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①生活境况:中前家贫无人周济;中后乡邻送米、送菜、送房
②社会地位:中前卑微、委人的表现;中后乡邻巴结他。
③处事态度:中前甘受委屈,逆来顺受;中后对X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四、理清结构
1、中举前(1—2段)
2、中举后(3—12段)。可分三层
2、讽刺手法:
3、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
一、由上节内容导入
二、研读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X进中举这件事写了几种人在中举前后不同态度?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提问:(一)X进是一种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什么当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课文是如何描写他疯时的丑态?X的发疯说明了什么?(指名读后第5段分析)
(二)X病后治疯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构思在X进中举后与中举前胡屠户口对X的态度相同吗?看作者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方法是打嘴巴,作者巧妙构思,一个嘴巴打了两个丑类,对醉心功名的X进和庸俗势利的胡都作了绝妙的讽刺。作者通过生动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画出了胡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市侩面目,揭示了X社会地位的变化。)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痛疾,科举制度把读书人腐蚀到不可救药地步。
个性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学了《孔乙己》由孔的悲惨遭遇,我们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文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X进,现在来看他们的命运相同吗?
二、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l、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X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X的语言;2.理解分析X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X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某某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X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X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X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X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X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X乡绅拜会X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X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X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⑥X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⑦屠户为什么断定X进中不了举人?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X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X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3. 检查巩固生字词。
教学步骤:一. 析题与作者、作品简介: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某某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3.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4.比较阅读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6.范进形象分析(1) 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中举前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一、学习鲜亮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讲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责。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明白得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采纳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明白得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明白得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判。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因此讲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讲史略»〕3 疑难词语补充讲明。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讲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今后: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往常〕。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什么缘故古代的白话小讲中有这么多难明白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适应用语,现在已被剔除,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阻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讲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比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二、学习鲜明的对照手法和高度的挖苦艺术。
3、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明白得对照手法和挖苦艺术。
本课题教时数二课时教学方式朗诵,合作探讨、讲解、讨论、当堂训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教师情境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穿插相关背景资料:《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挖苦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挖苦艺术的最顶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阻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刻画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检查预习情形(字音):怪诞(dàn) 避忌(huì) 荼(tú)毒解(jiè)元作揖(yī) 兀(wù)自相(xiàng)公细丝锭(dìng) 醉醺醺(xūn)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带挈(qiè) 斋公(zhāi) 拙病(zhuō)绾法(wǎn) 桑梓 (zǐ) 侥幸 (jiǎo)轩敞(xuān chǎng 攥 (zuàn) 昏迷不醒(xǐng)三、出自自学指导交流:一、本文的层次结构及各部份大意。
(可适当板书)第一部份(1—2):写范进中举前穷困的家庭生活和低微的社会地位,和他悍然不顾参加乡试的情形。
第一段:写范进进学,丈人道贺。
第二段:写范进借盘费挨骂,仍坚持到城里乡试。
胡屠户:粗鄙势利范进:卑怯畏縮、忍气吞声第二部份(3—12):写范进中举后快乐得发了疯,及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转变。
第一层(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要紧情节是治疯。
第六段:写众邻居拿自家的东西帮忙招待报录人,表现了乡邻的热心,也含着世态炎凉的意思。
第七至第十段:具体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12):要紧写张乡绅拜见范进。
以范进中举为线索,着意描述他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八年级语文下17.《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17.《X进中举》备课指导【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作揖(yī)屠户(tú)带挈(qiè)浑家(hún)女婿(xù)行事(háng)醺(xūn)腆(tiǎn)啐(cuì)狗血喷头(xuè)尖嘴猴腮(sāi)簇拥(cù)踱(duó)讳(huì)阎王(yán)踹(chuài)拙病(zhuō)淋漓(lín)(lí)商酌(zhuó)心窍(qiào)诧异(chà)星宿(xiù)斋公(zhāi)兀自(wù)畜生(chù)懊恼(ào)绾(wǎn)侥幸(jiǎo)轩敞(xuān)攥(zuàn)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作揖:拱手行礼。
浑家: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屠户:旧时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倒运:非法地来回贩卖货物;倒霉。
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间相互的称呼。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也说狗血淋头。
尖嘴猴腮:形容人脸颊瘦削,相貌丑陋。
盘缠:生活费用,现多指路费。
商酌:商量斟酌。
心窍:指认识、思维的能力(古人以为心脏有窍,能思维)。
诧异:非常惊讶、奇怪。
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阎王:佛教称主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爷。
营生:活计,工作。
侥幸:由于偶然因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祸。
乡绅:旧指乡间的绅士。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人称举人。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也说果不然。
五、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某某全椒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某某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某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7.《范进中举》.doc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7.《范进中举》.doc17.《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和范晋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和难点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理念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指南:孔毅已经是一位渴望成名的知识分子。
孔毅的傲慢、偷窃和懒惰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惋惜。
范进的晋升情况如何?(黑板写作主题和作者)2.学生阅读笔记①.(给我看课件)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2、自主学习(展示课件2)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按角色阅读文本,输入各自的角色,体验胡屠夫和范进的形象。
4、反馈沟通(展示课件3)1.在句子中加一点注音符号。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范进入主中举之前,他的家庭贫穷,社会地位低下。
这篇文章是如何反映的?中提之后,它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讽刺当时的人类状态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
八年级语文下册《范进中举》教学案 苏教版
1、范进——中心人物,要求学生将其中举前跟中举后的地位、行为的描写找出来,加以对比。
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了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2、胡屠户——重要人物
教师列出表格,学生对照分析
长相评价
身份评价
学问评价
称呼
神态
行动
中举前
中举后
3、张乡绅—次要人物,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扩大自己权势。
教学难点:
1.高度夸张的讽刺艺术。
2.作品语言属于古白话,有些词语或句子的用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语言的品析突破难点1;通过教师讲解以及查阅资料,解决难点2。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孔乙己》,这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读书人孔乙己最终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么,那些用读书这个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衣锦荣升的人又会怎么样呢?这一节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课题)介绍《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
4、写作练习: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用上夸张、对比的写法,写1个人物片断。
五、比较鉴赏,提高素养
1、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教师提出鉴赏要点。
A、 疯颠的举人与落魄的童生
B、 市侩的狂迷与主顾的凉薄
C、 夸张的变形与白描的勾勒
2、教师小结:通过比较鉴赏,更深一层的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时,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文学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尽情领略并欣赏这种美。
八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东台市八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苏教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后回答: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答: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答: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第二课时(一)讨论后回答: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答: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答: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答:(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①讨论文后练习二,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答: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答: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答: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答: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答:(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完成文后第三题。
2.答:3.答:(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3篇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是的,彩!小小彩。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同课异构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案一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展示
2.探索新知
(1)、读准字音:
作揖带挈腼腆星宿
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2)、释准词义
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
难点
对范进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范进中举》 (一)
17 范进中举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其含义是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答(C)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语文:第17课 范进中举 教案1(苏教版八下)
十七范进中举高手支招①阅读导航读前热身吴敬梓纪念馆吴敬梓出生在世代书香官宦家庭,家境的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
后来他移居南京,以卖文为生,经常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然而他不以为意,依然豪放旷达,率直真诚,追慕先贤,淡泊明志,笑对人生。
在南京,他还积极倡导建立先贤祠,试图弘扬知识分子的传统道德精神,矫补时弊,挽救世风。
他饱览诗书,熔经铸史,著述甚丰,曾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行于世,并著有《诗说》七卷,可惜后来大都散失了,现仅存四卷。
正是他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深刻认识,成就他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淘宝路标1.抓住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体会对比的方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2.体会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
知识储备作者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省全椒县人,清朝讽刺小说家。
代表作《儒林外史》。
文题解读本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
高手支招②感受鉴赏文本精研范进中举吴敬梓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这是胡屠户厚颜无耻的卖功。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他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等级观念。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