相应的练习题目,并借助老师或同学的指导进行订正。
III. 理解错误理解错误也是学生们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学生们可能会对文言文的含义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上下文:学生们应该注重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词义和句意。
可以结合课堂讲解、词典查询等方式来加深对上下文的理解。
2.分析语境: 学生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分析语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包括用词错误、语法错误和理解错误。
针对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原文、加强积累古代词汇,理解句法结构、加强语法练习,注重上下文、分析语境等方法来进行纠正。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错误1.动宾误置常见错误:将动词置于宾语之前。
例如:我见史先生时,马上向他请教了问题。
纠正方法: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例如:我见史先生时,马上请教了他问题。
2.词序颠倒常见错误:将主谓语颠倒。
例如:他学习刻苦。
纠正方法:将主谓序列调整正确。
例如:他刻苦学习。
3.句式混乱常见错误:将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混合使用。
例如:那把伞,依然让他耐不住了,拍桌子大骂了几声“糟糕!”。
纠正方法:保持句式的统一,使用纯正的文言文表达。
例如:那把伞,依然让他忍不住,拍桌子大骂几声“糟糕!”。
二、词语用法错误1.用词不准确常见错误:在使用近义词时选词不当。
例如:他勤奋刻苦,每天都在书桌前埋头钻研。
纠正方法:根据语境和意义选择正确的词语。
例如:他勤学苦练,每天都在书桌前埋头研究。
2.成语与典故错用常见错误:误用成语或典故,导致表达不准确。
例如:他对学习不放在心上,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
纠正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和典故,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他对学习漫不经心,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
3.词义歧义常见错误:使用词语时忽略了词义的多义性。
例如:他用功苦学,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纠正方法:注意词义的多样性,在上下文中确保语义明确。
例如:他勤奋用功,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阅读理解错误1.字句理解有误常见错误:对于生僻字或古代词语的理解错误。
例如:读《红楼梦》时,碰到一些生僻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纠正方法:通过查字典、寻求帮助等方式搞清楚字义,确保正确理解。
例如:读《红楼梦》时,碰到一些生僻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他人来解决。
2.理解整体不透彻常见错误: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含义理解不到位,只顾理解局部。
文言文典型错误分析及六招制胜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
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 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 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里面。
7、 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误: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 吗?”。
8、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六、翻译六招制胜 1、留: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
器物名、度量衡等,不用翻译。 如: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 挑选适合的人。
六、翻译六招制胜
2、“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 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农家苦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文言文翻译
一、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 解 与表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赋分与现状
10分,分值高。目前的翻译平均分仅在3~4分,提 升空间大,要高度重视,强化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三、典型失误示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六、翻译六招制胜
5、“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 语要求调整过来。
句式合乎规范
(1)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文言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中文言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在高中文言文写作中,同学们经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并提供改进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提高文言文写作的水平。
一、错误一:句子结构过于复杂在文言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喜欢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导致句子晦涩难懂。
这种情况下,读者往往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改进方法:首先,要尽量避免使用过长的句子。
可以将长句拆分成短句,以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
其次,要注重句子的逻辑结构,确保句子的主谓宾关系清晰明确。
此外,可以使用适当的连接词或者标点符号来划分句子的层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
二、错误二:使用过时的词汇和短语在文言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喜欢使用过时的词汇和短语,导致文章显得陈旧无新意。
改进方法:首先,要积极学习新的文言词汇和短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其次,要灵活运用这些新的词汇和短语,以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创意。
同时,要注意词汇和短语的选择要符合文章的语境和内容。
三、错误三:语句表达不准确在文言文写作中,有些同学由于词汇和语法的不熟悉,导致语句表达不准确,意思不清楚。
改进方法:首先,要加强对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的学习。
可以通过背诵古代文言文作品或者阅读相关的语法书籍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了解古时候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四、错误四:缺乏观点和论证在文言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只是简单地叙述事实,而缺乏观点和论证。
这使得文章显得平淡无味,缺乏说服力。
改进方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文章中,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引用相关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其次,要注重论证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要确保论证过程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五、错误五:缺乏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文言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只是机械地使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而缺乏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这使得文章显得单调乏味,缺乏魅力。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分析与纠正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分析与纠正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典型的错误。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一、对古代汉字的理解错误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出现对古代汉字的理解错误。
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汉字的意义理解错误,二是对古代汉字的用法理解错误。
首先,对古代汉字的意义理解错误。
由于古代汉字的意义与现代汉字有所差异,学生们往往会将古代汉字的意思与现代汉字的意思混淆。
例如,学生们会错误地将古代的“为”解释为“做”,将“父”解释为“爸爸”。
这种错误导致了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正确把握。
其次,对古代汉字的用法理解错误。
古代汉字的用法与现代汉字也有所不同,学生们常常出现将古代汉字的用法错误地套用到现代文中的情况。
例如,学生们会错误地使用古代的“吾”、“尔”等称谓代词,造成文章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应该加强对古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扩大对古代汉字的了解,减少理解错误的发生。
二、对文言文的语法错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对文言文的语法错误。
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错误,二是对古代文言语法规则的不熟悉。
首先,对古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错误。
古代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特殊的句式,例如“之所以……者”,“则……而不……”等,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容易引起学生们的理解错误。
学生们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提高对这些特殊句式的理解水平,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
其次,对古代文言语法规则的不熟悉。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学生们常常因为对古代文言语法规则不熟悉而导致语法错误的发生。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失误及对策例谈(完美整理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失误及对策例谈基础知识0118 0641: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失误及对策例谈一、文言实词解释题1、答题失误:(1)词类活用误译例: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湖南卷)此项为不正确的一项,命题者故意以“怪”字的一般用法来解释,让考生落入“陷阱”。
其实应该是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可译为“因而以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为奇怪”。
(2)用今义释古词例①: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福建卷)②:可以喻大喻:比喻(辽宁卷)③: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广东卷)以上三例,都是命题者以用今义释古词来设制的干扰项,“工”非“工整”,而是“精妙”;“喻”非“比喻”,而是“明白”;“候”也非“等候”,而是“问候”。
(3)多义词误用义项:例:景公与陈无宇……诛讨诛:杀掉(北京卷)句中的“诛”不是“杀掉”,而是“讨伐”,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就是此义,而“杀掉”则是“诛”的后起义。
(4)单音节词误作双音节词:例: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
(江西卷)此项中的“请假”不是双音节词,而是“请”和“假(代理)”两个单音节词,“令因请假”可译为“县令因而请他暂代县令”。
2、答题对策根据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复习时要对高中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认真梳理,注意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认真复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知识。
考试答题时认真地分析各个选项,将其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意思来理解,符合文意为正确项,否则为错误项。
二、文言虚词理解题1、答题失误:(1)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未过关。
例: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江苏卷)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这里题干中“为开救”中的“为”可译为“替”,介词,“为开救”即“替他展开营救”。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文言文是古代汉字文字体系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许多读者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犯下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一、字词使用错误1. 近义词的混淆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字词具有近义之分,读者常常会将它们混淆使用。
比如,“然而”与“然则”、“乃”与“而”、“永”与“常”等。
为了避免混淆,读者应该在阅读前对这些词语进行梳理,并了解它们的具体用法。
2. 形近字的误用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形非常相似,但含义却截然不同。
读者常常会将这些字混淆使用,造成误解。
例如,“易”与“易”、“肆”与“斯”、“彼”与“某”等。
读者应该通过词典或相关资料明确每个字的含义和用法,以避免误用。
3. 成语引用不准确在文言文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成语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然而,由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准确,读者常常将其用错或用之不当。
例如,“明察秋毫”与“明察秋波”、“满腹经纶”与“满腹疑团”等。
为了正确使用成语,读者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注释和解释来弄清楚。
二、语法错误1. 语序颠倒文言文的语序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易造成读者的困惑。
例如,“山之高者虽’由峻也,险者虽由’险也”这句话表达的是“山越高,越陡峭;山越险峻,越危险”,而不是“山高是由于陡峭,险急是因为险峻”。
因此,读者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注意语序的正确性。
2. 虚词使用错误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虚词,如“之”、“乎”、“者”等,用于连接和修饰其他词语。
但由于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容易被读者使用错误。
例如,“孔子学问之高明”应该是“孔子学问很高明”,而不是“孔子的学问高明”。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读者应该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虚词。
三、句式结构错误1. 并列结构混淆文言文常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多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但由于读者对并列结构的使用不熟悉,容易混淆。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近年来,随着古代文化的复兴,文言文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一些改正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错误一:字词意义理解错误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导致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产生困难。
例如,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典故等,我们很难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改正:1. 提前做好准备。
在阅读文言文之前,了解一些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典故等常见字词的含义,这样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2. 使用工具书。
在遇到生僻的字词时,可以及时查阅字典或相关的工具书,帮助理解其意义。
3. 多阅读、多积累。
通过多阅读古代文献,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和词汇量,以提高对古代字词的理解能力。
错误二:语法结构理解错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这常常导致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产生困难。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了解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 多读经典文献。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文献,特别是一些有注释解释的版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反复阅读和翻译。
多进行反复阅读和翻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从而减少错误的产生。
错误三:忽略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子之间常常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忽略上下文的理解往往会导致对句子含义的误解。
为了改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理解句子在整个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2. 注意重复和对比。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重复和对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3. 多分析篇章结构。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每年高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都是文义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题。
这道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
命题者往往在错误的一项中设置“陷阱”,“引诱”考生上当,怎样才能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呢?研究试题错误选项的类型尤为重要。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误解词句命题者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句加以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2010重庆卷第10题C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古代表示“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
另外,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也有矛盾。
2.2011浙江卷第18题D项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这里的“迁”不是贬谪移职,而是指升官调离(大理寺)。
这一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应该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学习文言文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用法,但文言实词的含义最终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不要想当然,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2009北京卷10题D选项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原文:“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
这句话是说鲁地有两个儒生不与孙叔通合作,而不是所有的。
2.2010四川卷第10题B选项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方面介绍文言文学习中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字词使用错误1. 近义字使用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多个字的字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情况。
例如,“善”与“良”,两者都表示好的意思,但“善”注重内在的善良,而“良”则更多用于物品或品质的好。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使用哪个字,避免使用错误的近义字。
2. 用词不准确文言文使用的词汇有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容易导致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在选择词语时,要注意查阅相关的字典和词典,理解其持有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不要仅凭直觉或类似的现代汉语词语来替代,以免误解或改变原文的意思。
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积累词汇和字义的理解。
查阅专门的文言文词典和语法书籍,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文法使用错误1. 语序错误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时遵循的是主谓宾的顺序,有时则使用倒装或其他特殊的语序。
在翻译或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避免字句之间的混乱或不通顺。
2. 助词使用错误文言文中的助词使用较为独特,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例如,“之”、“乎”等助词的使用在文意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学习助词的特点和用法,灵活运用,避免使用错误或多余的助词。
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语法时,要理解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规则。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解与解释错误解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僻字、古代典故或特殊的修辞手法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如果对于某个字词或句子的含义产生疑问,要及时查阅字典或相关的注释和解释书籍,理解其准确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也要注意背景知识的积累,了解古代社会、人物和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数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错误的阅读理解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会对句子的结构、意思和修辞手法产生困惑。
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导致阅读理解的错误。
改进方法:1. 提前准备:在高考前,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力。
2. 理清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先理清句子的结构,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弄清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目的。
3. 理解上下文:抓住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上下文的关系,辨别主次矛盾,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二、字词理解不准确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学生经常将古代文字与现代汉字的意思混淆,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
改进方法:1. 查字典:对于生词或不熟悉的古代文字,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使用字典,查找其准确的解释和用法。
2. 多练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字和词汇,提高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三、缺乏整体把握很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只看到了局部的句子和词语,却无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导致对文章的理解片面和不全面。
改进方法:1. 阅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尽量读懂全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触发点。
2. 串联观点:在阅读时,要将文章中的各个观点和段落进行整合和联想,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缺乏综合运用在高考语文阅读中,很多学生只追求理解句子和文章,却忽视了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等方面的理解。
改进方法:1. 关注古代文化:学习文言文时,要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精选5篇)
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7-9年级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诠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为了遵循《课标》,兼顾农村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本次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阅读质量,并提出个人对语文教学对策的一点浅见。
一、命题特点分析试卷主要考查这几项内容: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
此类题考查学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试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3、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
试题考查学生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准确顺畅,语句是否文雅,尤其是对重点实词能否翻译到位。
4、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评价。
该试题考查学生能否从关键词语、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
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
该试题考查学生能否借助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鉴赏。
二、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在本试卷的答题情况中反映出以下几点问题:(一)文言文断句存在的问题:1、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2、不明语法:(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补或补语误以为后一句的主语;(2)将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或动词之间的关系。
(二)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1、文意不通带来的困难,有些学生读不懂句意和整个文意,对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就不明白;2、语法不通带来的困难。
学生对句意是明白了,但是句意前后是什么关系,学生又不明白,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单句的语法和复句的关系不能掌握;3、语境不看造成问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常见错误分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常见错误分析一、错误分析简介文言文阅读是学习古代汉语文化和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学生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避免在文言文阅读中犯同样的错误。
二、使用现代汉语思维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文言文。
这样的错误会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整体阅读效果。
为避免这个错误,学生需要在阅读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文言文的阅读特点、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等内容。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切换,尽量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
三、忽略上下文信息有些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往往会忽略上下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导致对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
为避免这个错误,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注重上下文信息的把握,尤其是对于生僻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等内容,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四、语法错误在文言文阅读中,语法错误是学生常犯的一种错误。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用法掌握不够扎实所致。
为避免语法错误,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来加强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文言文语法,避免在文章中犯语法错误。
五、字词理解错误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常常会对一些古代汉字的字义产生错误理解。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词义的掌握不够深入所致。
为避免这个错误,学生可以通过多读经典作品、查阅相关的辞书和参考资料来加深对古代汉字的理解。
同时,在阅读时要注意上下文的提示,猜测字词的具体含义。
六、结构理解错误结构理解错误是影响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错误之一。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将一句或者几句话的结构理解错误,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出现偏差。
为避免这个错误,学生需要注重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理清逻辑关系和信息层次。
同时,在遇到复杂句子时,可以将其拆解为简单的分句,逐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失误诊断及矫正
高考文言文翻译失误诊断及矫正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从2013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试题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进行表述的形式。
如何减少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对于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问题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型是让考生翻译两个文言语段,一般都不长,但选择的都是难点比较集中的语句,以便合理分配阅卷的分数,考查考生的文言阅读翻译能力。
每段分值2分。
每年考生总是在这个题上失分严重。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考生不是按要求直译而是按自己的猜想意译。
很多考生只能答个基本意义,且,句意不通顺的很多。
就是意思对,也只能得一个基本分1分。
【诊断分析】文言文翻译的失误诊断分析如下:(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高三学生文言文检讨书范文模板
[日期]尊敬的老师:我谨以此检讨书,就近期在文言文学习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一、检讨事项1. 学习态度不端正:近期,我在文言文学习上存在一定的松懈,对待课文阅读和背诵不够认真,未能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2. 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我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经常出现理解偏差,导致答题错误。
3. 课堂参与度不高:在文言文课堂上,我未能积极发言,与同学互动,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效果。
二、原因分析1. 自我要求不严格:我对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上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意识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方法不当:在学习文言文时,我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入。
3. 缺乏耐心: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我缺乏耐心,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改进措施1. 调整学习态度:我将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珍惜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 巩固基础知识:我会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确保对文言文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3. 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我将积极发言,与同学互动,提高自己的课堂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拓展阅读:我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我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以此次检讨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敬请老师批评指正!此致敬礼![姓名][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失误诊断及矫正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2013年延续了2012年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基本特点,与前几年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①彻底改变了史传文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国共十多份试卷文言选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史传文与其它类文章的比例基本保持在一比一。
②部分试卷题量和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上海试卷尤为突出。
③题型更加灵活多样。
2、问题考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最感到头痛,往往心里没谱,有的考生解答选择题靠瞎蒙,解答翻译题靠胡诌。
产生这种答题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阅读文言文的应有知识,二是缺少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方法。
【诊断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
对书本上的包含这些用法的重要句子及相关虚词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不少学生对于像“不如因而厚遇之“其势弱于秦”等句子及其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非常陌生,还误以为这些句子是课外内容。
课本没有学好,要做对题目,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确答案:C。
3.审题不细,混淆概念内涵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
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
另外,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过多思考;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悉心揣摩。
命题人有时更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例]2008年北京卷: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⑤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率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③⑤⑥都只是韩延寿理政特点的间接反映,它们都不符合题于中“直接反映”的要求。
正确答案:C。
4.阅读粗略,辨析不够细致不少考生不会在仔细阅读原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仔细比较辨析,看不出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结果选错。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
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豪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考生误选C较多,而看不出B项错误。
主要原因是读得太粗略,辨析不到位,以致看不出原文只说高祖对太祖说“汝每事咨之”,并未写太祖“遇事咨询昙首”。
这里命题者把文中本来是这个意思,故意说成是另一个意思,曲解文意,混淆是非,从而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实施方法】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确很难,但如果我们能在考试时很好地利用平常的积累,善于抓住题中的“暗示”,讲究答题的策略,是可以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增加得分的。
1.既要有“不求甚解”的勇气来整体感悟全文,又要以特有的耐性注意对个别问题的研读。
每年文言文阅读题中都有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重点是对选段内容的概括分析。
为此,我们可以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理解的平台。
然而考生在阅读选段时却总想一字不落,字斟句酌地读懂全文,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这时就需要有“粗知”而“不求甚解”的勇气,敢于丢下“个别”甚至是“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而去追求大意即可。
高考文言文选段基本上都是比较规范的记叙性人物传记,所以理清记叙的几大要素:什么人(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当然这个结果既指事情本身的发展结果,也指当事人对事情的回顾、总结,还包括局内外人也含作者的相关评价等等。
抓住了这些信息对整体把握文意至关重要。
这对于解决概括分析题和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分析题就有了很好的佐证。
因为这类题常在大体正确的表述中夹人一些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或妄加推断的内容来干扰考生,只要你抓住了全文内容的要点和中心意思,完成这类题也就不难了。
2.对实词词义的理解,可用现代汉语中此字的双音词或它的常见义项,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
文言文中多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这类字相当多的都发展为双音词。
理解这类实词词义可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双音词义项放回原语境中替换,看能否贯通文意,能即可应用。
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迫亡逐北北:指败逃者A项中的“拔”现代汉语中有“拔除”“拔掉”“拔出”等双音义项,相对于“城”这个对象来说,“被拔除”“被拔掉”也就是“被攻取”,可知A是对的。
B项中的“附”现代汉语中有“依附”“归附”“亲附”等双音义项,联系语境可知解释为“亲附”正确。
D项中“北”现代汉语中有“败北”“北方”等义项,语境中“亡”和“北”应该同义,是“追”和“逐”的对象,所以解释为“败逃者”是可以的。
C项中“乘”有“登上”“乘坐”“趁着”“凭借”等双音义项,相对于“城”这个对象来说,“登上”“凭借”似乎都可以,但从语境来看“乘”应该理解为一个动词,故解释为“登上”符合语境:田单是要给燕军造成无力再战的假象,才用老弱女子登城守卫。
可见“乘”解释为“巡视”不正确,即可断定选C。
3.对于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可以比照熟悉的例句来推断。
近几年对这类知识的考查都结合了重要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考生答题时就应该抓住平常熟悉的例句联想记忆,相似比较,从而确定选项。
4.从选项中寻求帮助。
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命题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除设计以正确表述为主的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外,还常常在题干或选项中隐藏一些可能的暗示,尤其是一些“生僻”内容的理解,给出的答案往往就是正确的。
所以考生应该先研读题干,浏览选项,力求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后才去阅读文段,这样阅读就更有针对性,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往往可以依靠选项作为参考来揣度文意。
5.从2002年起文言文阅读为了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了主观性较强的翻译题。
对解决这类题,首先得讲清关键字词:实词讲清词义,虚词体现用法,词类活用讲清活用后的含义。
如: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其:大概(表推测语气),谓:说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及:到……时,尽:蝎尽又如:①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廷:名词作状语,当廷、当面②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位;君乐闻其言,则位化为忠—“住”“忠”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位—奸馁的人忠—忠心的人其次,把握句式特点—包括语气、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句子构成的一般特点等。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语气上表推测,句式上有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位;君乐闻其言,则债化为忠”就是含有假设语气的推理,再从句子的一般特点看前后构成正反对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