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主城区居民职住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国 家统计局 2002年 10月的 一项统计 表明 ,我 国流 动人 口已 经超 过112亿 人。 在全国 流动人口中 ,跨省流 动4242万人, 占35%。112亿的流动人 口中,从 农村流出 的有73%, 8760万人 ;流入城镇 的有74%, 8880万人。他 们没有城 镇户口、没 有医疗 保险、 没有失业 保险、没 有养老保 险、没 有最低 生活保险 、没有住 房公积金 、子女 不能在 城里就学 ,他们被 称为弱势 群体。 由于有 上述许多 体制性的 障碍,他 们往返 奔 波 在农 村 的 家 乡 和就 业 的 城 市之 间 , 形 成 了流 动 规 模 震 惊世 界 的 中 国“ 民 工 潮”。 本文将针 对南京市 主城区农 民工的 住房保障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 分析方法及研究思路 本次调 查采用文 献研究、 实地访 谈、 问 卷调查、 统计分 析等方法 进行研究 。通 过 广泛查阅 国内外 文献资料 ,掌握国 内外 关 于城市农 民工基 本住房保 障研究理 论的 最 新前沿动 态,通 过对南京 市主城区 农民 工 现状的初 步分析 、提出问 题、设计 调查 问 卷。在调 查过程 中,采用 分层抽样 及简 单 随机 抽样 法对 南京 市主 城区 320位农 民 工 进 行 问 卷 调查 、 实 地 访 谈, 选 择 充 分 合 适的调查 样本, 使样本总 体能够具 有充 分 的代表性 和总体 特征,提 高调查的 可信 度 。利 用EXCEL统 计功 能对调 查数 据进 行 分 析处理, 发现南 京市农民 工住房状 况存
的 待遇,尤 其是最 基本的社 会保障权 益也 无法获得。
农民工 的住房 问题已经 引起中 央政府 的高度重视,20 05 年建设部已将解决进城务 工 农民工 住房问题 列入该年 的工作 重点。 2 0 06 年3月2 7 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 问 题的 若干 意见》 (国 发[ 2006] 5号 )公 布 ,提出 要多方面 多渠道改 善农民 工居住 条件。20 07年8月7 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 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 [ 2007] 24号)文件下发,再次明文提出要多 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2 00 8年1 月10 日 建设部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民工居 住条件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要将农民工 住房问题纳入城市规划。

2000年以来南京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异探讨

2000年以来南京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异探讨
区的 外 延 化 与 碎 片化 、 人 口的 混合 化 与 分 异化 以及 就 业 的 异 质 化 与 集 聚 化 ; 而影响居住 空 间分异的动 力机制 , 包括 城 市 社 会
政 治 经济 的转 变 、 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化、 城 市住 房 供 应 来 源 多样 化 及 城 市 居 民居 住 需 求 多元 化 。
【 关键 词 】 南京 市主 城 区 ; 居 住 空 间分 异 ;动 态 } E 较 分 析 【 中 图分 类号 】 T U 9 8 4 .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在 中国城 市 化 飞速 发 展 的 当下 , 城 市 作 为 人类 活 动 的主要 场所 正 在 不 断 地 发 生 复 杂 而 深 刻 的 变
都停 留在 对现状 的静 态 化描 述 , 以 时间 为 轴 的 动态 分 析较少 , 且 主要集 中在 北 京 、 上海 、 广 州 等 大 型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5 1 1 7 8 0 9 7 , 5 0 7 0 8 0 1 7) ; 教 育 部“ 新 世 纪优 秀人 才支 持 计 划 ” 资 助 项 目; 江苏 省“ 六大人才高峰” 资
究范 围共 计 8个 区 4 4个街 道 ( 图1 ) , 其 中 白下 、 秦
淮、 鼓楼、 玄 武和 下关 区为南 京市 的老城 区 。
1 . 2 数 据 采 集
本文 的研 究 数 据 主 要 采 自两 方 面 : 一方 面, 源
成果 也不 断增 多 。大 部 分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第一 , 从 居 民购房 的行 为 、 意 向及 区位 选 择 出发 , 以购 房者个 体 行为 为核 心 的居住 区位决 策 分析 ; 第二, 从 社会 地 理 学 角度 出发 , 以人 口普查 数 据为 基础 的定量 分析 ; 第三 , 从 多 种 角 度 综合 出发 ,

中国大城市职住关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大城市职住关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大城市职住关系模式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职住关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传统的职住分离模式下,大量城市居民每天需要长时间的通勤,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压力。

因此,研究不同城市的职住关系模式,找到更加合适的模式,减少通勤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大城市在探索不同的职住关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将针对几个典型的大城市,进行职住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

首先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的职住关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北京拥有庞大的城市面积,但是限制性的户籍政策使得大部分人在市区工作,却无法在市区落户。

这导致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从远郊区域通勤进入市区,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此外,北京的租房市场也相对较高,导致人们选择在市区附近购房的成本很高。

因此,北京在职住关系模式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改进政策来减轻大量人口的压力。

与此相比,上海在职住关系模式上表现得相对成熟。

由于上海近年来积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外来人口在市区的安身立命较为容易,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住在工作地附近。

此外,上海地铁系统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可达性。

这使得许多上海市民能够选择在距离工作地较近的地方居住,减少了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生活质量。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其职住关系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由于广州户籍相对容易落户,人们更容易在工作地附近找到住房。

但是,与北上广不同的是,广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房价相对较高。

这使得一些人不得不选择在远郊地区购买房产,并进行长时间的通勤。

因此,广州需要加速城市的发展,增加住房供应,逐步改善职住关系模式。

除了以上几个城市外,还有许多中国大城市在职住关系模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比如,成都等西部城市因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们更容易在工作地附近找到住房,通勤问题相对较少。

而像郑州这样的中部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导致职住关系模式相对复杂。

社会实践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住平衡问题

社会实践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住平衡问题

社会实践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住平衡问题社会实践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住平衡问题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职住平衡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报告的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职住平衡。

引言: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职住不平衡。

职住不平衡指的是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距离过远,导致通勤时间长、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职住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职住不平衡的原因1. 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缺乏有效的职住平衡策略。

大量商业区和工业区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居民区则分散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2. 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多元化利用不足,导致居住区与工作区之间的距离增加。

城市规划需要更多考虑居民就业的需求。

3. 交通不便:交通不畅导致通勤时间长。

城市中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限制了人们选择居住和工作的自由,加剧了职住不平衡。

二、职住不平衡的影响1. 时间成本增加:长时间的通勤会占用个人大量的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资源浪费:长途通勤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包括燃料消耗和环境污染。

3. 交通拥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现象的加剧,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严重负担。

三、解决职住不平衡的建议1. 改善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职住不平衡的关键。

应注重将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分布到城市各个区域,减少人们的通勤距离。

2. 发展新型城市:鼓励发展新型的城市,吸引企业和人才到更远离大城市的地区。

这样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3. 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发展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选择,减少通勤需求。

4. 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运营效率,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5. 引导分散化发展:在城市规划中,鼓励分散化的发展方式,通过引导企业到郊区和乡镇发展,减少城市中心的压力。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职住分离成为城市空间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职住分离是指城市中居民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距离过远,需要长时间通勤的现象。

职住分离不仅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住分离会造成通勤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通勤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

职住分离意味着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时间随之增加,这会使人们的时间成本增加。

同时,长时间的通勤也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导致物质成本增加。

此外,长时间的通勤也会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导致精神成本增加。

由此可见,职住分离会增加通勤成本,降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其次,职住分离会降低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职住分离的情况下,居民只能在家庭附近的社区享受公共资源,而不能在工作地附近享受公共资源。

这种情况下,城市公共资源仅仅是局限于社区内的居民使用,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职住分离会降低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职住分离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在通勤过程中,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污染将对城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样的,长时间的通勤也会导致道路交通拥堵,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具有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通过建立合理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手段,来缓解职住分离现象,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职住平衡与交通瓶颈问题研究

城市职住平衡与交通瓶颈问题研究

城市职住平衡与交通瓶颈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持续的难题:职住不平衡。

职住不平衡带来的交通瓶颈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将研究城市职住平衡与交通瓶颈问题,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城市职住平衡研究城市职住平衡是指居民居住和就业分布的合理性,其中就业和居住的比例要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状态。

如果就业人口过多,居住人口过少,就会导致交通瓶颈。

而如果居住人口过多,就业人口过少,又会导致城市资源的浪费。

因此,城市职住平衡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城市职住平衡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中心和区域中心职住比例失衡,导致城市出现了“北漂”“南漂”等现象。

其次,城市职住距离过大,人们需要长时间的通勤,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带来了交通拥堵和治安问题。

最后,许多城市职住分布不均,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二、交通瓶颈问题研究城市职住不平衡所带来的交通瓶颈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它对城市交通的顺畅度和城市形态的合理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交通瓶颈问题主要是指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服务难度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增加城市的环保压力。

所以,城市交通瓶颈问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城市经济的损失,也会使城市的居民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

三、原因分析城市职住不平衡和交通瓶颈问题的产生有许多因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不合理。

许多城市发展没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来进行规划,而是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规划,导致了城市职住分布不均衡,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

其次,落户政策的限制。

一些城市的落户政策过于严格,导致许多人不得不在城市外面买房或者长时间租房,在城市中通勤。

这就加剧了城市的职住不平衡和交通瓶颈问题。

此外,缺乏公共交通服务是影响城市职住平衡与交通瓶颈问题的重要因素。

不少人选择开车或拥有私人的出行工具。

城市新区居民职住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新区居民职住特征与影响因素

响因素2023-11-09•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新区居民职住特征•城市新区居民职住影响因素分析•城市新区居民职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新区居民职住特征优化策略与建议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03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对新区职住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背景0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热点话题02职住平衡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至关重要,但职住特征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1研究意义23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新区居民的职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城市规划、提高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02城市新区居民职住特征职住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密度高城市新区的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密度较高,反映了该区域就业机会和居住环境的吸引力。

郊区职住空间增长迅速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和扩张,郊区的职住空间增长迅速,但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职住空间分布不均衡城市新区的居民在职业和居住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衡现象,往往形成“职住分离”的状况。

职住空间演变特征政策影响显著政府政策对城市新区的职住空间演变产生显著影响,如土地利用政策、住房政策等。

市场需求驱动市场需求是城市新区职住空间演变的驱动力之一,居民对就业机会和居住环境的需求引导着职住空间的演变方向。

阶段性演变城市新区的职住空间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职住空间影响因素识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城市新区的职住空间分布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职住空间的特征和演变产生影响。

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建设等交通因素对职住空间的联系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政策对城市新区的职住空间分布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地利用政策、住房政策等。

03城市新区居民职住影响因素分析宏观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对新区居民的职住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规划的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等设施,会吸引相关职业的人群居住。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职住分离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职住分离指的是城市中居住地区和工作地区分离的现象,即工作地区和居住地区之间存在距离,居民通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职住分离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通勤成本由于职住分离使得居民通勤距离加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居民通勤成本也随之增加。

在通勤时间上,职住分离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短期来看,交通拥堵会影响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来看,它还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二、浪费空间资源职住分离使得城市空间利用效率降低,严重浪费空间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各种设施都会被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对城市中心地区造成空间浪费。

此外,由于职住分离,城市的用地不再均衡,许多地区的用地被浪费。

三、降低城市竞争力职住分离还会降低城市竞争力。

职住分离导致城市中的住宅和商业分离,这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商业地区和住宅地区在距离和时间上的隔离也会影响城市之间的竞争。

职住分离会削弱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力,降低城市的竞争力。

四、影响城市的社会治理职住分离也将影响城市的社会治理。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而职住分离则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加大。

这些阶层之间的差距会导致城市治理成本上升,因为治理部门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处理不同层次的问题。

总的来说,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城市发展本身,也波及整个社会。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减少职住分离的影响,提升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1•【字号】宁政办发[2012]161号•【施行日期】2012.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2]16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根据《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和全省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生统计调查。

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有利于准确完整反映全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及就业、住房等情况;有利于准确反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有利于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制定民生政策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依据。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对于建设幸福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满足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居民生活状况信息的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扎实有序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目标是:通过统一调查指标,统一调查组织,统一抽样方法,统一调查过程,统一数据处理和统一数据发布,在全市城乡建立指标标准规范、抽样科学严谨、方法高效便捷、调查扎实可靠、发布公开透明的住户调查新体系。

全市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分为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2012年底前是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制度,抽选住户调查样本,选聘辅助调查员,培训各级调查人员,组织开展摸底调查,落实调查户,进行试记账。

2013年起进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住户生活状况调查,发布全市和分区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以及其他民生数据。

居委会组织运行现状与方式——以南京锁三社区为例

居委会组织运行现状与方式——以南京锁三社区为例

居委会组织运行现状与方式——以南京锁三社区为例杨涛【摘要】[摘要]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剖析了居委会运作的两种方式:行政式与协商合作制。

行政式是目前居委会运作的主导方式,而居委会运作的协商合作制指的是在社区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已经初步制度化,而居委会则是这一机制的中枢组织。

但是合作的各方掌握了不对等的资源,处于不对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严格来说,此种合作机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这就意味着居委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仅是协商合作制的补充性的、辅助性的力量,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合作治理的主体。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居委会组织运作的行政管理方式将逐渐淡化,相对应的是,以居委会为中心的社区多行为主体间的协商合作制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5)004【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社区自治行政式协商合作制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在社区自治中,最重要的组织是居委会,它是社区治理的实践者、推进者和组织者,在治理中居于中心位置。

我国法律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执行性组织,街道和居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若仅从文本制度来看,这种指导关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行政组织对于自治的居委会组织行使有限的指导权,而非直接的隶属关系。

这是一种治理精神的体现,它展示了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及其他社区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关系。

然而,在现实中,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是怎样运行的?运行的效率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一、个案介绍与资料的收集本研究选择了南京锁金街道锁三社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锁三社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锁金街道,有住户1282户,人口约4500人,其中流动人口约154人。

辖区内有林业大学、林大汽配商城、玄武区军队干部休养一所、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实诚物业公司、金卡大厦和锁金二小幼儿园等多家驻区单位。

社区在重新界定之后,锁三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锁三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职住空间匹配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好坏关系着居民的出行便捷程度、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概念与特征城市职住空间匹配是指城市居民的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交通方式的选择以及出行时间等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通勤时间、交通成本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度。

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特征包括:一是距离性特征,即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宜;二是交通方式特征,包括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私家车的使用率以及出行时间的合理性;三是多样性特征,即城市中工作机会和居住选择的多样性是否足够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三、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首先,一个良好的城市职住空间匹配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良好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吸引人才流入,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但是,不少城市存在职住空间匹配不理想的问题,例如城市中心商业区高房价导致居住成本高昂,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过远等,这些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影响因素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职住空间匹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规划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和聚集程度。

其次,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也对职住空间匹配产生重要影响,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居民通勤时间。

此外,城市的经济结构与便利设施的分布也会影响居民的工作地选择和居住地选择。

五、提升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对策建议为了提升城市职住空间匹配,促进经济发展,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大土地使用和规划力度,避免城市过度分散和高密度的现象,合理划定商业区、住宅区等功能区的范围和布局,增加居民的选择空间。

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乏 ,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的 研 究 还 不 足 。 最 后 ,提 出 了 未 来 的 研 究 方 向 和 领 域 , 强调 要 加 强 研 究 的 理 论 性 和 系统 性 。并 可 利 用各 类 “ 轨 迹 大数 据 ”研 究城 市 职住 关 系。
关 键 词 : 职 住 关 系 ; 职 住 平 衡 ; 空 间 错 位 ; 城 市 通 勤
S ur ve y of Ur ba n J o bs - - ho us i ng Spa t i a l Re l a t i o ns hi p Re s e a r c h
WEI Long GA0 Hong- i on and Logisti CS,
p r o g re s s e s i n j o b — h o us i n g re l a ti o ns hi p o f t h e c i t i e s d u ri ng t h e p as t t e n y e a r s we re r e vi e w e d a n d a n al yz e d f r o m t he as pe c t s of j o b — h o us i ng s pa t i a l ba l a n c e ,s p a ti al mi s m at c h a n d u r b a n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与信 息 学 报
第l 4 卷
第 4期
2 0 1 6年 l 2月
J o u r n a l o f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No . 4 Vo 1 . 1 4 De c . 2 O l 6
城 市 居 民职 住 空 间关 系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统计局、市城调局关于《区县住户调查统计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统计局、市城调局关于《区县住户调查统计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统计局、市城调局关于《区县住户调查统计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统计指标与统计调查【发文字号】宁政办发[2004]59号【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04.05.01【实施日期】2004.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统计局、市城调局关于《区县住户调查统计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4]5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统计局、市城调局制定的《区县住户调查统计工作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四年五月一日区县住户调查统计工作方案(市统计局、市城调局2004年3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为更加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市区县居民收支情况和生活质量,满足市委、市政府和区县在“富民强市、两个率先”战略目标进程中的监测考核需要,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开展住户调查取得分区县的住户调查资料,是区县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分析人民生活、收入分配、货币流通以及劳动应业等情况的重要信息途径,也是区县政府对“富民”和“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考核、监测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对研究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范围统计调查范围为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区县,对象为各区县行政管辖区域内的所有符合调查条件城镇住户。

包括: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非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调查包括单身户,但不包括集体户中的单身者。

调查分别以住户家庭及个人作为统计。

(南大硕士论文)城市居住社区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南大硕士论文)城市居住社区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分类号单位代码学号 MG0227105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作者周强指导老师:朱喜钢职务:教授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答辩日期:2005-05-2 4 学位授予日期: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毕业论文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2级硕士生姓名:周强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喜钢,教授、博导摘要基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本论文从中产阶层形成、成长与流动的角度,对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本论文以南京城市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中产阶层兴起后南京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转变,揭示新时期下南京市居住社区转变的现状以及趋势,探寻促进这一转变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发展中可能遇到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论文的价值首先是提供了关于新时期与新背景下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经验性实证研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收集、深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变化的现状与特征;其次,结合国外关于中产阶层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南京市类似现象进行了考察。

因而,本篇论文也为开展我国的中产阶层化的本土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之功效。

本论文通过案例观察,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居住社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从宏观上看,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侵入——演替生态模型”的一般路径。

目前,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集聚和集中的发展阶段,正逐渐走向隔离、侵入以及演化的发展阶段;(二)从微观上看,南京居住社区的转变大致遵循着“生命周期模型”,并开始走向复兴;(三)随着城市中心区更新活动的大规模兴起,中产阶层化发展已初露头角,并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

尽管这一转变与西方城市居住社区发展大体一致,但是诸多情况又表明南京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例如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并非完全符合以上所说的两个模型。

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_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_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赵 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8)【摘要】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

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

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关键词】职住平衡;城乡空间结构;江宁;轴向多中心;综合社区【中图分类号】F290,T U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508009)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联合资助。

自1990年代国家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更加趋向经济利益最大化。

城市内部工业用地在“退二进三”的号召下,不停地放弃中心城区向更远的郊区进行战略性撤退。

居住用地也在市场的作用下,呈现出阶层化的空间分异现象。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其传统以耕作半径为主要原则的劳作—居住空间模式也开始瓦解。

城乡居民从政府安排就业到居民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和从福利分房到货币分房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1],也使城乡居民在居住地和就业地选择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城乡就业—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剧烈变革,城乡的空间结构受其影响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本文从职住平衡的角度出发,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实际案例对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促进城乡科学、统筹、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1 职住平衡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职住平衡观念源自于新镇开发,一般在特定的空间单元中,所提供的工作数量和住宅单元数量之间相当[2]。

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与通勤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与通勤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与通勤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1黄潇仪,吴晓摘要:本文基于“流动人口个体”的视角来研究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特征:首先对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进行了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分离模式进行了划分和空间解析,然后描述了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的网络联系、空间错位特征和通勤关系,最后对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阐释。

关键词:流动人口 职住空间 分离 通勤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着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千万进城农民,众多学科领域专家及政府工作者依据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采取综合研究和个案调研等方式,对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有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关注了流动人口的聚居过程、聚居空间的社会特征及发展方向(周晓虹,1998;刘梦琴,2000;杨春,2003);有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研究了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现状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饶小军,1999;张高攀,2006;吴晓,2010);也有从社会地理学角度探讨了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地域分布特征、空间分异现象及流动规律(张敏,2002;付磊、唐子来,2008;罗仁朝、王德,2008)。

相对而言,有关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一般都侧重于区域与城市层面的劳动力空间分布(吴晓,2011;赵文琛,2001;林耿、王炼军,2010)。

以上研究多局限于“居住空间”或“就业空间”单线视角,而对流动人口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住空间分离及其通勤关系欠缺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宏观层面入手采取“居住—就业”共轭的双线结构,尝试从分离模式、网络关联度、空间错位、通勤关系等方面,基于“流动人口个体”的视角来研究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特征,强调流动人口个体在居住地和就业地空间上的关联。

1.究范围与数据采集1.1研究范围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研究范围,从城市总体层面上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的分离和通勤进行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9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NCET-10-0332),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0-JZ-005)资助项目。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职住分离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议题,因为它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职住分离是指居住区和工作区的分离程度,较高的职住分离意味着工作区和居住区的距离较远,而较低的职住分离则表示工作区和居住区的距离较近。

本文旨在探讨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空间资源利用不均衡高职住分离会导致城市空间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由于工作区和居住区之间距离较远,会造成工作区的资源过度集中,而居住区的资源较为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利用会导致城市空间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2. 交通拥堵问题高职住分离会加剧交通拥堵问题。

由于工作区和居住区距离较远,居民需要长时间的通勤,这会导致交通拥堵现象的加剧。

交通拥堵不仅会耗费居民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1. 促进城市混合用地规划城市混合用地规划可以有效减少职住分离,使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

通过在同一区域内兼顾居住、商业和办公等功能,可以有效减少居民通勤时间,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建设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快速交通网络是降低职住分离,减少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

城市在规划交通网络时,可以考虑建设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以提高城市居民的通勤效率,降低交通拥堵问题。

3. 鼓励远程办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办公已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

政府可以倡导企业鼓励员工进行远程办公,减少员工的通勤时间,降低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

4.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的管理和规划,尤其是对居住区和工作区的合理布局。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职住分离,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中村群体关系研究——对南京市S村的个案分析的开题报告

城中村群体关系研究——对南京市S村的个案分析的开题报告

城中村群体关系研究——对南京市S村的个案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中村一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和矛盾点之一,城中村内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群体关系。

城中村群体关系异常复杂,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但总体而言,城中村群体关系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社会等级明显、传统文化特征突出、社区组织紊乱、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而南京市S村作为典型的城中村之一,在群体关系方面也呈现出复杂的问题。

对于城中村群体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还能为处理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京市S村群体关系的研究,深入了解城中村群体关系的构成、背景和演变,分析城中村群体关系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其后治理与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城中村群体关系的构成、背景和演变。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S村群体关系的结构化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历程。

(2)城中村群体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分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城中村群体关系对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S村群体关系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揭示其特点和问题。

(2)案例分析。

通过对S村群体关系的个案分析,掌握城中村群体关系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推测未来发展方向。

(3)比较研究。

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群体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群体关系的普遍特征和规律。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南京市S村群体关系的研究,预计将得到以下结果:(1)具体解析S村群体关系的构成、背景和演变历程,从中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城中村群体关系的普遍特点。

(2)深度分析城中村群体关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其影响和作用。

(3)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为城中村群体关系治理与发展提供参考。

大数据支持下的职住平衡研究

大数据支持下的职住平衡研究

大数据支持下的职住平衡研究职住不平衡是超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趋严重的问题,一般的总体城市规划并未纳入重点考虑的内容。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密度函数估计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通勤的距离,测量了就业与居住地之间的平衡,用于城市规划之中。

手机信令是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具有位置准确性,时间的连续性,群体的无差异性等优点。

它非常适合测量职住空间之间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进行较短的周期的监视。

相关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结合居住人口,工作场所,土地使用和手机信令的数据,用于研究规划超大城市的主城区职住平衡体系,使之更加合理科学。

标签:大数据;职住平衡日益严重的道路拥堵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常见的城市疾病之一。

在造成交通拥堵的众多因素中,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原因之一,特定的不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职住的不平衡问题上,长期进行早晚高峰长途奔袭的城市居民,对出行时间经济成本相对低的工作岗位需求不断增长。

客观了解城市地区工作生活日益分散的现象以及支撑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对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住平衡的理念职住平衡的理念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心思想是发展平衡,职住临近,恩温又从中提出了“卫星城”理论,为了分散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郊区建筑与市区核心地区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关系。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必须集中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空间,以减少城市中的交通活动,从而减少了更多交通工具的使用。

约翰·凯恩(John Kane)通过强调对城市空间的重建,住房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有关的宏观经济因素等对弱势群体的研究,提出了职住空间错位理论。

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两个有影响力的文献充分地诠释了职住平衡的理念。

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首次阐明了现代城市的四大功能,使职住生活成为城市规划中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系统也成为重要的平台来完成职住空间联系。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过度的隔离功能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距离过长和城市交通中的拥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国外对职业与居住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 注重种族不平等对职住空间的影响。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 后,从城市规划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尤其是结合弱势群体 的可达性,对城市空间的制度和结构要素进行了更多的探 究,并指出少数群体、不同空间模式及其影响等未来关注 点。国内相关研究如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苏 州、重庆等新一线城市的职住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数据来 源和研究方法来看,以问卷调查数据人口和经济普查等统 计数据等,皆是较为成熟的传统研究方法。随着信息技术 的进步和大数据方法的
关键词院 南京市曰 职住关系曰 职住分离曰 就业人员曰 职住区位熵 基金项目院 本文系澳门基金会资助研究项目 渊MF1807尧 MF1710冤 研究成果遥
一、前言
居住和就业空间是城市的空间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 《雅典宪章》 (Charte d'Athènes) 指出城市的诸多 活动可以被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 型 [1]。“职”与“住”的匹配关系,不仅影响着城市系统的 日常运行,也跟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是 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进入剧烈的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时期[2]。1988 年城 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正式确立,1998 年国务院全面停止了 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由于房屋可作为商 品出售,原有的单位制小区逐渐瓦解[3],“职住合一”的空 间格局也随之被打破。制度的变更带来原城市内部工业的 外迁,产生了居民自主择居择业的变化,城市空间经历了 快速重构,职住分离的状况日益突出。职住分离引发了一 系列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在特大、超大城市等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大型城市因其自身庞大的规模和体量,出现 “规模不经济”现象,产生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1
ENVIRONMENT驭ECOLOGY
【专家论坛】
重要补充,并从职住平衡的角度初步探索应对空间不匹配 现状的思路和措施。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渊一冤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江苏省省会、 副省级城市。全市辖 11 个行政区,总面积为 6587 平方千 米,2016 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77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约 827 万人,城镇人口约为 678 万 ,城镇 化率为 82% , [14] 更是长三角城市群内辐射带动中国中西部建设和发展的门 户城市。本次的研究区域为南京市主城区 (图 1),其区域 以绕城高速、秦淮河、秦淮新河、长江等为界限,包含玄 武、鼓楼、秦淮、建邺、雨花台五区,面积为 400.57 平方 公里,2016 年的常住人口为 447.67 万人。主城区五个区占 全市人口的 54.1%,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2%。从 1978 年南 京市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算起,南京曾先后经历四次规 划编制、修编,现正在进行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现行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年)》 确定了至 2020 年常住人口 1060 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 1040 平方公 里的发展规模。该计划以“多中心集群”的发展理念为指 导,力图构建“一主三副”及“两带一轴”的城镇体系和 空间结构①。 渊二冤 研究方有较高 的可操作性。其原理是基于密度和人流速度。综合计算出聚类地点的热度,用 “热力指数”表示某地域的人流热度,将“热力指数”在百 度地图上进行可视化表达,在各个地区用不同颜色和亮度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规模和体量较大,城市的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较为复 杂,其城市的职住关系状况,在全国各城市中具有一定的 典型性和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京为例,研究 目的在于获得南京主城区职住关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并初步探讨对策,这不仅对于南京市的规划设计、交通建 设管理等部门具有参考价值,也对与南京同等规模、类型 的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导城市中的办公、工厂和住宅的“基本功能”需要“混 合 ”, 以 便 更 好 地 保 证 城 市 活 力 , 保 证 城 市 的 发 展 [6]。 Cervero 对职住平衡的衡量指标研究,并认为财政性和排他 性分区、房租和住房成本提高以及人口变化趋势,导致郊 区职住场所之间的分离日益扩大[7]。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起始于改革开放后,因体制 转型所带来的职住分离现象引起城市规划、地理学和社会 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周江评通过系统研究“空间不匹 配”的假设与部分大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梳理了美国 学者对大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障碍问题的看法、研究方法和 模型的演进过程,探讨美国经验对中国城市的借鉴和启 示 [8]。顾翠红、魏清泉通过对比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 和工作岗位的空间分布关系,判断上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 职住分离问题[9]。孟斌利用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分析近 10000 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角度, 考察北京城市居民与住房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以及影响 就业与住房分离的因素,得出北京已存在显著的职住分离 现象,并随着城市化的扩展不断演化的结论[10]。钮心毅和丁 亮获取手机信令数据并用其计算出上海市域居民通勤数据, 对上海市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提出规划对市域空间 结构优化调整的策略[11]。姜军、段进等利用苏州工业园区的 综合交通规划居民出行调查的通勤行为数据,分析通勤距 离、通勤时间的统计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职 住偏差指数和内部通勤率两个反映职住关系的指标,对通 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影响进行研究 。 [12] 冷炳定量分析各个组团的职住状况[13]。
二、文献探讨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始较早,可以追溯 到西方规划者对人口拥挤、交通混乱和大城市拥挤等问题 的 关 注 , 如 霍 华 德 (Ebenezer Howard)、 沙 里 宁 (Eero Saarinen) 和芒福德 (Lewis Mumford) 都认为人口与工作岗 位应该均衡分布[4]。20 世纪 60 年代,Kain 则提出“空间错 配假设” (SMH),认为大规模的就业岗位郊区化和住房市 场隔离,造成职住空间的不匹配,从而导致黑人的就业和 通勤障碍[5],这引起西方社会对职住空间错位的广泛讨论和 大量实证研究。如 1961 年,美国的简·雅各布斯在 《美国 大城市的死与生》 一书中,指出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倡
9·08
南京市主城区居民职住关系研究
殷王 炀 王伯勋
摘 要院 在城市空间拓展尧 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背景之下袁 中国许多大城市的职住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袁 职住分离的 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中日趋显著遥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尧 副省级城市袁 其职住关系在ArcGIS尧 区位熵分析等手段对南京市主城区职住关系现状进行分析袁 并进 一步剖析其影响因素袁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初步对策袁 以求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