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说课稿.pdf

合集下载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写于唐代中秋之夜,诗人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与此同时,学生对古诗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作者生平及历史背景的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十五夜望月》;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作者杜甫及其生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十五夜望月》;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意境,理解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作者杜甫及其生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秋节为背景,引入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十五夜望月》。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品鉴赏析:欣赏古诗的美,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

5.知识拓展: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其其他作品。

6.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7.总结提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十五夜望月》杜甫意象:月光、桂花、露水、嫦娥情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课件
石 灰 吟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政治 家、军事家。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 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
主要作品:《石灰吟》《于忠 肃集》等。
初读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认读 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古代诗 歌体裁
石灰吟
的一种
[明]于谦
名称。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 双关 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 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 留在人世间。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 法?有何妙处?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 思想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吟 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 合,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结构梳理 石灰吟
状物: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经历磨练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来自守节操坚韧不屈 堂堂正正
课堂小结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咏石 灰,以石灰做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平常。
烈火焚烧若等闲。
指高尚 的节操。
全,全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题目《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石灰吟:吟颂石灰。 吟:吟颂。石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 者 以 石灰自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和崇高的人格,表现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 好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诗歌解读
锤:敲打。 凿:撞击,雕琢。 千、万:虚指,表示撞击次数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五、朗读释疑,想象情境。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板书: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 竹石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 竹石课件
表达了诗人对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 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 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总 结
01 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

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
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02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托物言志。

堂 小
《竹石》中诗人用托物言志的
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
桥全集》。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
识 链
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
接 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
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较为公认指金农、
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
慎、罗聘、高翔。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 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结 方法,借赞美竹子的顽强,说明做
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表达自
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
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设 计

前两句:描述石中竹子的特征
托 物

后两句:赞美竹子的品格
言 志



三首古诗都具有托物言志的特
文 点,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
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
要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最新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三首《石灰吟》难点名称体会古诗表达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需要教师指导。

难点教学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解题、释题。

2.简介作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学习生字。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介绍石灰的生产过程。

4.诗句品析,石灰经历了什么?(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理解千锤万凿。

5.石灰把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看作什么呢?(若等闲),理解若等闲。

6.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和若等闲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7.理解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8.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诗里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首句写出石灰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住了千万次的敲打锤击。

次句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9.石灰又留给人间什么呢?(青白),理解清白,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灰当作人来写。

10.理解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11.朗读全诗,思考:作者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呢?这两句暗喻诗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一语双关,借石灰之口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12.体悟诗情:读完于谦的一生,再读于谦的《石灰吟》。

诗人咏石灰,实际上在咏什么?(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持身清白的高尚品质。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

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元帅在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

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竹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竹石》,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竹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古诗。

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竹石》是清代郑燮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主要写生长在岩石破缝中的竹子经受各种磨难艰难地生长,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古诗的方法,能借助工具书或注释从表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由于学生本人阅历不够,理解诗人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仍然是一个难点,因此需要教师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领悟古诗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我的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我的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配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文,品味意境。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识,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之初,我会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围绕“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展开交流,学生会发现两者都含有“竹”,体会“竹”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XXX《马诗》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

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XXX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能精确、流利、有豪情地朗诵、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进程1、引入。

(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并且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感化)(一)成语导入激发乐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研究新课(一)回忆一下,研究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做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解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XXX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来了解古诗的才华、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孩子们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下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探究古诗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学习词语:碧玉、秋思、苍茫、兀自、思念等。

(3)了解抒情诗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2)锤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的抒情表现和意境描绘。

三、教学方法:词语解析法、分组朗读法、生动形象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将三种颜色的玉放在课桌上,请学生观察玉的样子,并随意表达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用她们的想象力和词语来描述玉,并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2.新课呈现(3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静夜思》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遍《静夜思》。

并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方式,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及抒情表达。

(2)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登高》同样分组朗读《登高》,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及抒情表达。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清平调》同样分组朗读《清平调》,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首诗的悲壮气息。

(4)课堂讨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观点和感受,并让学生来到白板前,讲述自己小组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抒情表现和意境描绘的认识。

3.巩固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与讲述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背诵三首古诗,巩固对古诗的学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想课堂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学习心得。

《古诗三首凉州词》说课稿

《古诗三首凉州词》说课稿

《古诗三首凉州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凉州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凉州词》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首经典古诗。

这首诗以其豪迈奔放的风格、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代边塞地区的壮丽风光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首诗位于古诗单元,旨在通过对经典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具体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和语言理解能力。

但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

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

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

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

《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