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环境土壤学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石油类 人为源: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废弃物、污水灌溉等 自然源:石油溢流 土壤、地下水 引起恶心、头晕、晕眩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 药品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水、污泥和粪便,垃圾渗滤液 大气、水和土壤中均有残留 引起微生物选择压力和抗药性 13.试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特征及其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和灌溉,从农田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造成土壤、大气、水体污染。特征:①分散性和隐蔽性(危害要经较长时间才表现,不易察觉;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控制: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有效利用;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③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④加强宣传引导;⑤技术更新;⑥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 14.试分析设施菜地连作生产障碍的成因与表现。 设施菜地的连作障碍导致生产不可持续、环境问题严重。成因:农业生产上过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复种指数高及长期连作导致。表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突出;土壤盐渍化、酸化,土壤质量恶劣等问题致大棚废弃;养分供应不平衡致蔬菜品质下降,农产品安全受质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5.试分析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①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②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③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④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16.试述设施菜地退化土壤阻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①设施菜地根结线虫的阻控策略:物理防治:致死温度55℃-热处理(热水浇灌、蒸汽处理)、太阳能高温覆膜消毒处理;化学防治:毒害线虫-如化学试剂(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硝基氯仿等),但有残留;栽培管理:切断线虫寄主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休闲处理,甜玉米、苏丹草填闲、筒篙、蓖麻与番茄间作;厌氧条件:如淹水; 生物防治:破坏线虫自身结构,抑制线虫繁殖,如:采用细菌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抗性品种及种植诱捕作物。②改变种植模式可有效削减连作障碍;③设施菜地填闲植物的选择与优化;④根层调控与养分管理:根层土壤养分浓度、根层土壤养分相对比例、根层土壤养分形态、适宜的根层环境、根系与水肥供应空间匹配。 17.试述污泥土壤利用的分险。 ①重金属:a.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b.使重金属的形态在土壤中更稳定;c.使重金属向地下水和植物迁移;②N、P:污泥中含有大量NP营养元素如不能被植物及时吸收,会污染水体和地下水;③盐分:盐分过高会破坏养分间的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对植物根系的伤害;④病原菌:未经处理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加速植物的病害传播;⑤有机
土壤学课后作业答案
土壤学课后作业第十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质,维护水和空气洁净的能力;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体健康所制订的土壤中污染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含量值。
(3)土壤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4)土壤单项污染指数评价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
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污染物积累趋势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的调查评估工作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污染物的不同暴露途径?3、国家1995年出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划分为几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4.简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不同PH值下污染物浓度的理由。
5.污染土壤的毒理学评价的影响因素(1)土壤性质(2)实验生物(3)摄入途径第十一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1、名词解释(1)物理修复以物理手段为主体的移除、覆盖、稀释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 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及危害.
本标准仅对土壤中镉、汞、铬、锌、砷、铜、铅、镍、六六六、DDT 10项指标做了规定,对其他重金属和难降解危险性化合物未做规定。
固体废弃物在掩埋或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滤沥液进入土壤, 能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危害土壤环境。
矿业工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损失土壤资源 污染土壤环境: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 弃物等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性的影响。 引发和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 ➢挖掘采剥改变了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加剧 了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一般,一级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
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价类似一级评价,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少。
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
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
2.相关性原则: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各子系统间的联系性质、方式及联系 的程度,判别环境影响的传递性,逐层逐级传递的方式、速度和强度。
3.主导性原则:必须抓住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起的主要土壤环 境问题。
4.动态性原则:土壤环境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不同建设 阶段的环境影响的迭加性和累积性、影响的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的 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与危害研究
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与危害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再进一步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土壤生态修复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植物生长提的媒介,是生物的栖息地[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当污染物浓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土壤环境便会恶化,危及人类与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即为土壤污染[2]。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机物的合成与使用得到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工业废物、农药、化肥及激素类物质对环境的输出不断增加,具有高毒性、高累积、难降解、可远距离迁移的有机污染物,一旦进入食物链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3]。
土壤往往是有机污染物主要的聚积场所,积聚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大部分有机污染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对土壤内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生态危害,以期为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帮助。
1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土壤有机污染以农药类、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等有机化合物污染为主,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全氟化合物、短链氯化石蜡、五氯苯等也逐渐引起关注[4]。
土壤有机物污染物主要来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人为产生的,如化石能源的不完全燃烧是目前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二是自然产生的,如火山活动和森林火灾也可产生一定的多环芳烃。
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如下:[5](1)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来源于农药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
(2)多环芳烃类。
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
(3)多氯联苯。
来源于化工生产、电力变压器、大气颗粒沉降。
(4)二噁英。
来源于废物焚烧和化工生产。
(5)石油类。
来源于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存储、产品不当使用及其废弃物的处置。
环境土壤学
●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成土过程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矿物。
粘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通、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根土比: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ESP: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土壤eh: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土壤学是土壤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态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特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3. 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等。
4. 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5.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和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
6.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改良等。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2. 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方法2.1 土壤颜色的意义及分类方法2.2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2.3 土壤的剖面特征及土层划分方法3. 土壤的物理性质3.1 土壤颗粒组成与颗粒分析方法3.2 土壤的孔隙性质及其对水分和空气的影响3.3 土壤的重力、毛细和保持力水分4. 土壤的化学性质4.1 土壤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4.2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及其含量测定4.3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分析方法5. 土壤的生物学特征5.1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作用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及作用5.3 土壤植物的分类及作用6. 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1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方法6.2 土壤改良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将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土壤样品的取样和实验分析,加深学生对土壤性质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10=30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240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环境土壤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壤形成与演化: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演化规律。
土壤形成包括物质输入、转化、迁移和累积过程,其中受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土壤物理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密度、孔隙度、渗透性等。
这些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能以及植物根系生长的适宜性。
3.土壤化学性质:环境土壤学关注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与环境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等指标都是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4.土壤生物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
土壤生物可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等关键过程,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5.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土壤对水分的调节、养分的吸附与释放、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
6.土壤修复与保护: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与技术。
土壤修复包括恢复受污染土壤中的生态功能,如清除有害物质、提高土壤质量和恢复植被等。
土壤保护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措施,避免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但其研究内容与其他环境科学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化学等相互交叉。
它在环境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功能和特性,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
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化学品、农药、工业废料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对环境土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土壤的物理性质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的孔隙结构和颗粒大小会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速率。
一般来说,粒径较小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有机污染物在这些土壤中容易被吸附和拟在颗粒表面上,从而减缓其迁移速率。
另外,土壤的水分状况也会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产生影响。
水分对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明显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有机污染物与土壤颗粒的相互作用。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还受到化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pH值可以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有机质富集的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强,而高pH值的土壤则会降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此外,有机污染物还受到土壤中其他离子和溶液成分的竞争吸附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存在的铁、铝等离子会与有机污染物竞争土壤表面的反应位点,从而降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是影响有机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源,促进其分解和降解,从而减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速率。
此外,微生物还通过生息泵效应、胞外多糖物质的产生等方式,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和结构,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除了土壤内部因素外,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例如,气候条件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降雨事件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变化,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扩散速率。
温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速率也有影响,进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环境土壤学教材
可以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环境土壤学》。
这本书以处在陆地生态系统枢纽环节与中心地带的土壤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修复与调控技术。
这本书由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组成,共17章。
基础篇包括绪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污染等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原理篇包括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氟、硒、碘与人体健康。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等内容。
应用篇包括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利用,污水灌区土壤修复理论与实践,工矿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与防治等具体技术和应用案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目录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教材。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合成 化合物
胃毒性农药 触杀性农药 内吸性农药 薰蒸性农药 特异性农药 (驱避、引诱、 拒食、生长调 节)
天然 有机物
生物源 农药 抗生素 生物 农药
农药类型
有机氯农药 氯代苯 氯代甲撑茚制剂 有机磷农药 磷酸酯 硫代磷酸酯 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 磷酸胺和硫代磷酸胺类
六、其他重要有机污染物 增塑剂:
酞酸酯类化合物(PAEs)(邻苯二甲酸二 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 来源:农膜及其他废弃塑料制品、工业 烟尘沉降、污灌; 致畸、致突变,土壤-植物系统。
六、其他重要有机污染物 染料类
工业废水排放、污灌、污泥和堆肥; 较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导致土壤黏粒稳定性增强, 加重水土流失; 使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范围扩大。
常见有机氯农药及半衰期
氯丹(Chlordane )
产生于1945年,是广谱杀虫剂,广泛用于各类农作物, 包括蔬菜、小谷、玉米、马铃薯、以及水果和油、糖、 麻类作物;同时,氯丹广泛用于白蚁防治,用来保护 森林、木结构建筑、堤坝和地下电缆。 土壤半衰期~1-4年;
影响神经系统,损害免疫系统;
二噁英类物质毒性当量评价
五、石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污染物是指石油在开采、运输、装卸加工 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泄漏和排放石油引起的污染, 主要发生有海洋,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 形成油漠,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 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 来源:石油开采、运输、加工、储存、使用、废 弃物处置影响土壤通透性; 毒性: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
非故意产物(副产物),主要在燃烧过程和含氯工业中产 生,如:金属冶炼,城市、医疗和危险废物的焚烧,苯氧 酸除草剂、PCBs和氯酚生产中的副产物; 土壤半衰期:10-12年; 一种致癌、致畸、损害生殖和免疫系统。
四、二噁英和呋喃(Dioxins and Furans )
主要排放来源: 废物焚化炉,包括都市生活废物、危险性或医 药废物或下水污物的共同焚化炉; 燃烧危险废物的水泥窑; 应用元素氯或可生成元素氯的化学品作为漂白 剂的纸浆生产; 冶金工业中的热处理过程,铜、锌、铝、金属 烧结等。
全球合成化学品产量逐年上升 世界上每年合成的近百万新化合物中约70% 为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土壤有机污染物概述
有机农药 石油 塑料制品 染料 表面活性剂 增塑剂 阻燃剂
一、农药
• 农药是各种杀菌剂、杀虫剂、杀螨剂、 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制 剂的总称。
按主要防治 对象分类 杀虫剂 杀螨剂 杀菌剂 杀线虫剂 除草剂 植物生长调节 剂 杀鼠剂 杀软体动物剂 按作用 方式分类
六、其他重要有机污染物
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烷基苯磺酸盐; 以污灌和污泥方式进入土壤;
较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导致土壤黏粒稳定 性增强,加重水土流失。使农药和重金 属的污染范围扩大
六、其他重要有机污染物
废塑料制品:主要成分聚氯乙烯、聚苯 乙烯等; 塑料薄膜、快餐包装盒及包装塑料袋、 盒、绳等永久性“白色污染”; 破坏土壤结构、作物减产、品质受损、 破坏农田生态系统。
三、多氯联苯(PCBs)
& 土壤半衰期2-6年; & 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危害被大量证实,如 米糠油事件; & 估计全球累积消费量100-200万吨;
四、二噁英和呋喃(Dioxins and Furans )
PCDDs/PCDFs,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化合物。由 于氯原子可以占据环上8个不同的位置,从而可以形成75 种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异构体和135种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异 构体。其中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2,3,7,8-TCDD) 是目前已知的有机物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
不同含氯量的同系物的混合物,209个同类物; 一般PCBs工业产品均为混合物,不易分解,物理化学 性质高度稳定,耐酸、耐碱、耐腐蚀和抗氧化,对金 属物腐蚀、耐热和绝缘性能好。除一氯、二氯代物, 均为不可燃物质; PCBs被广泛用于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可作为变压器和 电容器的冷却剂、绝缘材料、耐腐蚀的涂料等;在热 传导系统和水利系统中作介质;在配制润滑油、农药、 油漆、油墨、复写纸、粘胶剂等中作添加剂;在塑料 中作增塑剂; 来源:颗粒沉降、肥料、农药。
作物利用10-30%
大气和水体20-30%
土壤50-60%
农药利用情况图
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
常见有机氯农药及半衰期
DDT
产于1942年,二战时期广泛用于防治疟疾、斑疹伤寒 等传染疾病,保护士兵和民众。二战后,DDT被广泛用 作农业杀虫剂大量使用。因对生态系统尤其是鸟类的 显著毒害作用,70年代早期开始被各国禁用。但是, 因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疟疾病媒的防治中难以取代, DDT仍在应用,同时也作为另一种杀虫剂——三氯杀螨 醇的中间体。 土壤中半衰期~10-15年; 吞食或被表皮吸收时对人类和动物有毒; 全球累积消费量~30万吨; 65国家禁止,26国家限制生产和使用。
目前全球累积消费量大约7万吨;
115个报告国家中,57国禁止,17国限制生产和使用。
二、多环芳烃(PAHs)
石油、煤炭、木材、气体燃料等不完全 燃烧或还原条件下热分解产生强致癌物 [苯并(a)比]
三、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是联苯进行多氯代过程的产物。
三、多氯联苯(PCBs)
按来源分类
化合物类型 分类 有机氮化合物 有机磷化合物 拟除虫菊酯 氨基甲酸酯 有机硫化合物 有机金属化合物 酰胺类化合物 杂环类化合物 苯氧羧酸类 酚类化合物 脲类化合物 醚类化合物 酮类化合物 三氮苯类 二氮苯类 苯甲酸类 脒类化合物 香豆素类化合物 其他
矿物源 农药
Hale Waihona Puke 无机化合 物农药化学合 成农药
第二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 环境行为
有机物 特性
吸附/解吸、 挥发、渗滤、 生物吸收腹肌、 降解、非生物 降解
• 有机污染物的特 性、化学活性、 水溶解度、蒸汽 压、吸附特性、 光稳定性 • 土壤类型、有机质含 量、含水量、土壤结 构、PH、微生物种类、 氧化还原能力、离子 交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