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无答案)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 新版
2019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A.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决策失误C.限制专制皇权D.加强中央集权4.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质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5.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6.《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 新版-人教版
2019期中联考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 每题2分,24题,共48分)1、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
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
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 )A.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 B.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C.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 D.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2、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合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B. 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C. 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D. 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3、《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其中□□□□应为( )A.华约解散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经济改革4、21世纪的头10年,国际关系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先有“金砖四国”(BRIC),后有“前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ext-11),近来又有“灵猫六国”(CIVETS)之谓。
这些形象化的词语,指代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上影响力日渐上升的新兴国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新兴国家开始崛起B. 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D.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5、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 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B.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6、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2.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3.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4.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5.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正君心”B. “格物致知C. “本心体悟”D. “致良知”7.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说明:全卷共分三部分。
第一、第二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第三部分为双项选择题,全卷共70小题,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内服外服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2.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法制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王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上述材料中的“王”是指A.周文王B.周武王C.秦孝公D.秦始皇4.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权力高度集中 D.法律细密、严苛5.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的是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杯酒释兵权 D.胡惟庸案6.隋唐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求其宁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讨伐六国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8.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A.梭伦 B.伯利克里 C.克里斯提尼 D.苏格拉底9.在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十将军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10.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选拔人才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各机构相互制衡,减少决策失误 D.使君臣关系和睦11.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新形式B.利于调动每位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城邦内每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D.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12.罗马法是世界上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万民法》D.《十二铜表法》13.罗马法最辉煌、最完备的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凯撒B.屋大维C.查士丁尼D.戴克里先14.近代内阁制、政党制最早产生于A.中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A.皇帝成为国家象征 B.皇帝实际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16.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1791年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17.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新版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2. 右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C.西北地区已使用耕犁技术 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3.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4.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5. 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有利于小农生产稳定6.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7.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无答案) 新人教版新版
2019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理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B. 风力水车C. 筒车D. 水排3.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西周B. 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唐代早期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
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
圩田的大量出现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8.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
最新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这主要反映出(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B.司马光主张变革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B.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3.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稠密,共有240多万人。
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
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4.《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5.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7.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无答案) 人教_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范围必修二第一二单元分值 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3*26=78分)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B.秦朝 C.西汉D.战国3.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 D.②③④4.《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5.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6.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竞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C.政府奉行“农工商皆本”思想D.商业已经由“末”变“本7.在北宋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化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8.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高一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为1—48题,共60分,第Ⅱ卷为49-50题,共40分。
全卷共计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⒈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⒉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
第一部分(本卷共计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4分)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A.太尉 B.太守 C.刺史 D.司空3.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分封制C. 刺史制度D. 郡县制4. 中国历史悠久,完整的官僚体系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
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隋唐三省制B. 宋代三司使制C. 元代的行省制D. 明代“内阁”制度5.“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B.公民意识强烈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D.人文精神浓厚6.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说明:全卷共分三部分。
第一、第二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第三部分为双项选择题,全卷共70小题,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内服外服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2.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法制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王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上述材料中的“王”是指A.周文王B.周武王C.秦孝公D.秦始皇4.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权力高度集中 D.法律细密、严苛5.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的是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杯酒释兵权 D.胡惟庸案6.隋唐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求其宁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讨伐六国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8.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A.梭伦 B.伯利克里 C.克里斯提尼 D.苏格拉底9.在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十将军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10.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选拔人才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各机构相互制衡,减少决策失误 D.使君臣关系和睦11.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新形式B.利于调动每位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城邦内每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D.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12.罗马法是世界上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万民法》D.《十二铜表法》13.罗马法最辉煌、最完备的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凯撒B.屋大维C.查士丁尼D.戴克里先14.近代内阁制、政党制最早产生于A.中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A.皇帝成为国家象征 B.皇帝实际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16.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1791年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17.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新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6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4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封建社会初期,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君主土地私有制 B. 贵族土地私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 D.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5.“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6.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其目的是A.保护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 B.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C.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人利益7. 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
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 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8.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农业与土地的关系B.非常重视祭祀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情景的是 ( )A. 江南地区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筒车用于山地灌溉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C.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5.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6.“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海禁政策②重农抑商③盐铁官营④夜市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①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②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③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④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上述甲同学的阐述中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8.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5月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3.“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5.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藩属国贡品D. 官营手工业6.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8.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80分)1.雅典民主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公民大会B.元老院C.民众法庭D.五百人议事会2.下列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变迁表格中,“丙时代”对应的是( )A.古典时代B.王政时代C.共和时代D.帝国时代3.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立了灿烂的文明,位于今天南美洲的是A. 印加文明B. 阿兹特克文明C. 玛雅文明D. 爱斯基摩文明4.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 Dark Ages”的“The Middle Times”。
这一时期大约是A.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B.公元5—15世纪C.公元15—16世纪D.公元17—18世纪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6.右表是小明同学以王朝相似点归纳的专题。
它们的相似点是( )A.都城B.疆域C.开国者身份D.治国思想7.“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B.豪强势力,隐匿人口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8.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9.《哈佛中国史》将公元前221年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史,分为六个帝国时代,其中符合唐朝的历史特征的是( )A.早期中华帝国B.分裂的帝国C.世界性的帝国D.最后的中华帝国10.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与宋代文化达到“造极”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A. 创设科举B. 印刷技术改进C. 重文轻武D. 鼓励海外贸易11.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等级制度的森严C.皇权的独尊D.文化专制的扩展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6、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
这说明当时秦国()A. 商品经济已经形成B. 注重保护牛耕农业C. 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 农业生产最为发达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 人教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 、II卷之前,考生务必将相关项目填涂在答题卡内。
2.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内。
考生只交答题卡。
3.所有答项必须字迹工整,否则将酌情扣分。
4.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同学有意,校规无情。
遵守考纪,必备素养。
自信答题,收获满满。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农耕水平低,靠天吃饭C. 重视保护小农经济D.农业与土地的关系2. 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 B C D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4.《诗经》云:“千耦其耘。
”战国时期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井田制的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C.赋税制的改革 D.铁犁牛耕的运用5.【改编题】下图是宋代“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宋代经济以手工业为主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6. 【改编题】下面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个),从表中可以推出:……………………()A.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区域分工渐趋合理 D.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7.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A.汉朝B.宋朝C.元朝D.明朝8.【改编题】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新人教-新 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3.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
其原因不包括...()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政权的人心向背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稳定4.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
”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A. 手工业者B. 商人C. 农民D. 官僚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6.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得利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2.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3.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4.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5.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正君心”B. “格物致知C. “本心体悟”D. “致良知”7.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3.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
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C."市"门按时开关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7.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新人教-新 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3.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
其原因不包括...()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政权的人心向背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稳定4.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
”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A. 手工业者B. 商人C. 农民D. 官僚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6.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得利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理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B. 风力水车C. 筒车D. 水排3.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西周B. 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唐代早期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
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
圩田的大量出现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8.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是社会倒退的表现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10.《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大量私田开始出现B.助长了土地兼并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11.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2.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国有B. 地主土地所有C. 土地私有D. 土地兼并1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司母戊鼎战国勾内戈编钟四羊方尊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15. 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
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
参观南越王博物A.可能看到大量金属货币和纸币B.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可能看到陶器,也可能看到瓷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耧车播种16.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
这主要反映了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D.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1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青花瓷和珐琅彩等瓷器。
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A.汉朝B.清朝C.宋朝 D.唐朝18.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9.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反映了A. 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C. 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 私营工商业的兴起21.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
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
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
”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2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
这表明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23.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此谕主要强调应A. 重视官吏选拔B. 加重海关税收C. 重视海外贸易D. 放弃抑商政策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不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 坊市制度被打破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对外贸易税成为税收重要来源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25.《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26.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民族政权并立,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C.城市经济的发展,夜市的繁荣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27.“汉唐之间,民间将大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8.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29.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
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30.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秘色越器》)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31.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为零。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保护B.中国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英国棉纱、棉布的质量差D.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3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34.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35.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36.《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A.主张农工商并重B.主张“工商食官”C.坚持“重本抑末”D.肯定“重义轻利”37.“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
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A.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B.徽商附庸风雅的特点C.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38.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