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_张丽娟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总和。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的问题。
很多县域经济依赖单一产业,比如农业或传统制造业,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该产业受到冲击,县域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需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来调整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一些县域经济落后,发展缓慢,贫困面临严重的问题。
而另一些县域经济却比较发达,发展水平较高。
这种发展不均衡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利益的不平衡,也会加大区域间的差距。
需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支持、推动产业转移等措施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县域经济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很多县域经济缺乏创新能力,只是重复他人的做法,缺乏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养创新人才等。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环境压力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县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等。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单一化、不均衡、缺乏创新能力和面临环境压力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解决问题,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进一步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富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在工作中突出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大重点,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项工作。
引进了一大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大项目。
重点项目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程度高。
今年,县政府把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
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到我县重点企业进行考察。
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亲自进行检查、调度。
乡镇、办事处和县直部门对每个重点项目都明确一套班子,全方位包保负责。
主要负责人深入建设第一线,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促项目建设速度。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确保了重点项目健康发展。
(二)结构布局合理。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点项目分布合理,符合我县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区域布局来看,重点项目带动乡镇的模式比较合理,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密切,项目之间关联度高,矿业为乡镇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消除了乡镇之间在区位优势上的差别,为实现资源共享、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速度快。
重点建设项目中,畅达集团、长瑞地产、铁成集团等已全面建成或投产,预计年内还有其他项目竣工投产,超额完成了工程形象进度。
(四)项目特色明显。
围绕我县资源优势引进的项目规模大、效益好、主导产品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项目的建成将成为我县工业企业的龙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对增强城区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带动人流、搞活物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一)建设资金短缺。
从调查情况看,除部分骨干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充足外,多数重点项目建设都受到了资金匮乏的制约,部分项目实力不足,自有资金少。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路径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路径分析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方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关系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签: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路径分析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1.农业产业化问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复合体。
目前,传统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农业经济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小城镇建设问题就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大力降低传统农业发展的比例,同时不断增加现代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经济也不例外。
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缺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發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路径分析1.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来说 .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 .污染小的特点 .把 旅游业作 为先导产业往往有利于动 员各方面 的力量共 同参与县域
经 济 的 开 发 ,使 县 域 经 济 得 到 超 常 的 发展 。 4 资源 集 约 开 发 利 用 模 式 .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1 ” 企 业 、大规 模 ” 的产 业 集 群 引 领 模 式 .小 这 种 模 式是 在 县 域 内 按 专 业化 分 工 和 协 作 原则 .将 大量 的生
县 域 经济 是 指 以县 城 为 中心 , 乡镇 为纽 带 以农 村 为 基础 . 有发展旅游 业的巨大优势 。旅游业发展可 以带动 众多行业的发 以 以县 ( )辖行 政 区域 为单 元 的 区域 经 济 。 它是 以农 业 和农 村 经 展 .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 . 人可 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 .带薪 市 个
资源优 势包括 :一是丰 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存
多样 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 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 . 形成产业集群 .在集群 内运 在较大的气候 差异和广阔的土地 .
行实 现 规 模 经 济 。这 种 模 式 的主 要 特 点 是 :第 一 .单 个 企 业 规模 了生 物 资 源 的 多样 性 ,造 就 了 中西部 地 区 品种 纷 呈 的物 产 。二 是 较 小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的企 业 绝 大 多 数 为 中小 企 业 ,起 步 的 门 槛较 蕴藏量 巨大的能源 。三是丰 富的矿产 资源 。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
低 .容易在短期 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 ,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同 是不开发资源 ,而是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 势资源 。事实上 , 时,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 容易适应市场 对产 品多样性变化 的要求。 很 多资源优势县 已经培育出了有特色 、有优势 、有潜力、有市场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浅析
镦015%。
、,u』,女瓣莲潞㈣#黼:≮≈””t∞#燃¥*蝴艇《㈣###’≈≈…{”t:,io}。
…4“。
?二“”“、”“。
?!、“””“一。
t。
实毁中课题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浅析张学勤[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思考[中凰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7—1962(2004)ll—0043—02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基本单位,同时,又作为相对独立、结构完善的县域经济,在1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一度十分活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加入咖和经济市场化的加快,近年来却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探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于理清思路.对症下药,解决“瓶颈”,促使县域经济走出困境,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人手予以探究分析。
1.我国现行垂直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弊端。
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妻自1994年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垂直化改革.原来接受县级管理的地税、烟草、金融、工商、盐务、医药、技术监督等部门,职能上收,权力强化。
从长远看,这种中央直属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垂直部门对地方经济利益具有很大超脱性、适当的独立性,便于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统一行动和协调.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有效防止地方保护。
但从近期看,鉴于发展不够是县(市)一级最突出的问题,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垂直部门权力强化,导致县级政府职能弱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县级政权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而全”单元结构.除国肪、外交外,差不多各个职能应有尽有。
而强化垂直管理后,县级“块块”则是职能多、责任大,而调控职能部门少了。
正由于县级管理手段和权限不断削弱,县级政府的调控职能缺少经济、法律手段,也大大加重了县城经济财政负担和广大农民负担。
二是县级政府对垂直管理部门看到管不到,工作难协调。
虽然这些部门工作在地方.服务在地方,但人、财、物的管理权限都集中在“条条”部门,结果是“块块”无职无权管不了,“条条”鞭长莫及管不好,政府成了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工作部。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3
研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及采取的对策, 对于推动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乡村 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制约县 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要求,提 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 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推动传 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 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优化产业结构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 发展水平,形成具有区 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瓶颈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
03
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等。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包括政策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等。
在经济层面,需要研究如何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 结构,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议当地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 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科技 创新水平等。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包括:资金制约、人才制约、技 术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
02
这些瓶颈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
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了 解瓶颈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路径、手段、目标和瓶颈
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路径、手段、目标和瓶颈发展县域经济,一则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二则推动城乡平衡发展,需要处理好六大主要矛盾: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矛盾、扩大生产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传统生产方式与循环经济方式之间的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县城建设与乡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和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
发展县域经济,须走改造农业、做强非农业(工商业)和做大扩大生产的路径;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促兴现代农业,推动农工商融合发展;尤其要强化种养(牧)结合,通过完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创新和拓展农产品应用市场,将垃圾农业回用内嵌到农业生产的生态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家庭经济发展和农业绿色生产、固碳减碳。
更进一步,乡村建设还要尽力促进农业产业园与农村工业园的融合发展,将种养殖业、工业和商业融于一体甚至园区化。
承认县域是区域权利的主体和县域存在自己的区域权利,让县域自己主张自己的区域权利,从整体上谋求发展和实现效益,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职业分立分工协作关系,健全县域大市场,维护县域公益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
合理分配财政投资,建设县城与乡村融合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工商融合发展,打造县城与乡村一体的县域经济——这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坚持的方向。
政府要搞好设计和监管,主导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加强市场管理和推动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供销社“三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县域经济生态圈的建设,促进“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立足自治,有规划有预算地去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和落实相关的发展项目,利用县域资源禀赋,搞活农村经济循环和县域经济循环,形成县域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对外开放,建立健康的对外关系和落实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外部援助,形成系统和合、有机完善的县域发展的生态圈,综合发挥政府财政投资、优惠政策、市场调节和城市资本的作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主体的地方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
本文将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平衡现状与原因1. 区域差异:我国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县域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3. 产业结构单一:一些县域的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创新驱动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4. 人才流失: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欠缺,一些有潜力的人才流失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
二、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县域的产业政策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3.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对县域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通过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4. 强化政府扶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5.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县域经济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存在着区域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政府扶持和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只有通过全面的对策措施,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的发展对策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的发展对策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7期2002年区域经济概念被重新提出,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完善。
当前,发展区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发展现状严重影响着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乡镇、农村民营企业中,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加工贸易型企业占据主导,这就意味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耗能高,污染较为严重。
此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含量较低;而林业、矿业的初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新型产业优势不突出。
这种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比重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比较分散,因而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稍显薄弱,而这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生产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对滞后,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也使得乡镇、农村产品滞销,损失巨大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县域内整体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挫败,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二)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大任务,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但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
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但是较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并未转移到乡镇、附近城镇,而是选择外出务工,这就使得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质量大大下降,留下的大多是年老体弱的劳动者,这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凸显。
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等。
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加强产业支撑,拓展新产业,优化政策环境,推动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竞争力。
未来,县域经济应注重创新、开放、协同,政府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县域经济挑战,县域经济机遇,产业支撑,政策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未来展望,关键因素,政策支持,县域经济保障。
1. 引言1.1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
加强产业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高营商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只有通过产业支撑、政策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的解决,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县域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县域经济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如农业、轻工业等,产业结构单一且陈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前言县域是指在地理区划上,县以上级别行政区的下一级行政区,是我国实行的三级行政体制中的基层行政单位,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普遍单一,大量依赖传统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致使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这种情况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加明显,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都非常有限,投资资源亦十分匮乏。
2. 发展动力不足许多县域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例如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电信网络、自来水网络、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较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同时,县域政府的行政能力有限,对投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避税优惠较少,也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3. 人才流失较严重县域地区人才资源不足,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人才缺乏又加之城市的吸引力,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出,从而影响到县域地区的发展。
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高素质人才存在着留不住、回流困难等问题,这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相对匮乏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各种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需要大量投入。
但是相应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很难得到保障,这也成为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县域经济应该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和环保型产业转型,以企业的技术优势或品牌优势为重要依据,培育新兴产业。
同时,可以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入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应该主导、鼓励和促进引导企业等其他力量参与建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并改善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浅谈制约我县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浅谈制约我县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办法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农民增收存在着信息不畅,技术缺乏,资金不足、项目难找的状况。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因此,挖掘市场经济的潜力,需要更好地提高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建设农村小康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战略重点和首要任务,也是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主题,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互动激励竞争机制,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才能大大提高助农增收的水平,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1.债务沉重,机构运转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赤字平均在5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在30万元左右。
基层同志普遍反映,现在的财政体制是倒金字塔结构,县、乡财力十分薄弱,征收渠道较少,导致了不少乡镇、不少部门缺乏基本的办公经费,有的甚至连干部应有的补助和出差的费用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报销。
一位乡镇领导干部说:“自己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难,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后,乡镇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如果不是党性、责任和组织给我做工作,说实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络查看)话,早就不想干了,这几百元钱一月的微薄工资已不能再养家糊口了”。
而大多数在编的事业干部也早就有了打算,等到乡镇改革的到来。
确实乡镇这一点微薄的收入,除去车费、生活费,难以养家糊口。
对一些年青有能力的干部,才华也难以得到施展。
2.应酬繁杂,领导精力分散有人估算,如果把工作内容分为事务和政务两大类,目前县级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60%左右,乡镇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70%左右,导致领导走不出门的主要问题有“三多”: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
面对群众的上访,上级事无巨细的检查,汇报太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接待都要领导出面,陪餐敬酒、搞车轮战术、楼上楼下造成人力、财力穷于应付。
浅论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战略措施
不 同区域 的资源 、 环境 等条件不 同 , 发展水 平也 不一样 。
因而采取的发展方式也有差异 。而同一地 区的不 同县域经 济
的发展大多 以本地 区为立 足点 。 东部地 区强 强互动 , 动了一 带
农 民转移困难 , 从而直接 影响 到农 民的收入 , 而农 民收入低 ,
又会通过恶性循环影 响到农 业生产 、 资 , 投 最终难 以跳 出这一
收 稿 日期 : 0 8 0 — 7 20—50
作者简介 : 张明才 ( 9 5 , , 1 5 一) 男 安徽无 为人 , 中共繁 昌县委党校高级讲 师。
・
3 ・ 6
批县域经济 的发展 ,而 中西地 区条件较差 ,县域经 济发 展缓
大力抓好 现有企业 的改造 ,加大企业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 造力 度, 把优势企业做 大做 强 ; 三要大力招 商引资 , 引入外源动力 ,
产 业 的 发展 滞 后 影 响 到 县 域 三次 产 业 的 良性 循 环 , 阻碍 了农 也
业经济的交 汇点 , 是宏观经 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 是整个 国 民经济的基础 , 我国经济后发优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是 其地位和作用 具体表现 在 : 县域经济是 中 国的 “ 民生经济 ”;
大 的困难也在工业。 在我国 , 工业的分布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
县 域内工业总量小 , 县域经济实力弱 , 而工业 的发展 需要大量 的投资 , 致使县域工业大多规模小 而分散 , 企业竞争力差 。
( ) 三 县域第三产 业发展缓慢 第 三产业 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产业间的相互联 系与促进 , 还可以吸纳农村剩余 劳动力 , 甚至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 如旅 游业 )还 可成 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 , 然而 , 县域经济发展缓 慢, 国民经济总体实力 弱, 对第 三产业的发展需求 不旺盛。 三 第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
文中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总结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并提出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标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
它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1.“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
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种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
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市 场 论 坛MARKET FORUM区域经济2020年第6期(总第195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张陇娟(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甘肃 定西 743000)【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甘肃省定西市6个县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县域层面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程度都比较低。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条对策建议:第一,集中力量补齐发展“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二,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发展环境,形成新的环境竞争力。
第三,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考评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
【关键词】定西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20)11—0037—04【收稿日期】2020—03—20【作者简介】张陇娟(1985—),女,甘肃陇西人,中共定西市委党校(定西市行政学院)讲师,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的“低质量”特征更为明显,因此,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难点在县域层面也最为突出。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与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完成了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继而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是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供给体系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主攻方向。
三是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充分实现。
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其中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当数五大发展理念。
因此,在研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时,将从五大发展理念展开阐述。
要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之难
CURRENT EVENTS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封面故事·责任编辑丨李 珂 黎金霞 谭 冰 郁 微要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之难文丨■ 佳 雨 整理报道“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县域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县域经济代表着中国数千个县级行政单位的经济实体,它们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石。
有媒体评论道,如果说,北上广深是中国的外衣,县城就是中国的内里,在这里能看到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中国。
如果说大型城市承载了更多的战略责任,那么,县城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多、分布广,春日里的重庆开州,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新华社/图)是中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草根力量”。
县城的土地,装下了偌大中国社会的大部分特性,也承接了很多人事业的起飞或转折。
据光明网报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在党校公开课《以“理”服人丨高质量发展“县”在进行时》中提出,中国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占据90%的国土面积、52%的人口规模,却只贡献了38%的经济比重。
这种空间人口与经济规模的不协调,直观表现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欠缺。
蔡之兵认为,在中国城乡发展格局中,大城市、县城和农村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
由于“县域不经济”,使得三角结构的平衡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冲击,对三个区域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县城的吸引力有限,大量劳动力涌向大城市。
大城市的过度拥挤使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这使很多人“想留留不下”,但大城市仍在加速吸引人口。
以24个GDP超过万亿的城市为例,这些城市的总人口在202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高达23.1%,比2019年的20.9%又增加了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差距也从16.2%进一步扩大到了18%,户籍转化率进一步降低,说明涌入大城市工作的很多人并没有办法留在大城市。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浅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浅析及对策作者:张静萍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扶贫资源要素外向度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259-02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一)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1.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2.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政策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
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我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我县每年用地需求约2000亩左右,而省分配给的指标只有300亩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每年的用地计划指标下达晚,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影响当年的开工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用地指标方面,我县获得加快发展所急需的用地指标很困难,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邮政储蓄又从县域抽走了大量存款,资金源头流量不足,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不但其融资成本高,而且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使用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
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讲解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的论断。
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 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 12个省区市。
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 实现城乡统筹, 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
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 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 61.7%, 农业生产条件差, 生产技术落后; 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 产业技术水平低; 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
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 以农村为基地, 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 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 也是其落脚点; 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 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 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 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244.25元。
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 其县域经济 GDP 超过 29.5亿元的县却只有 9个, 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 10.5%; 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 7个, 占其县域单位的 8%;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 244.25元的县域 25个, 占全省县域单位的 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下旬刊)总第570期
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
它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1.“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
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这种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
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第三,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通过种养、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从而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
3.第三产业带动模式
第三产业包含的具体行业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很大。
从当前比较成功的例子来看,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批发市场带动模式。
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浙江义乌市、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
(2)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有些县域第一、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具
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
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带薪假期的延长和国际关系的缓和,以及国家对旅游业的日益重视,旅游业已经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县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4.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
资源优势包括:一是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和广阔的土地,多样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中西部地区品种纷呈的物产。
二是蕴藏量巨大的能源。
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不开发资源,而是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
事实上,很多资源优势县已经培育出了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有市场的地方工业体系。
应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有多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2.体制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虽然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
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01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张丽娟 李国红 兰莹利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摘 要] 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
文中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总结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并提出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模式 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