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谋划未来——佛山举行首届“环保·产业·城市”发展研讨会
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周爱香,刘青青,李静(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近年来,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热点逐渐广为人知。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旅游资源丰富,为工业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缓慢、旅游项目吸引力较低、高知名度品牌较少等问题。
文章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注重游客体验、提升工业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强政策扶持、培养专业人才等几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佛山;工业旅游;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23)09-0149-04收稿日期:2022-12-20作者简介:周爱香(1972-),女,湖南衡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刘青青(1999-),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控制;李静(1997-),女,合肥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风险控制。
佛山坐落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工业发达地区,其优势产业为制造业,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
[1]佛山拥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丰富多彩的工业旅游资源,大量的知名工业企业,目前已培育出海天味业、蒙娜丽莎、美的、东鹏、碧桂园、中国联塑、格兰仕、小熊家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工业旅游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工业旅游是工业和旅游业融合产生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以工厂生产场所、生产过程、先进的生产工艺、工人工作场景、高效的生产成果、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浓厚的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为吸引物,[2]以增长见识、增加阅历为目的,融参观、学习、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游览形式,[3]是现代生产力不断更新发展的产物。
加快“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辨识度、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工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佛山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工业总产值长期位居大中城市前十。
城市回归文化与生态引热议
城市回归文化与生态引热议,“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产城互动:广东新型城市化的南海探索佛山城市化“产城互动”理念与“强中心”战略成为昨日论坛的重点议题。
以“产城互动”和“强中心”战略为引领,广东金融高新区在南海区千灯湖畔加速崛起。
南海西部片区围绕西樵山生态环境推进城镇化,让城市回归文化、回归生态。
南海城市建设的成果:南海区千灯湖公园。
在广东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区域的城市与产业如何统筹协调发展?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如何重新审视?城市之于产业,可以有怎样的创新认识和创新实践?昨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南方有为论坛”第一场分论坛,以“产城互动:广东城市化的南海创新实践”为题,深度探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探索,为全省贡献来自新型城市化一线前沿的鲜活经验。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中山大学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袁奇峰等4位海内外知名专家聚首一堂,以佛山市和南海区为样本,综论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共融之道。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是涵盖多方面的,而产业是其中一部分。
在新一轮发展中,城市应该引领产业发展。
在这一方面,目前正强力推进“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佛山市和南海区,先行先试,逐步实现从以往的“产业催生城市”转入“城市引领产业”历史新阶段的主动转变。
佛山新路:重构城市与产业关系在刚刚闭幕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指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新型城市化作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推进新型城市化,绕不开一个重大命题:产业与城市,两者如何统筹协调发展?在当前城市正日益成为区域竞争重要载体的“城市时代”,城市之于产业,需要有怎样的一番新认识?“佛山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在第11位,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佛山排名更是在第一位。
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地市样本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文/潘慧完善氢能产业链 成效卓著围绕氢能源产业发展,佛山市成立了“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暨氢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
积极引进培育氢能产业项目,致力打造氢能产业平台、产学研平台和展示平台,推进加氢站建设,形成了涵盖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以及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和成果。
一是率先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
在规划方面,市区两级出台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佛府函〔2018〕191号)、《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年度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规划等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政策方面,出台了省内首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全国首项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对生产、研发、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扶持,引导氢能产业要素集聚发展。
二是以仙湖氢谷为核心建设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园区。
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规划8200亩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丹灶仙湖规划47.3平方公里建设仙湖氢谷,以仙湖为核心区域,以氢能目前,广东省正在以佛山市为核心节点,着力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佛山市作为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四个示范城市(北京、上海、郑州、佛山)之一、全国首座商用加氢站的诞生地和广东省唯一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核心部件产业基地,自2010年开始便高度关注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布局了仙湖氢谷、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等多个氢能产业基地,集聚了重塑科技、爱德曼、广顺新能源、泰罗斯、长江汽车、海德利森等多家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核心部件、氢能整车制造企业和一批氢能源研发机构,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汽车应用示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佛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孵化育成体系_培育新质生产力
佛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孵化育成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文/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政策引领 促载体高质量发展自2015年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以来,佛山市先后出台《佛山市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佛山市科技创新载体后补助试行办法》《佛山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孵化政策体系。
截至2022年底,全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5.4倍和3.2倍,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实现全市五区全覆盖。
全市共有众创空间90家(国家级2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4家(国家级25家),在孵企业2936家;成立各类孵化基金(种子基金)达22.16亿元,在孵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30.86亿元;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吸纳就业人数1.06万人和3.32万人。
2021年,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的规范管理,佛山市出台《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引导孵化载体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实行动态管理,科学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2022年,全市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2725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86家,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毕业企业达33家,广东天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运通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优秀毕业企业营业收入超1亿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此外,瀚蓝环保产业孵化器孵化的两个孵化项目近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体现了佛山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优势。
此外,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以下简称“佛山市孵协”)发挥行业沟通桥梁作用,启动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入库征集工作,打造一千平方米专业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整合优质科技服务机构资源。
目前,已有广东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聚智诚(知名科创服务品牌)及钎陶里(高新区企业服务资源池机构)等企业入库,其中,广东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在入库接受佛山市孵协培育期间荣获中国生产力近年来,佛山市科学技术局锚定市委“515”战略目标,围绕创新链部署孵化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全市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为佛山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黄征学产城融合是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佛山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截止到2018年,全市拥有村级工业园1025个,面积约178.06平方公里;拥有24.51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拥有禅城、南海、三水、高明沧江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批准面积29.79平方公里。
深入探讨佛山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提出未来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优质生活圈,对促进我国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产城融合的逻辑起点近些年来,佛山加快探索“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共同提高,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一)提升村级工业园的发展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导致低效土地占用大量空间,佛山产业升级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受空间发展的限制,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先进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地。
除土地资源外,城市的品质不高,也限制了产业和人才的集聚。
现有厂房中约有40%是低矮的破旧厂房,厂房和村庄相互交错,工业、商业、住宅、道路功能布局不合理。
有的地方建了新房,不拆旧屋,旧屋区成了“移民村”,有的旧屋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给人口、计生、消防、治安等社会管理带来不便。
2018年1月,佛山出台《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从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吸引人才的23条措施,取得部分成效,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智联大数据显示,粵港澳大湾区当前的人才净流入率为1.39%,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
其中,深圳、广州是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中心,从外界流入大湾区的人才有40.39%进入深圳,31.42%进入广州,两城的人才流入量之和占大湾区流入总量的七成以上。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佛府办〔2019〕14号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佛府办〔2019〕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佛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文广旅体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5月6日佛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基本建成空间集聚、创新力强、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结合《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鼓励做大做强对文化制造、批发企业年营业收入首次超2000万元,文化零售、服务企业年营业收入首次超500万元并进入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平台的,一次性补贴20万元。
对已进入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平台的文化制造、批发企业年营业收入每增加1000万元,文化零售、服务企业年营业收入每增加500万元,补贴1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补贴总额最高为500万元。
对成功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10万元补贴。
对经考核合格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秀项目,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给予每个项目最高50万元、每年总额最高为300万元的资金扶持。
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文化企业,按照《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规定,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3•【字号】佛府[2012]102号•【施行日期】2012.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佛府〔2012〕10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业经佛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佛山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23日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为统筹我市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挖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破解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突出、生态用地锐减、生态文明水平偏低等问题;推进佛山“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幅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编制佛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
本规划概要:“12366”,“生态创建我最优”。
“1”:坚持一项基本方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协调两大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3”:执行三个最严格--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最严格的土地审批。
“6”:建设六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资源保障体系。
“6”:完善六大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宣教保障,能力保障。
“生态创建我最优”--通过实施“12366”工程,实现佛山市“十二五”期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标准,在全国“十二五”期间的生态创建中做到最优。
第一章生态市创建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1条地理位置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走出高质量发展“荔湾路径”
走出高质量发展“荔湾路径”作者:麦婉华来源:《小康》2024年第08期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广州市荔湾区狠抓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引领全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突出重围、站稳脚跟。
蓄势起航,乘龙而上。
新春开工后,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商务区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项目(广州滨江上都)现场,只见一期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望江住宅、商业楼宇、教育配套一应俱全,二期也已动工建设。
同时,位于江边的广船滨江公园已对外开放,篮球场、儿童游乐设施、露营地等配套应有尽有。
如今,公园成为了片区居民周末露营、郊游的好去处。
“高端商业需要有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作为载体。
英国Aedas和新加坡Spark联合完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日本隈研吾操刀文化建筑设计、美国SWA执笔公园景观设计、香港梁锦华精雕室内设计……国际大师亲笔加持,让地标建筑设计向世界看齐。
未来,广船还将让商业商务交流与滨江工业遗址、文化设施、绿地公园、亲水岸线、轨道交通相融共生,绘就后航道世界级滨江文化艺术展示带。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广船公司董事萧嘉骥介绍。
作为白鹅潭重要功能组团之一,广船片区位于珠江后航道重点区段,是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其前身为广州造船厂,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造船厂之一。
记者获悉,荔湾区拟依托广船片区2公里珠江岸线、125万平方米超大型综合体整体开发运营,形成“广钢公园+广船滨江公园”,建设总长超过4.5公里的“T”形开敞空间。
白鹅潭商务区广船片区的飞速发展正是荔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之一,荔湾区肩负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
过去一年,荔湾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7.93亿元,增长4.8%,增速排名全市第五,连续第三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外贸进出口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
同时,全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46.6%,高新企业突破300家,新增专利授权量增长49.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李贻伟:产业聚人,城市留人
李贻伟:产业聚人,城市留人2013-09-28 13:40 来源:南方日报赞赶快成为第一个赞的人吧(李贻伟认为,以产业集聚人气、明晰土地产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推动佛山新型城镇化的三大关键点。
南都记者:郭继江摄)上个月佛山发生的两件事,可以从中读出很多深意。
7月1日,中心城区的“限货”区域再次扩大,受限范围包括众多传统支柱产业的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
在数月前,正是在中心城区,普立华搬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这家中国最大的相机生产代工企业,迁出生产线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相隔一天,7月2日,被誉为“中国机器人第一展”的2013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上海开幕,利迅达、嘉腾、鼎峰机器人等多家企业组成“顺德机器人军团”集体亮相。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到5年佛山就能出现无人工厂。
如果说机器人的来袭,让人对佛山制造的智能化充满遐想、对老一代产业工人去留心有所思;那么,中心城区的限货、代工环节的外迁,则让外界明显感知到佛山产城互动与升级的新脉动。
产业、城市以及人,这是佛山城镇化的三大关键要素。
各大专业镇直接对接全球产业链,聚集起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促成了佛山制造业的强大,同时催生出独一无二的组团式城市结构。
这正是佛山城镇化的独特之处。
如今,这些关键要素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或许意味着佛山正步入转型发展的一个新拐点,这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何种改变,佛山又将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上为广东乃至中国探路?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多路开始了对佛山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深入调研。
近日,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带着他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思考,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联合专访,他用一系列案例和比喻,对佛山新型城镇化进行了深入阐述。
他认为,佛山是一座以产业为主的城市,深化城镇化的主体是“产业人”,“产业人”的聚集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第三产业的聚集。
在他的阐述中,以产业集聚人气、明晰土地产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推动佛山新型城镇化的三大关键点。
1、关键词“产业人”就佛山来说,推动和深化城镇化的主体是“产业人”。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发展思路及实施路径
452023年12月下 第24期 总第420期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目前,我国的用电构成中,工业用电量的比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5%左右,工业园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成为能源消费最集中的区域。
工业园区已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空间和主要布局方式,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企业入园”发展趋势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大多都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园区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的重要单元,是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
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落脚点。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园区“零碳”转型发展的政策文件,尤其“十四五”开始,“零碳”区域试点进程明显加快。
国家层面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2021年1月以来,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
相关报告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已经达峰的行业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的行业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地方层面上,2020年9月,湖北省印发《湖北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选取城镇、园区、社区、校园及商业场所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
2021年11月,深圳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建设近零碳排放区试点。
胜人者力 胜己者强
胜人者力胜己者强作者:陈惠陆来源:《环境》2015年第03期“胜人者力,胜己者强。
”佛山市市长鲁毅指出,创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创建工作能否通过国家最终复核,取决于佛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能否不断战胜过去的自己,不断增强创建的持续性。
这是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这是一片舞动青春、放飞梦想的热土,这里,更是一座亲水宜居、爱好自然的美丽城市——广东佛山。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道路上,佛山永不止步!2013年,佛山全市生产总值达7010亿元,增长10%。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佛山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两岸四地”城市中居第8位。
发展经济的同时,佛山环保工作也没落下。
2010年佛山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成为广东珠三角环保模范城市群的光荣一员。
根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年一复核的要求,1月9日,由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预评估组,对佛山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进行预评估,并一致同意佛山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级预评估。
持续创建显成效创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四年多来,佛山一方面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让环保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认真总结创模期间的主要做法,形成了“大环保”理念和“大环保”常效工作机制,使环保工作成为佛山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佛山持续创建的成绩显著,没有停下脚步。
”评估专家组组长苏一兵认为“创模”是一次没有终点的争先创优的过程,佛山非但没有因创模成功而撤销创建机构,创建的力度反而在加大,全市参与的热情高涨。
1月中旬,由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预评估组,赴佛山五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重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并召开佛山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汇报暨预评估情况反馈会。
“4年多来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一大批环保基础工程”反馈会上,专家组经讨论形成书面意见,一致认为佛山完成了持续创建的主要任务,同意通过省级预评估。
佛山禅城低碳之路再出发
I 一线观察I佛山禅城:低碳之路再出发文/丁媚英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多年来禅城一直践行低碳发展理念。
2011年,禅城成功获批广东省首批低碳试点区,成为珠三角地区唯----入选的中心城区。
十年来,禅城探索低碳试点区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又将如 何探寻更具本地特色的低碳发展之 路?在日前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 低碳示范区”创建思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与会领 导、专家给出了答案。
先行探路,绿色低碳发展卓有成效早在2009年,禅城区就率先与国际知名专业公司合作,开展 低碳发展研究。
2010年8月完成的48Environment《禅城区低碳发展战略基础研究报告》,成为国内首份城市综合性低碳发展研究报告,率先探路低碳化转型。
2011年初,禅城印发出台《禅城区低碳发展实施工作意见》,提出低碳发展工作思路和多项重点工作。
2012年5月,禅城区又制定《禅城区开展广东省低碳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低碳建设目标、主要路径和重点工程。
自此,禅城全面启动低碳试点区建设,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2012年,禅城联合中山大学开展禅城区低碳发展潜力及规划研究,编制《佛山市禅城区低碳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禅城低碳发展的策略建议和规划方案。
结合禅城现状,该规划已于2017年初完成修编。
2017年初编制完成《禅城区低碳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通过项目实施推动禅城低碳发展……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实施,引领着禅城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禅城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王大云向与会专家介绍,历经十年的积极探索,禅城在低碳发展创新、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微低碳普惠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卓有成效,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价值不断提升。
低碳产业渐成体系一LED产业集聚提升,累计推广应用室内LED照明灯具15万盏以上;结合镇街特色,深挖屋顶资源,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建设,率先形成一批光伏示范园区、示范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投资额超100亿的科力远混合动力及传动系统总成技术平台项目(CHS项目)落户南庄,佛山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新能源整车年产量约5000辆,为禅城新能源公交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文明建设“佛山样板”
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文明建设“佛山样板”作者:佛山市生态环境局来源:《环境》2021年第11期近年来,佛山市构建“大生态”格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向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三年达到60以上,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逐步建成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典范城市。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市于2021年10月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城市群贡献佛山力量,也为中国探索出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文明建设“佛山样板”。
强化顶层设计,升级“大生态”格局早在2012 年,佛山率先在广东省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于 2020 年升格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五区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职能部门统筹监管、各司其职,市区镇统一部署、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
党政实绩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关内容占比 20%以上,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融共赢,推动佛山特色的“大环保”机制升级为“大生态”格局。
佛山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先后颁布实施3部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并制订实施多部纲领性规划及政策,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基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率先开展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行降级管理和告知承诺,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2016年,佛山市政府颁布实施《佛山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5 年)》,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
2018—2019年,顺德区、高明区先后创建国家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精准施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佛山市依托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平台,建立多部门、多层级、跨城市的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党委统揽全局、政府推动落实、人大全面监督、政协参政议政”同向发力治污新格局,持之以恒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防御战。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佛山市生态市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佛山市生态市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8.03•【字号】佛府办函[2012]396号•【施行日期】2012.08.03•【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佛山市生态市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佛府办函[2012]39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省环境保护厅2012年将我市列入广东省第二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制试点。
为把生态市建设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佛山市生态市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替代原来的佛山市生态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刘悦伦(市长)副组长:麦洁华(副市长)成员:曹小华(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柳玉斌(市长助理、市国土规划局局长)邓灿荣(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东豪(禅城区区长)郑灿儒(南海区区长)黄喜忠(顺德区区长)黄棋泰(高明区区长)陈英文(三水区区长)刘元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黎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志文(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周文(市发展改革局局长)李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胡学骏(市科技局局长)王宏强(市公安局副局长)黄福洪(市财政局局长)钟美恃(市住建管理局局长)高荣堂(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韦奕铨(市水务局局长)唐棣邦(市农业局局长)徐东涛(市文广新局局长)陈锋(市卫生局局长)梁东华(市统计局局长)彭聪恩(市旅游局局长)赵海(佛山新城管委会主任)梁志光(市质监局局长)蔡伟(佛山海事局局长)朱华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卫东(佛山传媒集团总编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联系电话:8303 6097,传真:8338 3053),负责组织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邓灿荣兼任,常务副主任由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潘志文兼任,副主任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元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黎妍、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吕丹苗、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张远航、市国土规划局总规划师刘宏和市水务局副局长区社俭兼任。
佛山: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
佛山: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作者:麦婉华来源:《小康》2021年第02期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全世界25%的电饭煲、33%的抽油烟机、43%的热水器、48%的微波炉都产自佛山,这组数据生动阐释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制造大市地位。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制造业一直是佛山的立市之本。
2019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达10751.02亿元,增长6.9%,其中制造业占佛山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一半。
但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佛山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工艺仍处于较为低端的粗放水平,家具制造、印刷、表面涂装等行业污染物治理仍然有待加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佛山还是珠三角沟通广东西翼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机动车保有量持续较快增长。
2019年,佛山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70万辆,在全广东省排名3位。
二氧化氮、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防控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佛山仍在“十三五”期间,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精準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今,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纷呈。
2017年,佛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2019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中,佛山获“优秀”等次;2020年,佛山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
另外,佛山市顺德区和高明区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1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守亮在佛山开展“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调研时充分肯定佛山“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对佛山市坚守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表示赞扬和鼓励。
孙守亮指出,佛山市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企业数量多、工业产值高、生态空间小、历史包袱重,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所承受的压力、所坚守的情怀、所表现的担当值得肯定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