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的权利还给孩子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的灵魂是尊重幼儿(修改)

学前教育的灵魂是尊重幼儿(修改)

学前教育的灵魂是尊重幼儿胥亚莉xxxxx学院xxxxx专业xxxxxxx(学号)【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当他们在做了错事时,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使得他们既认识到错误,有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呢?作为教师,应该有宽容的心和尊重的意识,还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宽容是洞察教育对象,掌握教育主动权,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的一种积极措施,是一种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艺术。

新的《幼儿园指导纲要》充分尊重了幼儿、珍视了幼儿的生命,树立了“儿童高于一切”的新儿童观。

教师尽量以新《纲要》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努力使自己原本急于求成的“功力”心与新纲要精神相互协调、达成一致。

【关键词】学前教育宽容尊重作为一名教师,你可曾发生这样的感慨:这些孩子怎么会这样,竟然连吃饭、午睡都有那么多话好说?肯定,你也不乏这样的经历:你不断强调甚至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注意安全,可一不留神,让你胆战心惊的事又会发生。

于是我们对某些孩子就有了抱怨,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不小。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外地转到来的孩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子,但他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如一出去就不知道回家,一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要。

他原先住在亲戚家,为了帮助他,老师让他平时住校,星期天住在老师家,用好书感染他,用实际行动感化他。

渐渐地,他的不良行为慢慢好转。

可是保育员发现,他竟然为了拿同学的东西深夜起床,老师忍不住发火了,致使孩子离校出走。

幼儿园领导和许多教师,还有一些高年级的孩子陪找了整整一天。

以致全园师生都度过了极其不安的一天,那位老师更是吓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心里充满了内疚。

还好下午4点找到了他,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在自责的同时,我们想想:为什么不宽容他,不去想想更好的办法呢?孩子不良行为的反复性,是我们应该预想到的。

教师以自己的想当然要求孩子,孩子是不可能做到的。

学前教育要有宽容精神,有位幼儿园园长说:“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把处理权还给孩子

把处理权还给孩子
听 完 亮 的叙 述 后 。我 问砚 :
课 .该如何处理这 件事 呢?立 即处
理?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 习。孩子 虽 犯错 ,可也 不 能 因此影 响 学 习
间 .砚先邀请 我和他一起玩抓石子
游戏 .玩了一会儿 ,谢 和斌 同学也 加入了 。可刚玩一会儿 ,辉 同学也
“ 你觉得该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件事? ” 砚若有所思后转 身对亮说 : “ 对不 起 ,在玩游 戏中我先邀请你 玩就不 应该再邀请 别人 玩而把你 踢开 ,更 不应该 扔你 的笔 盒。你放 心 ,明天
呵护 。
孩子 没 有 主见 .谁 栽 下 的祸 根 ,不得 而知 。如果希望 自己的孩 子个性闪烁 。见解独特 ,小小年纪 懂得分 辨是非 ,那 就要尊 重孩子 , 把本就属于孩子的发言权与决定权
说话 。用心倾 听孩子 的想法。因为 尊重 .美国人不会劈头盖脸地训斥
孩子 .遇到问题会和颜悦色地和孩
孩子没有主见 .实际上是 因为 大人常常不尊重孩子 ,常常剥夺孩 子发言 的机会 。 所谓尊重孩子 .并非一味采纳 孩 子的想法 .而是要蹲下来和孩子
越有主见 。
人。
当然 ,培养 一 个 有 主见 的孩 子 ,单单尊重孩子 ,给孩子提供发
言 的机 会还 不 够 。还要 多 表扬 孩 子 .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的发 言 ,哪怕 只言片语 ,我们都要小心

所得的结果越不文明的证据 。如果 这样的情况持续下 去的话 ,反而越 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 的养成。 在我眼里 .如果学生做好事不
啊 。于是 ,我决定 把此事 先放下 ,
说: “ 事情已经发 生了 ,地上 的东
想加入 ,这 时 .他们就说要跟辉同 学 玩 ,不跟 我 玩 。我一 听 ,很 生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7篇)《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疫情期间我又读了一遍《正面管教》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和善而坚定”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态度坚持已同孩子商定的规则。

其次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过度控制或骄纵。

一、寻找不良行为的原因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在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很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因此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作为家长不要生气,而需自我检讨。

二、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一)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注意:当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啰嗦,不要说“我早就说过……”。

这样的话语,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无益,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二)多问启发性问题在孩子犯错时,不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而是多问启发性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下次怎么避免呢?”。

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引发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三)积极的暂停当发生冲突时,给双方情绪缓冲期。

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暂停”,如一起阅读。

如果孩子比较大,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如果发生冲突时,你会先暂时离开现场,等你们都冷静下来了,再一同商量解决方案。

(四)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

当孩子反复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不要去唠叨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告诉孩子你自己会做什么。

如孩子总是将脏衣服乱扔时,不要去强制要求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脏衣篮里面,你只需告诉孩子你只会洗脏衣篮里面的衣服,并和善而坚定地实施。

(五)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在犯错后垂头丧气。

在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便是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家庭教育专家周弘先生在中国首倡赏识教育,曾一度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追捧。

诚然,赏识教育有其积极和可行的一面,值得提倡。

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过则不及。

有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课,学生找到了书上最明显的黑体字,任课教师对他进行了吹捧,而不是鼓励。

之后,整堂课“你真棒!”“真聪明!”“太好了!”类似的话不离其口,变着法子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

其实错误的赏识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虚假的赏识会让孩子认为教师能力不行;廉价的赏识对孩子起不了激励作用,逐渐失去上进心;泛滥的赏识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让本来就脆弱的独生子女变得更经不起任何挫折。

无原则的赏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学生而言有可能是“温柔杀手”。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要么与父母调皮,要么与同学打架,要么变得孤僻,要么变得古怪,要么与老师对立等。

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采取一些培养孩子受挫能力的具体做法来提高孩子的受搓能力。

1.还给孩子“摔跤”的机会和“犯错”的权利。

过分溺爱、怕孩子犯错误、认为孩子“还小”,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等等行为和认识,必然使我们的教师为孩子搭建了“温室”。

孩子是不会遭受风里来雨里去的罪了,也自然会承受不了风吹雨打。

温室的花朵无法经历外面的风雨。

不要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我们自然不会盼孩子犯错,也不要怕孩子犯错,更不要禁止孩子犯错。

孩子摔跤或犯错,无需大惊小怪,先让他自己承受与处理,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再及时地指正并像好朋友般伸出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指责、抱怨。

这样,既能使孩子敢于面对挫折,养成遇事先自己动脑动手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我能行”的教育。

有人说: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1、不插手,永远记住:把责任还给孩子不包办!有体验才会有经验!刚开始我们只能“没有情绪的当一个看客”;2、悦纳它: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所有的应对,包括孩子的负向激烈情绪,我们都要去悦纳它,什么是悦纳?开心的接受发生的一切;这需要家长的修行和修炼,“悦纳”两个字好写,意思一听就明白,但能够做到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3、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这里指的情绪,第一是自己的情绪,想解决孩子问题,千万不要自己情绪化,如果自己有情绪,就先不处理;第二是孩子的情绪,要确认孩子的负向情绪已经过去,才能去解决问题,这一点切记,如果你不会做,那就等待!如果你会做,那就记住两个字“共情”就足够了;4、不要希望孩子好,只要对他好:解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伤害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中的诀窍就是“不要希望孩子好,只要对他好”,这句话是爱的最高境界,因为“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孩子解决问题的结果永远没有孩子重要!”5、引导孩子的积极心态:问题和错误是我们成长的宝贝,不要让孩子讨厌问题和错误,引导孩子有一颗“遇到问题就挑战,挑战成功就进步”,”,“遇到错误要高兴,错误是宝贝,是让我们进步的宝贝,只有改了的错误才是真宝贝”。

其实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就是帮助孩子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我们一生都要不断面对问题和错误,这是人生的常态,而“面对问题和错误的积极心态才是一个孩子最应该具备的内在非智力品质!”6、困难时给予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

我在课程中给大家讲解了近四个小时,大家要记住我“上坡推车”和“前面有个坑”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在生活中慢慢体验和修炼这种能力。

7、不关注解决,只关注过程,形成一个1-2-3-4-5-6的循环,什么意思?走到第七步,问题还没有解决,那怎么办?从第一步重新来!看一个例子:周五的下午四点多,我给儿子打电话想约他晚上出去吃饭,因为爱人有事儿要晚回来!他说正在找东西:一把钥匙(前两天他钥匙丢了,跟同学借了一把准备去配,结果又丢了)和一个条形码(清华大学夏令营邀请码,全年级只有五位同学,很难得的机会!),听得出他很着急(以前我会替他着急,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会立即赶过去帮他找),这次我却平静的让自己佩服---我说:“你先找吧,一会儿再回电话跟妈妈定吃饭的事儿”过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他满头大汗,气急败坏地开了门进来,把书包扔在椅子上,用力地翻找着估计翻了很多遍的各个兜儿,看样子都想把书包撕掉了,嘴里一边嘟囔着,埋怨着破旧的钱包(一直想换一直没买到合适的),一、两分钟后就颓丧地坐在了床边,那个表情近乎于绝望!(这个样子的他其实是非常少见到的)我说:“你先休息一会儿吧,妈妈帮你找找!”他开始玩他的手机(我想他在努力地平复着自己)。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龙源期刊网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作者:耿银平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12期日前,邵阳市某中学初中生小明(化名)在潇湘晨报官方QQ说,学校要求犯错的学生交1000元的押金,这让他不能理解。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

”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

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双向互动的机会;不仅是一种丑陋,更是一种人格发展、心智拔节。

所以,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简单的是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

尊重孩子的犯错权,虽没有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却是一种再基本不过的教育理念。

那些机智教师,总是用循循善诱、宽容包容、无限期待,和孩子积极互动,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成长,让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比如陶行知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对这种严重违纪行为,陶行知却“发糖”奖励。

这不,错误有时也可成为“教育富矿”。

学校想通过交“犯错押金”使孩子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愿望是好的。

可教育对象毕竟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强,可能就不会再犯错了,那些自律性不够强的孩子,还是会犯错误。

因为犯错了,老师既没有进行循循善诱的帮助,也没有耐心启发,就被扣钱,孩子会很委屈,不服气。

教师的熏陶、感染、激励、鼓舞的教育职能丢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沦为“罚款收费员”,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将对孩子最本然的尊重和理解都扔了,将孩子的原生态环境都破坏了,将孩子的犯错体验都剥夺了,师者成为了一种教育强权:武断、强蛮以及高高在上。

这根本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滥用,是标准的教育渎职。

因此,教育者应该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学会尊重。

与其一味威严,不如多行宽容;与其一味残酷,不如多一些理解;与其高高在上,不如温馨沟通。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

讲座《家庭教育》观后感简短7篇

讲座《家庭教育》观后感简短7篇

讲座《家庭教育》观后感简短7篇讲座《家庭教育》观后感【篇1】随着实验小学大会议室里一阵阵掌声的响起,我知道这次的讲座让到场的家长们都受益匪浅。

当然我也觉得收获颇多,我很荣幸作为五三班家长参加张老师的讲座,很早就知道张老师在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亲身经历才知道果然名不虚传。

接来下我从下面几点谈下心得吧!在“该不该打孩子”方面,家长们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些认为犯错误就该打,有些人为不该打,在张老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的分析下,我明白了可以打孩子也是有前提的:第一,在不生气的时候打;第二,必须让周围的环境保持统一;第三打完后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误是要承担后果的。

我深深的知道以前在管教孩子方面自己做的是多么的不好,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我是家长,孩子要无条件的听话,最后是孩子害怕了,而不是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我也知道了,孩子的话要积极的回应,回应代表了对孩子的关注,而不是想理就理他,不感兴趣就不回应那,那样会伤害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都想把自认为最好的爱给与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成了偏激的爱,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枷锁。

孩子不爱吃青菜的时候我就会吼孩子,“你要补充维生素啊,吃青菜皮肤变白啊”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知道0~6岁孩子要多吃些粗纤维的食物,孩子通过咀嚼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对于偏食不必太放心上。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孝顺”,张老师告诉我们“孝道”更是我们在孩子身上应该灌输的思想,他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了什么是“孝”,“孝”的本质是让父母不能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要想尽办法让父母放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家长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写作业家长在一边看着,表面上是重视孩子学习,岂不知道孩子对家长的这种行为很抵触的,我们只用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即可。

孩子的心里是纯洁美好的,我们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多说些美好和善的东西,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负面信息带给孩子,在家庭成员中,我们要把家里每人对孩子的爱传递给孩子,在老师那里,我们要把老师对孩子的喜爱和无私传递给孩子。

母亲的角色与职责

母亲的角色与职责

妈妈和爸爸哪里不一样——母亲的角色与职责(一)家庭教育中,妈妈们究竟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该负起怎样的职责呢通过切身的经验和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我将妈妈们该担当的角色和该负的职责总结为下面几点。

1. 好妈妈是“教官”——管理孩子的角色常言道:“慈母多败儿。

”意思是说,妈妈无原则地宠溺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成才,反而会导致孩子向恶性的方向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始终人外,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就要适当地严厉一些。

每当我提到“好妈妈是教官”这一点时,总会有妈妈笑着驳斥我:“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大多是温柔和慈爱的代名词,怎么能担当‘教官'这样的角色呢”的确,论起“教官”这类比较严肃的角色,大多数妈妈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正经、权威的形象似乎比妈妈更适合担任这个“黑脸” 。

然而,让我说,妈妈们要是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也曾多次提到过,在情感方面孩子更多的亲近妈妈。

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爸爸严厉地批评孩子,孩子听是会听,但是他的心里往往就会生出那么一点儿小别扭、小隔阂;然而,换成妈妈去说,结果则大不相同。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次专门的调查:问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家里爸爸和妈妈谁会更多地批评你你的感受如何在家里经常被爸爸批评的孩子这样说:我讨厌爸爸板着脸训人的样子,太可怕了!在家里经常被妈妈批评的孩子这样说:妈妈说了是为了我好,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思。

妈妈们或许会对此不解: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一直担当着权威的爸爸教育,却没有妈妈教育更起作用呢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家庭生活当中,妈妈和孩子接触最多、关注最多、情感也最深。

一百个孩子中,几乎有一多半在情感上都会更倾向于自己的妈妈。

妈妈和孩子的之间的情感出自天然,很难割裂。

当孩子出现问题、犯了错误时,如果爸爸严厉批评了孩子,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妈妈去说,孩子则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反而会觉得妈妈说得是有道理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接触过很多处于青春期,有着严重叛逆情绪的孩子。

孩子成长 拒绝错爱

孩子成长 拒绝错爱

妈 妈 想 用 爱 耒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你建 一 所 房 子 那 里 面 写满 了同 情 怜 悯 和 帮 助 爸 爸 想 用 真诚 耒 为你 建 一 道 城 墙
墙 上 写 满 了善 良. 慈 爱和 慷慨
然而 , 有 多少父母 却把有毒的爱给 了孩子 ?近年 来 , 无论是青 少 年犯罪还是 自杀事 件 , 那一桩一桩血 的事 实 , 像针一般扎进我们 的眼
是很 典型 的孩 子被 宠坏 的事件 . 社会 上 他一人 享 用 . 爸爸 妈妈 、 爷爷 奶奶 可 以 应给 孩子 讲 3 个故 事 才把饭 吃 完。孩 子
类似 的还 有很 多 , 这 激 起 了社 会 对 父 母 不过 生 日. 孩 子过 生 日得 买大蛋 糕 . 送 的心理 是 . 你 越央 求他 . 他 越扭 捏作 态 . 习 惯 于 不但 不能 明辨 是非 , 更培养 不 出责任心 溺爱 孩子 的强 烈声讨 . 也 引发 了人 们 对 礼 物 … … 这 样 的 孩 子 自 感 特 殊 .
右 腿 .造 成 其 母 严 重 烫 伤 。 因 而 .被 宠 坏 了 的 孩 子 总 是 层 出 不 穷 。
轻易 满足
孩 子 要 什 么就 给 什 么 .有 的父 母
警惕 1 0大典 型溺爱行为
还给 幼儿 和小 学生 很 多零花钱 。 这 种 孩
无独 有 偶 .最 近 一 则杨 丽 娟 追星
受 、浪费金 钱 和不体 贴他 人 的坏性格 .
特殊 待遇
孩 子 在 家 庭 中 的地 位 高 人 一 等 .
并且 毫无忍耐 和 吃苦 精神 。 祈 求央告
家 长 边 哄边 求孩 子 吃饭 睡 觉 .答
“ 铁 钎 刺母 “ 、 ” 杨丽 娟追 星 ” .都 处处特 殊 照顾 . 好 的食 品放在 他面 前供

母亲的角色与职责

母亲的角色与职责

妈妈和爸爸哪里不一样——母亲的角色与职责(一)家庭教育中,妈妈们究竟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该负起怎样的职责呢通过切身的经验和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我将妈妈们该担当的角色和该负的职责总结为下面几点。

1.好妈妈是“教官”——管理孩子的角色常言道:“慈母多败儿。

”意思是说,妈妈无原则地宠溺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成才,反而会导致孩子向恶性的方向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始终人外,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就要适当地严厉一些。

每当我提到“好妈妈是教官”这一点时,总会有妈妈笑着驳斥我:“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大多是温柔和慈爱的代名词,怎么能担当‘教官’这样的角色呢”的确,论起“教官”这类比较严肃的角色,大多数妈妈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正经、权威的形象似乎比妈妈更适合担任这个“黑脸”。

然而,让我说,妈妈们要是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也曾多次提到过,在情感方面孩子更多的亲近妈妈。

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爸爸严厉地批评孩子,孩子听是会听,但是他的心里往往就会生出那么一点儿小别扭、小隔阂;然而,换成妈妈去说,结果则大不相同。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次专门的调查:问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家里爸爸和妈妈谁会更多地批评你你的感受如何在家里经常被爸爸批评的孩子这样说:我讨厌爸爸板着脸训人的样子,太可怕了!在家里经常被妈妈批评的孩子这样说:妈妈说了是为了我好,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思。

妈妈们或许会对此不解: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一直担当着权威的爸爸教育,却没有妈妈教育更起作用呢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家庭生活当中,妈妈和孩子接触最多、关注最多、情感也最深。

一百个孩子中,几乎有一多半在情感上都会更倾向于自己的妈妈。

妈妈和孩子的之间的情感出自天然,很难割裂。

当孩子出现问题、犯了错误时,如果爸爸严厉批评了孩子,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妈妈去说,孩子则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反而会觉得妈妈说得是有道理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接触过很多处于青春期,有着严重叛逆情绪的孩子。

允许孩子出错

允许孩子出错

允许孩子出错作者:孙晓红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说有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却非常积极。

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

多好的理念!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就是从“出错”到“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允许孩子出错,出错是孩子的权力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或失误。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

那些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的认识结构水平上却是合理和“正确”的。

例如:幼儿面前摆了6片梧桐树叶和3片桃树叶,教师问:“小朋友看一下,是桃树叶多呢还是梧桐树叶多呢?”幼儿在想:“老师在问我梧桐树叶多还是桃树叶多。

”于是他就会回答说是梧桐树叶多。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当一个前运算幼儿说梧桐树叶多时,他是相信真真切切摆在他眼前的实物。

由于他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容纳整体与部分,所以,他不能考虑最初教师提出的问题,他是按照他的理解向自己提问,因此他的注意力就在部分与部分的比较上。

教师不接纳幼儿的错误,对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是不利的,教师永远接触不到幼儿的真实认识水平,也就无法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后他们会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而不是从探索中寻找答案。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吗?是的,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有时,错误也是美丽的,由错误走向价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允许孩子出错,给予孩子自信出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出错后的幼儿是最忐忑不安的时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丢失学习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

教师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读后感

教师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读后感

教师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读后感英文版"Teachers Returning the Right to Grow to Children: A Review"As I finished reading "Teachers Returning the Right to Grow to Children," a profound sense of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filled my mind. The book, written by an experienced educator, explores the idea of empowering children to take ownership of their 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being passive recipients of knowledge.The author argues that teachers often unknowingly strip children of their agency by dictating what they should learn, how they should learn, and even when they should learn. This approach, while efficient in the short term, can have long-term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 children's motivation, creativity, and self-esteem.Instead, the author advocates for a more child-centered approach, where teachers act as facilitators and guides, rather than dictators. This approach empowers children to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take risks, and make mistakes, all of which are crucial for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As a teacher, I found this book incredibly eye-opening. It challenged me to rethink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onsider how I can better support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 realized that by giving children more agency and control over their learning, I not only help them to become more engaged and motivated learners, but also foster a sense of autonomy and confidence that will benefit them throughout their lives."Teachers Returning the Right to Grow to Children" is a must-read for any educator who wants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equitabl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t reminds us that children are not empty vessels waiting to be filled with knowledge; they are active agents of their ownlearning and growth. By embracing this philosophy, teachers can help children to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become the confident, autonomous learners they deserve to be.中文版《教师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读后感阅读完《教师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反思和自我审视。

不知如何爱孩子,这些方法教会您

不知如何爱孩子,这些方法教会您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当您不知如何爱孩子,看看以下这些方法:(1)目光注视孩子:不管是什么样年龄段的孩子:都是非常需要家长的鼓励的。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家长恶狠狠的目光,孩子会认为家长这是不爱他的表现。

所以为了孩子,不妨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用爱的目光注视他,鼓励他,告诉他爸爸妈妈都是爱他的。

(2)微笑面对孩子:微笑面对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性格会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孩子的自卑,其实有时候是由于家长太过苛刻,总是板着一张脸,所以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所是处,总是做什么错什么。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妨微笑面对孩子,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解决的方案。

这对家长和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3)心情倾听孩子: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不同,但是孩子同样需要被倾听。

当孩子想告诉你他的烦恼或者小秘密的时候,千万不要对他的一切失去兴趣,也不要用忙作为借口,去拒绝参与他的成长。

孩子想问题很简单,要知道,他想告诉你他的秘密或者烦恼,是真的非常相信你。

所以你不妨多点耐心,去倾听他的心事。

(4)眼睛发现孩子:中国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

这种方式是会被孩子留下永久的阴影的。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有短处,不妨多发现孩子的长处,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期待,让孩子在你的欣赏中得以自信起来。

(5)细节感染孩子:孩子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模仿父母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长得好,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

比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吃苦耐劳这些品德,只有父母身上具备了,孩子才能快速去接受这些美好的品德。

(6)语言鼓励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鼓励的,尽管孩子从来不说。

相信天底下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不妨把爱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也让他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

(7)渴望调动孩子:对孩子寄予期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

相比起什么都不期待的家长,孩子们更希望家长对自己有一些要求,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关注了,才会有动力去做好。

幼儿园课堂教育经验心得分享

幼儿园课堂教育经验心得分享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钟爱受到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干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更好的运用这一方法,多多鼓励孩子,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课堂教育经验心得分享五篇,仅供参考,希翼对你有所匡助。

幼儿园课堂教育经验心得分享 1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每天除了要照应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外,我们还得努力工作赚钱,请允许我说的这么直白。

在当今这个社会多么理想化的事情都是建立在已金钱为基础上的!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每一个家长都会努力的!首先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绝不能时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怖、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

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浮现偏激行为现象。

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其次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她没有明显匡助作用的事情,也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

固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末容易,特殊是忙起来时,就只顾大人的威严了,我自己烦躁时也常犯这样的错误。

教育与培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两个部份。

孩子的思量是在好奇和兴趣中产生,家长千万不要磨灭孩于闪光的苗头。

针对孩子的好奇心或者各种千奇古怪的问题,每次我们都做到耐心回答,并和孩子一道观察等,使他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开动脑筋。

孩子的各种兴趣如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球、等,我们都让她去尝试、去锻炼。

每一个孩子都有特长,家长应扬长避短,善于挖掘孩子的优势,进行故意识的培养。

我认为家长要熟悉或者擅长孩子特长的相关内容,引领并鼓励孩子一道坚持学习下去,我相信收获一定不菲。

最后我们在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带孩子去超市,生活广场了,让孩子很好的了解社会,比如告诉她不能随便扔垃圾,自己吃的瓜皮果壳有扔到垃圾桶,看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有认识的小朋友要把好吃的东西一起分给小朋友。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第一部分不当的教子方式本部分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14句话或者做法做了一些讨论,这些话经常挂在当家长的嘴边,其中很多话因为我们早就习以为常而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当然我们更不会认识到它们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在我们学会如何教育小孩子之前,我们最好先学会如何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身心。

其实孩子就像你家院子里的小树,你只要不去伤害它,它自己就能长的很好,它自己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一、“不打不成器”孩子是需要严加管教的,对孩子的纵容只会毁掉一个好孩子。

但是很多家长通过责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类父母属于专制型父母,他们倾向于控制、惩罚、严格与冷漠,他们的话就是圣旨。

他们崇尚严格的、无条件的服从,并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意见。

尽管体罚可以得到即刻的顺从,孩子通常会立即中止导致挨打的行为——但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副作用。

责打通常伴随着低质量的亲子关系,孩子和家长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严重的不良行为,以及更多的反社会行为。

经常挨打的孩子不太可能发展出自己内心的是非感。

此外责打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范例,让孩子觉得暴力是可以接受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专制型父母的孩子更倾向于性格内向,表现相对较少的社会交往。

他们不是非常友好,经常在同伴中表现出不自在。

如果是女孩会特别依赖父母,若是男孩则往往表现出过分多的敌意。

建议:不要在愤怒的时候管教孩子。

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给他讲他能够理解的道理。

划定明确的界限,告诉他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

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这是一种过分的,对孩子的胡乱夸奖。

当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妨碍孩子的成长。

因为所有的夸奖都是基于语言层面的,而你的意思一旦披着语言的外衣从你的身体中走出来,那就会成为压力。

而且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夸奖往往是没有针对性的,孩子哪怕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功就开始大夸特夸,太多、太滥的夸奖会让孩子慢慢地失去对夸奖的兴趣。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收养片中男主角1900的那位黑人水手——丹尼,在1900的成长过程中,对1900的那些奇思妙想始终没有用语言去评价,他总是对孩子的言行充满极大兴趣的报以大笑而从来没有夸奖过1900。

荷香好家长观后感

荷香好家长观后感

荷香好家长观后感《荷香好家长》观后感今天,我看了“国际大奖小说”之一的沈石溪老师写的《荷香好家长》这本书。

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父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孩子犯错误时要用爱心去化解他们的矛盾;但当发觉孩子在偷东西时也不能对其粗暴无理地责骂和体罚。

下面就简单谈几点:1、如果你没有管教孩子的权利与义务,那就请把“做人”还给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包括成年人。

在所有的犯罪案件中有70%以上是由于孩子在模仿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或者失败时,只要改正并且及时道歉,他们就可以得到原谅。

为什么我们必须忍受失望呢?他们为什么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呢?当然,这些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孩子们才存在。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变得十分绝望,甚至难以相信我的孩子会做这种事。

但这又怎么办呢?虽然在我们发怒之前已经准备了足够的话语,但是仍然阻止不了我们动手打他们。

于是愤怒爆发了,打斗开始了。

即使一直警告自己别太激烈,否则自己将受到惩罚,但这种血腥的场景却真切地映入眼帘。

虽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早就料想到会有这一刻,但等待发泄的冲动战胜了内疚,大喊着要杀死这个小家伙,似乎才痛快淋漓。

一位家长曾告诉我们,她恨透了自己儿子的恶行,但是最终她选择了宽恕。

她向孩子表示:希望我们永远像现在这样亲密无间——我们都会为了爱彼此牺牲自己的愿望。

2、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辱骂孩子,更不能动辄打孩子。

作为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往往会脱口而出,没完没了地批评,一次两次倒还罢了,连续不断,直到把气消了为止。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在这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听到这句话。

有关研究显示,每一名儿童身上,都具有攻击性倾向,尤其是当自己遭遇危险或不顺利时,它就会跳出来捣乱。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孩子会逐渐学会抑制这种反抗意识,如果他能从幼儿园或学校顺利毕业,成功考上高中、大学,进入社会工作,也许,当他碰到某件事情令他感到恐惧时,他仍旧能运用抑制力量保护自己。

幼儿矛盾冲突时教师的三种角色

幼儿矛盾冲突时教师的三种角色

20191、2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共处一室,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同伴冲突是幼儿人际互动的一种方式,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自然历程。

科学解读与合理利用冲突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在幼儿园,幼儿同伴冲突时常伴随教师的干预,而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否科学适宜,是影响同伴冲突能否发挥积极意义的重要因素。

有关专家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在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干预简单粗暴,以尽快制止冲突为主要目的,干预方式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干预效果不佳以及教师干预行为易受家长影响,等等。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让矛盾冲突促进幼儿成长?教师在幼儿矛盾冲突中应该担任什么角色?下面结合案例来说说幼儿矛盾冲突的三种情形以及教师所担任的三种不同角色。

一、关注矛盾冲突中的肢体碰撞,做矛盾冲突的接纳者案例描述:在盥洗室排队洗手时,宁宁往前一挤,碰到了韬韬,韬韬的膝盖撞到了水池,韬韬回过身一拳打在了宁宁的手臂上,宁宁立刻叫了起来:“你为什么打我?”并一拳打了回去。

韬韬说:“是你先挤我的。

”接着又是一拳。

我见状把两个孩子喊出队伍,说:“你俩的事先到午睡室处理,不要影响后面的小朋友洗手。

”到了午睡室,两人还是喋喋不休,谁都不甘示弱。

宁宁说:“我又不是故意挤你的,是后面小朋友多,我想往前走一点。

”韬韬说:“你挤过来撞了我的腿啊!”宁宁说:“我又不知道会撞到你,你把我的手打疼了。

”我问:“这次打架,你们学到了什么?”看着自己红红的手臂,韬韬说:“打架会让两个人都受伤。

”宁宁说:“这样打来打去也没意思。

”我又问:“除了打架,刚才的事还可以怎样解决?”“我们可以跟对方说对不起。

”宁宁继续说。

“你们都有错吗?”我故意问。

韬韬点点头:“他挤了我,我打了他。

”“哦!那道歉了吗?”我问。

“嗯!”他俩异口同声。

“可以了,去吃饭吧!”我建议道。

两人如释重负。

分析反思:发生这类冲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幼儿不会表达和不会与人交往引起的,有的是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引起的,还有的是无意间伤害到别人引起的……不管是哪一种原因,矛盾冲突中的肢体碰撞本身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并不能让孩子解开心结,在教师看不见的情况下肢体冲突会再次发生。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读后感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读后感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读后感爱与溺爱的界定,她说,爱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是管制、包办、批评。

当她给出这几个词,我想到了一些事儿。

虽然我也会去看育儿书,但有些书确实是反自然养育的,我同样也用过一些错误的方法,深刻的是孩子的哭闹,我忘记了因为什么具体的事,可能是长辈带娃的观念以及孩子的哭闹,让我使用了一个当下时髦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哭,哭够了就不哭了,再处理事情。

后来我明白了,让孩子哭也需要场景感受,如果一直不理,确实容易有被抛弃感,那么一点点的世界,容易越来越崩溃,钢筋水泥的建筑不是自然,建筑可以将情绪包裹得密不透风,压抑在心里。

如果人类的情绪可以马上治愈,那一定是身处自然环境,情绪被自然消散,身心得以放松,成长变得更从容。

自由,拟定一个界限,给孩子自由就变得容易,怎样的做法才是自由?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在听说“三权”之前,我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后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可以事先说明,过程中尽量不提醒,尊重其选择,平静接纳结果。

这些词有时候会忘记,回到潜意识行为,所以得隔三差五提醒自己。

宽容,也可以说是原谅吧,我喜欢用“宽容”这个词来表扬孩子,有时候我做了可能会让孩子生气的事,最终孩子并没有生气,我就赶紧说我做了什么,孩子没有生气,这叫做对妈妈的宽容,还要谢谢孩子。

有时候感觉自己挺傻的。

欣赏,我想到了眼神中的爱意,很多时候,我喜欢静静地看孩子,可能他在玩儿拼图或者画画等,我们没有交流的时候,一段时候后我会感慨说:你认真的样子真美。

有种恋爱脑的感觉,可能孩子就是这样慢慢一次又一次被我爱上的吧。

管制,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措手不及,细细一想,在孩子吃糖这件事上,我有过管制,就餐时间得先吃正餐之后才能吃糖果,家里糖果总也断不了,有时候觉得小孩子的包里有糖就足以让其开心一天,为什么要没收所有关于甜的快乐?对我来说,这像是世界难题,不解了吧。

包办,无意识包办,特别是赶时间的时候,穿戴快速出门,后来我调整为提前准备,留好等待的时间,有了孩子以后,好多时间都是“浪费”了的,所以我才养成总是去观察孩子的习惯,看着他的慢动作,好像时间是永恒的,随意洒落在他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错的权利还给孩子
孩提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时代。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过程中的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

于是,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

那位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
-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更何况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呢?成人应该意识到,孩子犯错误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泼好动的孩子不犯错误,才真是不正常呢。

- -
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不讲卫生,欺负弱小,不懂得爱护公物等;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如何适应环境、生活、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犯。


为,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假如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或依赖于父母。

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不犯错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错,也不会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改正错误的道理。

-
-
或许,“鼓励孩子犯错”的观点会受到许多中国父母的排斥,他们会觉得这样不可理喻。

其实,鼓励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儿童的悟性都是从错误中得来的,这与“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古训如出一辙。

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违法乱纪等原则性的错误,而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的稚嫩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弯路。

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历经了无数次失败,也可以说犯了无数个错误,才使他最终“悟”出了“钨丝”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发明了电灯。

-
-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聪明,十全十美,希望他们永远做一个乖孩子。

然而,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充满爱意的,也是错误的,自私的。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以个人的喜好左右儿童的成长,应该以儿童的成长需要为根本,辅助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统一。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孩提时代多犯一些错误,父母对此应该抱着
宽容的态度,小时候犯错是为了保证孩子在踏上社会后少犯致命的错误。

-
-
然而,少有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每当孩子犯错之后,成人轻则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责:“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人家孩子都那么乖,你却怎么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错天天有,大错常不断,你真是个坏孩子啊?你真给爸爸妈妈丢脸啊!我们真后悔把你生出来啊!”重则一番惩罚和打骂,让孩子幼小的身心饱受摧残。

试问,这些做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
-
父母是否想过,当孩子一开始犯错的时候,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会努力地想要改正呢?只是生活无常,成长中的孩子没有太多经验,遇到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之后,他们在新事物面前总会表现出不知所措。

孩子带着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处理。

这个时候,他们会出自本能地保护自己,很可能会因此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措施,从而把本想处理好的事情给办坏了,甚至伤害了他人。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分析原因,帮助或指引孩子找到正确的做法。

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只会让他们失去信心,从心眼儿里认定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认为永远也改不好了。

这样一来,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无端地被父母定性为坏孩子,一个个坏孩子真
的就诞生了。

-
-
孩提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时代。

成人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在思想上正确地引导孩子,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去犯一些错误。

孩子犯错并不是件坏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好事。

孩子犯错是因为他的无知,成人刚好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好好地教育他,这种教育对他将来踏上社会后不犯同样错误是绝对有帮助的。

-
-
当儿童因为无知犯错的时候,成人切忌轻易给他们下定义,比如觉得他的品性有问题而轻易放弃对他的教育。

父母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认真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其犯错误的根源在那里,犯这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他有什么样的危害性等。

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后,再找机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过程中尽量心平气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做人与做事,也能够健康自信地成长了。

-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过程中的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
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但不能放任孩子犯错,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但也不能时刻规范儿童的言行,决不允许孩子犯错。

这两种做法都是极端而错误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 -
成人不要忽视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儿童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感染,会激励孩子成长,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当孩子犯错之后,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惶恐,如果成人在此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诚恳的提醒、有效的点拨,孩子便会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喜欢向父母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快乐和忧愁,喜欢和父母协作努力,争取成功。

融洽亲子关系,会孕育出巨大的教育亲合力。

此外,成人之间发生冲突或矛盾的时候,切莫影响到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扭打、摔东西等,更不要盲目地把怒气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其大打出手或是恶语中伤。

这么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给他造成伴随他一生的心理阴影。

-
-
孩子身心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包括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及差异性等。

父母应首先尊重这些规律,关注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产生的量和质的变化,不断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开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能。

同时,还要认识到,孩子作为发展的人,还是不成熟的人,不能要求他十全十美,对
他求全责备,要鼓励他从缺陷与矛盾中找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把孩子作为一个发展的人对待,就要理解他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他犯错误,使他明白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让他彻底放下“怕错误”的包袱。

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孩子想象和创造的激情,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

--
一对美国父母看着孩子正在错误百出地做游戏,却坦然地作壁上观。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

这么快就告诉他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其失败后获得的认知的满足感,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确立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的现代育人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完善自我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孩子成才必备的也是最基准的条件。

-
-
鼓励孩子犯错误,就要求父母放弃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大胆地试,不要因为他们做不好、易出错误就越俎代包,更不能因为他们一个天真的想法犯了错就横加指责,甚至棍棒相加。

只要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创新,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就应该
允许并鼓励他们犯一些“天真”的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培养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于成为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弱者。

-
-
父母要对教育好孩子尤其是个性很强、易犯错误的孩子充满信心。

也只有父母首先充满信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来,父母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