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格律入门》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
今体诗
今体诗分为两类:(一)律诗;(二)绝句。 律诗又分两类:(一)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如:
壹 诗词分类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在 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 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诗
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 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 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 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 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如: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贰 诗韵
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 《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 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 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 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 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 的是平水韵。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_4569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博文收藏2009-12-04 1240(C)最后再介绍两种七言律句特殊的拗句和拗救的方法。
其一: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律句中,如果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了仄,成了拗句“仄仄仄平平仄仄”,那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位的仄声改为平声,成为“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杜甫《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拗)(救)出句第三字位的“自”字拗,对句第三字位的“相”字救。
其二: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律句中,出句第五字应平而仄,成了拗句,而用本句第三字应仄而用平来救;对句第三字该平而仄,成了拗句,就用本句第五字该仄而用平来救。
全联的平仄变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日”字该平而仄,(救)(拗)(拗)(救)就用本句的第三字“初”该仄而平来救;对句中“欲”字该平而仄,就用本句第五字“风”该仄而平来救。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句“不”字该平而仄,(救)(拗)(拗)(救)就用本句第三字“相”该仄而平来救;对句中“客”字该平而仄,就用本句第五字“何”字该仄而平来救。
出句、对句前后呼应,两句都是本句自救,又上下映衬,和谐畅达,别具一格,唐代诗人中有人常用这种特殊的平仄格式。
但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联的句式,王力先生不这样解释,出句的“初”字他认为不是违式;“日”字和对句的“欲”字才是违式(拗句),对句的“风”字既救了本句的“欲”字,又救了出句的“日”字,这仍然是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的拗救方法。
这两种解释各有见地,互不影响,读者可自由选择,只要弄清拗句和拗救的情况即可。
律诗一般是合律的,有些看起来好像不合律,其实可能是用了拗救,仍然是合律。
唐代是我国近体诗的鼎盛时期,当时有几千位著名诗人,有几万首诗歌作品。
许多诗人的写作风格不同,使用的体式各异,因此拗句和拗救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很难从中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能概括全部近体诗)的拗救的规律和方法。
诗词格律入门
• • 格律入门
唐春 诗雨 晋夏 字云 汉秋 文月 章夜
“怒发冲冠”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为什么要学习诗词格律
提高音韵感,随口即能符合格律,提高对 汉字音美的掌握。
大师在都用
传统文化之美
诗赋小道,丈夫不为。 ——汉 扬雄
主要内容
• 近体诗
种类
绝句、律诗、排律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近体诗
• 用韵
诗韵用的是平水韵,平水韵为宋末平水人刘渊根
据唐韵整理刊行的韵书。共106个韵目。 诗以押平声韵为主,平声韵共30个韵目,分上下卷, 各15个韵目: 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 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 十四寒、十五删
1;去声 寘、未、霁、泰1、队1;
词
• 用韵
第四部:平声 鱼、虞;;上声 语、麌;去声 御、遇; 第五部:平声 佳2、灰2;上声 蟹、贿2;去声 泰2、
卦2、队2; 第六部:平声 真、文、元2;上声 轸、吻、阮2;去
声 震、问、愿2; 第七部:平声 元1、寒、删、先;上声 阮1、早、潸、
铣;去声 愿1、翰、谏、霰; ……
黄河入海流
《 登
欲穷千里目 鹳
更上一层楼
雀 楼
》
该格式需要记牢
近体诗
• 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基本格式的总结: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交替),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相近)。
近体诗
• 平仄
“对”和“粘”的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9:歌;
10:麻;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格律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
格律诗词一般由词头、平仄、韵脚、字数等基本构成要素组成。
其中,平仄是格律诗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每个字的发音方式。
二、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
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还要求每句话的韵脚要和前后句的韵脚相对应。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首先需要学习韵律的基本知识。
三、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
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要求每句话的字数相同,不允许出现多余或者缺少的字。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注意字数的掌握。
四、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词头的选取、韵脚的搭配、平仄的运用等等。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
以上就是入门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写作格律诗词了。
- 1 -。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前言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前言博文收藏2009-12-04 1241孙炳坤先生《古典诗词格律入门》一书已经出版,应广大文友要求,内容将陆续在本博客刊发,请勿擅自,如需请与博主联系,否则文责自负!前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其中古典诗词更是光彩夺目,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神州大地享有“诗国”的美誉。
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我国古代诗歌也是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珍瑰宝。
纵观华夏民族历史的发展,掀开五千年文化的每一页历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许多伟大诗人和绚丽多彩、光耀千古的优美诗篇。
特别到了唐、宋时代,中国诗词更是达到了光辉的顶点,铸造了我国诗词发展史上的伟大丰碑,它震古烁今、饮誉四海。
这些优美动人光辉灿烂的诗篇,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清新、活泼,风格争奇、斗艳。
它们凝聚了许多精妙绝伦、脍炙人口、精粹传神的名句,被世人称为“警句”、“诗眼”,这些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赅的特点,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情于一瞬,精纯凝练,高度概括与集中。
它们象清泉、似甘醇、如晨露,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蕴聚着哲理的闪光,使人百读不厌,过目成诵,流传千古,引人以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深切的启迪。
在古代浩瀚的诗词作品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因素,我们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粹和文学素养,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作出我们的贡献。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都曾用这种古典诗歌的形式,反映新时代的战斗和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诗人,是创作古典诗歌的大家、巨匠,是我们学习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
古典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泱泱诗国、中华国粹,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继承和发展,推动当代诗歌沿着复兴、创新之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诗词格律简单入门必备
1、
最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每一句都可以作为第一句开头,如此而来可以衍生出十六种律诗格式。
但是第二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平句,因为偶
数句的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何为平生,何为仄声?普通话中一二读音为平,三四读音为仄。
如:乒、平分别为第一声和第二声,归为平声字;景、静分别为第三声和第四声归为仄声字。
仅此十六种格式还远远不足以写出惊人的诗句,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变格,
也就是写诗遵循的很多规定。
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每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论其平仄,二四六个字,其平仄必须要论。
但是如此而来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诗病,如: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视为犯孤平;一句诗中最后三字都为平声字,视为三平调。
这些都是诗中应该避免的病句。
除了上面的技巧外还有两种也比较常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句诗如果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仄那么前一句就可以不用平声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句的后一句的第三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可以调换。
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平
2、
七律
七律只是在五律的基础上每句加两个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加的字一定是和五律开头字平仄相反的。
诗词格律入门
我是掌门我怕谁8位粉丝2楼例一: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
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
“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
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
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
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
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诗词格律入门(一)
诗词格律入门(一)(2013-07-11 08:22:06)转载▼不用任何说明,我们立即开始。
喜欢格律诗词的朋友,请跟我来。
我尽可能通俗易懂,让你在随意的浏览中掌握格律的基本要领。
喜欢诗词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年轻人居然不少,这跟年轻人热衷玄幻穿越的小说和古装电视剧有关。
中国文艺美学特征,极大范围表现在三块:诗词,书画,工艺。
中国诗词魅人无穷的秘密,在于她的音韵,意境,以极少的字词组合,弥漫出无限的韵致。
学会格律,或者懂得一些格律,你更能陶醉其间,若你也在从文,于你的文字极有裨益。
先从汉字说起。
从理论上讲,每个汉字都可发出四个声调,依次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再简化一下,就依次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前两声(阴平,阳平)就是平声;后两声,就是仄声。
合起来,统称平仄。
诗词格律,基本就是平仄两种声调的参差协调的规律。
汉字的运用习惯,通常以两个字为一组,有对称性。
先不说诗词,我们来数一些最常见的词组,比如地名。
以下地名都是什么声调——兰州,西安,成都,昆明,天津,杭州,长沙,南昌,长春,南宁……对了,她们全是由一二声组成,都是平声。
再来看这一组地名:自贡,广汉,武汉,上海,日照,驻马店,海口……对了,她们都由三四声组成,都是仄声。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组合——成都自贡,上海长春。
这样,你就得到一组平仄相对的词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就这么简单吗?是的,基本原理就这么简单。
可是你别忙着高兴,下面要考你了——重庆,北京,乐山,绍兴,太原,沈阳,郑州,厦门,三亚,韶山,广元……你一想,这不是又有平又有仄吗?对,重庆是平仄,北京是仄平……在诗词格律里,我们要把不同平仄的两个字只算为一个声调,非平既仄,不能一字一调。
单独的字另说。
怎么把有平有仄的词组算为一个调呢?每两个字中,决定作用在后一个字,它是什么声调,前一个字就跟着算什么声调。
比如,重庆是平仄,但庆字是仄声,那么重庆二字都算仄声。
仄仄。
依次类推,北京就是平声,平平……有点奇怪吧?为什么会这样?当初古人制定格律规范时考虑到,如果每一个字都必须安置声调,那就太过束缚人了,太死板。
诗词格律入门-极简易懂
目录(一)平仄…………………………………(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与“粘”(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二)对仗………………………………(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三)诗韵…………………………………(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四)关于词…………………………………(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平仄(01)何为平仄“平”,指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即指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只能说大致如此,并非完全。
(02)押韵律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例外,押韵与否都可以)。
押韵即:最后一个字的平仄、韵母必须相同,通常是压平声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03)“对”与“粘”按诗律学术语,诗中每两句为一“联”,每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每联的出句必须和上一联的对句“粘”。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便是“对”。
第二句和第三句,头两个字的平仄却是相同的。
这便是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作“失”对或“失粘”。
(04)平仄的基本格式律诗(五言)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之所以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又称为格律诗,是指符合特定格律规则的诗歌作品。
这些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字数、韵脚、韵律、声调、书写形式等。
诗词的写作遵循特定的格律来调整节奏和语言,以创作出有深度、有意境的诗句。
古代中国的诗歌格律有百余种,其中最著名的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诗。
唐诗拥有很多格律,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宋词有五言及七言律词;元曲和明清小诗拥有多种格律,如说唱五言及八言、歌辞三叠及六字绝等。
学习诗词格律,必须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格律类型、格律结构和格律术语的概念,以及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
格律结构方面,律诗由四句组成,每句均有其特定的字数及韵脚,韵脚的种类有古韵、仄韵、阴平韵和阳平韵。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把句子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展现出文章的层次感和表达节奏。
与格律结构相反,格律术语指的是诗句中特定的词语,具备古文化特色和文学意境。
格律术语又称为“修辞手法”或“说和句”,常用来指代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字句或短语。
这些特殊结构可以表达出意境,赋予诗文以诗性,从而表达出深邃的观点与内涵。
在运用格律的过程中,诗人需要将文字、句式和结构完美地组合起来,以营造出特定的诗意空间。
而让诗歌具有美感和意境,就需要诗人把握格律的节奏并将其运用到文章之中,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源于独特的文化文本,它的意义深远,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因此,学习诗词格律不仅仅是为了用这种规则来实现诗歌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深刻意义,从而遵循诗歌传统,创作出更深刻的文学作品。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_3b33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博文收藏2009-12-04 1305关于排律的押韵,和律诗相同,有多少个偶数句,就要有多少个韵脚,如果首句入韵,就多一个韵脚。
不管五言排律还是七言排律,统统押平声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韵。
五排首句不入韵为常格,七排首句入韵为常格,下面五、七言长律各举一例。
五言排律。
如陈子昂(唐)《白帝城怀古》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全诗用了“风”、“宫”、“功”、“通”、“中”、“穷”六个韵脚,属《诗韵》上平声“一东”的韵部。
七言排律。
如杜甫(唐)《寒雨朝行视园树》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桔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舒。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梢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
全诗共用了九个韵脚,属《诗韵》上平声“七虞”的韵部(“舒”属上平声“六鱼”的韵部)。
五排首句一般不入韵,七排首句大多入韵。
(二)要求一韵到底近体诗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一首诗都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韵,也不能重韵。
就是说全诗一定要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邻韵通押,如有出韵的情况,那就是混韵,要求非常严格。
如孟浩然(唐)《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家”、“斜”、“麻”、“花”四个韵脚,都用了《诗韵》下平声“六麻”的韵部。
杜甫(唐)《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闻”、“军”都属《诗韵》上平声“十二文”的韵部。
但是如果首句平收入韵的话,往往可以用相邻韵部的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可以看作是邻韵通押。
这种情况从中晚唐开始,到宋代就更多起来。
格律诗入门
格律诗入门格律诗入门(一)格律诗入门(二)形象表达格律诗入门(三)有新意格律诗入门(四)——近体诗1五律格律诗入门(五)——近体诗2七律格律诗入门(六)——近体诗3罕见的律诗格律诗入门(七)——近体诗4排律格律诗入门(八)——近体诗5绝句格律诗入门(九)——近体诗6绝句类型格律诗入门(十)——近体诗7用韵格律诗入门(十一)——近体诗8和诗格律诗入门(十二)——近体诗9衬韵格律诗入门(十三)——近体诗10五律格式格律诗入门(十四)——近体诗11五绝格式格律诗入门(十五)——近体诗12七律格式格律诗入门(十六)——近体诗13七绝格式格律诗入门(十七)——近体诗14关于一三五不论格律诗入门(十八)——近体诗十五拗格律诗入门(十九)——近体诗16甲种拗格律诗入门(二十)——近体诗17乙种拗格律诗入门(二一)——近体诗18丙种拗格律诗入门(二二)——近体诗19平仄特殊形式1 格律诗入门(二三)——近体诗20平仄特殊形式2 格律诗入门(二四)——近体诗21失对和失粘格律诗入门(二五)——近体诗22对仗格律诗入门(二六)——近体诗23对仗种类格律诗入门(二七)——近体诗24工对格律诗入门(二八)——近体诗25邻对格律诗入门(二九)——近体诗26宽对格律诗入门(三十)——近体诗27五言句式简单句1格律诗入门(三一)——近体诗28五言句式简单句2格律诗入门(三二)——近体诗29五言句式复杂句1格律诗入门(三三)——近体诗30词类活用和倒装格律诗入门(三四)——近体诗31省略法格律诗入门(三五)——近体诗32比喻和状语格律诗入门(三六)——近体诗33判断描写和补语格律诗入门(三七)——近体诗34被动、因果、条件和转折句格律诗入门(三八)——近体诗35名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格律诗入门(三九)——近体诗36虚词格律诗入门(四十)——近体诗37十字句和十四字句格律诗入门(四一)——近体诗38音韵缺陷格律诗入门(四二)——近体诗39避字格律诗入门(四三)——近体诗40避题字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格律诗入门(四五)——词2词的分类格律诗入门(四六)——词3词调专名1格律诗入门(四七)——词4字数增减的术语格律诗入门(四八)——词5词韵格律诗入门(四九)——词6词韵变例格律诗入门(五十)——词7限韵与韵间距格律诗入门(五一)——词8句式1格律诗入门(五二)——词9四字句格律诗入门(五三)——词10五字句。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第二部分词第一章概说第一节词的来源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普遍发展的时代,不仅诗歌、散文、小说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后期还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词。
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南朝梁代,但正式兴起是在唐代。
同许多文体的产生一样,词也起源于民间。
清朝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里发现的“曲子词”写本残卷,有近二百多首,大多是唐玄宗年代到晚唐五代的民间歌谣。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的《教坊记》里记载的曲调名有三百多种,可见当时曲子词在民间流行的盛况。
古人称词为“曲词”或“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写词都是按谱填词,也就是先有曲谱再填词,填词是为了歌唱。
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不一定是为了歌唱而写的了。
词的乐谱在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了,现在的词谱仅存名目和格式,叫做词调,也叫词牌。
词调有特定的格律形式,有些调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兼做题目,象《渔歌子》是描写渔民生活的,《忆江南》是怀念江南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就是词的题目。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了关系。
到了宋朝,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体或小序。
例如,宋代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下写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一段小序。
在这种情况下,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提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唐代前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少量文人创作的词,但真伪可疑,影响也不太大,例如相传是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两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宋词格律
唐宋词格律暗香(仄韵格)八六子(平韵格)八声甘州(平韵格)百宜娇(即《眉妩》;仄韵格)百字令(即《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拜星月慢(仄韵格)宝鼎现(仄韵格)碧桃春(即《阮郎归》;平韵格)卜算子(仄韵格)卜算子慢(仄韵格)步虚词(即《西江月》;平仄韵通叶格)采桑子(平韵格)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平韵格)钗头凤(仄韵格)长亭怨慢(仄韵格)长相思(平韵格)朝中措(平韵格)丑奴儿令(即《采桑子》;平韵格)翠楼吟(仄韵格)大江东去(即《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淡黄柳(仄韵格)捣练子(平韵格)捣练子令(即《捣练子》;平韵格)点绛唇(仄韵格)貂裘换酒(即《贺新郎》;仄韵格)钓船笛(即《好事近》;仄韵格)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调笑转踏(即《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调啸词(即《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蝶恋花(仄韵格)定风波(平仄韵错叶格、仄韵格)定风波令(即《定风波》;平仄韵错叶格、仄韵格)定西番(平仄韵错叶格)洞仙歌(仄韵格)荳叶黄(即《忆王孙》;平韵格)渡江云(平仄韵通叶格)多丽(平韵格、仄韵格)二郎神(仄韵格)法曲献仙音(仄韵格)蕃女怨(平仄韵转换格)粉蝶儿(仄韵格)风蝶令(即《南歌子》;平韵格)风入松(平韵格)凤凰台上忆吹箫(平韵格)凤栖梧(即《蝶恋花》;仄韵格)高阳台(平韵格)更漏子(平仄韵转换格)宫中调笑(即《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孤雁儿(即《御街行》;仄韵格)古调笑(即《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归国谣(即《归自谣》;仄韵格)归字谣(即《十六字令》;平韵格)归自谣(仄韵格)桂枝香(仄韵格)汉宫春(平韵格)好事近(仄韵格)喝火令(平韵格)河传(平仄韵转换格)河渎神(平仄韵转换格)荷叶杯(平仄韵错叶格)贺新郎(仄韵格)鹤冲天(即《喜迁莺》;平仄韵转换格)红情(即《暗香》;仄韵格)壶中天(即《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画堂春(平韵格)浣溪沙(平韵格)黄莺儿(仄韵格)减字木兰花(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剑器近(仄韵格)江城子(平韵格)江南春(平韵格)江南好(即《忆江南》;平韵格)江神子(即《江城子》;平韵格)江月令(即《西江月》;平仄韵通叶格)绛都春(仄韵格)解佩令(仄韵格)金缕曲(即《贺新郎》;仄韵格)金人捧露盘(平韵格)锦缠道(仄韵格)锦缠头(即《锦缠道》;仄韵格)锦堂春慢(平韵格)酒泉子(平仄韵错叶格)酷相思(仄韵格)兰陵王(仄韵格)阑干万里心(即《忆王孙》;平韵格)浪淘沙(平韵格、仄韵格)浪淘沙慢(平韵格、仄韵格)酹江月(即《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离亭宴(即《离亭燕》;仄韵格)离亭燕(仄韵格)临江仙(平韵格)柳梢青(平韵格、仄韵格)六丑(仄韵格)六州歌头(平韵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龙吟曲(即《水龙吟》;仄韵格)陇头月(即《柳梢青》;平韵格、仄韵格)绿头鸭(即《多丽》;平韵格、仄韵格)绿意(即《疏影》;仄韵格)罗敷媚(即《采桑子》;平韵格)罗敷艳歌(即《采桑子》;平韵格)买陂塘(即《摸鱼儿》;仄韵格)迈陂塘(即《摸鱼儿》;仄韵格)卖花声(即《浪淘沙》;平韵格、仄韵格)满江红(仄韵格、平韵格)满庭芳(平韵格)眉妩(仄韵格)梦江南(即《忆江南》;平韵格)摸鱼儿(仄韵格)摸鱼子(即《摸鱼儿》;仄韵格)蓦山溪(仄韵格)木兰花(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木兰花令(即《木兰花》;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木兰花慢(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南歌子(平韵格)南柯子(即《南歌子》;平韵格)南楼令(即《唐多令》;平韵格)南乡子(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霓裳中序第一(仄韵格)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破阵子(平韵格)菩萨蛮(平仄韵转换格)戚氏(平仄韵通叶格)齐天乐(仄韵格)千秋岁(仄韵格)千秋岁引(仄韵格)秦楼月(即《忆秦娥》;仄韵格、平韵格)沁园春(平韵格)青衫湿(即《人月圆》;平韵格)青玉案(仄韵格)清平乐(平仄韵转换格)庆春泽(即《高阳台》;平韵格)秋波媚(即《眼儿媚》;平韵格)秋夜月(即《相见欢》;平仄韵错叶格)曲玉管(平仄韵通叶格)鹊桥仙(仄韵格)鹊踏枝(即《蝶恋花》;仄韵格)绕佛阁(仄韵格)人月圆(平韵格)如此江山(即《齐天乐》;仄韵格)如梦令(仄韵格)乳燕飞(即《贺新郎》;仄韵格)阮郎归(平韵格)瑞鹤仙(仄韵格)三犯渡江云(即《渡江云》;平仄韵通叶格)三字令(平韵格)山花子(即《浣溪沙》;平韵格)伤春怨(仄韵格)上西楼(即《相见欢》;平仄韵错叶格)上西平(即《金人捧露盘》;平韵格)上行杯(平仄韵错叶格)上阳春(即《蓦山溪》;仄韵格)少年游(平韵格)哨遍(平仄韵通叶格)深院月(即《捣练子》;平韵格)生查子(仄韵格)声声慢(仄韵格)十二时(即《忆少年》;仄韵格)十六字令(平韵格)十拍子(即《破阵子》;平韵格)石州慢(仄韵格)石州引(即《石州慢》;仄韵格)寿楼春(平韵格)寿星明(即《沁园春》;平韵格)疏帘淡月(即《桂枝香》;仄韵格)疏影(仄韵格)双红豆(即《长相思》;平韵格)双蕖怨(即《摸鱼儿》;仄韵格)双双燕(仄韵格)霜天晓角(仄韵格、平韵格)水调歌头(平韵格)水龙吟(仄韵格)思佳客(即《鹧鸪天》;平韵格)苏幕遮(仄韵格)诉衷情(平韵格、平仄韵错叶格)锁阳台(即《满庭芳》;平韵格)踏莎行(仄韵格)台城路(即《齐天乐》;仄韵格)太常引(平韵格)摊破浣溪沙(平韵格)唐多令(平韵格)糖多令(即《唐多令》;平韵格)天仙子(仄韵格)天香(仄韵格)铜人捧露盘引(即《金人捧露盘》;平韵格)偷声木兰花(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万年枝(即《喜迁莺》;平仄韵转换格)望海潮(平韵格)望江东(仄韵格)望江南(即《忆江南》;平韵格)望远行(仄韵格)乌夜啼(即《相见欢》;平仄韵错叶格)巫山一段云(平韵格)五福降中天(即《齐天乐》;仄韵格)西河(仄韵格)西江月(平仄韵通叶格)西平曲(即《金人捧露盘》;平韵格)西吴曲(仄韵格)惜红衣(仄韵格)喜迁莺(平仄韵转换格)喜迁莺令(即《喜迁莺》;平仄韵转换格)相见欢(平仄韵错叶格)湘月(即《念奴娇》;仄韵格、平韵格)潇湘神(平韵格)小楼连苑(即《水龙吟》;仄韵格)小重山(平韵格)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平韵格)行香子(平韵格)雪梅香(平韵格)鸭头绿(即《多丽》;平韵格、仄韵格)眼儿媚(平韵格)宴清都(仄韵格)宴山亭(仄韵格)宴桃源(即《如梦令》;仄韵格)宴西园(即《昭君怨》;平仄韵转换格)燕归梁(即《喜迁莺》;平仄韵转换格)燕山亭(即《宴山亭》;仄韵格)扬州慢(平韵格)夜半乐(仄韵格)夜飞鹊(平韵格)夜游宫(仄韵格)谒金门(仄韵格)一痕沙(即《昭君怨》;平仄韵转换格)一剪梅(平韵格)忆故人(即《烛影摇红》;仄韵格)忆江南(平韵格)忆旧游(平韵格)忆萝月(即《清平乐》;平仄韵转换格)忆秦娥(仄韵格、平韵格)忆少年(仄韵格)忆王孙(平韵格)忆仙姿(即《如梦令》;仄韵格)忆馀杭(平仄韵转换格)莺啼序(仄韵格)永遇乐(仄韵格)渔歌子(平韵格)渔家傲(仄韵格)虞美人(平仄韵转换格)雨霖铃(仄韵格)玉蝴蝶(平韵格)玉楼春(即《木兰花》;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转换格、平韵格)御街行(仄韵格)月当窗(即《霜天晓角》;仄韵格、平韵格)月底修箫谱(即《祝英台近》;仄韵格)昭君怨(平仄韵转换格)折红英(即《钗头凤》;仄韵格)鹧鸪天(平韵格)重叠金(即《菩萨蛮》;平仄韵转换格)烛影摇红(仄韵格)祝英台近(仄韵格)祝英台令(即《祝英台近》;仄韵格)转调踏莎行(仄韵格)转应曲(即《调笑令》;平仄韵转换格、仄韵格)庄椿岁(即《水龙吟》;仄韵格)子夜歌(即《菩萨蛮》;平仄韵转换格)最高楼(平仄韵错叶格)醉东风(即《清平乐》;平仄韵转换格)醉花间(仄韵格)醉花阴(仄韵格)醉蓬莱(仄韵格)醉太平(平韵格)醉桃源(即《阮郎归》;平韵格)醉翁操(平仄韵通叶格)。
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教程随着古典文学的复兴,中国诗词也再次成为当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典文学的同时,诗词格律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是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实际上是古典文学中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类诗歌的结构规范。
在中国古代,古文艺研究者针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活动,常常从民间传统文学习惯形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特定格律,它把古文艺的艺术形式置于一定的思想框架内,以统一的格律构建古文艺的结构形态。
它的功能在于使得古典文学的结构更加丰富、更有变化性,使它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诗词格律常见的形式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词牌名、文言文、八言古体等,每种格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函数,需要仔细学习、细化把握。
五言律诗,又称五律诗,是指五言古体诗,也就是由五言句子组成一首诗歌,每句字数相同,并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种诗歌类型,广泛应用于宫怨、辞体、对联等活动。
五言律诗的格律有“上句下句笔划相同”、“上中下笔划不同”、“下笔划低四点”等,因其简练、朴素、婉转而流传甚广,是最容易上手的古代文学格式之一。
七言律诗,又称七律诗,是指七言古体诗,它由七言句子组成一首诗歌,并且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
比五言律诗要复杂一些,也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古典文学形式。
七言律诗的格律有“上下笔划相同”、“上下笔划不同”、“上三句笔划相同,中三句笔划不同”等,因其优美、雅致而受到广泛欢迎,极具文学价值。
词牌名,又称词名牌,是一种古代诗歌的特殊形式,以对子的形式构成诗歌,由一句总题和两句副题构成。
词牌名以对子的形式给出主题,由业内人士根据作品的内容构思诗歌,也有那些有较高文艺鉴赏力的读者根据词牌名副题和引子构思诗歌,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又称文言古体,是指在一定的格律下,以古文易言为主体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简练、高雅,笔调抒情,常用于叙事方面,并融入多种诗体,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_7536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博文收藏2009-12-04 1245第一编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华夏诗歌源远流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两千五百年前,奴隶社会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的诗歌创作。
其中包括民歌和朝庙乐章共三百十一篇,因《小雅》中有《笙诗》六篇,但有目无诗,故实收三百零五篇。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即国风,各国的民歌(歌谣),共收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是《诗经》的主体和精华,大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处境、理想与愿望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共一百零五篇,内容多与时政有关,是公卿、大夫等贵族的作品。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等,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多为社会上层人物歌功颂德之作。
《诗经》的句子是以四言为主,一般都押韵,句子或长或短,格式灵活,反复吟唱。
尤其它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典型的艺术借鉴,成为我国文学创作的一种优良传统,影响极为深远。
《诗经》以后,在战国时代楚国出现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崭新的诗体——《楚辞》,它包括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有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九十字,内容博大精深,想象丰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另外还包括他的《九章》、《九歌》、《天问》和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
《楚辞》达到了先秦时期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表现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发展为五字句、六字句的基本句式,长短错致,参差多变,形式灵活,语言优美。
这可更好的发挥想像、表达感情,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是诗歌创作形式的一个大发展、大变革。
《诗经》和《楚辞》奠定了我国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坚实基础。
《诗经》、《楚辞》以后,在我国文学史上相继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不断地运用新的表现方法,创作出新的诗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作品,从各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时代的精神风貌,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
博文收藏
2009-12-04 1302
⒎叠字对双声对叠韵对
叠字对就是利用叠字构成两句的对仗。
如崔颢(唐)《黄鹤楼》的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再如王维(唐)《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双声对是利用声母相同的两个字,构成两句的对仗。
如韦应物(唐)《寄李儋(dan)元锡》的颔联: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世事”二字的声母都是“sh”、“春愁”二字的声母都是“ch”,这是双声构成的对仗。
叠韵对是利用韵母相同的两个字,构成两句的对仗。
如白居易(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邽弟妹》的颔联: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田园”、“骨肉”,都是叠韵;“寥落”、“流离”,又都是双声,这两句既是叠韵又是双声组成的对仗,工整别致。
又如杜甫(唐)《宿府》的颈联: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荏苒”、“萧条”,是叠韵组成的对仗。
⒏当句对
这种对仗的特点是句中词语自行成对,出句和对句又构成工整的对仗。
如崔曙(唐)《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的颔联:
三晋云山皆北向,
二陵风雨自东来。
“云山”,是天文和地理自行成对;“风雨”是天文对天文的名词自行成对。
二者又构成一联中的对仗。
又如杜甫(唐)《野望》的颔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是天文对地理,句中自对;“涕泪”,是人事对人事,自行成对。
两句又相互构成对仗。
当句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对仗方式。
⒐“掉字格”式的对仗
律诗一般是不能同字相对的,但有时因“当句对”的缘故,诗人故意使用“同字对”。
这样“当句对”和“同字对”结合起来,构成的这种对仗形式,叫做“掉字格”式的对仗。
如杜甫(唐)《江村》的颔联:
自来自去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出句连用了两个“自”字,构成“自来自去”,这是当句对,又是“同字对”;对句连用了两个“相”字,构成“相亲相近”,这是本句成对,也是“同字对”。
这两句都是“掉字格”式的对仗方式,同时上下两句也形成工整的对仗。
所谓“掉字格”式的对仗,是因为在一句中用了相同的字,如上例“自来自去”、“相亲相近”,上句出现了两个“自”,下句出现了两个“相”。
按律诗的格律,上句只能用一个“自”字;下句只能用一个“相”字。
那个相同的字应该换成别的字,句中这两个相同的字,其实等于用了一个字,好像掉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字一样,所以把这种对仗方式叫做“掉字格”。
这种对仗使用时应该注意,一句中必须是“当句对”和“同字对”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组成“掉字格”式的对仗。
这种对仗虽然奇特、工巧,但束缚太严难以掌握。
下面再举几例:
如杜牧(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的颔联: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又如杜甫(唐)《曲江对酒》的颔联:
桃花细逐扬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以上两例都是“掉字格”式的对仗。
再如白居易(唐)《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
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
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首诗在首联、颔联、颈联的六句中,都使用了“掉字格”式的对仗,十分奇妙,别有韵味。
“掉字格”是指一句中的对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