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课后作业15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本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具体过程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
2.B 。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课后篇素养形成必备知识基础练1.能说明BF3分子中的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的理由是()A.B—F之间夹角为120°B.B—F为非极性共价键C.3个B—F的键能相同D.3个B—F的键长相等分子中键角均为120°时,BF3分子中的4个原子共面且构成平面三角形。
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结构B.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C.CH4、CCl4分子中键长相等,键角不同D.C C的键能是C—C键能的两倍解析分子结构是由键角、键长及共价键个数共同决定的,A项错误;CH4、CCl4分子均为正四面体形,它们的键角相同,键长不等,C错误;C C中的双键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构成,σ键键能一般大于π键键能,因此C C的键能应小于C—C键能的两倍,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B.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长越大,分子越稳定C.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角越大,分子越稳定D.在双键中,σ键的键能要小于π键的键能,键长越小时,分子越稳定,故A对,B错;双原子分子中的共价键不存在键角,故C错;两原子之间σ键的重叠程度要大于π键,故σ键的键能一般要大于π键,D错。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键能越大,键长越小,则分子越稳定B.只有非金属原子之间才能形成共价键C.水分子可表示为H—O—H,分子中键角为180°D.H—O键能为462.8 kJ·mol-1,即18 g水蒸气分解生成H2和O2时,放出能量为(2×462.8) kJ,键长越小,分子越稳定,A 项正确;AlCl 3中含有共价键,B 项错误;水分子中两个O —H 的键角小于180°,C 项错误;H —O 的键能是破坏1 mol H —O 所吸收的能量,在1 mol H 2O 分子中有2 mol H —O,故18 g 水蒸气中的H —O 断裂应吸收能量2×462.8 kJ,而当H 、O 形成H 2和O 2时需放出能量,故应根据公式“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18 g 水蒸气分解生成H 2和O 2时吸收的能量,D 项错误。
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四旁栏思考题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4. 1白色;黑色;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拓展题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3. 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问题探讨提示: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二思考与讨论1. 提示: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在1.5~2.0 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2. 提示: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 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 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3. 提示: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做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4. 提示: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5. 提示: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3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的遗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4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遗传观念的挑战;三旁栏思考题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四练习基础题1. 1×;2×;2.C ;拓展题1YyRr ;yyRr ;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4;3YyRR 或YyRr ;4;如果是YyRR 与yyrr 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 与yyrr 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判断题 1.×; 2.×; 3.×;选择题 1.D; 2.C; 3.D; 4.B;二、知识迁移因为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时,非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显性基因,而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隐性基因,极核受精后发育成胚乳,胚乳细胞中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故在甜玉米植株上结出非甜玉米;当非甜玉米接受甜玉米的花粉时,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隐性基因,而非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显性基因,故在非甜玉米植株上结出的仍是非甜玉米;三、技能应用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所以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一般在一个群体中显性个体数多于隐性个体数;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蝴蝶的绿眼个体数多,并且绿眼∶白眼接近于3∶1;同样蝴蝶的紫翅个体数多,并且紫翅∶黄翅接近于3∶1,所以判断蝴蝶的绿眼和紫翅是显性性状,白眼和黄翅是隐性性状;四、思维拓展1. 提示:一对皮肤颜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说明白化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同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且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代是白化病患者的几率为25%;以此可以判断,人类正常皮肤与白化皮肤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2.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普遍性,因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分解为每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乘积,即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数为2×2=22,性状比例为3∶12;故n 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有2n ,其比例为3∶1n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问题探讨1. 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二旁栏思考题1.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2. 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3.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4.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会分裂成一个含细胞质多的卵细胞和一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也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最后三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三想像空间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少量DNA 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DNA ,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四实验1. 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2.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3. 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五模型建构讨论一1. 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3.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4.2个;2个;讨论二1. 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4种;3.8种;六技能训练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条 8 8 8 16 8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细胞类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条 8 8 4 4七第一小节练习基础题 1.1√;2×;3×;4×; 2.B; 3.D;4. 1①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②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③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A 与C ,A 与D ,B 与C ,B 与D 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细胞中a 与a′,b 与b′,c 与c′,d 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⑤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⑥参见教科书图2 2;2① 4条; ② B,D ;B ,C ;拓展题提示:不一定;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比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的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不正常;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例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患者就是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后发育成的;八第二小节练习基础题 1.1√;2√;3√;2. 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的;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多样的;由于减数分裂是有规律的正常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样每个物种正常的雌、雄配子都含有该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半的染色体,并且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受精作用时精卵结合使受精卵及其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又可以恢复该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性状是由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保证了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拓展题提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形成含有2条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形成了2条21号染色体,但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这样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当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含23条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只含有1条21号染色体与上述异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47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为3条;当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这个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是47条,含有3条21号染色体;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二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 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三练习基础题 1.D; 2.B;拓展题1. 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2. 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第3节伴性遗传一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1. 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2. 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 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 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 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 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二资料分析1.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2. 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三练习基础题 1.C; 2.B; 3.C; 4.1AaXBXb妇,AaXBY 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 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 染色体,或者不含X 染色体;如果含XwXw 卵细胞与含Y 的精子受精,产生XwXwY 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 的卵细胞与含Xw 的精子受精,产生OXw 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 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 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判断题 1.×; 2.√; 3.×; 4.√; 5.×;选择题 1.C; 2.C; 3.B; 4.A该显性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5.C;二、知识迁移1. 设红绿色盲基因为b ,那么1XbY ;XBXB ,XBXb ; 21/4;2. 1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后代均正常;夫妇一方是患者,子女有1/2为患者;2选择生男孩;3不携带;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为患者真实遗传;3. 是父方,可能是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复制的Y 染色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有YY 的精子;3.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 1.提示: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出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 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并不惟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二旁栏思考题因为硫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磷则主要存在于 DNA的组分中;用14C 和18O 等元素是不可行的,因为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两种元素;三思考与讨论1. 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 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2. 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 或蛋白质的作用;3. 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出其他的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主要技术就可以;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四练习基础题 1.1×;2×; 2.C; 3.D;拓展题1. 提示: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DNA ,而大多数蛋白质却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蛋白质外壳的;2. 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3.2DNA 分子结构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提示: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二旁栏思考题1.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 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 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的、简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 A结构模型;4奥地利着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2.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 与A 、T 与T 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 与T 配对,G 与C 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 模型; 三思考与讨论 2.提示: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的方法主要有:X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计算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过来,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科的发展,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3. 提示: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等;四模型建构1.DNA 虽然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使DNA 储存了大量的遗传信息;2. 提示:1靠 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系两条链的偶联;2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由于碱基对平面之间相互靠近,形成了与碱基对平面垂直方向的相互作用力该点可不作为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五练习。
数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数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函数与导数1.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相关联。
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中的现象,如物体的运动,以及数学问题中的关系,如图形的变化。
2.函数的性质(1)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函数的因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
(2)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可以通过判断函数的对称性来确定,即如果函数关于y 轴对称,则为偶函数,如果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则为奇函数。
(3)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描述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而单调变化的情况。
如果函数逐渐增大,那么函数为增函数;如果函数逐渐减小,那么函数为减函数。
3.直线与双曲线的方程(1)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通常可以写为y = mx + c的形式,其中m是直线的斜率,c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2)双曲线的方程:双曲线的方程可以写为y = a/x或x = a/y的形式,其中a是双曲线的参数,决定了图形的形状。
4.导数的概念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也可以理解为函数曲线在该点上的切线斜率。
导数可以用数值或者函数表示。
5.导数的运算与应用(1)导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函数f(x)和g(x)都可导,则它们的和、差、乘积、商都可导,并且有相应的求导公式。
(2)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可以表示函数曲线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也可以表示函数曲线上的某一点处的速度或者速率。
6.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1)高阶导数:高阶导数表示函数的导数的导数。
例如,函数f(x)的一阶导数为f’(x),二阶导数为f’‘(x),三阶导数为f’’’(x),以此类推。
(2)隐函数求导:当函数的表达式不能直接表示出y关于x的显式函数时,需要通过隐函数求导的方法求出导数。
第二章:指数和对数函数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指数函数的定义:指数函数y = a^x是以a为底的幂函数,其中a>0且a≠1。
(2)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y = loga x表示以a为底,与指数函数y = a^x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教版⾼中化学必修⼆全册课后习题答案△△2 2 2 2 3P11⼈教版化学必修⼆全册课后习题答案:1.1;1;Cs ;Li ;7; 1;F ;F 。
2.C3.C 4.A 5.(1)6Li 7Li ; (2)14C14N ;(3)23Na24Mg 。
6.7.8.略 9.3367 11124Li+O 2 点燃 2Li O 10.(1)甲C ⼆ IVA ;⼄ O ⼆ VIA ;丙Na 三 IA ;丁 Al 三 IIIA(2)甲与⼄:C+O 2 点燃 CO 2⼄与丙:4Na+O 2=2Na 2O 或者 2Na+ONa O⼄与丁:4Al+3O 2Al O。
11.12.略P191.减⼩;减弱;增强;Na ;NaOH ;Al (OH )3;HClO 4。
2.B3.C 4.(1)⾦属性 K ﹥Na (2)⾦属性 Al ﹥B (3)⾮⾦属性 Cl ﹥P(4)⾮⾦属性 Cl ﹥S6. 略 7.(1)钡⽐铍剧烈;(2)钡应该⽤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 :碳元素 Y :氧元素 Z :钠元素 W :铝元素;(2)画出其原⼦结构⽰意图,电⼦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数=族序数;22 3 (3) C+O 2点燃 CO24Na+O =2Na O 或者 2Na+ONa O24Al+3O 22Al O 。
22 29. 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数相同⽽电⼦层数逐渐增⼤,原⼦半径逐渐增⼤,所以⾦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 略。
11.7 个电⼦层,最外层电⼦数为 6;第七周期,第 VIA族;⾦属元素。
P241.略 2.C 3.D 4.D5. 共价键是原⼦之间通过共⽤电⼦对形成的作⽤⼒,形成时没有电⼦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对的偏移。
离⼦键是阴阳离⼦之间的静电⼒的作⽤,形成时可能有电⼦的得失。
6. 稀有⽓体中每个原⼦的和歪点⼦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 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 3、CH 4、SO 2;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F 2 和 O 2。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1;1;Cs;Li;7;1;F;F。
2.C 3.C 4.A5.(1)6 3Li 7 3Li;(2)14 6C 14 7N;(3)23 11Na 24 12Mg。
6.7.8.略9.(1)4Li+O2点燃2Li2O 氧化剂:O2、还原剂:Li;(2)2K + 2H2O =2KOH +H2 氧化剂:H2O 还原剂:K(3)Br2 + 2KI =2KBr +I2氧化剂:Br2还原剂:KI(4)Cl2 + 2FeCl2=2FeCl3氧化剂:Cl2还原剂:FeCl210.(1)甲: C 二IVA ;乙: O 二VIA;丙:Na 三IA;丁:Al 三IIIA(2)甲与乙:C+O2点燃CO2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Al2O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减小;减弱;增强;Na;NaOH;Al(OH)3;HClO4。
2.B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 (5)非金属性O﹥S5.(1)酸性HNO3﹥H3PO4(2)碱性KOH﹥Mg(OH)2(3)碱性Mg(OH)2﹥Al(OH)36.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碳元素Y:氧元素Z:钠元素W:铝元素;(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3)2C+O2点燃CO C+O2点燃CO24Na+O2=2Na2O2Na+O2△Na2O2 4Al+3O2△2Al2O3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全)(含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都是 个,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失去 个电子;碱金属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卤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都是 个,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得到 个电子;在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2.查阅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A .磷B .钙C .铁D .碘3.下列关于F 、C1、Br 、I 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 .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C .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教的增加而增强D .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4.放射性同位素钬 16667Ho 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32B .67C .99D .1665.在63Li 、7 3Li 、23 11Na 、24 12Mg 、14 6C 、14 7N 中:(1) 和 互为同位素;(2) 和 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3) 和 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6.查阅元素周期表,从每个方格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以一种元素为例,将你获得的信息用图表示出来。
7.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金、银、铜、铁、锌、钛的位置(周期和族),并指出这些元素的核电荷数。
8.寻找你家中的食品、调味品、药品、化妆品、洗涤剂、清洁剂及杀虫剂等,查阅标签或说明书,看一看其中含有哪些元素,查阅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查阅哪些物品中含有卤族元素。
试着向你的家人说明其中卤素的有关性质。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锂在空气中燃烧(2)钾与水反应(3)溴与碘化钾反应(4)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10.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如表中所示,从周期表中找出这四种元素。
(1)填写下表(2)写出这几种元素的单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与乙:乙与丙:乙与丁:11.截止到199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原子? 为什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1.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可以分为单、双、三键。
单键最常见,双键和三键只存在于某些分子中。
3.共价键的形成需要原子间电负性差异小,通常是非金属元素之间的键。
4.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键。
5.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化学键,通常是金属元素之间的键。
6.氢键是由氢原子与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如氮、氧、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存在于分子中。
7.范德华力是由分子间瞬时偶极矩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诱导偶极矩相互作用力形成的非化学键,通常存在于分子间。
1.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生成物则放出能量,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差。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
2.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3.化学式为C + H → CO2 + H2O。
4.反应顺序为②③④⑤⑥,最后生成物为①。
5.缺少信息,无法改写。
6.缺少信息,无法改写。
7.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则放出能量,反应最终放出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
吸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来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
8.结论1:正反应的能量变化值相等,吸热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放热反应则放出能量;结论2:反应的能量与反应物的物质量成正比;结论3:反应的能量变化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
9.(1)反应释放的能量为3.97×10KJ;(2)生成物的质量约为101Kg。
10.化学反应需要能量来断键,放热反应是指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
同意乙同学的说法。
11.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能量变化值相等,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与反应物的物质量成正比。
12.(1)一次性干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而蓄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2)氧化还原反应为2KClO3 → 2KCl + 3O2↑。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物质结构一、必修二第一章习题答案1. 金属原子的电子云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相对固定而不是规则振动的。
2. 充分加热后,固体物质原子间距离减小,固体膨胀;液体由于分子间距离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是膨胀的;气体由于分子间无拘束状态,所以当联接分子间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气体体积增大,固体、液体、气体的大气压都是由于它们的分子在频繁地与外界的气压作用下产生的。
3. (1)原子的质量数=原子中质子数+原子中中性粒子数;(2)原子的电子数=原子中质子数。
4. 分子的电荷量为零,不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因而在电场中不受力。
5. 氢键的作用是氢原子的电子与另一个分子的原子核间形成氢键,将分子聚集起来形成有理化合物。
二、必修二第一章小试牛刀1. 化合物的结构: A(C1H2O)3→醇,B(C2H6O2)2→醇酸,C(CH3Cl)2→烷烃,D(CO2H4)→酸,E(C3H8O)→醇,F (C2H4O)→醛。
2. 分别是:A(CH3OH)2→CH3OH,B(C2H5OH)2→HC2H3O2,C CH3Cl→CH3,D CO2H4→CO2+H2,EC3H8O→C3H8,F(CH3CHO)2→CH3CHO。
3. (1)从它的化学结构可以看出这可以遵循星型结构的规则,它是由1个中央原子和3个末端原子构成的,单中心结构的氨分子由于它的原子结构而不再符合这个规则。
(2)这样的效应可以被设计成同种化学结构的不同类型的分子之间所产生的,它们中的各个原子对序列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
(3)由于长度的分布不同,在有些情况下它们之间结构的差异将会更加明显,而在有些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结构差异则细微得令人难以分辨。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一、必修二第二章习题答案1. (1)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2)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平均值与瞬时值相同时,速度是匀的;(3)做匀加速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但一定不相反。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详解概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详解概况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详解概况)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详解概况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高中物理Ⅱ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曲线运动第1节 曲线运动1. 答:如图6-12所示,在A 、C 位置头部的速度与入水时速度v 方向相同;在B 、D 位置头部的速度与入水时速度v 方向相反。
图6-122. 答:汽车行驶半周速度方向改变180°。
汽车每行驶10s ,速度方向改变30°,速度矢量示意图如图6-13所示。
图6-133. 答:如图6-14所示,AB 段是曲线运动、BC 段是直线运动、CD 段是曲线运动.图6-14第2节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1. 解:炮弹在水平方向的分速度是v x =800×cos60°=400m/s ;炮弹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是v y =800×sin60°=692m/s 。
如图6-15.图6-152. 解:根据题意,无风时跳伞员着地的速度为v 2,风的作用使他获得向东的速度v 1,落地速度,即:,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tanθ=0。
8,θ=38.7° 3. 答:应该偏西一些.如图6-16所示,因为炮弹有与船相同的由西向东的速度v 1,击中目标的速度v是v 1与炮弹射出速度v 2的合速度,所以炮弹射出速度v 2应该偏西一些。
图6-164. 答:如图6-17所示.图6-17第3节 抛体运动的规律1. 解:(y =1。
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这说明()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3..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A.有线电报的开通 B.无线电报的开通C.有线电话的开通 D.无线电话的开通4.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5.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6.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言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 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7.10.近代中国的铁路交通、通讯事业开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清政府的努力 C.民间百姓的需求 D.外国的积极指导8.“具大神通,经纬纵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3-1-2,直线l的倾斜角为()
图3-1-2
A.45°B.135°
C.0°D.不存在
【解析】由图可知,直线l的倾斜角为45°+90°=135°.
【答案】 B
2.(2014·宜昌高一检测)已知直线l的倾斜角为β-15°,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0°≤β<180°B.15°<β<180°
C.15°≤β<180°D.15°≤β<195°
【解析】因为直线l的倾斜角为β-15°,所以0°≤β-15°<180°,即15°≤β<195°.
【答案】 D
3.过点M(-3,2)、N(-2,3)的直线的斜率是()
A.1 B.-1 C.2 D.
3 2
【解析】过点M、N的直线的斜率k=
3-2
-2+3
=-1.
4.若图3-1-3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有( )
图3-1-3
A .k 1<k 2<k 3
B .k 2<k 3<k 1
C .k 1<k 3<k 2
D .k 2<k 1<k 3
【解析】 设直线l 1,l 2,l 3的倾斜角分别为α1,α2,α3,由图可知α3<α2<90°<α1,故相应斜率的关系为k 1<0<k 3<k 2.
【答案】 C
5.下列各组中的三点共线的是( ) A .(1,4),(-1,2),(3,5) B .(-2,-5),(7,6),(-5,3) C .(1,0),⎝
⎛
⎭
⎪⎫0,-13,(7,2)
D .(0,0),(2,4),(-1,3)
【解析】 对于A ,∵4-21-(-1)≠5-2
3+(-1),故三点不共线;
对于B ,∵
6-(-5)7-(-2)≠3-6
-5-7
,故三点不共线;
对于C ,∵-13-00-1=2-⎝ ⎛⎭
⎪
⎫-137,故三点共线; 对于D ,∵4-02-0≠3-0-1-0
,故三点不共线.
二、填空题
6.(2014·洛阳高一检测)已知M (a ,b ),N (a ,c )(b ≠c ),则直线MN 的倾斜角是________.
【解析】 M ,N 两点横坐标相同均为a ,故直线MN 与x 轴垂直,从而直线MN 的倾斜角是90°.
【答案】 90°
7.已知点A (1,2),若在坐标轴上有一点P ,使直线P A 的倾斜角为135°,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知k P A =-1,若P 点在x 轴上,则设 P (m,0),则0-2m -1=-1,若P 点在y 轴上,则设P (0,n ),则
n -20-1=-1,解得m =n =3,故P 点坐标为(3,0)或(0,3).
【答案】 (3,0)或(0,3) 8.在下列叙述中:
①若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它的斜率k =tan α; ②若直线斜率k =-1,则它的倾斜角为135°; ③若A (1,-3)、B (1,3),则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
④若直线过点(1,2),且它的倾斜角为45°,则这条直线必过(3,4)点;
⑤若直线的斜率为3
4,则这条直线必过(1,1)与(5,4)两点. 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 ①当α=90°时,斜率k 不存在,故错误; ②当倾斜角的正切值为-1时,倾斜角为135°,故正确; ③点A 、B 横坐标都为1,所以直线AB 与x 轴垂直,斜率不存在,
故正确;
④直线过定点(1,2),斜率为1,又4-2
3-1=1,
所以直线必过(3,4),故④正确;
⑤斜率为3
4的直线有无数条,所以直线不一定过(1,1)与(5,4)两点,故错误.
【答案】 ②③④ 三、解答题
9.如图3-1-4所示,直线l 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 1⊥l 2,求l 1,l 2的斜率.
图3-1-4
【解】 l 1的斜率k 1=tan α1=tan 30°=33. ∵l 2的倾斜角α2=90°+30°=120°, ∴l 2的斜率为k 2=tan 120°=-tan 60°=- 3.
10.已知交于点M (8,6)的四条直线l 1,l 2,l 3,l 4的倾斜角之比为1∶2∶3∶4,又知l 2过点N (5,3),求这四条直线的倾斜角.
【解】 因为k MN =6-38-5=1,所以l 2的倾斜角为45°,又l 1,l 2,
l 3,l 4的倾斜角之比为1∶2∶3∶4,故这四条直线的倾斜角分别为22.5°,45°,67.5°,90°.
11.已知A (-1,1),B (1,1),C (2,3+1), (1)求直线AB 和AC 的斜率.
(2)若点D 在线段AB (包括端点)上移动时,求直线CD 的斜率的变化范围.
【解】 (1)由斜率公式得
k AB =1-11-(-1)=0.k BC =3+1-1
2-1= 3.
k AC =3+1-12-(-1)=33.
(2)如图所示.
设直线CD 的斜率为k ,当斜率k 变化时,直线CD 绕C 点旋转,当直线CD 由CA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CB 时,直线CD 与AB 恒有交点,即D 在线段AB 上,此时k 由k CA 增大到k CB ,所以k 的取值范围为
⎣⎢⎡⎦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