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骨骼(gé)鸟臀(tún)目地壳(qiào)褶皱(zhězhòu)劫(jié)难携(xié)带铱(yī)潮汐(xī)漂移
流逝两栖(qī)彗星致密陨(yǔn)石熔(róng)化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其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窟》系列、《我,机器人》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四、知识点
1、《恐龙无处不有》
写作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语言运用严密准确。

2、《被压扁的沙子》
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三、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恐龙无处不在
1.听读课文,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二、《机械生物的产生》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

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 1.6亿年之久,可是 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知必背知识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知必背知识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知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 )带碰撞.( )褶.皱(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3.下列各项说法未正确的一项是()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1知识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两栖.( ) 铱.( ) 潮汐.( ) 硅.( ) 追溯.( ) 褶皱..(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衍.射( ) 携.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2)褶皱:(3)劫难:(4)致密:(5)追溯:(6)天衣无缝:参考答案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yăn xié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知识点汇总:1.科普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阿西莫夫生平及主要作品4.层层深入的说明思路5.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说明深奥的道理6.精练风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科普说明文知识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

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1)事例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什么?(2)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3)一般科学说明文有什么特点?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zhě)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ké)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朝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C.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xié)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B.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C.致密:周密;细致两栖:能在水中或陆上生活或活动D.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一、概括笔记这篇笔记主要讲述了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阿西莫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

二、主题思考阿西莫夫的短文主题集中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方式。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

因此,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发现新的事实,更依赖于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事实的解读能力。

三、科学方法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强调了科学观察和推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新的科学事实。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将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这种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四、人类文明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提到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笔记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筛选信息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说说“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指什么? 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与“火山说”。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说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
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 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品析语言
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1)如果看一张地图在一起,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 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 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壹 读懂事理。 贰 理清顺序 叁 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筛选信息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说说“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指什么?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说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 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3.用“被压扁的沙子”“本文的说明对象”“两种对立的理 论”三个短语组成一段话。
梳理思路
1.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 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的原因。
2.科学家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举出斯石英的例子。
梳理思路
3.分析一下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下面四句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推理的三种形式
。 如:小明很努力学习,所以他成功考上好的大学;小芳也很努力学习,也成功考上了 好的大学;小蓝同样很努力学习,所以也成功考上了好的大学;所以,每个人只要努 力学习,都可以考上好的大学。
人都需要睡觉,你都是人,所以,你都需要睡觉。
。如:
, 。如:经常到室外跑步,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而室内的跑步机,跟在室外跑步也能够让身体动起来,所以经常使用跑步机,也可以 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那么怎么提高自己学习和运用这三种推理形式呢?
对比阅读 比较异同
2、哪一个理念引领了两篇文章的研究方法?你认同这个理念吗? 理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有》生物 地理 《被压扁的沙子》物理 天文
总结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关于地球板块漂移和恐龙灭亡原因的科学知识,还 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式。作者以事实为基础,打破科学界限,大胆地联想与想象, 严谨地分析与推理,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和观点建立起具有说服力的联系,得 出新的科学结论。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2
求证:GH与EF互相平分
又AF=CE
∠AGF=∠CHE=Rt∠
Rt△AGF≌Rt△CHE
∴EH=FG,又FG⊥AD,EH⊥BC,
AD∥BC
∴FG∥EH
∴四边形FHEG是平行四边形,
而GH,EF是该平行四边形的对
角线
∴GH与EF互相平分
推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1.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准确无误的; 2.推理的过程必须是合乎逻辑思维规律的;
当然,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对他的论断,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 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继续展开探讨。

9.部语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9.部语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9.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说明文文体知识】(二)(分散在本单元各章节,参看本专栏其他篇目)五、说明文的结构(常用)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六、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字词积累】1.字音:遗骸(hái)褶皱(zhě)(zhòu)追溯(sù)陨石(yǔn)驮(tuó)鸟臀目(tún)两栖(qī)动物潮汐(xī)大劫难(jié)蟾蜍(chán)(chú)携(xié)带领域(yù)衍(yǎn)射二氧化硅(guī)排斥(chì)骨骼(gé)漂(piāo)移流逝(shì)天衣无缝(fèng )岛屿(yǔ)撞击(zhuàng )2.多音字:壳:ké贝壳、外壳;qiào 地壳、躯壳、金蝉脱壳。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两篇》知识梳理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有【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影响。

例如,在1986年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些化⽯⾻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冰冻陆地,⾮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头毫⽆疑问属于鸟臀⽬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

这些古⽼的爬⾏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陆联系起来,这⽐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的两栖动物的化⽯。

恐龙不可能在每⼀块⼤陆上独⽴⽣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洋到另⼀个⼤陆上去的呢?这⼀问题的答案是:是⼤陆在漂移⽽不是恐龙⾃⼰在迁移。

⼏⼗年前,⼈们发现地壳是由⼀些紧密拼合在⼀起但⼜在缓慢运动的⼤板块构成的。

⼀些板块被拉开,⽽另⼀些则挤压在⼀起,⼀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板块下⾯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陆,当板块向⼀个或另⼀个⽅向运动时,⼤陆也随之⼀起运动。

每隔⼀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陆汇聚在⼀起,地球此时仅由⼀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陆⼜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次完整的泛⼤陆⼤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陆的各个地⽅。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活。

⼤约在两亿年前,泛⼤陆分裂成四部分。

八年级下册语文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作者借“恐龙无处不有”这一题目,运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肯定了恐龙到处都有的事实。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营造出一种富有悬念的效果:沙子会被“压扁”吗?如何才能将沙子“压扁”呢?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

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原文】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洲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字音】鸟臀(tún)目恐龙褶(zhě)皱【注释】鸟臀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目,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等级。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作家、作品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

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创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主要内容】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泛大陆先是分成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只有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一体),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本文可使读者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了冰雪天地”,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灭绝,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

【主题思想】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思维导图】被压扁的沙子【原文】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选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

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

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