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及《哈姆雷特》定稿
《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七、学生评议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PPT
《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1 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莎士比 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剧本问世以来,以其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 杂性、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语言艺术的丰富 和完美性,震撼了各国读者的心灵,影响深远,成为世 界文学的经典。
名言
1、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3、——I did love you once. ——Indeed, you made me believe so. ——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真的,您曾使我相信是这样。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亲情的悲剧——亲人互相残杀 爱情的悲剧——恋人反目成仇 理想的悲剧——人文主义理想的挫败 社会的悲剧——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 生命的悲剧——生与死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意义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热情 善良、疾恶如仇,但多愁善感,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彷 徨。 《哈姆雷特》生动展示了社会过渡时期,正义与邪恶、 新与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揭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与 封建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文 主义者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 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 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选段中反映的人物关系
新国王
( 同 谋 )
(叔嫂)(夫妻)来自王后哈姆莱特波洛涅斯
(父女)
奥菲利娅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人类的喜剧与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解读》
《人类的喜剧与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他的戏剧作品中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喜剧与悲剧的本质。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和备受推崇的悲剧之一,凭借其复杂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哈姆雷特》中探讨其喜剧与悲剧元素,并进一步分析莎士比亚在此作品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随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人类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对比,并讨论《哈姆雷特》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
1.3 目的通过对《哈姆雷特》进行解读,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中所融入的喜剧和悲剧元素,并探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同时,本文也希望唤起读者对于艺术表达和人类情感的思考,以及莎士比亚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2. 哈姆雷特的喜剧元素:2.1 幽默场景分析:《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作品中包含了一些幽默的场景,这些场景让观众在悲剧中找到一丝喜剧的解脱。
比如,哈姆雷特与皮欢(Polonius)以及罗森克兰茨(Rosencrantz)和吉尔登斯滕(Guildenstern)进行的对话常常带有滑稽的成分。
例如,在与皮欢交谈时,哈姆雷特故意玩弄文字游戏,使得皮欢摸不着头脑,产生笑料。
2.2 笑点与戏剧性冲突: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将喜剧元素巧妙地与戏剧性冲突相结合。
一些情节通过夸张和反讽来制造笑料。
例如,在墓地那场具有风格化表演的戏剧中,两个掘墓人就生死问题进行了诙谐而幽默的对话,引发了观众的欢笑。
尽管主题是关于死亡的,但通过幽默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放松并感受到情绪的转折。
2.3 爱情与幽默对比:《哈姆雷特》中的爱情元素也给剧作带来了喜剧色彩。
矛盾和误解在爱情关系中经常出现,产生了一些滑稽的场景。
例如,奥菲利娅(Ophelia)对哈姆雷特的爱被认为是浪漫可笑的,引发了观众的笑声。
文学剧本:经典戏剧《哈姆雷特》选段解析
文学剧本:经典戏剧《哈姆雷特》选段解析
一、简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被誉为全球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该剧中的一个选段进行解析,探讨其主题、人物以及情节发展等方面。
二、选段分析
选取的选段为第三幕第一场,是哈姆雷特与母亲格连德玛丽亚之间的对话。
主题探讨
这个选段涵盖了故事中多个主题,如爱与痛苦、欺骗和自我发现。
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失望和愤怒,同时也暴露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
人物塑造
在这个选段中,我们能够看到哈姆雷特具有复杂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既是一个聪明、机智的青年,也是一个足够敏感并备受伤害的人。
他对母亲格连德玛丽亚的态度充满着深深的挣扎和矛盾。
情节发展
这个选段是整个剧本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揭示了哈姆雷特的疯狂和对父亲死亡的痛苦。
他在与母亲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她再婚的不满和悔恨,进一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对经典戏剧《哈姆雷特》选段的解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剧中复杂的主题、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
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
道德和命运等存在主题,并通过精彩细腻的文字描写和对话,打动着每一个读
者和观众。
精选最新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论文3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家悲剧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
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过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
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先后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
莎士比亚自幼就接触过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
14岁时,由于他父亲陷入债务,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
他18岁结婚。
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
开始当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
在16世纪末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一、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代表作为:《查理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得与失---王莹(共五则范文)
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得与失---王莹(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得与失---王莹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得与失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
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十分赞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曾告诫人们“不应该为了观点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土比亚”。
那么,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奥秘何在?为什么它具有永不衰退的艺术魅力?这是与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紧密相联的。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
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
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再以莎氏笔下的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而言,朱丽叶、鲍西娅、考狄莉亚、黛丝德蒙娜、奥菲利娅等,也决非用善良、真挚、热情等词语所能概括的。
至于一些被公认的突出的艺术典型,如汉姆莱特、奥瑟罗、夏洛克、福斯泰夫等,更是人各一面,呼之欲出。
仅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为例,他不是单一的凶狠的吝啬鬼,旧式的高利贷者,而是被作者赋予丰富的思想感情,复杂的性格特征。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在把夏洛克同莫里哀创造的吝啬鬼形象作分析比较时指出,“莫里哀笔下的吝啬鬼只是吝啬——如此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则是吝啬。
机警、复仇心重、对女儿慈爱、机智等等”,特别是莎士比亚在剖析夏洛克疯狂的贪财欲时,兼以饱蘸同情的笔触刻画他备受基督教徒凌辱而产生的复仇心。
他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是由于夏洛克同安东尼奥个人之间私仇的激化而引起的,而且涉及到了欧洲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的犹太人和基督教之间对立的矛盾,具有特定的社会原因。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解读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解读引言《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戏剧之一,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7世纪。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进行经典解读,探讨其主题、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等方面。
1. 剧情概述在丹麦王国,年轻的哈姆雷特被他已故父亲的幽灵告知他父亲被其弟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
受此消息刺激,哈姆雷特开始思考正义和复仇,并决定装疯以掩护自己对付克劳狄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2. 主题解读2.1 正义和复仇《哈姆雷特》围绕着正义和复仇这一主题展开。
哈姆雷特面临是否要为父亲报仇的困惑,同时也反思了复仇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剧中还通过其他角色展示了不同的复仇方式,暗示出正义并非只有通过报仇才能实现。
2.2 内心挣扎和犹豫不决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常常被描述为一个犹豫不决、内心充满挣扎的人。
他对自己应该怎样行动产生了疑问和困惑,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复仇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他与奥菲利娅之间的爱情,以及对王权施加压力的负担。
2.3 真相与伪装戏剧中涉及到许多伪装和假象的元素。
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在小心地探寻真相,并通过幻觉、装疯等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该主题提醒观众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伪装与欺骗,同时呼吁人们要警惕虚假表象背后的真相。
3. 人物塑造分析3.1 哈姆雷特作为本剧主角,哈姆雷特兼具智慧、才华和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
他通过内心的矛盾和思考来展示人类情感复杂性和道德抉择。
3.2 克劳狄斯作为反派角色,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罪魁祸首。
他的贪欲和冷酷无情形象增加了剧中紧张和悬念。
3.3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在家庭压力和国家政治之间感到困惑。
她的命运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结论《哈姆雷特》以其丰富多样的主题、深度刻画的人物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成为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通过本文所述经典解读,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剧探讨的问题,尤其是正义与复仇、内心挣扎与犹豫不决、真相与伪装三个主要方面为人们提供新思考。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为知名和经典的戏剧之一,在其创作与上演过程中,社会背景对该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剧院与表演环境以及剧本角色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中呈现的社会问题与主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经济与阶级体系、宗教与信仰以及政治与权力结构这三个方面,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接着,在"《哈姆雷特》的创作与上演背景"部分,我们将研究剧院和表演环境、观众群体的特点以及剧本和角色在社会中引起的反应。
然后,在"《哈姆雷特》中的社会问题呈现"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剧中所揭示的父权制与继承权问题、忠诚与背叛的困境以及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并提出一些对于理解《哈姆雷特》及其社会背景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哈姆雷特》的深入研究,帮助读者了解该剧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中呈现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复杂且深刻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从而深化对该剧及其作者威廉·莎士比亚的认识。
2.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在莎士比亚时代,英格兰正处于一个动荡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介绍:2.1 经济与阶级体系: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开始涌现。
这种变化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和重新定义。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新兴商人和地主等底层贵族日益崛起。
社会上形成了明显的上层贵族、中产阶级和下层劳动者三个主要阶级。
2.2 宗教与信仰:在莎士比亚时代,宗教问题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特别是英国国教从天主教改革为新教后。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被誉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节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展示其魅力所在。
1. 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600年左右创作的五幕悲剧作品。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对父亲的死和母亲的再婚感到痛苦和愤怒,以及他努力复仇的故事。
2. 人物形象《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哈姆雷特是该剧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的年轻人。
他对现实的痛苦和迷茫让读者产生共鸣。
其他人物如克劳迪斯国王、珂瑞娜王后、奥菲利娅和波罗尼斯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冲突。
3. 情节发展《哈姆雷特》的情节发展曲折复杂,充满悬念。
剧中充斥着谎言、背叛、痛苦和死亡。
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叔父克劳迪斯国王杀害,母亲玛利亚王后与克劳迪斯国王复婚。
哈姆雷特决定假装疯狂,以便更好地展开复仇的计划。
随着剧情的推进,克劳迪斯国王、玛利亚王后、珂瑞娜王后和奥菲利娅相继遭到悲剧命运的折磨。
4. 主题和意义《哈姆雷特》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和意义。
其中包括复仇、道德、堕落、疯狂、命运和死亡等。
该剧审视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局限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和精神困惑引发了读者对哲学和伦理问题的深思。
5.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播的作品之一。
它被认为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作家、艺术家和导演都受到《哈姆雷特》的启发,创造出众多与之相关的作品。
6. 莎士比亚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包括对白、独白、夹叙夹议等。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莎士比亚也巧妙地运用了悬念、戏剧性的冲突和戏剧性的对白,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7. 诠释与研究《哈姆雷特》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剧中剧:《哈姆雷特》的戏剧内戏
剧中剧:《哈姆雷特》的戏剧内戏《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本之一。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剧中剧的设置,即主角哈姆雷特通过演出一出戏剧来揭示真相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戏剧内戏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加了戏剧的深度和层次,更使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有了新的维度。
剧中剧在《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中起到了多重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层面的故事。
在这个内嵌的戏剧中,观众不仅可以观察到主角哈姆雷特的行动和反应,还能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来感受到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和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这样一种“戏中戏”的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心理情感。
其次,剧中剧还被用作揭示真相的手段。
在《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通过把真实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戏剧来考验他表哥克劳迪斯(Claudius)对父亲的死的态度。
他设想并安排了一个戏剧表演,让表演者扮演出父亲被毒死的场景,以此观察克劳迪斯的反应。
这种剧中剧的手法让观众和克劳迪斯一样,通过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感受到真相的冲击力。
这种真相的揭示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也增添了观众对故事的猜测和思考的空间。
此外,剧中剧还通过呈现复杂的情感关系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理解。
在《哈姆雷特》中,剧中剧被用来展示哈姆雷特与女主角奥菲莉娅(Ophelia)之间的挚爱。
通过以王子与奥菲莉娅的名义表演一段甜蜜的爱情故事,哈姆雷特深情地表达了他对奥菲莉娅的感情。
观众通过这一戏剧内戏,能够更加清晰地领悟到哈姆雷特对奥菲莉娅的真挚情感,以及他在后续故事中的行动背后所承受的情感压力。
为了使剧中剧的效果更加突出和有力,剧本中还运用了许多戏剧语言的技巧和手法。
例如,莎士比亚运用了对白的变幻多样性,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此外,剧中剧的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也被特别注重,以提升观众对剧中剧的关注和投入感。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摘要: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
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
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大巨匠,莎士比亚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哈姆雷特》得到了莎学家、评论家的推崇和赞誉,并被一次次地搬上舞台和荧幕,可见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不少学者认为莎剧只适合用来读,因为莎翁的笔下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能够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要把这种缥缈的遐想转化成舞台上荧幕上那些实在的场景和人物,就是要把无限缩小成有限―――这岂不是对莎剧极大的贬低和破坏?查尔斯・兰姆曾断言哈姆雷特的思想根本无法表演出来:“深沉的忧伤,怕光亮又怕声响的沉思默想,是连面对墙壁或空屋都不敢吐露的,一个乱打手势的演员却如何能表演出来呢,一个演员如何能走到台前面对着四百个观众哇哇地喊叫一阵,就能立刻使观众变成哈姆莱特的贴心知己呢?”[1]P(82)而兰姆忽视的事实是,诚然作为一部诗体剧,《哈姆雷特》可读性极高,但它终归是剧场演出的脚本,表演才是将其展现给世人的最佳途径。
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字本来就不是准备给读者坐在书桌前琢磨的。
出色的表演不仅不会破坏自由想象的空间,更能帮助已经阅读过原作的读者―――现在的观众―――在阅读之外延伸这亦假亦真的幻象。
莎剧自身的特点―――时空的跳跃性,超自然元素,深厚的普世价值―――也注定它将成为电影艺术的宠儿。
回到《哈姆雷特》一剧,在阅读中或舞台上难以呈现的鬼魂等超自然的现象可以利用电影特技得到完美的表现,哈姆雷特细腻多变的情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刻画。
从1900年法国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哈姆雷特》开始,该剧已被多次搬上银幕。
得到观众和剧评家一致首肯的杰出演员劳伦斯・奥利佛自导自演的48版突出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矛盾;杰弗瑞利的90版画面精致优美。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
莎⼠⽐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莎⼠⽐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曾冲明英国剧作家与诗⼈威廉·莎⼠⽐亚(1564——1616)是欧洲⽂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物,是世界名声最⼤、影响最⼴的作家之⼀。
他留下了三⼗七部戏剧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剧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等在知识分⼦当中⼏乎没有⼈不知道的。
莎⼠⽐亚享年52岁,他37岁(1601年)写的《哈姆雷特》,取材于⼗⼆世纪的丹麦史,但经过他的演绎与创作,成了享誉当代⽂坛,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世界经典。
剧作《哈姆雷特》写的是封建社会的宫廷内部的“家庭[”悲剧。
错综复杂的感情⽭盾,惊⼼动魄的⾎腥⽃争,⾼潮迭起的戏剧冲突,富于诗意与哲理的台词,典型情况下的典型⼈物与典型性格,合情合理、情理结合的艺术构思,洋溢在字⾥⾏间的⼈⽂主义与民主精神,弘扬⼈性的真善美与揭露⼈性的假丑恶的作家良⼼,随着剧情的发展,引⼈⼊胜,扣⼈⼼弦,发⼈深思,给⼈教益。
剧情很简单;主要⾓⾊也只是两家七⼝:⼀、王⼦哈姆雷特;⼆、他的叔⽗——现国王克劳迪斯;三、他⽗亲——前国王⽼哈姆雷特的⿁魂;四、他的母亲王后乔特露德;五、顾问⽼⾂(即“宰相”)波洛⽜斯;六、波洛⽜斯的⼥⼉奥菲丽娅;七、波洛⽜斯的⼉⼦雷欧特斯。
剧情梗概是:前国王⽼哈姆雷特被⾃⼰的亲弟弟克劳迪斯毒死,阴险狡猾的克劳迪斯继承了王位,并且骗取了王后乔特露德的信任与爱情;前国王⽼哈姆雷特的⿁魂把情况告诉了⼉⼦⼩哈姆雷特;王⼦哈姆雷特确认情况属实后⽴誓为⽗亲报仇。
但由于误杀了⽼⾂(即“宰相”)波洛⽜斯,波洛⽜斯的⼉⼦雷欧特斯也⽴誓为⽗亲报仇;再加上妹妹奥菲丽娅的悲惨结局,他更是怒⽕中烧,复仇之⼼⽕上加油。
原来,美丽、良善、真诚的少⼥奥菲丽娅,与王⼦哈姆雷特青梅⽵马,两相情爱,但⽗亲的被杀,恋⼈的“疯狂”,导致姑娘发疯,溺⽔⾝亡,天下有情⼈未成眷属,令⼈悲痛与叹息。
最后,在现国王克劳迪斯的阴谋策划下,雷欧特斯与王⼦哈姆雷特这⼀对热⾎⼉郎,在阴险狡猾狠毒的国王克劳迪斯与美丽缺德但知道改悔的王后乔特露德的酒席宴前决⽃,最后四⼈同归于尽;连同以前死去的波洛⽜斯和奥菲丽娅,以及⽼哈姆雷特——两家七⼝,全都惨死在这场宫廷政变与家庭悲剧中。
莎士比亚及《哈姆雷特》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Love's labour's lost Romeo and Juliet The Rape of Lucrece
理查二世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
Much ado about nothing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The life of King Henry Ⅴ
裘力斯·凯撒(又译作朱利叶斯·凯撒)
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
皆大欢喜 热情的朝圣者
As you like it The Passionate Pilgrim
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劳 狄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 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给哈姆雷特 的毒酒,当场身亡。 乔特鲁德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 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 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 的叔父。乔特鲁德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 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 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 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 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 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创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 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 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搜狗百科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搜狗百科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
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
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
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哈姆雷特剧本 (2)
哈姆雷特剧本简介《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被称为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以及围绕着权力、背叛和疯狂等主题所展开的复杂情节。
剧情概要剧中,丹麦国王哈姆雷特被弟弟克劳狄斯谋杀,克劳狄斯篡夺了哈姆雷特的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格特鲁德女王。
哈姆雷特的父亲之鬼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自己被毒杀,并要求他为他复仇。
哈姆雷特决定装疯来探查真相。
在剧中,哈姆雷特与他的挚友霍雷肖共谋了一场戏剧,原本是为了揭露克劳狄斯的罪行。
然而,这个计划却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包括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尼斯,还有他爱慕的奥菲莉娅的病死。
最后,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在受重伤之前,哈姆雷特成功地将克劳狄斯毒死,并揭示了他的罪行。
哈姆雷特随后去世,而挚友霍雷肖则向其他人讲述了整个故事。
主要角色1. 哈姆雷特(Hamlet)丹麦王子,被贤慧善良的父王称为“我心目中最出色的儿子”。
他因为父亲的谋杀而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决定装疯并策划复仇。
2. 奥菲莉娅(Ophelia)波洛尼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恋人。
她的父亲和兄弟都被哈姆雷特杀害,使她陷入了疯狂和绝望之中,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3. 克劳狄斯(Claudius)丹麦国王, 哈姆雷特的叔父。
他杀害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夺了王位,成为新国王。
4. 格特鲁德女王(Gertrude)克劳狄斯的妻子,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她在丈夫被杀后嫁给了克劳狄斯,并与他一同统治丹麦。
5. 霍雷肖(Horatio)哈姆雷特的挚友,他是那个向其他人讲述整个故事的人。
他是哈姆雷特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主题《哈姆雷特》涉及了多个主题,包括权力、背叛、复仇、疯狂、死亡和道德等。
通过剧中人物的冲突和心理变化,观众可以思考关于这些主题的问题。
其中,权力是这个剧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哈姆雷特被剥夺了他的王位,他的父亲被杀,这导致了他对正义和复仇的追求。
此外,背叛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莎士比亚诗的遗嘱
莎士比亚诗的遗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英语文学界的巨匠。
他的作品包含了戏剧、诗歌、史传等多种文体,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在生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因此留下了一份精心编写的遗嘱,对后人的文学传承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遗嘱于1616年起草,在他去世时被定稿。
这份遗嘱共有九页,包含了近70项具体内容,涉及财产遗赠、家族成员、个人信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学遗产方面的规定对于研究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莎士比亚的遗嘱规定了他的戏剧作品的遗产,对后世学者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遗嘱中规定:“我把我的书籍、剧本、诗歌等遗产留给我的长子哈姆尼特以及我的次子莫兰德,他们可以分享和使用其中的所有权益。
”这一条款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莎士比亚生前共创作了37部剧本,其中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广受欢迎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对于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莎士比亚在遗嘱中明确规定他的儿子们共享这些作品的所有权益,保证了这些文学遗产的完整性和传承。
其次,莎士比亚的遗嘱也提及了他的个人信物,这些信物对于研究他的生平和作品也具有参考价值。
他在遗嘱中提到了他的“戒指、手镯、珠宝、银器等物品”,并授权他的儿子哈姆尼特“承继并保管该信物”。
这些贵重物品和珍贵的文物不仅是莎士比亚个人生活的见证,也可能包含着某些暗示和象征,对于理解他的文学思想和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莎士比亚在遗嘱中还规定了对于家族成员的遗产分配,包括房产、土地、家具、银器等。
这些财产分配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家庭和家族关系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为后世对于他的生活和时代背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莎士比亚的遗嘱不仅对于研究他的作品和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短篇小说投稿《哈姆雷特》的圣经内涵
短篇小说投稿《哈姆雷特》的圣经内涵摘 要: 本文以宗教信仰为视角,从伊甸园原型和替罪羊两个方面,阐述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表现出来的基督教精神,论证了圣经教义在莎士比亚安排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短篇小说投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圣经 替罪羊在论及《圣经》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时,英国学者柏格森曾这样评论过:“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始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基本完成,这次改革取缔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特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基督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更明显的主导性作用。
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1546年4月26日出生的莎士比亚于英国斯特拉福德镇受洗,并被正式命名为“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早年,信仰天主教后改信新教的父亲安排他进入家乡的教会学校读书,主要学习基督教的宗教教义。
莎士比亚在充满浓厚基督教气氛的环境中长大,其生活和作品都呈现出清晰的宗教色彩,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的《哈姆雷特》自然也不例外。
这部作品中传达圣经思想的人物话语比比皆是,整个故事情节是按照罪与罚、罪与赎的基本套路,处处折射作者莎士比亚的基督教人生观。
《哈姆雷特》全剧共有五幕,故事开始于午夜时分厄耳锡诺城堡前的露台。
此时夜深人静,寒风刺骨,只有城头的守望者偶尔低语。
他们所谈论的是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鬼魂事件。
这鬼魂“穿着战铠,满面怒容,手持鞭杖,尽管一言不发,却让人心惊胆寒”[1]215。
哈姆雷特的好友,前来接替守卫之责的霍拉旭用恺撒遇害前的可怕征兆描述当下混乱的状况和可怕的未来:“披着殓衾的死人都从坟墓里出来,在街道上啾啾鬼语,星辰拖着火尾,露水带血,太阳变色,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好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这一类预报重大变故的征兆,在我们国内已经屡次出现了。
”[1]216接下来,与霍拉旭同来的接班人马西勒斯则描述了一幅平静安乐的景象:“我们的救主将要诞生以前,这报晓的鸟儿彻夜长鸣;那时候,他们说,没有一个鬼魂可以外出行走,夜间的空气非常清净,没有一颗星用毒光射人,没有一个神仙用法术迷人,妖巫的咒符也失去了力量,一切都是圣洁而美好的。
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戏剧赏析:《哈姆雷特》答案解析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充分说明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旁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人伦颠倒混乱、生活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主义的时机还未成熟。
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莎士比亚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莎士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戏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对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探讨人性的深度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探讨人性的深度
1. 引言
•介绍《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简要概述主题:探讨人类行为、心理和道德的复杂性以及对真相与谎言的追寻。
2. 人性之矛盾
•描述《哈姆雷特》中展现出来的角色矛盾与内心斗争,如哈姆雷特对待父母世界与宇宙观念冲突。
•分析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如克劳狄斯王子和君士坦丁达耳王子等。
3. 真相与谎言
•讨论戏剧中真相和谎言在角色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性。
•谈论相关场景和对白,例如「你好喝我的桶吗?」、「我只有一点点食欲。
因杀人失食」等经典台词。
4. 情感与道德困境
•探索哈姆雷特在丧父、家庭背叛和冷酷现实之间的情感纠结,以及他对复仇和正义的思考。
•讨论哈姆雷特的决择是否显示出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5. 思想与哲学
•分析《哈姆雷特》中出现的一些哲学主题,如自由意志、命运、死亡等。
•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对白,讨论角色关于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6. 结论
•总结《哈姆雷特》作为一部探讨人性深度的作品,展示了莎士比亚真实而复杂的理解力。
•指出该作品依然具有启示性和影响力,并可延伸至今天社会。
以上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所得到的文档编写概要。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草稿,并不包含详细内容。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并添加更多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传奇剧时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 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 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 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 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 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 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 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 边。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 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 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 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 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 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 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 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 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 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 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 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 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 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 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 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莎士比亚 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 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 句谚语: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 兴时期伟大的戏剧 家和诗人,人文主 义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欧洲文学的奠 基者之一。
(W.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在闪烁,地上就有 多少莎士比亚诗句被传诵。
莎士比亚的故乡
伦 敦 国 家 肖 像 馆 中 莎 士 比 亚 的 画 像
环球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经历
必修四96页第二段
莎士比亚创作成就
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 还写有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 《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 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 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 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 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 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 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 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 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 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 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 落得枭首的下场。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把自己的国家分给三个
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口蜜腹剑,骗取了她 的欢心,小女儿实话实说惹恼了老国王,结 果被赶走并剥夺了她的那一份国土。然而赶 走小女儿之后李尔王才发现另外两个女儿的 真面目,悔恨交加的他流落荒郊野岭,小女 儿考狄利娅率军队来攻打自己的姐姐,见到 了父亲。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 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的爱情戏剧冲突
一对世仇家族中的青年男女在假面舞会中,
戏剧性的相识相恋 。后来遭遇很多的打击考 验 ,没有破坏他们牢固的感情 。但最后阴差 阳错,因为误会双双殉情 。双方家族被他们 的爱情感动,彼此摒弃仇恨,化敌为友。该 剧讴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 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 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 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 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 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 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 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 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 的圈套。
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和英
国文豪莎士比亚在同一天去世。 这一天也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 “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 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 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 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 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
实际上,4月23日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
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 斯· 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 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 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 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并 在1996年更名为“世界读书日”。
忧郁的王子
《哈姆雷特》剧情
1、深夜显幽灵 2、先王揭阴谋 3、装疯伤情人 4、演戏巧试探 5、寡断失良机 6、误杀情人父 7、海上得脱险 8、情人断芳魂 9、墓地起冲突 10、悲情大结局
三、作品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 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 情节是这样的:
莎士比亚喜剧经典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鲍西亚智斗恶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
向鲍西亚求婚,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 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给别人 钱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又侮辱过他, 所以借机报复,在借约上戏言三个月期满还 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 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 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知识渊 博精通法律的鲍西亚女扮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