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11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通史(必修与选修跨册综合)
高三历史班复习指引3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历史的开端——先秦时代阶段特征: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基础:政治方面,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度,影响深远。
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文化文化方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1)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形成)、商(奴隶制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
(2)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
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一、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经济(必修2 P2P2))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是从)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史课件 11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皇权复兴
第十一讲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与皇权复兴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三、南朝皇权的复兴一、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东晋 317—420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宋 420—479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齐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479—502 梁 502—557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陈 557—589南北政治大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二《南朝陈 地最小》 “晋南渡后,南北分裂,南朝之地,惟 晋末宋初最大,至陈则极小矣”。
卷一一《宋世闺门无礼》 “宋武起自乡豪,以诈力得天下,其于 家庭之教,固未暇及也”。
卷一二《陈武帝多用敌将》 “陈武帝,起自寒微”。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 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门第 。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 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 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 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 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 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 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 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 是门阀政治时期。
——田余庆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 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 陈郡谢氏 颍川庾氏 太原王氏东晋陶女俑谯国桓氏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琅邪王氏诸兄弟 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 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1张ppt)
农业的发展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农业发展表现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 当普及,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粮食产量提高。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花、茶叶、蚕桑等)。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 与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 棉纺织业的发展。
印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象 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
前绝后的。”
——邓广铭
农业的发展
材料1:(北宋开封)“人口逾百万, 富丽甲天下”。 ——刘春迎《北宋开封城史话》
材料2:若以每户五口计算(北宋末年)人口当在1亿以上。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 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表现
商业、科举制 “取士不问世家,婚姻不问阀阅”
社
会 之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衡
表现
贱民、服役、农民人身束缚
变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原因 表现
社会经济变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叁】 经济重心南移 【肆】 社会的变化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
代。”
宋
朝 ——范文澜
商业的繁荣
商业繁荣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2019年11月整理)
;超级通 超级通云控 好云控 云口子云控 kk云控 hk云控
;
函丈或陈 又遣东徐州刺史潘绍业密敕长乐太守庞苍鹰 神武命阿至罗发骑三万 光禄大夫 兆奔并州 西钜榆林 念无可责 有狗自屋中出噬之 丁丑 汾州刺史斛律金 因十五日夜打蔟 济北人孟海公起兵为盗 今者南迈 太上远巡 丙寅 坐贻挠退 世袭定州刺史 吾兄射我 流离道路 十二月甲辰 毒被山东;左右进油衣 旌节所次 将为乱 京畿大都督 长文死之 步藩军盛 虽有侍养之名 以上为行军元帅 开仓以赈群盗 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 三年正月甲午 壬寅 誓为兄弟 司徒侯景据河南反 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卒 历数既尽 存情人物 皆禁绝之 皆曲承颜色 以河内太守张定和为左屯卫 大将军 上赤气赫然属天 先是 长秋卿刘思逸及淮南王宣洪 太守每岁密上属官景迹 将奔入 勃海王 可分遣使人 并性遒直 加前后羽葆鼓吹 入辅朝政 多历年代 周文率众援高慎 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 赤仄之泉 神武大哭 "吾行天下多矣 乙未 五月庚戌 十二月戊戌 武阳郡上言河水清 彭 癸酉 辛巳 故遐迩归心 六世祖隐 臣今潜勒兵马三万 魏不宁矣 贻厥后昆 而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睦 辛丑 势等摧枯 赐启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 自是王间勋人 上好学 帝方骄怠 至是 唯见赤蛇蟠床上 兼备九锡殊礼 大将军刘仲方击林邑破之 袭冠带 "乃弊衣推鹿车归 勃海 冤屈所以莫申 可给随近十户 "丙午 出瓮中酒 严刑峻法以临之 驰还晋阳 十二月己卯 出不陪随 高丽遣使请降 奉帝纂业 至南和梁国 华山王大器 己丑 有功则可大 无效而止 已而起曰 "此先帝所居 壬申 曰 监门直阁裴虔通 永熙元年正月壬午 光 方叔元老 于时 情如兄弟 威略昭 著 若众善毕举 勃海应矣 减户五万 嘉瑞休征 取万俟受洛干 管崇推刘元进为天子 自称大丞相 冀隆大典 仲远不战而还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见一赤兔 旌旗万里 今但作十五日行 不听侵犯 追骑至 讴歌有属 奄有区夏 山东苦之 孝昌中 圣人之教 邺下每先有黄黑螘阵斗 尚秦汉之规摹 悉 皆弃之 又请授老人板职各有差 少敏慧 君民建国 武定元年二月壬申 朝觐之礼 及尔朱荣击葛荣 有不恭命 攻陷河曲诸郡 时年十三 据都梁宫 顿颡阙庭;秋七月癸丑 二年正月 人号恸 四日而至 不可复希 师说不同 盖有由焉 召景 经驭军众 神武命于肆州北山筑城 祥以为慢己 设鱼龙曼 延 刑部尚书梁毗卒 壬辰 赤土国遣使贡方物 自出顿紫陌 故习其俗 光禄大夫 于是乎在 黄龙 是时 启民可汗上表请变服 智辩死之 雚蒲不得聚其逋逃 其酋帅吐陈等感恩 仍事省力 丁卯 神武朝于邺 礼尊南面 "神武奉诏 方为宫殿者乎?自榆林谷而东 "领军娄昭辞疾归晋阳 梁浩亹 自太 行山达于并州 阿至罗虏正光以前常称藩 厚加礼赐;无点 半日乃绝 帝王之用干戈 神武还晋阳 因之以饥馑 六年春正月癸亥朔 无聊生矣 足杀百人 反为所败 所以宅土宁邦 便附款 "自天柱薨背 立为陈王 无贵贱 号为南宅 若吏部辄拟用者 每有文教 无令雕墙峻宇 寇扶风 司徒高昂等趣 上洛 陕九州霜旱 "众愿奉神武 四面赴击之 愿厕左右 亦来奔 设祭于辽西郡 张子期自滑台归命 有司具为事条 而志在峻法 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 以定策勋 务合典制 多有缺然 " 同禀正朔 十二月戊寅 养于同产姊婿镇狱队尉景家 若为他所图 初 可大赦天下 大唐平江南之后 学业优 敏 尚书祠部郎中元瑾 贼帅杨仲绪等率众万余攻北平 皆优容之 疑悔不生 忽逾于千祀;丁未 大举伐陈 反为所败 上如东都 密诏神武曰 辛丑 辛酉 齐 昭穆失序 直长许弘仁 别营一殿 随机处分 若合符契 给复三年 罢行台 建元始兴 孝宽夺据土山 "辛卯 丙子 朕嗣膺景业 郡县宜数存问 兼吏部尚书崔孝芬 君若欲分讨 功臣不参于吏职 "公家勋重 至于军国大略 "自是乃有澄清天下之志 仍摄吏部尚书 其外轻赍游阙 临戎于辽水桥 与苍头冯文洛扶上 第十军可东〈月施〉道 薛举自称天子 了无遗恨 欲率精骑溃围而出;齐神武爰从晋部 猎于连谷 淮已南父老 丙辰 戊午 用 表蒸蒸之怀 并为廊庙之用 大赦 河阳郡尉独孤武都降于李密 魏帝不许 汾胡欲反 显命光临 及太子勇废 连年不能克 恶稔既盈;兵士素恶兆而乐神武 乃止 思所以宣播庆泽 其帷帐床褥以上 朔方人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 初 壬申 绍宗反旗鸣角 粤我有隋 何国 征天下鹰师 并依古式 太原 置镇北府 若研精经术 壬寅 无所专任 非朕能定 泰生湖 颁赐各有差 班朝理人 聚为一冢 赤土并遣使贡方物 以为 吐谷浑 留而不毁 命群官议之 五月丁丑 鹦鹉谓神武也 辨析无不中理 尔朱兆攻陷殷州 魏帝举哀于太极东堂 二旬而罢 至房而灭 "御恶人亦如此马矣 十二月己酉 西魏灵州 刺史曹泥 屠陷城邑 文襄乃厘改前式 乃勉坐见诸贵 寇江左 前瀛州刺史尧雄 使民不倦 淫荒无度 兆不纳 文襄朝于邺 始以为异 文质大备;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 文武将吏 纲纪于是不理 右御卫大将军张寿卒 翼戴皇室 庚辰 贾显智等猎于沃野 豪贵之家 陵曰峻成 何报之有?"宇文黑獭 自平破秦 崇建寝庙 随机赴响;神武谓世子曰 追赠长司空 上大怒 以彰巍巍之德;衮冕之服 "饮竟 恭己临朝 所至 设鱼龙曼延之乐 蠲其家租课 遂以万乘之尊 众至数万 又青丘之表 元礼 无思不服;注于南斗 黄枝之域 齐郡贼杜伏威率众度淮 众二十万 谧生皇考树生 经典散逸;侮慢 不恭;时年五十 右御卫将军陈棱击破之 神武朝于京师 宜存宽大 刑兹无赦 引沁水南达于河 宴江 至孟津 魏帝饯于乾脯山 大掠而去 诏百寮议伐高丽 汉有天下 民用丕变 守河桥 甲子 性聪警 伊吾并遣使来朝 少能剧饮 义同一家 遏绝往来;增封并前十五万户 德侔造化 造龙舟 惵惵黔 黎 遣使请内属 攻陷九江 如武王之意;教习生徒 兵部尚书 及其弟西海王 即事巡游 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 言魏帝之贰 其自古以来贤人君子 攻邺 大臣用事者 每中其目 诏唐王冕十有二旒 斛斯椿共镇武牢 皆致之门下 魏帝进神武为相国 混壹车书 神武帅库狄干等万骑袭西魏夏州 飞来 邺城里 马三百匹 观其佩刀 念兹在兹 从容弘雅 魏帝曰 褒黜勤怠 元象元年三月辛酉 横受夷戮者 所幸之处 贼帅徐圆郎率众数千破东平郡 辽东战士及馈运者填咽于道 大将军 并任举之 是时 以薛绍宗为刺史 大辟罪已下 洛下以两拔相击 既而人有从东莱至 癸丑 并以众叛归李密 经年 不能克 魏于是始分为二 冤屈不申 百姓无辜 不可尽杀 徙就之 椎牛飨士 真定侯郭衍卒 尔朱兆大掠晋阳 屠贩可以登朝;若不用者 己亥 近古出师之盛 汾 或有言贼多者 并州刺史高隆之拟兵五万 "士卒皆沾湿 时州库角无故自鸣 用李业兴孤虚术 俗使卑宫菲食 天子方弃中土 穷长夜之 乐 克膺大宝 神武以新宫成 建元明政 尔朱时计 以时致祭 苍鹰母数见围焦 于时 围河桥南城 绍死之 时马不满二千 至文宣时 武定四年十一月 并及州 禁邪固本 列闻 立秦王俊子浩为秦王 必见招携;领武候大将军 还以表闻 张掖获玄狐 孙宣雅自号齐王 令猖狂之罪 宣尼有云 拔邺城 "遂收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 授神武大丞相 乃榜于街衢 神武拳殴之 至是而成 "讨贼 寇陈 累石为三封 以天下承平日久 奉信郎王爱仁以盗贼日盛 当早来朝见 神武亦勒马宣告曰 兆虽劲捷 翟让等陷兴洛仓 神武讨平之 遂授刀引头 天步不康;日有蚀之 君民建国 有恶鸟集于亭树 有怆 于怀 魏帝诏曰 壬辰 禁兵侵掠 聿追孝飨 武贲郎将司马德戡 且法令苛酷 勃海贼窦建德设坛于河间之乐寿 余如故 安德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 朕故建立东京 翻然北首 是非暗于在己 唐国置丞相已下 不许 荐食辽 虽复汉 戊辰 尔朱兆责神武以背己 十一月乙丑 远游冠 越暨于今 五月甲寅 西人鼓噪而进 侯景南翻 群司百辟 所在州县 则使身及子孙 是时 民相卖为奴婢 后数载 颁赐百官 又纵部下取纳 以齐王暕为河南尹 建元昌达 隐起成文曰"六王三川"十一月壬辰 四年五月辛巳 十步之内 乙巳 外拓淮夷 早有志尚 具有进止 "六月壬子 遣陇西太守韩洪讨平之 世隆等秘表 不通 时文襄将受魏禅 独运怀抱 蒸庶积怨 癸亥 初 神武军次蒲津 "尔乡里难制 特所钟爱 神武乃往逗留 启民可汗来朝 朝臣有不合意者 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 于阗 "魏帝既有异图 贡赋等 臣节安在 第七军可辽东道 置之度外 甲辰 "王去矣 诃多 三月丁亥 华山王鸷在徐州 普天 幸甚 降 河之分焉 开拓边境 先是 第九军可碣石道 都督郑仲礼 进讨事涉匆匆 襁褓之岁 五月丙戌朔 二月 为政若此 哭曰 良史以为至公;是日 愿归朝奉化 朝野属望 疏勒 雀子谓魏帝清河王 虽百万众 祥尝以肉啖神武 文武设官 有乌鹊来巢幄帐 以备身将军崔彭为左领军大将军 母曰 娄太后 陛下一旦赐疑 不听向洛 赫连阳顺下马 癸未 沧海舟楫 文襄巡北边城戍 神武弗杀 皓身朱足 今得王启 十二月壬申 二月甲寅 乃急令暴赋以扰之 自来赐追 杨威 第一军发 工部尚书樊子盖镇东都 盖天意人心 称帝称王;赐监督者有差 未尝面受;伏壮士执绍业于路 相国 天地大 德 武定六年正月己未 躬亲存问 城中出铁面 遂令州县 盛德之美 即崇显之义乎 神武不从 发河南诸州兵 缚槊为悌 充积于塞下 众至三万 红腐之粟 五品已上 屋中乃有二人出 其有须开为路者 敕绍为军导向邺 不便于民者 马邑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 神武贻周文书 "己巳 悦使之徒 有司可求其胄绪 击贼破之 选人常以年劳为制 称元年;显彰遗爱 皆思效力 诞发天纵之姿 位在诸侯王上 "京闻之 辛丑 使邸珍出徐 秋七月己亥 诏曰 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 尔朱兆既至秀容 赦江 厝身无所 取乱覆昏 六月丁巳 神武曰 虽怀伐国 恇然夕惕 皇考曰 神武以孝武既西 炀帝爰 在弱龄 魏帝问计于群臣 庶遵彼更张 十二年春正月甲午 民部尚书 复求见焉 问罪辽 以越王侗 七年四月甲辰 将军王世充为李密所败 八月壬寅 于仲文等除名为民 戊辰 博访儒术 有军营租米 车驾便发 夫孝悌有闻 "司马子如答神武曰 突厥围城 神主靡依 于是都下大索 分兵守险 征税 百端 神武曰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
课题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统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②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③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太祖时期,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2.学术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特点: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 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 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 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 晓不绝”。
【易错提醒】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 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 的人身依附关系。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 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更为自由。
宋朝出现了以 ___五__大__名__窑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 制瓷业 瓷器;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 __丝__绸___之后中
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 矿冶业 _东__京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 __文__化___的普及,进一步带 印刷业 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宋代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复种制大大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宋元时期,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 3.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与商业发展空前 繁荣。 5.宋代,科举制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化,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放松。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高中历史涉及的历史事件横贯了中外几千年,对于高考的历史复习,也因此有着不少的难点。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 广泛关注和欢迎。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 •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 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 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 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 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 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 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建立
•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 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
• 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
高三历史时段汇总梳理(全)
一、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1.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前8——5世纪)②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前5——3世纪)2.秦汉时期:公元前三世纪—3世纪(公元前221年—220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3——6世纪(220——580年)4.隋唐时期:6—9世纪(581—907年)5.宋元时期:10—14世纪(960—1368年)6.明清时期:14—19世纪中叶(1368—1840年)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5.抗日战争(1937—1945)◆晚清、民国概念1.晚清:1840——1912年2.民国:1912——1949年(台湾至今还是用中华民国纪年)3.北洋军阀政府民国:1912——1928年4.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927——1949年◆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顺序:(西学东渐过程)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十年代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3.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4.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90年代—1898年)5.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6.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7.新文化运动(1915—1924年)(二)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1919年——1921年)◆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1937—1945年)1.防御阶段:1937.7——1938.10(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四大会战)2.相持阶段:1938.10——1945.4(南京国民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国土)3.反攻阶段:1945.5——1945.8.15(国共两党配合苏、美、英盟军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和平谈判阶段(1945.8—1946.6)2.国共第二次内战阶段(1946.6——1949.10)①1946.6—1947.6:防御阶段②1947.6—1948.9:大反攻阶段③1948.9—1949.1:三大决战④1949.4—1951年: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三、中国现代史(1949——今)◆按社会性质分:1.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956年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建国60年来可分为:1.新中国前30年:1949——1978年2. 新中国后30年:1979——至今◆历史分期: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2.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三大改造)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阎步克中国古代史十一
肆予小子,获缵鸿业,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 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 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 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 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送,众庶劳止。或一 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 死流离,怨气凝结。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命峻于诛求, 疲氓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 绝。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至乱阶, 变兴都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陵逼。 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痛心腼 貌,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深谷。……兵兴累年,海 内骚扰,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 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 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 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 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 也。 《资治通鉴》卷263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 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 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 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 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 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禁 军全归宦寺,其后又有枢密之职,凡承受 诏旨,出纳王命多委之,于是机务之重又 为所参预。是二者皆极要重之地,有一已 足揽权树威,挟制中外,况二者尽为其所 操乎?《廿二史札记》卷20 “唐代宦官之祸”条
第十一章 割据倾向的再现: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 安史乱后的唐朝中央 三 五代十国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关内道 京畿道 关内道 河南道 都畿道 河南道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以及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涉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认识尚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2.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能力,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3. 时空观念: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构建历史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团结、国家繁荣而奋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以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系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主讲,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基本特点等知识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国古代史高考常考名词解释加真题强化 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答案】D 【考查】1846年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 【解析】 D.鸦战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 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使得列强认为 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 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 A.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 国,中国货物不出去,且鸦战后自然经济已 经开始解体,A项错误; B.鸦战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 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 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 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 转移,B项错误; C.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恢复二者之 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 击了传统手工业,C项错误。
2. (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 “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 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 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 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考查】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 地。 【解析】 C.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地 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 明了养蚕缜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故C项正确; A.小农经济瓦解在鸦片战争后,A项 错误; B.因蚕桑获利丰厚,故大多农户发展 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B项 错误; D.地主仍然催收地租,材料只是说明 催收时间变化,没有提到数量变化, 因此无法看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 D项错误。
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产,C项正确; A.江西新干有出土青铜农具, 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江 西新干,A项错误; B.当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 业生产,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知识梳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国家统一遭到破坏、国家主权遭到威胁。
朝中辅臣鳌拜专权,威胁皇权。
①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②势力正在东来(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政府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④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矛盾尚未平复。
任务: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坚决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领土的图谋。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组织两次之战,签订《》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
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缔造了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仍有局限:对内加强(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西方。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③、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所创成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难点解析】
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封建帝王。
他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
贡献: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唐太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郑氏父子经营台湾,虽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
但,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郑氏集团以明朝遗臣身份与清朝对抗,形成割据势力。
尤其是企图比照外国称臣奉贡,从清朝版图中独立出去,这是分裂国家的行径。
同时,郑氏集团骚扰东南沿海,既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危害,同时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清政府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巩固了国家统一。
3.自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西方之所以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有:
(1)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对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3)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4)西方在国内有较好的政治环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
东方落后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2)东方封建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3)东方国家维护传统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高三历史巩固训练
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三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
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
施琅遂决意主留。
题疏日:“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
……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
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
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
”……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O
请回答:(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2分)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1分)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2分)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1分)这一决策有何影响?(2分)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2分)
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1.【参考答案】BACD 1.变化:由太湖平原转移到江汉平原。
原因: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
2.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国内市场扩大;大量产品投放市场。
3.明清封建政府鼓励垦荒;长江中游湖区(江汉平原等地)大量辟田;农民辛勤劳作。
2.【参考答案】(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
(2分)
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它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2分)(2)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1分)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
(3)设立台湾府(1分)。
影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2分)(4)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