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思路脉络: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 析。
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 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便携剑登程。我冒 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 声音。我独自一人向寥廓、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 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白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 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 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 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 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
卒章显志
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渔家傲》王安石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 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例3】分析《旅夜书怀》的行文思路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 层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 幽”进行说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 隐含了自己的忧悒和感慨。三个层次综合起来: 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但我就不能为国家 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感慨。第 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 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 最后一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 慨。类似于散文中的“总——分——总”一类的 结构。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必备精品讲义:探究律诗的构思脉络1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必备精品讲义:探究律诗的构思脉络1

探究律诗的构思脉络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格律特点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构思脉络3、提升阅读鉴赏律诗的能力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说说你对律诗了解多少?请学生回答。

板书:律诗(近体诗、有格律):1、每首八句,分五、七言2、分首、颔、颈、尾,其中颔联、颈联对仗3、押韵,二、四、六、八句,押平声,讲究平仄(4、起、承、转(描写角度或表达方式)、合)教师小结:律诗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与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它讲究诗歌的格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律诗是一种讲究格律的诗,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律诗形式上的要求,那么律诗在内容上,有什么讲究呢?让我一起来探究一下,请看示例。

二、学生探究《山居秋瞑》(投影)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紧接题目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奠定全诗轻快的基调(起、写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承上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承、写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由写景物转入写人,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景美人亦美。

(转、描写角度)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合人与景的美好,说此地是洁身自好的所在,抒发寄情山水之志。

(合、抒情言志)教师小结(板书):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

“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入所叙、所描之事、物,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拓展意境,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变,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贴“合”主题。

这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抒情点睛之笔,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往往就是最后一联。

三、学生验证(投影、背诵),两人回答。

山东省威海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建,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

很明显,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绽开拓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须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行少的桥梁”,二是把创建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气,成为一种完备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见。

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建,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显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主动参与审美再创建过程。

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相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见,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分:“律诗恒久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依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河北省承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

解释却又各自不同。

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

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

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

”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

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

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

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

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

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

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

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

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

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叫作沉,感激苍茫叫作郁。

取《率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就是沉。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格,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

”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

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诗歌构思脉络1、律诗的常见结构: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

“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入所叙、所描之事、物,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拓展意境,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变,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贴“合”主题。

这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抒情点睛之笔,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往往就是最后一联。

②二分法。

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2、绝句的常见结构: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

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3、方法归纳:1、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1、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内容的?请作具体分析。

(5分)(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6分)(3)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野望①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语文79C答案

语文79C答案
##(参考示例.微塑料虽!微%$但危害不!微%&)紧扣材料#分$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生动鲜明的能力拟写宣传语要注意宣传语的一般特点$同时注意材料的观点 倾向&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四)简答题部分1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四)简答题部分1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四)简答题部分1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大新文学社团成立,新文学的声势大振。

《小说月报》由沈雁冰担任主编,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4分)B.这一年出版了郁达夫小说集《沉沦》、郭沫若诗集《女神》(以及汪敬熙小说集《雪夜》、俞平伯诗集《冬夜》)等。

沈雁冰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理论探讨,对小说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说出两部作品集及沈雁冰即可)(3分)C.这一年涌现出了郁达夫、叶绍钧、冰心(以及庐隐、王统照、落华生(许地山)、王鲁彦、许杰、郑振铎、彭家煌、蹇先艾、凌淑华、冯沅君、蹇先艾、台静农、张资平、郑伯奇)等有影响的小说家。

(说出三位作家即可)(3分)2.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鲁迅为什么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A.鲁迅选择学医,因为他从阅读中得知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也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遇到战争则去做军医救护伤员。

(5分)B.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缘于在医学课间插播的时事性幻灯画片中所见:日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同胞却麻木地充当看客。

使他认识到思想不觉醒,医好了身体又能奈何?(5分)3.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4分)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而遭受流言和冷眼,都是鲁迅自己的遭遇。

(3分)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3分)4.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

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

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

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美交融。

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

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

“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

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

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承载的是满腔的悲愤怨恨,“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隐含着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拔剑救雀”的故事分明就是诗人幻想出的利剑在手、救友于危难的感人画面。

新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

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

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

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

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

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

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

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

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

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

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

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

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诗的格律发展脉络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

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

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

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

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

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后来又有了曲。

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

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

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

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

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

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选用。

论述类文本林庚《唐诗的格律》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林庚《唐诗的格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律诗是在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种体裁,它分为五律和七律,是一种通体五言或七言而格律谨严的八句诗(或说八行诗)。

这八句诗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必须用对仗,首尾四句是不必用对仗的,当然如果自然而然对上了也是可以的。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里我们如果把首尾四句连起来念,往往就正是这首诗鲜明的主题,而中间四句偶句则是丰富这个主题的;前者仿佛是骨干,后者仿佛是肌肉或枝叶。

律诗中写景的名句因此往往多出在这里,这种律诗之所以比长律好,就在于长律的偶句太多,往往产生肌肉或枝叶太多的现象,而律诗则分配得恰好。

可是仅仅符合了对仗的规律还并不就算是律诗,如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这里中间四句也是偶句,却叫做五古而不叫做五律,原因就是律诗还有另一条平仄的规律,而这首八句诗并不遵守,所以不是律诗。

平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三声和第四声,还有古音中较为短促的入声。

平声字较高,而且是可以拉长音的,所以比较明亮爽朗;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所以比较低徊沉郁。

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其原因也就在此。

由平仄均匀的起伏可以组成四种诗句。

但是为了运用时更为灵活变化,在这些标准诗行的基础上又有一条变通的法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诗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必须遵守标准规律的,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则无妨灵活运用,这就自然形成一种更简化的规律,从而把四种诗句合并为两种诗句。

句与句之间平仄的关系,规律是把每两句作为一对,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平仄平,这字音上平仄的对仗同时又是结合字义排偶的对仗而来的;排偶的习惯是以空间对空间,时间对时间,花对草,鸟对鱼,实际上是一种相近事物上的门当户对,而平仄则是以一种相远的姿态出现,也就是说以不同性质的声调来对立变换;这样就调剂了那相近的重复,不落于单调。

诗词格律与欣赏课后习题及答案

诗词格律与欣赏课后习题及答案

诗词格律与欣赏[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1“知人论世”的观点是()所提出的。

•A、孔子•B、庄子•C、孟子•D、墨子我的答案:C2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A、用韵•B、意境•C、平仄•D、对仗我的答案:B3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我的答案:×1陈子昂在他()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21•B、22•C、23•D、24我的答案:D2顾况读了白居易的哪首诗之后,便认为其完全能够在长安立足?()•A、《赋得古原草送别》•B、《井底引银瓶》•C、《钱塘湖春行》•D、《长恨歌》我的答案:A3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A、杜甫•B、孟浩然•C、陈子昂•D、白居易我的答案:C4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我的答案:×5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我的答案:×1()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白居易•B、李白•C、苏东坡•D、陆游我的答案:C2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

•A、孟浩然•B、白居易•C、杜甫•D、汪伦我的答案:A3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我的答案:×1“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

•A、谢道韫•B、谢枋得•C、谢朓•D、谢灵运我的答案:D2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C、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我的答案:A3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我的答案:×1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鹤冲天·黄金榜上》•B、《双声子·晚天萧索》•C、《征部乐·雅欢幽会》•D、《如鱼水·帝里疏散》我的答案:A2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春秋《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反映黄河流域的社会面貌,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产生了《楚辞》。

使用楚方言,描绘楚国风貌习俗,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两种文学创作路线的源头。

汉代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不少出色的叙事诗。

东汉文人模仿乐府民歌,创作了一批五言诗,后来统称为“古诗”。

到魏晋时代,五言诗的发展日趋成熟,同时还产生七言诗体。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寄情于山水诗酒,田园山水诗应运而生。

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作家强调诗歌声律,为唐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前国势强盛。

诗歌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扫除前代浮靡习气。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描绘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田园诗人,描绘自然风光,体现诗人宁静的心境;李白诗歌豪放的个性,大胆的夸张手法,清新自然的语言,深深影响后世浪漫派诗人。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浪漫主义热情减退,代之而起的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杜甫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反映了时代的面貌。

白居易以通俗浅显的文字揭露现实,批判时弊,继承现实主义的写作路线。

韩愈、孟郊、贾岛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诗风奇特幽冷。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人,讲究诗歌的艺术技巧,但不少诗作因过于晦涩难懂,使诗歌无法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

宋诗继承唐诗的传统,但内容多议论说理,以致显得枯燥无味。

词在唐代已于民间流传,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李后主等名家辈出。

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的词的内容离不开男女恋情,风格流于浓艳华美;柳永、苏轼使词脱离了篇幅短小的小令,出现较长的慢词,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使词的发展得以成熟。

南宋面对外族入侵,许多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词章。

南宋后期时局较平稳,词回复到男女艳情的传统题材,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北宋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文字精雕细琢,思想内容贫乏,使词体发展日渐衰微。

高考诗词韵律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诗词韵律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诗词韵律真题答案及解析近年来,高考诗词韵律题成为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词的韵律特点,选择合适的字句填空。

今天,我们将解析一道典型的高考诗词韵律题,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备考。

【题目】汉乐府《长歌行》是我国古代善于描写英雄事迹的一首诗词。

请结合所学的诗词韵律知识,根据下面的括号中的音节数,选用画线字句的正确流派,完成诗的后两句。

(共2分)自岳阳楼之王孙目断白云胡不聚,酒使行人背杨柳。

A.调字平平平仄,韵母aoyaoB.调字平平平平仄,韵母aoyouC.调字平平仄仄,韵母aoyaoD.调字平平仄仄,韵母aoyou【解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韵律知识。

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主要由平仄、韵母和调字构成。

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变化。

平声(平)和仄声(仄)分别对应汉语的一、三声和二、四声。

韵母是指字词末尾的音韵部分。

例如,“云”字的韵母是“un”。

调字是指诗句中用来拼接平仄并固定韵律的字,一般有两个音节。

根据题干,“自岳阳楼之王孙,目断白云胡不聚,酒使行人背杨柳。

”我们需要选择后两句中恰当的调字和韵脚。

观察最后一个字“柳”,我们可以发现它的韵母是“ao”。

而在选项中,只有A和B,两者都有“ao”韵母。

接下来要判断的是调字的平仄和音节数。

由于最后两句的韵平做法不合理,只有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仄仄平平的节奏规律,所以答案为D。

【答案】D通过这道韵律题的解析,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解题技巧:1.首先要熟悉平仄规律。

仄仄平平是最常见的韵律规律,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

2.了解最常见的韵母。

例如“云”的韵母是“un”,“柳”的韵母是“ao”。

掌握这些常见的韵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答案。

3.注意排除法。

排除那些显然不符合韵律规律的选项,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

最后,我们要提醒考生,高考诗词韵律题的难度可能会因不同的年份而有所变化。

除了了解常见的韵律规律,我们还需要不断积累诗词的知识,并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非连续性文本王力《诗词格律》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王力《诗词格律》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北京市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1.(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①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一般认为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创作一开始以小令居多。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格式规定了句子的长短、字数,还规定了平仄。

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体现词的题材。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

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材料二①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

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

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

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

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

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后来又有了曲。

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

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

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

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

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

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才被词人们选用。

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

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

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

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

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

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1.下列关于诗的格律发展脉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是诗的格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B.齐梁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至唐后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如不另寻他途,已难突破。

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声和仄声是构成诗词文学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素。

B.诗具有格律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C.和相比,元曲大量使用俗语俚谚,这是它更具有散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D.如果不能从格律美的角度欣赏诗词,那就不能真正领略词的精妙。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是词这一新体裁能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B.元曲和宋词虽然本质相同,但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C.词作家要精于审音辨字,是因为词对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D.青宵碧落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诗词中,其意味却不相同。

阅读【答案】
1.D
2.C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和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不是因果关系。

)
2.C(和唐诗相比,文中是和宋词相比。

)
3.B(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并没有说是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
【《诗的格律发展脉络》阅读理解答案及分析】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