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学会观察和记录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等变化。
能够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观察和记录物体影子的变化。
2.教学难点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影子?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出课题。
2.认识影子的形成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让学生用手电筒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带领学生到室外,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如一棵树、一根柱子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等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4.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分析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太阳的位置、时间等方面进行思考。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5.应用影子的变化让学生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如“猜时间”或“找太阳”。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子的应用。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影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观察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方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分析问题。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投影仪、幻灯片、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2.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影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影子的大小和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师总结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日落时的影子、季节变化时的影子等。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与影子的关系。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物体的影子。
不同的物体在阳光下投射出的影子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此的理解。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科学第3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实验设计。
2. 阳光明处的室外活动场地。
3. 物体(例如球、书本、水杯等)。
4. 实验所需的投影屏(黑布或纸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光线和阴影的日常经验。
例如:在阳光下物体投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一个物体的影子有时会变大、变小或者消失?2. 理论学习(15分钟):利用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解释光线是如何从光源传播到物体上的,以及物体遮挡光线时产生的影子的原理。
通过图示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以及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3. 实验设计(1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物体和一个投影屏(黑布或纸板)。
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以探索不同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的变化。
鼓励学生讨论和预测结果,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4. 实验和观察(15分钟):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施,让他们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和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影子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5. 实验分析和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帮助他们通过分析数据和观察结果来总结光线传播和物体产生影子的规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6. 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光线、物体和影子,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影子形成的过程,增强对原理的理解。
-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时刻、不同角度下物体的影子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游戏:设计一个关于影子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探究能力。
2. 分组讨论和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测量精度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提供生活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等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科学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掌握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相关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在讲解影子形成原理时,我需要更加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验操作。例如,通过使用激光笔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线被物体遮挡而形成的影子。同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授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时,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操场或公园等场所,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案+反思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铅笔、铅笔底座、平板、观察纸、指南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影子吗?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根据经验汇报,教师板书。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制作简易日晷。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5制作简易日晷,明确制作要求:一是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二是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并标注方向。
(2)学生自主画出简易日晷,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将简易日晷贴在纸板上。
2.观察日影。
(1)教师课件出示观察日影的方法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明确方法:根据太阳找方向、对准方向放平纸板(也可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纸板的中心立上铅笔、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展示观测结果。
(1)教师课件展示观测纸上的日影描绘图。
(2)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的柱状图画出影子的变化情况。
(4)学生展示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改进。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2.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吗?(2)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学生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光和影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探究活动,是对影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用探究的方法发现影子的方向和物体的位置关系,知道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
教材中通过观察、探究、总结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影子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
在《光和影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位置有关系,光源在物体的左侧,影子在右侧,光源在物体的右侧,影子在左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位置和光源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位置和光源位置的关系。
2.难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位置和光源位置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位置和光源位置的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板凳、书本等)、影子记录表、画图工具。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物体,如板凳、书本等,用来探究影子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户外晒太阳,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引导学生关注影子与物体位置和光源位置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课题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现象,从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光和影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的传播规律,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让学生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实验法、讨论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蜡烛、灯笼、阳光)、黑板、粉笔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影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舞台表演等,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利用简易的日晷,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实验材料:平板、和平板同样大小的观察纸片(画好同心圆、标注好方向)、小短杆、双面胶若干。
实验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
要将纸板上的东南西北与实际观察环境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记录的影子才是准确的。
观看利用太阳找方向视频资料。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小短杆应尽量保持竖直状态,不能倾斜,否则测量不准。
(4)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间隔越短,影子变化记录会越精确。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出示学生的简易日晷示例。
实验现象:早上太阳在东偏北方向,影子在西偏南方向;中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影子在东偏南方向。
同时,清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中午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学生制作简易日晷。
学生交流讨论,记录多次并确保准确无误。
可以使学生比一比制作简易日晷的准确度、丰富度、美观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早上影子在西偏南方向,太阳在东偏北方向;中午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影子就在东偏南方向,太阳在西偏北方向。
同时,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太阳的位置最低;中午的影子最短,太阳的位置最高。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是:东→南→西;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是:低→高→低。
拓展:对比一下,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和真正的日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出示赤道式日晷、水平式日晷图片。
对比一下,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和真正的日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相同点:古代日晷和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都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
教科版(2024秋)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PDF版含反思)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如透明塑料板、光源、障碍物等)。
2. 课程平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3. 信息化资源:阳光下物体影子动画演示、影子形成原理PPT、相关科学视频。
题目:请描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的原理。
答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由阳光、物体和影子共同形成的。阳光照射在物体上,遇到物体后产生反射,没有直接照射到地面上,从而形成了影子。
例题2:
题目:请解释影子的方向和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影子的方向和大小会随着阳光的方向和物体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当阳光从不同方向照射到物体上时,影子会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同时,物体的位置也会影响影子的方向和大小。
(4)科学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影子相关的科学故事或绘本,如《影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科学阅读兴趣。
2. 拓展建议: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光线下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记录下来并分析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
1. 影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影子,以及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子的变化: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分析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3. 影子的应用: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时、游戏等。
4. 实践操作:设计一个影子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影子的特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同时,通过设计影子游戏,学生将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关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与阳光的关系,进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影子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
2.影子的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影子与阳光的关系。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影子相关图片、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验材料:光源(如太阳光、手电筒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白板或墙壁等。
3.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影子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影子与阳光的关系。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呈现(5分钟)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解释光线传播、物体遮挡光线、形成影子等过程。
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要求学生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等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影子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源可以产生影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认识。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引言: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因此,本教学设计以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为基础,通过“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题,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并进行实践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 理解阳光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2. 知道阳光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2.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想象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玩具人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提出问题(5分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阳光照射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引导学生关注阳光、物体和地面之间的关系,并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3. 实验探究(15分钟)在教室或者校园的开阔地段,选取一根长竹竿或细木棍,在阳光下使其直立于地面上。
请学生站在竹竿的一侧,观察竹竿在阳光下的影子。
让学生描述竹竿的影子形状和位置,并提出关于影子的变化规律的猜测。
然后再请学生换位站在竹竿的另一侧观察,并比较两次观察的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影子随着人的位置转动、变化的规律。
4. 总结和复习(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共同进行讨论总结,回答提出之前的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子是由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物体挡住了阳光,使得阳光无法照射到物体背后的区域,从而形成了影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开始探究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本课通过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光与影的兴趣,从而归纳总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太阳位置的变化,了解太阳对地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光影的知识,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日食、月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本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以及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科学概念及解读日晷是一种视太阳位置而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制作了测量时间的仪器,这就是日晷,又称“日规”。
这种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赤道式。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8.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追求真理。
课后作业
1.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包括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影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8.环境布置:在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科学知识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影子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影子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影子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影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高度和太阳的高度角,然后测量并记录物体影子的长度。通过比较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可以验证物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成正比。
3.影子变化率的计算方法:首先测量并记录物体在不同时间点影子的长度,然后计算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的比率。例如,如果物体影子的长度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增加了2倍,那么影子变化率为100%。
2.对于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的作业,反馈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变化情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科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看,部分学生仍需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影子的基本概念、产生原理以及与光源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影子现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章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不仅掌握了影子产生的原理,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影子的变化规律:观察影子的变化,发现影子随着时间、光照角度和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引言】阳光的照射能使物体产生影子,这是因为光线在物体遮挡的部分被阻挡,形成了一个暗影。
本节课将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成影子的原理,并通过互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目标】1. 了解光线在物体遮挡时形成影子的原理;2. 观察和描述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影子变化;3. 进行简单实验,验证光线对物体形成影子的作用;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大图,上面有一个小树苗和一个太阳。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太阳照射在树苗上会发生什么?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讲解“影子”和“光线”的概念。
2. 利用实物或示意图展示“光线”从光源发出,并沿特定方向传播。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光线背后的区域会产生一个暗影?三、实例观察(15分钟)1. 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阳光照射下的物体影子:桌子、椅子等。
2. 学生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特征,如形状、大小和位置。
四、实验探究(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物体的遮挡创造不同形状的影子。
2. 实验步骤:a. 每组学生准备一块白纸和一盏手电筒。
b.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白纸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
c. 用手、书或其他物体遮挡住部分光线,观察形成的影子。
d.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总结光线对物体形成影子的影响因素。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影子的形成与光线的照射和物体的遮挡有关。
2.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影子的形状和大小?3. 教师点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强调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延伸活动】1. 学生可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光源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2. 鼓励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并尝试解释其成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质教案
视频结束,课件出示第四步。
第四步:课后完成一天中小短杆影子的记录
记录要求
1、找一个晴天,记录9:00~15:00的
影子,每隔1小时记录1次。
2、总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思考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影子变化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情况,推导和总结出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影子总是出现在遮挡物的后边,没有阳光,就没有影子;影子的长短会发生变化,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课堂练习
幻灯呈现
应用所学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顾本课所学
建立知识体系
板书
回顾本课所学
建立知识体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一天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上,面朝太阳时,影子在哪个方向?”开始讨论吧。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这是瑞泽小朋友的想法,跟你的想法一样吗?它认为:……你的想法和他的一样吗?
学生观察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光和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
课件出示图片,讲解: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流程
学习卡片一:
铅笔影子的变化
学习卡片二:。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子是由于物体遮挡光线而形成的。
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包括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特点,以及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描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指南针、直尺等,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事实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晷、皮影戏等,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关注影子对环境的影响,如建筑物的影子对周围环境的采光影响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利用影子,为人类服务。
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影子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科学职业的向往和尊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掌握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方法,能够认识到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演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2课。
在第1课中,学生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很多特征,而本单元第2、3、4课将带领学生探索太阳和月球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本课通过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这样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们运用自然规律的智慧。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制作简易日晷,由于该活动需要学生到课外记录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故建议教师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聚焦问题“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了解学生的前认知。
然后向学生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测量记录一次,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次记录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
第2课时——围绕制作简易日晷进行分享和研讨。
让每个小组上台分享,学生根据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论述,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借助“制作简易日晷”这个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坚持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
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2课。
在第1课中,学生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很多特征,而本单元第2、3、4课将带领学生探索太阳和月球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本课通过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这样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们运用自然规律的智慧。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制作简易日晷,由于该活动需要学生到课外记录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故建议教师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聚焦问题“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了解学生的前认知。
然后向学生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测量记录一次,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次记录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
第2课时——围绕制作简易日晷进行分享和研讨。
让每个小组上台分享,学生根据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论述,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借助“制作简易日晷”这个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坚持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
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 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 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 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纸(简易日晷带有同心圆的底盘)、小短杆、指南针、记号笔、手表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日晷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聚焦
1. 影子游戏。
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戏,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体验影子游戏,让学生获得影子变化的直接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聚焦环节的表达。
2. 谈话:同学们,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
你们刚才也体会了影子游戏,你们认为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板书:
影子的变化规律)
3. 整理信息,提出探索任务。
学生提出想法后,教师简要板书学生所知道的影子变化规律。
学生一般能表达出“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在太阳的反方向”“早上很长”“影子的位置不一样”“有物体才有影子”等认知,教师提出探索任务“那影子一天之中的变化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活动一简易日晷制作比赛说明会
1. 比赛任务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简易日晷,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简易日晷最好,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礼品。
2. 简易日晷制作步骤讲解。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
(也可以使用指南针辅助)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说明:制作简易日晷步骤较多,讲解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例如,可以用微课视频、教师示范等形式。
其中,确定方向是难点,要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由于该活动是课外活动,需要学生在一天之中坚持记录,故将该活动做成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制作简易日晷的准确度、丰富度、美观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二制作简易日晷
1. 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制作日晷比赛中获胜的方法,需要做到哪些细节,如分工明确,记录多次,准确记录等。
2.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实际测量。
先让学生用铅笔记录,确保所有小组都掌握了确定方向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用记号笔记录。
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
3. 组织学生分享课外记录计划,如什么时候记录,在哪里记录,简易日晷
保存的地方,测量工具(短杆、记号笔、指南针)的保管,等等。
第2课时
三、研讨
活动三简易日晷大发现
1. 找一找。
学生已经制作好了简易日晷,上面记录了很多影子变化规律的信息,课前给学生一段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探讨这些规律,可以书写在小白板或者卡纸上,便于分享。
2. 说一说。
尽量让每个小组都能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发现的规律。
教师及时板书发现的规律。
3. 议一议。
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出来的规律有:
(1)影子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
(2)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3)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
(4)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
4. 定一定。
带领学生确定一天之中影子变化的重要规律:早上最长,慢慢变短,到了中午,影子最短,又慢慢变长。
5. 想一想。
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影子的变化是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影子变化有规律,那么太阳位置在一天之中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即东升西落,早上和傍晚位置最低,中午位置最高;太阳在不同的位置,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简易日晷”这个记录作品,就能很好地结合事实证据进行论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锻炼学生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研讨时,难点是让学生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以及太阳位置变化对影子变化的影响,为第3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附表:下表是教材试教中学生做的简易日晷。
活动四简易日晷比赛颁奖仪式
1. 评奖。
形式可以多样,由学生组间互评,也可以师评、组评、自评组合。
评选的奖项,可设个人奖、小组奖。
2. 颁奖。
颁发礼品(可以有小证书),合影留念。
仪式感很重要,学生下次会更加积极参与活动。
四、拓展
1. 谈话: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对比一下,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和真正的日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 课外任务:去找找生活中在哪里可以看到日晷。
五、课堂小结
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我们认识到在一天之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也会有规律地变化,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那么,影子变化还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索。
教科版新版三下科学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影子变化的规律
学生的观点:
1. 太阳东升西落,影子
在太阳的反方向
2. 早上很长,中午很短,
晚上又变长
3. 早上影子最长
4. 影子的位置不一样
5. 影子是顺时针转动
6. 有物体才有影子
简易日晷制作比赛
第2课时
影子变化的规律
找一找说一说
1. 影子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
2. 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比较斜,中午的影子最短
3. 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
影子又慢慢变长
4. 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
议一议
太阳变化和影子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