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结社:超社、逸社与宋诗派在上海的文学活动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PART ONE:文学社团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7月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信奉“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文学月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

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二,创造社于1923年在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正祖、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为艺术而艺术,重视美感,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运动,代表作品及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洪水》等刊物和郭沫若的实际《女神》、郁达夫《沉沦》等。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

创造社与其他社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孙大雨。

他们的思想多倾向于自由主义,主张新诗格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是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一时期,进步文艺界开展了许多轰轰烈烈文艺运动,对于推动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敌伪的文化破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

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1. 第三种人:指30年代初的苏汶。

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 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

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2.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

2.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 钱杏邨. 鲁迅. 田汉. 茅盾等。

3.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3. 京派:1.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 废名. 沈从文. 李健吾等。

2.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学季刊》. 《大公报文艺》。

4.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4. 新月社: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 徐志摩. 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 乡土小说:在1920年代初. 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 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 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6.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文学里的海派名词解释

文学里的海派名词解释

文学里的海派名词解释海派,是上海的独特文化现象,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多个领域。

它既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文学里的海派名词,并探讨其深层次内涵。

一、海派诗歌海派诗歌是上海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以诗会友”为核心理念,强调独特的情调和城市氛围。

海派诗歌通常采用自由的韵律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诗人对城市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例如,诗人贾平凹的《梦旅人》中写道:“浦江饶人情多富贵,风景醉如痴。

”他用简洁而鲜明的语言,展现了上海繁华与美丽的一面。

二、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是上海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着重描绘上海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变迁。

其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人物鲜活有力,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批判。

例如,作家丁玲的《莉莉安·李子柒》一书,以上海女性的命运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与道德的交织。

三、海派戏剧海派戏剧是海派文学中的重要分支,以上海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注重个体命运与社会问题的交织。

海派戏剧通常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揭示上海社会的多面性和人情味。

例如,戏剧《白鹿原》中,表演者们通过鲜明的剧本和精彩的表演,深入描绘了上海社会的阶级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四、海派电影海派电影是上海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著名。

海派电影常常通过富有情感张力的故事情节和细腻入微的影像表达,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引发观众对人生、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用唯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诠释了上海的繁华与孤寂,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转变。

五、海派音乐海派音乐是上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风格和城市氛围。

海派音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以东方的旋律和西方的演奏方式,塑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上海古典音乐团体“龙吟合唱团”将西方合唱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融合古代和现代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研究生考试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名解简答

研究生考试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名解简答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提出了民主、科学的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他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 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

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

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

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

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

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摘要】: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批前清士子避居于上海租界,先后成立了超社和逸社。

本文即是一篇关于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的专题研究论文。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情况、意义和难度。

第一章从大变局中的上海租界谈起,介绍了后来加入超社和逸社的主要人物如何汇聚上海以及如何开始形成诗人群体的情况,其中,特别谈到了群体内部的人际关联和群体认同的政治基础。

第二章集中探究了超社的社史,主要包括超社的发起、最初两次社集的情况、往后历次社集的简况、超社的危机及其解体等内容。

第三章集中探究的是逸社的社史。

超社解体之后,旧有成员又组织了逸社。

由于种种原因,逸社一度陷入低潮之中,后来又曾重新兴起,但最终还是在大历史的磨难中烟消云散。

第四章专门探讨了一批超社逸社成员在“出”与“处”之间的精神困境。

在他们看来,名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经济处境和道德品行又是名节背后最重要的问题。

第五章专门探究了超社逸社诗人在民国初年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活动。

复辟一直是他们无法释怀的心结。

为了复辟,他们曾经作过不懈的努力,从而深深地介入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史。

第六章试图通过分类的方式,展现超社逸社诗人诗作中的情感主题,以期进一步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

大致说来,有亡国之恨、乡关之恋、人生追忆、隐逸遐思、文化情怀五种主要的情感主题。

第七章是关于代表诗人的人格特质和诗学品质的个案研究。

主要分析了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曾寿、樊增祥和梁鼎芬六位诗人。

第八章亦即结语是对整个论题的深入思考。

试图从宏观时势和微观境遇两个角度,探究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的之所以在政治和文化上坚持保守立场的原因。

最后,笔者认为,超社逸社诗人群体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精神史上的重要遗产,应该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超社逸社清遗民政治意识文化心灵【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207.25【目录】:内容摘要6-7ABSTRACT7-13引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13-18第一节本论题的研究现状13-15第二节论题的意义和难度15-18第一章”流人”初集于海滨18-43第一节大变局中的上海租界18-20第二节”流人”类聚于沪渎20-27第三节上海租界遗民圈的基本形成27-33第四节诗人群体形成的政治基础33-43第二章超社的兴废43-69第一节超社的发起44-49第二节最初的两次社集49-54第三节往后历次集会之概况54-64第四节超社的危机和解体64-69第三章逸社的继起和消歇69-95第一节逸社的继起69-77第二节逸社的重开77-84第三节逸社的风流云散84-95第四章出处之际的精神困境95-117第一节樊增祥的”思想革命”95-100第二节周树模的翻覆心迹100-106第三节史馆之蛊惑106-111第四节出处之际的经济问题111-117第五章复辟:孤臣孽子之心结117-146第一节倒袁117-126第二节张勋复辟126-138第三节满洲国138-146第六章变徵之音中的多重情感主题146-170第一节沉重的亡国之恨146-151第二节永远的乡关之恋151-155第三节不尽的人生追忆155-159第四节无法遏抑的隐逸遐思159-164第五节不灭的文化情怀164-170第七章人格与诗格:代表诗人之个案分析170-218第一节陈三立论170-180第二节沈曾植论180-186第三节郑孝胥论186-195第四节陈曾寿论195-203第五节樊增祥论203-211第六节梁鼎芬论211-218第八章(结语)海滨”流人”的生存处境及其苦心孤诣218-236第一节超社逸社诗人存在的宏观时势218-224第二节超社逸社诗人存在的微观境遇224-230第三节三纲六纪与周思孔情的现代意味230-236附录一:主要人物简介236-243附录二:超社社集活动情况考略243-253附录三:逸社社集活动情况考略253-277参考文献277-282后记282-284修订内容28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试题:南国社———年成立于———市,出版———半月刊。

答案:1925 上海《南国》试题:浅草社在上海的成员有———、———,在北京的成员有———等人。

答案:林如稷,陈翔鹤(上海),陈炜漠,冯至(北京)……试题:未名社———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等。

答案:1925 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试题:莽原社———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等。

答案:1925,韦素园,高长虹,向培良……试题:太阳社的主要成员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答案:蒋光赤,钱杏邨,孟超试题:浅草社———年成立于———市,与它有一定继承关系的文学社团是———。

答案:1922 上海沉钟社试题:湖畔诗社的主要刊物是———,合作出版的诗集有———、———。

答案:《支那二月》《湖畔》《春的歌集》试题:湖畔诗社的早期成员有潘漠华、———、———、———。

答案:应修人,冯雪峰,汪敬之试题:湖畔诗社于———年4月成立于———,因位于———而得名。

答案:1922,杭州,西子湖畔试题:民众戏剧社的发起人有沈雁冰、———、———、———等十三人。

答案: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柯一岑,汪仲贤,徐丰梅……试题:我国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是———,于———年3月成立于———。

答案:民众戏剧社 1921 上海试题: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有胡适、———、———、———等人。

答案: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试题:后期新月社于———年———月在———市出版《新月》月刊答案:1928 3 上海试题:语丝社的主要成员除周氏兄弟外,还有———,———,———等人。

答案: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钱玄同章川岛俞平伯冯文炳试题:语丝社于———年———月成立于———。

答案:1924 11 北京试题: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除了新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外,还有———、———、———。

答案:近代进步文学的多方准备,外国进步文学的积极催化,文学自身的前进发展要求试题:提出“拥护德奠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口号的文章,是———撰写的《———》,发表于———年1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文体: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

这些文字具有空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

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量。

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2、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蒋百里、孙伏园等人。

《小说月报》为其重要发表园地,又创办《文学》旬刊、《诗》月刊。

该社团倡导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把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作为表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3、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

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

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4、语丝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4年11 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人。

创办《语丝》周刊。

该社团重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逐渐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及、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5、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陈源(西滢)、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他们在理论上强调艺术美的至高无上,提倡纯粹的艺术,形式上乐意戴着脚镣跳舞。

其创作具有章法谨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意象新颖,意境深邃的特点。

该派既吸取祖国传统诗词的营养,又借鉴外国诗的技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文学知识点

现代文学知识点

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学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在众多新文学社团中,影响和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

(2)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忠实内心要求。

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

(3) 新月社:1923年北京成立。

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代表性刊物为《诗镌》。

以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刊办的《新月》月刊为界,前期的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后期的新月派以《新月》月刊及1930年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成员又增加了如陈梦家、方伟德等青年诗人群,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4)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等,他们坚持思想革命。

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文,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意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巨大。

(5)<待查>浅草社:1922年成立,办有《浅草》季刊。

1925年停刊后,其骨干成员同仁和杨xx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发表作品多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

主要成员有冯至、陈翔鹤xxx(6)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他们共同出版诗集《湖畔》,该社成员风格清新柔美,多抒写个人情感,为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

古代文学史(二)分类笔记

古代文学史(二)分类笔记

读书笔记整理一——古代文学史(二)关键词:文学常识笔记文体流派文体——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简斋体——北宋——陈与义,号简斋——以杜甫、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为三宗——提出“不可有意于用事”,又重视句法、造语凝练,突破瘦硬,直致、浅语、简洁、白描,意境恢弘圆融,雄浑沉郁——《简斋集》2、后山体——北宋——陈师道,号后山——学黄庭坚专精苦吟、呕心沥血,风格奇拙,提倡“宁拙勿巧,宁朴勿华”,简省字句——缺乏华采,唯余瘦硬——《后山集》3、山谷诗体——北宋——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提倡以学问为诗,学杜甫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学韩愈“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炼字用典好奇尚硬笔势奇纵生新瘦硬4、“活法”和“悟入”说——南宋——吕本中——早年师从黄庭坚、陈师道,瘦硬;后学李白、苏轼,舒畅自然。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乎规矩”“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以苏济黄”5、同光体-——晚清——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陈三立、沈曾植等6、台阁体——-晚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杨士奇等7、铁崖体——元代后期——杨维桢——宫词、竹枝词、古乐府,自成一派,仿效者众8、诚斋体——南宋杨万里——有意矫正江西习气——题材:小情趣手法:白描、想象风格:流转圆美、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9、稼轩体——辛弃疾——内容丰富、艺术上转益多师,加入诸多创新,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学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开拓词境,词乐分离,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10、东坡体——苏轼——宋诗的风格范式——于景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基本风格:刚健含婀娜,豪放加平淡;清丽雄健、清旷闲逸;主导高风绝尘的诗风,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11、易安体——李清照——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深悲巨痛的内容,凄婉悲怆的格调,有旖旎、细腻、柔丽、温婉的一面,又有刚健、洒脱、俊爽、贞刚的一面12、樵歌体——朱敦儒,字希真——隐逸词派——深藏幽怨、虚无,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13、王荆公体——王安石——早年奇险劲峭,晚年形成荆国公体,闲淡沉郁派别——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湘乡派——咸同年间——曾国藩、吴汝伦等——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雄奇瑰伟——桐城衰而复振,曾氏文自成一家,列籍湘乡——腾播人口2、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樊增详、易顺鼎——很快由盛而衰了3、南社——清末民初——柳亚子等——“操南音不忘本”带有政治色彩的文人结社——五四时解体4、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道光、咸丰年间——邓辅纶等——首尊“八代”、明言复古,亦刻意模仿——“墨守古法”5、宋诗派(宋诗运动)——主张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曾国藩、何绍基等6、形式派——清初——李渔——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讲究娱乐和写作技巧7、苏州派——清初——李玉——政治时事剧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9、阳湖派——嘉庆年间——江苏阳湖人张惠言、恽敬——在总体上是以桐城派为宗的,但在许多方面有突破,他们对桐城派大家都有批评,兼取子史百家加以修正,博雅工丽10、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派别——方苞“义法”姚鼐“义理、考证、文章”——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政权服务为目的,以秦汉语录、古文为楷模11、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等——师法苏、辛,豪放苍凉——江苏宜兴,古地名阳羡12、浙西派——清初——朱彝尊——著就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标举神韵、清空、淡远、清丽的标准,推崇姜夔、张炎的“清空”境界,追求清空醇雅,——《浙西六家词》——波及百年词坛13、常州词派——嘉庆年间——张惠言、张琦兄弟,周济——欲挽词作内容空虚的颓风,竭力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之作,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文辞深美闳约14、江西诗派——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吕本中——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1.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3.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4.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湖畔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二、名词解释1.五四问题小说1、指在五四时期(1919-1921)民主、科学等新思潮洗礼下,一批具备了初步现代意识,但还涉世未深的文学青年,满腔热忱地探究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乡土写实小说派2、乡土写实小说派是指二十年代涌现的一批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色彩的作家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等。

4.零余者4、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作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考点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填空)1.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于1917年1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同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3.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以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与《学衡》相呼应的是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5.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号)。

6.庐隐的《海滨故人》以自叙传(日记体)的手法写露莎和几位女同窗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宣泄了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7.《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长篇小说,比较完整地写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8.《过去》(1927)、《迷羊》(1928),显示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

9.叶圣陶的《商人妇》中的惜官、《缀网劳蛛》中的尚洁,都曾被丈夫遗弃,后历遭劫难、流落异邦,但她们在命运的拨弄面前,以宗教的容忍心、苦乐观处事待人。

10.《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

11.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5本杂文集中。

12.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收录了《蝴蝶》、《威权》、《上山》、《新婚杂诗》等诗歌,或揭露了封建专制对人的压迫,或反映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13.“小诗”派的作品风格是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

14.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等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

15.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率先将西方象征主义的丑恶、死亡、虚无和恐怖的主题引入新诗中,摒弃了中国诗歌“思无邪”、“温柔敦厚”的传统,并从波特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的诗中感应了世纪末的病态美,学来了对人生痛苦的模拟和无名忧伤的沉吟。

海派文学特点范文

海派文学特点范文

海派文学特点范文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上海这座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

它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达到鼎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派文学注重真实生活的描写。

海派文学作家通常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社会生活的全貌和个体的命运。

他们以小说、散文等形式,表现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的各个方面,如城市风景、人物形象、社会矛盾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上海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和人们的心灵变化,以及城市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凭借鲜明的环境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展现了文学作品中的上海生活。

其次,海派文学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海派文学作品以个人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人们在现代化城市中的生活困境和价值追求。

海派文学作家将对个人的关注与对社会环境的关切相结合,借助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人物形象展开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他们通过描写独特的人物形象,如无业游民、小商贩、上流社会人士等来凸显个体的命运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与海派文学批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特点相关。

第三,海派文学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

海派文学作家通过对上海社会的描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种种不公平和冷漠现象,批判了道德沦丧和人性疲软等问题。

他们以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对社会弊端的批判为核心内容,呈现了一种对社会现象深刻思考的潜在关注。

他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嘲讽、讽刺等揭示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并通过个人命运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反思。

最后,海派文学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表现手法。

海派文学作家在艺术风格和文学语言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他们注重运用上海方言,以展示当地文化特色。

同时,他们也注重细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借助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性。

他们通常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海派文学作家们的文学作品语言流畅、文笔轻巧,极具观赏性。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是指 20 世纪初在中国上海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形式,呈现出一种新颖、开放和多元的风格。

海派文学的产生与上海的城市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上海这个商业都市,文学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领域。

海派文学的作者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还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而且还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海派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摇篮之一。

海派文学的拓展:
海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派文学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海派文学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派文学所采用的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和形式,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海派文学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在近代中国,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派文学的兴起正是这种文化中心地位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流派、社团、理论、小说名词解释。

1 .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指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及《诗》月刊等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2.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

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

其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求文学的“全”与“美”,侧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推崇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成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等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其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主要代表人物李初梨、冯乃超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3.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 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三 立 、 瑜 庆 、 曾植 共 同 参 与 了超 社 、 社 的 活 动 , 像 乏 沈 沈 逸 正

位 学者指出的那样 。 社 、 社成 为“ 超 逸 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 人 的 活 动 诗
中 心 。② 社 中 陈 三 立 、 增 祥 、 祖谋 、 钟 羲 、 荃 孙 、 诗 樊 朱 杨 缪 王 仁 东 、 开 善 、 彬 等 辛 亥 革 命 前 在 南 京 就 经 常 雅 集 , 繁 林 张 频 唱 和 . 们 仍 是 海 上 结 社 的 主要 力量 。此 外还 有 几 个 新 成 员 他 的加 入 。尤 其 是 沈 曾植 和 沈 瑜 庆 ,他 们 是 宋 诗 派 的 主 要 成 员 。而左 绍 佐 、 庆 坻 、 鸿 褴 、 吴 瞿 周树 模 、 士 鉴 、 吴 陈夔 龙 等均
社 、 社 。他 与 陈 三 立 、 曾植 、 瑜 庆 等 宋 诗 派 成 员 往 来 日 逸 沈 沈 益 密 切 , 诗文 自遣 , 酒 之 会 , 无 虚 日。陈 夔龙 ⑥, 末 任 以 文 殆 清
的郑 孝 胥 、 瑜 庆 、 敬 观 、 曾 寿 等 宋 诗 派 人 物 频 繁 往 来 。 沈 夏 陈
中 图 分类 号 : 2 65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6 6 ( 0 0 0 . 0 30 10 .3 5 2 1 ) 50 9 . 6
超社 、 社 是民国初年一群清 遗民在上海结 成的诗社 , 逸 也 是 民 初 清 遗 民最 重 要 的两 个 诗 社 。 超 社 , 名超 然 吟社 , ① 原 成 立 于 民 国二 年 二 月 二 十 二 日 , 主要 成 员 有 陈 三 立 、沈 瑜 庆 、 曾植 、 增 祥 、 荃 孙 、 绍 佐 、 庆 坻 、 鸿 横 、 仁 沈 樊 缪 左 吴 瞿 王

要: 超社 、 逸社 是 清 末 民初 两个 重要 的 遗 民 诗 社 , 私 交 甚 好 的 一 批 士 大 夫 组 成 。 这 两 个 诗 社 在 上 海的 文 学 活动 由
持 续 了三 年 多时 间 , 们 通 过 频 繁 的雅 集 来切 磋 诗 艺 、 念 先 贤 、 答 饯 行 , 他 纪 酬 既借 以 抒 发 亡 国之 痛 , 在 精 神 上 相 互 慰 藉 。作 又 为 中 国历 史 上 最后 的 遗 民诗 社 , 们 也 引发 了不 少非 议 , 历 史 处境 多 少显 得 有 些尴 尬 。 他 其 关键 词 : 社 ; 超 逸社 ; 遗 民 ; 清 宋诗 派
第 3 卷 第 5期 l
21 0 0年 9月
云 梦 学 刊
J u lf n n o ma o Yu me g
VD. .No5 】 31 . Sp 2 1 e.00
海上 结社 : 超社 、 逸社 与宋诗 派在 上海 的文学活动
杨 萌 芽
( 南 大 学 文学 院 ,河 南 开 封 4 5 0 ) 河 7 0 1
达官 中之能诗者。其于诗 , 力甚勤 , 岁所得 , 然成家 。 致 晚 卓
偶 于 坊 间 见 其 《 近 楼 诗 集 》 于 甲 子 及 丙 寅 纪 事 之 作 , 属 花 , ‘
辞 隶 事 ’ 咸 极 精 警 。” 周树 模 ⑧ 为 晚清 达 官 中能 诗 者 。汪 , ⑦ 亦
辟 疆 在 《 宣 诗 坛 点 将 录 》 誉 之 为 “ 空 星 急 先 锋 索 超 ” 光 中 天 , 称 其 “ 奔 放 之 中 , 冲 澹 闲 远 之 致 韵 。长 篇 险 韵 , 成 伟 于 有 尽 观 . 梅 溪 评 昌 黎 诗 所 谓 ‘ 到 窘 束 尤 瑰 奇 ’ 也 ” 宋 诗 派 王 韵 者 。⑨ 成 员 夏 敬 观 对 其 诗 作 评 价 也 很 高 : 天 门 周 沈 观 中丞 树 模 , “
位 宋 诗 派 重 要 人 物 沈 曾 植 也 在 之 前 来 到 这 里 , 和 时 在 上 海
第 一 类 诗 人 中 , 鸿 裰 @ 晚清 重 臣 , 瞿 为 曾任 军 机 大 臣 、 外 务 部 尚 书 。 丁 未政 变 中被 袁 世 凯 、 张之 洞 联 合 推 倒 。瞿 为郭 嵩 焘 弟 子 , 湖 南 时 与 陈 宝 箴 往 来 频 繁 。 陈三 立 为 世 交 。 在 与 ⑤ 辛 亥 革 命 后 , 鸿 横 避 地 沪 渎 , 海 上 遗 民 领 袖 , 起 了 超 瞿 为 发
庆 、 鼎芬 、 乃 微 、 煦 等 。 梁 王 冯
煦 、 庆 坻 、 鸿 横 、 仁 东 、 夔 龙 、 乃 徵 、 祖 谋 、 钟 吴 瞿 王 陈 王 朱 杨 羲 、 开 瞢 、 彬 、 荃 孙 等 。这 两 个 诗 社 的主 力 是 清 末 民初 林 张 缪 宋 诗 派 文 人 群 体 。 辛亥 革命 爆 发 后 , u立 避 居 沪 渎 , 一 陈二 另
类 为 学 者 / 人 型 官僚 , 文 学 、 治 领 域 内 均 有 建 树 . 樊 诗 在 政 如 增 祥 、 钟 羲 、 庆坻 、 士 鉴 等 ; 类 为 清 室 覆 亡 前 即厌 倦 杨 吴 吴 一
政 治 , 力 于 学 术 、 文 者 , 沈 曾 植 、 三 立 、 荃 孙 、 瑜 肆 诗 如 陈 缪 沈
为 达 官 , 不 以 诗 名 . 亥 后 避 居 沪 上 , 开 始 著 意 于 诗 文 本 辛 才 创作 。虽 然 这 两个 文 学 小 团 体 是 由晚 清 达 宦 瞿 鸿 横 发 起 的 ,
直 隶 总 督 、 洋 大 臣 。辛 亥后 避地 沪上 。 “ 近 楼 ” 诗 酒 自 北 筑 花 , 娱 , 问 世 事 。陈 亦 有诗 名 , 庚 自称 :遗 老 陈 小 石 先生 , 不 林 “ 亦
东、 周树 模 、 士 鉴 、 开 瞢 等 。逸 社 成 立 于 民 国 四年 正 月 二 吴 林 十 五 日, 瞿鸿褛 发起 , 员 为陈三立 、 曾植 、 瑜 庆 、 由 成 沈 沈 冯
从 诗社 成 员 的 身 份来 看 , 体 可 分 为 三类 。一 类 为 晚清 大
达官 , 亥后 始著力 于诗文 , 其 是随着 频繁参 与雅集 , 辛 尤 诗 作数量 明显增加 , 瞿鸿横 、 树 模 、 绍佐 、 开瞢等 ; 如 周 左 林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