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_王树芝_岳洪彬_岳占伟
珠泉河原位生态修复研究
![珠泉河原位生态修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ce86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7.png)
2024年第6期现代园艺珠泉河位于114°0′~114°9′E、36°6′~36°9′N,全长约8738m,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水系。
多年来,珠泉河河道未实施清淤,河滩上垃圾成堆,导致河道淤积严重,沿河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管制直接排入河中,导致出现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修复珠泉河的生态,本研究针对珠泉河现状进行污染调查与负荷计算分析,实施原位生态修复研究方案。
1现状污染调查与负荷分析1.1污染源调查珠泉河两岸铺设45km的污水截流管,通过对珠泉河污水管截流,计划河道整治,收集周边社区、村庄的污水和清理污染源等调查方法[1-2],将珠泉河的污染源分为点源污染、内源污染和面源污染3类[3-5]。
1.1.1点源污染。
珠泉河点源污染主要为农村居民生活废水、旱厕排泄物及少量养殖废水等。
珠泉河两岸铺设了污水管,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泉河内,经过走访勘察,两岸每个排污口排水量约100~1000m3/d,排污管的位置较为分散。
1.1.2内源污染。
珠泉河内源污染主要为河道淤积,多年以来未实施河道清淤,河道淤积严重,河滩垃圾成堆,致使行洪能力越来越低。
通过机械清淤后,河道中90%淤泥已被清理,底泥中剩余的少量污染物将通过原位生态修复进行消除,剩余底泥厚度3cm。
河道底泥污染负荷浓度如下:全磷为0.10%~0.20%,全氮为1800~3800mg/kg,有机质为64~174g/kg。
污染负荷浓度取平均值:全磷为0.15%,全氮为2800mg/kg,有机质为114 g/kg,污泥密度取1.50g/cm3,含水率为96%。
1.1.3面源污染。
珠泉河地表供水由珍珠泉涌水、降雨径流和污水直排3部分组成。
由于珠泉河无实测流量资料,通过查阅河南省水文总站1984年12月编写出版的《河南省地表水资源附图》中图15“河南省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可知,珠泉河年平均径流深为200mm,年平均径流量2300万m3,流域面积约为115km2。
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
![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5ca2fe28192e45361066f595.png)
考古发掘和 甲骨文表 明, 商时期人们对 自然环境 和 殷 自身生存环境 的保护 曾进行 了有 意的探索 , 体现 出殷商 先
民朴 素 的环 保 意 识 。
1殷墟都城 建设 中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 .
几 十 年 殷 墟 考 古 发 掘 证 明 , 墟 面 积 广 大 , 大 时 达 殷 最
由以 上 卜辞 记 载 可 知 , 当 时 , 河 水 的 水 量 也 比 现 在 洹
和掩埋垃圾 用的灰坑 , 多利用 自然或建筑取 土后形成 的土 坑, 深浅不一 , 有些是定期 清理 , 重复使 用的。考古 工作者
或 被 迁 出 , 这 一 居 住 区 消 失 了 , 一 点 正 表 明 了 殷 人 对 从 这 环境保护意识 的逐步增强。
2殷 墟 的 垃 圾 和 污 水 处 理 .
外, 甲骨文中还有大量 有关 捕猎动 物如 鹿、 、 豕 、 、 麇 虎、 象
猴 、 等 的记 载 。 雉 此 外 , 殷 墟 甲骨 卜 中有 关 当时 下 雨 及 洹 河 水 患 的 在 辞
记载很多 , : 如
在商代 的宫殿宗庙 区、 民区及手工业作坊 附近都 发 居
洹弗其作兹邑祸 。( 42 .) 续 .84
洹 弘 弗 敦 邑 。( 33 珠 9)
现 有大量 的灰坑 , 这些 灰坑有些 是贮存 物 品用 的, 而相 当
一
部分是 用于集 中倾倒 和掩埋垃 圾用 的。这些 用 于倾 倒
会 遗 留大 量 的炼 渣 和使 用 后 的 残 陶 范 , 些 都 会 对 环 境 产 这 生 一 定 的影 响 。特 别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2 纪 3 代 小 在 o世 O年
屯东北地宫殿宗庙 区内曾发现 一处铸铜遗址 ]该遗址 出 , 土 了部分铸铜用 的坩 锅及 陶范 、 陶器等 遗 物 , 属于殷墟 文 化第一期 。但随着殷墟宫 殿区的建 立 , 该铸铜作坊 被废 弃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0bb299dd88d0d233d46aeb.png)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苏全有曹风雷(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迄今为止,以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但与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开发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灾荒饥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
关键词: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出版著作三十部,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进口替代工业问题研究》、《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三角联盟》、《黄兴与阳夏战役》、《徐世昌家族》等。
曹风雷(1973—),男,河南省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史学界也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涉主要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地学、生态学、古农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因而过去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多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拟对与河南生态环境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予以综述。
一迄今为止,直接反映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成果并不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1],该书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
认为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2世纪以前,开封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2世纪后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气候转寒、水系破坏、湖泽消减、土壤沙化、碱地增多、灾害加剧等。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0571929e2bd960590c677ba.png)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1ce4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7.png)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作者:张伟利董英豪来源:《地理教育》2023年第09期摘要:依托区域资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案例式教学,在真情境、大任务、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世界相关联,在系统性、规范性的基础上进行沉浸式的地理核心概念建构。
利用区域资源的地方性,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本文提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案例式教学的路径,并通过“水循环-圃田泽的前世今生”这一具体教学案例,呈现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期为真实情境下的案例式教学提供范式或参考。
关键词:区域资源;高中地理;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水循环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9-0000-00《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
河南及其周边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往今来的自然环境演化和人类文明传承,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工程设施、历史遗迹、工农业活动等资源,这些都是可以为教学所用的区域资源。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围绕学科大主题,依托区域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象化,开展室内文本研读与野外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深度学习,联通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原则将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生成真情境下的教学内容,进行大主题引领下的学科大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应用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真实情境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实现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
这也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相契合。
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需注意以下原则:(一)课程资源的典型性和可达性课程资源的典型性是指选取的区域资源应能够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外延较完整地例证,能够提供独立的、关联的、整合的等诸多问题情境。
基于MODIS的北洛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研究
![基于MODIS的北洛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49fc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e.png)
基于MODIS的北洛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研究作者:何亮吕渡郭晋伟雷斯越贺洁张晓萍杨希华来源:《人民黄河》2020年第02期摘要:为揭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北洛河流域植被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MODIS反演的2001—2017年植被覆盖数据,分析了北洛河流域2001—2017年光合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7年3个时段植被盖度均值分别为60.2%、63.2%和68.5%,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明显,3个时段均表现出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盖度最低、中游土石山林区植被盖度最高的特征;②2001—2017年北洛河流域植被盖度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植被盖度上升面积占比为90.9%,其中显著上升、上升但不显著面积占比分别为44.3%、46.6%,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林区植被盖度年均变率分别为1.18%、0.64%、0.42%;③对全流域植被盖度显著提高的主要贡献地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贡献率为46.3%,主要贡献县域志丹县、吴起县、富县、甘泉县的贡献率分别为23.1%、20.4%、10.6%、10.2%。
关键词:光合植被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贡献率;北洛河流域中图分类号:S771;X171.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2.014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Beiluo River Basi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beiluo river basin from 2001 to 2017 were analyzed with the vegetation cover data retrieved by MODIS.The results show that a)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2001-2006, 2007-2012 and 2013-2017, the average vegetation coverage is 60.2%, 63.2% and 68.5%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status is obvious and the three periods all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st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gullied rolling loess area of the upper reaches and the highest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middle rocky-mountain region; b) in the past 17 years,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whole basin, the gullied rolling loess area, gullied loess plateaus and mountainous region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with the annual variation rate of 0.65%/a, 1.18%/a, 0.64%/a and 0.42%/a respectively. Among the 12 major counties in the basin,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Zhidan, Wuqi and Jingbian in the gullied rolling loess area has been increased the most rapidly,with a change range of 1.05 to 1.36%/a, and the change range of Huanglong, Huangling and Heshui in the middle mountainous region is the slowest, with a change range of 0.31 to 0.33%/a; c)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whole basin comes from the gullied rolling loess area, with a contribution rate of 46.3%. On the county aspect, the main sources come from Zhidan (23.1%), Wuqi (20.4%), Fuxian (10.6%) and Ganquan (10.2%) respectively.Key words: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 coverage; spatiotemporal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Beiluo River basin; rate of contribution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深刻影响着区域生物化学循环和物質能量循环[1],是生物圈发挥系统性生态功能的核心部分[2]。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3f3ec4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f.png)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 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2. 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
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
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
始皇此举意在()A.认同中央集权制B.镇压六国反叛C.形成文化向心力D.扩展国家疆域4. 汉代河内郡南倚黄河,北缘太行山。
《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
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
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庄园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
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
这一做法意在()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6. 唐德宗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
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
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
由此可推知,当时()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7. 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809698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1.png)
492023年11月下 第22期 总第418期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功在当代,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国土整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优质土地,而生态修复注重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破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综合治理,对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国土整治及生态修复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未充分发挥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甚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需要深入探究两项工作面临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保障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各项工作有序、顺利推进。
1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必要性1.1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就生态修复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污染现状,逐步恢复了生态系统功能。
但部分区域仍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致使局部生态空间退化、自然环境破碎化发展,增加了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引起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国土整治工程建设中,未充分重视国土空间的关联性,而在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中,则没充分考量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由工程建设引发了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1]。
比如,在河流生态工程建设中,恢复局部的植被、增加流域的湿地面积,却导致河流地下水位的降低或河流连通性的下降;在森林恢复中,生态整体性考虑不周,营林造林树种单一,影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森林的自然性,使人工化特征明显。
二是我国农业空间质量不高,毁林还耕形势仍然严峻,农业经济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污染问题有待解决。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2019年5月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评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人类活动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影响了66%的海洋环境,虽然人类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受到了重创。
中国山水工程—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中国山水工程—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https://img.taocdn.com/s3/m/06eef9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b.png)
我国山水工程—我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我国山水工程是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山水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非常成功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以展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经验。
一、三江平原湿地生态修复三江平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黑土地湿地。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湿地植被逐渐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二、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湖泊干涸、水资源匮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包括草原恢复、退耕还林、湖泊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三、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修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通过调水方式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匮乏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得到了提高,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总结回顾我国山水工程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中晚期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利用和生态环境_王树芝
![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中晚期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利用和生态环境_王树芝](https://img.taocdn.com/s3/m/aa1aead06137ee06eff9182e.png)
我们还对不同的遗迹单位出土木炭的树种 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例如灰坑、房址、灶坑 等。
从灰坑中采集了 9 份木炭样品,经鉴定有松 属、沙棘属、杨属、柳属、云杉属、鼠李、灯台树和 桤木。 出土木炭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松木出土概 率最高,为 100%;其次是沙棘,为 33.3%;柳属和 杨属占第三位,为 33.3%;云杉属、鼠李 、灯台树 和桤木出土概率为 11.1%(图 4)。
图 4 灰坑中不同种属出土概率
属、柳属、沙棘属、杨属、云杉属、沙枣、领春木、桦
图 5 五座房址不同种属出土概率
属、灯台树、桃亚属和灯台树。 统计分析结果表 明 ,松 属 和 柳 属 出 土 概 率 最 高 ,为 75%,其 次 是 沙 棘 属 ,为 50%,最 次 的 是 杨 属 、云 杉 属 、沙 枣 、 领春木、桦属、灯台树、桃亚属和灯台树,分别为 25%(图 6)。 另外, 窑洞火塘的木炭为松木、柳 木、桦木和梨木。
根据古气候研究中常被应用的均一性原理, 古今气候有着同一属性。 对此,我们对出土木炭
图 6 四个灶不同种属出土概率
图 7 出土木炭树种共存生态因子法分析
四、讨论 (一)木炭遗存指示的古植被和生态环境 考古遗址中的木炭遗存,虽然是古人类对树 木选择利用的结果,比如建筑材料、薪柴和工具 等,但是,依据“最省力原则”,人们在遗址周边随 意采集薪柴 , [13] 每个树种的出土频率与史前该树 种在林地植 被中的丰度 一致 , [14] 而且,地 层中分 散的木炭,是多次实践活动的遗存。 因此,考古 遗址中的木炭遗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遗址周 边的植被组成。 通过鉴定,金禅口遗址出土了 15 种 树 种 ,根 据 《青 海 植 物 志 》[15](第 一 册 P47; P50;P51;P69;P124; P329.第 二 册 P365;P369)和 《 中 国 森 林 》 , [16](P519-534) 在 青 海 , 云
殷墟发掘的新思考——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感
![殷墟发掘的新思考——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c69e7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a.png)
殷墟发掘的新思考——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感何毓灵;岳洪彬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本文对殷墟近80年的发掘总了阶段划分,对每一阶段的收获作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殷墟以后的发掘提出自已的看法,认为随着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将得到更加完善地保护,殷墟的发掘也随之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何毓灵;岳洪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3
【相关文献】
1.殷墟宫殿宗庙基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读《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J], 王宇信
2.弘扬殷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而作 [J], 王宇信
3.殷墟发掘80年的学术成就——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 [J], 杨宝成
4.殷墟考古与商代甲骨文铜器铭文研究——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 [J], 刘一曼
5.岁月如歌忆斯苑——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和殷墟博物苑建苑21周年 [J], 郭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03627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9.png)
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联考地理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孢粉分析是重建古植被、恢复古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图为渤海湾西北岸某钻孔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孢粉浓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I-IV时期,渤海湾西北岸的气候演化特征是()A.冷暖干湿交替B.持续变冷变干C.持续变暖变湿D.异常寒冷干燥2.图示地质历史时期()A.裸子植物高度繁盛B.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C.煤炭开始大量形成D.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城市中心的暖空气上升到城市上空,导致城市和郊区存在水平气压梯度,近地面来自城市周围地区的冷空气被吸入到城市中心,形成城市微风环流。
图为城市微风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注:大气边界层一般是指直接受地球表面影响的对流层。
3.大气边界层高度乡村低于城市,主要是由于乡村()A.大气对流运动较弱B.植被遮挡太阳辐射C.空气湿度相对较小D.人为水汽排放量少4.与乡村上空相比,图中城市上空()①云层厚度较大②大气逆辐射较弱③气压较高④大气密度较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九连山地处南岭东段腹地,海拔280-1430米,植被类型丰富,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如图示意九连山的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5~7题。
5.九连山低海拔处的植被类型主要是()A.热带雨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6.九连山小流域4-5月河流径流量大的原因是()A.积雪融水多B.处于雨季C.冰川融水多D.地下水丰富7.九连山山顶分布有苔藓、矮林主要是由于()①气温低②坡度大③风力大④湿度低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降变化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宋家北沟新近—第四纪三门组古环境演化
![宋家北沟新近—第四纪三门组古环境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04c8d5c4050876323112128c.png)
1 采样剖面概况
而 上逐 渐 降低 趋 势 . 始磁 化 率 可反 映沉 积 物 中广 义 初
的强 磁 性矿 物 含 量 , 多 个 变 量 参数 共 同影 响 , 受 因此, 单 纯用 初始 磁 化 率解释 湖 泊河 流 相沉 积须 慎 重0] o本 . 宋 家 北沟 位于 陕西 省渭 南 市游 河 水库 西侧 涪0 面
石分类及对化石表面纹饰特 征描述 等, 整合前人在 同一剖面研 究的古地磁、孢粉、盐度等资料, 从多角度探讨宋家北
沟 新 近一 第 四纪 三 门组 的古 环 境 演 化 , 整 了三 门组 下 段 至 上 段 气 候 由温 暖湿 热 到 寒 冷 干 燥 等 古 环 境 演 变 的概 况 . 梳 关 键 词 : 门 组 ; 始 磁 化 率 ; 率 磁 化 率 ; 境 演化 三 初 频 环
“ 门组 ” 古三 门湖盆 中河湖 相 岩 石地 层 单位 . 三 是
古湖 盆 位于 晋 豫 陕问黄 河 及渭 河 谷地 , 我 国第 二 跨越
阶梯 向第 三 阶梯 过渡 的边 缘…. 1 1 年 丁文 江 首次 自 98 提 出“ 门系 ” 三 一词, 由安特 生 12 并 9 3年首 次 引用其 剖 面且 使用 这 一地 质 名称 以来, 地质 学 家们 曾对地 层 划
第2卷 8
第 2期
新
疆 地
质
中图分类号 : 1. Q9 11
2 0年 6月 01
V 1 8 N o2 b. 2 .
X I J AN G G E0L0G Y N I
j n2 1 u. 0 0
文章编号 :10 .8 52 l)22 90 0 08 4 (o oo —0 —5
文献标识码 : A
厚 度 的砂 层 , 平 层 理 和 交 错 层 理 发 育 . 明在 本 剖 映很 敏 感 _1J 率磁 化 率变 化 可 能反 映 了不 同气 候 水 表 J . j 频 面 三 门组上 段 湖 泊相 沉 积 中 , 杂 河 流 相 沉 积 . 层 条 件 下, 成 超 顺 磁 粒 级 铁 磁 性 矿 物 的 相 对 含 量 , 夹 砂 形 可 粒度 主要 为细 砂 、粗 砂 , 明具 备 一定水 动 力条 件. 说 三 能记 录 不 同 时 间尺 度 古气 候 波 动 的情 况 L . 1 因此 , 从 门组 下段 主 体 为灰 绿 色 , 为粘 土和 粉 砂 质粘 土 , 示 频 率 磁 化 率变 化 曲线清 晰地 看 到本 剖 面 三 门组 地 层 指
十年磨一剑——王晓斌《郑国渠边的水文》简介
![十年磨一剑——王晓斌《郑国渠边的水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625fb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d.png)
;论著荐评 !»Ii十年磨一剑;!——王晓斌《郑国渠边的水文》简介 12019年,王晓斌的《郑国渠边的水文——张家山水文站设立和发展研究》一 书,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该书讲述陕西省泾阳县郑国渠遗 址旁泾河张家山水文 站创建和发展的历史。
郑国渠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史料记载,郑国渠兴建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略晚于 举世闻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由于河床下切,引泾工程, 泾引灌溉 萎缩。
上世纪二三十年,社会界迫切希望再次利用泾河水源以扩大灌溉面 , 先 一 ,不泾河和水文 , 建郑国渠 的引泾工程——泾渠设和工 了。
泾渠建 , 研究泾河水文, 服务水利工作,设立了张家山水文站 。
张家山水文站泾河下站,国家站,一 水文站。
该书, 一 水文 ,讲述河 , ,河 ,河源及河,水利工程河利 。
二水文 ,讲述,洪水,历年水文 。
三 站及,讲述建 , 站 ,陕西省泾 渠 张家山水。
第四水文测验,讲述河, 设 ,河设,,水,泥颗。
五章水文情报,讲述水情工作历程,泾河张家山站以 上洪水报 ,泾河张家山站上游控制站,报汛任。
站 ,讲述 站房屋情,土 ,交通,通信,水电,站。
水文人物,简介 ,胡步川,刘钟瑞,安立森(挪威人),薛<,岳建业,田新改,赵荣贤。
并有 附图,附表,事记(1901-2017年)。
该书弥补了《中华人民和国水文年鉴》中黄河域水文资 料(泾、洛、渭区)的一些 足,收集补充了泾河张家山站1922-1924年部分水位、 、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1931年最 ,1932、1933年年降水,1934年逐月降水 等资料,延长了水文资料 列。
该书作者王晓斌高级工程师曾在张家山水文站工 过14年,其间任站长8年。
编写该书,作者“多次往返于省、市、县 档案馆及相关单位”,“还购买了相关资料,参考了 200部泾河及张家山水文站相关的书籍0,走访了位 工 工的人, 10年, 。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7b6d0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c.png)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卷1. 某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7000年至5000年)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并且出土了许多骨耜等农业生产工具,其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该史前文化最有可能是()A.大汶口文化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2. 在良渚文化中,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遗址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这里还展现出了当时发达的水利工程以及令人赞叹的青铜器以及玉器制作技术。
这()A.体现出大汶口文化逐渐被取代B.展示了良渚文明的高度发展C.表明当时迈入了阶级社会门槛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3.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言:“史学便是史料学。
”在对三皇五帝时代展开研究时,以下史料更有助于我们趋近历史的真相,且具有相对高的价值的是()A.《史记》中有关三皇五帝事迹的记述B.后世文人创作的关于三皇五帝的小说C.民间流传的关于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D.考古发掘出的属于三皇五帝时代陶器4. 商王朝要求归属于它的方国和部族定期向其朝贡,并且听从商王室之命进行征伐。
与此同时,这些方国和部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保持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
这反映了商朝()A.外服制的特征B.统治范围的缩小C.分封制的缺陷D.政治影响的衰退5. 下图所示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流通的部分金属货币。
由此可推知,当时()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统一趋势益发明显C.社会生产严重倒退D.国家呈现分裂局面6.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大夫在联合灭了智氏以后,瓜分了晋国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这说明当时()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B.传统政治秩序趋于瓦解C.周王地位得到提升D.列国纷争局面由此形成7.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各诸侯国中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该学者的观点阐明了战国时期()A.变法运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各诸侯国的变法旨在缓和阶级矛盾C.兼并战争是变法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D.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的有利因素8. 下表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b60c89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4.png)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朱彦民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西北季风的转向,而人为的破坏作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
【总页数】9页(P53-61)
【作者】朱彦民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非正式制度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为例 [J], 程莉;谢丽
2.历史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新成果——读《政策与环境: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
生态环境变迁》 [J], 卞建宁
3.那些年的那些"年"r——新媒体环境下中原地区年俗文化变迁 [J], 袁馨
4.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J], 刘朴兵
5.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演变互动研究的新进展——读《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嬗变互动——以夏代至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J], 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殷墟出土商代音乐文物综论
![殷墟出土商代音乐文物综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1ffe1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e.png)
殷墟出土商代音乐文物综论
王秀萍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9(030)004
【摘要】殷墟出土的商代音乐文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甲骨卜辞、乐器实物和乐舞道具等,这些音乐文物是商人音乐活动的遗迹,集中体现了商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是我们研究商代音乐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王秀萍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
【相关文献】
1.从陈家墩出土文物看商代测量技术 [J], 董鸿闻;周建勋
2.商代中晚期的树木利用——洹北商城和殷墟出土树木遗存分析 [J], 王树芝;岳洪彬;唐际根;岳占伟;何毓灵;赵志军
3.基于甲骨文与出土文物的商代竹器造物考证研究 [J], 张小开;孙媛媛
4.“江南文明之星——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文物精品展” [J],
5.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J], 卫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上游干旱区祖厉河流域生态发展模式研究
![黄河上游干旱区祖厉河流域生态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3805c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d.png)
黄河上游干旱区祖厉河流域生态发展模式研究
王小娥;魏智;吴锦奎
【期刊名称】《水利建设与管理》
【年(卷),期】2022(42)10
【摘要】祖厉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其发展模式对黄河上游干旱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示范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交流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流域契合生态型发展模式。
结果表明:河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流域资源性与水质性缺少并存的本底条件,流域内采砂、河道治理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较大扰动。
流域发展应分区域分重点精准施策,川区重在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节约集约利用域外调水资源,山塬区推广旱作生态农业。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适当人工植绿,引导流域生态向更健康的方向演替。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王小娥;魏智;吴锦奎
【作者单位】白银市水土保持总站;白银市河道管理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2.4
【相关文献】
1.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会议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牢记嘱托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生态优先开创保护治理新局面
2.黄
河上游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以湟水河典型流域为例3.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与生态需水量研究--兼谈塔里木河生态需水量问题4.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解读与研讨会”专家建言选摘5.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解读与研讨会”专家建言选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c2912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7.png)
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刘继刚【摘要】在三代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有差异的.总的说来,西周以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春秋以后,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三代时期生态保护思想的根源肇始于人们对森林动物和植物的自然崇拜.周代开始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有些国家还将"四时之禁"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定.【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6页(P117-122)【关键词】三代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图腾崇拜;自然禁忌【作者】刘继刚【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
以往的研究成果数量颇丰,主要集中在对先秦儒家的生态环保思想、生态伦理思想以及道家哲学环保观等方面。
综观这些研究论文和著作,笔者发现有这样一种共识:先秦时期,生态环境遭到了人类的破坏,最迟至战国已经形成了以“以时禁发”和“取之有度”为核心的全面而完善的生态保护思想。
学者们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论述,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可是,笔者犹存疑惑:三代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何?三代时期生态保护思想的根源何在?又有哪些保护生态的措施呢?笔者拟作一考察。
夏商周时期从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止,历时1850年,历经夏朝、商朝、西周、春秋和战国五个大的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末期转向奴隶社会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迅速增长;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夏商周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可以看到,直到西周时期生态环境仍然是极其良好的,主要表现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树种繁多,草地植被覆盖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王树芝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活动空间和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有两种决然不同的观点。
罗振玉依据考古出土的象牙、镂刻象牙礼器、卜辞①,王国维依据典籍《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记载②,徐中舒依据甲骨文有关象字的出现和古史中的传说③,胡厚宣依据卜辞中所载降雨、降雪、获象、捕兕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占伟三代文明摘要: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 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
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 )为7.4℃~15.9℃,年降水量(AP )为620~1200毫米,湿润指数(IM )为-14.2~52.6。
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今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
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
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关键词:刘家庄北地殷墟木炭分析树轮分析生态环境Abstract:Bo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ess of culture are affected by ecological environment.Shang dynasty is the second important dynasties in China histo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role o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12979charcoal fragments,more than 4mm,excavated from Liujiazhuangbeidi site in Yinxu,Anyang province,were identified and belonged to 18species,in which the oak took account of the highest probability.The deciduous Quercus was the local dominant species and played main role on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By the aid of Coexistence Approach,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AT)was 7.4~15.9℃,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P)620~1200mm,and moisture index (IM)-14.2~52.6in late Shang dynasty.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and results of Coexistence Approach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oth in late Shang Dynasty and in modern time.By means of dendrochronology of a lot of big lump charcoals,the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ed in late Shang Dynasty,showed that it was bigger in the late segment of one and indicated that It is flood during late Shang period tha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the site being abandoned.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hang period provided high 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that the late Shang city did not change during 273years from Pangeng settling in Yin to being abandoned at Zhou period.Key words: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Yinxu charcoal analysis dendrochronology ecological enviroment148--的刻辞和殷墟发掘出土的动物标本④,丁骕依据对黄河冲积量和黄土被蚀去容积的估算⑤,杨钟健、刘东生依据殷墟出土之哺乳动物⑥,竺可桢依据植物物候期等⑦,施雅风依据孢粉与古植物、野生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古冰川以及与冰芯、海侵与考古等资料⑧,都认为殷商时期气候温暖湿润。
唐际根等通过对殷墟以西姬家屯遗址中的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的样品磁化率测定、孢粉分析、古土壤微结构分析以及气候和植被比较研究,得知殷商时期气候温和适宜,降水、气温均比当今略高,类似于今天的长江流域⑨。
而甲骨学家董作宾认为“骨化石所提出者,不过是一种意见,而卜辞是不能证实,也还有许多问题”,坚持认为殷代安阳的气候与今世的安阳实在无甚差异⑩。
此外,朱彦民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輥輯訛。
上述学术观点,是学者根据甲骨文反映的文化各期生态资料、文献记载或根据自然剖面中的土壤剖面磁化率、孢粉分析获得的。
由于对甲骨文字的解释不同,对考古材料认识上的参差,历史文献的考释也可能存在谬误,在自然剖面的分析方面又很难找到与遗址文化层年代一致的自然剖面,缺乏来自遗址中文化层的直接证据,获得的环境信息在解释一些文化现象时令人疑惑。
即使有些研究材料来自遗址文化层,如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动物骨骼,由于动物的易迁移性和易施与饲养环境,也存在同样的困惑。
植被是环境研究的综合体,是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的晴雨表,气候的变化必然在植被上有所反应。
木炭分析可以鉴定到属,甚至可以鉴定到种,而且木炭分析的优点在于木材来自文化层,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与考古学文化具有同时性,还能代表局地理范围内的地方性植被、气候特征,特别是一些当地植被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它们具有较强的气候指示意义輥輰訛,通过木炭分析能真实有效地反映遗址周围的微环境。
利用木炭遗存解释古生态的方法已经成熟。
主要是采用考古遗址木炭量化分析方法和途径,使木炭组合具有古生态代表性輥輱訛。
近30年,木炭分析在国外广泛开展,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利用自然剖面孢粉和木炭重建生态气候輥輲訛;利用木炭分析和精确定年的树轮序列重建生态气候輥輳訛;利用考古遗址木炭种属出土概率重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輥輴訛;利用木炭图式推测干旱事件輥輵訛;利用特有种气候分析法定量分析遗址周围的气候和环境輥輶訛;利用植物中稳定碳同位素评估环境变化,从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量化过去可用水量的变化輥輷訛;以考古出土木炭的解剖特征,主要是用与水分运输有关的导管数量和导管数研究古环境輦輮訛。
总之,木炭分析已经成为第四纪和第三纪环境研究中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
树轮定年是考古领域应用的多种断代测年方法中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季节。
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因此,树木年轮是周围环境的记录器,从这个记录器,可以提取各种环境信息。
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輦輯訛。
Douglas于1914年发表了第一篇用树轮资料重建降水量的文章以后,树轮资料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利用考古出土木材也进行过气候重建研究輦輰訛。
2008年,在安阳工作队岳洪彬等田野一线学者的帮助下,在刘家庄北地遗址不同考古单位采集到了大量的、丰富的大块木炭遗存,为我们利用木炭分析、共存因子分析以及树木年轮分析方法综合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一研究区概况(一)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殷墟地处太行山林虑山系以东、安阳盆地与华北平原接汇带的洹河二级台地上,地处北纬36度,东经114度,面积约3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属河南省安阳市。
所在的安阳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由130米逐渐降至80米左右。
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洹河(又名安阳河)自盆地西南流入,先北行,再折而东行,最终注入卫河。
盆地西接太行山山区,南北两侧是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
三代文明149--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代相比有着较大差别。
就地势而言,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其时黄河在安阳东部自南向北流经,漳河在殷墟以北约20公里处自西向东流经,殷墟南部还有淇水。
上述三条河流与洹河一道,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輦輲訛。
今天的殷墟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温适宜。
年平均气温13.6℃,7月份平均气温27.2℃,1月份平均气温-2.7℃,绝对最低气温-21.7℃,无霜期20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