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纵膈增宽注意事项
纵隔的四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纵隔的四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纵隔是位于胸腔中央,将胸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的一块组织。
它由许多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组成,包括心脏、气管、食管、主动脉、淋巴结等。
纵隔的重要性在于它对身体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了分隔,并提供了这些系统之间信号传递和血液供应的途径。
在医学领域,纵隔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心脏和肺部疾病。
通过对纵隔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纵隔的四分法是一种用来描述纵隔解剖结构的方法,它将纵隔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区域。
前上区域包括心脏、大血管、甲状腺等组织和器官。
它是纵隔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泵送血液到全身。
大血管包括主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新陈代谢和能量平衡。
前下区域主要包括胸腺、淋巴结和纤维组织等。
胸腺是纵隔中的一个小器官,它在儿童时期起到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逐渐萎缩,但它仍然对身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过滤体液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
纤维组织则用于支撑和保护纵隔内的各个结构。
后上区域主要包括气管、食管和神经组织等。
气管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肺部。
食管则与消化系统有关,将食物从咽喉运送到胃部。
神经组织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等,它们控制着心脏的节律和血压等重要生理过程。
后下区域主要包括肺部和胸膜等。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胸膜是覆盖在肺部表面的薄膜,它与纵隔之间形成腔隙,称为胸腔。
通过对纵隔的四分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纵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纵隔的各个区域,帮助诊断和治疗各种心脏和肺部疾病。
正确认识纵隔的四分法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布局和组织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顺序和条理清晰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纵隔疾病影像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表现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 气管受压侧移位和后移位。 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位。
胸部正位片(A)示中侧纵隔影增宽;
CT(B)示右前纵隔胸骨后方肿块,可 见点状钙化,升主动脉受压向左后移位
主动脉弓前方类圆形略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 CT 不 同 层 面 像 ( A 、
B),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 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来自侵 袭 性 胸 腺 瘤
T2WI(A)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均匀高
信号;T1WI(B、C)肿块呈等信号,其 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T1WI(A)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隔脂
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B)清楚显示肿 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系
MRI轴位T1WI(A),示左前纵隔椭圆
形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轴位 T2WI(B),肿块呈中等高信号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纵膈疾病CT表现
主动脉压迫出现供血不足 ⑤气管压迫 咳嗽、喘鸣 ⑥食管受压 吞咽困难 ⑦神经压迫 多提示为恶性病变: 声嘶——喉返 心率↓、恶心、呕吐等——迷走 Horner综合征——颈交感 呃逆、膈麻痹——膈N
心包囊肿
二、胸内甲状腺肿
• 临床与病理 肿大的甲状腺向后下延伸至胸骨后 迷走甲状腺肿大,与原甲状腺无联系 病理学上可为:甲状腺增生、囊肿、腺瘤和Ca 临床症状由甲状腺功能改变和压迫症状构成 • 影像学表现 1、X线 ①一侧或双侧上纵隔增宽,并密度增高
②病变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透视) ③气管或/和食管受压、变形和移位 ④侧位片胸骨后间隙消失 2、CT ①肿块位于前上纵隔 ②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③病变的密度改变与强化方式与颈部甲状腺 病变相同 ④邻近气管、大血管受压、推移和变形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胸腺瘤
• 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成年人 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脂肪组织 非侵袭性:有完整的包膜,膨胀性生长。对 邻近结构仅为压迫推移性效应 侵袭性:包膜不完整,浸润性生长,侵犯邻 近结构,包括胸膜和心包膜 压迫症状与重症肌无力(15%),侵袭性者 可合并有胸水和心包积液
五、淋巴瘤
• 临床与病理 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全身性恶性肿瘤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疲劳和消瘦以及淋 巴结肿大 常见于青少年和老年人 病理分型: ①Hodgkin disease 颈部淋巴结最先肿大, 之后逐渐向邻近淋巴组织扩散
②non Hodgkin lymphoma 淋巴组织受累呈 跳跃式分布,结外器官受累明显 • 影像学表现 1、X线 ①PA中上纵隔增宽,边缘分叶 ②肺门增大 ③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间质增厚 ④侵犯胸膜和心包可引起胸水和心包积液 2、CT ①纵隔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气管和支气管旁淋
巴结 ②肿大淋巴结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③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可轻度强化 ④经过放疗的淋巴结可出现中心坏死或钙化 ⑤肺部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表现 ⑥胸水和心包积液 • 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最常见的病变,主要包 括纵隔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转移性淋巴结 和淋巴瘤等。
胸部纵隔疾病鉴别诊断(一)
胸部纵隔疾病鉴别诊断(一)纵隔脂肪瘤/脂肪肉瘤概述纵隔脂肪瘤不常见,为良性间叶性肿瘤。
多见于前纵隔及心膈角区,亦可起源于食管、气管、心脏等纵隔内结构。
肿瘤常为单侧性,有时可伸展至两侧胸腔,有些可通过胸廓人口达颈部或经肋间隙达前胸壁。
纵隔脂肪肉瘤较为罕见,在全部纵隔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1%。
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前纵隔,发现时常较大。
病理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外周被以包膜构成脂肪肉瘤: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黏液性组织。
可从高分化、有包膜的肿瘤,到高度侵袭性、无包膜、浸润邻近结构的肿瘤临床表现脂肪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常无自觉症状,当瘤体巨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脂肪肉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儿童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像表现X线脂肪瘤:多位于前纵隔及心膈角区;可见纵隔增宽或纵隔内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且较低;病灶周围气管受压移位不明显。
脂肪肉瘤:多见于前纵隔,肿块常较大;边缘锐利或模糊CT表现脂肪瘤: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常可见薄且均匀- -致的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无强化,包膜可轻度强化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常含除脂肪外的软组织成分;脂肪含量越多,软组织含量越少,肿瘤倾向分化越好;可表现为边缘模糊或向周围浸润性生长。
可能见到间隔的钙化和一定程度的强化MRI表现脂肪瘤:均匀脂肪信号,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成像呈低信号脂肪肉瘤:脂肪组织与软组织混杂信号,边界可不清鉴别诊断纵隔脂肪沉积症:见于库欣综合征、使用激素治疗及肥胖患者;为大量正常的脂肪弥漫蓄积在纵隔内,无肿块形态,无包膜结构胸腺脂肪瘤:肿物内有散在分布的条带状残存胸腺组织畸胎瘤:含有脂肪、软组织、钙化、骨化及牙齿等多种成分;有时可见到因囊液内的高脂肪含量而出现的特征性的脂肪-液体平面脂肪疝:大网膜脂肪通过Morgagni孔疝人胸腔引起心膈角区肿块,多位于右侧;CT多平面重建或MRI可显示疝入胸腔的脂肪与腹腔大网膜的关系纵隔脂肪增多症概述纵隔脂肪增多症是指过多的组织学正常、无包膜的脂肪沉积在纵隔内的良性病变病因Cushing综合征;激素治疗后;肥胖临床表现通常不产生临床症状;偶见呼吸困难,可能与压迫气管和咽部有关影像表现X线表现:纵隔增宽,轮廓光滑,以上纵隔显著CT表现:大量脂肪组织弥漫分布于纵隔内,无包膜;以前上纵隔胸骨后区为著,亦可见于心膈角及脊柱旁,一般不压迫纵隔大血管、气管等结构MRI表现: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可见信号显著下降鉴别诊断纵隔脂肪瘤:多位于前纵隔下部和心膈角区;一脂肪密度,可含有少许纤维分隔,可见均匀包膜含脂肪的疝:Morgagni疝位于心膈角区,多位于右侧;Bochdalek 疝位于横膈后部,以左侧多见纵膈胸腺瘤胸腺瘤(一)病理与临床胸腺瘤(thymoma)是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原发肿瘤。
右上纵隔增宽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l 材 料与 方法
2 例无名动 脉扭 曲患者 均为 老年 患者 , 1 平均 年龄 6 6岁 , 其
中男 1 , 9例 , 2例 女 高血 压患者 1 , 4例 冠心病 患者 7例 。9例奇
叶 , 院 发 现 的 均 无 明症 状 , 过 C 我 通 T薄 层 连 续 扫 描 追 踪 观 察 确
症状和年龄偏大确诊为无名 动脉扭 曲。有 些病例 我院确诊 困难 转往三 甲医院检查 、 手术治疗病理切片确诊 。
小 随奇静脉 的位 置而 异 。奇 副 裂 在正 位 片上 为 一 弧 形条状 阴 影, 呈纵行走 向 , 凸面 向上 , 止于肺 门上方 , 端呈一倒置 的逗点 终 状 。奇叶本身并不引起任何 临床 表现 , 因奇静 脉游离 于肺 中 , 但 当它呈轴位时易误认为肺 内结 节。奇叶炎症 可 由于其边 缘在 叶
x主要表现为突 向右侧肺野 的弧形 阴影 , 半 园形 , 端与 主动 呈 下 脉弓相连 , 且与纵 隔交界 呈钝角。9例奇 叶患者中有 3例 因为发 炎引起症状发现 , 6例 因为 常规 体检 发现 , 明显 自觉症 状 。7 无 例胸 腺瘤 和 6例神 经源性肿瘤 皆因出现临床 症状检 查发现 右上
纵隔增 宽 , x线正位胸 片均表现为右上纵隔增宽 。
率相似 。良恶性很 难 区分 , 常根 据肿 瘤是 否侵犯 到胸 腺的包 膜
以外而把胸腺瘤 分为侵袭性和非侵 袭性两种 。非 侵袭性胸腺 瘤 在C T上表现为直径 lm一1c 的圆形 、 圆形或 分 叶状肿块 , c 0m 卵 边缘清晰 。侵袭性胸 腺瘤 C T表 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 则肿块 , 多
3 讨 论
右上纵 隔增 宽的病因有很多 , x线上平 片上有 时很 相似 , 在
纵隔淋巴结增生诊断详述
纵隔淋巴结增生诊断详述*导读:纵隔淋巴结增生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中纵隔肿瘤:极大多数是是淋巴系统肿瘤常见的有何杰金病,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等多以中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但也可侵入肺组织形成浸润性病变。
本病病程短症状进展快,常伴有周身淋巴结肿大、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
X线检查示肿大淋巴结位于气管两旁及两侧肺门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块,密度均匀,可有大分叶但无钙化。
支气管常腾空而起变窄。
纵隔淋巴结增生的鉴别诊断:1、纵隔增宽:纵膈增宽: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2、纵隔积气:局部软组织浸润,就是液体慢慢渗透到软组织中去,人体组织内浸入了异常细胞或出现了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机体细胞,以及某些病变组织向周围扩展的现象。
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的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的堆积过多也称为浸润。
有的变性或沉积也称为浸润。
3、纵隔囊肿:纵隔囊肿(cyst of mediastinum)属纵隔肿物(mediastinal masses)中的一类,有将其归属于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者,但较多人主张将其与纵隔肿瘤分别叙述。
预后方面,良性的当然效果好,与其他脏器的癌症相比,即使是恶性的胸腺瘤,预后也较好。
由于化学疗法和放疗的进步,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胚细胞性肿瘤的预后已有所改善。
由于纵膈肿瘤种类的不同,在疗养上的注意点也不相同。
在良性肿瘤,如果摘除了肿瘤,这以后不会留下任何问题。
在恶性肿瘤,特别是恶性淋巴瘤、恶性胚细胞性肿瘤、胸腺癌等,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辅助治疗(化学疗法)。
其它较少见的纵隔肿瘤有: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及软骨瘤等。
1.常见症状如下:(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
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
肺部病变的X线定位诊断
肺部病变的X线定位诊断摘要:胸部x线平片包括胸壁、胸膜、胸腔、肺、纵隔、心血管及横膈等解剖结构.由于解剖结构相互叠加,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类似之影像,因此,单纯依靠胸部平片鉴别疾病位于肺、胸腔、纵隔、横膈有一定困难.虽然,ct检查对胸部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帮助,但目前它尚不能取代普通x线检查.为了提高对胸部平片的诊断技能,本文就肺部病变的x线定位诊断知识作一重点介绍.关键词:肺部病变胸部平片解剖结构纵隔诊断技能胸腔胸部病变鉴别线检查定位诊断心血管知识影像胸膜胸壁疾病一、判断病变是否在肺内肺部病变定位应根据胸部不同部位的x线特点,采用排除法来确定病变是位于肺内或是肺外肺内病变有一重要特点是按肺叶、肺段分布,且肺动脉又与支气管分支相伴行,有时可见到支气管、血管平行征或空气支气管征。
肺部肿块透视下可与纵隔分开,其肺纹理可随肿块上下移动而移动,其肿块上下内侧缘与纵隔夹面呈锐角,肿块内外缘与横膈平面亦呈锐角;肿块圆心位于肺内等。
1.判断病变是否在纵隔纵隔内肿块:当肿块凸入肺野时,必然有脏壁层胸膜包裹,出现“胸膜掀起征”,即纵隔缘与凸入肺野之肿块上下缘呈钝角,其肿块凸入肺野之轮廓很光滑,无毛刺可言。
其肿块垂直径一般大于横径;肿块圆心多位于纵隔内。
转动体位,肿块与纵隔不能分开;当纵隔肿块增大,肿块投影达锁骨上方,其上缘仍清楚,肿块则位于后纵隔;此时肿块投影绝大部分在肺内,圆心也在肺内,垂直径也不一定大于横径,此为纵隔肿瘤通过肋脊沟向胸腔拓展所致。
施行食管吞钡检查可协助诊断纵隔病变,前纵隔较大肿块可使食管后移或侧移。
后纵隔较大肿块如降主动脉瘤或较大椎旁脓肿,食管前移或弧形受压。
神经源性肿瘤除非体积很大,一般不引起食管移位。
中纵隔肿瘤引起食管弧形压迹,管腔狭窄或管壁破坏、粘膜中断,气管肿瘤可使食管向后移位。
当一侧肺野密度增高,肋间隙增宽,肋膈角仍透明,应想到纵隔肿瘤,而不能认为是胸腔积液,因为少量胸腔积液即可使肋膈角变钝,但要注意排除包裹性胸腔积液。
前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
前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摘要】目的讨论前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
方法对患者的X线检查图像进行诊断。
结论胸内甲状腺肿正位胸片显示前上纵隔部肿块阴影,常将气管压迫移位,肿物边缘光滑,凸向两侧或一侧肺野。
透视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可见此瘤影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此乃甲状腺肿的影像特征。
因胸内甲状腺肿在上方前纵隔,可产生“颈胸征”。
【关键词】前纵隔肿瘤 X线表现1.胸内甲状腺肿甲状腺发展于胸内或胚胎的遗留甲状腺组织,发展成甲状腺肿。
多数为良性,少数为恶性。
此肿瘤位于上纵隔前部,女性多于男性。
病理:由甲状腺组织的增生肿大所构成,良性肿瘤呈球形,表面光滑,有包膜,与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
有时可产生坏死,出血,钙化。
如为恶性则向周围侵犯,附近淋巴结可有转移。
临床表现:有压迫症状,如气急,咳嗽,压迫喉返神经可有声音嘶哑等。
X线表现:正位胸片显示前上纵隔部肿块阴影,常将气管压迫移位,肿物边缘光滑,凸向两侧或一侧肺野。
透视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可见此瘤影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此乃甲状腺肿的影像特征。
因胸内甲状腺肿在上方前纵隔,可产生“颈胸征”。
CT扫描可见胸部入口部肿瘤因有正常的甲状腺组织CT值为100Hu左右,较一般腺组织为高,由此即可确定为甲状腺部肿瘤。
131碘示踪检查则更为准确。
2.胸腺瘤胸腺瘤亦为前纵隔上部的常见肿瘤,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
病理:多发生于胸腺增生,多有包膜,呈结节状,椭圆形。
镜检有上皮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及混合性三种。
恶性者可侵犯邻近组织和器官。
临床表现:发病缓慢,多无症状,偶然被体检所发现。
如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胸骨后痛、气短、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文献报告胸腺瘤患者中有10%~75%并有重症肌无力症,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中约有15%合并有胸腺瘤,由此看来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密切关系。
X线表现:于前纵隔呈椭圆形阴影或梭形阴影凸向肺野,密度均匀一致,边缘锐利清晰。
侧位胸片显示于胸骨的下后方,呈椭圆形致密阴影。
CT增强检查注意事项与检查须知
CT增强检查注意事项与检查须知CT(Computed Tomography)增强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下是CT增强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检查须知:一、注意事项:1. 预约与准备:在进行CT增强检查之前,您需要提前预约,并按照医生或医院的要求进行准备。
通常需要空腹,即检查前4-6小时不进食,但可以饮水。
如果您有特殊的疾病或过敏史,请提前告知医生。
2. 妊娠与哺乳:如果您怀孕或怀疑自己可能怀孕,请在进行CT增强检查前告知医生。
虽然CT检查对胎儿的辐射剂量较低,但在怀孕早期,尽量避免进行此类检查。
如果您正在哺乳,请在检查前告知医生,以便作出相应的安排。
3. 过敏史:如果您对碘剂或造影剂过敏,请在检查前告知医生。
这样可以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
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检查方案或采取其他措施。
4. 疾病与药物:如果您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或其他重要疾病,请在检查前告知医生。
某些疾病可能需要特殊的检查注意事项。
此外,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请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5. 辐射与安全:CT增强检查会使用X射线,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尽管CT 检查的辐射剂量较低,但在进行多次检查时,仍需注意辐射累积的问题。
同时,医院会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您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
二、检查须知:1. 穿着:在进行CT增强检查时,您需要穿着宽松、轻便的衣物,并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如腰带、钥匙、手表等)取下,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造影剂:CT增强检查需要使用一种叫做造影剂的特殊药物,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
通常,造影剂会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医生会询问您是否对碘剂过敏,并根据您的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剂量和方式。
3. 检查过程:在进行CT增强检查时,您需要躺在检查床上,保持静止。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纵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
胸膜腔积液
X线可见胸膜腔积液征象; CT可见胸膜腔积液的部位 和量。
支气管阻塞
X线可见支气管阻塞征象; CT可见支气管阻塞的部位 和程度。
食管受压
X线可见食管受压征象; CT可见食管受压的部位和 程度。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气胸。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诊 断为纵隔气肿。
鉴别诊断
需与纵隔肿瘤、胸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04 纵隔血管性疾病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是纵隔内的一种常见病变,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块或血管扩 张。这些病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的症状。
血管瘤
血管瘤
纵隔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异常增生的血管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诊断方法
血管瘤的诊断同样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 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
治疗方式
血管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对于较小的血管瘤,可能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 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诊断方法
血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 显示血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式
血管畸形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较小的血管畸形,可能无需特殊 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变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畸形或症状明显的 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是人体胸腔中的一个区域,位于两个肺之间。
根据解剖学上的特点和组织结构,纵隔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分区。
而根据医学临床上的需要和具体的目的,纵隔也可以采用四分法进行分区。
四分法的纵隔分区如下:
1. 第一分区:位于纵隔前部,包括胸骨后面和胸骨的后面,以及前纵隔的前部。
这一分区包含了胸骨后的脂肪组织、前纵隔的脂肪组织以及前纵隔内的脂肪散在组织。
2. 第二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包括前纵隔的胸腔与心包之间的间隙,以及心脏及大血管所在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心脏、主动脉和主支气管等器官。
3. 第三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和后部的过渡区,包括横膈和胸膜之间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食管、膈神经、淋巴结等结构。
4. 第四分区:位于纵隔后部,包括胸椎前面和胸腔后、脊柱后面以及后纵隔的后部。
这一分区主要包含了主动脉弓、食管、脊柱、胸膜以及淋巴结等结构。
这种四分法可以在医学影像学上方便地进行定位和分析,对纵隔病变的评估和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纵隔病变和分区方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分析。
婴幼儿胸片诊断中几种容易混淆的X线征
见到一个船 帆状致密 阴影 , 从上纵隔突入 肺 内, 此种 x线 表 现被 称 为船 帆 征。婴
幼儿的正常胸腺 , 于上纵 隔 的前部 , 位 其
正位胸片三 角征象 基本上 与胸腺 有 关, 参考文献 均以船 帆征 阐述为多 。我们
间胸膜粘连时 , 即出现尖角征 。此征与胸
正常胸腺投影所致的船帆征 , 以一旦出 所 现其他三角征 象时极 有可能 因 医师 的忽
视而误诊 。这就 要求我 们在 判读胸 片时
多一些考虑 , 避免误诊 。
腺阴影有些相似 , 因纵隔胸膜积液 均锐 利清 晰 ,
膜, 故不会 出现尖 角征 。 摇椅底 状胸 腺征 : 系新生儿纵隔积气 在胸部 x线平 片上 的特 征性表现 。新 生
382 30 5江西新余市人 民医院放射科
纵隔充气造影 和体层摄 影均 能清楚 地显
示 胸腺 边缘 。
大 三 角 帆征 : 新 生 儿 纵 隔 气 肿 的 x 系
性 炎症 5例 , 管结石 2例 , 总管 囊肿 胰 胆
1 , 2例 胆囊癌胆管侵犯 6例。 检 查方 法 : 用 永 磁 型 磁 共 振 机 。嘱 使 患者 禁 食 、 饮 8 —1 禁 2小 时 , 采 取 均
和梗 阻部位 判断的 准确率达 10 , 0 % 结合
认 为 , 由 于 大部 分 出现 的三 角 征 象 都 是 正
大小不 一 , 随呼吸而 改变 , 可 一般 呼气 末
大于吸气末 , 胸腺增大时侧位可见胸腺压
迫气管向后 移位 。胸腺 突向肺 内时 , 由于 邻近的脏层 和壁 层胸膜 也 同时被推 入肺
累及右水平叶间胸膜 时 , 积液沿水平叶间 胸膜向右侧肺野积聚 , 当积液并发水平 叶
胸部平片纵隔增宽标准
胸部平片纵隔增宽标准
胸部平片纵隔增宽是指在X光或CT扫描中观察到纵隔部位的宽
度超出了正常范围。
纵隔是胸腔内位于两肺之间的区域,包括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结构。
纵隔增宽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或情况
引起的,下面我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纵隔增宽的标准。
首先,纵隔增宽的标准可以根据年龄和性别来进行评估。
一般
来说,成人男性的纵隔宽度应该在8厘米以下,而成人女性的纵隔
宽度应该在7厘米以下。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纵隔的正常范围
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评估。
其次,纵隔增宽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具体的影像学表现。
在X光
或CT扫描中,医生会测量纵隔的宽度,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
他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除了纵隔宽度的增加,医生还会
关注其他纵隔结构的异常,比如肿块、积液、肺部病变等。
此外,纵隔增宽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可能的病因。
纵隔增宽可以
是由于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纵隔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引起的。
因此,在评估纵隔增宽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来判断可能的病因。
总的来说,纵隔增宽的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考虑年龄、性别、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可能的病因。
如果你或者你所关心的人被诊断出纵隔增宽,建议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纵隔淋巴结增大影像标准
纵隔淋巴结增大影像标准
纵膈淋巴结正常大小通常<1cm,若检查到纵膈淋巴结超过1cm,则表示淋巴结肿大。
同时对淋巴结的良恶性判断还需要结合淋巴结各方面特点,一般肺部感染性病变或者肿瘤会导致淋巴结肿大。
1、炎症性淋巴结肿大:胸部CT提示通常>1cm,同时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界限清楚,血流不丰富,外形多呈现椭圆形,分布较孤立。
考虑炎症性肿大可能性,需要治疗肺部区域原发感染灶,如肺炎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头孢美唑钠这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肺结核患者需要口服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导致肿大,需要使用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胸部CT提示通常>1cm,同时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内部血流混乱,血流整体丰富,纵横比>1,分布呈现团块状融合。
要治疗原发疾病,如食管癌或肺癌需咨询专业医生后及时切除肿瘤,同时清扫淋巴结。
如果患者是因为淋巴瘤所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需要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如CHOP方案化疗。
此外,<1cm淋巴结可能也是有病变可能,有时良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都存在模糊、分辨不清楚的情况。
该情况下可借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者整块淋巴结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
肺结核X线胸片诊断的影像效果观察
肺结核X线胸片诊断的影像效果观察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X线胸片是肺结核常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胸片的影像效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肺结核,并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进一步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肺结核的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 渗出影:即局部结构模糊,密度较高的阴影。
在肺结核早期,病灶周围的肺组织会出现渗出,形成的渗出灶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局部模糊、密度增高的阴影。
2. 纵隔增宽:纵隔是位于两肺之间的一块组织,包含了心脏、肺动脉、肺静脉等。
当发生肺结核时,纵隔周围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导致纵隔增宽。
在X线胸片上可以看到纵隔的阴影增宽、模糊。
3. 纤维增生:在肺结核的慢性期,肺组织受到了病菌的侵袭和破坏,造成了局部纤维化的现象。
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局部胸膜增厚,肺纹理增多、增粗。
4. 空洞形成:肺结核晚期,病变区域的组织坏死,形成空洞。
在X线胸片上可以看到空洞区域的阴影,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5. 钙化灶:在肺结核的慢性期,病灶中的钙盐沉积,形成一种特殊的影像表现,称为钙化灶。
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小点状或线条状的高密度阴影。
通过对肺结核X线胸片的影像效果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结核,但这只是一个初步诊断,还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确诊。
由于肺结核的形态和病程各异,影像表现也会有所差异,有些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可能不能明确显示病变部位和性质,因此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是最为重要的,有助于最终确定肺结核的诊断。
肺结核X线胸片诊断的影像效果观察对于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强调的是,影像学结果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确定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X线入门┃识别纵隔和横膈
X线入门┃识别纵隔和横膈纵隔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是两肺之间各结构的总称。
主要指心脏和大血管结构,还包括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脂肪等。
除了气管因其内有气体而能分辨外,其余内部结构在X线平片上不能分辨。
侧位胸片上纵隔的分区纵隔分区属于人为分区,除了为描述病变位置方便外,还对病变,尤其是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病变在纵隔内多有特定的好发部位。
纵隔分区一般都是在侧位胸片上进行,分区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是九分区法,即纵行画线将纵隔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图是侧位胸片纵隔纵向分区。
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的区域为前纵隔,食道及食道以后、胸椎区域属于后纵隔,前、后纵隔之间为中纵隔,主要包括心脏和大血管、气管、肺门等。
横向上分别自T4、T8下缘水平画水平线,可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正位胸片上的纵隔正常正位胸片上除心脏偏左外,基本处于居中的位置。
右上纵隔边缘主要由上腔静脉构成,左上纵隔边缘主要是主动脉弓(也可称为主动脉球、主动脉结)和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
中下纵隔边缘主要是心脏投影。
上图为正位胸片上纵隔正常边缘情况。
横膈横膈分隔胸、腹腔,呈圆顶状。
通常左侧横膈略低,右侧横膈略高,相差约1~2 cm。
正位胸片上横膈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外侧与胸壁形成肋膈角。
上图显示正位胸片上两侧横膈呈圆顶状(黑色箭头),白色星号标示两侧肋膈角,正常情况下为锐角。
侧位胸片上,横膈与前、后胸壁间分别形成前、后肋膈角。
后肋膈角通常也是锐角,其位置在站立位为全肺最低处。
上图为侧位胸片上两侧横膈(黑色箭头)及后肋膈角(白色星号)。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雷。
纵隔宽度标准值
纵隔宽度标准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纵隔宽度是指胸部内的纵隔部位(介于两肺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其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隔宽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放射学影像学来进行,如X射线片、CT扫描等。
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年龄段,纵隔宽度有一定的标准值范围,而且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纵隔宽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的纵隔宽度在X射线片上的正常范围为4-8厘米,而在CT扫描上的正常范围则为5-10厘米。
在幼儿和婴儿时期,由于胸廓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纵隔宽度可能会相对较小。
而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管硬化、脂肪积聚等原因,纵隔宽度可能会相对较大。
在临床应用中,对纵隔宽度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疾病的病情。
纵隔增宽通常是由于包括纵隔内肿瘤(如淋巴瘤、甲状腺肿瘤等)、纵隔脓肿、气胸等引起的;而纵隔变窄则可能是由于后纵隔间质纤维化、肺气肿等病变所致。
除了纵隔宽度的测量之外,医生还会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信息来进行诊断。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医生不仅需要关注纵隔宽度的变化,还要结合患者的其他情况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纵隔宽度标准值的测量是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辅助医生发现一些疾病的征兆,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纵隔宽度的测量和评估需要认真对待,并结合患者的其他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简述】第二篇示例:纵隔宽度是指胸腔内两侧肺尖部之间位于胸骨前列的间隙的宽度,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参数。
纵隔宽度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纵隔的宽度范围。
纵隔宽度标准值的测量对于诊断和评估纵隔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纵隔宽度标准值的相关知识。
人体的胸腔内有两个肺,在两肺之间有一个被称为纵隔的结构。
纵隔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空间,内部包含气管、食管、大血管、心脏和淋巴结等重要结构。
纵隔宽度的测量通常是通过胸部X线片或CT影像来完成的。
纵隔宽度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纵隔宽度和后纵隔宽度。
纵隔增宽胸片诊断标准
纵隔增宽胸片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纵隔是人体胸廓内位于两肺之间的部分,它包含了心脏、食管、气管、大血管和淋巴结等重要结构。
在临床实践中,胸片是一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纵隔增宽是指胸片上纵隔区域的宽度明显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各种疾病和情况引起的。
纵隔增宽在临床上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可能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气管疾病、纵隔肿瘤、纵隔炎症、外伤等引起的。
当医生在胸片上观察到患者纵隔区域明显增宽时,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和鉴别,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纵隔增宽的胸片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纵隔宽度:在胸片上,医生可以通过测量纵隔的宽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纵隔增宽。
一般来说,纵隔区域的宽度不应超过纵隔总宽度的1/3。
2.观察纵隔结构:医生在观察胸片时,需要仔细观察纵隔区域内的结构,包括心脏、血管、气管、食管等是否有异常情况。
心脏是否增大、主动脉是否扩张、气管是否位移等。
3.评估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也会对纵隔增宽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4.进行其他辅助检查:为了明确纵隔增宽的具体原因,医生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或者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纵隔穿刺等。
在临床实践中,纵隔增宽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纵隔增宽的疾病。
对于纵隔增宽的胸片诊断标准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知识,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纵隔增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在胸片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
医生在进行纵隔增宽的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对纵隔增宽胸片诊断标准的了解,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泽权
纵膈是位于两肺之间的胸膜外间隙。因多层
组织重叠,这一区域在后前位胸片上为高密 度,其内占位性病变并不像两侧肺野内者容 易被观察,侧位胸片可以辅助诊断。
尽管纵膈占位主要依靠CT进行诊断,但在平
片上发现病变或可疑的病变是很有意义的。
纵膈增宽
纵膈的形态改变最常见
肪多
“肺门重叠征”
当肿物与肺门影重叠显示,且肺门边缘仍清
晰,则提示肿物来源于前或后纵膈,而非中 纵膈;
肺门重叠征
心包脂肪垫
右位主动脉弓
进一步评价
发现纵膈增宽,需要断层图像评价
常规运用CT及CT增强 MR可备用看肿瘤囊性改变
纵膈增宽可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限性和弥漫性,对称和非对
称性,多为局限性及非对称性增宽。 引起纵膈增宽的病变大致可分为炎症、出血、 肿瘤及血管性,其中以纵膈肿瘤最常见。
纵膈增宽主要注意:
AP窗的纵膈反折 肺门重叠征
心包脂肪垫
右位主动脉弓
AP窗的纵膈反折
从主动脉弓到肺动脉 凹线或平直 外凸或先凹后平为病变 可能的病变:淋巴结病变,血管变异,纵膈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