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
春望古诗讲解
春望古诗讲解摘要:一、古诗《春望》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二、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2.城春草木深3.感时花溅泪4.恨别鸟惊心5.烽火连三月6.家书抵万金7.白头搔更短8.浑欲不胜簪三、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正文:《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乱时代春天景象的五言律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等。
他的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望》全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描述战乱使得国家破败,山河依旧的情景。
2.城春草木深:描绘春天里城市中草木茂盛的景象。
3.感时花溅泪:以花的泪水表现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
4.恨别鸟惊心:用鸟的惊心表现作者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5.烽火连三月:描述战争持久,烽火连绵不断的景象。
6.家书抵万金: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书的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
7.白头搔更短:形容作者因忧虑国家战乱而导致的白发增多、头发更短。
8.浑欲不胜簪: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痛心以及对簪缨世族的不满。
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春望》以战乱时代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以及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战乱的强烈不满。
整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陷落可山河依旧,长安城已经是春天可荒草丛生,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花开却流泪,怅恨别离时鸟鸣让我心惊。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几个月了,家人书信珍贵的能值万金。
白头发越抓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2.破:陷落。
不是破旧!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注意:不是茂盛!是荒凉。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不是发浑!13.欲:想要。
14.胜:经受,承受。
15.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16.溅泪:流泪。
17.连三月:连续几个月。
不是三月份,也不是三个月。
三:表示多的意思。
背景: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的京都变成废墟。
杜甫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易错知识点1.“草木深”:杂草蔓生,荒凉萧条,不是草木茂盛!2.连三月:连续几个月,不是三个月,不是三月份!3.家书:家中的书信,不是书籍!4.抵万金:很珍贵,不是很值钱!5.没有收到家书,不是收到了!6.白头:是实写,不是虚写!7.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是烽火台的烽火!8.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不是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9.视线:远望到近望,不是由近望到远望!10.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由大到小,不是由小到大!11.全诗结构:总分,不是总分总!12.国破:国家沦陷,不是国家破旧!破:沦陷。
13.感情:悲伤、愤恨,没有丝毫喜悦之情!14.主题:伤感国事,怀念家人;忧国思家,不是忧国忧民!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议论、写景、抒情,不是只有写景!16.全诗意境深沉,语意强烈反差,不是意境鲜美,不是语意平顺!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哀景,不是乐景!不是美景!感是感伤,不是感动!理解1.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一、内容整理首联: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颈联: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尾联: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首联►►►考点译文: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1.炼字-首联:“破”“深”的赏析①“破”残破,破败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茂盛、茂密写出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这两个字痛切地传达了是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实际写出了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诗人的忧国之情2.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X)3.作用:①点明写作背景,融情于景,寓情于景②奠定全诗凄凉、沉郁感情基调(高昂?豪放飘逸?X)颔联►►►考点1.译文: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2.修辞(炼字):(以诗人为感恨主体)“溅”“惊”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花鸟之悲来表现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写法:(以花鸟为感恨主体)以乐景衬哀情。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看到了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
4.结构:(1)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上承首联,感伤时局的动荡,以“恨别”一语下启颈联,怅恨离别之苦。
(2)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颔联►►►考点1.注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事抵:值,相当三月:三是复数,虚指,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2.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3.赏析(1)用对偶、夸张(抵万金)、借代(烽火)的手法,(2)写出了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3)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尾联►►►考点1.注释: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禁得住,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2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教学目标①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②熟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篇章,文字简练,意境深邃。
下面将从翻译角度出发,介绍《春望》的知识点。
一、堆叠式修辞在《春望》中,杜甫使用了丰富的堆叠式修辞手法。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岂知不乐无归日,为留美人在画堂中。
这里,“春色满园”“一枝红杏”“美人在画堂中”等都是常见的诗词汇语,但在《春望》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堆砌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呈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借景抒情《春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出春天的美好气息。
例如:又闻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里,“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等生动细致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三、运用典故《春望》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愿老作春梦,不吹落,星如雨。
这里,“新桃换旧符”暗示的是国家政局的荣衰兴衰;“但愿老作春梦”则引用了《楚辞·卜居》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殷切祝愿。
四、押韵技巧《春望》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押韵方式,使整首诗在感觉上更加流畅和优美。
例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里,“门”“冻”“去”等形韵词的运用,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音乐感,让读者听来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春望》是一首优美、深刻、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它的翻译既需要对汉语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传神的表达,同时还需要对汉译英时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春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春望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春望》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以下是本课的学习笔记:1、了解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2、重点词语:国破:指唐朝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国家破碎。
感时:因感叹时局而作此诗。
花溅泪:花上沾着离人的泪水。
鸟惊心:鸟鸣声让诗人内心惊动。
城春:春天时长安的景色。
草木深:草木茂盛,人烟稀少。
3、背景介绍: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占领,诗人被迫流亡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在春天时感怀国事,写下此诗。
4、主题思想: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时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同时也表现出他自身失意和愁苦的心情。
5、写作特色:情景交融:诗人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以景生情,以情入景。
对仗工整:本诗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相对,“感时花溅泪”与“恨别鸟惊心”相对,使得诗歌更加工整、有力。
用字精炼:本诗用字简练、精妙,如“破”、“深”、“溅”、“惊”等字,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6、重点句子解析:“国破山河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碎的悲痛和忧虑,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坚定信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7、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月”是虚指还是实指?为什么?答:“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月”是虚指。
因为安史之乱从755年11月开始到763年2月结束,持续了8年之久,所以用“三月”来概括时间的长短。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八年级上册《春望》原文
八年级上册《春望》原文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字词注释1.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 破:陷落。
3.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 城:长安城。
5.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6.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7. 溅泪:流泪。
8. 恨别:怅恨离别。
9.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 三月:指时间很久。
11. 家书:家信。
12. 抵:值,相当。
13.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4.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5. 浑:简直。
16. 欲:想,要,就要。
17. 不胜:受不住,不能。
18.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二、诗句赏析1.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国家已经沦陷,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降临长安城,城中却只有荒草丛生。
“破”字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深”字描绘出了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荒芜,衬托出了长安城的荒凉冷落,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2.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诗人感于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听到鸟鸣更加惊心;另一种是说,感伤时局,连花都为之落泪,怅恨离别,连鸟都为之惊心。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反而更增添了诗人的痛苦之情。
3.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代战争,“连三月”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
在这种战乱的情况下,家人之间的消息难以传递,一封家书显得极其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真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4.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因为忧愁而频频搔首,使得白发越来越短、越来越稀疏,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白头”是诗人饱经沧桑的写照,“搔”这一动作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痛苦,从外貌描写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技巧,本文将介绍其具体的知识点。
静态描写
《春望》前四句写委婉平和的春风,这一描写生动形象而引人入胜。
其中,“国破山河在”十分鲜明地点出了乱世的痛苦和无力感,使得人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宁静是如何震撼人心的。
情感体现
王维在《春望》中,借春日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感怀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他反映了唐代晚期困顿的社会现实和人们所处的萧条,抒发了他对于时事的忧虑和关切。
意境描写
《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精细描写,创造出了寓意深刻的意境。
诗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存
亡的关切和对自身境遇的感追忆,意境十分深远。
意象的运用
在《春望》中,王维通过意象的运用,塑造出了独特的表达美学,让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燕子来时新社酒,柳花落后清明雨”,及其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春天,让人
们感受到一种幽静悠闲的美好。
典故的引用
王维在《春望》中大量引用了典故,以达到更为寓意深刻的效果。
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借用了杜审言的
《赤壁怀古》中的语句,意味着豪杰英才不再,引人深思。
总体来说,《春望》所体现出的风格是深思熟虑而不失细腻优美。
这篇诗表现了一种内敛而深邃的情感,诗人对于国家兴衰和
时代变迁的工作,极富深度、广度和人文思考。
它是文学创作中
的典范之作,也成为了历代爱好者领会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指南。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相关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祖逖考点。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盛世之下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春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从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对《春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主题:1. 对时局的感慨:《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作者通过对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作品中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结构:1.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共分为五段,每段四句。
2. 体裁为五言绝句,句式严谨,语言简练。
语言特点:1. 对偶工整,用字精炼,表达深刻。
2. 表现手法凝练,集中表现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状况。
3. 语言真实朴素,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与情感。
意境:1. 作品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后文对昔日繁华的描绘,展现了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以及时局的凄凉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意境。
2. 通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及后文对现实艰难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意境。
艺术手法:1. 对比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昔日繁华和现实萧条的对比,突出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凄凉。
2. 抒情手法:作品中通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春望》的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古诗,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春望知识点梳理
春望知识点梳理归纳
理归纳《春望》的知识点,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 背景:安史之乱后期,唐玄宗逃到成都,杜甫也随之流亡到四川。
- 形式:五言律诗,共四句二十字。
- 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艺术特色:
- 紧扣一个“望”字,贯穿全诗,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统一。
-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战乱与和平、国破与春意、外景与内心的反差。
- 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战火的持续和家书的珍贵。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和鸟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分析一下《春望》中每个字的含义,但这只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你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或老师的讲解。
国:指国家,也指首都长安。
破:指被叛军攻破,沦陷。
山:指天下的山川。
河:指天下的江河。
在:表示存在,没有改变。
城:指成都城,也泛指各地城池。
春:指春天,也指春意盎然的景象。
草:指草木植物。
木:同上。
深:表示茂盛密集,也形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深切。
《春望》考点整理
《春望》内容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品析】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这两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品析】“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赏析: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句句景语皆情语。
首联写了诗人春之所见,“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
作用: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细节描写。
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先想象,再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鬓插簪了。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春望知识点是大家必备的古诗,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内容都记下来哦_知识点一、原文及翻译__原文解读__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__译文解读__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二、字词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课后练习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5.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春望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二语文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在学期可以更好的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及练习
人教版八上《春望》知识点及练习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诗歌】【过关练习】一、根底知识1.《春望》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
与__________〔诗人名字〕合称“李杜〞。
2.诗句默写〔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写出了因战乱与家人难通音信,对家人安危魂牵梦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下列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根底知识1.唐朝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李白2.〔1〕城春草木深〔2〕感时花溅泪〔3〕家书抵万金〔4〕白头搔更短〔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诗歌鉴赏〔一〕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盛世的失望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下面将从诗的结构、主题和意象等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诗的结构《春望》全诗共四十二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句,描绘了悲壮的北国边疆景象;第二部分为后四句,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状的失望。
二、主题1. 失望与无奈《春望》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
诗中所言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曾有壮志豪情,但见到如此景象,感到心灰意冷。
2. 忧国忧民《春望》中的“斜阳草树各西东”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对国家运势的担忧。
它虽然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但透露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三、意象1.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描绘了北国边疆的自然景观,如“大漠孤烟直”,“萧条孤城闭”,“烽火连三月”等,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北方边境的凄凉和无奈。
2. 历史事件的投射《春望》通过描写北方边境的景象和语言,投射出了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北方边境景象。
四、杜甫的写作特点1. 抒发悲愤情绪《春望》体现了杜甫作品中常见的悲愤情绪。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悲愤情感。
2. 反映时代变革杜甫的作品多以揭示时代变革、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春望》也是其中之一,从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观察和反思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总结:《春望》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对北方边境景象和社会现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失望和无奈。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杜甫的写作特点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悲愤情绪与社会变革交织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
本文是关于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
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春望知识点是大家必备的古诗,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内容都记下来哦~
知识点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解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解读~~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二、字词解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课后练习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
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春望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二语文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在学期可以更好的学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