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一次裁掉十九万“公务员”的皇帝是谁?
公职人员历史试题及答案
公职人员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2.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校D. 朱由检答案:A3. 清朝的建立者是: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顺治帝D. 康熙帝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的盛世?A. 开元盛世B. 贞观之治C. 永徽之治D. 康乾盛世答案:D5. 元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西安D. 洛阳答案:A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哪一项制度?A. 郡县制B. 封建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A7.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发生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8.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是由哪位皇帝开创的?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肃宗答案:A9. 清朝的“康乾盛世”指的是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康熙帝和乾隆帝B. 乾隆帝和嘉庆帝C. 雍正帝和乾隆帝D. 康熙帝和雍正帝答案:A10. 下列哪一位不是宋朝的皇帝?A. 宋太祖B. 宋太宗C. 宋真宗D. 唐太宗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E. 丝绸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E. 元朝答案:ABCE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E. 夷陵之战答案:ABCDE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
()答案:错误3. 明朝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答案:正确4.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历史趣谈汉代官员的收入差距 公务员与丞相俸禄差900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代官员的收入差距公务员与丞相俸禄差900倍导语: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武帝招人,东方朔前去应聘,在自荐书上写道:“像我这样的奇才,要是做不到宰相一级,那真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武帝招人,东方朔前去应聘,在自荐书上写道:“像我这样的奇才,要是做不到宰相一级,那真叫没有天理了。
”自荐书递上去,汉武帝给他安排了一个岗位:待诏公车。
“待诏”就是等着皇帝召唤,“公车”是负责接待的单位,合起来讲,这个岗位就是让你在国营招待所里待着,什么时候想起你来了,什么时候给你活儿干。
“待诏公车”,属于百石以下级别的斗食或者佐史,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小科员。
原文中,东方朔提到自己的薪水,说的是“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一囊粟,是指一袋没有脱壳的小米;钱二百四十,是指二百四十枚三铢钱。
西汉“公务员”分为近二十级,最高级别是丞相,其次是御史大夫,再其次是中二千石,再其次是二千石,再其次是比二千石,再其次是千石……直到百石、斗食、佐史为止。
所谓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百石,是每年名义上能领的粮食数量,汉朝时通常用这个指标来指代行政级别。
但实际发放薪水并不一定发粮食。
东方朔的货币工资是每月二百四十钱,粮食补贴是多少呢?由《居延汉简》所载汉武帝晚期低级官员的工资单据可知,凡百石及以下级别的“公务员”,每月小米(或麦子)三石。
东方朔说的“一囊粟”,是指三石小米。
“石”是容量单位,汉朝一石约等于今天二十公升。
三石不脱壳小米能出净米七十多斤,平均一天两斤还要多一些。
东方朔除了一囊粟的粮食补贴,还有二百四十钱的货币工资。
为了便于估算,把这二百四十钱也换成粮食。
据《史记·平准书》和《居延汉简》卷1所载西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宋朝大家不知道的事 “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朝大家不知道的事“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导语:富甲全球的大宋,史上最幽默的宰相石中立,“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
富甲全球的大宋,史上最幽默的宰相石中立,“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
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
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
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赵匡胤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通俗来讲就是三个字:不折腾。
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在不折腾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连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
这样一个安定团结奔小康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不应该把1000年前宋朝的成绩过分拔高了,这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还是广大的自耕农们,这些农民上交的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
导语:在历史书中,清朝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王朝。
这个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帝王昏庸无道,政府腐败无能。
这个王朝扼杀进步思想,文字狱盛行
在历史书中,清朝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王朝。
这个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帝王昏庸无道,政府腐败无能。
这个王朝扼杀进步思想,文字狱盛行;这个王朝偏安一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朝代在科举制中所行使的严刑峻法却着实让人感叹。
一、辛卯科场案
清康熙年间,江南乡试。
这场案子的起因是,发榜后中举的人的构成,从概率论的角度讲,不太科学。
中举的人里边,除了苏州的十三个,其他都是扬州盐商的儿子。
这种感觉就好像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前三名的爹(当然,娘也可以)不是地方首富就是部门领导。
在这种完全没有证据,纯粹是通过概率论推理所引发的舆论,一时间在社会引发了乱七八糟的质疑。
有两个愤青(其实是逗逼)还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这件事,说“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讽刺的是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
这当然都不是重点,舆论么,不合乎官方口径的,自然就定义为谣言了。
重点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的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的程光奎是两个草包,大字都不识几个。
如果说舆论是空穴来风,那么这种猪一样的队友就是给这种空穴来风的舆论充当了佐证。
(图)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图为贡院内的号舍
到此,康熙收到风了。
康熙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主,所谓明主不在于在他治下一定歌舞升平,而是在于出了问题他如何处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最会耍流氓的皇帝居然是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最会耍流氓的皇帝居然是他?导语:“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里的竖子,大抵说是刘邦。
今人评说汉高祖刘邦,除了“皇帝”,还有“流氓”,合二为一称为“流氓皇帝”。
那么“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里的竖子,大抵说是刘邦。
今人评说汉高祖刘邦,除了“皇帝”,还有“流氓”,合二为一称为“流氓皇帝”。
那么,刘邦究竟有多流氓?1、好酒色刘邦起兵反秦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呢?看看《史记》怎么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就是说刘邦“游手好闲”。
“富二代”什么的游手好闲,大可以美其名曰“潇洒”。
但刘邦的老爹只是个穷农民,因此他这只能称为“混混”。
不过这个混混在乡里也混出点小名堂。
原来,刘邦人称“美须髯”,而且“喜施、意豁”(比较大方,花别人的钱不是钱),口才也很好。
成年后混进了公务员系统,做了泗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代的村长)。
有了权利,刘邦的流氓品性愈发不可收拾。
时不时上酒馆喝点小酒,调戏酒吧女,对自己的手下,也常常有事没事喜欢调戏,比如摸摸脸拍拍屁股什么的。
史评“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2、吃白食刘邦好酒色,可这得烧钱。
秦朝的亭长可不比现代的村长,刘邦这个基层公务员仍是个穷光蛋,流氓没钱肿么办?“吃白食”!《史记》有记载:“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什么意思?也就是刘邦常常去酒家喝酒,也不给钱,只打白条。
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店家往往将刘邦赊的账给一笔划掉。
不以挣钱为目的的生意,都是耍流氓。
店家为何要金钱如粪土呢?《史记》记载很有玄机:“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邦喝酒的时候,后面总能看见神龙附体)。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晚唐宰相李德裕 绝对君子的党争头目也是能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唐宰相李德裕绝对君子的党争头目也是能臣导语:李泌为何屡次拒绝当宰相,却在这个时候同意了呢?史学家认为李泌之前坚决拒绝,主要还是避祸,而在朝中大乱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李泌做宰相李泌为何屡次拒绝当宰相,却在这个时候同意了呢?史学家认为李泌之前坚决拒绝,主要还是避祸,而在朝中大乱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李泌做宰相不可的地步了,所以他还是答应了。
李泌做了宰相后,立刻开始忙碌,与他做隐士时判若两人。
他整顿吏治,一方面裁汰冗员,另一方面建置户部贮钱(贮备资金),提高了国家官员的俸料(薪水和配给,也就是增加公务员收入),还开创了手力课(加班费),所以满朝文武都非常高兴,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他还顺利处理了大唐和回鹘、吐蕃等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
李泌等于一人兼任总长、外长、财长数职,非常能干。
所以史学家认为李泌的求仙问道,乃是在乱世自我保全的一种谋略,他为自己制造的神秘面纱,其实是一层保护壳。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绝对君子的党争头目】李德裕字文饶,今河北赵县人,出生于大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李栖筠、父亲李吉甫都是唐代著名大臣。
李德裕先后在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以及宣宗六朝任职。
李德裕是"牛李党争"里李党的领袖人物,因为党争的关系,他多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虽然在地方上做了不少贡献,但总受到压制。
武宗时期,他担任了六年的宰相,帮助武宗讨平了泽潞五州,解决了回鹘叛乱,消除了宦官擅权问题,又限制佛教,是晚唐时期难得的有才华人物。
武宗去世以后,牛党又占据上风,他因此被贬到海南岛。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宋代高薪养廉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清官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宋代高薪养廉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清官吗?导语:宋朝,被认为是公务员工资最高的朝代,高到什么程度呢,查阅《宋史-职官志-奉禄制上》,说的很清楚:“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
春、冬服各宋朝,被认为是公务员工资最高的朝代,高到什么程度呢,查阅《宋史-职官志-奉禄制上》,说的很清楚:“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
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绵百两。
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
春、冬各绫十匹,春绢十匹,冬二十匹,绵五十两。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就是说,宰相,枢密使这样的国家最高级别官员,基本月薪是三百千(古人钱分为文和贯,1000文=1贯,三百千就是300贯),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福利,这就是每年春冬两季各发绫20匹,绢30匹,另外冬天发绵100两。
好了,知道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算一算宋朝宰相的年薪到底是多少了。
根据史料记载(当然这只是取得某一个时段,而不是整个宋朝都是这个价格),宋朝时1匹绫=1600文,1匹绢=1200文,1两绵=85文,那么40匹绫=64000文,30匹绢=36000文,100两绵=8500文,那么整个一年宰相的收入就是300000x12+64000+36000+8500=3708500文=3708贯。
那如何知道这个钱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这个也有办法,可以以粮食的购买价格作为依据,据记载,宋朝时的粮价大概400文一石,一石大概100斤左右,那么1斤粮食约等于4文钱,而现在的粮食价格按照米价来算的话,北京超市里大概最便宜的米1斤卖2元钱,那么换算一下,1文钱约等于0.5元人民币,3708500文约等于185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宋朝宰相的基本年薪是185万人民币,注意,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导语: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胡亥 喜怒无常、推诿国事缘于极度的自卑和恐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胡亥喜怒无常、推诿国事缘于极度的自卑和恐惧
导语:秦二世胡亥这位荒唐的傀儡皇帝,21岁就糊里糊涂地登基,把本来不属于他的皇位抢到手里,但面对偌大的一个摊子,却缺乏治国的才能。
有李斯、
秦二世胡亥这位荒唐的傀儡皇帝,21岁就糊里糊涂地登基,把本来不属于他的皇位抢到手里,但面对偌大的一个摊子,却缺乏治国的才能。
有李斯、冯劫这样的“中佐”之才而始用终弃,却去信任一个为人阴险而狡猾的宦者赵高,结果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父亲殚精竭虑打下的万里河山拱手交付人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秦二世胡亥(图片来自游戏:新问鼎》
前不久,网上曾经流传中国现代高危行业排行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据说是政府公务员。
这个排行榜准确与否我们不做评论,但却给我们以一定的启发: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假如有一个高危行业排行榜,皇帝有可能也会名列其中,特别是自身的能力、威望、德行都不足以君临天下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皇帝无异于活受罪。
所以在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给曹操写信,劝曹操当皇帝,曹操会发出“这孩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的慨叹。
以常理来推断,让一个不称职的人去做他力不从心的事,对他来说至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所以,我认为,胡亥的一生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有一种极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并不会因为他君临天下而有所减弱。
我们可以从他的许多言行之中看出,他是想通过两个极端来化解这种恐惧和自卑的:一个极端就是逃避现实,将国政一概委托给不男不女的赵高,而自己藏在一个寻常人见不到的地方,眼不见心不烦,使得大臣们想要见他一面都很难;还有一个极端表现是动辄发怒,喜怒无常,乱杀无辜。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唐伯虎如何断送了政治前程 傍大款傍出祸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伯虎如何断送了政治前程傍大款傍出祸事
导语:从一封信解密江南第一才子为何曾身陷囹圄为何一度要自杀我曾想做一个调查,问70后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工二代,农二代,师二代的朋友们
从一封信解密江南第一才子为何曾身陷囹圄为何一度要自杀
我曾想做一个调查,问70后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工二代,农二代,师二代的朋友们,你们在跨过30岁这道门槛,生命进入第一万个日子的时候,你们在欢喜些什么?在痛惜些什么?索求些什么?舍弃些什么?
30岁,学校留给你的东西越来越远离,社会留给你的经验似乎还不太够用,你是一位彷徨歧路的将军,朝中无人,四面狼烟,率着一支准备与命运血战的孤军,还不能完全确定哪里才是你胜利的战场,然而,你必须得做决定了,要么化龙而去九天,要么继续做一条无欲无求的小鲤鱼,然而,江湖风大浪大,做小鲤鱼比做龙还难,纠结啊。
街边大排档子弟出身的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当他在30岁前后时,他是怎样的心理?且看他写的一封信……
当初:光辉岁月曾经是那么唾手可得
我案头摆着一封信,写于512年前,写信人是唐寅,即唐伯虎,收信人是文徵明,写信人和寄信人加起来,占了大明弘治年间江南才气的一半,江南另外一半的才气由祝允明和徐祯卿霸着,即所谓“江南四才子”。
一千二百多字读下来,读的不只是才气,读的是一个跨入30岁门槛不久的男子,与一种命运决绝的痛苦,心酸,一个自小生在明媚江南,“笑舞狂歌”、“花中行乐”的风流才子在信里头却是这么一种形象:脖子上、手上、足上都带着枷锁,被一帮虎狼似的明朝执法人员踢来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唐朝公务员不好做 历史上严厉的唐朝考勤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公务员不好做历史上严厉的唐朝考勤制度导语:唐朝的公务员待遇虽然无法与宋朝相比,但也不错。
可是,在唐朝当公务员却并不轻松,原因是唐朝对公务员的考勤制度很严厉。
每天按时参加朝会唐朝的公务员待遇虽然无法与宋朝相比,但也不错。
可是,在唐朝当公务员却并不轻松,原因是唐朝对公务员的考勤制度很严厉。
每天按时参加朝会,是唐朝京官的第一要务,凡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者,都属于违纪,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理,而且处理方式还很严厉。
比如,有一个叫梁升卿的官员,在某部门上班,当时,朝中规定官员要轮流值夜班,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二十日这天,轮到梁升卿值夜班了,可是第二天是他父亲的忌日,于是他就想让同事元彦冲代自己上夜班。
元彦冲晚上有酒局,不太愿意去,在梁升卿的再三恳求下才答应。
梁升卿就把事情的具体情况写了一张纸条,放在了办公室,然后回家了。
可是,当天晚上,元彦冲喝多了,就没有到办公室去,造成办公室空岗。
恰好那天晚上,皇上命宦官带着皇上的命令来问事,发现没有人值夜班,只有梁升卿的一张说明情况的条子,便据实回奏了皇上。
当时的皇上是唐玄宗,玄宗得知情况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元彦冲贬为邠州刺史,而且连梁升卿也一起贬了,梁升卿被贬为莫州刺史。
按理说,梁升卿在这件事上没什么责任,他请元彦冲替自己值夜班,元彦冲也答应了,而梁升卿又写了个条子说明情况,所以他已经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他还是因此事被贬,足见唐朝时期对官吏考勤的严厉。
唐朝对无故辞到、旷工的官员,甚至还要给予体罚的处分,即打板子。
《唐律疏议·职制五》中就有一条关于“官人无故不上班”的规定,说官员无故不上班的,缺勤一天,打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范增活了多少岁?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范增活了多少岁?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导语: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享年73岁。
70岁之前的漫漫长夜,范增喜欢呆在家里,默默无闻,爱好琢磨问题,研究奇谋诡策,有机会就给周围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享年73岁。
70岁之前的漫漫长夜,范增喜欢呆在家里,默默无闻,爱好琢磨问题,研究奇谋诡策,有机会就给周围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们出点好主意,指出哪里的路有坑,哪里的路走过去没事儿,帮助大家过好日子。
日子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人很有主意、脑子相当好使,对于同样的事儿,他总是看得更透彻,当别人想破脑袋只看到一步时,他却能轻描淡写地看到两步、三步甚至更远,属于传说中未卜先知、掌握大势的仙人。
由于年龄偏大、背景惨淡、身处偏远,在天下一统、需要和谐、讲求规矩的秦帝国里,即使拥有身怀绝技、通天感地的半仙之体,史书上也很难给他闪动身影的机会。
除非他能帮着秦始皇活得更长,乃至于使皇上成仙得道,最好能使其活成千年不死的妖精。
当然,身逢秦帝国摇摇欲坠、造反有理的年月,范增的好日子就来了。
从此,他不用想着忍心屈志混入帝国的公务员队伍,成为掌握特权的贵胄;也无需通过向皇帝进献奇丹妙药,获得豪宅广地。
在他面前延伸出一条不失体面的路——加入民营的造反公司。
如果事业成功,依然会获得对得起他的聪明才华的高贵身份和成为人前显贵、锦衣美食的富家翁。
更为关键的是,像他这样出类拔萃、身体健康、虽老不死的人物,从投身造反事业之初,就完全可以非常高调、非常张扬地尽情挥洒才智,一步登天,进入核心决策层,无需夹着尾巴做人做事,熬资历,等机会,对一个已经进入“古来稀”、活着的日子倒计时的老人来说,造反事业绝对是他相当很看重的。
人这一辈子就这一回轰烈地生活常识分享。
两个改革失败的历史故事
两个改革失败的历史故事从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到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共2132年,中间经历了上百名皇帝。
有人统计是219位,有人统计是350位,因为取样不同,所以统计的数字不同。
而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执政200年以上的只有四个:汉、唐、明、清。
这四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和唐朝,离我们太远;明朝和清朝,离我们比较近,可以借鉴的东西比较多。
所以我就选择明清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其改革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作为今天的主题。
明朝和清朝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衰落和灭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内在机制发生作用。
所以,研究明清社会的发展就要研究其内在的原因是怎么演变的。
一、明朝的兴替与改革(一)明朝的兴起以及贡献明朝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贡献巨大。
明朝有16个皇帝,历经276年。
这16个皇帝当中,可以称作“雄才大略之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个是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17岁出家做和尚,碰上灾荒,他就托钵游食、乞讨要饭要了3年。
回到黄觉寺做和尚时,正赶上元朝末期民变四起,就从军了。
朱元璋起兵后,经历了16年的拼搏,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他又在位31年加起来,他在政治舞台待了47年,接近半个世纪。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纷争中,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明太祖实录》中大约68万字就是讲他的贡献。
但我个人认为,朱元璋的历史贡献主要就一条,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话出自《明太祖实录》第26卷,这16个字意义重大。
中国从北宋算起(北宋和辽是并立的),一共是1 67年;接下来是南宋和金的并立,共157年;之后蒙古取代它们,统治了98年。
合起来算接近近400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北方,契丹、女真、蒙古不断地更迭政权,当时老百姓最大的渴望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朱元璋做到了这件事情。
分裂和战乱自安禄山开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北京起兵,打到洛阳,打进了长安,从此之后唐朝衰落,出现了潘镇割据,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再到朱元璋这时候,从公元755年到1368年,中间经历了600多年的时间,朱元璋把这个局面改变了中国重新出现了统一。
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那你知道清朝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清朝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最倒霉的官二代清代乾隆朝出过不少贪官。
除了我们熟知的古今第一贪官和砷,在乾隆四十六年时,还出过一位很厉害的贪官,名叫王亶望。
如果不是和坤后来天天向上,穷追。
猛赶,估计他就要成为清朝最大贪官了,比较好玩的是,负责查抄王亶望的闽浙总督陈辉祖比王宜望还贪,伺机占有了前者的绝大部分家产,后来却主动撞到了乾隆的枪口上,堪称清朝历史上最倒霉、最弱智的贪官,陈辉祖和王亶望一样。
都是官二代,而且是大清官的官二代。
不过他的父亲更牛一些,是宰相陈大受。
陈大受同志历任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
六部的部长做过三个,而且是最肥的三个。
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的时候,升任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地位显赫一时。
本着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惯性思维,陈辉祖一出道,就被乾隆招聘进了财政部;;户部,官居户部员外郎,以后历任陈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广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两江总督等职。
按说做到这么大的官了,也该享享清福,稳稳定定干两年,以求光荣退休了。
不成想世道变了,乾隆朝后期不产清官,专产贪官。
陈辉祖这位仁兄也随波逐流,干起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勾当。
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同为官二代的王宜望东窗事发。
这位主儿,事情败露也是自找的。
当时甘肃的一件案子牵扯到了他。
他本来死撑下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
谁知到他欣闻乾隆南巡,路过他任职的杭州,有意巴结一番,主动提出捐赠50万两白银,以帮助政府共渡难关,修缮海塘。
这么大的派头一下子就把乾隆震了。
乾隆怀着吃大户的心情住到了他们家,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哪一样都是真金白银。
好小于,比我还有钱,查!结果一查,王宜望同志在甘肃和浙江的腐败事迹全部暴露,受贿总额超300万两白银。
对付贪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抄家。
抄王宜望家的光荣工作就交给陈辉祖同志来办了。
历史趣谈:盘点古代7个白手起家的皇帝 刘邦 郭威 朱元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点古代7个白手起家的皇帝刘邦郭威朱元璋
导语:一、汉高祖--刘邦“三岁看老”,可少年时代的刘邦,怎么看都不像当皇帝的胚子。
出身低微也就算了,他不学无术;不学无术也就算了,他还游
一、汉高祖--刘邦
“三岁看老”,可少年时代的刘邦,怎么看都不像当皇帝的胚子。
出身低微也就算了,他不学无术;不学无术也就算了,他还游手好闲;游手好闲也就算了,他还吃喝嫖赌。
这一点,连本朝的太史公司马迁都敷衍不过去了,给了他一个四字评价:好酒及色。
如果刘邦没有遇见吕公,他可能一辈子就是浪荡乡里的二流子。
吕公不是沛县人,他搬到沛县来是躲避仇家。
因为沛县的县令是他的朋友,很多人就上门拜访他,拉拉关系什么的。
刘邦也跑来碰运气,顺便混点肉吃。
当时,负责接待客人的是萧何,他宣布:送礼不到1000钱,都到堂下坐。
刘邦不管他,他虽然一个钱都没带,也大大咧咧地说:“我送1万钱。
”
吕公乐了,这不是土豪一枚吗?喜滋滋地亲自出来迎接他。
刘邦虽然家庭贫穷,可长得倒是器宇轩昂。
吕公一看,喜欢得不得了,不但请刘邦坐上座,还在宴会后留下,将女儿送给了这位身无分文的年轻人。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吕公没有看走眼。
他买到了一支回报极为优厚的潜力股。
二、蜀国皇帝--刘备
有句歇后语叫:刘备卖草鞋——本行。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历史皇帝梁武帝萧衍怎么样 真的是昏君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皇帝梁武帝萧衍怎么样真的是昏君吗
导语:历史皇帝梁武帝萧衍怎么样,在琅琊榜中大家是否觉得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很昏庸的皇帝呢?那么在历史中的梁武帝萧衍真如电视剧中的那样吗?下面
历史皇帝梁武帝萧衍怎么样,在琅琊榜中大家是否觉得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很昏庸的皇帝呢?那么在历史中的梁武帝萧衍真如电视剧中的那样吗?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历史中的梁武帝萧衍吧,对此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琅琊榜提到的梁武帝萧衍,真的是个昏君吗
萧衍是南兰陵郡武进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他的出生很好,背后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姓萧的,往上追溯祖先,最有名的是萧峰?当然不是,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在北宋,萧衍是人家的祖先还差不多,萧氏家族的祖先,是个大人物,叫萧何,西汉刘邦的左膀右臂。
兰陵萧氏成为大家族,最早是在西汉宣帝时期的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但是能成长为顶级豪门,始于东晋,当时北方大族南迁,萧氏从兰陵(在山东)搬到了江苏常州,在常州新北区,专门划出个地方,称为南兰陵。
上一篇文章讲了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王谢庾桓,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历史崔的“中国历史名人”,如果算上南朝,兰陵萧氏绝对是豪门中的豪门,光皇帝,就延续了两个朝代,刘裕建立的刘宋,最后就是在萧氏手里结束的。
萧氏的两个政权,第一个是萧道成建立的南齐,第二个就是萧衍建立的南梁,萧衍的接位,放到现在,相当于侄子抢了伯伯的班,然后把集团公司的名字也改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这个皇帝太重口!揭秘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这个皇帝太重口!揭秘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
导语:一个人将走进历史的舞台,这个人绝对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
宋孝武帝刘骏于公元464年驾崩,他的嫡长子刘子业即位,年号永光,刘子业
一个人将走进历史的舞台,这个人绝对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
宋孝武帝刘骏于公元464年驾崩,他的嫡长子刘子业即位,年号永光,刘子业即位时年仅十六岁。
对于这位仁兄,历史上有两本书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其事迹,一本是梁朝沈约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另一本是《资治通鉴》。
历史记载中的刘子业,如果可以找出对他有稍许褒义的词句的话,只有《宋书》上记载的一句“帝少好讲书,颇识古事,自造《世祖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
”至于别的方面,史书对他再无其他可以称道的地方,刘子业只在位一年不到,却留下了一段非常令人恶心,作呕和愤怒的历史记载。
刘子业即位后,尚书蔡兴宗亲手捧着玺绶交给了刘子业。
在一般情况下,新任皇帝一定会跪在地上,大大悲痛一番,感叹老爹为什么这么早死,留下儿子尚不可处理这么多、这么难的国家事务,最后痛苦地大哭一场了事。
别管真的假的,过场应该是这样的,况且死得那个可是亲爹,不是后爹。
可是刘子业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刘骏对这个儿子管教极严,动不动就骂他,而且还打他,这让刘子业的心中恨透了这个老子。
所以,当刘子业接过玉玺后,脸上竟然拂过了一丝喜悦之情,大臣们看在眼里都很气愤,死了老爹,这位新主竟然毫不悲伤(《宋书》:“悖然无哀容”)。
可是大臣们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他们很快就知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北宋对南唐的情报站 派遣和尚刺探南唐军事机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对南唐的情报站派遣和尚刺探南唐军事机密导语:赵匡胤很早就对南唐进行谍报工作了。
南唐后主李煜倾心佛教由来已久,他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崇经弘法,是天下第一居士。
北宋谍报部门,就赵匡胤很早就对南唐进行谍报工作了。
南唐后主李煜倾心佛教由来已久,他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崇经弘法,是天下第一居士。
北宋谍报部门,就抓准了这一点,选派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叫江正的少年,削发后投奔名刹清凉寺,因为清凉寺的法眼禅师经常入宫讲经,江正只要取得老法师的青睐,就可以以贴身弟子随行入宫,借以刺探南唐虚实。
江正是有目的而来,拿下老法师自然不在话下。
老法师圆寂后,就继承了法眼禅师的衣钵,成了该寺住持,法号“小长老”。
就这样,小长老成了北宋安在南唐的一只真正的“法眼”。
作为法眼禅师的嫡传弟子,小长老继续出入宫廷,为李煜讲经。
小长老是一个真正的间谍,他用袈裟作伪装,迷惑李煜,煽起李煜的宗教狂热。
他怂恿李煜慷慨施舍,广建佛寺,多度众生。
一旦剃度,待遇等同国家公务员,一切费用,皆由府库调拨。
如此一来,谁还会不愿做和尚呢?李煜本来就已是俗家弟子,经小长老舌生莲花地一游说,就更是不得了了。
穷人无所施舍,可李煜是南唐国主,他的布施自然“泽被众生”。
于是,佛教又呈现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旺景象。
当其时,李煜恨不得亲自侍奉佛陀。
既然一时之间,抛不得家国,那也好,就在宫中修行吧。
他与小周后双双头戴僧帽,身披袈裟,虔诚地跪在佛前,求佛保佑南唐。
由于长时间的叩拜,竟至于前额肿成一个包。
这一切,小长老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他就是要让李煜折腾,以耗损南唐元气,让他国力衰竭,无力回对。
这是北宋的一支鸦片枪。
赵匡胤看到对手的所作所为,喜上眉梢。
他知道,南唐早晚必定完蛋。
生活常识分享。
裁厘改统名词解释
裁厘改统名词解释裁厘改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发生在清朝中叶的道光年间。
裁厘改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革清朝政府的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以提高国家的办事效率和治理能力。
裁厘改统中,“裁”指的是减少财政开支,压缩官员的薪俸等负担,以解决清朝财政困难的问题。
清朝中叶财政拮据,主要是由于战乱频发、灾荒等原因导致国库收入不足。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缩减官员人数、减少官员薪俸等,以节省开支。
“厘”指的是改革赋税制度,这是裁厘改统的核心内容之一。
清政府通过调查田地户口、评估土地价值等方式来划定每户农民应缴纳的赋税额度,以适应当地的经济实际情况。
这一改革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改”指的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和官员选拔制度。
裁厘改统中,清政府试图改变传统的举荐制度,引入科举制度,提高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能力。
同时,清政府还着手改革官府机构设置、职权划分等问题,以便更好地执行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裁厘改统的实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无论是在政府内部还是民间,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裁厘改统缓解了清朝财政危机,提高了政府的收入和财政管理能力。
对农民而言,裁厘改统减轻了赋税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对于官员而言,裁厘改统提高了选拔的公正性和能力要求,优秀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提拔。
然而,裁厘改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改革涉及到整个政府系统的调整和官员身份的变更,很多官员对改革表示不满,甚至发生过一些反对和抵抗的行动。
此外,一些地方官员也利用改革机会谋取私利,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裁厘改统是清朝中叶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旨在改革清朝政府的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
通过裁减开支、调整赋税制度和改革行政机构,裁厘改统一方面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清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一次裁掉十九万“公务员”的皇帝是谁?
导语:危机让人失常,当下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样,譬如“财源滚滚”等
许多善意词汇因为和“裁员”等词存在谐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宫,不再使
危机让人失常,当下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样,譬如“财源滚滚”等许多
善意词汇因为和“裁员”等词存在谐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宫,
不再使用。
其实,“裁员”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北宋
真宗年间的大裁员一次性就砍掉十九万人,规模之下、力度之狠,堪
称历史之冠。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虽然是军人出身,但却义无反顾地背叛了自己
的阶级。
这是因为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上,枪杆子里出政权是
常有的事。
赵匡胤靠武力获得了政权,对军人的危害性深有体会。
为此,他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一套史上复杂程度仅次于辽国的官僚体制,而且这套制度比更年期的女人还善变。
这套官制看着麻烦,但作用是明显的。
这里的作用分正作用和副作用,先说正作用。
这套让人抓狂的制度通过增设官僚机构层次、官官
相互牵制的的方式,成功地分割了权力。
但是,正作用后来逐渐淡去,副作用却越来越大,因为这套制度无形中增加了官员数量;同时,科举
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官僚阶层,仅宋太宗当政的22年间,进
士科取就达近万名,而整个唐代290年间进士总数才不过六千。
官职泛滥,造成了大批的闲散官员。
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实行了
官职分离的任职办法,既“名与实分”“官与职分”,官制分官、职、差遣
的区别。
“官”只是表明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据,“职”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称号。
而真正管理事务是“差遣”。
官员高俸禄必然
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奔驰二年
生活常识分享。