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本课时将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
2. 领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致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和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4.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深入讲解:教师针对教学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 板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板书,突出文章的结构和关键信息。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结构:引子 - 游记正文 - 结尾- 关键信息:双龙洞的位置、特点、历史背景、作者的游历过程及感悟。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学生自行选择一处自然景观,仿照课文写一篇游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分析课文的结构、内容、写作手法等。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3. 写作训练:以双龙洞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进行写作训练。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双龙洞的景色特点。
2. 提问:同学们对双龙洞的印象是什么?你们觉得双龙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二、课文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分析课文的结构、内容、写作手法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用词描绘景物,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写作训练(10分钟)1. 以双龙洞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
2.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双龙洞景色特点写作手法作业设计:1. 阅读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2. 以家乡的景色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双龙洞的景色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了解文章内容,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
外洞像大会堂。
这里用了比喻句)顺着泉水走,来到靠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讲出空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
(黑、大、奇)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看到的是石钟乳和石笋,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石钟乳和石笋。
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录像,请你们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说说这些石钟乳或石笋的样子都像什么?教师小结:双龙洞无论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
可是请同学们看,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写的却是沿途景色,为什么也纳入文中啊?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解理解课文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进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3、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三、了解外洞特点1、体会双龙洞的“雄“2、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3、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四、默读第四段1、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2、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3、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六、练习1、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2、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让学生读准字音,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难的方式,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蜿、蜒”,重点指导识记。
引导学生根据旅游见闻理解“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出示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进入“孔隙”,感受“窄小”1.导入新课。
(1)师导入:欣赏着沿途美丽的春光,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3)师指名回答。
(预设:第4~7自然段)2.初步感受“孔隙”。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边读边思考: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师指名读。
(相机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师: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预设:孔隙)3.感受“孔隙”的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双龙洞的外洞、内洞的特点。
2.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
3.教师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文中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课件出示)(2)指名读第三句话,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预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3)指名读第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学生尝试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2.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溪流的特点。
讨论:溪流为何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何会变换调子?明确: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二)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外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宽”“大”。
(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使双龙洞给人一种神秘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理解作者对双龙洞的描绘,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并能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发现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2. 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双龙洞的自然景观。
3. 写作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写作方法学习: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 写作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游记散文的阅读与写作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游览过的地方的游记写作,字数不限。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游记散文,拓展阅读视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游记写作实践,提高了写作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
激趣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理解课文。
品读释疑 听录音回顾课文
边听 边想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带着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课文描写了双龙洞怎样的奇异景观? 串珠问题: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行文中几次写到水?为什么要提及水? 3.课文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4.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国学诵读
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
(宋•叶芳) (明•屠隆)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 双龙洞天美,八卦村落奇。
【中国六大最美溶洞】 织金洞、芙蓉洞、黄龙洞、腾龙洞、雪玉洞、本
溪水洞。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在生活中有没有哪次游览令你印象深刻呢?试着 写一写。
本课小结
本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 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结构图示
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美)
洞口 (宽)
外洞 (大)
内洞(深黑的石洞) (奇)
孔隙 (险)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双龙溶洞游记
陈娇
盼望着,盼望着,清明小
长假终于如约而至。早和家人
商量要趁着假期去双龙溶洞游
3.课文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课文描写的途中景色“一片明艳”,“洞口像桥 洞似的”,外洞很宽敞,孔隙很窄小,“内洞一团漆 黑”,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
(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
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填表:(每小组一个)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
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⑴学生汇报。
(板书:宽敞)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2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2、“孔隙”的写法。
三、媒体的选择与组合:1、设计思想:①、学生未曾去过金华双龙洞,未曾见过这一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借助来展示双龙洞景象的奇异,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丽。
②、从画面上较清晰地看到船过孔隙的动态,能帮助学生理解孔隙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简述:引入新课,学生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四、五、六、七自然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出示图片),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第4自然段:1、洞口宽像桥洞⑴、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⑵、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外洞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第5自然段:过渡(资料):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
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2、动画展示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⑴、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⑵、感情朗读。
(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出示这部分内容)⑶、看电脑填空。
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热 爱
龙 洞
出洞
内洞:黑、奇、大
描写风景名胜的诗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2.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 雨》
观赏 欣赏 出现 呈现 1.领导对我爸爸的为人一直很(欣赏)。 2.星期天我们经常到公园(观赏)兰花。 3.这座繁荣的城市到处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4.拐个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明艳的油菜花。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 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拟人)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重点) 2.从具体句段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之美和作者
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重点)
回想课文,说一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看 到和听到了什么?
外洞:宽敞、大
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孔隙的特点的? 窄小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 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具体说明小船的窄 小,处的工人先进内 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 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 船就出来。
险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 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 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 破额角,擦伤鼻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教师配乐朗诵)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
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
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
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眼前小昏的小暗船了,。可船是两还头能都感系觉着左绳右子和,上管方理的处山的石工似人乎先都进 内在朝洞,我在挤里过边来。拉我绳子又感,觉船就要进是把去头,在稍外微抬洞的起工一人点儿拉,另会一撞头 的到绳额子角,,船擦就到出鼻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
奇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
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
在深黑(的外洞石)洞走里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
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
黑 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语文S版 二年级上
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着不同的方法。 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找到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运 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
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
在深黑的石洞里。
多角度描写 所见 所闻 所感
……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路上
孔隙
出洞
略
洞口
略
外洞
详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内洞
路上
出洞
写法小妙招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按顺序 有重点 多角度
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
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
所 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9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1一、看拼音写词语。
jùjí kǒnɡxì wān yán pánqúérshànɡ()()()()tún bù mínɡ yàn qī hēi biànhuà duōduān()()()()二、给下面的字按不同读音组成词语。
三、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昏暗溪流盘曲观赏宽广蜿蜒四、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使它们的意思不发生变化。
1.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
2.市区和海滨疗养院相距大约8公里。
五、按照例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刘洋天天早晨坚持跑步,所以她的身体很健康。
改为:刘洋的身体很健康,是因为她天天早晨坚持跑步。
1.内洞一团漆黑,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2.街道主任对居民很关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六、从课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再依照这几个句子从课言语中找出两句来。
1.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2.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3.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它们的作用是:(1)(2)七、修改病句。
1.小明端着一个脸盆,一条毛巾,走进屋来。
2.我已经完成了语文作业和各科作业。
3.楠楠学习认真刻苦,这次考试却又得了满分。
4.经过李老师的帮助,我改进了缺点。
八、按课文的顺序,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按这个顺序在下面的括号中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来。
()游览外洞的情景。
()游览内洞的情景。
()在路上的见闻。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乘船出洞。
按《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填空:金华→→→→→→出洞。
九、按课文原句填空。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流出。
虽说是,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刚合适,再设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
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