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学案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衣: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________装受欢迎。
(2)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________,人们吃西餐、面包,喝咖啡。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__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 __________。
3.农村的社会生活(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____________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 ____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1)吃: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___________”。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____________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_____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_______的铁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思考其对推动全球化的作用;3、了解近代报业的发展和影视的普及及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分析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及原因;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关注对社会史的考查,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4、结合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方式考查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体会中国从传统社会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1、原因:2、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①社交礼仪:②发型服饰:③在称呼上:④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3)生活与习俗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①服饰变化:②饮食变化:③“住”:④行: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⑤娱乐及习俗:3、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变化原因:2、变化:①服装从单一款式向多样化,颜色从灰监变为五彩缤纷:②衣食住行: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1、原因:2、表现:(1)铁路交通及工具:(2)公路及交通工具:3、特点:4、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变革:1、表现:(1)邮政业务:(2)电报业务:(3)电话业务: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1、原因:2、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交通事业的发展;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三)[思考探究]1、据表(一)归纳近代影响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有哪些?近代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有哪些显著的特点?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当时的人们生活体现了怎么样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是什么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变化?3、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什么?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
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
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
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
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讲主要讲述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期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建国初期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巧学助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doc
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重点阐释】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点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直接表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1.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2. 政治(环境、形势):近代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及历届政府推动的影响;3. 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崇洋思潮的产生,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二)外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在侵略的同时,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1.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专题演练】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 C 从时间1912年9月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并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C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本身错误。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解析 C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C项正确。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3、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轮复习
一、运用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第一篇章
穿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列宁装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癿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 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癿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亍具有适体、潇洒、便亍配领带等饰件 癿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丏大有一 发丌可收乀势。 —— 新半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癿演变 》 思考: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 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鲁菜 特点 咸鲜 粤菜 清淡 川菜 偏辣 淮扬菜
偏甜
气候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 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第六篇章
住
看以下图片,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些地区的民居吗?
北京民居
福建民居
浙江民居
上海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 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 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聚族而居 ③小农 经济的基地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④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第二篇章
婚俗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 生这样的变化呢?
由繁到简; 政府倡导、新思潮熏陶以及西方观念癿传入
第三篇章
交通
思考?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还是洋人?时间是在什么 时候呢? 1865年 英国商人杜兰德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科指导意见】【知识梳理】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男装:女装: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男装:女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具体表现:趋势:由,逐渐向转变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2)影响:①②(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②。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2、典型特征:3、新式住宅:四、习俗方面1、背景: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仿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代替土葬⑵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等活动,使用纪元,等新式礼节常见。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2、政治:3、经济:4、思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2、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结构: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结构: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2、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复习目标】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表述改变。
原表述: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重点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及《复习指导》第99—102页,重点记忆)【纵横联系】【史料探究】材料一 1895一1898表5-16-2*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
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
……从1874年到1895午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导语』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 大为流行。
②女性服饰: 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知识点二 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____________、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___________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特别提示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广东版)学案8.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广角]票证指有关部门发的购买某些物品等的凭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等。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粮食票证最早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鼎盛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止流通。
[历史广角]孙中山与铁路建设中山先生说:“国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运用敏活之效。
否则,国家有广大土地,丰富之物产,高尚思想之人民,而无交通以贯输之,联络之,则亦有等于无。
”他把修建铁路列为中国立国之本的第一政策。
1912年他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全国铁路。
中山先生计划在全国修建10万英里铁路,其中有关新疆的铁路就有1万多英里。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史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开始兴起,改良派与革命派兴办的报业纷纷出笼。
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
随后,1874年1月,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同一时期,留学生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结束了上海报业由外商垄断经营的历史。
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材料二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考纲展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纲解读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1. 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工具是怎样发展的?有何影响?2.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 简要说明四大传媒分别是什么?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2. 怎样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考点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的建立(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 第二阶段: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1)概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装、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1)概况: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 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和居室建筑的演进1. 餐饮方面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表现:①西餐常用原料出现。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2. 建筑方面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四合院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中西合璧:南方大城市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新式住宅: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3. 习俗风尚的变革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包办婚姻、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 概况(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
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发展: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1.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活动探究】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课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
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BD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