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118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18 马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石、槽枥、食马者、见(现)。
2.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策临祗其食骈。
3.朗读课文,练习句读和语气。
4.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全文。
5.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情感目标: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千里马的悲剧重演,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师: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呢?生:我认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种,作者在文中借马来表明个人观点的。
师:能举出例子吗?生:《爱莲说》中周敦颐就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来表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兴趣。
师:不错,“说”作为古代文体具有这一个特质,往往借某物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
可抒情可议论。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订正字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马的品质、作用或文章寓意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选马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寓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主要内容包括:文章主旨和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汇、成语的掌握,特殊句式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马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马的特点、用途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显得有些偏离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引导讨论时,没有给出明确的讨论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话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马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寓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表格式)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熟读并背诵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做法,例如: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学生尝试分析: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Fra bibliotek遭遇不幸的处境。
学生分析中心思想,预设引导: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谈今天千里马,例如:有理想、有决心、有毅力、坚持不懈、自信、自立、合作精神……
(4)本文可以分哪几层?各层介绍了哪些内容?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唐代文学家,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生小组合作,读准字音
按要求认真听朗读。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各小组翻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教师及时点拨。
在理解文章大意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23 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1、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人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等。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气势雄健,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论证周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做伯乐,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23.《马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散文,诗,均有名。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初读课文1.播放【媒体资源】《音频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指名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停顿)教师强调通假字读音。
在文中勾画,标注。
三、品读课文《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
正所谓“不平则鸣”!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
【精品课件】出示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齐读课文的第1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23课马说
第23课 马 说【导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车抱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自我研习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祗.(zh ǐ) 骈.(pi án)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 粟.(sù) 邪.(y é) 外见.(xi àn) 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可:能够;得:等到。
(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出来) (3)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养)食.不饱(吃) ③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④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⑤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3课《马说》教案
5.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马说》,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学会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思考与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论证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千里马和普通马,阐述了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它是古代文化中关于人才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提到的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这个案例展示了人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选拔和使用帮助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发现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的学习:本课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成语,如“脱颖而出”、“驰骋”等,以及典型的文言文句式,如“夫”、“盖”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词汇、成语和句式的用法。
举例:讲解“脱颖而出”一词,说明其原意是指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后来引申为出色地显露才能。同时,分析“夫”在句中的作用,表示发语词,引起下文。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23课《马说》教案
23* 马说一、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三、学习难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四、学习时数:一课时。
五、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六、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祗(zhĭ)骈(pĭan)一石(dañ)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说》教案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马说》这篇文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引出人才选拔的话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话题确实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我觉得在提问时可以更加具体,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思考方向。
(1)修辞手法的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举例:对比“策之不以其道”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两句的修辞手法,解释其对论证效果的作用。)
(2)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存在困难。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如设问、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举例:针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作者意图和文章主旨。)
(3)文化背景的融入:理解古代文化中的人才观,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讲解古代选才制度,如科举制,以及古代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初中语文部编版( 2018)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说》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言文《马说》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韩愈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马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通过比喻马来论述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培养的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需深入理解文章,挖掘作者的人才观,并将其与个人认知相结合。
-文言文词汇的记忆与运用:学生需克服记忆难度,将生字词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难点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学生需要理解“一食”和“或尽”的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汉语表达。
-在修辞手法辨识上,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对偶和排比,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差异。
-文章主旨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理解人才需要被发现和培养的重要性,并将此观点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才选拔机制相结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转换:学生需克服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的差异,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结构。
-修辞手法的辨识与分析:学生需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二)新课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中的人才观。文章通过马喻人才,阐述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和培养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分析。文章如何通过马的例子,展示人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识别和培养人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人才观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118
23 *马 说备 课 笔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23 *马说备课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23.《马说》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辞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存文言辞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明白得“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朝闻名文学家、思想家。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朝文学家,与柳宗元是一路提倡中国唐朝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与唐朝的“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伙儿。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全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散文,诗,均出名。
高作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穷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初读课文1.播放【媒体资源】《音频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指名朗诵课文。
(读准字音、停顿)教师强调通假字读音。
在文中勾画,标注。
三、品读课文《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
正所谓“不平则鸣”!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
【精品课件】出示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齐读课文的第1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诵,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马说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马说。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马说》展开,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特别是他对古代散文的贡献。
2.掌握课文《马说》的生字词、词组、成语及其用法。
3.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4.体会古代散文的韵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5.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马说》中所蕴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马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优秀人才被忽视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韩愈是如何通过《马说》来表达他对人才的看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和古代人才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3.马说 优秀教案
23.马说教学构思:本篇课文较简单,注释较详细,教师可以不用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课文,应该给学生留一些讨论、探究的空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深刻道理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2、学生根据自习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
23 马说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3课预习卡。
一、激趣导入师: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生:项羽坐骑—-乌骓(zhuī)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生:本身有才能;拥有者懂马,能尽其材。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垂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
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
(板书文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学展示,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
疏通文意(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引导)3。
积累词汇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资料卡片示例:重点字音:祗.(zhǐ)奴隶.(lì)骈.死(pián)槽枥.(lì) 食.马者(sì)外见.(xiàn)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古今异义:①是.马也[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同“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倒装句: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通过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从而落实词意,理解文意。
【教案】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你们知道吗?他们指的是谁呢?(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父)、苏轼(兄)、苏辙(弟)、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的《马说》 (板书课题) 读题。
二、了解《马说》文体、作者。
1、《马说》的“说”这是一种议论性文体。
(板书:议论性文体)2、了解作者韩愈。
(出示课件)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习课文字词。
(出示课件)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点评。
3、全班齐读。
4、(出示课件4)听音频朗读。
5、学生练习朗读。
6、指名读后,学生点评。
7、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学习: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课文词句,理解课文,翻译课文。
2、小组汇报:翻译课文每一个自然段。
其他组同学说不同的看法。
3、出示课件较难翻译的字词句。
五、问题探案。
1、分小组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②、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随机板书)3、小结。
六、体会理解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情感。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马说》五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学重点: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2、加强人才观教育教学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刘翔跨栏照片刘翔是曾经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他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
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
”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接着让学生介绍说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读通课文要求: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2、读懂课文活动要求:翻译准确、简洁,语句通顺连贯。
活动步骤:四人一组轮流活动:一人读原文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句子,小组成员共同纠错,组长整理并记录(1、不能解决的问题2、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3、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
备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
士的共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资料助读
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
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1)补充注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称号。
是马也 是,这样,这种 力不足 力,力气;足,足够。
虽有名马 虽,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相同,一样;可,能够;得,办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求,要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明白,懂得。
(2)一词多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其⎩⎪⎨⎪
⎧其真无马邪(其,副词,表反诘)其真不知马也(其,副词,表强调)安求其能千里也(其,代指千里马) (3)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 一食或尽.
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策.
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食之不能尽.
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 第2课时
一、文本探究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讨论: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
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
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二、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
不能,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
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毛遂自荐的方式。
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呈现出来。
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
三、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
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