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作者:邱永春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民俗知识民俗资源
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

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

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

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

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例,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巧节、女儿节。

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

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

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

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

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

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

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

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

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太昊陵庙会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

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汝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08.
[2]袁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J].语文学刊,20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