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半夏10克
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 一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
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一、疏肝和胃汤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功效:疏肝理气,祛湿和胃。
主治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一、疏肝和胃汤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功效:疏肝理气,祛湿和胃。
主治:肝郁克土,中焦湿热。
胃脘胀痛,嗳气反酸,两胁胀痛,心情不舒,恶心欲吐,口粘,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弦。
方解:方中柴胡配白芍、枳壳,疏肝解郁,柔肝理气,共为君药;法半夏、竹茹、陈皮三药相伍,共奏祛湿化痰,理气行滞,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扶土抑木。
煎加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诸药配伍,理气、和胃、祛湿,肝胃同治。
用于治疗各种由肝胃不和,兼有湿热引起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失眠等病。
常用加减:本方乃余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常用方剂,如兼有表症,则加香附、紫苏以解表理气;若兼见肝胃阴虚,胃中嘈杂,则加百合、乌药以养阴行气;若痰热中阻,而见胃脘痛,按之不适,则加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若湿热蕴结,出现大便不通者加栀子,厚朴,下去祛湿通便;若肝病出现黄疸,则加茵陈、栀子以利湿退黄。
验案举例:肝硬化案涂某,女,52岁,南昌市人。
2010年3月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几十年,最近因心情不舒,出现胃部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alt818mmol/l,ast829mmol/l,dbil18.3mmol/l。
就诊时症见:心情不舒,担心患肝癌,疲劳乏力,面色青,头晕,纳差,胃脘胀,稍嗳气,时胃痛,寐差,口苦,口干,口粘,两胁痛,舌红苔黄腻,脉沉细稍弦寸尺旺。
证属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拟疏肝和胃汤加减:处方: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8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5个,黄连6克,瓜蒌10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垂盆草10克,鸡骨草10克,凤尾草10克,五灵脂10克,茵陈10克,栀子6克,夜交藤15克。
长期泄泻并脱发主方 升阳益胃汤合桃花汤
长期泄泻并脱发主方升阳益胃汤合桃花汤*导读:周某,男,37岁,门诊病例。
1997年9月3日初诊:诉泄泻10年之久,不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少则日泻3~4次,多则7~8次……周某,男,37岁,门诊病例。
1997年9月3日初诊:诉泄泻10年之久,不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少则日泻3~4次,多则7~8次,泻出稀溏便,伴有轻度腹满。
若遇饮食不适或稍事劳累,则泄泻必然加重,甚则肠鸣腹痛,大便中常夹有未消化之食物残渣。
由于长期泄泻,体质逐渐衰弱,不仅其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食纳减少,而且近半年来,头发逐渐脱落,数月之内头发几乎脱光,眉毛也全部脱落。
刻诊:患者面色淡白无华,精神疲乏,形体瘦弱,声低息短,头部只有稀疏几根毛发,眉毛已全部脱光,其整个形象就是一个衰弱老者。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清气下陷泄泻。
治法:益气升清,温中固摄。
主方:升阳益胃汤合桃花汤。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柴胡10克,葛根15克,白芍10克,赤石脂15克,干姜6克,大枣6克,甘草6克,粳米1小汤匙。
10剂,水煎服。
1997年9月13日二诊:服药后泄泻减轻,日作2~3次,大便较溏,但大便中未消化之食物残渣已明显减少,精神及饮食均已增强,舌脉如前,拟原方再进10剂。
1997年9月23日三诊:泄泻已止,大便尚溏,饮食、精神明显增进,但饮食稍多之后,脘腹中出现轻度鸣响。
舌苔薄白,脉细。
仍拟前方加味再进。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防风10克,羌活6克,柴胡10克,葛根15克,白芍10克,赤石脂15克,干姜5克,砂仁10克,神曲10克,大枣6克,甘草6克,粳米1小汤匙。
10剂,水煎服。
1997年10月5日四诊:大便已经正常,精神明显好转,饮食明显增进,食后脘腹部已无不适感,舌苔薄白,脉细。
拟上方再进10剂,巩固疗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半夏的用量多少克_最大剂量、一般用量与作用功效
半夏的用量多少克_最大剂量、一般用量与作用功效来源:养生之家养生之家导读:半夏内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那么,半夏的用量多少克_最大剂量、一般用量与作用功效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半夏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 a tern at a(Thunb)Breit.的块茎。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处方用名】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水半夏、京半夏。
【炮制加工】(1)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药材拣净杂质,浸入水中,杵去外皮,洗净晒干,筛去灰屑即可。
(2)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3)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矾12.5%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4)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黄5%,桂枝1.5%,小茴香3%,南坪细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矾6%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5)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6)水半夏:仅有制水半夏一种规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矾2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功效及用法用量】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
属止咳化痰平喘药。
内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治湿痰、寒痰证,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外用消肿散结止痛,主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跌打损伤之血瘀肿痛而皮肤不破者。
常用剂量:内服,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
外用适量。
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大剂量单药应用经验】1.严菊经验:(1)治疗产后尿潴留:生半夏15g,大蒜2瓣,加水少许,捣烂为糊状,敷于脐及关元穴(脐下3寸),上面敷盖胶布,用热水袋热敷其上方,觉热气入腹,即有便意。
如有灼痛,可先将热水袋去掉。
(完整)郁证
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更年期综合症诊断参照2000年<〈精神医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
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
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
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
1、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型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肝郁化火者,可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法半夏10克和胃降逆;兼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各10克消食化滞;肝气乘脾而见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12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乌药12克健脾化湿,理气止痛;兼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有瘀斑瘀点者,可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等活血化瘀。
半夏茯苓茶清热化痰祛痰止咳的经典方剂
半夏茯苓茶清热化痰祛痰止咳的经典方剂半夏茯苓茶是一款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化痰、祛痰止咳的功效。
它由半夏和茯苓两味中药组成,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半夏茯苓茶的配方、制作方法及其药理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剂。
一、半夏茯苓茶的配方半夏茯苓茶的主要成分为半夏和茯苓,两者各具有独特的药性。
半夏能够健脾和胃、平喘化痰,对于咳嗽、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茯苓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对于湿热所致的咳嗽、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半夏茯苓茶的制作方法1. 准备材料:-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水:500毫升2. 制作步骤:1)将半夏和茯苓洗净,放入砂锅中;2)加入适量清水,浸泡片刻;3)用中火煎煮20分钟,待汤液浓缩至250毫升左右;4)将汤液过滤,留下清汤。
三、半夏茯苓茶的药理作用半夏茯苓茶主要通过药物的成分发挥其疗效。
首先,半夏中的化学成分能够刺激胃肠道产生黏液,减少胃酸的分泌和胃黏膜的刺激,从而起到止咳的作用。
其次,茯苓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能够减少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起到化痰的作用。
此外,茯苓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呼吸道黏膜的水肿和炎症,缓解咳嗽症状。
四、半夏茯苓茶的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半夏茯苓茶适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湿热壅盛所致的咳嗽、呕吐等症。
常见适应症包括:咳嗽、痰多、痰黏稠、呕吐等。
然而,对于十二经脉器官肺热实证者禁用,对于脾胃虚弱患者也应慎用。
在使用半夏茯苓茶时,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五、总结半夏茯苓茶作为一款经典方剂,在传统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清热化痰、祛痰止咳的药理作用使其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合理选择材料和制作方法,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仍需谨慎对待,遵医嘱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小柴胡汤新用(柴胡—黄芩)2
小柴胡汤新用(柴胡—黄芩)2兹举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王某,女,33岁。
2009年11月27日就诊。
患者自诉从1岁开始咳嗽,每年无明显诱因于入冬后咳嗽,以干咳为主,或咳出少量白黏痰,受凉、油烟刺激、劳累或大声说话后加重,加重时必须连续咳嗽十几分钟后方能缓解,冬季天天如此,入春则止,一切如常人。
其余季节如逢剧烈的情绪刺激,咳嗽基本与冬季相同。
患者前往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肃肺止咳化痰中药(桔梗、杏仁、半夏等)及化痰止咳等西药多年,未见明显效果。
半月前开始咳嗽,刻下症见:干咳,咽痒或嗳气后引发,油烟刺激、大声说话后加重,一刻钟后方能自行缓解;脾气急躁,喋喋不休;不容易出汗,面部痤疮散在多发,色暗红,食欲、睡眠均好,小便略黄,大便正常,舌体瘦小,舌苔薄少,脉细弱数。
查:血压145/90mmH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5次/分钟,节律齐。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肝气不畅,肺气不降。
治以疏肝清热,温肺散寒止咳,予六味小柴胡汤原方,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3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咽痒消失,偶于大声说话后出现干咳,持续时间极短即能自行缓解,再进2剂后诸症消失。
换方治疗面部痤疮,并嘱咐患者自备数剂六味小柴胡汤于家中,咽痒即服用。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该患者咽痒或油烟刺激后干咳,呈现出“往来咳嗽”现象,如若诊查不出明显的痰饮、表证、阳虚等指征,就可以看做是少阳证“往来寒热”的一种延伸,这是柴胡药证;柴胡证典型的表现是神情默默,所以一般认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性格偏内向等肝气郁结症状是柴胡证、柴胡体质的识别关键,但是我们也发现临床不尽如此,柴胡证也可以表现为情绪亢奋,脾气急躁,喋喋不休,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惊悸等肝郁化火症状。
该患者脾气急躁,喋喋不休,容易兴奋激动,容易血压波动、心率加快,情绪波动后咳嗽等也是柴胡、黄芩药证;冬季咳嗽,春季自行缓解是典型的“寒咳”,是五味子、干姜药证;嗳气后引发咳嗽,这是胃气上逆,是半夏药证。
【沈绍功52首奇方:痰浊主方-温胆汤】【沈老临终念念不忘的二方之温胆汤:四味药】
【沈绍功52首奇方:痰浊主方-温胆汤】【沈老临终念念不忘的二方之温胆汤:四味药】温胆汤:痰浊主方沈氏温胆汤四味: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
沈氏温胆汤六味: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
石菖蒲10g、郁金10g。
沈氏温胆汤八味: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
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克、丹参30克。
伴有食欲不佳,情绪不佳时,加石菖蒲和郁金。
伴有血脉瘀滞时,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加川芎和丹参。
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为安神方剂。
后市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方剂。
至自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言的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1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
其中温药3味(半夏、陈皮、生姜),凉药1味(竹茹),平药3味(茯苓、甘草、大枣),总以辛温组方。
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
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
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
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
解除木郁土壅。
痰浊内生证。
温胆汤历代医家常用,主要化裁者有4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近用“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
要掌握6个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
法半夏的功效及作用
法半夏的功效及作用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法半夏别名制半夏、制法夏、制地文、制地八豆,法半夏有燥湿化痰的功效,法半夏有治疗咽喉干燥、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的作用,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法半夏,孕妇慎服法半夏。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
主治:用于咽喉干燥,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
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来源: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浓性中耳炎。
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英文名】 Pinellia Tuber【来源】一般用生姜、明矾炮制后使用,称为法半夏。
【产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贵州、浙江、江苏等地。
【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 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鉴别】1 该品粉末淡黄色至黄色。
照半夏项下的〔鉴别〕1 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2 取该品粉末2g,加盐酸2ml,氯仿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 下检视。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法半夏是有什么主要的功效与作用呢?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我们要了解什么?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这个问题由店铺来为您解答!什么是法半夏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块茎。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
主治燥湿化痰。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药材来源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原植物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
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形态特征叶2-5枚,有时1枚。
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
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
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
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
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
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组成】法半夏10g,...
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组成】法半夏10g,...
慢性浅表性胃炎方
【组成】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15g,吴茱萸6g,海螵蛸15g,延胡索15g,郁金10g,炒川楝子10g,片姜黄10g。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活血行气止痛。
适用于痰热阻滞胃脘,兼气机不畅、血脉瘀阻之证,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反酸、舌苔白(或黄)厚(或略厚),舌质偏红。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供临床医生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
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
如有需要请在当地线下找中医为您辩证使用,本人不接诊线上勿咨询!。
半夏 常用剂量
半夏常用剂量
半夏是一种中药材料,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
半夏的药效和
剂量有一定关系,下面介绍一下半夏的常用剂量:
1. 半夏泻心汤:此方通常剂量是半夏9克,黄连9克,干姜3克,人参3克,甘草6克,大枣4枚。
各药材煎煮后效果非常好,可以用
来治疗心胸痛等疾病。
2. 半夏清气化痰汤:此方常用于头部胀痛等症状,病人在饮食调
整的同时可以适量饮用此汤。
一般情况下,半夏的剂量是6克,桔梗
12克,麻黄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
各药材均煎煮后即可饮用。
3. 半夏厚朴汤:此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常常导致食欲不佳等症状。
半夏的常用剂量为6克,厚朴6克,生姜3片。
各药材煎煮后即
可饮用。
总之,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料,在不同的中药方剂中所用
的剂量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病人
在服用半夏时应该遵从医师的建议,合理使用中药,以达到更好的康
复效果。
法半夏的炮制方法
法半夏的炮制方法
首先,选择新鲜的半夏,洗净后去皮,然后将半夏切成小片,放在干燥通风处
晾干,直至半夏片变硬。
接着,取适量的半夏片放入铁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要稍微多一些,然
后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
再然后,将煮沸后的半夏片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浸泡时间约为2-3个小时,直至半夏片变软。
最后,将浸泡软化的半夏片取出,晾干后即可。
炮制好的法半夏,可以保存在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在使用时,需要根
据医嘱和药方进行煎煮或加工制成中药制剂。
需要注意的是,炮制法半夏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受潮发霉。
另外,炮制
好的法半夏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变质。
总之,炮制法半夏是一个需要细心操作的过程,只有严格按照方法进行炮制,
才能确保其药效和质量。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梅核气-------处方集
梅核气-------处方集治疗梅核气验方生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克,全瓜蒌、桑白皮、枇杷叶、旋覆花(包)各15克,柴胡、郁金、桔梗、苏叶、海浮石各9克,枳壳、厚朴、甘草各6克。
本方有安神定志、清热利咽、下气化痰、疏肝通络之效,对治疗梅核气有显着疗效。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温服,以一周为一个疗程。
梅核气方---胡翘五一:组方:昆布10g(水洗)、生牡蛎30g、桔梗6g、射干10g、清半夏10g、枇杷叶10g、紫菀15g、茯苓24g。
二:主治:梅核气,证见感觉咽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三:加减:1.痰多难咯加白芥子、杏仁、川贝母;2.嗳气频作加旋复花、刀豆子;3.肝郁湿热加川贝、夏枯草;4.痰湿偏盛加厚朴、陈皮,减去牡蛎、射干;5.肝郁化火,痰气凝滞加茯神、桑叶、胆星、麦冬;6.脉细舌红,阴虚较甚加麦冬、元参,减半夏用量;7.时有低热加丹皮;四:配合吴茱萸外敷脚心:取吴茱萸适量研面,米醋适量调和外敷双侧脚心(涌泉穴),布包,每日一换。
此方是胡翘五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习用验方,原名昆蛎半桔汤,方书多有转载,《闻过喜医案》应用介绍的比较详细。
如果临床辩证加减得当,疗效很好。
昆布咸寒,闻之有鱼腥之气,我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和癌证时多不洗。
吴茱萸一般嘱咐患者每天晚上睡觉时敷脚心,第二天清晨洗去即可,此药外敷对大人小儿口舌生疮,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较好。
半夏厚朴汤加射干15克,生地30克,山豆根30--60克,治疗各证型的梅核气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是山豆根虽然治疗咽喉病特效,但有小毒,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有很多人麻痹大意,孟浪乱投,盲目加大剂量,导致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治疗鼻咽癌,腮腺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时,往往应用大剂量30克以上,但也是逐步叠加。
所以临床千万要慎重,不要盲目迷信他人的言论,自己要有主心骨,方保无虞。
曾经治疗一例40多岁的女患者,总是感觉咽喉部位有圆形的东西,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半夏泻心汤加味【方药】半夏10克...
半夏泻心汤加味【方药】半夏10克...
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半夏10克,黄芩5克,黄连5克,干姜6克,甘草6克,太子参10克,枳壳8克,厚朴8克。
【用法】颗粒剂共3剂,取大枣十枚熬汤冲服,每日2次。
【分析】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中半夏为君,以和胃降逆止呕;淡干姜性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黄连、黄芩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佐以太子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
【功效】适于治幽门螺杆菌胃炎。
【来源】《伤寒论》#健康科普大赛##家庭健康守护官##了不起的医生##脾胃虚弱#。
中药法半夏的功效
中药法半夏得功效【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御药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
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
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
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
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
红半夏,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
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
每一两入龙脑五分,朱砂为衣染之。
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拼音名】 Bàn Xi à【英文名】Pinellia Tuber, Tuber of Pinellia【别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半夏得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ellia ternata (Thu nb、) Breit、[Arumternatum Thunb、]采收和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
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半夏,多年生草本,高15-30cm。
块茎球形,直径0、5-1、5cm。
叶2-5,幼时单叶,2-3年后为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近基部内侧和复叶基部生有珠芽;叶片卵圆形至窄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cm,两侧小叶轮小,光端锐尖,两面光滑,全线。
花序辆与叶辆近等K或更K;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状,绿色,上部内面常为深紫红色;肉德花序顶生;其雌花序轴与佛焰苞贴上,绿色,长6-7cm ;雄花序长2-6cm;附属器长鞭状。
浆果卵圆形,绿白色。
花期5-7月,果期8月。
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间仍可见到花果。
生于山地、农田、溪边或林下。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麦门冬汤——精选推荐
麦门冬汤【⽅药】麦门冬七升(2l克) 半夏⼀升(3克) ⼈参(9克) ⽢草(6克) 粳⽶三合(15克) ⼤枣⼗⼆枚(4枚)【⽤法】上六味,以⽔⼀⽃⼆升,煮取六升,温服⼀升,⽇三夜⼀服(现代⽤法:⽔煎两次,温服)。
【原⽂】⽕逆上⽓,咽喉不利,⽌逆下⽓者,麦门冬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病脉证治第七·⼗)【解说】本⽅主治虚⽕咳喘之肺痿证。
肺痿乃肺⽓虚弱,枯萎不荣,有虚寒和虚热两种类型。
虚寒肺痿,由上焦⽓虚,肺中寒冷,以吐涎沫不咳,多涎唾,头眩,遗尿,⼩便数为主证,治以⽢草⼲姜汤;虚热肺痿,乃肺虚有热,津液不布,以咳吐浊唾涎沫,⼝渴为主证,⽤麦冬门汤治疗。
本⽅⽴⾜于肺胃津伤,虚⽕上炎,故重⽤麦门冬以滋养肺胃之阴;伍⼈参、⽢草、⼤枣、粳⽶⽢寒养阴,以润(培)⼟养⾦;配半夏降逆化痰,以其⾟燥伤阴,故⽤量轻微,并与⼤剂之麦冬济之,则降肺⽓⽽不伤肺阴。
本⽅不惟治虚热肺痿,凡属津液枯燥、肺虚且热之候,如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膈、⼤病差后咽燥虚喘等,⽤之皆有良效。
【运⽤】⼀、肺痿(慢性肾炎)唐忠明医案:李某,⼥,36岁,已婚,1982年4⽉8⽇初诊。
患者⽔肿时起时消两年余,历医⼗数,⽤“开⿁门”、“洁净府”、“去菀陈垄,等法,服五苓散、五⽪饮、真武汤、疏凿饮⼦等利⽔⽅药效果不著。
经某医院检查化验,诊为“慢性肾炎”,予可地松、环磷酰胺、利尿合剂等治疗,其⽔肿仍时起时消。
医患悉以为苦,遂商治于我处。
查患者⼀⾝悉肿,⽬咆光亮,⾯⽩鲜明,两颧红⾚,咽喉⼲燥不利,频频咳吐浊沫,⾆体瘦⼩质红,乏津少苔,脉沉细略数。
细揣此案,其病机演变与病证颇与《⾦匮》之肺痿相似,乃断为“⽔肿继发肺痿”(虚热型)。
拟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药⽤:麦冬30克,太⼦参20克,法半夏10克,淮⼭药(代粳⽶)20克,⼤枣12克,⽩芍20克,⽢草10克。
⼆诊:上⽅服完10剂,⼩便量⽇渐增多,肿势已轻,浊沫⼤减,药已中病,遵岳美中教授“慢性病有⽅有守”之训,原⽅续服10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