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一天中影子的变化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实验记录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阳光投射在物体上的影子变化。
实验材料:
一棵树木、一根木棍、记录用纸和笔。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日子进行实验。
2. 将木棍竖立在树木旁边,使其投射出清晰的影子。
3. 从早晨开始,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木棍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4. 持续记录至傍晚阳光落山。
实验记录:
时间影子长度(米) 影子方向
7:00 4.2 东北
8:00 3.1 东北
9:00 2.0 东
10:00 1.2 东南
11:00 0.8 南
12:00 0.6 西南
13:00 0.9 西北
14:00 1.6 西北
15:00 2.5 西
16:00 3.6 西南
17:00 4.9 西南
18:00 6.1 西北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木棍投射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
早晨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较长且朝向西北方;
中午时分,太阳在正上方,影子最短;
下午时分,太阳向西方移动,影子逐渐拉长且朝向东北方。
影子的变化轨迹呈现出一个规律的曲线,这与地球自转运动以及太阳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
【2019年整理】影子的长度与朝向
12
13
②
①
A
A
C
B
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本地区朝向正南的10米高楼房,连续一年多正午影子 长度与朝向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某退休教师为了在房子后方的空地,找出全年阳光正午时都照不到的地方,以便规 划栽植的花草种类,应选择图中哪日正午时刻去观察( ) A A.① B.② C.③ D.④ 8.如果选择这一天去观察屋影在一天内 的变化情况,下列最可能符合的是( )
影子的长度与朝向
原理:长度:与太阳高度呈负相关 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即背向太阳
一、影子长度与朝向的日变化规律 1、一天中,日出日落时影子最长,正午时最短;朝向始终 背向太阳。 2、上午与下午的影子长度与朝向关于正午日影对称。
3、任意时刻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直射点背向伸展。
图1-20为某地某日某时段内的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 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据此回答12--13题。 12.①--④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落时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龙江河水封冻 C.北印度洋海区海水向西流 )
例2、某学校操场上,O处有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OP表示正午时旗杆在地面的影子,其长 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OM垂直于OP,如下图。回答: (1)
22 月 12 日OP最长,三个月后,该地的昼夜长 短状况是 昼夜等长
。 。
(2)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
23°26′N
方向,其精确的纬度是
三地同学共同开展一个“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 00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杆的影子长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图。下图为6月22日 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结果。回答1-2题。
地理影子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观察员:汪舒畅一、实验材料: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
二、准备: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飘窗窗台上选择一个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三、预测: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四、实验过程: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
五、总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六、实验结果: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和预测一致。
七、注意事项:1.需要找一个平整、空旷的,阳光终日能照射到的地方。
2.利用事先做好的简易日影仪在指定的同一地点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竖着的铅笔不能倾斜。
3.利用指南针辨别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在量影长时尺与影子要平行(笔与橡皮泥连接处开始量)。
5.清晨初升的太阳和傍晚太阳偏西快落山时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但要注意的我们当地12 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
这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是在12点半左右影子最短。
2019年2月3日。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第2课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科学探究能观察和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STSE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并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难点:从数据中分析得出影子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教学准备:记录表、A4纸、橡皮泥、小木棒、指南针、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影子的形成过程中,影子有哪些变化?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二、说说一天中影子的变化1.一天中,什么时候我们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早上一最长;中午一最短;傍晚一最长;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想一想,推测一天中随着天空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我们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长短和方位怎样)?将自己的预测画出来,说一说理由。
3.展示交流。
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画得准确吗?怎么办?我们可以到室外实际观察和测量一下。
三、观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根据大家刚才的推测,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操场上,观察阳光下旗杆影子的变化。
我们怎样来观察?观察对象:旗杆或是其他竖直物体。
观察方法:将旗杆影子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来,标注好时间与长度。
大约每隔40分钟观察一次,画出旗杆影子的变化图。
思考你有什么发现?预测:影子会移动吗?它是如何移动的?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此时,旗杆的影子与其他竖直物体的影子方向是否都一致?可以将你的预测画下来。
思考:从观察事实与观测数据中归纳出影子的有关特点。
四、自制影子观察仪,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自制影子观察仪。
提供材料,如何利用它们制作一个能观察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装置?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方法如下:一支铅笔或一根木棒,一块厚纸板(可粘上一张白纸,便于记录),将铅笔或木棒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纸板的正中央,在纸板上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引言: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太阳高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太阳光射向地面时的入射角度,从而决定了人影的长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的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同时人影的长度也随之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 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是指太阳离地平面的角度,影子长度是指太阳光射在直立物体上产生的影子的长度。
在同一地点,当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射向地面的角度就越大,因此产生的影子长度就越短。
相反,当太阳高度越低,太阳光射向地面的角度就越小,因此产生的影子长度就越长。
2. 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2.1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
在赤纬较小的地区,太阳高度在一天内呈现“上升-最高点-下降”的变化趋势。
具体来说,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在中午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从西方地平线下降。
而在赤纬较大的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则更加复杂,往往存在多个高度峰值。
2.2 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密切相关的。
在当地正午时刻,太阳处于最高点,此时太阳光射向地面的角度最大,因此产生的影子最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下降,太阳光射向地面的角度变小,导致影子长度逐渐增加。
当太阳落到地平线时,影子长度最长。
3. 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对生活的影响3.1 天文学和地理学研究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为天文学和地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通过观测太阳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推算出地球表面的纬度、季节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这对于天文导航、地理测量和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农业生产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种植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农民可以利用太阳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
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活动记录表结论与建议
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活动记录表结论与建议一、物体影子变化活动记录表结论1. 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高度角有关,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影子较长;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影子较短。
2. 物体影子的位置与太阳的方位角有关,当太阳在东方时,影子在西方;当太阳在西方时,影子在东方。
3. 物体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平面物体的影子为等比例缩小的形状,立体物体的影子则会有一定的扭曲。
4. 物体影子的颜色与光线的颜色有关,当光线为白色光时,影子为黑色;当光线为彩色光时,影子可能呈现出对应的颜色。
5. 物体影子的运动速度与太阳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当太阳直射时,影子几乎不移动;当太阳斜射时,影子的运动速度较快。
6. 物体影子的变化速度与太阳的高度角变化速度有关,当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快时,影子的变化速度也较快。
7. 物体影子的变化幅度与太阳的高度角变化幅度有关,当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较大时,影子的变化幅度也较大。
8. 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曲线与太阳的运动轨迹有关,当太阳直射时,影子长度变化曲线为直线;当太阳斜射时,影子长度变化曲线为曲线。
9. 物体影子的形状变化曲线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平面物体的影子形状变化曲线为等比例缩小的曲线;立体物体的影子形状变化曲线可能会有一定的扭曲。
10. 物体影子的颜色变化与光线的颜色变化有关,当光线颜色变化时,影子的颜色也会相应变化。
二、物体影子变化活动记录表建议1. 在记录物体影子变化时,尽量选择一个固定的观测点,以便更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
2. 在记录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时,可以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测距仪等)来准确测量影子的长度,以得到更精确的数据。
3. 在记录物体影子位置变化时,可以在地面上标记出影子的位置,并在不同时间点上记录下来,以便比较和分析影子的位置变化情况。
4. 在记录物体影子形状变化时,可以用相机或摄像机来拍摄影子的变化过程,并进行后期分析和比较,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古老的计时器圭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古老的计时器圭表》,回答下列小题。
古老的计时器——圭表①古时,人们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正午时太阳的影子总是投向正北方向。
于是,人们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平放一把尺子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了这样一个通过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圭表。
②圭表是中国古老而简单的一种天文仪器,它由表和圭两个部分组成。
表是垂直立于圭南端的标杆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平放的尺,汉以后改为铜制。
据记载,最早使用的是表,观察其从日出到日落的影子变化,之后才出现了圭。
古代圭表多用于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划分季节和推算历法,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最初,圭表用于测定方向,在空旷的平地上树立一表,以它为中心在地面画圆周,再测出日出、日落时表的影子与圆周的交点,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由此可以确定东西方向。
除了确定方向的功用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观察测量一天之中表影方向的变化来判断时刻,通过观测表的影子角度的变化,判断日出、日中到日落,以定出一天之内的时间。
这种“表”加上一个刻有放射状时刻线的圆形石盘,就演变发展成后来的日晷。
④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表测出正午时影子的长短以确定节气。
比如我国早在周代时就已经使用圭表来确定冬至和夏至。
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每天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也会随之变化,每年夏至日时,正午时的表影最短;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最长,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
同时也可以利用圭表推求回归年的长度。
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的相隔天数就是一年的周期数,即回归年的天数。
春秋末期时,古人就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出365.25日的回归年长度。
⑤如果试着仔细观察物体的影子,我们会发现随着物体高度的增加,它影子的边缘就会变得越模糊,这就导致精确测量影子的长度变得更困难。
如果不能准确地测量影长,就会影响圭表的使用。
夏至时影子的变化规律
夏至时影子的变化规律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的时刻。
随着夏至的到来,大自然的景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影子的变化规律。
当太阳高度达到最高点时,人们的影子则变得最短。
这是因为在夏至时,地球的轴倾斜让北半球在阳光照射下倾斜向外,使得太阳的光线射线运行更长的路径,使人的影子变得更短。
尤其是正午时分,阳光直射的角度最大,因此影子会几乎被压缩成一根短短的线。
随着夏至过后,太阳的高度逐渐降低,影子也开始延长。
这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
因此,在接近夏至的日子里,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更近,照射角度更直接,所以影子较短。
而在夏至之后,太阳离地球的距离开始增加,照射角度也逐渐变得斜一些,于是影子的长度就会增加。
除了太阳高度的改变,影子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地形起伏和建筑物的高度等都会对影子的长度和形状产生影响。
在平坦的开阔地区,阳光可以无阻碍地直接照射到地面,所以影子的长度相对较准确。
但在山区,山脉和山谷的形成会让阳光无法均匀地照射到地面,从而造成影子的变形和不规则。
此外,建筑物的高度也会改变影子的形状。
如果一个建筑物很高,那么它会阻挡阳光的直接照射,使得建筑物表面形成一个影子区域,而周围的地面则会在部分时间内处于无影区。
由于建筑物的物理结构,阴影区域通常是倾斜的,并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更有趣的是,当太阳的高度越低时,影子就越长。
这是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运动,直射太阳的角度越小,光线经过大气层的路径就越长,从而使影子变得更长。
此外,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和散射也会使影子在地面上产生模糊、扩散的效果。
夏至时影子的变化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有趣的观察和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来感受太阳的高度、地球轨道的不同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这种观察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季节变迁的深度思考。
总结一下,夏至时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太阳高度的变化、地形起伏和建筑物的高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八章---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第八章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物体影子(也叫日影)就是太阳光线被阻挡后,在物体另一侧形成的一个较暗区域。
本节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学习:①物体影子长短变化规律②物体影子朝向变化规律一、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1、物体影子(日影)长短的日变化规律:一日之中,物体影长与日太阳高度有关。
太阳高度越大,物体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物体影子越长。
①非极昼地区(不包括极夜区):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平行,日影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日影最短。
②极昼地区:午夜(0时)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日影最短。
由此可见:除极点外,一天中各地的日影长度的变化,从日出—正午—日落,由最长—逐渐缩短—最短—逐渐变长—最长;极昼的极点上,由于太阳高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日影长度也没有明显变化。
2、物体影子(日影)长短的年变化规律:一年中,各地的日影长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正午的日影长短上。
它与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有直接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因此,日影长短的年变化规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1).就某一天来看,太阳直射的地点,日影最短,为一圆点。
在直射点以北、以南的地区,正午日影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缩小而逐渐变长。
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正午日影最短;北回归线两侧正午日影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缩小而逐渐变长。
2).就一个地点来看,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日影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时,日影最短;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时,日影逐渐增长;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时,日影最长。
例如:①12月22日—6月22日,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过程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那么其日影逐渐缩短;②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其日影也达到全年最短。
③6月22日—12月22日,在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过程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那么其日影逐渐增长;④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其日影也达到全年最长。
三年级日影观测记录
三年级日影观测记录上午7:00太阳位置:低太阳方向:东影子方向:向西方向280度影子长度:30厘米上午8:00东南→_→西北方向285度。
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变成12.5厘米。
从图上可以看出,影子的长度明显缩短许多。
上午9:00现在是东南→_→西北方向290度。
影子长度跟着变化,现在是8.2厘米。
发现了一点小规律:影子的长度正在缩短。
上午10:00影子的长度是6厘米,西北方向300度。
你有没有发现影子在转圈圈。
上午11:00到了角度和长短又发生了变化。
东南→_→西北方向330度,而影子长度是4.5厘米。
可能12:00影子的长度会更短吧?果然不出所料。
12:00影子的长度更短了,南→_→北方向0度,而影子长是4厘米。
我在想:影子会一直变短吗?现在太阳的位置是最高的。
终于到了下午1:00太阳仍是非常的明媚,西南→_→东北方向15度,影子长是5.5厘米。
下午2:00咦?影子怎么又变长了呢?现在是西南→_→东北方向45度,而影子的长度是7cm 。
从5.5厘米,到7厘米,可真是有点变化。
下午3:00西南→_→东北方向45度了,而影子的长度变成了10厘米。
你觉得这底座像不像时钟 ,而影子像时针呢?下午4:00你有没有觉得影子很长呢?哈哈,对了。
西南→_→东北方向60度,而长度是……17厘米,怎么样?我刚仔细观察了下太阳的位置,肉眼看着离我们很近,我想太阳现在的位置是低的。
天哪,下午5:00自己看看影子长度吧。
这该有多长呀?告诉你吧,65厘米!西南→_→东北70度。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大家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为什么一天中物体的影子会有长短变化
为什么一天中物体的影子会有长短变化?
物体之所以有影子是因为物体本身挡住了一部分光线,光线无法穿过该物体,就会形成阴影,影子长短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导致阳光的移动,随着阳光的移动,物体本身所挡住的光线也有所有同,所以有长短变化
因为太阳高度角在变化.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赤纬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地方时(时角)以t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sin h=sin φ sin δ+cos φ cos δ cos t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
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零度,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大概如此!。
正午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的观测实践活动
正午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的观测实践
活动
在正午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教育意
义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深入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并观察到阳光角度对影子长度的影响。
首先,准备一个直立的物体,比如一根竖直的棍子或者一个立
着的玩具。
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日子,在正午时分,将物体放置在
一个平坦的地面上,确保阳光直射在物体上,形成清晰的影子。
接着,让孩子们站在物体的一侧,观察并记录下物体的影子长度。
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可以让孩子
们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影子的长度,比如每隔15分钟或30分钟。
在观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影子长度变化的原因。
他们会发现,当太阳处于较低的位置时,影子会变得较长,而当太
阳处于较高的位置时,影子则会变得较短。
这是因为阳光的入射角
度不同,导致影子长度的变化。
最后,可以让孩子们总结观测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他们可以用绘画或者写作的方式记录下这次观测活动的过程和心得
体会,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锻炼观察和记录的能力,还可
以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他们也会在实践中
学到科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这个活动能够
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启发,让他们在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成
长和进步。
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
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是通过观测地理影子的变化来研究地理环境变化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我对地理影子变化进行观测的报告。
观测时间:2021年10月1日观测地点:某城市公园内观测设备:1. 太阳高度测量仪:用来测量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
通过测量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确定地理影子的变化。
2. 光线测量器:用来测量光线的强弱。
通过测量光线的强弱,可以确定地理影子的长度和形状。
观测步骤:1. 在观测地点选取一个固定的参照物,如一棵大树。
该参照物应该有明显的影子,在整个观测过程中保持不变。
2. 每隔一个小时,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测量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3. 同时,使用光线测量器测量参照物的影子的长度和形状,并记录下来。
观测结果:1. 太阳高度的变化:在观测过程中,太阳的高度逐渐上升,然后逐渐下降。
这与我们对太阳轨迹的了解相符合,太阳在天空中由东向西升起,然后再由西向东下降。
2. 地理影子的变化: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参照物的地理影子的长度和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当太阳高度较低时,地理影子较长,形状较模糊不清。
而当太阳高度较高时,地理影子较短,形状较清晰。
结果分析:太阳的高度决定了地理影子的长度和形状。
当太阳较低时,地理影子较长,形状较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线经过较长的路径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地理影子较长。
而当太阳较高时,地理影子较短,形状较清晰,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线经过较短的路径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地理影子较短。
此外,地理影子的形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建筑物、树木等会对地理影子的形状产生遮挡和干扰。
结论:通过观测地理影子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太阳高度对地理影子的长度和形状产生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以及对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等。
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为地理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4米竹竿的影子一天记录表
4米竹竿的影子一天记录表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
2.4 米竹竿的影子记录过程
3.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
4.结论
正文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而影子的长度和形状会随着太阳的高度角变化而变化。
本文将以 4 米竹竿为例,记录一天中其影子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影子变化的原因。
【4 米竹竿的影子记录过程】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4 米竹竿影子的变化,我们将在其周围设置一个观测点,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下竹竿影子的长度和形状。
观测点的设置将确保太阳光与竹竿之间的角度保持不变。
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一个精确的尺子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并使用相机记录下每个时间点的影子形状。
此外,我们还将记录下每个时间点的太阳高度角,以便后续分析。
【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
在记录完一天的影子变化后,我们将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子的长度和形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早晨,太阳高度角较低,竹竿的影子较长;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竹竿的影子逐渐变短;到了傍晚,太阳高度角再次降低,竹竿的影子再次变长。
影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起的。
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竹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因此影子较长;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竹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较小,因此影子较短。
此外,太阳光线与竹竿之间的角度也会影响影子的形状,当太阳光线与竹竿垂直时,影子形状为直线;当太阳光线与竹竿有一定角度时,影子形状为不规则曲线。
【结论】
通过对 4 米竹竿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我们发现影子的长度和形状受到太阳高度角和太阳光线与竹竿之间的角度的影响。
《古老的计时器圭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古老的计时器圭表》,回答下列小题。
古老的计时器——圭表①古时,人们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正午时太阳的影子总是投向正北方向。
于是,人们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平放一把尺子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了这样一个通过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圭表。
②圭表是中国古老而简单的一种天文仪器,它由表和圭两个部分组成。
表是垂直立于圭南端的标杆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平放的尺,汉以后改为铜制。
据记载,最早使用的是表,观察其从日出到日落的影子变化,之后才出现了圭。
古代圭表多用于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划分季节和推算历法,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最初,圭表用于测定方向,在空旷的平地上树立一表,以它为中心在地面画圆周,再测出日出、日落时表的影子与圆周的交点,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由此可以确定东西方向。
除了确定方向的功用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观察测量一天之中表影方向的变化来判断时刻,通过观测表的影子角度的变化,判断日出、日中到日落,以定出一天之内的时间。
这种“表”加上一个刻有放射状时刻线的圆形石盘,就演变发展成后来的日晷。
④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表测出正午时影子的长短以确定节气。
比如我国早在周代时就已经使用圭表来确定冬至和夏至。
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每天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也会随之变化,每年夏至日时,正午时的表影最短;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最长,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
同时也可以利用圭表推求回归年的长度。
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的相隔天数就是一年的周期数,即回归年的天数。
春秋末期时,古人就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出365.25日的回归年长度。
⑤如果试着仔细观察物体的影子,我们会发现随着物体高度的增加,它影子的边缘就会变得越模糊,这就导致精确测量影子的长度变得更困难。
如果不能准确地测量影长,就会影响圭表的使用。
记录影子变化的感想和收获
记录影子变化的感想和收获
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数学小论文:通过对物体一天中影子长度的变化观测,写写我的发现。
我决定今天出门观察影子的长度。
我选择了小区里的一棵小树作为观察对象。
快近八点钟,我和姐姐出门了,站在小树边上,我拿着粉笔,站在小树影子的位置,姐姐看准时间。
正好八点时,姐姐喊了一声:“时间到!”我马上记下影子的位置。
我们合作测量,我读数,姐姐记录。
太阳公公正处在正东稍偏北位置,微笑着看着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公公向南移动,小树的影子渐渐地变短。
我们在十点做了第二次测量,这次的影子短很多。
第三次测量在吃完午饭,正午十二点的时候,我发现小树的影子变得和地上的小草差不多高了,地面上只留下了近似圆形的阴影。
那时候太阳公公正好在我的头顶上注视着我们。
午后的太阳炙烤大地,太阳公公开始渐渐向西移动,影子渐渐地变长。
最后一次测量在下午的时候,太阳公公处在正西稍偏北的位置,好像在和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那时候影子已经变得很长了。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影子有这么多的变化,但是我纳闷这是为什么,就问姐姐了。
姐姐告诉我:“这其实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角度和太阳存
在一个夹角,所以当地球自传时,太阳的位置不变,我们在地球上面,所以,相对来说,太阳的位置就变化了,于是太阳光线也就变化了,因此出现了影子的变化。
”
原来如此啊,今天的探索让我学会了很多,科学真的有很多奥秘。
七年级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
七年级地理影子变化观测报告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其中包括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如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
而影子变化是地理中一个重要的观测方法,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来研究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运动。
本次观测旨在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位置,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二、观测地点和时间我们选择了学校的操场作为观测地点,观测时间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包括早晨、中午和傍晚。
三、观测方法1. 准备工作:在观测前,我们先确定观测地点,并在地面上画出一个大圆圈作为影子的观测区域。
2. 观测步骤:在观测的不同时间点,我们分别安放一个竖直的杆子,并在杆子的底部固定一个小旗子,以便观察影子的变化。
我们使用一个直尺来测量杆子和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数据记录:我们使用一个数据表格来记录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时间、杆子和影子的长度等。
四、观测结果我们观测了三个时间点的影子变化,下面是观测结果的总结:1. 早晨观测:早晨观测的时间为7:00am,太阳刚刚升起,影子最长,杆子和影子的长度分别为1.5米和5.5米。
观测后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指向西方,即太阳的位置在东方。
2. 中午观测:中午观测的时间为12:00pm,太阳位于最高点,影子最短,杆子和影子的长度分别为1.5米和1米。
观测后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即太阳的位置在南方。
3. 傍晚观测:傍晚观测的时间为6:00pm,太阳逐渐下山,影子逐渐变长,杆子和影子的长度分别为1.5米和3米。
观测后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指向西方,即太阳的位置在西方。
五、分析和讨论通过观测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不同,早晨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2. 影子的长度和太阳的位置有关,早晨最长,中午最短,傍晚逐渐变长。
3. 影子的方向也与太阳的位置有关,早晨和傍晚影子指向西方,中午影子指向北方。
通过对影子变化的观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运动。
圭表影子长短变化的原因
圭表影子长短变化的原因
圭表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测量日影长度以确定时间、节气或方位的天文仪器,主要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
其中,“表”是一个垂直立于地面的标杆或石柱,“圭”是与表垂直且平铺于地面的尺子。
圭表影子长短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地球自转:地球在围绕自身轴线进行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相对于地面上固定观测点的位置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太阳光照射到圭表“表”上的角度不断变化,进而导致影子的长短也随之改变。
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较小,影子较长;中午时分,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也会影响圭表影子的长短。
在一年四季中,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以及地轴倾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同一地点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因此圭表的影长也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影子最短;冬至日则相反,影子最长。
综上所述,圭表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在我国古代被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等重要天文历法信息。
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
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时刻之一。
在这个时候,太阳正好位于天空中心,投下来的光线能够完美地展示出物体的影子。
影子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存在,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具有神秘感和美丽感的存在之一。
在上午8时和10时之间,影子的长度会随着太阳的角度不断变化。
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影子会非常长,因为太阳的角度很低,光线需要经过很长的距离才能照射到物体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升高,影子的长度也会逐渐缩短,直到太阳到达天空的顶峰位置,影子长度最短。
影子的长度不仅仅是一个物体在地面上的投影,它还蕴含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在上午8时和10时之间,影子的长度可以告诉我们太阳的高度角度,从而帮助我们判断时间和方向。
当太阳的高度角度不断变化时,影子的长度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影子的长度还可以反映出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在上午8时和10时之间,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方,光线可以投射出长长的影子,这种影子具有柔和的质感和清晰的轮廓,非常适合用来拍摄照片或画画。
影子的长度还可以告诉我们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
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时刻之一,它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好感受。
在这个时刻,我们可以沉浸在自然的美妙之中,感受生命的脉搏和时间的流逝。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美好的时刻,用心感受影子的长度,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END】第二篇示例: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日照、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等多个因素。
在各地的不同时间,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上午8时和10时的影子长度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来逐一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影子长度。
影子长度是指物体在光照下产生的影子在地面上的投影长度,它与太阳的仰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