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书就是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起书就是成功
作者:心田
来源:《江西教育B》2016年第07期
记者:方局长,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获悉您荣获由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评选的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而且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物,我们十分高兴,您刷新了江西教育系统在这个读书圈的空白。请您谈谈这个荣誉奖项的由来,以及您获奖前后的过程。
方华:在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很幸运地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二楼举行的读书论坛,我真正感受到有那么一群人在为推动全民阅读默默地做着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看到了一大批推动全民阅读的同行者,心中温暖着、不安着、用力着。他们中有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有出版方及媒体,有专家、学者、作者、编辑、记者、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从他们身上我闻到书香、书味和书情。
这次入选,要感谢《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提供平台,以及评委们的厚爱与鼓励。在这里尤其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社长李永梅女士的推荐,由于他们的推荐,才有我今天的荣誉。
他们的推荐源于他们对江西省弋阳县教育系统引领、激发和帮助广大教师阅读的了解。弋阳县教体局通过喜欢阅读的教师带动和吸引不愿阅读的教师;通过教师阅读带动学生和家长阅读;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阅读带动社区阅读。正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鼓励、评价和推动,我们广大教师拥有了积极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香校园”“最美育人家庭”“为你读诗”“每日一文”“书香社区”等形式多样且具有社区(学校、家庭、班级、小组和个人)特色的读书氛围正在形成。
记者:您常常说,阅读酿造了弋阳县的教育新生态。请问,您在担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期间,是怎样推动全县教育系统阅读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方华:教育即生长,而生长最为关键的是生态。营造好的教育生态就等于提供好的教育。我转眼在县教体局局长岗位干了三年,三年来弋阳教育人本着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责任,怀揣着“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理想,坚守“教育是为了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的教育情怀,上下一心践行弋阳教育三个工作目标——“让弋阳教育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弋阳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弋阳教育系统成立了“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等五个民间专业协会,旨在借助这些平台,唤醒、激发、点燃、释放教师各种积极、健康的能量和兴趣。“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本着开放、民主、自由、积极的态度,把一批想读书、爱读书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让他们会读书、读好书。从教师读带动学生、家人、朋友读;从自由读到共读、共享、共思、共写;从个人读带动小组、班级、学校、家
庭、社区读。通过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提供帮助、专业引领、展示评价、融入课堂、全面融合等方面工作,营造由少到多、以点到面、从校园到家园、从校内到校外的浓厚读书氛围。“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开展“十个一”活动一一每天一阅读、每周一美文、双周一诗文、每月一分享、双月一推荐、半年一论坛、每年一评选、每活动一互动、一个读书平台、人人都有一本随笔。
通过各项读书活动的开展和引领,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光2015年我县就有二百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教育媒体上发表专业文章,“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十余次,多位教师有个人读书随感、教育随笔文集,教师敢于参加、乐于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比赛和教科研活动,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教育的生长。我县近三年来在多个项目上分别成为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试点和先进县,家校合作、优质乡村教育发展(城乡均衡教育)、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区域特色研训教一体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议、评价制度改革、全民阅读推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年来分别有近三千人次来弋阳交流教育教学。这些交流给弋阳教育带来了帮助、启发和指导。
记者:教体局长往往是公务繁忙的。您是怎样处理公务和个人读书矛盾的?有没有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经验体会?
方华:成年人的读书自然没有学生阶段和专门做学问的有固定和充裕时间,但并不是真的找不出时间。读书关键是意识、兴趣和习惯。所谓意识,就是把读书当作工作生活一部分,不要认为读书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的,这样就不会不想和不愿读书,也不需要特意安排时间,如同平时闲下看看电视走走路一样;成人不读书是因为没有上学时的压力,所以读书热情更多地来源于兴趣,在读书中找到乐趣、找到味道;养成读书习惯,让读书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而要形成有时间不读书就觉得少点什么的习惯,就像晚饭后没有去散散步、午饭后没有眯会眼一样。其实在日常的繁忙里抽空看会书,就像坐久了伸伸腰、甩甩膀子、走几步一样,是调节,是放松,是舒缓,是休息,而并非是加重负担、增加强度。要把书、笔、本放在自己平时活动和经常坐的地方,当你停下时,就会随手捧着书、拿起笔、翻开本看看,有时几页,有时十几页几十页,也有时几句话,不求多、不定量、不设条件,长此以往,习惯就养成了,兴趣就培养了,意识就入脑了。
由于岗位的关系,教体局(教育局)局长不可能有大把时间、整块时间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读书。读书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时间、心情(心态)和可读的读本。而这三点以心情(心态)为重,如有想读书、乐读书的心情(心态),那么读什么和什么时间读就变得不是问题了。以我个人读书的体会来说,用“碎、杂、需、趣”四个字来概括。“碎”指读书时间是零碎的、散状的、不确定的,读书带来的“碎”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静下来的状态),很难对文本进行专门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杂”指读书内容,有教育理论文本和教育教学实践性随笔和漫谈,有文史哲类,有企业商业类,有诗歌小说类等;“需”是个人因工作和不足所需选择的读本和读物,这类阅读更多是目的性较强的,具有弥补、提高和拓展的明确阅读价值;“趣”指阅读的随性和随意,这类阅读更多的是不设目标、不设时限、不设要求的
“三不”读书。让阅读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时,读书与工作就变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就成了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也就没有了矛盾。
记者:听说您在最近三年内,坚持读写结合,写作并发表了一百多篇教育文章,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否就此介绍一下您的方法或体会?
方华:先读后写、读写结合,这应该是一般读书人的“模式”吧!我养成读书习惯应该有二十来年了,以前也做读书笔记,在书眉空白处写上几句,但没有真正写过什么。直到2015年才在诸多老师和朋友的鼓励,尤其是在《江西教育》和《教师博览》老总的多次鼓励下拿起笔,开始写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漫谈,慢慢学写教育时评、教育观察以及教育思考文字。从2015年到2016年3月止,共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江西教育》《教师博览》《教育家》《中国教师》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三十多篇。2015年不仅让我收获了“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荣誉,还真正“从读者变成了作者”(这是《中国教师报》报道我读书读报时所用的题目)。我从读向写的延伸,更是我对文本有着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思考。我经常和同事、朋友们说,像我这样没有童子功的人都能喜欢读书、都敢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文字(暂且不敢说是文章),你们谁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成为一个用笔书写自己内心感悟和观点的人。
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是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想说的人与事,书写是自己表达的一种方式。忙碌后可以走一走,可以喝喝水,可以伸伸腰,可以发发呆……,也可以翻翻书、动动笔,仅此而己。
记者:您对教师通过阅读写作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有什么看法?阅读写作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应如何协调?
方华: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层次和阅读量应该是其专业的核心素养,读书不仅是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更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感悟力,而这些能力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达到。我们的课堂过于注重学科结构、注重知识体系、注重技能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科结构、知识体系、技能与记忆背后的思维、逻辑、人文性,其实任何学科最终都将回到它背后的目标,所以阅读写作不仅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有很大帮助,对所有教师的课堂都有帮助。在这里我呼吁所有教师不要再走入误区,认为只有语文教师才需要读书,读书对他们才有帮助,其实读书不是学科而是素养,所有教师都应该拿起书来读,只有读书的老师才能真正称之为老师。
阅读和写作既是文学修养和技能的提高,也是文化修养和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教师教育认识、理念、情怀、视野的培育,也是教师对教学能力、技能和对学生的理解、沟通等方面的自我培训。教师爱读书,会让教师视野拓宽、人为修养提升、育人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变革;让教师爱上读书,就能让教师爱上学生、爱上教育教学。
记者:您能否回顾一下您的教育生涯以及生命历程,读书在其中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