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杭信一中何逸冬师院附中李忠海上信中学陈道锋漂市一中钱少锋漂市一中钱少锋❶教学分析➷【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羌政权辽北宋西夏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兴庆重大事件澶渊之盟陈桥兵变重文轻武宋夏议和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六州
契丹人狩猎归来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蕭太后
猴盖马蹬壶
阿保机建国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 称辽,他就是辽太祖。图为辽太祖陵山门。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天朝万岁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
西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 地区的党项族,原属 于羌族的一支。唐朝 时,党项族集中到甘 肃东部、陕西北部一 带,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渐多,社会生产有 所发展。
复习
⑵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
名额。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 政权 稳固和社会安定。
新课
1·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2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 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4
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宋朝为夺取幽云等州,与辽作战数十年。
高粱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 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 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 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 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 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 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三十万大军 逃回的不足三分之一,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 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此次战争是辽朝与宋朝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 话,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 总体开始处于劣势。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 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 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 了不利的影响。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4 年
澶渊之盟
和是主流
1125 年
金灭辽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和,蕃平汉交人往户1休2养1年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唐 朝的建 立
历史解释
“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
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 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评价(积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 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宋夏和约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约签订的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宋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 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约订立的影响:积极影响:使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 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侯课背诵·北宋政治
wenguzhixin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行政:在中央,分化 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财政: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武将专权。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2)重视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积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的示意图是( C )
金辽 北宋
北宋
西 夏
辽
西 夏
辽
北宋
辽
西北 夏宋
A
B
C
D
8、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D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 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和少数 民族的战争不断,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 C ()
3、A.宋市与舶辽使、宋与B西.夏宣订政立院和议C后.,榷对场双方D产.生十的三主行要影 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B)
➢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 ,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 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 ,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辽和西夏还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重视儒学、铸造货币、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识图、材料题
1.(1)请你填出图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辽、北宋、西夏并立,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2)图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
价一下这一途径。 (政权的并立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
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 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燕
吐 蕃
前 蜀
荆南
吴
吴越
南 诏
楚
闽
南 汉
学习目标
1.辽、西夏三个政权各自的建立情况(建立 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民族) 2.简述辽宋之间的战和状况。
3.牢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消 极、积极)
4.宋夏和议的主要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 5.契丹、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宋夏之间的战与和
1.战的概况、结果 2.和的原因、结果
战争
破坏双方的正 常生产和贸易
议和
1044年
促进了西北边境 地区生产和贸易 的发展
•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 争是侵略战争吗?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 兄弟之争。
三、碰撞中的融合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 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
第 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复习提问:
•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皇帝是谁?
• 2、填写下表:
政权 隋朝 唐朝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史事链接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 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 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 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 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 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 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 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 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 “五代十国”。
哈拉汗 西州回鹘
上京
吐蕃
大理
西夏 兴庆 北东京 宋
辽
辽 西 夏 北 宋 的 并 立
我来回答:
•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通过什么事件取得的? •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是经历怎样的转变? • 3.什么是“澶渊之盟”?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 • 4.宋夏之间的战与和是怎样的? • 5.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思维导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
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西夏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辽与北宋的和战
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战宋太宗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战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寇准主战,打退辽军
和
澶州之战后,辽和宋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
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
和连年战争使西夏损耗严重,后来,双方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根据右图材料及教材 所学内容,评价北宋与 辽、西夏订立和约?
第一步:分析材 料,独自提炼。
第二步:小组合作完成 问题,3号、4号负责提 炼,1号负责总结,2号 进行展示。
第三步:小组代表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 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少数民族 生活区域 建立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契丹族
党项族
以题带点 学以致用
•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
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
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 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 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 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 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 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C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
“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
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6.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 是( )
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a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寇准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 战:
1044年,西夏与宋订立和约, 和: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
议和后有何影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拓展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 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 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 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 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 年辽发生旱灾,于是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 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 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课 后 活 动: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 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 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 众的什么愿望?
百姓希望安居乐业,结束战乱。 敢于直谏,刚直不阿,指挥若定, 澶渊退敌。老百姓敬重怀念他。
课 后 活 动:
2.议一议: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 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 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夏货币
西夏铜牌
西夏买牛契约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 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 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 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C.削弱了契丹势力
D.维持了相对长期的和平
13.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D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14.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
(二)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建立和强盛
·建 立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建立政权, 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强 盛 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政治: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二)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建立和强盛
·建 立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建立政权, 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强 盛 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幽云十六州是唐宋时期的幽州和云州等 十六州的总称。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 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 与天然屏障。
五代中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 建立后晋,作为条件。45岁的石敬瑭向34 岁的耶律德光割地、称臣、称子,自称 “儿皇帝”,同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幽云十六州示意图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割让燕云惹四百年悲恨”
③澶渊之盟为宋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
④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9.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C )
课后作业 1、填表
民族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宋辽澶渊之盟的时间、内容、评价?
3、宋夏和约的时间、内容、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PPT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材内容分析第7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
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文傑中学七年级七(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力,尚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强化锻炼。
而本课教学以课件教学为主,课件中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和战的故事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探史明理
探究三: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 原因是什么?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是实力 均衡的产物;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 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探史明理
探究四:汉唐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战中有 明显优势,为什么北宋时期这种优势不存在 了呢?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速读课本内容,查出北宋,辽,西 夏“三兄弟档案”,完成表格。
政权名 称
北宋
建立民 族
汉族
建立者
赵匡胤
建立时 间
960年
都城
汴京
辽 西夏
契丹 党项
耶律阿保 10世纪
机
初
元昊
11世纪 前期
上京 兴庆
一、北宋与辽的关系: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原族居:辽河
上游,游牧;后学 农耕定居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 合。
北宋、辽、西夏的战与和
探究一: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 共同之处? 探究二: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何不同?
探究三: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 是什么?
探究四:汉唐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战中有明显 优势,为什么北宋时期这种优势不存在了呢?
探史明理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B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
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 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我来判断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 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
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 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
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老师归纳: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
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