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

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

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比《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给中国带来危害之沉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历史理解的眼光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使学生明白:只有代表国民利益的政府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三、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戊戌政变导致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削弱,顽固派重新占据要职,由于他们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毫无所知,所以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提倡一种顽固的抵制政策,以慈禧为首的清廷怂恿排外主义。

下启:由于清政府不再代表本国国民利益、同时腐败、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外交不成熟,这样的一个政府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断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忍无可忍,义和团运动兴起;由于受到排外主义的清政府的支持,义和团运动迅速扩大影响;其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关于义和团运动,史学界争议很大,作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历史理解的眼光带领学生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不是让学生觉得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笑话。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主要内容是抗击八国联军。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教材中插图、文献资料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去年九月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

剧中的最后几集提到了慈禧和光绪,在历史上慈禧和光绪确实离开了北京城,来到了西安。

她们为什么跑到西安去了?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互动新授:【风云初起——义和团运动】1、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

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与中国的媚外官吏相勾结,插手外交、包揽诉讼、干涉内政,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地掀起反洋教的斗争。

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

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逐渐结合起来。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

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由反清转向反帝。

2、出示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内容,并提问: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有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质课教案_0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导言框的内容,了解义和团运动,思考回答: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这次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谁?(生回答后)小结、过渡: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引导学生找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原因。

)下面请大家阅读新课,完成下列预习提纲,并巩固记忆。

二、自主学习: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2、八国联军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个国家。

3、北京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次侵华战争中被列强占领。

4、《辛丑条约》的内容:⑴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 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作担保。

⑵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_________。

⑶军事上:清政府拆毁__________,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_________到_________铁路沿线要地。

⑷外交上:划定______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目的,掌握我国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事件和主要战役;2.熟悉当时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抵抗行动,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和资料理解历史事件,并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中获得思考与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历史情境,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抵抗行动;2.学会利用多种史料和资料等理解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3.培养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讲述中国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情况,介绍八国联军的组成国家和侵华的目的等相关内容。

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 学习过程(40分钟)(1)焦点呈现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介绍清末民初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员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清末时期中国处于危机和动荡之中。

(2)讨论与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资讯,与同学一起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面貌和国际地位的影响,如何评价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运动等问题。

(3)学生阅读教师提供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文献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理解相关内容,并可就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简要讲述,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3. 课堂互动(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针对问题进行个人思考,也可在小组内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最后汇报自己和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4.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回顾课堂互动中的问题和讨论内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体会历史事件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完成独立学习资料的阅读;2.自行收集有关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事件和资料,写出相关观点和现在与历史的联系;3.就本次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和过程;2.认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面临的诸多困境;3.理解列强的侵略行径对中国的影响;4.掌握中国和八国联军的斗争过程以及中国的抗击八国联军胜利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1.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2.了解清末时期中国的面临的困境,识别列强的侵略行径;3.了解中国抗击八国联军的胜利经验;三、教学内容1. 八国联军的入侵1.八国联军形成的背景;2.八国联军进入中国的过程;3.八国联军的主要成员和武器装备;4.八国联军入侵后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2. 中国面临的困境1.内忧外患的局面;2.新式装备落后;3.政治腐败。

3. 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1.各地军民的抗击八国联军运动;2.袁世凯、李鸿章等的抗击八国联军经验;3.战争进入胶州湾时,中国取得的胜利。

4. 中国抗击八国联军的胜利经验1.四海之内皆兄弟;2.抗击外敌,振兴中华;3.国家的利益最高。

四、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举例、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和过程、中国面临的诸多困境、列强的侵略行径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和八国联军的斗争过程以及中国的抗击八国联军胜利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调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先导入“如何抵御外敌”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此次抗击八国联军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八国联军的形成背景和成员国,进而引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过程、武器装备等相关内容。

同时,讲解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为后续抗击八国联军做好铺垫。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讨论,并总结出中国抗击八国联军的胜利经验。

4. 布置练习教师下课布置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高,因此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案

八年级(上)历史科教教课设计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教教课设计编号:初历八上07号课题: 7、抗击八国联军课型:新授课课时:1授课人:林审察:时间:2019年10月【学习目标】师生随堂笔录1、认识义和团运动流行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掌握《辛丑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落后性和中国完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本质和义和团英勇抗击的意义。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辛丑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比较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辛丑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预习指导】1、请细读课本P32-36,完成练习册P26“自主学习”。

2、完成课本P36“课后活动”的第 1 题。

3、阅读练习册P26-27“疑难点拨”,《中国历史地图册》P20。

4、在课本中注明出本课的知识点提示: 1、义和团运动:口号2、八国联军侵华: a、时间、目的; b、侵略国家; c、哪三个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d、《辛丑合约》签订的时间、国家、内容、影响。

【学习模块】一、交流预习所得。

二、义和团运动1、结合课本P32“义和团运动”的文字,归纳义和团运动的流行与发展过程。

2、阅读课本P32“资料研读”,完成思虑题。

三、八国联军侵华1、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表现了八国联军的什么本质?2、小组交流:结合《辛丑合约》的详尽内容解析其影响?(提示:按点解析)四、归纳比较1、结合所学,比较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

(提示:相同点—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组织形式、结果、作用;不相同点—组织程度1 / 2及发展情况、口号。

)2、比较中国近代三个重要不相同等合约认识中公民族危机的加剧(提示:签约国家、时间、主要内容、影响)【当堂检测】完成练习册“选择题”【课堂小结】学完本课后,你有何收获?【课后作业】1、背诵:(1)义和团运动:口号(2)八国联军侵华: a、时间、目的; b、侵略国家; c、哪三个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d、《辛丑合约》签订的时间、国家、内容、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的狂潮,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

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

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主要讲述了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英勇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人物、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图片、文献等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文献中的细节,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信息。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侵略的?”“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击八国联军》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击外侵的精神。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对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列强的侵略行径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详细过程和背景,以及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战争背景,理解战争过程,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击外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背景的分析,战争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解读,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史实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过程与方法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及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一、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二、新课讲授<一>义和团运动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口号进步性局限性“扶清”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导入)八国联军进北京城之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

由于临事慌张,慈禧太后顾不得讲究排场,蓬乱着头发,狼狈不堪地出西直门,过八达岭一路颠簸,逃到陕西西安。

慈禧太后一到西安,兴师动众,日夜开工,精心设计自己的“行宫”。

她那“行宫”里有庞大的御膳房,每餐“摆膳”依然是100多道菜。

同学们,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侵略中国?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这些图片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末期的照片,谈谈你的观后感。

20世纪的中国,在世纪初和世纪末呈现给世界不同的精神面貌:20世纪末的中国繁荣昌盛、自强自立,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清王朝腐朽衰败,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中国是如何成为洋人统治中国工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教材图片分析1.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肆屠杀义和团团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史料积累“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本套教材中重要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重点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态度和举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篇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一事件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崇拜情绪,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理性分析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态度和举措。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态度和举措。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理性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态度和举措。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2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2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2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2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内容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对于清政府的态度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2.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3.教学用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操练(10分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击八国联军》《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

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3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

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

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一)义和团运动教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归纳:(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山东,斗争的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运动中心在天津和北京;(2)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反清→反帝。

说明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3)态度:剿灭→招抚;主要原因;义和团不断壮大,很难镇压下去,加上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加剧的侵略,也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基本利益。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在“剿抚两难”的形势下,为达到利用、控制、消灭义和团和利用这次事件限制和打击外国势力的目的,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二)抗击八国联军教师: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总结):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教师:请同学在书上快速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

(1)时间:1900年6月。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3)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率领人:西摩尔(英国人)。

教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3、义和团的斗争:A.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

B.英勇战士:张德成、聂士成。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讨论……教师总结: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

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

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4、八国联军洗劫北京A.1900年8月北京陷落,侵略者暴行:屠杀、抢劫、防火等,(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B.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860年,咸丰帝出逃)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

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生:略。

教师总结:慈禧太后下令“痛剿”义和团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

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当然,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有这一个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致。

5、义和团运动失败A.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意义: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师: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

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三)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辛丑条约》一目的内容。

看后,先把主要部分复述下来。

(1)时间:1901年(2)签约对象: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3)其主要内容是: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师:请同学们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2、《辛丑条约》的影响(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补充: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当时规定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除此之外,对于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有“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规定,这不仅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宰割欺凌,而且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这使得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家要记清楚!三、本课小结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2、当堂完成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3、学生集体朗读书本材料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4、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