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锐角和钝角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锐角和钝角。
我们将通过教材中的第3.3节来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锐角和钝角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各种锐角和钝角,并且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锐角和钝角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各种锐角和钝角。
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量角器、图片学具:量角器、画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三角板,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板有几个角吗?它们是什么角呢?”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
2. 概念讲解: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然后解释锐角和钝角的定义。
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我会让学生们跟我一起在纸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并测量它们的大小。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如:判断下列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我会让学生们自己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判断它们的类型。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一些角,并标明它们是锐角还是钝角。
然后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
5. 教具演示:我会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比较。
如:我用直尺和量角器量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让学生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用图示表示它们的大小比较。
锐角:小于90度的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答案:略2. 用量角器测量下列角的大小,并标明它们是锐角还是钝角。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和大小比较。
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小猫吃鱼|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小猫吃鱼|北师大版教案:小猫吃鱼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3.3节,小猫吃鱼。
这一节主要让我们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我们会通过小猫吃鱼的故事,来学习如何将两个数相加,以及如何从总数中减去一些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小猫吃鱼的图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孩子们展示一张小猫吃鱼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小猫一共吃了几条鱼,然后又吃了几条鱼,还剩下几条鱼。
2. 例题讲解:根据观察的结果,我会引导孩子们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例如,小猫一开始吃了3条鱼,然后又吃了2条鱼,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这个情况:3 + 2 = 5。
同样,如果小猫吃掉了2条鱼,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表示:5 2 = 3。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
例如,小猫吃了4条鱼,又吃了3条鱼,请问小猫一共吃了几条鱼?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计算结果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将小猫吃鱼的故事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板书出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a. 小猫吃了5条鱼,又吃了2条鱼,请问小猫一共吃了几条鱼?b. 小猫吃了7条鱼,又吃了3条鱼,请问小猫一共吃了几条鱼?2. 请将你的答案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1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计算练习题时,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法。
同时,他们也能够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例如计算自己吃了几块糖果,又吃了几块糖果。
在课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拓展,尝试计算更大数的加减法,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或者让它们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又吃掉了2个,请问小明还剩下几个苹果?这样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减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3.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教的是3.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
我打算先从生活实践中引入这个课题。
我会问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锐角和钝角呢?”然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图片,比如一把剪刀和一把锤子,让他们观察并指出其中的锐角和钝角。
然后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判断一些角的类型。
这些练习题会包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判断一个自行车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在孩子们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之后,我会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比如说,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使用一些教具和学具,比如量角器,角的模型,以及一些图片和实物。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锐角和钝角的定义,能够判断生活中各种角的类型,并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那些角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的孩子,我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包括一些判断角的类型的题目,以及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题目。
我会要求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自我反思,看看我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是否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
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就是我对于3.3《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计划。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计划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生活实践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物,能够直观地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这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我需要准备一些合适的图片和实物,让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角的形状,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角。
锐角和钝角的定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需要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3.3《整式》教案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虽然我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感觉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可能我需要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仅等待答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整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个相同或不同物品的总价或数量之和的情况?”(如购物时计算多件商品的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整式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整式的奥秘。
举例:针对单项式中字母的指数理解难点,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展示(如x^2表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对于多项式加减运算,难点在于同类项的识别,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例题(如3x^2与4x^2是同类项,但3x^2与3x^3不是)来加深学生理解。在符号处理上,可以通过正负数运算的例子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至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整式模型,可以通过设计实际情境题目(如计算两个不同长方形面积之和),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构建整式模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整式的概念。整式是由单项式通过加减运算组合而成的代数表达式。它是代数表达式的最基本形式,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科学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使用整式计算购物时多件商品的总价,以及整式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3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3探索与表达规律1.探索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表示规律;2.通过运算验证规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探究数量关系,运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能力.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规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杨辉三角图,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中间的数字是几吗?两边的呢?你能尝试写出下一层的数字吗?你是如何得到的?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教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数学中的规律.二、探究新知1.探索图形中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个日历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图,通过观察找到日历中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角线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1)日历图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并点评.(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验证,找出一般性规律,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4)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关系,然后小组内分享交流结果并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2个日历图,提出问题:(1)如果将方框改为十字框,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如果改为H形框呢?(2)你还能设计其他形状的包含数字规律的数框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2.探究数字中的规律小亮和小丽在玩个小游戏.你在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乘2,然后加3,再将所得的和乘5,最后将得到的数加你想的那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两位数.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类似的数字游戏,并解释其中的道理.(1)一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2)一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请说明理由.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98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规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面对具体问题,首先对它的特例进行分析,然后猜想其规律,再用适当的代数式进行表示,最后检验得出结论.五、课后作业教材第98~99页第1,2题.课堂上,通过对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用本章学习过的代数式表示规律;再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发现规律、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方法,并运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表达和验证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问题解决策略:归纳1.能够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而发现数学结论、解决数学问题;2.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重点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难点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走近游乐园(1)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联欢会上,小明按照4个红球、3个黄球、2个绿球、1个白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会场,第5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初步感受探索规律.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低多边形风格”是一种数字艺术设计风格.它将整个区域分割为若干三角形,通过把相邻三角形涂上不同颜色,产生立体及光影的效果,随着三角形数量增加,效果更为斑斓绚丽.将长方形区域分割成三角形的过程是:在长方形内取一定数量的点,连同长方形的4个顶点,逐步连接这些点,保证所有连线不再相交产生新的点,直到长方形内所有区域都变成三角形.如图3-10,当长方形内有1个点时,可分得4个三角形;当长方形内有2个点时,可分得6个三角形(不计被分割的三角形).问题:当长方形内有35个点时,可分得多少个三角形?2.理解问题(1)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感受分割得到三角形的过程.(2)已知条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3.拟订计划(1)直接研究“长方形内有35个点”的情形,你遇到了什么困难?(2)哪些情形容易研究?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你发现的规律正确吗?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4.实施计划(1)先研究长方形内有三个点、四个点的情形,点数较少,易操作.(2)通过几种简单情形的数据,发现规律:长方形内点的个数每增加1,三角形的个数增加2.(3)得出结论:当长方形内有35个点的时候,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4+2×34=725.回顾反思(1)从特殊到一般,当长方形内有n个点时,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多少?用含n的代数式来表示.归纳:4+2×(n-1)=2n+2(2)从一般再到特殊,当长方形内有100、1000、10000个点时,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多少?总结:在运用归纳策略寻找规律时,要先在若干简单情形中寻找相应的规律.初步发现规律后,可以通过更多的情形验证,再考虑一般情况.最后,试着给出合理的解释,并用数学语言简洁地表达规律.三、课堂练习教材P102~P103第1~4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五、课后作业教材P107~P108第17,18,19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去猜测,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尝试用代数式解释这个规律,让同学们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整个课堂同学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他们探索、发现和归纳的能力.。
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和方程去分母的步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去分母解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去除方程分母的基本原理。
1.通过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特点,让学生掌握数学抽象思维,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运用等式性质和最小公倍数去分母解方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3.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成功去除分母。
(3)对于部分学生,如何克服对分数的恐惧心理,增强解题信心。
举例:
(1)最小公倍数的识别与计算:对于上述方程,需要找到分母3、4、6的最小公倍数,即12。学生在这一步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快速找到最小公倍数,需要教师指导。
(2)问题转化: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将问题抽象成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教师需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完成方程的建立。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请结合实例说明杠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反思改进措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1. 实践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杠杆原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杠杆知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A. 一级杠杆 B. 二级杠杆 C. 三级杠杆 D. 轮轴
(2)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的平衡状态是( )。
A. 动力端下沉,阻力端上翘 B. 动力端上翘,阻力端下沉 C. 动力端和阻力端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D. 无法确定
3. 简答题:
请简述杠杆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题: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学生将学习到杠杆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用于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原理的讲解。
-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杠杆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个杠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3.3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准确地区分锐角和钝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一个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剪刀、扇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征。
2. 讲解:讲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演示锐角和钝角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锐角和钝角的认识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纸和笔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 请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并拍照或者画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准确地区分锐角和钝角。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角度的度量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锐角和钝角的应用,如在几何图形中找到锐角和钝角,或者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锐角和钝角,增强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结余多少钱|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结余多少钱|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结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金钱的认识”,其中3.3节的内容是“结余多少钱”。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结余的概念,学会计算在购买商品后剩下的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结余的概念,学会计算结余多少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在购买商品后,如何计算剩下的钱。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计算结余多少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妈妈给你一定的零花钱,你去商店买东西,买完之后,会发现还剩下一些钱?学生:有!老师:那你们知道剩下的这些钱叫做什么吗?学生:结余。
2. 例题讲解:老师:比如说,妈妈给了我20元,我去商店买了一支铅笔,价格为5元,那么我买完铅笔后,还剩下多少钱呢?学生:15元。
老师:对的,这就叫做结余。
我们用减法来计算,20元减去5元,等于15元。
3. 随堂练习:老师:同学们,你们能用结余的概念,计算下面的题目吗?练习1:妈妈给了我30元,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价格为18元,我还剩下多少钱?练习2:爸爸给了我50元,我去超市买了一瓶饮料,价格为8元,我还剩下多少钱?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结余多少钱 = 总金额花费金额七、作业设计1. 练习题:(1)妈妈给了我40元,我去文具店买了一支笔,价格为12元,我还剩下多少钱?(2)爸爸给了我60元,我去玩具店买了一个玩具,价格为35元,我还剩下多少钱?2. 答案:(1)28元(2)25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结余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计算结余多少钱。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体积和体积单位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3 体积和体积单位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题是“体积和体积单位”。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体积的概念,探讨体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体积,以及如何使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空间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2. 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够运用体积单位来测量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体积单位来测量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水杯、水、尺子。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积木和一个水杯,将积木放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积木在水杯中的位置,引出体积的概念。
2. 讲解体积的意义:我解释体积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同的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
3. 学习体积单位:我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例题讲解:我拿出一道例题,比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体积。
”我带领学生一起计算,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有关体积的练习题,比如“一个正方体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
”6.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体积”和“体积单位”两个词,并在旁边画出积木和水杯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7.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
”并给出了答案。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并针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了补充和说明。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3 探索与表达规律
《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分析日历和图形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会用代数式表示.2.通过观察日历和图形、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第一环节情境引入课题请同学们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老师一定知道你的结果的个位数字是几?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规律性以及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预计3分钟)教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日历和图形中的规律.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日历中的规律探究活动1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日历表,回答下列问题:(1)请找出同一横线上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2)请找一找竖列三个相邻数的关系;(3)请找一找左上、右下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的关系;(4)请找一找左下、右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的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关系吗?(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从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思维过程,5分钟)探究活动2(1)日历红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4)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的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设计意图:教师示范验证过程,规范学生的数学推理的书写过程.预计8分钟)探究活动3(1)如果将方框改为十字形框,你能发现哪些规律?(2)你还能设计其他形状的包含数字规律的数框吗?(3)如果有一个如第1问的十字形框中的5个数的和为110,则其中最小的数是多少?这5个数的和能为121吗?为什么?(4)你能根据这个十字形数框提出问题解答吗?(设计意图:教师讲解后让学生及时练习,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第2问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锻炼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计7分钟)小结:从日历中的数这个具体问题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猜想得出规律,表示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了简单问题.第三环节探究图形中的规律探究活动4创新1 班要上一节主题班会,需要重新摆放桌椅,按照班委会要求准备了充足的桌子(一张桌子坐6人),根据以下问题探究规律.1.按图(1)的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完成下表桌子张数12345…n可坐人数(设计意图:由贴近生活的情景问题开始,由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验证,了解探索规律的过程)2.若按图2 的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完成下表:(设计意图:巩固加深学生对探索规律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3.能力提升:问题1:班委提出利用8张这样的桌子想要坐更多的人,应选择哪种方法摆放?问题2:现在有40张这样的桌子,若按照第一种摆放方式,每8张拼成1张大桌子,一共可以坐______人.问题3:如果有8n张桌子,仍然按第一种规律8张拼成一张大桌子,此时桌子周围可以坐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你能根据这个图形提出问题并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加大了题目的开放性,不仅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学生在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预计15分钟)第四环节学生总结收获探索规律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教师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的好习惯,3分钟)第五环节学以致用mm的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地砖,按如图的方1.某展览馆选用规格为600600式铺设通向展厅的走廊地面,依据上图规律,第4个图形需要黑色大理石地砖________块,第n个图形中需要黑色大理石地砖________块.2.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小房子” ,摆第10个这样的“小房子” 需要多少枚棋子?摆第n个这样的“小房子”呢?你是如何得到的?3.将连续的奇数1,3,5,7,9…排成如图所示的数表.(1)十字形框中的五个数之和与中间数17有什么关系?(2)设十字框中间的奇数为a,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框中五个奇数之和为______.(3)若将十字形框上下左右移动,可框住另外五个数,这五个数的和还有上述规律吗?(4)已知被十字框框中的五个奇数之和为6025,则十字框中间的奇数是______.(5)被十字框框中的五个奇数之和能等于2019吗?能等于2015吗?说说你的理由.结语:同学们,把你的年龄的两位数的十位与个位对调,然后相减,得到一个数,记下这个数,我知道你得到的数一定能被9整除. 同学们试一试,想知道为什么吗?下节课我们将探索其中的规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锐角和钝角。
我们将通过学习角的分类,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正确识别锐角和钝角。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正确识别锐角和钝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锐角和钝角的模型,角的度量工具。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锐角和钝角的模型,角的度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角,比如剪刀、尺子、门等等,那么大家知道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锐角和钝角。
2. 讲解:我们来学习锐角。
锐角是一种小于90度的角。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锐角模型,观察一下,发现它的特点。
接着,我们来学习钝角。
钝角是一种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钝角模型,观察一下,发现它的特点。
3. 练习:请大家拿出自己的角的度量工具,测量一下我们教室里的各种角,然后判断它们是锐角还是钝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用彩笔画出相应的角。
2. 请找出家里或者学校里的10个锐角和10个钝角,并记录下来。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找出相应的锐角和钝角,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感觉学生们对于锐角和钝角的识别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些学生会出现错误。
在下一节课,我将继续巩固学生们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并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直观地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锐角和钝角的概念2. 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3. 锐角和钝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锐角和钝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角的知识,如:什么是角?角的大小如何判断?等。
2. 新课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钟表、扇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角的大小不同,有的角比较尖锐,有的角比较平缓。
(3)教师讲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3. 活动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判断方法,教师总结并给出正确答案。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锐角和钝角的实例,并判断它们的大小。
(2)教师出示一些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锐角还是钝角,并说明判断理由。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锐角和钝角的实例,并记录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在讲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4. 课后作业要布置得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3.3 制作隔音箱(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制作隔音箱1.物理观念:(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结合调查提出减小噪声污染的建议。
3.科学探究:设计隔音箱,制作隔音箱模型并测试隔音效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怎样控制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隔音箱。
鞋盒、闹钟、分贝仪、尺子、海绵、泡沫塑料、示波器、玻璃、剪刀、透明胶、彩笔、彩纸、多媒体。
新课引入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太强的噪声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损伤。
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哪些?请你为工厂车间设计一个隔音箱,并完成隔音箱模型制作,为创造安静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任务分解】1.认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噪声防治的方法,结合调查提出减小噪声污染的建议。
3.设计隔音箱,制作隔音箱模型,并测试隔音效果。
任务一认识噪声1.噪声的定义(1)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理解噪声的含义,学习乐音和噪声的定义、波形的不同之处。
(2)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得出噪声的含义: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②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一般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有规则,噪声的波形无规则。
思考并讨论:我们身边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噪声并举例。
(3)教师进一步总结噪声的来源:①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②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③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④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3.3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3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3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天安门广场”这一章节。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尤其是三角形、矩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
学生还需要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和特点,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矩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矩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天安门广场有多大吗?”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2)讲解矩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样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矩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矩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实际布局,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广场中不同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矩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图。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人教新课标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三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我们将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片,来理解这三种角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更能够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能够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则是如何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用品,比如三角板、书本、玩具等,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角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我先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拿出一本书,展示给它一个角,让孩子们观察这个角。
然后我会提问:“这个角是什么角?”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表达。
然后,我会拿出一些玩具,比如一个变形金刚,让孩子们观察它的角,并判断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这样,他们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画出三种角的图形,并标注直角、锐角、钝角,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孩子们在家里找一找直角、锐角和钝角,并用手机拍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这样的作业,既能够让孩子们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又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理解和喜欢数学。
同时,我也会思考如何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3木偶兵进行曲|人音版(2023)
(3)了解进行曲中的乐器及其作用。认识木管乐器、弦乐器等在歌曲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识别能力。
举例:播放《木偶兵进行曲》,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乐器的演奏,讲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进行曲节奏的灵活运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进行曲节奏并非易事,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灵活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进行曲的基本概念。进行曲是一种节奏鲜明、韵律强烈的音乐形式,常用于队伍行进或庆典场合。它是音乐中表达力量和团结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木偶兵进行曲》这个具体的案例。这首曲子通过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展现了木偶兵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举例:设计节奏游戏,如模仿木偶兵行进步伐的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节奏。
(2)歌曲情感的表达。在演唱《木偶兵进行曲》时,如何将木偶兵的形象和情感融入歌声中,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木偶兵的形象、了解歌曲背景等方式,体会歌曲情感,并在演唱时加以表达。
(3)小组合作编排表演。在编排木偶兵进行曲表演时,如何分配角色、协调动作、处理节奏变化等,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节奏练习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进行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进行曲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体积和体积单位|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体积和体积单位|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单位,并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量。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积的含义2. 体积单位3. 体积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体积单位2. 教学难点:体积的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积的含义、体积单位及计算方法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的概念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学习体积?2. 讲解体积的含义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通过比较两个实物的大小,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
3. 讲解体积单位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4. 讲解体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公式法、积木法和排水法。
教师分别讲解这三种方法,并举例说明。
5. 练习题设计一些关于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体积的含义、体积单位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同步练习》第3.3节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体积和体积单位2. 板书内容:(1)体积的含义(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法、积木法、排水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体积概念的核心。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
教师备课专用
【导入语】市场营销策划书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它依据产品或营销活动的不同要求,在策划的内容与编制格式上也有变化。
但是,从营销策划活动一般规律来看,其中有些要素是共同的。
营销策划书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以下几项。
【新授课】3.3营销策划书写作技巧
【正板】【重点】【难点】营销策划的结构及内容
封面
策划书的封面可提供以下信息:1策划书的名称2被策划的客户3策划机构或策划人的名称4策划完成日期及本策划适用时间段5编号
前言
前言或序言是策划书正式内容前的情况说明部分,内容应简明扼要,最多不要超过500字,让人一目了然。
其内容主要是:1接受委托的情况。
如:*公司接受*公司的委托,就**年度的广告宣传计划进行具体策划。
2本次策划的生要性与必要性。
3策划的概况,即策划的过程及达到的目的。
目录
目录的内容也是策划书的重要部分。
封面引人注目,前言使人开始感兴趣,那么,目录就是务必让人读后了解策划的全貌。
目录具有与标题相同的作用,同时也应使阅读者能方便地查寻营销策划书的内容。
正文
正文是营销策划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营销策划的目的。
营销策划目的部分主要是对本次营销策划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全面描述,它是本次营销策划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如《长城计算机市场营销企划书》文案中,对企划书的目的说明得非常具体。
首先强调“9000B的市场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一个普通产品的市场营销”,然后说明9000B营销成败对公司长远、近期利益和长城系列产品重要性,要求公司各级领导及各环节部门达成共识,高质量完成任务。
这一部分使整个方案的目标方向非常明确、突出。
2、市场状况分析。
着重分析以下因素:
(1)宏观环境分析。
着重对与本次营销活动相关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
(2)产品分析。
主要分析本产品的优势、劣势、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在市场上的销售力等。
(3)竞争者分析。
分析本企业主要竞争者的有关情况,包括竞争产品的优势、劣势,竞争产品营销状况,竞争企业整体情况等。
(4)消费者分析。
对产品消费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消费习惯、文化层次等进行分析。
以上市场状况的分析是在市场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3、市场机会与
问题分析。
营销方案是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策略的运用,因此分析市场机会就成了营销策划的关键。
只要找准了市场机会,策划就成功了一半。
(1)营销现状分析。
对企业产品的现行营销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
(2)市场机会分析。
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分析企业及产品在市场中的机会点,为营销方案的出台做准备。
4、确定具体行销方案。
针对营销中问题点和机会点的分析,提出达到营销目标的具体行销方案。
行销方案主要由市场定位和4P’s组合两部分组成,具体体现两个主要问题:
(1)本产品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2)本产品的4P’s组合具体是怎样的?具体的产品方案、价格方案、分销方案和促销方案是怎样的?
5、预算
这一部分记载的是整个营销方案推进过程中的费用投入,包括营销过程中总费用、阶段费用、项目费用等,其原则是以较少投入获得最优效果。
用列表的方法标出营销费用也是经常被运用的,其优点是醒目易读。
6、进度表
把策划活动起止全部过程拟成时间表,具体到何日何时要做什么都标注清楚,作为策划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与检查。
进度表应尽量简化,在一张纸上拟出。
人员分配及场地此项内容应说明具体营销策划活动中各个人员负责的具体事项及所需物品和场地的落实情况。
7、人员分配及场地结束语
结束语在整个策划书中可有可元,它主要起到与前言的呼应作用,使策划书有一个圆满的结束,不致使人感到太突然。
附录
附附录的作用在于提供策划客观性的证明。
因此,凡是有助于阅读者对策划内容理解、信任的资料都可以考虑敖附录。
但是,可列可不列的资料还是以不列为宜,这样可以更加突出重点。
附录的另一种形式是提供原始资料,如消费者问卷的样本、座谈会原始照片等图像资料。
附录也要标明顺序,以便阅读者查找。
【课堂练习】简述营销策划的结构
【课堂作业】举例说明营销策划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