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阶段、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科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一系列的成功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和启示,对于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提取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启示性的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坚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意味着不仅仅是把先进的技术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正是基于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和坚定决心。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即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放合作促进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开放合作,通过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各国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既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交流,也为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所以,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中国的做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三、注重支撑政策和投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等。
政府的支撑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持。
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应该重视科技发展,优化支撑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四、培育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展,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这种培育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的做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动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在科技史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在中国,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秦汉时期起,古代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
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统治者到平民十分重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迅速,相继产生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农学、中医、天文、算学等实用科学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水利、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完成《梦溪笔谈》、郦道元写成《水经注》等等。
这一时期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外国使者前来学习,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
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则发展缓慢,可以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显而易见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但是自唐朝之后,中国多数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不重视,未给予科技足够的地位,科技工作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而且科举制度的长期实行,让知识分子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皇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落后、国防薄弱。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一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意大利从13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催化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参观科技博物馆的感悟
参观科技博物馆的感悟在参观科技博物馆的那一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这座富有现代科技元素的建筑,内部陈列着各种科技展品,让我对科技的奇妙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悟,让我对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科技的进步与陈列展品来到科技博物馆,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些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展品。
高科技格式的展品引人入胜,展示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应用,让人惊叹不已。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最新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这些展品展现了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广度,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观看科技展品的过程中,我被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震撼。
例如,智能家居展示区展示了各种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系统,让人了解到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家中的家电设备,让家庭更加智能化和便利化。
这种科技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令人佩服,也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二、科技的历史与发展博物馆的另一部分则展示了科技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参观这些展览,我了解到许多科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发明,比如电灯、电话,到如今高科技的应用,我感受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中的巨大变革和贡献。
在科技博物馆中,我看到了早期的计算器、打字机等展品。
这些看似简单的机械设备,是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一步。
与现代电脑、智能手机相比,这些早期的设备或许显得笨重和低效,但它们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展品,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是源于人类对创新的不断追求和努力。
三、科技的影响与启示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为了带来便捷和创新,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
参观科技博物馆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全面。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并快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
关于科技馆创新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二)
含科学 发展故事 ,也有体现科 学本质 的各 个层面优秀 教学案
例 ,或 制 作 多 媒 体 课 件 进 行 演 播 ,或 让 学 生 扮 演 不 同 的科 学
家角色 ,重现彼此 间的争论 和冲突 ,体验历史上 一些重大科 学 的发 展过程 ,认识什么是科 学 的精神 、思想和 方法 。过 去
,
华夏就是 中国之 意 。 “ 华夏之 光”只讲 中国古代 科技史
不全面 ,如果从 古至今的大脉络描述 中 国科技发展 的历程,
给 公众 的教育 是否 更客 观 、更全 面 、更 富有教 育意 义 ;其
二,在科技馆运用科 技发展史进行 公众 科学教育将成 为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这部分也应该 引入 世界科技发展 史的内容 。 我 比较欣赏首都博物 馆在展示北京 文明史的廊道两侧 ,用对
。簿
关科馆新展路一思( 于技创发之的些考) 二
■ 徐 善 衍
( 上期 ) 接
比的手法 介绍在历史 的进 程中,北京 与世 界同期发生 的主要
文 明成 果 , 虽 然这 些 内容 绝 大 多 数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史 料 、但 是
四、要进一步重视科 学技术发展史 在当代科技馆 中的教
是揭示 历史上的科技 与时代背景 的关 系,或是反映某些 学科 领域从 古至今一脉相承 的足迹 。让人们 了解科学之路 是如何 走过来 的。 当然 ,这样 的展示不是堆砌 ,不是博览 ,而是科
学 展 教 元 素 的提 取 和 设 计 。
第二,展示科技 史主要 目的 不是传播相 关 的科技概 念知 识 ,而是要 以 史启智 、以史励志 。回望和 审视现代意 义上的 科 学发 展源 流 ,特 别是在 源头 ,科 学和 哲 学是 不分 的 。我 想 ,随着科学未来 发展过程中学科 间的交叉融合 以及科 技应 用 于 自然、社会各领 域的和谐发展 ,科 学哲学思想 教育更显
2024年参观科技馆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参观科技馆的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我有幸参观了一家位于我所在城市的科技馆。
这是一座集科技展示、科学教育和科技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通过参观科技馆,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进步带来的变化,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科技馆的外观设计独特而现代,给人一种很强的科技感。
从馆外到馆内,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各类设施的布置,都体现着现代科技的精髓。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大厅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科技展示台,吸引着我远远就能看到的注意力。
展览馆内有不同的展区,涵盖了科技的各个领域,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等。
在每个展区,都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解说和讲解,解答观众的疑问,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科技的魅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
在机器人展区,我看到了各种智能机器人的展示和演示,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服务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和病人日常生活照料;而在人工智能展区,我了解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这些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此外,我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科技馆不仅通过展示科技成果,还开设了一系列的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
在科普讲座中,专家学者向观众介绍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研究方向,让我们对科技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在实验活动中,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科学实验和操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科普教育的方式,激发了观众的探索和学习欲望,提高了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参观科技馆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对未来的展望。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未来科技的想象和构想,如太空探索、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等等。
这些展示不仅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我相信,未来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也会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对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建议
对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建议黄星华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科技馆必须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路和模式,促进科技馆现代化发展。
科技馆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经济、科技、社会和综合国力的标志。
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资源设计、科学教育阵地、信息化管理、运行管理体制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科技馆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馆现代化科普服务精准供给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诞生。
作为重要的科教阵地,科技馆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模式,迅速实现我国科技馆事业和公共科普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馆的现代化建设,科技馆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新的要求,大力推进科技馆体系和科技馆建设发展的现代化。
1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分析1.1我国科技馆总体发展情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普统计(2022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个,建筑面积合计371.07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04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1.75万人次,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3.17%、15.74%、14.52%以及11.61%,各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
[1]从规模统计,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我国目前拥有建筑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的特大型科技馆24个,15000-30000平方米的大型科技馆43个,8000-15000平方米的中型科技馆42个,80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科技馆379个,四种规模占比为4.9%、8.8%、8.6%、77.66%,2022年总参观人数分别为2356.69万人次、1802.5万人次、724.42万人次、1418.13万人次,单个场馆平均参观人次分别为98.20万人次、41.92万人次、17.25万人次、3.74万人次,除小型场馆外,其他规模单个场馆的参观人数较2022年均有所增加。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翻开世界科技成果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
“科学兴隆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教和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
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现象,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中心之一,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摆在我们政府、科教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系列的迫切课题。
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投入,力求在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借鉴和学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
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日本东京等地,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财政资金、税收减免、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就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为创新型企业创造更加宽松和优惠的政策环境。
二、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德国的柏林和丹佛大都会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系统。
我国的启示是,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硅谷、中国台湾的台北等地,都通过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提供高薪聘请政策、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待遇和关注度,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的首尔,通过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感受
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感受科技博物馆是一个展示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科技成果以及探索未来科技前沿的地方。
最近,我有幸去了一次科技博物馆参观,感受到了无穷的科技魅力和知识的深度。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感受和体会。
在科技博物馆的大门前,我就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整个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使整座建筑看起来非常现代、科技感十足。
进入博物馆后,我被一片宽敞明亮的大厅所包围。
大厅内的各种科技装置和展品吸引着我的目光,仿佛我置身于一个奇妙的科技世界。
首先,我参观了科技博物馆的科学发展历程展览。
这里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
我看到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模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模型等等。
这些展品不仅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也唤起了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接着,我进入了科技成果展览区。
这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涵盖了通信、交通、医疗、能源等领域。
我看到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机、高速列车模型、机器人助理等等。
这些科技产品展示了人类智慧的体现和科技发展的巨大力量。
我也亲自体验了一些科技产品,如虚拟现实眼镜、体感游戏设备等,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除了展示科技发展历程和科技成果,科技博物馆还有一些专门的展览探索未来科技前沿。
我参观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展览。
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惊叹的科技原型和实验,如自动驾驶汽车模型、机器人编程工作坊等。
这些展品和活动使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不仅如此,科技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一些科技主题的讲座和研讨会。
我有幸参加了一个讲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讲座。
在讲座中,我听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精准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
这让我对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发达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
发达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科技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任务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的科普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和公众有着强烈的科普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事业投入的社会化程度低、科普活动形式较单一、优秀科普作品缺乏、公众的科学素质普遍较差。
为了开展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方法的研究工作,了解国外科普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学习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加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在相关驻外使领馆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主要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调研。
通过调研,总结了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发达国家科学普及的现状(一)政府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1.美国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放在第一位:美国公众对科技的发展大多持支持态度,并不像欧洲的公众那样对科技和科技制度缺乏信心。
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
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质。
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均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政府的一项任务。
克林顿政府1994年发表《科学与国家利益》政策文件,确立了美国政府科技工作的5个目标,其中的一个就是要通过科普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质。
国会于1998年发表的《开辟未来——走向一个新的科学政策》报告中,也特别强调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和国会在加强科普工作上取得了共识。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于2004年印发的《为了21世纪的科学》文件,分析了科普对美国科技工作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把美国科普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科学、技术、工程劳动力的培养上。
2009年,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提出,通过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等政策措施,实现提高研发投入在GDP中的比重这一目标[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不断突破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并形成全球一体的创新网络。
但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区域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创新资源,从而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
当这些区域的创新集聚和辐射力超越国界并影响全球时,便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的能级预示着所属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国转变增长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增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硅谷、波士顿、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地区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在政商环境、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资本市场、区域创新体系和开放式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若干城市和区域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启示。
核心观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创新能力强大、创新影响广泛等特征。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要任务是营造环境,全球著名科技创新中心几乎都是在公共部门的引导下开展建设的。
除了积极引导之外,政府也会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和营商环境,简化行政手续、降低商务成本来优化创新环境。
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但是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提供者,也为创新活动培养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世界著名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都与所在地的高校院所有密切联系。
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的引领者和财富的创造者,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标志,更是其成长的发动机。
不同企业的集聚产生溢出效应,加快了技术和产品开发的进程。
各类风投机构不但为科技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支持,还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类增值服务以提高初创企业的价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都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生态,包括基础设施、学术机构、上下游产业链、资本、人才、信息以及创业文化等。
吸收国外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馆
物馆 的建设都给予了高度 的重视 ,投入 了大量 的
经 费 。如许 多 国家都 把 科 学 中心 的管 理 经 费 、人 员 经 费列 入 政府 的财政 预 算 ,特别 是 美 国的科 学 中心 ,建设 规模 巨大 ,充 分 显示 了美 国对 科学 技
都 十 分合 理 、出色 。
( 四 )政府 对科 学 中心 、博物 馆 的正 常运行 给 予保 障
术的高度重视。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堪培拉的科学 中心等场馆的建筑投资也都在十几亿或几十亿人
民币左右 。
在科 学 中心 的建 设 中 ,这些 国家 的 财政 除 了
在科学 中心兴建时予 以拨款支持外 ,在建成后仍 6 2 N o . 2 2 0 1 3( s u m N o . 2 9 1 )
育性 、公 益性 、普 及性 ;管 理 应 该 多运 用 现 代 化
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获取 知识 ,获得教育的渠 道 ,以提 高公众素质 ,而不是 以赢 利为 目的的。
设备设施 ,人员要少而精 ;经费方面国家应给予 保障 ,只有这 样 ,才 能把科 技馆建 设好 、运 做 好 、管理好 ,展示其风采 ,提升其层次。
( 一 )科 技馆 本 身应该 成 为一 件最 大的 艺术 品
另外 ,维护更新 的大量资金 由国家支付 ,从 而保
证 了他 们 将 全部 精 力 用 于 展 品 的维 护 、征 集 和研
发上 。
青 岛市 的社 会开 放特 征和 青 岛开埠 的特 殊
性 ,决 定 了它 同时 具 有文 化 兼 容 性 、开 放 性 。作 为思 想 文 化外 显 的城 市建 筑 科 技 馆 ,便 出现 了不
( 五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引 导 和 发 动 社 会 力量
科技场馆概论一国内外科技馆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Technology Center)是以互动性展览、参与性实验为主要展陈手段,以科学讲座、多媒体视频等其他教育方
式为辅助手段,通过二发现、学世习界法对主公要众国进行家基的础科科学技技馆术现知识状方面的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机构。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1995年,天津科技馆 建成开放。这是我国第一 座展厅面积在1万平方米 以上的大型综合科技馆。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2000年4月中国科技馆 二期新展厅建成开放
上海科技馆
广东科学中心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第三节 国内外科技馆发展的比较
一、国内外科技馆发展现状的比较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水晶宫
巴黎发现宫
旧金山 探索馆
伦敦科学博物馆
广东 科学中心
巴黎维莱特 科学工业城
奥斯汀自然 科学中心 天津科技馆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中国科协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科技场馆人才队伍存在 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急待提高等问题,还不 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 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在读 0.7%
育 硕士及硕士研究生在读
活
本科及本科生在读
国庆假期走进科技博物馆感受祖国的科技进步
国庆假期走进科技博物馆感受祖国的科技进步国庆假期是我们国家每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不仅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也是我们放松心情、增长知识的好时光。
作为一名对科技感兴趣的人,我决定在国庆期间走进科技博物馆,亲身感受祖国科技的进步,下面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一、科技博物馆简介科技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它通过各种展览和实验活动,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博物馆通常有丰富的展品和展览,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科技成果,让人们在参观中充分了解到祖国科技的强大实力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二、参观科技博物馆的感受在国庆假期的第一天,我来到了本市的科技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博物馆标志,上面鲜艳的颜色和创意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踏入博物馆内,有一种仿佛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祖国科技的发源地,紧张又激动。
博物馆内分为多个展区,我首先来到了“航空科技展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飞机模型、发动机零部件、飞行器模拟装置等展品。
通过观察这些展品,我对飞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我国在航空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我还在展区的交互设备上体验了飞行模拟,仿佛置身于云端,感受到飞行的刺激和自由。
接下来,我来到了“人工智能展区”。
这个展区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我对智能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在展区的互动区域与一台机器人进行了互动。
机器人不仅能听懂我的命令,还能与我进行简单的对话,令我惊叹不已。
通过这次体验,我深刻意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进步,为我国科技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其他展区中,我还看到了众多关于能源、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应用。
这些领域的科技展示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我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参与到这些领域的科技研究中,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意义科技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对于青少年们的科学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了许多科技创新中心,它们成为了全球创新活动的核心。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1. 美国硅谷的引领地位美国硅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占据着引领地位。
其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等,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
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2. 亚洲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许多亚洲城市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的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韩国的首尔、新加坡、日本的东京等地也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
亚洲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亚洲国家在教育培训、科研投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趋势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崛起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正日益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交通、金融等。
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并探索其在社会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2. 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科技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方向。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科技创新。
例如,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低碳排放技术等,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拓展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金融、物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以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数字化经济体系。
4.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将趋于多元化和开放化。
各个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中国科技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科技博物馆观后感标题:中国科技博物馆观后感一、机器人展览区中国科技博物馆的机器人展览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馆内展示了各种形状、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它们能够模拟人类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甚至具备一定的智能。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款能够陪伴老人、照料儿童的陪伴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能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还能为老人提供康复运动和儿童教育等服务。
在这个高科技的展览区,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前景。
二、航天科技展区在中国科技博物馆的航天科技展区,我仿佛置身于太空探索的现场。
展览中展示了我国的航天历程和成就,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
航天器模型、月球车仿真以及航天员训练设备等展品给我的震撼难以忘怀。
尤其是模拟航天飞行的体验装置,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太空之旅,感受到无重状态下的奇妙感觉。
这个展区让我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佩。
三、人工智能应用展区中国科技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应用展区展示了各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
我看到了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系统、人脸识别技术等许多让人惊叹的创新成果。
人工智能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改变。
在这个展区,我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革。
四、科学探索区中国科技博物馆的科学探索区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与实践的乐趣。
这里有各种科学实验和展示项目,可以近距离触摸、操作和体验。
我亲自尝试了关于电磁力和光学等方面的实验,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原理。
这个区域注重互动性,并通过趣味性的展示和实验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在这里,我从观众变成了实验者,享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挑战。
总结:中国科技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技、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我在博物馆中不仅了解了科技的最新进展,还体验到了科技的应用和乐趣。
这次观展让我对科技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也更加确信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 科技馆200字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科技馆200字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科技馆是一个展示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和科技
成就的重要场所。
科技馆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现代科技发展和
未来科技展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科技爱好者前来参观。
首先,科技馆陈列了大量古代科技创新的展品,如中国四大发明
之一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等。
这些古代科技成就展示了
古代中国人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引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
其次,科技馆还展示了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如高铁、航天
技术、人工智能等。
这些现代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
地位和创新能力,为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全球科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科技馆还展示了未来科技的展望和发展方向,如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科学等。
这些未来科技展示了中国科技界的创新能力
和发展前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科技馆展示了古代、现代和未来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彰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为人们了解和探索科技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参观科学博物馆的收获
参观科学博物馆的收获科学博物馆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惊喜的地方,它不仅可以让人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还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参观科学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丰富和有意义的经验。
下面,我将分享我参观科学博物馆的收获。
首先,参观科学博物馆让我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博物馆里,我通过观看展览、互动体验等方式,明白了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比如,我在一个节能环保展台上了解到,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科学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愿望。
其次,参观科学博物馆让我亲身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
在博物馆的科学实验室里,我亲自参与了一些实验,例如制作电池、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乐趣。
不仅如此,这些实验还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明白到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不断实验和探索来推动进步。
这让我明白到,只有勇于尝试和不断探索,才能取得科学的突破和创新。
另外,参观科学博物馆让我体会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博物馆的生活科技展区,我了解到许多科学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比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视、冰箱等电子产品,都是科学的成果。
而且,还有许多医疗设备和药物的发展也得益于科学的进步。
通过了解这些,我意识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的发展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便利和美好。
最后,参观科学博物馆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追求。
在博物馆的未来科技展区,我领略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努力。
比如,我了解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太空、基因、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科学技术有望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更加坚信自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启示
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启示
一、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人类
不断前进的进步历程。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而且带给人们更
多的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动力,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科技进步。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向前推进的最根本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增强科
学技术的水平,才能使各国发展得更好、更快。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3、要抓住机遇,赶超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发展,加强基础研究,赶超发达国家。
4、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只有
解决好科研人员的薪酬和职业发展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激烈
的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5、要注重科技的应用。
只有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才
能发挥科技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有效的经济
效益。
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01 -
在那里休闲娱乐。 ( 5)科技博物馆具有公益性。不仅是公立的博物 馆,民办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公益性的。而在费 用问题上,可以收费也可以免费。 1.2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 国内外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林林总总, 名称 也五花八门,笔者尝试按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一个维 度是看其强调收藏品还是强调互动性;另一个维度是 看其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 象限分类图,把科技博物馆分为四类,如图 1 所示:
国际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阶段、 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
刘 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E-mail: liuli66@
摘Hale Waihona Puke 要 关键词本文对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简要评述了其四个发展阶段及十个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我国科技馆 科技博物馆 科学中心 科技博物馆学
发展的启示。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在我国是一个方兴未 艾的事业,已形成一个巨大的 “ 产业”。据国家科技部 最新发布的 2014 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各类科普 场馆共有 1 837 个,其中科技馆 409 个,科学技术博 物馆 724 个, 分别比 2013 年增加了 29 个和 46 个。 然而,与我国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丰富实践相比, 有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本文拟就科技博物馆和科 学中心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探讨。
物馆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1851 年世界上第一 个国际博览会在伦敦举办,展览结束后,为展览搭建 起来的建筑物及展品就促成了 1857 年伦敦科学博 物馆的建立;1903 年维也纳技术博物馆也充分利用 了 1873 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的展品。它们所展示的 是单纯的技术,同时兼顾科学;其目的是教育公众, 让他们了解基本的技术原理。 它们关注的时段是过 去。早期的科技博物馆主要展示历史上的收藏品,尤 其注重收藏品的历史价值、新奇性和多样性。展品布 置样式多年来保持一成不变。 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 平。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科技博物馆有:1930 年纽约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33 年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 馆、1937 年巴黎发现宫。 它们主要展示当时科学技 术的进展,对公众进行教育和灌输,让他们了解科学 的原理和技术的应用。它们关注的时段不只是过去, 更多的是现在。它们不仅展示收藏品,还引入大量的 展品,同时为公众提供科学实验演示,展现当代科学 的成就。 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
2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 阶段
据 Schiele 的研究,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 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4]。 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 一般认为,现代意 义上真正的博物馆是 1683 年在牛津大学建立的阿 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最早一批科技博
图 1 科技博物馆的分类
应更新换代,补齐这块 “ 短板”。 更广泛地讲, 考虑到我国某些省份或地区缺乏 科技博物馆, 新建的大型科技馆如河南省科学技术 馆新馆,应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主体,同时兼顾综合 性博物馆 ( 收藏品涵盖多个广泛的领域)、专业性科 技博物馆 ( 以某一或某些地域性历史 “ 镇馆之宝”为 鲜明特色)、专业性科学中心 ( 以某一专业领域的互 动展品为主)。又考虑到我国某些省份或地区缺乏自 然博物馆, 新建的或扩建的科技馆也可兼顾自然博 物馆,如上海科技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都包括有 自然博物馆。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出 现热点话题,新建的科技馆应有较大面积 “ 应急”处 理的临时展厅。总之,新建科技馆可以考虑成为综合 性科学中心、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 历史收藏品和仿制 品)、自然博物馆和临时展览馆 “ 四位一体”。
[2] [1]
等权威著作中也尚未见到关于科技博物馆的统一界
* 本文为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 —2015 · 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 ( 武汉,2015 年 10 月 16 日)主旨报告,湖 北科学技术馆韦春和参与部分整理工作。 本文部分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14ZDA063)的资助。
1
1.1
科技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
科技博物馆的界定 在我国科普统计中, “ 科技馆”和 “ 科学技术博物
馆”是作为两类场馆来统计的。 科技馆指的是以 “ 科 技馆”、 “ 科学中心”、 “ 科学宫”等命名,以展示教育为 主,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科普场馆;科学技术博物 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及设 有自然科学部的综合博物馆等。而任福君等则认为, 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学中心 ( 科技馆)、自然类博物 馆 ( 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工程技术 ( 专业)科技博物馆 。 由此可见,目前在国内 “ 科技 馆”、 “ 科技博物馆”、 “ 科技类博物馆” 等概念处于混 用状态,并没有一致的定义。 在国际上,即使是 《 科学技术传播百科全书》
更广泛地讲考虑到我国某些省份或地区缺乏科技博物馆新建的大型科技馆如河南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应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主体同时兼顾综合性博物馆收藏品涵盖多个广泛的领域专业性科技博物馆以某一或某些地域性历史镇馆之宝为鲜明特色专业性科学中心以某一专业领域的互动展品为主
doi:10.16703/ki.31-2111/n.2015.06.002
定。 这里笔者拟借鉴国际博物馆协会 ( ICOM)对 “ 博 物馆”的定义,提出对科技博物馆的界定。 国际博物 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 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物 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 利的永久性 ( 固定性)机构[3]。 基于此,笔者提出:科 技博物馆是指征集收藏、保存保护、研究、传播和展 示自然物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 成果的,可供公众参观、学习和休闲的,具有公益性 质的场馆和场所。 这个定义的特点有: ( 1)科技博物馆 既 指有 建筑 物的、有 顶盖 的场 馆,如 “ 中国科技馆”;也包括露天的场所,如植物园、 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人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 指的是前者,即狭义的科技类场馆,而后者也称为园 囿性博物馆。 ( 2)科技博物馆的对象,包括自然物 ( 如标本), 也包括人工创造物 ( 如机器等)。可以认为,科技博物 馆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以及自然的一个替代性 存在场所。 ( 3)科技博物馆主体活动和功能是:征集收藏、 保存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自然物和人工物。 ( 4)科技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可供公众参 观的场所,公众可以在那里进行非正规学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